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映日荷花别样红是什么季节的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1
最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执教老师整堂课都在极力渲染荷花的美,通过图片、视频、音乐,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笔下荷叶的绿、荷花的美,激发学生的喜爱之情。我不禁心存疑惑,这首诗仅仅是一篇普通的写景诗吗?如果是写景诗,那题目为什么告诉我们,诗人在早晨送别好友林子方;如果是送别诗,通篇为什么只是写景,却不见别情?真是咄咄怪事!
课后,就这个问题我与执教老师以及同年级组的老师进行探讨,他们都一口咬定,这不是送别诗,就是一首写景诗。我一时哑然,但又心有不甘,于是查找了许多资料,但都没有找到确切答案。的确,在唐诗宋词中,只要题目中有“送别”之意的,均表现了“别情”,或者是“挥手自兹去,啸啸斑马鸣”的不舍;或者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或者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鼓励;或者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豪迈;或者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而这首诗却不曾流露出片言只语的别情,的确有点另类。
但是,“自古多情伤离别”,古人交通不便,一别之后,再见遥遥无期,比起今人更“伤”得厉害,杨万里莫非与常人相左?非也!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常见的表现手法。难道这首诗不可以理解为,诗人借西湖景,抒离别情吗?于是我豁然开朗。诗人与好友即将分别,一时默默无语,见到接天的莲叶,满湖的荷花,诗兴大发,即兴吟诵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其实是在暗示好友: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这样解读,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不就跃然纸上了吗?可是好友执意要走,诗人干脆就祝愿友人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
行文至此,还是怕自己的解读牵强附会,还要试图为自己的理解寻找注解,于是再上网查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在百度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词条中找到一句话:“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我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江南人留客不说话,只有那小雨唰唰地下;杨万里恋友不流露,只有那荷花别样地红。
外一篇
这诗的真实意思与景色其实毫无关系!
首先得说明一下,这林子方是谁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皇帝御前办公室的一个秘书,别看官不大,可是天天的在皇帝眼前出现,再加上小伙子本身聪明很得皇帝喜欢,于是破格提拔连升两级,调任外省做官。这林子方自然是高兴极了,于是收拾行李准备上路。那这杨万里又是谁呢?相当于现在的御前办公室秘书长吧。此人也很欣赏林子方,和林子方关系也不错,当他得知林子方外派做官后很是着急,为什么呢?你想啊这近水楼台先得月啊,在皇帝身边多容易有发展啊,就算是个小官,可能天天见到领导,有表现的机会还愁没前途吗!于是他就想劝林子方留下,就算是升迁也得就地升迁,别离开皇帝的视线。可这话又不能挑明了,于是就写了这首诗送给他。
诗是这样写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面蕴含了什么意思呢?首先这“毕竟”二字就表明了杨万里的迫切心情,“西湖”代指当时的首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六月天”是什么呢?去过杭州的人都知道,阴历六月的杭州就一个特点——热!所以前两句的意思就是说,毕竟你是在全国最炙手可热的地方,这里的机会、环境是与别处不同的。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天”暗指天子,也就是最高统治者,“日”是太阳,这里也是暗指皇帝,所以这两句的意思就是,“因为你能‘接天’,也就是能见到天子,所以你这片普通的莲叶才会无穷碧,也只有在太阳地下的荷花才会红的与众不同!”说白了,就是你离开皇帝的视线就什么都不是了。可惜的是林子方并没读懂诗中暗含的玄机,一拍大腿叫到“好诗啊!好诗!”然后翻身上驴,从此消失在白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就能得出什么是定向移情,就是要懂得说话人话中的特殊含义,就是咱们常说的“话里有话”,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做一个高情商的人。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2
学习目标:
1、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听音乐(放松,让学生投入)
2、 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就像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诗歌中荷花就因为蜻蜓的存在而飘逸出一股灵气。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多少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继《小池》后杨万里所写一首咏荷诗。
二、 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4、(放课文录音)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古诗在短短的几句就给我们描述了这么一幅美景,喜欢笔墨的人将诗歌描绘的意境都画下来。你们看看这幅画能否表现诗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怎样画或者给这幅画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样,给老师提个意见。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
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把它背下来吗?(自己试背,指名背)。
