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2七子之歌 七子之歌原视频
2七子之歌 篇1
本文作者:yy 发表时间:-7-11
作者单位:中学 联系方式:05784132631
《七子之歌——澳门》3
教学目标:1.知道“七子”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能够用歌声表现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能在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基础上,能够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及情感内涵。教学难点: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歌曲。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课件见配套课件中学一)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课件展示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师:孩子们谁能告诉我这是发生在什么时间的什么事情?生:这是发生在1999年,澳门回归时的交接仪式现场。师:非常正确!在过去的日子里,先后曾经有七个孩子离开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你们知道是哪七个吗?生:有澳门、香港、中国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二、简介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师:对,大家看一下,(展示“七子”的地理位置图,介绍七子)这就是“七子”的位置图。澳门地区位于珠江口西恻,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面积约16平方公里。澳门三面临海,北与珠海市接壤,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现有人口40万,其中95%以上为中国血统。(展示澳门的旧颜、新貌)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借口爆晒水浸货物,进入澳门。1557年,通过贿赂守澳中国官员,得以在澳门定居。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其侵略地盘,于1851年、1864年又先后侵战凼仔岛和路环岛。大家请看——这就是曾经满目创痍的澳门。(指澳门被侵略后的凄惨场面)为收复澳门,我国政府与葡萄牙政府进行了多次谈判,1987年4月13日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恢复了对澳门的行使主权,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澳门回归时的盛况历历在目,尤其是那个小女孩演唱的《七子之歌——澳门》震撼了全世界华夏儿女的心,让我们再次回顾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再次聆听那动人的歌声!(板书课题:七子之歌——澳门)三、学习歌曲1、教师范唱,多媒体展示音乐画面,引导学生拍手或晃动感受音乐的情绪。2、带着问题听赏歌曲:你感觉这首歌曲的情绪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心情?(师带表情指挥)师:歌曲欣赏完了,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生:(经过讨论后自由发言)深情、激昂……表达了盼望回到祖国怀抱的急切心情,思念祖国妈妈等。师: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生:(积极举手发言。)师:大家说的非常好!那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演唱一下这首歌好吗?生:(情绪饱满的演唱歌曲。)四、实践创造师:在歌曲中曾几次出现了呼唤母亲?每一次有什么意义?生:(小组讨论后回答)三次。第一次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第二次表达了盼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最后一次表达了盼望回归的急切心情。板书:思念、急切、激动。师:那你认为这首歌曲用什么样的力度和速度演唱才能表达出这种感情呢?生:(根据自己理解自由发言。)师:那我们就按照自己的处理方案分组演唱一遍歌曲。生:(一组演唱第一乐段,二组演唱第二乐段。)师:迄今为止,离开祖国妈妈的七个孩子已经回来了六个,还有一个仍在外漂泊,大家知道是什么地方?生:中国台湾。师:是啊!中国台湾自古就属于中国,总面积约36000平方公里,它东临太平洋、北临东海、西南望南海,西隔中国台湾海峡与大陆隔海相望,它是我国东南方的海上门户,也是海防的重要屏障。近几年我们也听到过很多中国台湾歌曲。如:《童年》、《鼓浪屿之波》、《故乡的云》等,你还知道哪些?生:(自由回答并演唱)五、即兴创编歌词师:当其他六子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安然入睡时,中国台湾正隔着中国台湾海峡孤苦的望着自己的母亲,中国台湾回归是亿万炎黄子孙的愿望。大家运用你手中的笔,在“七子之歌”的旋律基础上把我们盼望中国台湾回归的心情抒发出来好吗?生:(小组讨论创编。)师:(把学生推荐的好的歌词一起唱一唱。)六、小结尽管祖国还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但是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从来不会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祖国永远和他扯着筋连着脉,他们比谁都更能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深刻含义,让我们一起为了祖国的统一而努力!(师生齐唱《爱我中华》,拍手走出教室。)
2七子之歌 篇2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教学意图和设想:
本课是教材十三册第一单元中的,本单元的思想教育主题为:早日为实现统一祖国大业。本单元体现了回归和盼归两部分内容,将这两个内容渗透于两课时的教学当中,以旅游景点为线索贯穿两课时,激发学生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歌曲《--澳门》
2、欣赏《东方之珠》、《1997天地人》交响曲序曲
二、 教学目的:
在理解《--澳门》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
聆听《东方之珠》、《1997天地人》交响曲序曲,体验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因本单元的思想教育主题是;早日实现统一祖国大业,因此在演唱时,应把歌曲的情感至于核心地位。
2、演唱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性。
教学过程:
1、教师:简要的介绍澳门的历史以及回归事宜(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演唱一首新歌。提问:“七子”的含义?你了解闻一多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1925年3月,身在美国纽约的著名诗人闻一多有感于时事,将被帝国主义掠走的澳门、香港、中国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喻为七个与母亲离散的孤儿,并写出了七块土地对祖国的眷念,澳门便是“七子”之首。
闻一多先生在的开篇直抒胸臆: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提问:认真朗读歌词,Ma-cau是什么意思?(书上注解有答案)
教师:放录音,跟音乐一起唱
(二)欣赏声乐及器乐曲
教师;同学们过得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啊?都那里了,讲一讲?要是旅游你最喜欢到那里啊?今天老师 带你们起一个美丽的景点-教师哼唱《东方之珠》片段,然后听录音。
提问:这首作品描绘的是那里啊?
学生:香港
教师;大家讨论一下你所了解的香港(风土人情以及地理历史知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归纳,香港是中国南海之滨的一个小岛,一向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841年鸦片战争后由满清政府割让给英国。1997年7月1日,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实行“一国两制,港人制港”的政策。,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历史,热爱祖国!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与回归有关的器乐曲《1997天地人》交响曲序曲。请同学们认真的欣赏,然后回答,作品中有那几种乐器?
