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参观人民大会堂 参观人民大会堂多少钱
参观人民大会堂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着重理解第7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5、6自然段。
5.认识祖国的建设成就,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具体词句,认识人民大会堂各部分的特点;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为重点。
结合插图,启发想象,引导体会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为难点。
教学思路:
本课仍按照“三读一练”的程序教学。即初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细读课文,按自然段学习,然后划分结构段;精读课文,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并组织学生谈学习收获;最后按照《思考·练习》的要求安排综合训练。
由于第3至8自然段写的都是参观人民大会堂各个部分的情况,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便采取了精讲第3自然段、教给学习方法,其余各自然段仿照自学的教学方法。但因第7自然段是重点训练连句成段的凭借,故仍作具体指导。
思维训练是提高理解能力的关键,所以特别注意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在议论中加强引导。
教学资料:
人民大会堂:建于1959年,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比故宫建筑面积还要大。正门朝东,面对天安门广场,顶上悬挂着金光闪闪的国徽,前面有12根25米高的淡青色大理石门柱。进入金黄色的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门厅,就是典雅的中央大厅。厅后是万人大礼堂。
万人大礼堂:长60米,宽76米,中部高33米,体积8.6万立方米。两层眺台连地面共3层座席。整个礼堂像一座大厦,屋顶是穹窿形,天花板上纵横排列着500个灯孔,灯光齐明时,就像满天星斗。顶部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角星大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40瓣镀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宴会厅:在大礼堂的北翼,面积达7000平方米。从一楼到三楼还有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以各省、市、自治区名称命名的会议厅,宽敞明亮,具有地方的特色。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有许多雄伟的建筑,如古老的长城、故宫,现代美丽的首都机场、亚运村等等,它们为古老的北京城增添了丰姿。今天,老师也要带同学们一起到北京城走一趟,参观一处雄伟壮丽的建筑——人民大会堂。
二、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你到过北京吗?见过人民大会堂吗?你见过的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样子?
3.简介:人民大会堂是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跟人民代表商量国家大事的地方。另外,中央领导还经常在这里会见外国贵宾。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词读准确,同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朗读课文。
3.回答问题。
(课文主要写了“我”随王叔叔参观人民大会堂的经过。)
四、细读课文。
1.学习第l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议:从“我高兴极了”你想到了什么?(从“我高兴极了”一句会使读者想到人民大会堂一定非常美观、雄伟,很值得参观。)
2.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议与导。
① 这句话的意思是——
(抓住“真是”引导理解:的确是……)
② 跟上文联系,这一句说出了“我高兴极了”的原因;跟下文联系,下文具体讲人民大会堂如何雄伟壮丽的。所以这一自然段是——过渡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讲“我”参观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2)议与导。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国徽和12根大理石柱子的?国徽有什么特点?12根大理石柱子又有什么特点?
(要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结合对有关词语的理解谈感受。)
(3)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大意是什么?
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人民大会堂正门的国徽和柱子,总的特点是雄伟壮丽。
4.自学第4至6自然段。
(1)逐段自学课文。要求:根据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按照“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找出答案;同时记下不懂的问题。(自学提示:①“我”参观的什么地方?②“我”看到或听王叔叔说了什么?③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④各处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要求学生逐段回答问题,同时引导理解有关词语句子,并解答学生的疑难。
① 学习第4自然段。
水晶玻璃: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名贵矿石。水晶玻璃指一种优质的玻璃,它的透明光亮很像水晶。
晶光闪耀:十分光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很耀眼。概括:
这一自然段写了中央大厅的天花板和地面,特点是美丽壮观。
② 学习5至6自然段。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结合对词语、句子的理解谈感受。
第5自然段写大礼堂又高又大。
第6自然段写大礼堂又高又美观以及它的用处。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概括:
这两个自然段写了大礼堂的雄伟壮丽。
五、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前6自然段课文。
2.熟读并背诵第5至6自然段。
3.指导写生字(前9个生字)。
指导重点:耀、繁。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
在学过的几个自然段中,课文从“我们”参观的哪几个地方写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二、细读课文。
1.第7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参观哪里?(宴会厅。)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议与导。
第1句写宴会厅的位置(或“我们”来到宴会厅);第2句写看到的金花彩画多而美;第3句写看到的桌椅多;第4句写通过王叔叔的介绍进一步说明宴会厅宽敞。
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
“我”为什么会看得眼花缭乱?(因为柱子上,天花板上金花彩画又多又美,所以使“我”眼花缭乱。)这一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先讲参观的地点是宴会厅,再讲进去之后看到金花彩画的感觉,接着讲所看到的大圆桌和皮椅子,最后用王叔叔介绍的具体数字讲宴会厅之大。)
概括:
这一自然段写了宴会厅的宽敞和壮丽。
2.第8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2)议与导。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应举例说明)。
命名:给予名称。
贵宾:尊贵的客人。
概括:
这一自然段写了会议厅多而宽敞、各有特点。
3.默读第2至8自然段,再看看板书,想想课文从哪几个地方写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4.第9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
(2)议与导。
① 王叔叔的话是什么意思?(人民大会堂建筑时间短,速度快。说明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伟大力量。)
②“我”的话是什么意思?(对祖国建设成就发自内心的赞美。)
情不自禁:抑制不了自己的感情。
三、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课文写了参观人民大会堂的过程,介绍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四、综合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思考·练习》第2题。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展开议论。
(每组中的前一个句子给人的认识比较模糊;后一个句子不但能给人具体、准确的认识,而且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思考: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具体?(首先要仔细观察,其次是积累词语。)
3.指导写字(后8个)。
指导重点:敞、饰、具。
4.完成《思考·练习》第4题。
附:板书
1时间
(山东 姜素萍)
参观人民大会堂 篇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积极性。
2.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句与句的联系,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参观顺序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3.学会本课17个生字及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参观顺序把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
懂得自然段中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训练用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激趣
同学们,你们都去过人民大会堂吗?
谁给大家说一说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样的?是做什么用的?
板书课题:参观人民大会堂。
今天我们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
二、按学过的预习方法,检查预习情况,继续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一)检查读课文,要读得正确、通顺。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分段朗读,正音。
3.同桌互相读一读。
(二)质疑,提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讨论、解疑。
1.读生字词卡,继续正音。
2.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
大理石:一种带有白色或带有黑、灰、褐色花纹的岩石,有光泽,许多做装饰品或雕刻材料。我国云南大理产的最有名,所以叫大理石。
水晶玻璃: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名贵矿石。水晶玻璃指一种优质的玻璃,它的透明光亮很像水晶。
晶光闪耀:十分明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耀眼。
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其更加美观。
摆设:本课的意思是把物品按照一定的位置安放。
人民大会堂:建于1959年,建筑面积有171800平方米,比故宫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正门朝东面对天安门广场,顶上镶嵌着金光闪闪的国徽,前面有12根25米高的淡青色大理石门柱。进入金黄色的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门厅,就是典雅的中央大厅。厅后是万人大会堂。
(三)通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标画出文章的自然段。
2.从文题入手,把文章划分为三段。
(1)自己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意思。
(2)讨论:哪些自然段是写参观人民大会堂经过的?(第2到第8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什么?
(概括地讲王叔叔带“我”去参观人民大会堂和“我”的心情。)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讲人民大会堂建设速度之快和“我”的感受。)
(3)教师小结:
全文可以分为3段,先概括地讲了王叔叔带“我”去参观人民大会堂,“我”很高兴。然后重点介绍了参观人民大会堂的经过。最后写人民大会堂建成的速度之快和“我的感受”。
三、作业: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理清参观顺序
(一)用笔标出作者参观的地方。
(二)按照参观顺序说说王叔叔带“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的哪几个地方?
(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
(三)再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句子引出了这些参观的地方,初步认识过渡句。
1.自己读课文,划出这些句子。
2.汇报你找的句子。
(“登上台阶,一抬头就望见正门上那个庄严的国徽,红底镶金,闪闪发光。”)
(“进了大门,就是中央大厅。”)
(“穿过大厅,走进了大礼堂。”)
(“从大礼堂出来,我们又上楼去参观北面的宴会厅。”)
(“我们又参观了几个会议厅”。)
3.读读这些句子,看看这几个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每句都在段首。每句都引出了参观的地方。)
4.运用这些句子有什么好处?
(能够使段与段之间连接自然,参观地点明了,文章层次清楚。)
(四)作者按参观的先后顺序写了五个地方,即: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每个参观的地方都是由段首句引出的。这样层次清楚,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这些句子叫做过渡句。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人民大会堂真是雄伟壮丽!”