三、 欣赏西湖景色
除了诗歌中所描写的莲叶、荷花、西湖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姿色,现在老师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西湖迷人的风光。(出示西湖图片、配乐)
四、 扩展
1、(出示荷花的图片、诗歌)西湖的景色太美了,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描写荷花、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作品。(选择其中一首在小组内读、讲。)
2、(出示四幅荷花图片)荷花不同的姿态引起我们不同的联想,看看其他文人的咏荷诗,可以有不少启发。看到不同形态的荷花,能不能想到一两句诗。
五、作业:
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关于荷花的诗,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荷花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3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赵 龙(22660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阐述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赵 龙(226600)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学生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学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4
23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编排可见编者的用心。课前特意把这两首诗歌洋洋洒洒写在了黑板上,放在一起展开教学。
首先请学生先来学习这两首诗,经过一番品读,学生很快发现这两首诗歌有很多共同点,但也有各不相同的地方。正和我的心意,我们先来找找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吧!学生的兴趣一下来了,细心的同学首先从诗题入手,题目中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题目很长,不会断句的,现在也都读得很好。同在夏季,同在西湖。都是七言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不同呢?学习的气氛更浓了!1、时间上略有不同,一是早上,一是下午;2、景色不同,前者写了8景,后者只有1景。3、天气不一样,前者写了雨天,后者写了晴天。
既然有这么多的不同我们来细细的读读吧!
时间上怎么不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 就是早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人不会一大早就喝醉了吧!景色不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了8处景色,分别是云、雨、风、水、山、船、地、天。怎样的云、雨、风、水?云,如“翻墨”,像泼翻的黑墨水一样仿佛让我看到了乌云不断加浓不断翻滚不断扩散的情景;雨,如“跳珠”,让我想到一个个小雨点好像在欢快的跳着舞。 “乱入船”,一个“乱”字,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雨的变化:忽而急,忽而缓,忽而大,忽而小,忽而快,忽而慢,更像个顽皮的小孩了!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一场狂风骤雨,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天一色!一切又恢复了平静。真美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只写了1处景,荷花莲叶的美。水上的莲叶一片碧绿广阔无垠,一直延伸到与天相接的地方,一支支盛开的荷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更加的红艳了!怎一个美字了得!这首诗重点字词也就迎刃而解了。
天气不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了雨天,“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了晴天,“映日荷花别样红”最后一起诵读这两首诗,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谈学习这两首诗的感受,一同感受西湖美!
听着学生的吟诗、感受,欣喜之余突然想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迅速写了出来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首诗应该是对前两首诗歌的一个最好的总结吧!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5
这首诗很奇怪,它是一首送别诗,从题目中可以解读出,它的中心词是“送”可是,看破这二十八个字,却难以找到一点送别时的气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课前也浏览了网友的一些相关的帖子,有的说是写景是为了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依恋之情,有的更离奇,说是杨万里这是话中有话,明摆着是暗中教林子方平步青去之术,只可惜林子方不喑其道……真是众说纷纭,究竟应该把哪种解读,带给学生,思前想后,我觉得还是应该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来玩味一番。既然是因课文而得来的问题,还是让学生到课文里去找吧?
在教授这首诗时,按照常规教学,从诗题入手,先解读诗题,找出题目的中心词“送”,确定它是一首送别诗,由送别开始回忆、复习曾经学过的送别诗,学生尽数了所学过的所有送别诗如《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接着再让学生设疑,眼明手快的同学就提出问题:老师,既然是一首送别诗,为什么它和我们刚才背诵的一些不同呢,从中找不到一点送别的场景和情感?我没有马上顺着她的思路展开,而是先肯定她的提问,鼓励学生好好学学这首诗,理解了字词,理解了诗意,品出诗情了,再来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教学最后,我把刚才学生提问拎了出来,既然是送别诗,为什么找不到送别的气息呢?
