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2024-03-31人围观
简介《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第26课。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设计思想:

  通过课堂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教学选取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辅助互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发思维,积极探究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梗概。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4、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用具:课件、开国大典录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吗?(国庆节)国庆节是从哪一年是举国欢庆的日子,1949年10月 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这一天起,全中国人民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一天,在北京天an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二、感知整体,梳理学路

  1、从整体上把握理清文章的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理一理典礼的过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典礼开始

  奏国歌

  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 大会 阅兵 游行

  升国旗

  鸣礼炮

  宣读公告

  2、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三、品读语句 读中感受

  (一)出示问题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5--- 10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场面深深地感动了你?哪些语句打动了你的心?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1、学生分组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3)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到了“掌声”?

  (4)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5)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

  (6)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7)观看录像。

  (二)、出示问题二:

  阅兵式上,我看见———————————————————————

  分析句子:

  (1)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2)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3)、观看阅兵录像

  (三)、出示问题三: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2、“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四、再读课文。感受激动人心的场面及当时人们那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

  五、课堂监测:

  (一)、我能把搭配恰当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热烈的 态度 宣传 成立

  热情的 欢呼 宣读 公告

  热闹的 市场 宣告 好事

  (二)、我认真读了课文,所以能很快地填空。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段中表示祖国各地的两个词语是—————————————、————————。

  2、开国大典于 年 月 日在 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很多,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六、拓展延伸:推荐主题学习丛书文章。

  【点评】:

  点评1、加强朗读训练,以读为本,丰富了学生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无论是轻声读,高声读,还是男女声读,引读,都有目的的为帮助学生体验文本而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以体会。

  点评2、老师对文本的把握准确,教学目标集中明确,三个维度相互交融、自然渗透,整体推进。他尤其重视情感渲染,既尊重学生的已知,又紧紧抓住文本,以文本的字词句为依托,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做新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点评3、教学设计精心,遵循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通过语言渲染、观看录像、聆听录音、感情朗读等手段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朗读基础上进行语言的学习和积累。课堂上书生朗朗,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格外动情。

  54门礼炮28响有何寓意

  开国大典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距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已有28个年头。当时我国的民族一共有54个(现在是56个,其中有2 个少数民族是后来确认的)。所以,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1949年9月21日)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了28个春秋。

  开国大典的照片中为什么没有朱德?

  1949年10月1日,天an门城楼上,毛泽东以浓重的湘音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刹那间万众欢呼,礼炮齐鸣。然而,在这庄严而神圣的时刻,朱德却从毛泽东的身后悄悄走出。

  朱德为什么要离开他的位置?原来,城楼上空间狭小,他看到担当摄影任务的新华社记者为了拍下完整的画面,不得不把身子倚着汉白玉栏杆,一个劲地向后仰,向后仰。这样做太危险!朱德见状,赶忙一个箭步蹿了过去,牢牢抱住那位摄影记者的双腿。

  在朱德的帮助下,记者终于顺利完成了拍摄。而朱德本人,也就永久性地留在开国大典的镜头之外。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3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和10个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给带点的字注音)城楼檐下汇集擎着红旗毛泽东电钮瞻仰.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订正读音.聂荣臻乐声直奔

  3,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4,自由读课文.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板书: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4)指导朗读: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5)练习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机动到了极点.)

  (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6)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

  (7)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二,朗读课文.

  三,说说课文梗概

  1,什么是梗概

  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课文梗概.

  附: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领悟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下当时的盛况。(播放“历史再现”,学生边听边看,进入情境,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

  1、我们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盛况,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让我们走进,更细致的亲身感受当时的盛况。(进入“课文欣赏”)

  3、提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3)、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汇报

  1、开火车读文

  2、分段。(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根据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再次“历史再现”,围绕四个场面,写出课文梗概。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5、指导朗读。(用叙述的语气。读到“群众”的时候,速度适当加快,表达出喜悦之情。)

  二、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抓重点、快速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第一面新国旗就在首都徐徐上升,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五星红旗。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4、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三、阅读、自学第三段

  1、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三段。

  (1)理清阅兵式的过程,(“观阅兵式”)用一二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威武雄壮、军容整齐)

  (2)括出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体会后有感情的朗读。(激动、兴奋、自豪)

  2、四人组议论,课堂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阅兵部队的整齐、威武、雄壮,读出群众情绪的热烈。

  四、阅读、自学第四段

  1、快速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五、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通过小游戏,回忆课文记叙的开国大典的场面。(“回忆课文”)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六、能力拓展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自己再从文中找句子,与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自选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3、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个做难忘的镜头?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上配上文字说明。(学生可以上前定格“历史再现”,再配上说明。)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5