理解“雄伟壮丽”一词。(雄壮、伟大而美丽。)
(二)看文章是怎样具体写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
(以第3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阅读,通过教给学法,使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以后,运用学法再指导他们去读懂其它各段。)
1.自己读第3自然段。
2.讨论:
(1)这段讲参观了什么地方?(正门。)
(2)都看到了什么?(国徽,大理石柱子。)
(3)这些东西怎么样?(庄严的国徽,红底镶金,闪闪发光。12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6、7层楼那么高,要4个人才合抱得过来。)
(4)理解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庄严”①查字典,选字义,分别理解“庄”和“严”的意思。庄,严肃,端重。严,郑重,庄重。②理解“庄严”一词的意思:庄重而严肃。③出示投影片,指导观察投影片上的国徽,体会“庄严”的含义。
比较句子,出示训练题板。
12根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
12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6、7层楼那么高,要4个人才合抱得过来。
①讨论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②为什么说第2句写得好?
[这两个句子都是写12根大理石柱子的,第一句只写了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很空洞。第二句写得很具体。除写了柱子的数量(12根)、质地(大理石)之外,还具体写了颜色,(淡青色)、高(6、7层楼高)粗(4个人才合抱得过来)。]
(5)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通过对国徽和大理石柱子颜色、数量,及高、粗的具体描写。)
3.归纳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
回顾这段我们是怎样学习的,用小黑板出示学习方法:
(1)参观了什么地方。
(2)看到(或王叔叔向我介绍)了什么。
(3)这些东西是什么样的。
(4)理解重点词语。
(5)体会“雄伟壮丽”意思。
4.运用以上的学习方法,在老师指导下,继续学习其它段落。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中央大厅。)
(2)尝试以上总结的学习方法。
①按步骤进行学习。
②重点讨论,比较句子,出示训练题板,大理石的地面很亮。
大理石的地面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按照分析描写大理石柱子一句的方法进行讨论理解:
首先讨论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说第二句比第一句写得好?引导学生分析:
第一句只写了大理石地面很亮,第二句具体写了亮的程度: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说一说:“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5、6自然段。
(1)重点讨论大礼堂“大”的写法。
(2)作者是运用哪些数字突出“大”的?
(3)读这一段,找出哪些是我看到的,哪些是王叔叔向我介绍的?
(4)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大礼堂的天花板。体会理解“满天繁星”,“灿烂光芒”等词语。
(5)讨论:文中怎样写天花板上的电灯?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数盏电灯比作满天的繁星,具体形象地描绘出大礼堂天花板的美丽,壮观。)
6.自读“宴会厅”和“会议厅”两个自然段,独立运用学法。
(1)学生运用学法按步骤自读课文,进行讨论。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什么是眼花缭乱?
什么使“我”眼花缭乱?
出示训练题板、比较句子。放手让学生独立讨论比较分析句子:
在这大厅里放着大圆桌和皮椅子。
在这宽敞的大厅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排排的大圆桌和皮椅子。
(3)写宴会厅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写来到宴会厅;第二句写宴会厅的富丽;第三句宴会厅的宽敞;第四句进一步具体写宴会厅的宽大。每句话衔接紧密,是根据参观宴会厅时的观察顺序写的。)
(4)你能从“会议厅”一段中知道有多少个会议厅吗?
会议厅是干什么用的?
7.有感情地读课文参观经过部分。
归纳小结:
(1)记叙顺序:按参观人民大会堂的顺序。
(2)具体描写了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等五个地方。
(3)记叙时抓住了各部分的特点来写。
(4)通过对三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可以运用数字,描写颜色,形状,恰当地运用形容词语,运用相仿的事物等。(告诉学生具体运用什么方法要根据内容来决定。)
(三)集体读第9自然段。
讨论:王叔叔向“我”介绍的话说明了什么?(建筑的雄伟、建设速度之快,说明建设者的勤劳和智慧,歌颂了工人阶级的伟大。)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总结提高:
读了这篇课文就好像和“我”一起参观了人民大会堂,也听了王叔叔的介绍,那么你对人民大会堂的总印象是什么?(启发学生把能表现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语句联系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练习读课文
(一)自己读。
(二)指名读。
二、指导背诵五、六自然段
同座位互相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一)出示本课生字词。
(二)重点指导:
1.正音:灿、敞、饰
里面是三横。
3.记忆字形,指导查字典。
点指导“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独体字”各一个:
“耀”,左右结构。查字典时在“小部、羽部,隹部”均可查到。字典中无“光部”。
“繁”上下结构,查字典“系”部。
“具”独体字。写时注意第三、四、五笔是短横。查字典“八字部。”
4.其它剩余生字,自己思考,识记,练习查字典。
(三)反馈练习。
1.写出下面字的偏旁部首:
厅( ) 繁( ) 具( ) 夫( )
2.运用下列生字组词:
宴( ) 抬( ) 灿( )
宾( ) 括( ) 烂(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王叔叔带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人民大会堂真是____。给我留下了____的印象。
4.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1)花园里的花真美丽。
(2)操场上真热闹。
(3)教室里真干净。
板书设计
注:生字的偏旁部首用红笔标出。
需要注意的笔画用黄笔标出。
(张继华)
参观人民大会堂 篇3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登山、灿烂、宽敞、贵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谁参观过人民大会堂?它座落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介绍有关大会堂的资料。)
2.老师范读课文,听后简单谈谈你的感受。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用填表法完成自学)。
生字
读音
音序
部首
剩几画
组词
阶
jiē
J
阝
4
台阶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读音。
“登、厅、堂”是后鼻韵母;
“灿、烂、宾”是前鼻韵母;
“敞、饰”是翘舌音。
2.分析字形结构,注意书写规范。
“登”上下结构,左上角是“ ”,不要写成“ ”;右上角是“ ”,不要写成“ ”。
“厅”半包围结构,外围是个“厂”,不要把第一笔写成撇。
“席”半包围结构,里下方是“巾”,不要写成“又”。
“敞”左右结构,左边是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变形的“ ”字,不要写成“ ”。
“内”独体字,注意里边是“丶”,不要写成捺。
3.难以确定的部首。
“登”应查“豆”部。
“内”应查“|”部。
“堂”应查“小”部。
4.区别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5.区别形近字,可采用组词方式,作巩固练习。
席( ) 党( ) 敞( ) 内( )
度( ) 赏( ) 敝( ) 肉( )
芒( ) 座( ) 描( ) 具( )
茫( ) 坐( ) 瞄( ) 且( )
四、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
国徽:代表国家的标志。我国的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红底;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宽敞:宽阔、宽大。
繁星:许许多多的星星。本文比喻电灯很多。
摆设:把物品(多指艺术品)按审美观点安放。
晶光闪耀:十分明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耀眼。本文指中央大厅大理石的地板十分明亮。
眼花缭乱:看到的东西又多又好看,眼睛都看花了。
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按参观的顺序写”这种写作方法。
2.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
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什么特色以及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参观顺序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本文是一篇参观记;题目交代了干什么,也就是本文以内容命题的。)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读了这篇文章,人民大会堂给你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板书:雄伟壮丽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1)作者都参观了大会堂的哪些地方,请你用“ ”把完整的句子画下来。
(2)自学后,请同学汇报,老师板书:
[正门] [中央大厅] [大礼堂] [宴会厅] [会议厅]
再把五个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议论议论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经过体会议论使学生明白:这些过渡句在文中起到总起或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好处是:结构清楚,上下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3.自学课文,体会雄壮。
设问:作者在参观每一个地方时,都抓住了哪些事物,怎样描写的?这样写你体会出有什么好处?请你用“[ ]”画出事物,用“( )”画出描述性的语句,在边上注上你的体会。
4.合作学习,交流体会。
(1)“正门”,作者抓住了[国徽]、[大理石柱子]这两样事物,从“红底镶金”、“闪闪发光”中体会出国徽的庄严。从十二根柱子又高又大看出大会堂的雄伟。
十二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六七层楼那么高,要四个人才合抱得过来。
通过以上两句话的比较,使学生明白使用数字举例、颜色描写等方法,可以使你要表达的意思具体、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之感。
(2)“中央大厅”,作者抓住了[吊灯]、[地面]这两样事物,从“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看出大厅的壮丽美观。
大理石的地面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通过以上两句话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的明白:恰当地运用形容词,运用相仿的事物,可以使意思表达得准确、具体、生动、形象。
换词、句练习:
如: ①水清澈见底,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②黑板擦得黑又亮,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3)“大礼堂”,作者抓住了[座位]、[灯]这两样事物,从“能坐万人”、“像满天繁星”、“放出灿烂光芒”看出大礼堂格外明亮壮丽。
(4)“宴会厅”,作者抓住了[彩画]、[桌椅]这些事物,从“眼花缭乱”、“举行五千人的大宴会”看出宴会厅漂亮、宽敞,由此还可以看出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练习:可以模仿前边的内容,把你认为不具体的地方给它生动、具体化。
如:五千人的宴会厅,相当于我们五所学校那么多人。
(5)“会议厅”,与前四个地方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会议厅的内容写得简单、概括,这样避免文章太长,重点可突出。)
(6)从王叔叔的话中体会出:(人民大会堂的建成速度快,联想到我国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小结:
看板书,回顾内容,议一议作者是怎样把大会堂雄伟壮丽这一内容写具体的。
(①抓事物,运用数字、描写颜色,恰当地使用形容词,运用相仿的事物等手法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的。②借助比喻、感叹的句式抒发情感。③注意了详略安排。)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如果有时间,可请同学象导游一样向大家介绍大会堂的情况。
六、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2.把下列句子写具体:
(1)教室里真干净。
(2)操场上可真热闹。
(3)比赛正激烈地进行着。
3.预习11课。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组织一次参观活动。
2.写一篇参观记。
参观人民大会堂 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着重理解第7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5、6自然段。
5、认识祖国的建设成就,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具体词句,认识人民大会堂各部分的特点;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为重点。
结合插图,启发想象,引导体会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为难点。
教学思路:
本课仍按照“三读一练”的程序教学。即初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细读课文,按自然段学习,然后划分结构段;精读课文,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并组织学生谈学习收获;最后按照《思考·练习》的要求安排综合训练。
由于第3至8自然段写的都是参观人民大会堂各个部分的情况,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便采取了精讲第3自然段、教给学习方法,其余各自然段仿照自学的教学方法。但因第7自然段是重点训练连句成段的凭借,故仍作具体指导。
思维训练是提高理解能力的关键,所以特别注意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在议论中加强引导。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有许多雄伟的建筑,如古老的长城、故宫,现代美丽的首都机场、亚运村等等,它们为古老的北京城增添了丰姿。今天,老师也要带同学们一起到北京城走一趟,参观一处雄伟壮丽的建筑——人民大会堂。二、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你到过北京吗?见过人民大会堂吗?你见过的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样子?