理解了诗意,学生开始议论开来:
生一:我想诗人一定是想让林子方再看看这西湖美景,“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多美啊,希望他不要忘了这西湖边的美景,更不要忘了西湖边有他的老朋友,记得常来观景叙旧。
生二:我觉得是借景抒情,借西湖边的美景,来表达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同样美好。
生三:我也觉得是借景抒情,西湖边的荷叶多美啊,映日荷花,别样红,接天莲叶,无穷一碧,好花还得绿叶配,没有绿叶,花就显得孤单,没有花,光有叶也显得单调,诗人与友人的关系就像花和叶的关系,彼此是相互依恋,相互陪衬。
……
看着学生侃侃而谈,我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荷花和莲叶他们想到映衬才体现出了没有,眼前的荷花是美丽了,“无穷碧”以外的荷花也是美丽的,因为有荷叶在映衬,诗人与友人的关系,就似这莲叶与荷花,无论是眼前还是以后,都是美好的,不会因为距离的改变而疏谈,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一堂课最后以同学的解疑而结束,虽然我们的答案可能会有所牵强,但课堂本生就是一个思想的迸发的场所,没有好与不好,只有想与不想,只要学生投入地思考了,思维得到启迪与锻炼,也就完成了这堂课的任务。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
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的诗眼就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美。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先介绍自己所认识了解的荷,给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用朗读录音回味叶圣陶爷爷的《荷花》,学生对荷花的感知就越来越具体了,最后看图画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三、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让阅读、收集大量与“荷花”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在学完本首古诗后,我以一带一进行相关链接,引导学生学习李白的有关映日荷花的诗《古风其二十六首》,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
教学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歌内涵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7
作者: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小学黄晓玲转贴自: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小学点击数:14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执教: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小学 黄晓玲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景。
(放西湖风景幻灯投影)
师旁白:同学们,你们到过美丽的杭州西湖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不管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而赞叹。南宋诗人杨万里来到这里,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来……(放朗诵录音)
2.导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学习要求:
读一读。(读通全诗)
说一说。(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
议一议。(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可以查找工具书或有关资料,也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自己学习这首诗理解诗的大意,在小组内进行质疑、释疑)
3.自由交流。
4.质疑、释疑。
三、汇报自学收获。
1.读通诗句。
2.学生点评。
(师随机提示:我们在朗诵一首诗时,不但要读准诗句中每个字的音,还要注意诗的停顿,把握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3.读懂诗句。
(引导学生自由阐述对这首诗或对某句诗的理解)
4.质疑。
四、创设意境,体会感情。
1、创设情景,想象意境。
2、自由发言,描述意境。
3、自主创作,描绘意境。
4、展示交流,表达感情。
五、感情朗读并背诵。
六、总结。
引导学生谈体会。
七、课外延伸。
同学们仍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8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
hēi yún fān mò wèi zhē shān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
bái yǔ tiào zhū luàn rù chuán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
juǎn dì fēng lái hū chuī sàn
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
nwàg hú lóu xià shuǐ rú tiān
望 湖 楼 下 水 如 天 。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 自由阅读,注词释义,理解诗意。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4)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七、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八、总结:愿我们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9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昨天学过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吗?
生:记得。
师:一齐来背背吧!
(生背古诗)
师: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生:这首诗描写了西湖的美景。
生: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的独特风光。
师:的确,西湖是一首歌,是一幅天然图画,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的倾倒,更有文人墨客写不少诗句赞美歌颂。今天要学习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便是其中一首。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举手说一说。
生:我们平常是按以下六个步骤来学习的:一、浏览信息知诗人;二、自读古诗识生字;三、查阅信息细理解;四、合作交流再探索;五、诵读欣赏入意境;六、自我检测显效益。
二、了解诗人。
师:请同学们点击按钮“著名诗人“开始第一步的学习。快速浏览诗人的相关资料后,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读一读,时间4分钟。
(生自主浏览信息)
师:通过上网浏览,你了解到些什么?
生:我知道苏轼是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生:我知道苏轼的诗自然豪放而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生:我知道苏轼是眉州眉山人,是咱们四川的骄傲!