学生:
教师:复听音乐,完成书上的练习题。
(三)音乐实践活动
看录象片段
分组以“回归”为主题设计活动内容(演唱组、乐器组、朗诵组)
汇报演出:师生同唱,高潮结束
(四)
谈谈学了本课后的感想(教师补充)
网上搜集内容“中国台湾”(为第二课时盼归内容作准备)
2七子之歌 篇3
[课文说明]
《七子之歌》是一组现代诗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美国纽约艺术学院留学。他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将近三年,多次体会到种族歧视的屈辱,他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激发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三年背井离乡的经历,更使他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也更加深了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一方面怀念和赞美祖国,一方面抒发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愤慨。《七子之歌》就是在这种背景中诞生的。
《七子之歌》包括“澳门”“香港”“中国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七节。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本课所选的是《七子之歌》中的《澳门》和《香港》。闻一多在《澳门》这一节里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离开母亲太久了的孩童。一、二句写的是游子向母亲倾诉被侮辱的经历,抒发了母子分离几百年,改名换姓,受制于人的辛酸痛苦。“但是他们虏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这两句诗表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香港”一节写出了香港岛的地势险要,将帝国主义列强比喻成“狞恶的海狮”,在“啖着我的骨肉嗍着我的脂膏”,形象地刻画出了帝国主义列强贪婪凶狠的嘴脸,而香港宛如襁褓中遭受厄运的孩子,正在“哭泣号啕”呼唤母亲。
《七子之歌》整首诗运用了反问、比喻、拟人、反复、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强化了诗的意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每节诗的最后一句反复,强烈地表达出对回归祖国怀抱的渴望。诗歌语言平易,内容直白,那一声声呜咽,足以打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形式上整齐匀称,又自然天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学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2.通过查阅背景资料和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感受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浓烈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澳门”一节。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涉及我国的近现代历史以及当代重大事件,在学习课文之前,应引导学生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如查阅“七子”是指哪些地方,了解“七子”被迫割让或租借的历史,初步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另外,可查找一些有关闻一多的诗文,为学习本课作好铺垫。
先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可以奠定课文学习的情感基调,对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感情很有好处。
1.课文引入。
因为《七子之歌》的首节“澳门”在1999年澳门回归之前,已经由作曲家李海鹰谱曲,并广为传唱,大家都比较熟悉,所以,可以用这首歌曲来引入课文。那稚嫩的童音,那与诗歌浑然一体的曲调,能激发学生对本课的浓厚兴趣。而且,为学习课文创设了良好的诗的情境。
可以在引入后,简单介绍一下“七子”这个说法的由来,读一读《诗经·邶风》,让学生略有了解。
2.诗歌品读。
这篇课文的品读,应从反复吟诵入手。重点品析《澳门》一节。
(1)以学生为主,以引导诵读为主。六年级的语文学习,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整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疑问,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疑问来组织教学。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熟悉课文的过程中,自主理解。然后交流讨论,适当点拨。结合师生课前查阅的资料,理解“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但是他们虏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等句子的含义。在反复的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情感特点,熟读成诵。
(2)把课文放在历史情境中教学。这篇课文表现的是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必不可少。可在预习中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也可在课堂上简要介绍近代的一些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被列强掳去的“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
(3)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体会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爱国之情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诗人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悲愤之情充满了整首诗歌。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愤慨。每一节的最后一句都是“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表达了失地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在朗读时,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悲愤之情,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4)通过拓展阅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顺大连等其余几“子”让人痛心的命运。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补充阅读一些闻一多的诗歌,如《红烛》《死水》《一句话》等等,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3.识字写字。
本课共识字3个,学生通过自学,用形近字比较识记的方法,不难掌握。启发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语。
写字教学中,以学生自学为主,让他们通过观察,说出容易写错的地方,引起共同的注意。
[参考资料]
1.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年),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他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1946年,闻一多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特务杀害。出版了诗集《红烛》《死水》等。
2.相关历史资料:
1842年8月,清政府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九龙半岛南端割让给英国;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葡萄牙强据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中国台湾、旅顺和大连割让给日本。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威海卫租借给英国。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广州湾被租给法国。
到19xx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
3.七子之歌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益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即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普法战争后割予德国,凡尔赛和约后归还)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能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澳门(略)
香港(略)
中国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中国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白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东海和硇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呀!让我忙回到你膝前来,
我要紧紧的拥抱着你的脚髁。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成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强邻脚下的烂泥,
母亲呀,我们的昨日不堪回首,
我们的今日更值得痛哭流涕,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原载1925年11月《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
4.“七子”出处:
诗经·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痊,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学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2.让学生通过查阅背景资料和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感受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澳门”一节。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诵读这首诗歌的过程中,了解有关历史,体会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背诵第一节。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诵读这首诗歌的过程中,了解有关历史,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七子”的历史资料。阅读闻一多的诗作。《七子之歌》歌曲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今天,咱们一起来听一首歌——《七子之歌》。
2.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3.这是澳门回归祖国之前诞生的一首歌,这优美的音乐,这深沉的情感,把我们带入了歌中描述的境界。你明白歌曲中蕴涵的内容和情感吗?我们仿佛听到,澳门在呼唤祖国母亲,在呼唤回归。你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了1999年迎接澳门回归而作,它在1925年就诞生了。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七子之歌》。
5.这首诗歌的名字来源于诗经中的一首诗,表达儿子对母亲抚育劳苦的感激和怀念。
二、初读诗歌,把诗歌读准读通
1.这首诗作者是谁呢?(闻一多)
简介作者闻一多。可以由学生根据搜集的有关资料来介绍。
1925年3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身经历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同胞所受的侮辱而愤怒。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
2.理解题目的意思。“七子”指的是什么?根据搜集的资料,了解“七子”是指:澳门、香港、中国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作者把它们比作祖国的七个儿子。
3.教师范读诗歌。
4.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读音。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也可以先读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5.同桌互相听读诗歌,将诗歌读准读通,交流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
6.指名读生字“澳、虏、啕”,组词,如:澳门、俘虏、号啕
7.指名读诗歌,注意读准“襁褓、啖、嗍、号啕、狞恶”的字音。
8.交流诗歌中不理解的词语,如:
妈港:葡萄牙人给澳门起的名字。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狞恶:(面目)凶恶。
号啕:形容大声哭。
三、再读诗歌,把课文读流利
1.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读一读诗句。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学生就课文质疑。
如:这首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本课要书写的6个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澳:左右结构。右边部分是“奥”字,不要多一横。
虏:半包围结构。第三笔不要把“横钩”写成“横”。
2.自由书空写一写。
3.写字并组词。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价。
五、作业
1.把这首诗歌读流利,读给家人听。
2.找找相关的历史资料,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认读生字。
听写生字、新词。
2.“七子”指的是什么?(中国的澳门、香港、中国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出示地图:指出这七个地方。)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澳门》和《香港》,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
二、诵读理解,体会感情
1.学习“澳门”一节。
(1)请一位同学读第一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自己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澳门离开母亲太久了,怀着渴望回归的强烈感情)
(2)从哪儿体会到的?(板书:太久了,梦寐不忘,我要回来)
在这三百年里,他们抢去的是“我”的肉体,但抢不去的是什么?(“我的灵魂”、那颗中国心)
理解“梦寐不忘”。(睡觉做梦都不忘记)
(3)你还从哪儿能体会出来?(“我要回来”)你能在读中让大家都体会到儿女漂泊在外渴望回家的那种强烈感情吗?谁还想来试试?(齐读)同学们,你们了解澳门吗?