3、简介:人民大会堂是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跟人民代表商量国家大事的地方。另外,中央领导还经常在这里会见外国贵宾。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词读准确,同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朗读课文。
3、回答问题。
(课文主要写了“我”随王叔叔参观人民大会堂的经过。)四、细读课文。
1、学习第l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2)议:从“我高兴极了”你想到了什么?(从“我高兴极了”一句会使读者想到人民大会堂一定非常美观、雄伟,很值得参观。)
2、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议与导。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
(抓住“真是”引导理解:的确是……)
②跟上文联系,这一句说出了“我高兴极了”的原因;跟下文联系,下文具体讲人民大会堂如何雄伟壮丽的。所以这一自然段是——过渡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讲“我”参观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2)议与导。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国徽和12根大理石柱子的?国徽有什么特点?12根大理石柱子又有什么特点?
(要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结合对有关词语的理解谈感受。)
(3)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大意是什么?
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人民大会堂正门的国徽和柱子,总的特点是雄伟壮丽。
4、自学第4至6自然段。
(1)逐段自学课文。要求:根据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按照“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找出答案;同时记下不懂的问题。(自学提示:①“我”参观的什么地方?②“我”看到或听王叔叔说了什么?③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④各处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要求学生逐段回答问题,同时引导理解有关词语句子,并解答学生的疑难。
①学习第4自然段。
水晶玻璃: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名贵矿石。水晶玻璃指一种优质的玻璃,它的透明光亮很像水晶。晶光闪耀:十分光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很耀眼。概括:
这一自然段写了中央大厅的天花板和地面,特点是美丽壮观。
②学习5至6自然段。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结合对词语、句子的理解谈感受。
第5自然段写大礼堂又高又大。
第6自然段写大礼堂又高又美观以及它的用处。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概括:
这两个自然段写了大礼堂的雄伟壮丽。
五、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前6自然段课文。
2、熟读并背诵第5至6自然段。
3、指导写生字(前9个生字)。
指导重点:耀、繁。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
在学过的几个自然段中,课文从“我们”参观的哪几个地方写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二、细读课文。
1、第7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参观哪里?(宴会厅。)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议与导。
第1句写宴会厅的位置(或“我们”来到宴会厅);第2句写看到的金花彩画多而美;第3句写看到的桌椅多;第4句写通过王叔叔的介绍进一步说明宴会厅宽敞。
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
“我”为什么会看得眼花缭乱?(因为柱子上,天花板上金花彩画又多又美,所以使“我”眼花缭乱。)这一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先讲参观的地点是宴会厅,再讲进去之后看到金花彩画的感觉,接着讲所看到的大圆桌和皮椅子,最后用王叔叔介绍的具体数字讲宴会厅之大。)
概括:
这一自然段写了宴会厅的宽敞和壮丽。
2、第8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2)议与导。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应举例说明)。
命名:给予名称。
贵宾:尊贵的客人。
概括:
这一自然段写了会议厅多而宽敞、各有特点。
3、默读第2至8自然段,再看看板书,想想课文从哪几个地方写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4、第9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
(2)议与导。
①王叔叔的话是什么意思?(人民大会堂建筑时间短,速度快。说明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伟大力量。)
②“我”的话是什么意思?(对祖国建设成就发自内心的赞美。)
情不自禁:抑制不了自己的感情。
三、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课文写了参观人民大会堂的过程,介绍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四、综合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思考·练习》第2题。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展开议论。
(每组中的前一个句子给人的认识比较模糊;后一个句子不但能给人具体、准确的认识,而且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思考: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具体?(首先要仔细观察,其次是积累词语。)
3、指导写字(后8个)。
指导重点:敞、饰、具。
4、完成《思考·练习》第4题。
参观人民大会堂 篇5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登山、灿烂、宽敞、贵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谁参观过人民大会堂?它座落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介绍有关大会堂的资料。)
2.老师范读课文,听后简单谈谈你的感受。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用填表法完成自学)。
生字
读音
音序
部首
剩几画
组词
阶
jiē
J
阝
4
台阶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读音。
“登、厅、堂”是后鼻韵母;
“灿、烂、宾”是前鼻韵母;
“敞、饰”是翘舌音。
2.分析字形结构,注意书写规范。
“登”上下结构,左上角是“ ”,不要写成“ ”;右上角是“ ”,不要写成“ ”。
“厅”半包围结构,外围是个“厂”,不要把第一笔写成撇。
“席”半包围结构,里下方是“巾”,不要写成“又”。
“敞”左右结构,左边是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变形的“ ”字,不要写成“ ”。
“内”独体字,注意里边是“丶”,不要写成捺。
3.难以确定的部首。
“登”应查“豆”部。
“内”应查“|”部。
“堂”应查“小”部。
4.区别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5.区别形近字,可采用组词方式,作巩固练习。
席( ) 党( ) 敞( ) 内( )
度( ) 赏( ) 敝( ) 肉( )
芒( ) 座( ) 描( ) 具( )
茫( ) 坐( ) 瞄( ) 且( )
四、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
国徽:代表国家的标志。我国的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红底;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宽敞:宽阔、宽大。
繁星:许许多多的星星。本文比喻电灯很多。
摆设:把物品(多指艺术品)按审美观点安放。
晶光闪耀:十分明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耀眼。本文指中央大厅大理石的地板十分明亮。
眼花缭乱:看到的东西又多又好看,眼睛都看花了。
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按参观的顺序写”这种写作方法。
2.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
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什么特色以及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参观顺序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本文是一篇参观记;题目交代了干什么,也就是本文以内容命题的。)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读了这篇文章,人民大会堂给你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板书:雄伟壮丽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1)作者都参观了大会堂的哪些地方,请你用“ ”把完整的句子画下来。
(2)自学后,请同学汇报,老师板书:
[正门] [中央大厅] [大礼堂] [宴会厅] [会议厅]
再把五个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议论议论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经过体会议论使学生明白:这些过渡句在文中起到总起或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好处是:结构清楚,上下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3.自学课文,体会雄壮。
设问:作者在参观每一个地方时,都抓住了哪些事物,怎样描写的?这样写你体会出有什么好处?请你用“[ ]”画出事物,用“( )”画出描述性的语句,在边上注上你的体会。
4.合作学习,交流体会。
(1)“正门”,作者抓住了[国徽]、[大理石柱子]这两样事物,从“红底镶金”、“闪闪发光”中体会出国徽的庄严。从十二根柱子又高又大看出大会堂的雄伟。
十二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六七层楼那么高,要四个人才合抱得过来。
通过以上两句话的比较,使学生明白使用数字举例、颜色描写等方法,可以使你要表达的意思具体、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之感。
(2)“中央大厅”,作者抓住了[吊灯]、[地面]这两样事物,从“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看出大厅的壮丽美观。
大理石的地面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通过以上两句话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的明白:恰当地运用形容词,运用相仿的事物,可以使意思表达得准确、具体、生动、形象。
换词、句练习:
如: ①水清澈见底,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②黑板擦得黑又亮,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3)“大礼堂”,作者抓住了[座位]、[灯]这两样事物,从“能坐万人”、“像满天繁星”、“放出灿烂光芒”看出大礼堂格外明亮壮丽。
(4)“宴会厅”,作者抓住了[彩画]、[桌椅]这些事物,从“眼花缭乱”、“举行五千人的大宴会”看出宴会厅漂亮、宽敞,由此还可以看出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练习:可以模仿前边的内容,把你认为不具体的地方给它生动、具体化。
如:五千人的宴会厅,相当于我们五所学校那么多人。
(5)“会议厅”,与前四个地方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会议厅的内容写得简单、概括,这样避免文章太长,重点可突出。)
(6)从王叔叔的话中体会出:(人民大会堂的建成速度快,联想到我国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小结:
看板书,回顾内容,议一议作者是怎样把大会堂雄伟壮丽这一内容写具体的。