生:我知道苏轼小时侯经常背书、抄书,学到了许多知识。
师:正由于苏轼从小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刻苦,所以才成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便是将西湖的神韵描写到极至的一首诗。
三、学习生字。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小声地读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生读古诗)
师:谁来读读这首诗?
(一生读)
师:谁来评一评?
生:我认为徐可睿读准了生字的读音,而且态度大方。
师:你能读一读吗?
(一生读)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
四、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顺利地完成第二步“识字词”的学习。初读了古诗,你能用一句话说说懂了什么吗?
生:我知道这首诗也是在描写夏日西湖的美景。
生:我还知道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景色。
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生:我不知道“方”和“亦”的意思。
生:我不知道“西子”的意思。
生: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把西湖这个地点和西施这位美女联系起来。
师:你真会提问。下面,请点击“课文学习”,你们心中的小问号会有答案。如果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学习的结果。
生:我代表小组发言。我们通过查阅“诗歌注释”知道“方”是正、恰的意思。“亦”是“也”的意思。
生:我们小组也是通过查阅“诗歌注释”知道“西子”指的是越国美女西施。
生:我代表小组发言。我们通过查阅“诗歌简析”,知道了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很美,而西施也很美,所以要把西湖比作西施。
(葛月雅)生:我们认为作者把晴天的西湖比作化浓妆的西施,把雨天的西湖比作化淡妆的西施,因为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美丽多娇的,因此把西湖比作西子更能突出西湖独特的美。
(杨智佳)生:因为西施化淡妆时的样子和西湖山色迷蒙的景色一样神秘美丽,而她化浓妆时的样子就好比西湖碧波荡漾的景色一样艳丽动人,所以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不仅能查阅信息,还运用以前的学习经验来解决问题,真棒!
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晴天的西湖,碧波荡漾,一望无际,十分美丽;雨天的西湖,山水隐隐约约,给人以神奇的感觉;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那样动人。
五、体会情感。
师:(点击视频动画)的确,苏轼把西湖和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下所呈现的奇妙之美描写得淋漓致。假如你有幸来到西湖,面对眼前美景,你想说些什么?
生:西湖晴天时波光粼粼、水天一色,雨天时的景色山色迷蒙、朦胧胧胧,这正和美女西施化淡妆和浓妆时一模一样。这正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我爱西湖,更爱神奇的大自然!
生:苏轼把西湖比作西施,我认为西湖比西施还要美!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感觉已经来到了西湖,欣赏如诗的美景。让我们在轻柔的乐曲声中读读这首古诗吧!
(生读)
六、自我检测。
师:最后,请同学们进入“自我检测”页一显身手吧!时间4分钟,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生答题)
七、总结全文。
师:其实,我们身边的风景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下也会呈现出别样的神韵。只要你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也会成为小诗人,小作家的!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结合插图和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情,走进文本。
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看到的。
一千多年前诗人杨万里在清晨走出净慈寺送别朋友林子方也看到了这幅景象,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范读古诗)
二、反复品读,感悟文本。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打开书,自己读一读,试一试,怎样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看看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4、学生反馈。
(1)你从第一句中读懂了什么?(出示第一句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谁来说说西湖?(师补充介绍西湖: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就是浙江杭州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湖烟波浩淼、风景如画,是中外著名的游览胜地。)
(3)(出示图片)这就是西湖六月的风光。你看,荷叶一片连着一片,荷花格外的鲜艳美丽。谁来夸夸西湖的美?(指名读诗句)
(4)你还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西湖六月与其他季节景色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西湖四季图)
是呀,西湖的四季都美如画卷。而西湖的六月,比春季更富生机,比秋季更有活力,比冬季更色彩缤纷,莲叶,荷花是六月西湖最美的风景,作者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第二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自由读第二句诗,说说读懂了什么?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预设学生回答:
a 荷叶很多。“接天”:一片连一片,看不到尽头。读出荷叶的多。
b 荷叶很绿。“无穷碧”:绿到了及至,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读出荷叶的绿。
c 荷花很红,很特别。“别样红”:荷花红得特别,是因为“映日”的原因。读出荷花的别样红。
(6)映日的荷花别样红,(出示一朵荷花图)引导想象:清晨,走出净慈寺,你看到了什么?(师引导:清晨,六月的西湖里,荷花映着朝阳开放了,你瞧,它粉得那么可爱,红得那样别致。阳光洒下来,花瓣上的露珠反射出七色的光芒,映衬得荷花更加的娇艳,真是:·······)
(7)荷花仅仅只有一朵吗?满池都是娇艳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碧绿的荷叶,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这样的美景:······
(8)这时,一阵微风追来,你还闻到了什么?