  【设计思想】

  通过课堂的学习,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教学选取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辅助互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过程中以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提出问题,发动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学环节设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开发思维,积极探究问题,实现教学目标。二到三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以分组的形式设计,本组的课文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设身处地去读,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祖国诞生时的感情,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会10个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的梗概。

  ⑵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与难点】

  1、重点:

  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难点: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

  课前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资料,试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教师:

  查阅有关的资料,联系学生生活选取材料配合课文的训练。

  【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利用《开国大典》vcd,截选会前、典礼的主体部分、阅兵的盛况和群众游行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题导入:

  提问学生每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an门广场发生了什么事?

  2、教师明确导入: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an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那一天,天an门广场聚满了近三十万人,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它标志着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今天就试一试随着时间轮回到那天的盛典场面。

  二、明确学习目标

  如果那天你在现场,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场面,请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20分钟的vcd片段。)

  三、口语交流(15~20分钟)

  学生分组交流感受,然后推选代表发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鼓励。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板书)

  四、作业

  1、带着你看vcd的感受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划出来查字典或发挥小组力量合作解决掌握并抄在积累本上,下一节课朗读给同学听。

  2、课后当一回新闻记者,报道这一盛事,写一则报道稿,要求联系平常看电视新闻报道时的新闻内容特点,只报道事情的梗概(200字左右)。

  3、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深的句子划出来,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上课时说出来交流。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通过做“小记者”的练习让学生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回顾vcd的感受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文字一样表达出当时的场面。

  一、引导朗读

  1、听课文录音,要求注意朗读的语调。

  2、朗读交流,把积累本上已经掌握的生字词在小组内朗读交流,然后推选代表汇报小组汇报的情况。

  二、小记者报道新闻(鼓励学生上讲台报道)──学生评价最好小记者

  出示评价方案: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开国大典的经过。

  三、小结

  教师小结小记者报道中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集体评价。)

  教师小结归纳:

  1、“直奔”会场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心情。

  2、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看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

  3、“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中的“挺立”如果换成“立着”,就难以表达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情。

  4、“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换成“两股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走去”就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这样的句子还有不少,同学们以后要注意词语的运用,因为运用不同的词语会有不同的表现效果。)

  四、小组自由朗读

  选取最喜欢的片段小组内朗读交流,要求读出课文的感情基调和读好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句子。

  五、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感受了新中国的诞生,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就是因为有那一天,我们以后除了升旗仪式时要认真外,还要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

  六、课外延伸

  课后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书籍、文章。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毛泽东的伟大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1、理解文章叙述顺序。

  2、体会重点词句所包含的情感。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一段,训练学生的朗读和阅读速度。

  〖教学过程〗

  一、播放国歌引入

  同学们,这是一首,听着她雄壮的歌曲,老师眼前不由浮现出了新中国刚成立的场景。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二、揭示课题

  1、板题,读题。

  2、释“开国”:新中国刚刚成立。

  三、检查复习

  1、指名开火车读生字词。

  2、师指导生字词。

  3、课文讲了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事?

  4、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谁还知道有关这一天的哪些事?

  四、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正确。

  2、思考:

  课文写了几个场面?哪几个场面?

  3、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几段?为什么?

  五、自悟课文

  1、自然第一段:

  ⑴ 你读懂了什么?在书的空白处写出简要文字。

  ⑵ 你还有什么不懂?

  2、讨论学生不懂的问题:

  ⑴ 学生小组讨论。

  ⑵ 班级师生共同讨论。

  六、练习提高

  七、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词三遍,听写一遍。

  3、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学习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2、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

  3、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生字新词。

  二、自悟课文

  1、自然课文第二段:

  ⑴ 这段写了几件事?什么事?

  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你想应该怎么读?读这句话你想到了个么?

  2、自读课文第三段:

  阅读盛况作者写了哪三层?

  3、自读课文第四、五段:

  ⑴ 这两段你读懂了什么?

  ⑵ 还有什么不懂?

  ⑶ 讨论学生不懂的问题。

  三、总结方法

  1、这篇课文很长,刚才同学们在老师的要求下读得较快,回忆一下,说一说怎样才能使阅读快一些?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学了这篇课文,你想了些什么?