(①抓事物,运用数字、描写颜色,恰当地使用形容词,运用相仿的事物等手法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的。②借助比喻、感叹的句式抒发情感。③注意了详略安排。)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如果有时间,可请同学象导游一样向大家介绍大会堂的情况。
六、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2.把下列句子写具体:
(1)教室里真干净。
(2)操场上可真热闹。
(3)比赛正激烈地进行着。
3.预习11课。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组织一次参观活动。
2.写一篇参观记。
参观人民大会堂 篇6
【课课练】
a 组
一、选择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眼花缭乱 liǎo ( ) 参观 cān ( )
liáo ( ) chān ( )
灿烂 càn ( ) 光芒 wáng ( )
chàn ( ) máng ( )
二、查字典,填空。
加粗的字部首再查几画读音字义组新词繁星吊灯闪耀具有 三、看拼音写汉字。
zhuāng yón càn làn jīng guāng shǎn yào
( ) ( ) ( )
kuān cháng zhuāng shì mǎn tiān fán xīng
( ) ( ) ( )
四、多音字组词。
五、区别组词。
六、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宽敞—— 摆设—— 情不自禁——
七、根据解释写出本课词语。
1.庄重而严肃。( )
2.光彩鲜明耀眼。( )
3.把物品按照一定的位置安放。( )
4.十分明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耀眼。( )
5.看到的东西又多又好看,眼睛都看花了。( )
6.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
b 组
一、选择正确的汉字,把词语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宽敞—— 明亮——
三、选词填空。
1.宽敞 宽阔
①人民大会堂( )的宴会厅,可以举行五千人的宴会。
②( )的操场上空无一人。
2.庄严 庄重
①我远远望见人民大会堂正门上方那枚( )的国徽。
②今天会场上的气氛显得十分( )。
参观人民大会堂 篇7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着重理解第7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5、6自然段。
5、认识祖国的建设成就,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具体词句,认识人民大会堂各部分的特点;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为重点。
结合插图,启发想象,引导体会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为难点。
教学思路:
本课仍按照“三读一练”的程序教学。即初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细读课文,按自然段学习,然后划分结构段;精读课文,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并组织学生谈学习收获;最后按照《思考·练习》的要求安排综合训练。
由于第3至8自然段写的都是参观人民大会堂各个部分的情况,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便采取了精讲第3自然段、教给学习方法,其余各自然段仿照自学的教学方法。但因第7自然段是重点训练连句成段的凭借,故仍作具体指导。
思维训练是提高理解能力的关键,所以特别注意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在议论中加强引导。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有许多雄伟的建筑,如古老的长城、故宫,现代美丽的首都机场、亚运村等等,它们为古老的北京城增添了丰姿。今天,老师也要带同学们一起到北京城走一趟,参观一处雄伟壮丽的建筑——人民大会堂。二、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你到过北京吗?见过人民大会堂吗?你见过的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样子?
3、简介:人民大会堂是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跟人民代表商量国家大事的地方。另外,中央领导还经常在这里会见外国贵宾。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词读准确,同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朗读课文。
3、回答问题。
(课文主要写了“我”随王叔叔参观人民大会堂的经过。)四、细读课文。
1、学习第l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2)议:从“我高兴极了”你想到了什么?(从“我高兴极了”一句会使读者想到人民大会堂一定非常美观、雄伟,很值得参观。)
2、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议与导。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
(抓住“真是”引导理解:的确是……)
②跟上文联系,这一句说出了“我高兴极了”的原因;跟下文联系,下文具体讲人民大会堂如何雄伟壮丽的。所以这一自然段是——过渡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讲“我”参观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2)议与导。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国徽和12根大理石柱子的?国徽有什么特点?12根大理石柱子又有什么特点?
(要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结合对有关词语的理解谈感受。)
(3)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大意是什么?
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人民大会堂正门的国徽和柱子,总的特点是雄伟壮丽。
4、自学第4至6自然段。
(1)逐段自学课文。要求:根据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按照“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找出答案;同时记下不懂的问题。(自学提示:①“我”参观的什么地方?②“我”看到或听王叔叔说了什么?③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④各处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要求学生逐段回答问题,同时引导理解有关词语句子,并解答学生的疑难。
①学习第4自然段。
水晶玻璃: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名贵矿石。水晶玻璃指一种优质的玻璃,它的透明光亮很像水晶。晶光闪耀:十分光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很耀眼。概括:
这一自然段写了中央大厅的天花板和地面,特点是美丽壮观。
②学习5至6自然段。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结合对词语、句子的理解谈感受。
第5自然段写大礼堂又高又大。
第6自然段写大礼堂又高又美观以及它的用处。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概括:
这两个自然段写了大礼堂的雄伟壮丽。
五、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前6自然段课文。
2、熟读并背诵第5至6自然段。
3、指导写生字(前9个生字)。
指导重点:耀、繁。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
在学过的几个自然段中,课文从“我们”参观的哪几个地方写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二、细读课文。
1、第7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参观哪里?(宴会厅。)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议与导。
第1句写宴会厅的位置(或“我们”来到宴会厅);第2句写看到的金花彩画多而美;第3句写看到的桌椅多;第4句写通过王叔叔的介绍进一步说明宴会厅宽敞。
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
“我”为什么会看得眼花缭乱?(因为柱子上,天花板上金花彩画又多又美,所以使“我”眼花缭乱。)这一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先讲参观的地点是宴会厅,再讲进去之后看到金花彩画的感觉,接着讲所看到的大圆桌和皮椅子,最后用王叔叔介绍的具体数字讲宴会厅之大。)
概括:
这一自然段写了宴会厅的宽敞和壮丽。
2、第8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2)议与导。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应举例说明)。
命名:给予名称。
贵宾:尊贵的客人。
概括:
这一自然段写了会议厅多而宽敞、各有特点。
3、默读第2至8自然段,再看看板书,想想课文从哪几个地方写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4、第9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
(2)议与导。
①王叔叔的话是什么意思?(人民大会堂建筑时间短,速度快。说明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伟大力量。)
②“我”的话是什么意思?(对祖国建设成就发自内心的赞美。)
情不自禁:抑制不了自己的感情。
三、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课文写了参观人民大会堂的过程,介绍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四、综合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思考·练习》第2题。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展开议论。
(每组中的前一个句子给人的认识比较模糊;后一个句子不但能给人具体、准确的认识,而且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思考: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具体?(首先要仔细观察,其次是积累词语。)
3、指导写字(后8个)。
指导重点:敞、饰、具。
4、完成《思考·练习》第4题。◆
参观人民大会堂 篇8
佚名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2、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句与句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庄严”、“晶光闪耀”、“灿烂”、“摆设”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㈡能力训练点
1、以第三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2、说话作文时,能连贯地表达要说、要写的意思,培养写作能力。
㈢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建设祖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什么特点。
㈡难点
弄清写宴会厅自然段的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㈢解决办法
1、重点解决办法
让学生弄清作者参观了什么地方,都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怎么样,从而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的特点。
2、难点的解决办法
让学生弄清写宴会厅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㈠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㈡结合预习与课后思考问题找出不懂的问题做记号。
㈢在读议中弄清人民大会堂各处建筑的特点和描写宴会厅一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㈣背诵5、6自然段
五、教具准备
人民大会堂投影片;思考·练习2比较句子的投影片;生字新词卡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到过北京?到北京的人一定回去看人民大会堂的。谁给大家说说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样的?