澳门,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侵略者在澳门犯下的罪行令人愤慨,中国同胞所受的侮辱令人愤怒。那种想念祖国、渴望回归的情感在闻一多的笔下跃然纸上。同学们能有感情地读这首诗吗?(指名读、教师范读、男女生分读。背诵)
过渡:“澳门”这一节诗表达了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强烈的感情。“香港”和“澳门”是有着同样经历的“孩子”,也是多么想回到母亲的怀抱、感受母爱的温暖哪。
2.学习“香港”一节。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自学“香港”这节诗。
理解诗中的词语,可联系上下文,也可以查字典,或同学讨论。
有感情地读:小组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读、小组成员齐读、男女生分读、每人一句表演读等。)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孩子”如今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了吗?什么时候回归的?(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门:1999年12月20日)
2.出示香港、澳门回归资料。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此时此刻,如果闻一多先生还健在,当他看到香港、澳门回归,他会有怎样的心情?是的,祖国统一不仅是闻一多先生几十年前的心愿,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四、作业
1.把这两节诗的生字词写两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澳门一节。
板书:
七子之歌(节选)
离开太久 身份虽微
澳门香港
梦寐不忘 地位险要
我要回来!
2七子之歌 篇4
教学目标
1 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
2 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分析为主,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
教学步骤:(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我相信刚才的旋律你们都十分熟悉,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那你们想一下,国歌在什么场面之下演奏最能感动人呢?(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听的国歌曾经就在澳门回归的现场演奏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在澳门回归的那一天,你门都举行了哪些活动啊?
二 的确,在那一天的中国处处是欢歌笑语,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之前澳门同胞们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下面我们就追随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澳门同胞的苦难和抗争!
三 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太久了/依然/梦寐不忘
四 再把课文朗读一遍,结合文中插图分析图中那些画面给你的感触最深?
面容憔悴但目光坚定的学者
面容狰狞且趾高气扬的侵略者
阴森森的铁制的刑具
五 为什么这些东西会给你震撼呢?
学者既是闻一多的写照,也是广大澳门同胞的写照
侵略者和刑具是澳门同胞受苦受难最好的见证
六 同学说的都不错,那请你们在把课文读一下,然后思考:
1 从你们的震撼中可以发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见前面的古文)
2 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这种表达效果的呢?(通过拟人手法,把祖国比成母亲,通过最普通但是又最感人的母子之情来增强这种表达效果)
七 看来同学都已经对诗歌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题目既然是那我就请哪位同学唱一下?
八 和书后面的光碟上的录音对比,说说你认为哪一首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各抒己见)
同学唱的:感情直露
光碟上面的:委婉曲折
九 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之下,澳门已经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你们想一下,闻一多的“七子归来”之愿望实现没有啊?(中国台湾)
十 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 时,中国台湾正隔着中国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中国台湾回归我相信也是各位同学最大的愿望,那我们假设明天中国台湾就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作为漂泊多年的游子,它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思考几分中,用最简洁的话说出来。
十一同学门说的都不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国台湾之回归一定回实现,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吧!!这一节可就上到这里,下课!!!
作业设计:
思考:澳门的回归对祖国和澳门本身有那些巨大的影响??
注:老万,最好花一节课先把前面的古文和其他六子讲一下,备得不好,仅做参考吧。
2七子之歌 篇5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教学设计
(1)诵读欣赏《七子之歌》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2、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分析为主,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我相信刚才的旋律你们都十分熟悉,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那你们想一下,国歌在什么场面之下演奏最能感动人呢?(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听的国歌曾经就在澳门回归的现场演奏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在澳门回归的那一天,你门都举行了哪些活动啊?二、的确,在那一天的中国处处是欢歌笑语,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之前澳门同胞们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下面我们就追随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澳门同胞的苦难和抗争!三、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太久了/依然/梦寐不忘四、再把课文朗读一遍,结合文中插图分析图中那些画面给你的感触最深?面容憔悴但目光坚定的学者面容狰狞且趾高气扬的侵略者阴森森的铁制的刑具五、为什么这些东西会给你震撼呢?学者既是闻一多的写照,也是广大澳门同胞的写照侵略者和刑具是澳门同胞受苦受难最好的见证六、同学说的都不错,那请你们在把课文读一下,然后思考:1、从你们的震撼中可以发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见前面的古文)2、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这种表达效果的呢?(通过拟人手法,把祖国比成母亲,通过最普通但是又最感人的母子之情来增强这种表达效果)七、看来同学都已经对诗歌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题目既然是“七子之歌”那我就请哪位同学唱一下?八、和书后面的光碟上的录音对比,说说你认为哪一首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各抒己见)同学唱的:感情直露光碟上面的:委婉曲折九、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之下,澳门已经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你们想一下,闻一多的“七子归来”之愿望实现没有啊?(中国台湾)十、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时,中国台湾正隔着中国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中国台湾回归我相信也是各位同学最大的愿望,那我们假设明天中国台湾就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作为漂泊多年的游子,它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思考几分中,用最简洁的话说出来。十一、同学门说的都不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国台湾之回归一定回实现,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吧!!这一节可就上到这里,下课!!!作业设计:思考:澳门的回归对祖国和澳门本身有那些巨大的影响?
2七子之歌 篇6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会演唱《七子之歌》学会相关的乐理知识。理解《七子之歌》中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1节课
一、情感导入与歌曲欣赏体验
1、导入:以轻声的《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录音为背景音乐,教师板书或用字幕打出一段格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2、 提问:这句格言出自哪位诗人?他与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有什么关系?