(9)望着美景,闻着荷香,你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诗人杨万里只用了十四个字,把你们想说的,想画的,全表达了出来,这真是:(生齐诵第二句)
5、回归全诗,加深理解。
(1)这美丽的画面是作者清晨送别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在西湖边所见而做,所以诗歌的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齐读诗题。
(2)把美丽的诗句吟诵给朋友听。(配乐)
四、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其实描写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互相推荐。
朗读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抹淡妆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
武钢十三小 胡思晶
古诗是我国文学长河中历久弥香的一朵芙蓉,韵律和谐、构思精巧、联想奇妙、语言凝练、表达含蓄、言简意丰。“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学生是阅读和体验的主体”,古诗教学如何抵达学生心灵,焕发诗情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我从以下三点进行突破:
1、读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古诗篇幅短小而琅琅上口,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大量时间给学生进行有层次性的阅读体验。首次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读指导学生充分自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分句品读时,借助媒体、图片,让学生产生联想,诗画相融,用心读出诗,读出画。
2、入境。古诗“言尽而意无穷”,古诗教学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跨越千年时空,倾听文字的脉搏,触摸作者的情思。本诗的画面定格在六月西湖,在教学中,我通过画面,教具,语言渲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解读、同化、丰富诗歌意境。从第一句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西湖六月“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印象,利用画面不断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形成印象,为后一句做下铺垫,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体悟古诗意境,想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3、悟情。“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以情动情,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学生陶醉并沉浸其中,体味诗歌情绪。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11
23 古诗两首[设计思路]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使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二 重点 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难点]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三 教学准备小 黑板四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到过西湖吗?了解西湖吗?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记忆忧新,回味无穷?(指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电视、书本上或耳闻目睹的有关西湖的信息。纷纷踏来,交汇,共享,丰满学生的认知世界]。 2、师:是呀,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样的? 二、初读古诗,引生入境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望湖楼醉书》这二首诗,想想,这两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谈谈初读后的感受 小结:是呀,同在西子湖畔,不同的作者领略了六月时西湖不一样的风光,并写得独具特色。 [设计意图:初读是学生感受文本的重要环节,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背文本读通顺。这是学生文本对话的第一个回合] 三、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早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老师诵读古诗后,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达到琅琅上口,并且说说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根据学生所描述的进行组织教学,体现学生教学的生成性] 3、放媒体欣赏:西湖荷花 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样的荷花?或用你得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述这美丽的夏日之菏。放《荷花》录音(叶圣陶爷爷写的)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整合,课内外整合,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师:一千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刚刚走远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 师:非常投入地朗诵诗,生也听边看图。自由吟诵。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5、师: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刚才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用最恰当的词表达出来。 学生反馈,自由读书,谈谈这份情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生读3次(请同学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上建立起各自对古诗的最初理解,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来置换诗句,对场景是进行描述,为学生创造了实践语言的机会。] 6、师:是呀,同学们感受到的这些都能在诗句的景物描写中得到印证。现在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诗句,在品读过程中,你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做个记号,然后向组内同学探讨,解决不了的,我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间的协作既达到了学习资源和成果共享,也使学生的问题更为集中更显出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导点拔就能实破学生们的瓶颈,使学生对古诗有更深刻的领悟而夺性化的见解。] 7、学生自由感悟,就问题互相探讨。 8、学生反馈、互相解疑、品读诗句。 9、诵诗咏诗情 ①师:整首诗描写了西湖畔荷花的美丽,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离愁,就让这悠扬的乐声,穿透时光的河流,把我们带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真挚的明友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 (师生和着音乐,看着画面共同诵读古诗) ②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充分地感受了这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诵读,是一次提升了,声情融汇地读是积累,更是情的抒发。] 第二课时一、学习《望湖楼醉书》 1、导入:美丽的荷花固然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边我们随着著名的诗人苏轼去领略一下,西湖边的另一种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写诗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揭题,读题,释题。 