2、没有去过的同学也不要遗憾,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饱览它雄伟壮丽的风采。
(二)板书课题。
28参观人民大会堂
(三)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1)、把本课的生字词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借助拼音读几遍。
(2)、再读课文,在不懂的句子或字词下面画上横线,再打个“?”(老师巡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看学生是否读通了课文)
(2)、出示写有生字新词的活动卡片。
(四)再读全文,整体感知。
(作者参观过的地方,用笔标出来。)
(五)逐段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的第一句话。)
1、默读第1自然段。读后引导概括段意:王叔叔带“我”去参观人民大会堂和“我”的心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齐读。
(2)、出示句子。
人民大会堂真是雄伟壮丽!
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
比较异同,第一句话加上“真是”;把“。”改成“!”,读时强调“真是”,突出感叹,热情赞美的语气。
(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3)、带感情齐读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指名7人各读一个自然段(2——8自然段)思考。
“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的哪些地方,是按怎样的顺序参观的?
板书:正门:
中央大厅:
大礼堂:
宴会厅:
会议厅:
追问:参观完这些地方,人民大会堂给作者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雄伟壮丽)为什么?
1、带着思考题自读第3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时讲参观什么地方?都看到了什么?
板书:国徽大理石柱子
指导观察投影片上的国徽,体会“庄严”的含义,讲读中比较句子:
十二根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
十二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六七层楼那么高。
要四个人才合抱过来。
(讨论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第二个句子写得好。教师点播:这两个句子都是写十二根大理石柱子的。第一句只写了十二根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第二句不仅写了大理石有多少根,是什么颜色的,而且用人们熟悉的可以想象出来的相仿的事物来说明大理石柱子多么高多么粗。这样写得更具体。)
2、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前提出思考:这一段讲参观什么地方?都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怎么样?(出示投影“中央大厅”)
3、教师范读5、6自然段,学生思考,勾画:
⑴哪些是“我”看到的?
⑵哪些是王叔叔向“我”介绍的?
⑶文中怎样写天花板的电灯?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天花板上有无数盏电灯,像满天繁星。”这个比喻句把无数盏电灯比作满天繁星,形象地说灯很多。)
⑷通过“我”看到的和王叔叔告诉“我”的,这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座位——能坐一万人
大礼堂电灯——像满天繁星
用途——人民代表大会
⑸学生自由朗读5、6自然段,看板书练习背诵,指导学生按“大礼堂在哪儿,有多大,灯又多又亮,大礼堂的用场”的顺序加以背诵。
4、自由朗读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逐句朗读,说句意,体会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写出宴会厅的位置;第二句是说宴会厅的富丽;第三、四句分别从大厅里的摆设和能容纳的人数,说明宴会听的宽敞。每句话衔接紧密,是根据参观宴会厅的观察顺序写的。)
在读议中板书:金花彩画五千人宴会
讲读中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句子:
在这大厅里放着大圆桌和皮椅子。
在这宽敞的大厅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排一排的大圆桌和大皮椅子。
5、自学8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纲:这一段讲参观了什么地方?都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读议板书:宽敞装设摆设各不同
6、教师小结归纳:以上2至8自然段是按参观的顺序记叙人民大会堂的。具体地描写了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等五个地方。通过作者地描写,人民大会堂给你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再次有感情的朗读2自然段。
(二)齐读9自然段。
概括:这么雄伟壮丽的大会堂不到一年工夫就建成了,歌颂了建设者的创造力和高度的积极性。
(三)对照板书总结性提问。布置作业
作者和王叔叔到人民大会堂先后参观了哪些地方?都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怎么样?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读生字新词卡片。
2、指名朗读课文。
3、指导背诵5、6自然段,同位互相背诵。
(二) 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耀”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小结构部分笔画变化。
“饰”的右半边不要写成“市”或“布”。
“具”容易丢掉一小横,提醒学生注意。
其他生字自己思考,识记。
(三) 指导读全文,说说本课按参观顺序主要写了什么?
(四) 完成课后练习·练习4。
七、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5、6自然段。
八、板书设计
28、参观人民大会堂
正门:国徽 大理石 柱子
中央大厅:玻璃大吊灯 大理石地面
座位——能坐一万人
大礼堂:电灯——像满天繁星 雄伟壮丽
用途——人民代表开会
宴会厅:金花彩画 五千人宴会
会议厅:宽敞 装饰摆设各不相同
参观人民大会堂 篇9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每个自然段,知道2—8自然段是写人民大会堂雄伟状丽的。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及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5、6自然段。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自然段的段意;重点学习第5、6自然段。
【教学难点】懂得自然段中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教学准备】人民大会堂的投影片,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谁到过北京?到过北京的人一定会去看人民大会堂的。
2.谁给大家说说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样儿?
二、板书课题:参观人民大会堂
今天我们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这一课,看看作者和王叔叔参观人民大会堂时看到了什么?请大家打开书看课文。
三、默读课文
1.读前提出要求:
(1)读准本课17个生字的音,划出生字词。
(2)看看本课有几个自然段,在段前标出序号。
2.读后检查效果: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要求读准字音。
四、朗读全文,整体感知(作者参观的地方,用笔标出)
五、逐段理解课文内容(提示:注意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
1.默读第1自然段。读后引导概括段意:
王叔叔带我去参观人民大会堂。(简要点明本文的事、人、地和“我”的心情)
2.指名7人各读一个自然段,(2—8自然段)大家认真听,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1)再次指名读第2自然段,读后议论写了什么?(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教师补充:这个自然段独句成段,总述大会堂的特点。)
(2)带着思考题自读第3自然段:登上台阶看到了什么?(板书:正门、国徽、大理石柱子)
指导观察投影片上的国徽,体会“庄严”的含义。读中比较句子:
12根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
12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六七层楼那么高。要四个人才合抱得过来。
[讨论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第二个句子写得好。教师点拨:这两个句子都是写12根大理石柱子的。第一句话只写了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第二句却写得更具体。除写了柱子的数(十二根)、质(大理石)之外,还具体写了色(淡青色)、高(六七层楼高)、粗(四个人合抱)。]
反复诵读后概括段意:(人民大会堂的正门)
(3)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前提出思考:
这一段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出示投影“中央大厅”)
(这一自然段写了两点:
①天花板。只写五盏水晶玻璃大吊灯。
②地面。写大理石地面的光洁“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板书:中央大厅玻璃大吊灯大理石地面)
比较句子:
大理石的地面很亮。
大理石的地面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第一句只写了大理石地面很亮,第二句具体写出了亮的程度: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映出倒影)
指导学生从自然段首句概括段意:(中央大厅)
(4)教师范读第5、6自然段,学生思考、勾画:
①哪些是我看到的?(轻声读)
②哪些是王叔叔告诉我的话?(划出来,自读)(老师讲:“啊!”是独字句)
③文中怎样写天花板上的电灯?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④这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总的写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学生自由朗读5、6自然段,看板书练习背诵。概括段意:第5自然段写大礼堂的高大;第6自然段写大礼堂的电灯和大礼堂的用途。两个自然段合起来写:大礼堂。(从它的位置、大小、灯光、用途四个方面具体描述的)
(5)自由朗读第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逐句朗读,说句意,体会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写来到宴会厅;第二句写宴会厅的富丽;第三句写宴会厅的宽敞;第四句进一步具体写宴会厅的宽大。每句话衔接紧密,是根据参观宴会厅时的观察顺序写的。在读议中板书:金花彩画五千人宴会)
讲读中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句子:
在这大厅里放着大圆桌和皮椅子。
在这宽敞的大厅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排一排的大圆桌和皮椅子。
指导学生从自然段首句概括段意:大礼堂的宴会厅。
(6)指名读第8自然段。这段是概括叙述的:“都很宽敞”、“装饰和摆设各不相同。”也写了会议厅是干什么用的。(板书:宽敞装饰摆设各不相同)
概括段意:人民大会堂的会议厅
教师归纳小结:以上2至8自然段是按参观的顺序记叙人民大会堂的。具体地描写了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等五个地方。记叙时是抓住了各部分的特点来写的。
3.集体读第9自然段,概括:结尾段写了壮丽的大会堂不到一年就建成了,歌颂了工人阶级的伟大。
4.总结性提问:
作者和王叔叔到人民大会堂先后看了哪几处地方?