3、 师生共议:这句格言出自我国现代着名爱国诗人、学者、烈士闻一多先生,它镌刻在清华大学闻亭下的闻一多先生雕像后面的石壁上。正是闻一多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爱,使他创作了《七子之歌》的爱国诗篇,在1925年7月4日发表在《现代评论》上。《七子之歌》是一部组诗,组诗一共分七章。它们分别是:澳门;香港;中国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澳门》是组诗中为首的一章。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沉、诚挚的曲调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自此,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
4、 请同学们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七子之歌—澳门》。
5、 师生共议:片中担任领唱的年仅七岁的澳门小姑娘容韵林的那双充满童真的眼中仿佛注视着4xx年的澳门沧桑,荡澜着40万澳门同胞的炙泪深情,她的演唱深深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牵动着全世界正直善良的人的心。
二、歌曲演唱与处理
1、 请几位会唱这首歌的同学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或演奏《七子之歌—澳门》。
2、 师生评议、讨论如何更好的表现作品:(1)要将表现歌曲的感情置于核心的地位。(2)歌曲的第一乐段要以真诚的倾诉为基调,去表现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3)歌曲的第二段要以急切的呼唤为基调,去抒发离别已久的游子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3、 在以上分析歌曲情感的基础上,教师用钢琴弹奏歌谱,师生共同演唱歌谱,做进一步的体验。引导学生以音乐为本,感悟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1)旋律线的进行。如:上行中的大跳5 3,下行中的3 21 65 。(2)节奏中的休止符。(3)速度、力度变化。(4)演唱状态。
4、 如歌的朗诵歌词。
5、 演唱歌曲;和伴奏带。
三、听赏《1997 天地人》序曲
1、教师导语: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七子之歌》抒发了爱祖国、爱人民的主题。如今,爱的内容更宽泛,意义更深远。一个正直的公民,不仅要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而且要爱世界、爱人类、爱地球。
2、听赏交响曲《1997 天地人》序曲(不出示标题,为下节课做铺垫)。
第2节课
一、欣赏交响曲《1997 天地人》序曲
1、音画同步:在音乐声中出示作品的标题和香港的夜景图像,提示同学去想象音乐的意境。
2、简介作品:交响曲《1997 天地人》是中国旅美作曲家谭盾创作的,1997年7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全曲共分天、地、人三个乐章,庄严壮丽的古代编钟声;天使般纯洁的童声;大提琴低缓的吟唱;交响乐队热情的合奏;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作品淋漓酣畅的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亿万炎黄子孙的豪迈心情,同时表达了中华儿女经历了百年沧桑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祝福。
二、复听作品
1、将交响曲《1997 天地人》序曲当中编钟、童声合唱、大提琴独奏及乐队合奏出现的顺序在图中标示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普天同庆的场面。
2、乐曲的高潮处由弱渐强,多次出现下列节奏型:x x x x x0 , 请同学随音乐的力度变化击这一节奏型。
三、 播放歌曲《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出示课件歌单,请同学随录音一起演唱。
四、分析《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两首歌曲在音乐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曲目 相同 不同
东方之珠 音乐创作手法 曲式结构、风格 音乐与高潮处理法 歌词表达方式 表达的情感
前部分情绪平静、旋律流畅;都采用切分节奏及三拍长音。后部分为音乐的高潮,都用了大跳音程和弱起拍的表现手法。 抒情、细腻而深沉的歌曲;都是二段体结构。 a:三连音的应用。
b:连续上行几个乐音的应用,形成乐段色彩的变化。 含蓄、富有诗意 表达炎黄子孙对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
鼓浪屿之波 a:由高到底,连续四组“递音”下行。b:音程大跳,加强歌曲的动力,形成歌曲的新鲜感。 倾诉、直白 思念中国台湾亲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
五、教师演唱
一首自己谱曲的歌曲《消失的爱》,这首歌的词作者是一位生活在中国台湾,孤独、病残、年逾古稀的中国台湾老人,歌词表现了老人对年轻时代在大陆的一位姑娘的思念之情:中国台湾和大陆千古一脉,是祖国母亲的一个孩子,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中国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海峡两岸的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盼望亲人早日团聚!
感受:
这节课是《七子之歌》的第一课时,作者注重了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
《七子之歌》是作者1925年3月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七首。教材选用了其中的两首,另外五首首分别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子”指的是中国的澳门、香港、中国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诗歌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在了解“七子”含义时,我展示了几组母子情深的图片,用来调动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的去理解一个离开母亲的孩子的心情。不由的产生与当时澳门民众一样的悲愤之情,一样的伤心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生生流动着的感情。
在本课的学习中,在读通顺诗歌的基础上,她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她紧紧把握好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了心中有数,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如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称为“妈港”?掳去肉体是什么意思?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如生词的意思,我灵活处理, 让学生互相解决,从而牢牢把握课文的中心。
2七子之歌 篇7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这首歌的背景音乐下,充分谈谈对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的了解,任何角度、任何方面都可以,因为课前有预习,因为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很兴趣高昂,为后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接着在读通顺诗歌的基础上,我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我紧紧把握好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了心中有数,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如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称为“妈港”?掳去肉体是什么意思?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如生词的意思,我灵活处理, 让学生互相解决,从而牢牢把握课文的中心。
再从想像入手,读中悟情。想像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像,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感情,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又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如我引导学生想像在澳门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让学生体会不仅仅是生命、是财富,更重要的是尊严、是主权……在此基础上我追问:“作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土地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使学生不由的产生与当时澳门民众一样的悲愤之情,一样的伤心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生生流动着的感情。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
我总是记得陈老师说的话:要把语文课上成简单的读书训练课,情感熏陶课,语言文字感悟课。
在教学《七子之歌》时,我努力探究,深入实践。发现陈老师的话确实是语文教学中的金玉良言,甚至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过,在执行以上口诀的过程中,还需我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优化课堂结构。
《七子之歌》的教学流程,分为四大步:第一步是整体感知,体会自己对诗歌的情感印象。第二步是品读诗意,借重点句的朗读品析来理解作者寄托的深情。第三步是主题理解,通过这三首诗的比较来领会作者的主旨。第四步是迁移,让学生感受七子回归的气氛及祖国人民的心情,从而改写诗歌。
二、注意设计朗读形式。
在朗读诗歌时,我精心设计了朗读形式。其中第一首《澳门》运用的朗读形式有自由读、个人读、师示范读、听录音读、师生齐读。第二首《香港》运用的朗读形式有自由读、想象读、表演读、齐读等朗读形式。而第三首《台湾》如果再如前两首一样“响鼓重锤”,就显得教学形式太统一,没有变化之趣。而且在教学时间上也是分配不过来。所以,我改变了朗读的形式。我先示范读,让学生听,再谈一谈自己听出了什么,是从哪个句子听出来的,然后便借机品读关键的句子。接着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来促进对诗歌的理解。
三、注意运用教学手段。
丰富的朗读形式,务必配合花样的教学手段。
对于闻一多先生的这三首近乎完美的诗,我是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朗读的。第一首是配乐诗录音,第二首是录像,第三首是背景材料(关于两位英雄人物的概况和名言)。这三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培养了学生的时空想象能力,从而很好是理解了诗歌的内涵。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
《七子之歌》是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第一篇主题课文。是闻一多先生1925年3月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七首。教材选用了其中的二首,另外四首分别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子”指的是中国的澳门、香港、中国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诗歌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1、歌曲引入、激发兴趣。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激发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这首歌的背景音乐下,充分谈谈对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的了解,任何角度、任何方面都可以,因为课前有预习,又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兴趣比较高昂,为后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搜集资料、培养能力。
注重了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3、想像入手,读中悟情。
想像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像,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感情,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又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如我引导学生想像在澳门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让学生体会不仅仅是生命、是财富,更重要的是尊严、是主权……在此基础上我追问:“作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土地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使学生不由的产生与当时澳门民众一样的悲愤之情,一样的伤心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生生流动着的感情。
2七子之歌 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
2 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分析为主,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
教学步骤:(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我相信刚才的旋律你们都十分熟悉,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那你们想一下,国歌在什么场面之下演奏最能感动人呢?(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听的国歌曾经就在澳门回归的现场演奏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在澳门回归的那一天,你门都举行了哪些活动啊?
二的确,在那一天的中国处处是欢歌笑语,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之前澳门同胞们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下面我们就追随诗人、学者闻一多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澳门同胞的苦难和抗争!
三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太久了/依然/梦寐不忘
四再把课文朗读一遍,结合文中插图分析图中那些画面给你的感触最深?
面容憔悴但目光坚定的学者
面容狰狞且趾高气扬的侵略者
阴森森的铁制的刑具
五为什么这些东西会给你震撼呢?