简介“望湖楼”:望湖楼在西湖之滨,“登楼凭栏,取山形,岭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绿净,楼阁内境中悬”,确为西湖名楼。 3、小组合作研究: ① 自由朗读诗歌,反复读,达到琅琅上口。 ② 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 ③ 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一种自然形象,从哪些诗句可见?任选其中一句或几句用朗读或自己的话来描绘。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4、反馈: ①“我找到了哪句”“我用……来描绘” ②教师适当点拨。 下雨前:“黑云翻墨”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 雨 中:“百雨跳珠乱入船”此时感受到了什么?(雨大) 生活中见到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雨 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过天睛,你想到什么?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对语言的独特体验,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内涵。] 5、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6、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是多么的神奇。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景象的动态美。四句短小精焊,富于音乐美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读来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 7、朗读:① 自由读 ② 指名读 ③ 指导读 ④ 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儿,有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8、配乐吟诵。 二、回归整体 1、学完了两首诗,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观,如雨后空气,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诗人以高招的笔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我们再次高呼:“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找准诗中的契合点,进行概语、总结、回归、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读两首古诗 三、总结延伸 1、总结: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所能领略到的也只是古诗的点滴魅力,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在这堂课中最大的所得。我想和同学们说的是,文学的大门永远向是爱好它的人们敞开的,原同学们都能在更多的诗歌、阅读中获得美的体验。 [设计意图:课堂之外天地宽,让每个学生对诗歌作品的独特体验延续到课外,让他们在更广泛地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获得心灵的丰盈,才是诗歌教学的真正目的。] 2、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背写夏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教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种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 23 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12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67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中的一首古诗。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句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教学目标
1、 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2、 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 悟 诗 情,感 悟 祖 国 山 河 的 美 好。
教学难点
用 自 己 的 话 说 出 诗 境。
教具准备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采取措施
1、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教学。
2、 结合“乐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学中乐”
教学课时
一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理 念
一、 激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限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出示课件中的祖国风景图)
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今天,你们愿意再背几首吗?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背诵以下诗句。(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及动画)
2、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 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风景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课件中的动画,以图释义,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的古诗,导入新课。 二、 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3、解诗题。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景色?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风景作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西湖十景。(出示课件中的西湖十景图)
同学们,西湖美吗?看过如此美丽的西湖,此时此刻,你想对西湖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谈感受)
作者杨万里为我们介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诗句中找一找吧! 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 读诗句,识新词。
1、 自由读。
2、 指名读。
3、 齐读。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诗句。
四、 抓字眼,明诗意。
“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怎样才能把诗读懂呢?要学会“抓字眼,明诗意”。请同学们看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小组的同学。
1、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汇报自学情况。
3、师讲诗意,生答诗句。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出示古诗的动画) 让同学们根据课件中的注释,理解诗句。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体验诗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 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在朝阳辉映下,这无边无际的特别红艳的荷花和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莲叶,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呀!真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的前两句用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意用感叹句来表达一下你的心情。