六、作业
1.读生字的音,连词想想新词在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新词卡片。
2.指名朗读课文。
3.指导背诵第5、6自然段,同位互相背诵。
二、识记字形,指导
1.重点指导“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独体字”各一个:
“耀”,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小结构部分笔画的变化。指导:在“小部、羽部、隹部”均可查到。字典中无“光部”。
“繁”,上下结构。指导:糸部。
“具”,独体字。写时要注意第三、四、五笔是短横,共三横,不要写成两横。指导:八字部。
2.其它14个生字,自己思考、识记。练习查字、写字。
三、指名读全文,说说本课按参观顺序主要写了什么?
四、完成课后第4练习题
五、作业
朗读课文。熟背第5、6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参观人民大会堂 篇10
《语言课程标准》指出:“语言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对远离儿童视野的教学内容要尽量重组、延伸、衔接到儿童生活的世界中去,将静态的教学材料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我们的语言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而激活语言、激活课堂、激活学生思维的最佳方法之一应是欣赏,因为欣赏是教育成功的基石。教学材料《参观人民大会堂》中通过语言魅力所呈现的雄伟壮丽的建筑物,远离学生实际特别是农村学生的生活视野,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各种激趣的情境,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情趣和欲望,让学生用喜欢的心态、欣赏的目光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让教学目标在具有独创性的学习中、个性化的学习中顺利地达成。
《参观人民大会堂》是九年义务教育大修订版教材小语第六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按照参观的顺序,抓住主要景物特点,用朴素大方而又不失精妙魅力的语言,呈现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结合教材特点,适当彩“在欣赏画面中入景,在欣赏语言文字中玩味,在欣赏写作技巧中生情”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不断的欣赏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能力。
一、欣赏画面,丰富表象,激发探究欲望
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给静态的学习材料赋予生命,让鲜活的学习个体与之进行对白,进行碰撞,生成新的有价值的东西。依据这一理念:
1、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人民大会堂的住处材料(文字、图片、曲谱……)并说明信息来源和自己初步的感受,形成第一表象。
2、上课伊始,学生看大屏幕,欣赏四组画面。(第一组是书上第一幅插图,用动感来表现国徽的闪闪发光;第二组是书上第二幅插图,用动感来表现灯光的灿烂;第三组是宴会厅,用慢镜头展示宴会厅的宽敞;第四组是以各省名称命名的33个会议厅,用不同颜色特别展示地方特色。)边欣赏、边结合课外收集的信息材料,想想自己有哪些感受或者发现,形成第二表象,生成自我语言表达自我的感受或发现。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展示。[相关链接:传统的教法,让学生观看插图,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勾画出表现雄伟壮丽的词句在全班交流,在教材本身内打圈子。而今的教法是给静态的学习内容注入生命,让其变得鲜活,让学生在欣赏鲜活的景物中初步的表象,自觉形成乐学、会学的学习习惯。]
3、教师导语:哦,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感受,这么多的发现,我——你们的学习伙伴也被感动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跃然于纸上的呢?(用这句话过渡到教学的第二个层面)
二、欣赏语言,感受雄伟壮丽
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让学生在自主的实际操作中和活动中获得体验,获得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1、个性朗读,自主欣赏,感情质疑
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发展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是每位教学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确定不同的学生自主活动的内容。
1)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轻声读、大声读)读课文,阅读的要求逐渐提高。读第一遍,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想办法来解决,然后多读几遍;读第二遍,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我”都参观了哪些地方;读第二遍,思考“我”参观的这些地方各自有哪些特点?用喜欢的符号表示;读第四遍,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并写上旁注,说明为什么喜欢;读第五遍,提出自己通过努力但没能解决的问题。[相关链接: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传统的教法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教师板书生字、词,进行读认写,然后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的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而今让学生在不同要求的个性化朗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带着结果走出教材。以读代讲,以思代问,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老师引导、点拨,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时地鼓励,缩小班级中个体两极分化的现象。]
2)同学们,刚才呀,老师收到好多的宝贝哟!(即学生读书的收获,读懂的东西和未读的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宝贝是什么吗?那就请你们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交流交流,待会儿来就知道答案了。(引言过渡到第二个教学小环节)
2、合作欣赏,感悟语言的表现力
1)对读课文,你读我听,我读你听,并进行评析,争取把课文读得有感情,读出语言的表现力。
2)人人发言,交流自己的感受或者发现不懂的问题,努力地使自己的语言更流畅。
3)讨论解决问题。各组员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帮助解决,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
4)学习组长做好问题记载。(通过合作,讨论在课前收集的资料的帮助下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有多离谱,只要是学生思考后提出的,老师都要鼓励,只不过要逐步引向提问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5)提出该小组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又是怎能样读懂这段话的。(落实到精妙词句上并写好旁注,感悟语言的表现力。)[相关链接: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提出出问题,组员七嘴八舌,没有自读自悟为合作的前提,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一盘散沙,没有集体意识,合作交流最关注的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讲台出成了教师的金宝地。而今的教学是让学生在自读自悟、有一定感悟并形成表象的前提下进入小组合作学习,并且让学习组长做好问题记载并提出合作学习的任务。组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对各成员承担的任务既有加工又有评估,同时又有老师的参与,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讨论的焦点,合作的进程和效果,确定引导点拨的重点,以便随时调控课堂,让学生在不断地矛盾与冲突中掌握获取新知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3、细研细赏,现现雄伟壮丽
老师是学习过程的调控者,是将外化的东西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的促进者。因此,根据学生需要调整预先教案,调探课堂,筛选有用信息最为重要。
1)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思、议的结果,其余组员补充,另外小组评析。(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评价能力,可以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表演、朗诵、作诗、画画……来进行汇报。)
2)抓住重点词句,落实语言训练点,点拨学习方法。
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地方来写?为什么只写这几个地方?(快速欣赏那四组画面,感悟观察事物要抓住重点。正门 中央大厅 大礼堂 宴会厅 会议厅。)
各小组成员再次合作,回忆是怎样读懂喜欢的段落的。(答案各异,殊途同归,回到重点学习目标上——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是怎样描写的。)1结合语境,抓住重点词理解:“庄严”、“闪闪发光”、“晶光闪耀”、“大极了”、“坐一万人”、“满天繁星”、“灿烂的光芒”、“眼花缭乱”、“宽敞、五千人”、“情不自禁”。2抓住重点句:a“登上台阶……闪闪发光。”b“十二根……抱得过来。”c“大厅的……大吊灯。”(这三个句子用缩句比较法和换词训练法学习)d“我情不自禁……啊!”e“啊,礼堂大极了……座位!”f“人民大会堂真是雄伟壮丽!”(这几句采用变换句式来学习)3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景物特点的(抓数量词)。(出示这些内容的课件,在读中比较分析,尽量能用欣赏的语气,高昂的语调读出兴奋、赞美、自豪之感,让学生懂得在景中生,景在情中美的表现手法。)
3)指导朗读好每一个段落,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读给全班听。A引导学生先想好自己最喜欢哪一段,再小声读一读,然后让全班欣赏;b鼓励其余同学认真听,边评边议边挑战;c出示与该段落相关内容的课件,图文共赏,教师适时介绍相关部分的情况,帮助理解;d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再次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再现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赞美建设者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以及高度的责任感。[相关链接: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体现师生互动,教师参与的成分比前两个环节要多一些。传统的教法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就教材教教材,只重视该课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三维目标的落实。而采用师生共同细研细赏,在品味精美词句段,感悟语言表现力中不但体会了文中的思想感情,而且掌握了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落实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欣赏技巧,再造想像,拓展延伸
1、学生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让学生在评议中增强语感。
3、假如你是一名导游,怎样把最喜欢的一个地方介绍给游客。(可以是人民大会堂的某一个地方,也可以是全部,还可以另选一个地方。)先自己想好,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介绍给同桌同学,最后把全班同学当成游客来介绍。(注意在介绍时要有个性和创意,遣词造句要独具匠心,顺序清楚明白,语言富有激情。)
4、教师导语:哦,好了不起啊!未来最优秀的导游一定会在我们同学中产生。你看你们多有悟性呀,很快就会用文中作者介绍地方的方法(按顺序,用他人介绍和数字说明以及自己的感受,抓住重点景物来描写等方法),并且有创造性地来介绍另一个地方。
设计有个性的作业。A我会读。(有感情地品读课文)b我会写(生字新词)c我会积累。(优美句段)d我什运用。(运用本文写作方法进等拓展延伸)[相头链接:根据课标要求,小学阶段特别是低中段不明讲写作方法,渗透在对教学材料的处理过程之中,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能借鉴使用即可。本课介绍某一个地方的写作方法特别适合于三年级学生感悟借鉴运用,通过设计“两读”、“两介绍”、“四会”的教学环节渗透写作方法的提炼和拓展延伸。利用学生感悟理解。而陈旧的做法是老师在分析完教学材料以后专门逐条逐款的讲写作方法,而且光有讲解无借鉴运用。]