  4、如果你是记者,会选什么镜头拍?请介绍。

  四、巩固提高

  五、作业

  1、读熟课文,抄下自己喜欢的语句。

  2、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示意图。

  3、背诵课文指定段落。

  【板书设计】

  人海旗浪

  奏国歌

  宣布立国

  开国大典  隆重庆典  礼炮轰鸣  庄严

  宣读公告  激动

  检阅三军

  礼节祝贺

  游行呼号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群众进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三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小结。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重点研读

  1.学生默读典礼之前“会场布置、群众进场”,典礼之后“阅兵式”、“群众游行”的段落,进一步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2.交流学习体会:

  板块一:会场布置、群众进场。

  (1)指名分节读课文1──4自然段,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2)引出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体会参加人数多、会场布置隆重、群众热情高涨。

  (3)随机学习重点句。

  句子一: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句子二: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4)感受热情,指导朗读。

  板块二:阅兵式。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句子三: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抓重点词谈感受,想象画面。

  ②播放视频:1949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③感情朗读,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板块三:群众游行。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4)

  句子四: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①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②想象画面,体会人民的幸福心情。

  ③感情朗读,感受情感。

  (三)课堂小结,回顾全文。

  (四)迁移运用,学写场面。

  五、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群众进场

  举行典礼   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阅兵式中   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游行

  作者简介:

  张农,女,34岁,研究生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在武汉市育才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曾被授予全国课题先进个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江岸区“有影响高水平”人才、“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执教《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中国结》等课获得省、市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编写鄂教版教材教参、读本。撰写的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获全国、省、市级奖,十余篇案例、教学设计在教学期刊上发表或收录于专业参考书籍。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三、教具准备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 每当周一,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2、 看《开国大典》精彩片断录象,这是什么时候的情景?你又有何感受?

  3、 板书课题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要求:

  (1).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生字:檐、江、擎、泽、钮、瞻。

  新词:典礼、协商、汇集、擎着、诞生、瞻仰、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三、要求每个同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完成“思考·练习”1。

  1.各自阅读思考课文叙述顺序(教师记时间)。

  2.出示“思考·练习”1第一小题,各自口答,再指名回答。

  3.小结:从今以后,要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要做到眼睛看得快,脑子跟着想。阅读之后,要能了解课文大意和叙述顺序。

  4.各自再用较快的时间阅读(要求比第一次再快些),思考如何分段以及各段之意。

  5.讨论交流。

  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像海上的波浪”)讲典礼前的会场。

  第二段(从“下午三点整”到“响起一阵掌声”)讲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是典礼重要的部分。

  第三段(从“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到“欢喜和激动”)讲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段(从“阅兵式完毕”到“同志们万岁”)讲天安门广场的景象和群众游行的情况。

  第五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散会后的情景。

  四、讲读第一段。

  1.自读第一段,思考:(1)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哪些方面的人?(2)课文是怎样介绍会场和主席台的?(3)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2.讨论、交流。

  第(1)题一方面要了解参加开国大典的都有哪些人,另一方面培养归纳能力,可这样归纳:有国家领导人和政协会议的代表,各界群众,部队和外宾。

  第(2)题一方面了解会场和主席台的情况,另一方面学习作者按方位描述景物的方法。

  第(3)题引导学生理解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喜悦心情。

  3.朗读第一段。

  (用叙述的语气。读到“群众”的时候,速度适当加快,表达出喜悦之情。)

  3.比较品读:(1)“他们清早到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这句话中的“直奔”和“走向”有什么不同?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人很多,黑压压一片。红旗也很多。”“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成了一个人海,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两句有什么不同?朗读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3)用“迎风招展”说一句话。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9

  之五

  佚名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注释的作用,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默读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尤其要注意典礼过程和群众场面的描写。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运用注释,使学生体会到凭借注释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由于本文是默读单元第一篇,所以要指导学生静下心来,根据要求专心致志地默读。

  教学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

  1.齐读单元教学要求,教师简要讲析。

  第二单元是默读单元。课文大多有注释,注释分题解、生字难词注音、释义和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事物和组织名称)解释三种。读注释可以帮助读懂文章。本单元要求我们培养借助注释默读的习惯。

  对照注释,读准字音,领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掌握注释中的有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学习与继承革命传统。

  2.明确默读要求,齐读课后训练题二。

  默读要求:不动唇、不指读。

  二、默读

  1.不出声,不指读,默读全文,划出生字新词。

  2.对照注释,再默读课文,凭借注释在生字上注音,并理解注释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

  补充:

  检阅:高级首长亲临军队或群众队伍的面前,举行检验仪式。

  肃静:严肃寂静。

  秘书:掌握文书并协助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

  隆重:盛大庄重。

  三、讲析

  1.什么叫“开国大典”?本文课题是什么意思?

  学习注①题解,明确本文记叙的是新中国诞生的情况。了解词语“开国”、“大典”的含义。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大典:隆重的规模巨大的仪式。

  2.本文题为《开国大典》,为什么不从“下午3点正”典礼开始写起?而要写典礼前与典礼后?

