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案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篇1
《开国大典》是小学语文第九册26课,是新增的课文。这篇课文是特写,具有新闻性,时效性。它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按开国大典上庄严、隆重和热烈的情景,着重写了“会场、大典、阅兵、游行”四个场面,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欢乐心情,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分16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四段。第一段(第1至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景。分两层介绍,先讲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再讲会场的广阔,布置的庄严和群众队伍兴奋入场的盛况。第二段(第5至11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的盛况。是课文重点段,分三层。第一层写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第二层写升国旗、鸣礼炮。第三层写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全国人民热烈拥护人民政府、毛主席的情景。第三段(第12至14自然段),写阅兵盛况。既写了人民军队的英姿,更写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庆贺解放的欢喜和激动。第四段(第15、16自然段),写群众游行情景。
本文突出了场面的描写:会场布置、庞大的群众队伍、典礼开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盛大的阅兵式、燃放礼花、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本篇课文的另一特点。学生根据本文的过渡句、过渡词理清本文层次,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中用词之确切,并体会排比句的妙处,理解三个双关句的深刻含义,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课文安排在九册第八组,本组的阅读重点训练项目是“会读‘消息’,了解‘消息’的一般特点”,习作重点训练项目是“会写板报稿”,即通过本单元读写的训练,学生能独立阅读消息并会写简单的新闻体裁的文章。这也是《小语大纲》中所确定的阅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五年级学生实际及本文特点,要求学生根据本文内容改写一则简短的消息。这一环节又是训练学生从会读消息到会写消息的一个过渡环节。
【教学目标】
1、理解和运用“迎风招展”、“瞻仰”、“排山倒海”等词语。
2、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用;体会文中用词之确切。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6至8自然段:
开国大典距今五十年,对小学生来说,当时的情景是陌生的,而语言文字毕竟是抽象的。故让生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本教时教学的重难点。可用提供情境、理清脉络、抓关键词反复品读等方法加以突破。
【教学环节】
一、品读第一段
1、初读:
快速浏览这一段,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开国大典于___年___月___日在首都___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_,有___,有___,估计总数___。会场在___。主席台设在___。以此让生整体感知全段内容,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与人数,了解会场、主席台的情况。
2、细读:
读有关会场的布置和前来参加典礼的群众队伍云集“丁”字形广场情景的句段,用笔画出“丁”字形广场,并要求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位置的名称,以此训练学生将外在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内在认知水平;尔后,让生根据所画的简图,有次序地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会场的布置情况,训练学生将内在的认知转化为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且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比较品读:
⑴ “他们清早到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这句话中的“直奔”和“走向”有什么不同?
⑵ “到了正午,天an门广场上,人很多,黑压压一片。红旗也很多。”“到了正午,天an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成了一个人海,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两句有什么不同?朗读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⑶ 用“迎风招展”说一句话。
二、理清层次,品读第二段
1、快速默读这一段,用“——”划出典礼所进行的各项程序。
2、配放各程序的单片幻灯,指生分读各程序,其他边听边看边思考:在各项仪程进行中,会场情况怎样?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情?并用“~~~~”在文中划出描写人们表现的语句。
3、抓住反复出现的词语,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⑴ 在所划的描写人们表现的语句中,“欢呼”一词反复出现几次?并以“每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的问题为导,品读:
①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② 30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⑵ 比较第8自然段与“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有什么不同?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排比句作用。
⑶ 在刚才所划的句子中,除了“欢呼”外,还有哪些词语反复运用了?出示句子,进行品读,并体会作者为什么反复用这些词语。
① 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起抬头瞻仰鲜红的国旗。
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② 理解“瞻仰”,并用此说句话。
③ 比较体会几处写掌声的不同写法:
爆发出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响起了一阵阵轰雷似的掌声。
同时响起了一阵阵掌声。
④ 理解“排山倒海”,并用此说句话:
文道结合点是突破重难点的最佳切入点。本段通过开国大典热烈、庄严的大典盛况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党、新中国、毛主席的热爱之情。这种感情通过文中反复出现的“欢呼”“掌声”、“一齐”等词语不断得到体现、加强。抓住这些词进行理解分析,有助于引导生更容易地把握文章的内涵,突破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生抓重点词体会作者情感的阅读方法。
4、采用齐读、指读、边读边鼓掌等形式,有感情朗读第二段,整体感知本段意思,深化对文字的理解。
三、把握脉络,自读第三段
1、快速默读这一段,思考填空:
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___和___。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___两个排,接着___、___、___。当___部队经过时,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___,飞过天空。
2、细读:
这段课文中所描写的阅兵式壮观场面和人民群众看到检阅部队的激动场面写出了什么?让生利用上段的学习方法,抓此段中再次出现的“欢呼”、“掌声”等词语,自读理解人民群众对解放军无限热爱的情感,并加上带有自我见解的评注,品味本段中的好词及蕴含的情感。这也是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环节,让他们在学中用,用中学的实践过程中,各方面能力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3、讨论、交流自学情况。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
四、作业
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练习;背诵6至8自然段。
【教学设计】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篇2