参观人民大会堂 篇11
知识目标:
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能力目标:
提高阅读能力。
思想目标:
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重点:
弄清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什么特色。
难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时:
第2课时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言:同学们,你们去过人民大会堂吗?你了解的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样的?(生答)
师言:(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建于1959年,是北京标志性的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正门朝东面对天安门广场。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会议都在这里举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参观人民大会堂》。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参观的顺序,现在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的参观顺序。(生答同时板书)
二、新课
师言:请同学自读你喜欢的部分。(生读)
师言:你想要学习哪部分?喜欢同一部分的同学到一起共同学习。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几种学习方法,请同学们选择适合你的方法来学习。(出示。课件)
1、小组学习
2、小组汇报。
师言:小组汇报,开始我们大会堂之行。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
学生汇报。
生言:“有六七层楼那么高,要四个人才合抱得过来。”形象地说明了柱子又高又粗。
生言:“三层一共有九千六百多个座位,加上主席台上的三百多个,全场能坐一万人。”用具体数字说明大礼堂的雄伟。
师言:作者叙述了这么多地方,那他的参观顺序是什么?在文中每一部分有一句标志性的句子谁能找到读一读。
师言:我们掌握了参观顺序,你一定也到过很多地方,请你按参观顺序介绍一处景物。
学生思考后发言。
三、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参观了人民大会堂,体会了大会堂的雄伟壮丽,这样的大会堂不到一年工夫就建成了,我们的建筑工人真是了不起。如果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到北京身临其境去体会一下。
参观人民大会堂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登山、灿烂、宽敞、贵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谁参观过人民大会堂?它座落在什么地方?介绍有关大会堂的资料。见“扩展资料”。
2、老师范读课文,听后简单谈谈你的感受。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用填表法完成自学)。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读音。
“登、厅、党”是后鼻韵母;
“灿、烂、宾”是前鼻韵母;
“敞、饰”是翘舌音。
2、分析字形结构,注意书写规范。
“登”上下结构,左上角是“ ”,不要写成“ ”;右上角是“ ”,不要写成“ ”。
“厅”半包围结构,外围是个“厂”,不要把第一笔写成撇。
“席”半包围结构,里下方是“巾”,不要写成“又”。
“敞”左右结构,左边是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变形的“ ”字,不要写成“ ” 。
“内”独体字,注意里边是“丶”,不要写成捺。
3、难以确定的部首。
“登”应查“豆”部。
“内”应查“|”部。
“党”应查“小”部。
4、区别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5、区别形近字,可采用组词方式,作巩固练习。
席( ) 党( ) 敞( ) 内( )
度( ) 赏( ) 敝( ) 肉( )
芒( ) 座( ) 描( ) 具( )
茫( ) 坐( ) 瞄( ) 且( )
四、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
国徽:代表国家的标志。我国的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红底;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宽敞:宽阔、宽大。
繁星:许许多多的星星。本文比喻电灯很多。
摆设:把物品(多指艺术品)按审美观点安放。
晶光闪耀:十分明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耀眼。本文指中央大厅大理石的地板十分明亮。
眼花缭乱:看到的东西又多又好看,眼睛都看花了。
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五、自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按参观的顺序写”这种写作方法。
2、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
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什么特色以及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参观顺序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本文是一篇参观记;题目交代了干什么,也就是本文以内容命题的。)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读了这篇文章,人民大会堂给你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板书:雄伟壮丽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1)作者都参观了大会堂的哪些地方,请你用“ ”把完整的句子画下来。
(2)自学后,请同学汇报,老师板书
[正门] [中央大厅] [大礼堂] [宴会厅] [会议厅]
再把五个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议论议论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经过体会议论使学生明白:这些过渡句在文中起到总起或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好处是:结构清楚,上下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3、自学课文,体会雄壮。
投影:作者在参观每一个地方时,都抓住了哪些事物,怎样描写的?这样写你体会出有什么好处?请你用“[ ]”画出事物,用“( )”画出描述性的语句,在边上注上你的体会。
4、合作学习,交流体会。
(1)“正门”,作者抓住了[国徽]、[大理石柱子]这两样事物,从“红底镶金”、“闪闪发光”中体会出国徽的庄严。从十二根柱子又高又大看出大会堂的雄伟。
投影:十二根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
十二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六七层楼那么高,要四个人才合抱得过来。
通过以上两句话的比较,使学生明白使用数字举例、颜色描写等方法,可以使你要表达的意思具体、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之感。
(2)“中央大厅”,作者抓住了[吊灯]、[地面]这两样事物,从“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看出大厅的壮丽美观。
投影:大理石的地面很亮。
大理石的地面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通过以上两句话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的明白:恰当地运用形容词,运用相仿的事物,可以使意思表达得准确、具体、生动、形象。
换词、句练习
如:
①水清澈见底,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②黑板擦得黑又亮,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3)“大礼堂”,作者抓住了[座位]、[灯]这两样事物,从“能坐万人”、“像满天繁星”、“放出灿烂光芒”看出大礼堂格外明亮壮丽。
(4)“宴会厅”,作者抓住了[彩画]、[桌椅]这些事物,从“眼花缭乱”、“举行五千人的大宴会”看出宴会厅漂亮、宽敞,由此还可以看出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练习:可以模仿前边的内容,把你认为不具体的地方给它生动、具体化。
如:五千人的宴会厅,相当于我们五所学校那么多人。
(5)“会议厅”,与前四个地方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会议厅的内容写得简单、概括,这样避免文章太长,重点可突出。)
(6)从王叔叔的话中体会出:(人民大会堂的建成速度快,联想到我国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小结
看板书,回顾内容,议一议作者是怎样把大会堂雄伟壮丽这一内容写具体的。
①抓事物,运用数字、描写颜色,恰当地使用形容词,运用相仿的事物等手法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的。
②借助比喻、感叹的句式抒发情感。
③注意了详略安排。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如果有时间,可请同学象导游一样向大家介绍大会堂的情况。
六、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2、把下列句子写具体。
(1)教室里真干净。
(2)操场上可真热闹。
(3)比赛正激烈地进行着。
3、预习下一课。
参观人民大会堂 篇13
佚名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着重理解第7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5、6自然段。
5、认识祖国的建设成就,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具体词句,认识人民大会堂各部分的特点;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为重点。
结合插图,启发想象,引导体会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为难点。
教学思路:
本课仍按照“三读一练”的程序教学。即初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细读课文,按自然段学习,然后划分结构段;精读课文,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并组织学生谈学习收获;最后按照《思考·练习》的要求安排综合训练。
由于第3至8自然段写的都是参观人民大会堂各个部分的情况,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便采取了精讲第3自然段、教给学习方法,其余各自然段仿照自学的教学方法。但因第7自然段是重点训练连句成段的凭借,故仍作具体指导。
思维训练是提高理解能力的关键,所以特别注意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在议论中加强引导。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有许多雄伟的建筑,如古老的长城、故宫,现代美丽的首都机场、亚运村等等,它们为古老的北京城增添了丰姿。今天,老师也要带同学们一起到北京城走一趟,参观一处雄伟壮丽的建筑——人民大会堂。二、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你到过北京吗?见过人民大会堂吗?你见过的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样子?
3、简介:人民大会堂是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跟人民代表商量国家大事的地方。另外,中央领导还经常在这里会见外国贵宾。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词读准确,同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朗读课文。
3、回答问题。
(课文主要写了“我”随王叔叔参观人民大会堂的经过。)四、细读课文。
1、学习第l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2)议:从“我高兴极了”你想到了什么?(从“我高兴极了”一句会使读者想到人民大会堂一定非常美观、雄伟,很值得参观。)
2、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议与导。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
(抓住“真是”引导理解:的确是……)
②跟上文联系,这一句说出了“我高兴极了”的原因;跟下文联系,下文具体讲人民大会堂如何雄伟壮丽的。所以这一自然段是——过渡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讲“我”参观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2)议与导。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国徽和12根大理石柱子的?国徽有什么特点?12根大理石柱子又有什么特点?
