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理解性默写

2024-04-02人围观
简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篇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秋水)  学习目标:  1、 积累 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目标1、2、3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前些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篇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秋水)

  学习目标:

  1、 积累 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目标1、2、3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前些天,我们学习了 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 “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

  (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

  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 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 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 字音和节奏

  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 看字音和节奏)

  (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

  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可分为 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 疑难词句

  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

  重点词语: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条件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是:这 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固:使……巩固 畔:通“叛”,背叛 亲戚;亲戚朋友,包括 父母兄弟

  重点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3、理思路

  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 逐层展开论述的

  学生 交流

  教师交流时边归纳: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人和)

  域民……

  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结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师归纳后,小结

  ③探究“人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探究,孟子认为,在战争和治国中都需要人和,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看待人和?

  学生讨论交流。

  (三)、赏析读,体会语言特色(三读品语言)

  孟子文章 逻辑严密而富有文采,读起来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这与文章所用的句式和修辞有关。

  1、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双重否定句,体会其作用

  学生划出并交流其作用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气势。演读文章

  3、试背全文,

  三、全课小结(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篇2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

  第一板块(认读)一、情景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 粟(sù) 亲戚(qīng 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教师评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读得好的,加以鼓励。

  第二板块(译读)四、整体把握文意,译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能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对抗赛。

  规则:本次比赛分两轮进行,两人(同桌)为一组,低分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直到扣完为止。

  (1)第一轮:翻译全文(看谁又对又快)

  两人分别翻译课文,相互质疑、解疑、扣分。

  (2)第二轮:文言知识大比拼。(多媒体展示)

  ①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亲戚畔之

  池非不深也

  ③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以天下之所顺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兵革非不坚利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 然而不胜者

  ④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⑤翻译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教师点拨(多媒体展示)

  第一轮略

  第二轮:

  ①畔:畔通“叛”,背叛

  ②城:内城;郭:外城

  去: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护城河。今指水塘。

  ③凭;用。 的;代词;到。 精良;有利

  顺接连词可不译;转折连词,译为却。

  ④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⑤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众人的帮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受到帮助的人就不多。

  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有得到天气时令的原因,可是这样却不能够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呀!

  凭着天下归顺这一点,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7、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老师对自己的要求。

  8、学生留心听

  规则。

  9、学生参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再加上平时知识的积累,翻译全文。

  10、两人独自完成文言知识练习。并相互对照看,进行讨论分析。找出错误之处,评分。

  11、学生根据教师所点拨的内容,作出最后的判定,得出分数,并把错误的地方订正。

  第三板块(思读)四、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多媒体展示相关题目)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3)本文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4)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

  教师最后明确:

  (1)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3)“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4)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12、学生边读边思考,共同合作讨论、交流。并作出发言。

  13、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四板块(悟读)五、自主评价,扩展思维

  (1)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2)本文属论说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论点,说明“人和”在战争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或现实中依靠“人和”占尽先机的例子不胜枚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作结:同学们,你们能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且又贴近生活,切合实际,拓展自己的思维,使情感受到熏陶,享受审美情趣。希望继续发扬。

  四人一组,学生实行分组讨论,相互补充,然后在班上发表各组意见

  第五板块(作业)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在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短的演讲。(下节课进行)

  学生课下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篇3

  刘坤

  一、直接导入

  二、确立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简介作者、作品

  1、学生交流积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停顿

  重音节奏

  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

  五、翻译理解文意

  1、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

  2、请学生质疑、补充

  3、重点检测

  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

  七、深入研析

  质疑:

  1、文章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

  3、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4、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5、提纲试背

  6、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道”与“人和”有何关系?

  8、战争与治国,哪个是作者最想表现的?为什么从战争入手?

  八、一分钟试背、涵咏

  九、结合现实、历史,请学生再举一两个例子证明人和的重要性。

  十、小结

  十一、诵读中结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篇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三、学习过程:

  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全体诵读课文,教师再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提示:《陈涉世家》等。)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

  (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

  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四、当堂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夫环而攻之( )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

  5、委而去之(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篇5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3)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篇6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一、 情景导入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计时间

  第一板块(认读)

  一、 情景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 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 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 粟(sù) 亲戚(qīng 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教师评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读得好的,加以鼓励。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

  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 ,字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 、 。他是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 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

  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对比、排比的运用)

  七、小结:孟子借谈作战取胜的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观念。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国家长治久安。

  • 推荐阅读: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精选17篇)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 《短文二篇》教案(通用16篇)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通用16篇)
  • 《沁园春雪》教案(通用13篇)
  • 《渔家傲(秋思)》教案(精选7篇)
  • 森林狂想曲教案
  • 森林的教案
  •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