学者既是闻一多的写照,也是广大澳门同胞的写照
侵略者和刑具是澳门同胞受苦受难的见证
六同学说的都不错,那请你们在把课文读一下,然后思考:
1. 从你们的震撼中可以发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见前面的古文)
2. 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这种表达效果的呢?(通过拟人手法,把祖国比成母亲,通过最普通但是又最感人的母子之情来增强这种表达效果)
七看来同学都已经对诗歌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题目既然是“七子之歌”那我就请哪位同学唱一下?
八和书后面的光碟上的录音对比,说说你认为哪一首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各抒己见)
同学唱的:感情直露
光碟上面的:委婉曲折
九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之下,澳门、香港已经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你们想一下,闻一多的“七子归来”之愿望实现没有啊?(中国台湾)
十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时,中国台湾正隔着中国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中国台湾回归我相信也是各位同学的愿望,那我们假设明天中国台湾就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作为漂泊多年的游子,它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思考几分中,用最简洁的话说出来。
十一同学门说的都不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国台湾之回归一定回实现,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吧!这一节可就上到这里,下课!
作业设计:
思考:澳门的回归对祖国和澳门本身有那些巨大的影响?
2七子之歌 篇9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
永丰中心小学付方秀
我总是记得陈老师说的话:要把语文课上成简单的读书训练课,情感熏陶课,语言文字感悟课.
在教学《七子之歌》时,我努力探究,深入实践.发现陈老师的话确实是语文教学中的金玉良言,甚至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过,在执行以上口诀的过程中,还需我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优化课堂结构.
《七子之歌》的教学流程,分为四大步:第一步是整体感知,体会自己对诗歌的情感印象.第二步是品读诗意,借重点句的朗读品析来理解作者寄托的深情.第三步是主题理解,通过这三首诗的比较来领会作者的主旨.第四步是迁移,让学生感受七子回归的气氛及祖国人民的心情,从而改写诗歌.
二,注意设计朗读形式.
在朗读诗歌时,我精心设计了朗读形式.其中第一首《澳门》运用的朗读形式有自由读,个人读,师示范读,听录音读,师生齐读.第二首《香港》运用的朗读形式有自由读,想象读,表演读,齐读等朗读形式.而第三首《台湾》如果再如前两首一样"响鼓重锤",就显得教学形式太统一,没有变化之趣.而且在教学时间上也是分配不过来.所以,我改变了朗读的形式.我先示范读,让学生听,再谈一谈自己听出了什么,是从哪个句子听出来的,然后便借机品读关键的句子.接着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来促进对诗歌的理解.
三,注意运用教学手段.
丰富的朗读形式,务必配合花样的教学手段.
对于闻一多先生的这三首近乎完美的诗,我是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朗读的.第一首是配乐诗录音,第二首是录像,第三首是背景材料(关于两位英雄人物的概况和名言).这三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培养了学生的时空想象能力,从而很好是理解了诗歌的内涵.
语文课更应注重情感教育——《七子之歌》教学反思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通过预习,孩子们都知道 “七子”指的是中国的澳门、香港、中国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这七个地方在哪里?孩子们脑子里没什么印象,于是,借助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用红色字标出这七个地方,让孩子们对这七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有所了解。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被掳去的七个孩子,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教到这里时,我让孩子们回想一下:自己有没有离开过母亲的经历,还记得离开最久的那次吗?这样就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诗歌,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的去理解一个离开母亲的孩子的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当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过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澳门同胞渴望回归的迫切愿望之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交接仪式,现场庄严的气氛,人民的欢声笑语的场面深深感染了学生,使得学生在后来的朗读中比较入情入境。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够,不能很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各个环节的过渡虽然顺畅,但总觉得不够自然。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少,我在指导朗读方面还不够到位,虽然在设计时,特别注意了这方面,但是,在课堂上表现的仍然不够充分,使得学生在读文时,理解不够深入,感情没有上来。另外,在学生质疑时,我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但是在释疑的过程中,我始终不敢放手,没能给学生一个比较开放的课堂。
今天上课结束后,我并没有以前那种卸下心理负担的轻松感,反而有很多沉重的思考。我认为一节好课应该在学生离开课堂时依然沉浸于这节课所营造的情感共鸣中,可是这节课我却没有做到,在我看来,这是一节让我遗憾的课,当然,我也受益良多,同事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在一次次的反思实践中,自己会慢慢地走向成熟。
教学反思1
《七子之歌》是作者1925年3月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七首。教材选用了其中的三首,另外四首分别是《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子”指的是中国的澳门、香港、中国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诗歌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同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情感。
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把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七子之歌 篇10
授课时数:1课时
备课时间:年月日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女儿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唱。(放音乐《七子之歌》)
这是一首什么歌?(《七子之歌》)对,这是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歌曲朴素真挚、深刻感人,引起中国亿万同胞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已故爱国学者、诗人闻一多。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首诗歌《七子之歌》(板书:七子之歌*闻一多)请齐读课题。同学们请看,这个课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文章课题有什么不同?(加了注解号了)对课文做了怎样的注释?(学生来念101页)从注释你知道了什么?(本文是作者1925年3月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七首。教材选用了其中的三首,另外四首分别是《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子”指的是什么?(中国的澳门、香港、中国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出示实物投影地图:指出这七个地方。)大家看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澳门》和《香港》。
(板书:澳门香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请同学来听录音,课文中有许多难读的生字词,同学们听时一定要注意。
2、请同学用自己最好的读书姿势再来读课文,遇到难读的生字词同位可以互相交流。
3、先来交流同学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澳门香港灵魂凤阙吞咽哭泣号啕
(1)指名读,全班订正(解词:凤阙:宫殿号啕:大声哭泣)
(2)指名领读。
课件出示难读的词:襁褓掳去黄豹狞恶啖着
这些是本课难读的词,想来挑战吗?