3、说话练习:
(1)西湖太美了,不仅……而且……
(2)无论是……还是……,西湖都……
生闭上眼,假想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师读本段话创设情境,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六、 感情读,悟诗情。
风光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美丽的西湖景美、诗更美。请同学们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读一读诗句吧! 学生配乐(课件中的音乐)读全诗感悟诗情。
七、 拓展延伸。
让我们再来欣赏两首描写西湖的名诗。(出示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五首》的读音和图片)
我们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诗句吟诵她,用最美的歌歌唱她吧!(出示祖国风景图,伴音乐,师读本句话,结束本节课) 通过课件中的读音、图片和歌曲,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西湖的美、祖国更美。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13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是( )代作者( )。全诗写的是( )的变幻景色,把“黑云”比作( ),把“白雨)比作( )。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 )朝的( )。“无穷碧“写出了莲叶( ),“别样红”写出了荷花( ),写景的诗句是( )。
3解释词语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翻墨: 跳珠:
句子的意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无穷碧: 别样红
句子的意思:
4 默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 除了今天学习的这两首,你还知道苏轼和杨万里的哪些诗呢?请各写出一首。
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出了夏天天气的变化无常,《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繁茂美丽。你能搜集一两句与夏天有关的诗句吗?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14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月) 翻开23课,静静看着,发现两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它们都是写西湖的,一个是疾风骤雨下的西湖,瞬息万变;一个是艳阳下的西湖,浓彩艳丽。两首诗为我们营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将我们拉到了西湖边,在浓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诗词,可谓诗情画意。于是决定将这两首古诗相结合教学、品析。在释题之后,我让学生先看图,比较两幅图的不同,学生很快发现了差异,了解到诗人同样写西湖,一个写出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表现诗人的赞赏之意;另一个则写出了莲叶荷花一望无际和亭亭玉立的形态,红绿相映,写足了西湖的美景,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鼓励学生积累相关的诗词,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便会渐渐地厚重起来。于是,“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便成为学生的积累拓展。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15
作者:吕平平转贴自:中国小学语文网点击数:179
小语第十册12课 教者:吕平平
教学目标 :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激情导入
1、 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 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 学习古诗
1、 自读古诗,读正确。
2、 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 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 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五、 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1、 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 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七、
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八、 总结:愿我们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板书设计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1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前播放杭州的风光)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看的是什么地方的风景?谁到过这旅游?说说你当时的感受。是呀,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连忘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看到此景,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距今一千多年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看到这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全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说起杨万里诗人,你对他了解多少?
诗人介绍: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
(二)自学古诗,感知诗意
小组合作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到学习古诗的百宝箱中取宝,自学古诗。
1.自读古诗,把诗句读通,字音读准。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同学交流自己学会的知识。
4.反复吟诵,想象诗的意境。
(三)品读诗句,体验情感
1、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收获说说,与大家分享。
字词的理解: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时间)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连天 映日:阳光照射
2、诗句的理解:西湖的美丽到底是在六月之中,这时的湖光山色跟别的时节大不相同,连天的荷叶一望无垠,颜色碧绿,在朝阳的映照下,荷花娇艳火红。
3、你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色呀!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谁来试试。
4、质疑:学到这,你们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
(四)想象画面,融入意境
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已知道了诗的大致意思,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诗人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经过西湖,他一下就被这美景吸引住了,脱口而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谁能把文中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读读。
1、从这两句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什么?(引导:①、莲叶:它不仅与远处的青山、绿水相接,而且还连接着蔚蓝色的天空,你想,这个画面是开阔的,非常有气势。②、荷花:它与红日相映,头脑中的荷花不仅有婷婷玉立的样子,还有它娇艳的色彩,因为它与朝阳相映,它的画面是光彩夺目的。③、莲叶与荷花:想像中的画面还是莲叶与荷花交相辉映。眼前即有一望无际的碧绿,又有点点相缀的红艳,不仅有广阔的面积,又有艳丽的色彩,它是清新秀丽的。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
