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质疑、解惑,还教学本真——《落花生》教学实录及评析 质疑辨惑
简介 师: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它们之间应该是顿号,不应该是逗号。 师:他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判断,并列词语之间是顿号,这里却用的是逗号。问得好,为什么呢? 生:我想可能这些事情是间断的,所以才要用逗号。 师:你的意思是,每件事情都隔了一定的时间。那买种啊,翻地啊,播种啊,这几件事本身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吗? 生:不是。也持续了一定的时间。
师: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它们之间应该是顿号,不应该是逗号。
师:他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判断,并列词语之间是顿号,这里却用的是逗号。问得好,为什么呢?
生:我想可能这些事情是间断的,所以才要用逗号。
师:你的意思是,每件事情都隔了一定的时间。那买种啊,翻地啊,播种啊,这几件事本身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吗?
生:不是。也持续了一定的时间。
师:说得好,这么一猜就有答案了。其实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如果想要表达语气舒缓、时间较长的感觉,就用——(生:逗号)是的。如果你们在写作文时有这样的需要,并列词语之间也可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恭喜大家,两关都通过了。
师:这一段话,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收花生两件事。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看除了这两件,还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生自由读文寻找答案)
生:还写了尝花生。
师:你们找找看,文中真正写“尝花生”是在哪儿?
生:“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师:这会儿尝了没?(学生摇头)还没呢!真正写尝花生的,看看课文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说花生做的食品都——
生:吃完了。
师:是啊,就那么一句。还写了什么事?
生:还写了议花生。
师:是。其实那天晚上我们是边尝边议,可是经过刚才大家的寻找,发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生:因为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获得了终身受益的启示。
师:这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重点的部分作者写得详细、具体,而次要的部分写得简略。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你看咱们已经看出来了,就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咱们平时写文章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主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
精读重点:质疑问难,变教为学
师:下面我们就直奔重点,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围绕花生都谈论了些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3-15自然段,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生默读课文后自由质疑)
生:为什么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
师:父亲回家那不是应该的吗?问题在哪?
生:为什么父亲的到来实在很难得?
师:你问得多好,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父亲工作太忙了。
师:快速地翻一翻课后的资料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
生:他的爸爸是一位爱国志士,可能……在和中国台湾交流。
师:呵呵,那倒不是。因为大家不了解背景,我简单地介绍一下。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父亲也来了,所以说——
生:实在难得。
师:是的,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是的,父亲和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的母亲—样爱孩子。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5
- 推荐阅读:
- 质疑、解惑,还教学本真——《落花生》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5篇)
- 《落花生》教学实录第一课时(精选14篇)
- 《落花生》教学案例(精选13篇)
- 《落花生》教学反思(精选13篇)
- 《落花生》教学随笔(精选14篇)
- 《落花生》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4篇)
- 落花生教案
-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 《落花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