(1)指名读,全班订正(解词:襁褓:包裹婴儿用的东西。掳去:抢去狞恶:非常凶恶)
(2)指名领读。
4、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生字词掌握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澳门》这首诗。
三、深入理解、体会感情
1、学习《澳门》
(1)请一位同学读第一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自己从这首诗中能体会到什么?(澳门离开母亲的太久了,渴望回归的强烈感情)从哪体会到的?(板书:太久了梦寐不忘我要回来)
太久了?有多久?(三百年)在这三百年里,他们抢去的是我的肉体,但抢不去的是什么?(我的灵魂、我那颗中国心)梦寐不忘。(睡觉做梦都不忘记)多少年来我梦寐不忘自己的生母。同学们请你们想想,当你们离开自己的妈妈一天、十天、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你会怎样?三百年这是一段多长的时间,这又是一种多深的母子情啊?你能感受到吗?还从哪你能体会出来?“我要回来”你能用读让大家都体会到儿女飘泊在外渴望回家的那种强烈感情吗?谁还想来试试?(齐读。)同学们,你们想去了解澳门吗?让我们看一段录像。
澳门,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侵略者在澳门犯下的罪行令人愤慨,中国同胞所受的侮辱令人愤怒,那种想念祖国、渴望回归的情感在闻一多的笔下跃然纸上,同学们你们能有感情地读这首诗吗?(指名读、教师范读(配乐)、男女生分读。)
背诵:(6人小组分句读,最后一句齐读,要求不看书)
小组汇报
过渡:《澳门》这首诗表达了儿女离开母亲也太久,渴望回归的强烈的感情,《香港》这个和澳门有着同样经历的“孩子”,在列强的凌辱下,他离开母亲太久了,他是多么想回到母亲的怀抱,感受母爱的温暖。
2、学习《香港》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自学《香港》这首诗。
我们就以感情朗读汇报交流。
感情读:小组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读、小组成员齐读、男女生分读、每人一句表演读等。)
四、拓展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孩子”如今回到祖国母亲怀抱了吗?什么时候回归的?(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门:1999年12月20日)
2、出示课件:香港、澳门回归资料,教师介绍。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1997年7月1日0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xx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葡萄牙共和国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隆重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开始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20世纪20年代,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在留美期间,闻一多目睹了美国种族歧视,深为中国同胞所受的侮辱而愤怒,使他更加怀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自己这种强烈的回归情感,他写下了这首《七子之歌》,表达了澳门、香港等地的广大民众渴望回归的迫切愿望。
此时此刻,如果闻一多先生还健在,当他看到香港、澳门回归,他会有怎样的心情?是的,祖国统一不仅是闻一多先生几十年前的心愿,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五、作业设计:
1、把这两首诗的生字词写两遍。2、感情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
七子之歌
澳门、香港、中国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旅顺、大连
血脉相连不可分割思念母亲盼望回归
2七子之歌 篇11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诗歌的阅读,更应体现这一教学理念。以读代讲,以读促悟,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利于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在诵读与表达中,给学生情感的熏陶,心灵的震撼。
教学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法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梦寐不忘、襁褓”等词语。
2、通过背景资料的查询和反复的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意。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
教学准备:
1、有关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的介绍。
2、《七子之歌》背景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教学流程:
一、了解背景,创景激趣。
1、播放《七子之歌》教学课件
刚才大家在大屏幕上都看到了什么?
2、教师播放20世纪20年代香港、澳门的景象课件。
3、说说你观看后有什么感受?
4、教师小结。
二、介绍作者,点燃激情。
1、简介闻一多先生生平资料。
2、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为了抒发这种迫切的愿望,闻一多先生创作了这组诗《七子之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教师板书:七子之歌,生齐读)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师配乐范读,课文中有许多难读的生字词,同学们听时一定要注意。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歌,老师希望你看准字形,读准字音,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3、在朗读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觉得特别不好读的词语,来给大家提个醒:
⑴、教师指正读音。
⑵、理解词语意思。
⑶、读词语。
四、指导阅读,教给方法。
1、指名朗读《澳门》。
2、在这首诗中,还有你不理解的词语吗?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学习。
3、再细读这首诗,想想自己从这首诗中能体会到什么?从哪体会到的?
4、练习朗读。
5、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感受?
6、配乐齐读。
五、自学交流,体会诗意。
1、过渡语。
2、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去学习《香港》和《澳门》,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逐首交流汇报:
⑴、抽小组读,评议。
⑵、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⑶、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学完以后的体会。
⑷、教师小结。
六、品读体悟,吟诵表达。
1、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练习朗读。
2、展开朗读比赛。
3、齐读三首诗歌。
七、拓展思维,放飞想象。
1、你知道香港和澳门是什么时候回归的吗?
2、播放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看完以后,同学们的心情怎样?
3、那么,假如闻一多先生此刻就在现场,看到这样的盛世,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2七子之歌 篇12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中国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中国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2七子之歌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
2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分析为主,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我相信刚才的旋律你们都十分熟悉,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那你们想一下,国歌在什么场面之下演奏最能感动人呢?(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听的国歌曾经就在澳门回归的现场演奏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在澳门回归的那一天,你门都举行了哪些活动啊?
二、的确,在那一天的中国处处是欢歌笑语,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之前澳门同胞们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下面我们就追随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澳门同胞的苦难和抗争!
三、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太久了/依然/梦寐不忘
四、再把课文朗读一遍,结合文中插图分析图中那些画面给你的感触最深?
面容憔悴但目光坚定的学者
面容狰狞且趾高气扬的侵略者
阴森森的铁制的刑具
五、为什么这些东西会给你震撼呢?
学者既是闻一多的写照,也是广大澳门同胞的写照
侵略者和刑具是澳门同胞受苦受难最好的见证
六、同学说的都不错,那请你们在把课文读一下,然后思考:
1从你们的震撼中可以发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见前面的古文)
2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这种表达效果的呢?(通过拟人手法,把祖国比成母亲,通过最普通但是又最感人的母子之情来增强这种表达效果)
七、看来同学都已经对诗歌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题目既然是“七子之歌”那我就请哪位同学唱一下?
八、和书后面的光碟上的录音对比,说说你认为哪一首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各抒己见)
同学唱的:感情直露
光碟上面的:委婉曲折
九、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之下,澳门已经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你们想一下,闻一多的“七子归来”之愿望实现没有啊?(中国台湾)
十、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时,中国台湾正隔着中国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中国台湾回归我相信也是各位同学最大的愿望,那我们假设明天中国台湾就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作为漂泊多年的游子,它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思考几分中,用最简洁的话说出来。
十一、同学门说的都不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国台湾之回归一定回实现,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吧!!这一节可就上到这里,下课!!!
作业设计:
思考:澳门的回归对祖国和澳门本身有那些巨大的影响??
注:老万,最好花一节课先把前面的古文和其他六子讲一下,备得不好,仅做参考吧。
2七子之歌 篇14
教学目标:
一、在理解诗人在满怀丧权辱国的悲愤中呼唤母亲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的感情。
二、通过背景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回归”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齐读课题——《七子之歌》。
2、初读课文,你们知道了谁对母亲唱着歌?唱的什么歌?
二、品读诗歌,掌握学法。
1、朗读《澳门》,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板书:梦寐不忘)
预设:
(1)学生谈到“太久了”,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中的“襁褓”“妈港”等词语,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前阅读的“妈港”这个名字的来历的资料,谈体会,感受每一个中国人的悲痛之情。
(2)学生谈到“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掳去”的意思是什么?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侵略者掳去了土地、金钱、资源……)作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土地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愤怒、生气)读出你的愤怒与生气。
是啊,虽然失去如此多的东西,但是抢不走的是我对祖国的什么?(热爱)正如作者所写的:你依然保管着我的灵魂。句中的“依然”一词,和文中哪个词相对应?(梦寐不忘)
2、看板书,总结学习《澳门》的读书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同桌之间互相帮助,自主朗读《香港》、《台湾》这两首诗。
三、面对现实,蕴藏激情。
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时,中国台湾正隔着中国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我们相信中国台湾之回归一定会实现,让我们在分享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中静静地等待着吧!(cai课件出示《乡愁》)全体轻声朗读。
板书设计: 七子之歌
梦寐不忘 声声呼唤 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
(悲愤) 战歌高唱
2七子之歌 篇15
学习诗歌——澳门
教学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法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理解“梦寐不忘、襁褓”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背景资料的查询和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交流资料(闻一多的生平事迹,“七子”指哪七子,新中国成立前的屈辱史),情感铺垫
师问:我们的祖国强大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了。(话锋一转)可同学们知道吗?在清朝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我们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地被许多帝国主义割分。你们课前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我们中国哪些屈辱的历史呢?