一、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通过分析比较,想想哪些场面写得特别详细?哪些场面写得较为简略? (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写作特点。)
(1)教师适时引导
(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很多。)
(2)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
理解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看书上插图:这是董希文的红色经典油画《开国大典》,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主席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诞生了的生动而宏大的场面。
指导朗读:把重点词语表达的感情通过恰当的停顿、节奏、轻重处理用声音表现出来。
自己读、朗读、齐读
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
理解2:“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理解3:“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理解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想象描绘的画面,带着体会到的情感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体会写作方法: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二、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第三部分。
思考:从这一部分中,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典礼持续时间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队伍。)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可以象征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三、总结全文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能正确读写词语。背诵、抄写第7自然段。
2.学习课文,通过文中的一个个场面描写,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一个个场面描写,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一步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讲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设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全国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主持会务。
(二)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检查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集体正音。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请根据你以前阅读的书籍或文章,用一句话或者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近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
丧权辱国
外忧内患
辛酸屈辱
2.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3.毛主席在宣读公告。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你有没有像1949年10月1日的人们那样激动过?
你能理解广场上的人们为何欢呼吗?
4.屈辱沧桑的历史终于一去不回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了!现在,你们就是参加开国大典的新闻记者,去抓拍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吧!
四、理清文章脉络
大典前、大典时、大典后。
五、重点讲解“典礼时”
1.学生自读典礼时这部分内容。
2.集体完成“典礼时”表格内容。
六、自主品读
1.学生自读典礼前、阅兵式和典礼后部分。
2.完成表格内容。
七、重点句段理解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删掉括号中的内容,对比体会。
两段(洪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换掉括号里的词,对比体会。
洪流 *队伍
流 走
光明 光亮
八、课文解析
小组互相学习,把你还没有弄懂的地方 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1.“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2.“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 “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红流”指*队伍,"流"这里指*队伍行走的样子,与"红流"相对应,"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更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乃至全中国永远摆脱了反动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中的光明。
“红”暗示了人民群众以后对生活会红红火火,展现出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热爱。“掌声”、“欢呼声”表达了人民群众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喜悦、激动的心情。还因为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表达了人民无比自豪的思想感情。
九、通读全文,总结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地写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
十、拓展提升
同学们:你们知道54门大炮齐响28响的意义吗?
54门礼炮代表我国54个民族(我国现有56个民族。54个是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28响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想再看看雄壮的阅兵式吗?(图片展示)
公元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一天,一个崭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的东方诞生了,她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正象诗人何其芳在开国典上写下的诗篇中描述的:在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亿万人民欢欣鼓舞,因为伟大祖国将走上繁荣昌盛的道路。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预习导学提纲:
(一)识字写字
1、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读文数遍,找出生字,注上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易混易错的多读多认几遍。
2、基础训练
(1)读一读,认一认,给下面生字注上拼音。
擎( )钮( )瞻( )聂( )党( )臻( )
(2)用“v”给正下列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直奔会场(bēn bèn) 旗杆(gān gǎn) 首都(dū dōu)
排山倒海(dǎo dào) 外宾(bīn bīng) 擎着(qín qíng)
(3)读准下面词语
典礼 委员 协商 外宾 汇集 庄严 宣告 诞生 电钮 瞻仰 飘拂 汇集 欢呼 城墙 高耸 挺立
(4)读一读,写一写
典 副 委 协 宾 泽 奏
诞 钮 瞻 拂 骑 嗓 党
(二)积累词语
1、学法指导
用“ ”划出新词美词,读读记记,理解词语意思。
2、基础训练
(1)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典礼 委员 政治协商会议 汇集 庄严 宣告 诞生 瞻仰 飘拂 汇集 高耸 挺立 耸立 擎着 排山倒海 肃立 肃静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三)初读感知(预习导纲)
1、学法指导
带着问题(见下),认真默读,边读边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做到不错不添不漏)。
2、思考下列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写了哪些内容?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 找找看,课文描写了开国大典前后哪几个场面?