  (1)引导学生将全文划分成“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三部分。

  典礼前:一写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者;二写会场的布置;三写群众入场。

  典礼时(从“下午三时正”到“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一写典礼(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的情景;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二写阅兵式(交代了检阅司令员及阅兵总指挥;受检阅部队入场次序及情况;领袖和群众的热烈反响)。

  典礼后:一写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情景;二写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对照注①中对“大典”的解释:隆重和规模巨大的仪式。请学生找出典礼前反映庆典这方面特点的句子,进行交流,加深体会。

  “人们手里擎着红旗------地点排列。”

  “到了正午------像海上的波浪。”

  “他们擎着灯------同志们万岁。”

  “------”

  (3)总结:这部分描写群众场面较多,目的是为了表现庆典的热烈气氛,表达人民对党和新中国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注意笔顺和间架结构:

  容纳 诞生 肃静 检阅 率领 瞻仰 飘拂

  迎风招展 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 陆续 协商

  擎着 秘书 电钮 聂容臻 徐徐 隆重

  规模巨大 盛况

  2.圈划重点词语,体会正确的词语对表达课文意思的重要作用。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培养默读的习惯。

  2.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3.培养热爱新中国,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默读习惯。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默读要求。

  不动唇、不指读。

  二、继续讲析课文

  1.“开国大典”主要议程有几项?文章是如何净大典的议程与群众场面结合起来写的?

  (1)让学生排出大典议程。

  (2)让学生理解群众场面的描写与典礼议程结合起来写的好处。

  (3)重点分析几个注释。

  白山、黑水、大河——地点注释,以此表明庄严的宣告传遍全中国。体会有关的四句排比句。

  徐徐、瞻仰——词义注释,以此表明大典的隆重和人民的恭敬之情。

  54门大炮、28响——特殊含义注释,以表明庄严隆重的气氛和非同寻常的庆典。

  2.借助注释,加深理解课文。

  注释①中写到开国大典是隆重的,规模巨大的,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意思的?

  (1)下午三点正,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排山倒海”能否改成“嘹亮”?

  (2)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奋斗”能否改为“出生”?

  (3)30万人脱帽肃立,抬起头,瞻仰着五星红旗。“肃立”能否改为“站立”,“瞻仰”能否改为“望着”?

  分小组讨论,讨论完后,齐读以上三句,加深体会。

  3.为什么课文写了典礼顺序后又写群众情绪?

  组织学生朗读典礼议程部分及写群众情绪的部分。得出结论:写群众情绪是为了突出庆典的庄严、隆重、规模巨大的盛况。(紧扣注释①)

  4.课堂练习:让学生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两分钟),要求学生合上书后画出天安门广场的简明的平面图。在检查学生所画的平面图时,可以发现画错往往是因为读得不仔细,理解不正确而造成的,评讲订正时要紧密地结合阅读。

  四、总结

  1.课文内容的总结:本文生动描写了新中国诞生时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的情景,表现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反映了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从单元教学要求角度去总结:

  (1)注释的分类:解题、生字注音释义、专用名称术语解、人名地名解、组织机构解等。

  (2)运用注释阅读的好处:容易理解文章内容。

  五、完成课后练习题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学习排比句、认识双关句。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教学重点:读熟课文,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师: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课件播放开国大典盛况)

  (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3、说说课文大意。

  师: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品读感悟,梳理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含义。(大典:盛大的典礼;开国:建立国家)

  2 、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多,场面大,请大家再一次认真朗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1) 生认真读文。

  (2) 小组讨论。

  (3) 指名交流。

  (课件展示: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师:这几个部分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四 、读中感受,品味理解

  1、课文中还写了大典之前的哪些内容?生自由读课文,指名回答

  (时间、地点和出席的人员。会场的布置。)

  2、有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参加开国大典的有领导,有……师生合作读)

  3在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中,最多的要数到工人和农民,在课文第几自然段中写到 指名朗读

  4、 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激动、沸腾、难以平静……)

  5、 指名生读。(师指导朗读关键词“直奔”“赶”等。)

  6、男女生合作读。

  7、 女生读描写工人的句子,男生读描写农民的句子。

  师:是啊!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久不能平静,读出语气。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

  现在让我们去了解会场。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会场的结构和布置?

  请看图片,读课文,把会场的布置记在脑海中。(生自读)

  师小结:,课文主要事件写了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典礼是从第几节到第几节?(5—10节)

  师:高声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读这部分内容。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

  第5节:重读“排山倒海”,它表现了人们激动的心情。

  重读“一齐”,它表现了人们想急切看到毛主席的心情。

  第6节:你对哪句话感受最深?为什么?