[学生交流、展示资料。让学生明白我国清政府腐败无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我国人民受尽凌辱。]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板书课题)
问:祖国母亲失去了哪七个儿子呢?(指名回答)
今天这节课我们让先走进澳门。
板书:澳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多媒体出示画面,教师范读)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歌,老师希望你们看准字形,读准字音。
3、在朗读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觉得特别不好读的词语,来给大家提个醒。
“襁褓”教学: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这说明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它通常用来干什么?
4、多媒体出示生字词。全班齐读:襁褓掳去梦寐不忘
5、指名读诗歌
四、释疑解疑,感情朗读(体会澳门的广大民众渴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愿望,反复诵读,体会、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思乡、念亲的情愫。)
同学们读了这首诗歌,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旁边做批注。
师: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师生交流:
1、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板书:妈港。教师书写时提醒同学们注意“已”字。
‘妈港’名字的来历.指导朗读。
2、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把原句读一读。
感情朗读这一句。
3、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师:太久了?有多久?(三百年)
师:“梦寐不忘”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连睡觉都不会忘记,祖国失去这个儿子,他多么想母亲,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里。
还从哪你能体会出来?“我要回来”你能用读让大家都体会到儿女飘泊在外渴望回家的那种强烈感情吗?谁还想来试试?(齐读。)
师:假如自己是一位背井离乡漂泊异域的游子,假如自己是一个无家可归倍受欺凌的弱者,假如自己的家乡被列强侵占而遭受躁躏,那时将有何感受?那时最最渴望得到的将是什么?
4、体会感情
复述板书。
全班齐读《澳门》
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伴随着音乐声,试着用我们的朗读表现出我们种种的感受来。你可以自己练习朗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朗读。
指导背诵(6人小组分句读,最后一句齐读,要求不看书。)
5、改写诗歌
一声声的呼唤,一次次的期盼,终于,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这个游子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播放澳门录像。(可有相应的解说)
假如闻一多先生看到澳门回归了,会有怎样的心情?(喜悦、激动)
4、仿写课文。
请你当当小诗人,澳门这个离开了太久的“儿子”终于回来了,他想说什么呢?你们当当儿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5、再次哼着歌曲结课。
五、学写生字
出示:魂
指导书写。
学生练字。
2七子之歌 篇16
七子之歌——澳门 教案
第1节课
一、情感导入与歌曲欣赏体验
1、导入:以轻声的《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录音为背景音乐,教师板书或用字幕打出一段格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2、 提问:这句格言出自哪位诗人?他与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有什么关系?
3、 师生共议:这句格言出自我国现代爱国诗人、学者、烈士闻一多先生,它镌刻在清华大学闻亭下的闻一多先生雕像后面的石壁上。正是闻一多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爱,使他创作了《七子之歌》的爱国诗篇,在1925年7月4日发表在《现代评论》上。《七子之歌》是一部组诗,组诗一共分七章。它们分别是:澳门;香港;中国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澳门》是组诗中为首的一章。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沉、诚挚的曲调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自此,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
4、 请同学们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七子之歌—澳门》。
5、 师生共议:片中担任领唱的年仅七岁的澳门小姑娘容韵林的那双充满童真的眼中仿佛注视着400年的澳门沧桑,荡澜着40万澳门同胞的炙泪深情,她的演唱深深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牵动着全世界正直善良的人的心。
二、歌曲演唱与处理
1、 请几位会唱这首歌的同学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或演奏《七子之歌—澳门》。
2、 师生评议、讨论如何更好的表现作品:(1)要将表现歌曲的感情置于核心的地位。(2)歌曲的第一乐段要以真诚的倾诉为基调,去表现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3)歌曲的第二段要以急切的呼唤为基调,去抒发离别已久的游子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3、 在以上分析歌曲情感的基础上,教师用钢琴弹奏歌谱,师生共同演唱歌谱,做进一步的体验。引导学生以音乐为本,感悟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1)旋律线的进行。如:上行中的大跳5 3,下行中的3 21 65 。(2)节奏中的休止符。(3)速度、力度变化。(4)演唱状态。
4、 如歌的朗诵歌词。
5、 演唱歌曲;和伴奏带。
三、听赏《1997 天地人》序曲
1、教师导语: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七子之歌》抒发了爱祖国、爱人民的主题。如今,爱的内容更宽泛,意义更深远。一个正直的公民,不仅要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而且要爱世界、爱人类、爱地球。
2、听赏交响曲《1997 天地人》序曲(不出示标题,为下节课做铺垫)。
第2节课
一、欣赏交响曲《1997 天地人》序曲
1、音画同步:在音乐声中出示作品的标题和香港的夜景图像,提示同学去想象音乐的意境。
2、简介作品:交响曲《1997 天地人》是中国旅美作曲家谭盾创作的,1997年7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全曲共分天、地、人三个乐章,庄严壮丽的古代编钟声;天使般纯洁的童声;大提琴低缓的吟唱;交响乐队热情的合奏;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作品淋漓酣畅的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亿万炎黄子孙的豪迈心情,同时表达了中华儿女经历了百年沧桑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祝福。
二、复听作品
1、将交响曲《1997 天地人》序曲当中编钟、童声合唱、大提琴独奏及乐队合奏出现的顺序在图中标示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普天同庆的场面。
2、乐曲的高潮处由弱渐强,多次出现下列节奏型:X X X X X0 , 请同学随音乐的力度变化击这一节奏型。
三、 播放歌曲《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出示课件歌单,请同学随录音一起演唱。
四、分析《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两首歌曲在音乐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曲目
相同
不同
东方之珠
音乐创作手法
曲式结构、风格
音乐与高潮处理法
歌词表达方式
表达的情感
前部分情绪平静、旋律流畅;都采用切分节奏及三拍长音。后部分为音乐的高潮,都用了大跳音程和弱起拍的表现手法。
抒情、细腻而深沉的歌曲;都是二段体结构。
A:三连音的应用。
B:连续上行几个乐音的应用,形成乐段色彩的变化。
含蓄、富有诗意
表达炎黄子孙对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
鼓浪屿之波
A:由高到底,连续四组“递音”下行。B:音程大跳,加强歌曲的动力,形成歌曲的新鲜感。
倾诉、直白
思念中国台湾亲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
五、教师演唱
一首自己谱曲的歌曲《消失的爱》,这首歌的词作者是一位生活在中国台湾,孤独、病残、年逾古稀的中国台湾老人,歌词表现了老人对年轻时代在大陆的一位姑娘的思念之情:中国台湾和大陆千古一脉,是祖国母亲的一个孩子,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中国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海峡两岸的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盼望亲人早日团聚。
2七子之歌 篇17
教学目标:
(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文学习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 知识与能力:
1.生字:认识认字表中13个生字,会写写字表中8个生字。
2.词句:能结合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
3.阅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4.写作:学习作者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改写诗歌片断。
5.口语交际: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 过程与方法:
1.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各种手段搜集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模仿闻一多先生的写作手法,改写诗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有关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的介绍;
2.《七子之歌》的北京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生字新词,重点学习理解《澳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解题导入:
1.孩子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听,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哼唱。(播放《七子之歌•澳门》)
2.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七子之歌》)
3.通过课前预习,孩子们还了解了哪些知识?(这首歌是写澳门的)(板书:澳门)(生交流课前搜集的闻一多生平的相关资料。)
4.对!这是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歌曲朴素真挚、深刻感人,一播出就引起了中国亿万同胞的强烈反响,大家听后不禁潸然泪下。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1999年12月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在此七十多年前一位著名诗人所写的《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这位诗人就是我国已故爱国学者、诗人——闻一多。(板书:闻一多)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闻一多先生所写的《七子之歌》,请孩子们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4.课题中的“七子”指的是哪七个地方?(澳门、香港、中国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课检演示:七子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为什么把这七个地方叫作七子?(作者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这七个地方看作是七个祖国的儿子,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这是闻一多1925年3月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一共有七首,课文中选用了其中的三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指导。(相机在黑板上写出巡视中发现学生读不准、容易读错的字词,如:襁褓、掳去、狞恶、啖着、凤阙、氤氲等)
3.在读书的过程中,老师发现这些字词成了我们读通读懂课文的拦路虎,哪位能干的孩子愿意来挑战?(指名读词,全班订正)
4.把这些字词放回到课文中,孩子们能读好吗?(全班齐读课文)
5.小结过渡:孩子们生字词语掌握得很好,课文读得很流利,下面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课文,真正读懂课文。首先让我们走进澳门吧!