(要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结合对有关词语的理解谈感受。)
(3)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大意是什么?
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人民大会堂正门的国徽和柱子,总的特点是雄伟壮丽。
4、自学第4至6自然段。
(1)逐段自学课文。要求:根据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按照“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找出答案;同时记下不懂的问题。(自学提示:①“我”参观的什么地方?②“我”看到或听王叔叔说了什么?③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④各处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要求学生逐段回答问题,同时引导理解有关词语句子,并解答学生的疑难。
①学习第4自然段。
水晶玻璃: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名贵矿石。水晶玻璃指一种优质的玻璃,它的透明光亮很像水晶。晶光闪耀:十分光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很耀眼。概括:
这一自然段写了中央大厅的天花板和地面,特点是美丽壮观。
②学习5至6自然段。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结合对词语、句子的理解谈感受。
第5自然段写大礼堂又高又大。
第6自然段写大礼堂又高又美观以及它的用处。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概括:
这两个自然段写了大礼堂的雄伟壮丽。
五、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前6自然段课文。
2、熟读并背诵第5至6自然段。
3、指导写生字(前9个生字)。
指导重点:耀、繁。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
在学过的几个自然段中,课文从“我们”参观的哪几个地方写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二、细读课文。
1、第7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参观哪里?(宴会厅。)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议与导。
第1句写宴会厅的位置(或“我们”来到宴会厅);第2句写看到的金花彩画多而美;第3句写看到的桌椅多;第4句写通过王叔叔的介绍进一步说明宴会厅宽敞。
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
“我”为什么会看得眼花缭乱?(因为柱子上,天花板上金花彩画又多又美,所以使“我”眼花缭乱。)这一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先讲参观的地点是宴会厅,再讲进去之后看到金花彩画的感觉,接着讲所看到的大圆桌和皮椅子,最后用王叔叔介绍的具体数字讲宴会厅之大。)
概括:
这一自然段写了宴会厅的宽敞和壮丽。
2、第8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2)议与导。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应举例说明)。
命名:给予名称。
贵宾:尊贵的客人。
概括:
这一自然段写了会议厅多而宽敞、各有特点。
3、默读第2至8自然段,再看看板书,想想课文从哪几个地方写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4、第9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
(2)议与导。
①王叔叔的话是什么意思?(人民大会堂建筑时间短,速度快。说明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伟大力量。)
②“我”的话是什么意思?(对祖国建设成就发自内心的赞美。)
情不自禁:抑制不了自己的感情。
三、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课文写了参观人民大会堂的过程,介绍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四、综合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思考·练习》第2题。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展开议论。
(每组中的前一个句子给人的认识比较模糊;后一个句子不但能给人具体、准确的认识,而且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思考: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具体?(首先要仔细观察,其次是积累词语。)
3、指导写字(后8个)。
指导重点:敞、饰、具。
4、完成《思考·练习》第4题。
参观人民大会堂 篇14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2、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句与句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庄严”、“晶光闪耀”、“灿烂”、“摆设”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以第三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2、说话作文时,能连贯地表达要说、要写的意思,培养写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建设祖国。
教学重点:
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
弄清写宴会厅自然段的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重点解决办法:
让学生弄清作者参观了什么地方,都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怎么样,从而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的特点。
难点解决办法:
让学生弄清写宴会厅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预习与课后思考问题找出不懂的问题做记号。
3、在读议中弄清人民大会堂各处建筑的特点和描写宴会厅一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4、背诵5、6自然段
教具准备:
人民大会堂投影片;思考·练习2比较句子的投影片;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到过北京?到北京的人一定回去看人民大会堂的。谁给大家说说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样的?
2、没有去过的同学也不要遗憾,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饱览它雄伟壮丽的风采。
(二)板书课题。
28参观人民大会堂
(三)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1)、把本课的生字词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借助拼音读几遍。
(2)、再读课文,在不懂的句子或字词下面画上横线,再打个“?”(老师巡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看学生是否读通了课文)
(2)、出示写有生字新词的活动卡片。
(四)再读全文,整体感知。
(作者参观过的地方,用笔标出来。)
(五)逐段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的第一句话。)
1、默读第1自然段。读后引导概括段意:王叔叔带“我”去参观人民大会堂和“我”的心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齐读。
(2)、出示句子。
人民大会堂真是雄伟壮丽!
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
比较异同,第一句话加上“真是”;把“。”改成“!”,读时强调“真是”,突出感叹,热情赞美的语气。
(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3)、带感情齐读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指名7人各读一个自然段(2——8自然段)思考。
“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的哪些地方,是按怎样的顺序参观的?
板书:正门:
中央大厅:
大礼堂:
宴会厅:
会议厅:
追问:参观完这些地方,人民大会堂给作者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雄伟壮丽)为什么?
1、带着思考题自读第3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时讲参观什么地方?都看到了什么?
板书:国徽大理石柱子
指导观察投影片上的国徽,体会“庄严”的含义,讲读中比较句子:
十二根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
十二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六七层楼那么高。
要四个人才合抱过来。
(讨论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第二个句子写得好。教师点播:这两个句子都是写十二根大理石柱子的。第一句只写了十二根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第二句不仅写了大理石有多少根,是什么颜色的,而且用人们熟悉的可以想象出来的相仿的事物来说明大理石柱子多么高多么粗。这样写得更具体。)
2、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前提出思考:这一段讲参观什么地方?都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怎么样?(出示投影“中央大厅”)
3、教师范读5、6自然段,学生思考,勾画。
⑴哪些是“我”看到的?
⑵哪些是王叔叔向“我”介绍的?
⑶文中怎样写天花板的电灯?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天花板上有无数盏电灯,像满天繁星。”这个比喻句把无数盏电灯比作满天繁星,形象地说灯很多。)
⑷通过“我”看到的和王叔叔告诉“我”的,这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座位——能坐一万人
大礼堂电灯——像满天繁星
用途——人民代表大会
⑸学生自由朗读5、6自然段,看板书练习背诵,指导学生按“大礼堂在哪儿,有多大,灯又多又亮,大礼堂的用场”的顺序加以背诵。
4、自由朗读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逐句朗读,说句意,体会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写出宴会厅的位置;第二句是说宴会厅的富丽;第三、四句分别从大厅里的摆设和能容纳的人数,说明宴会听的宽敞。每句话衔接紧密,是根据参观宴会厅的观察顺序写的。)
在读议中板书:金花彩画五千人宴会
讲读中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句子:
在这大厅里放着大圆桌和皮椅子。
在这宽敞的大厅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排一排的大圆桌和大皮椅子。
5、自学8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纲:这一段讲参观了什么地方?都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读议板书:宽敞装设摆设各不同
6、教师小结归纳:以上2至8自然段是按参观的顺序记叙人民大会堂的。具体地描写了人民大会堂
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等五个地方。通过作者地描写,人民大会堂给你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再次有感情的朗读2自然段。
(二)齐读9自然段。
概括:这么雄伟壮丽的大会堂不到一年工夫就建成了,歌颂了建设者的创造力和高度的积极性。
(三)对照板书总结性提问。布置作业
作者和王叔叔到人民大会堂先后参观了哪些地方?都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怎么样?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新词卡片。
2、指名朗读课文。
3、指导背诵5、6自然段,同位互相背诵。
(二)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耀”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小结构部分笔画变化。
“饰”的右半边不要写成“市”或“布”。
“具”容易丢掉一小横,提醒学生注意。
其他生字自己思考,识记。
(三)指导读全文,说说本课按参观顺序主要写了什么?
(四)完成课后练习·练习4。
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5、6自然段。
板书设计:
28、参观人民大会堂
正门:国徽 大理石 柱子
中央大厅:玻璃大吊灯 大理石地面
座位——能坐一万人
大礼堂:电灯——像满天繁星 雄伟壮丽
用途——人民代表开会
宴会厅:金花彩画 五千人宴会
会议厅:宽敞 装饰摆设各不相同
- 推荐阅读:
- 《参观人民大会堂》(精选17篇)
- 参观人民大会堂(精选16篇)
- 《参观人民大会堂》(通用16篇)
- 6.参观人民大会堂
- 6 参观人民大会堂
- 14《参观人民大会堂》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