  (因为毛泽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是最令人激动的!)

  (指导朗读:声音应该是高亢、洪亮的。)

  师:让我们亲眼来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媒体再一次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在场的30万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心欢呼起来……(全班齐读第7段)

  四、,总结布置作业

  1、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啊,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激动人心的一天。请你摘抄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句子

  2、 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自我感受,我们应该写:(时间、地点、人物、典礼、阅兵式、游行、人员的心情)

  板书:

  开国大典

  大典前 会场

  大典中 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大典结束 充满光明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an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正确读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例如:房檐、廊檐等。课文中指天an门的“城楼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而不是“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

  (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an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第1段:大典前天an门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天an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an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an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an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擎着:举,往上托。宣读: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an门广场的情况。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第一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2段课文。

  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这段课文的背诵共6小节,难度较大。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两个同学互相背诵。)

  1.男生背4、5、6小节。女生背7、8、9小节。男女生交换背。

  2.然后指名背诵。

  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主席台。

  (2)毛泽东主席宣布:。

  (3)这的宣告,这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传到,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4)他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观礼台上同时。

  (四)小结。

  (五)作业: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an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an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an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八)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填空。

  ①开国大典是在年月下午时举行的。

  ②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门大炮齐发,一共响。

  ③阅兵式进行了钟头。

  训练。

  1、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以此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了解会尝主席台的布置情况。然后细读课文,体会会场的精心布置和群众队伍场面的壮观。最后品读课文第一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如:①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想想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三个词语;②比较“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潮这句话中的“直奔”和“走向”有什么不同;③用“迎风招展”口头造句。

  2、然后进行重点词句的训练:(1)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①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②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望着)这鲜红的国旗。(2)这段课文中有几处写了掌声,写法有什么不同?(3)用“诞生”、“雄伟”、“热烈”各说一句话。

  3、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两个排,接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飞过天空。”然后细读这段课文,体会阅兵式的壮观场面和人民群众看到检阅部队时的激动场面。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4、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过去看到的类似的场面体会天an门上礼花此起彼落,广场上灯火辉煌的绮丽景象。最后让学生用“次序”口头造句。

  5、比较“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

  6、找出跟“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相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试说两个这样的句子。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2

  之六

  作者:小廖

  一、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理解重点词句,提高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标准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二)理解字词:

  1、区别行近字:

  泽( ) 设( ) 渠( ) 瞻( )

  译( ) 投( ) 距( ) 檐( )

  2、理解下列词语:

  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三)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的: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的程序写了五个内容:1、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2、五星红旗徐徐升起。3、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4、典礼之后举行阅兵式。5、再写天安门的群众游行队伍。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仔细分析课文第一段。

  1、时 间:1949年10月1日。

  地 点: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

  参加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共30万人。

  2、天安门的布置。画出天安门的示意图。

  3、人们田还没有亮就来到天安门广场等待开国大典的开始。

  4、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按要求找出词语:

  ○1、写天安门人多的词语:四面八方、人的海洋、红旗翻动。

  ○2、写人民来得早的词语:早上六点钟、五更天、摸黑。

  ○3、写人民心情急切的词:擎、提、直奔、赶。

  (五)、出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这一部分写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1、典礼。○2、阅兵式。○3、群众游行。

  (六)、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

  1、典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下文三点整)

  2、大会第一项是什么内容?(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指导反复朗读第七自然段,要读出骄傲的语气。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节课的内容。

  (二)读课文第8-9自然段。说说典礼第二项是什么内容?(升国旗)

  使学生知道,五星红旗的升起,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民当时的激动心情。

  (三)读课文第10自然段。说说典礼第三项是什么内容?(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重点词语:雷鸣般的掌声、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四)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回答:

  1、中国人民解放军检阅司令是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2、阅兵总指挥是谁?聂荣臻将军

  3、参加检阅的部队有那些?

  海军两个排、一个步兵师、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师、空军的飞机。

  4、读课文中表现人民看到飞机时的高兴心情的句子。

  (五)自学群众队伍游行这一部分。体会当时人民的高兴心情。

  (六)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人民战争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将会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七)、列出段落提纲:(代板书设计)

  (五)找出你认为最为感到的句子。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这庄严的声音……使全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 推荐阅读: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通用16篇)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精选13篇)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精选14篇)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通用12篇)
  • 《26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精选15篇)
  • 《26、开国大典》教学设计(通用15篇)
  • 开国大典的教学设计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