三、深入理解、体会感情
1.请一位同学读《澳门》,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这首诗中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请用笔在书上做好勾画批注。
2.学生交流感想:
(1)(我从“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和“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这两句话知道了了澳门离开祖国母亲的太久了,足足有三百年,而且我知道 “梦寐不忘”的意思就是“睡觉做梦都不忘记”,从这里我体会到澳门渴望回归的强烈感情。)
你真是一位会读书的孩子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来理解,这是理解文章的一种好方法,其他孩子赶快把他说的重点部分勾画下来并作上批注。(板书:太久了 梦寐不忘 )
孩子们,请你们想想,当你们离开自己的妈妈一天、十天、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你会怎样?三百年这是一段多长的时间,这又是一种多深的母子情啊?你能感受到吗?我们一起来有感情读读这两句话。(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2)(我从“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这句话中体会到澳门虽然被殖民者抢去了,但它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灵魂,它的那颗中国心始终不变。)
是啊!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爱国情啊!你能把这种感情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生读)全班孩子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3)(我从课文第一句话“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知道了澳门被殖民者夺去之后,还被改了一个名字叫“妈港”,但它始终牢记自己的真名是“澳门”,它时时盼望着祖国母亲叫自己的真名“澳门”,所以诗歌最后写道:“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是儿子对母亲的呼唤。)
你体会得真好,你能用读让大家都体会到“我要回来”,那种儿女飘泊在外渴望回家的那种强烈感情吗?(生读)谁还想来试试?(齐读。)
四、入情入境,点燃激情
1.四百多年前,葡萄牙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在澳门的妈阁庙前登陆,他们就把澳门称为“妈港”,英文为“macao”。但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甚至全中国人,会喜欢这个名字吗?(不会)为什么?(这是侵略者起的名字,这名字代表着屈辱)澳门,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侵略者在澳门犯下的罪行令人愤慨,中国同胞所受的侮辱令人愤怒,那种想念祖国、渴望回归的情感在闻一多的笔下跃然纸上,孩子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吗?(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2.一声声的呼唤,一次次的期盼,终于,在1999年12月20日,每一个澳门人,不!每一个中国人永远牢记的日子——澳门这个离开妈妈四百多年的游子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课件演示:澳门回归的盛况及澳门的著名风景)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美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澳门升起,高高飘扬的时候,当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和侯华宣誓就职的时候,澳门欢腾了!濠江沸腾了!庆典的礼炮,又一次为祖国的盛事鸣响;美丽的梨花,再一次为民族的团圆怒放。大街小巷处处充满浓烈的喜庆气氛,到处是欢庆的人群。人们尽情抒发满腔的喜悦,已经是凌晨四点多重了,澳门依然人声鼎沸,一片欢歌笑语。
五、拓展思维,改写诗歌
1.此时此刻,如果闻一多先生也在这欢乐的现场,亲眼见证澳门的回归,他会是怎样的心情?(生自由发言)
2.请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学习文艺多先生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把澳门回归是地感受写下来吧!(指导学生改写课文)
3.展示学生作品并进行评议。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今天,我们可以告慰闻一多先生,他梦寐以求的“七子”回归,已逐一实现。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祖国强大的结果;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这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七子之歌》,让我们永远记住它带给我们的震撼!(放歌曲,学生齐唱)
2.背诵诗歌。
3.搜集《七子之歌》的另外几首来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学习课文,重点学习《香港》和《台湾》。
教学过程:略
板书设计:
七子之歌
闻一多
澳门 梦寐不忘 我要回来
香港 地位险要
中国台湾 珍珠一串 爱国之情
教学设计说明:
《七子之歌》组诗是闻一多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时目睹中国同胞所受的侮辱和欺凌而创作的爱国诗篇。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祖国比作母亲,把被列强侵占的澳门、香港、中国台湾等祖国宝贵的领土比作离开母亲的七个孩子。全组诗歌以简朴直白的语言表达了澳门、香港、中国台湾等地饱受凌辱和苦难的广大民众渴望“回归”母亲怀抱的急切愿望,抒发了他们(也是作者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愫。诗中那一声声饱含血泪的呜咽、呼唤,深深打动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因此在设计是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注重课前预习中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现在的学生远离战争年代,根本没有受过大苦大难,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通过与希中搜集资料,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会感悟是个所御寒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创设情景,注重学生思想感情的启迪与熏陶。在教学中通过播放《七子之歌·澳门》的音乐,重温澳门回归那激动人心的场面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情景,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操的陶冶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观看澳门、香港回归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模仿闻一多先生的写作手法,改写诗歌;课后布置学生搜集《七子之歌》的其他几首来读读等,都是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的好方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推荐阅读:
- 2七子之歌(通用12篇)
- 七子之歌(精选15篇)
- 《七子之歌》(精选14篇)
- 七子之歌(精选15篇)
- 《七子之歌》(通用14篇)
- 2七子之歌(节选)
- 七子之歌教案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