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雾凇》研讨专帖研讨主题一(费尔教育整理版) 第二届全国教师优质课

2024-03-30人围观
简介第二自然段对雾凇形成的原因、过程的描写,层次清楚,条理有序,特别是用词方面,非常值得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这一节围绕“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叙述。饱和什么意思?过于饱和又是什么意思?作者的用字值得玩味。“饱和”泛指事物在某个范围内达到最高限度。“过于饱和”,在这里指水汽已经超过最高限度了。为什么水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地理位置,当时的季节,丰满水库的水排除时达到4摄氏度;接着作者用了弥漫、笼罩

第二自然段对雾凇形成的原因、过程的描写,层次清楚,条理有序,特别是用词方面,非常值得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这一节围绕“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叙述。饱和什么意思?过于饱和又是什么意思?作者的用字值得玩味。“饱和”泛指事物在某个范围内达到最高限度。“过于饱和”,在这里指水汽已经超过最高限度了。为什么水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地理位置,当时的季节,丰满水库的水排除时达到4摄氏度;接着作者用了弥漫、笼罩、淹没三个词,具体说明什么过于饱和的原因。弥漫、笼罩、淹没三词,需要学生在阅读时理解它们的意思,通过朗读想象,体会当时雾气充满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景象。什么是遇冷凝结?简单的讲,就是雾气在树上结冰了。作者在叙述这个过程的时候,运用了一系列表示顺序的词——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写出了雾气结冰时的缓慢过程。而且作者写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时,完全把它诗化了,使人读了如在眼前。这看似只是在写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实在是为下文再写雾凇的美好景象服务,可以使勾起读者盼望再见雾凇的愿望,为下文的叙述埋下伏笔。这样的叙述,不能不令人称道。如果学生再来复述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抓了上面两点就变得简单了。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最后一节的叙述,承接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而来。因为有了对雾凇的深入了解,所以面对雾凇就变成了观赏,而不是走马观花,不知其所以然。面对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情不自禁的赞叹,才能够吟出最后两句诗。这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出水芙蓉,天然去雕琢,而不是生拉硬扯、穿靴戴帽。同时它也呼应了开头,首尾衔接,奇观一词再现学生的脑海,使课文成为一个整体。
教学这一课,在把握文体的基础上,尊重作者的叙述顺序,搞清课文的结构。课文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说明雾凇的,应该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不能以过分美读的方式进行教学。

转“西塘小学论坛”雨笑嫣然的帖子:
《雾凇》,是国标本四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日前刚教完。感觉这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前天上“凤凰语文网”,读到一位网友说《雾凇》是一篇说明文,于是提出了不同意见。具体如下:
  对方观点:这是一篇说明文。
  我的观点:《雾凇》怎么可能是一篇说明文?
  对方观点: 是的,本文跟写景的文章很相似,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写景的文章,教参上也是这么说的.但我以为,本课重点落在第二自然段,这一段详细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是非常明显的说明方式.先以科学、准确的语言解释了雾凇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详细介绍雾凇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以为这是一篇说明文。欢迎争议!当然我不否认这课写景特点也非常明显,也可称作写景类的说明文。
  我的观点:首先同意你对文章重点的划分,本文重点内容当然在第二自然段,介绍了雾凇形成的条件(水汽要绝对饱和、水汽要遇冷——骤降的低温、水汽要凝结)和形成的过程(不断地涌、不断地镀——不断地慢慢轻轻一层又一层地镀)。
  但是,窃以为,咱们教学的重点并非只是让学生了解雾凇形成的条件一、二、三,和雾凇形成的过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那是说明文很突出的特点;而本文更重要的是在了解此两点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雾凇形成之奇、之美,而这,是写景的散文很突出很明显的特征!因此,我还是坚持认为本文定非说明文,而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2/7

  • 推荐阅读:
  • 《赵州桥》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5篇)
  • 《学与问》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3篇)
  • 《本命年的回想》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3篇)
  • wuyixin-课堂-教学《雨后》随感(精选17篇)
  • 《狼和小羊》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精选15篇)
  • 《春》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4篇)
  • 家长课堂教案
  • 翻转课堂教案
  • 课堂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