2、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追随着老师的声音到西湖一游。
3、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再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去看一看西湖的风光吧!把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之情再读一读。(配乐齐读)
(五)总结升华,拓展意境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异同,从内容、写法上进行引导比较。(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赞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首古诗,了解了其中的内容,特别是掌握了诗人在构思中的奇妙之处,其实,古诗中描写夏天,描写荷花的还真不少,可以从课外书籍或网上查查,去读读,我相信你们在读中,一定会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同时还会从中感受到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瑰丽,可以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作业:
1、写夏天的诗,画夏天的画,把你对夏天的感受抒发出来。
2、结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歌内容和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景物
板书设计: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喜爱、赞美
莲叶——无穷碧
荷花——别样红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17
一、美文导入 1、出示关于西湖的三段美文。(课件2:出示三段话)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美美地读一读。3、谁来美美地读一读。4、教师精练地赏析过渡: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今天,让我们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二、初读古诗,感知意境。1、出示古诗。(课件3:古诗全文)2、读通古诗。①自由读一读;②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③齐读。3、读懂古诗。①能说说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吗?(美)②美在那儿?用你的话说说好吗?(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接天 无穷碧)相机板书:莲叶 无穷碧“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那“无穷碧”又是什么意思呢?(应该是照应接天,指范围广。)(可能是指很绿,绿得很美,绿得难以形容。)(课件4:突出接天、碧。)(也许是指有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此诗除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阳光下的荷花,格外红艳!)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映日、别样红)相机板书:荷花 别样红 “ 映日”什么时候的日?你是怎么知道的?“别样红”是什么意思呢?(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红的有层次,有变化。)(课件5:突出映日、红。)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的意境说出来好吗?(指名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4、同学们对这两句话理解得很好了,相信你们也能读好!邻桌之间相互读一读吧。(生读后)请你来试试吧!(指名读)大家说他读得好吗?给点掌声!5、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为了表扬同学们,老师特地为你们准备了一组荷花图,请看大屏幕。(课件6-13:配乐荷花景图组)6、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好吗?(课件14:莲叶荷花淡景为背景的古诗)真是“荷塘美景现眼前,便引诗情到碧霄”啊!看来用心感受后,我们也能读得诗情画意、韵味十足!7、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所以诗人一见到这美丽清新画面就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引读一二两句。谁来赞一赞?你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相机理解诗中的“毕竟”、“四时”。三、想象画面,赏读悟境。1、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杨万里。当你和友人畅谈一夜后,从寺中走出,一副清秀幽雅的荷花图跃入眼帘,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当你和友人漫步岸边、与友人依依惜别时,阵阵荷香迎面飘来、侵入心脾,你会不由自主的吟诵...... (学生朗诵古诗)当你和友人荡舟湖中,从层层叠叠的荷叶中穿梭而过依依话别时,忽见阳光下的荷花竟如此晶莹剔透,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 (学生朗诵古诗)2、同学们,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大诗人作诗也有走题的时候?(可能受到荷花的美丽所感染,他们没有太多伤感,所以不写。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诗人想让友人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或许也是杨万里诗风的精妙之处吧!3、让我们继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闭上眼睛,在头脑中绘制一幅西湖荷塘的水墨画。想像着这么多美丽可爱的荷花荷叶就在你的眼前,清风徐来、荷香阵阵,同学们,你们瞧见了吗,那满塘的荷叶(挨挨挤挤、错落有致、随风摇曳)再看那星星点点的荷花(亭亭玉立,暗香浮动、娇艳动人)此时,你自己就是一朵荷花、一枚荷叶,荷塘里的一汪池水,荷花上的一只蜻蜓,用你的声音、你的表情、你的动作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课件14:荷花图为背景的古诗)4、配乐背诵。(课件15:送别图为背景配乐)(指两人背,齐背)四、课外拓展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意蕴。荷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泼墨抒怀的对象,老师再同学们推荐几句: (课件16)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2、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宋·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采莲曲》4、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清·曹寅《荷花》美美地读一读。 同学们,骄阳似火中吟诗,它是你解渴的一杯清茶;月圆人欢时吟诗,它是你抒情的一枝好花;烦恼萦绕时吟诗,它是你消愁的一曲笙歌。就让我们在诗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五、布置作业(课件17)作业:1、课内:补充练习 一(2)2、课外:美文赏读(见下发材料)收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 推荐阅读:
-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精选15篇)
-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通用16篇)
- 浓妆淡抹总相宜——《钱塘湖春行》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比较赏读(精选16篇)
- 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精选12篇)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精选16篇)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 荷花的教案
- 荷花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