(4)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细读课文,体会一下,开国大典场面怎样?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
(6)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怀着怎样感情?请画出有关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写出批注。
(四)细读品味第一部分
1、学法指导
细心阅读课文1到4自然段,品味精美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想象文中画面,体会表达方法,感情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1)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会场气氛热烈?画出有关语句,认真读一读,并写出你的体会。
(2)细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观礼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把体会批注在课文相应的地方。
(3)读了1到4自然段,我有什么问题要和同学交流,在书上标出来。
(五)同法细读庆典的另三个场面
(六)质疑问难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有哪些问题不理解,在书上标出来。
(七)阅读心语
1.我喜欢文中的词语有:
写得优美的句子有:
2、我觉得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是 ,并把它背下来。
3、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可从思想感情、写作方法上来谈)?
(八)拓展延伸——仿写一个场面
快乐的课间活动
“铃——铃——铃——”下课了,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学写场面描写。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学写场面描写。
【教学过程】
教案
学案
一、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注意书写难字(典、副、协、奏、诞、钮、瞻、拂、嗓);组词:
副__ 协__ 凑__
幅__ 胁__ 奏__
诞__ 钮__ 瞻__
延__ 纽__ 檐__
2、默读课文:
按“会场布置→大会盛况→阅兵仪式→群众游行”把课文分成四段。
3、自读“大会盛况”部分,按“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分成三层。
4、默读课文,勾画为新中国诞生的激动、自豪的重点句子,思考批注,表达了首都人民___的思想感情。
5、勾画文中场面描写,说说写法上的特别之处。
二、练习提纲
1、背诵第七自然段。
2、听写生字、新词。
3、场面描写:
开学典礼。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指导书写难字,特别注意“副──幅”;协──胁;钮──纽;瞻──檐“的区别。
二、抓段与段的联系指导分层、分段
三、抓住为新中国诞生激动自豪的场面,细读探究文章的思想感情
1、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2、这庄严的宣告……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热爱领袖。)
3、三十万人一齐……一齐……一齐……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热爱新中国。)
⑴ 换词比较,体会感情。
⑵ 补充课外中国人屈辱的历史资料,写感受。
⑶ 指导读出为新中国诞生激动自豪的心情。
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堂都拍麻了……(热爱新中国──欢喜、激动。)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
四、探讨写法特点:点面结合
五、转换迁移、训练适用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
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an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给带点的字注音)
2、订正读音。
3、自由读课文。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⑴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⑵ 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⑶ 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板书:
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
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⑴ 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⑵ 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⑶ 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⑷ 指导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⑴ 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⑵ 学生自由发言。
⑶ 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 阅兵式 ─→ 群众游行。
⑷ 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⑸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② 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③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an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⑹ 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
⑺ 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⑴ 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⑵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
(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⑶ 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五、说说课文梗概
1、什么是梗概?
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一二百字的课文梗概。
【发表评论】
这节课不仅有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重要的是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知识点比较容易使学生掌握,有很多信息供学生自学获得。(评论人:王晓英)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篇7
山东省菏泽市教研室马建华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课,是新增的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分为五段。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先概括交代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然后分别描述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第二段(第5至第10自然段)主要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是庄严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是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第三段(第11至13自然段)写了阅兵式的盛况。写了三层意思:1.阅兵式开始的情况。2.各兵种通过天安门受检阅。3.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情景。第四段(第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第五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散会的情况。
课文突出了场面描写:会场的布置、庞大的群众队伍、典礼开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宣布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盛大的阅兵式、燃放礼花、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突出特点。
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九册第二组,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也就是说,通过本课和本组其他几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在练习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懂得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要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要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填空。①开国大典是在年月下午时举行的。②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门大炮齐发,一共响。③阅兵式进行了钟头。
3.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列出提纲。
3.讨论分段,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修改所列提纲。
三、精读课文,分步训练。
1.学习课文第一段。先让学生快速浏览第一段,准备做填空练习: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有,有,估计总数。会场在。主席台设在。以此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了解会尝主席台的布置情况。然后细读课文,体会会场的精心布置和群众队伍场面的壮观。最后品读课文第一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如:①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想想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三个词语;②比较“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潮这句话中的“直奔”和“走向”有什么不同;③用“迎风招展”口头造句。
2.学习课文第二段。先快速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让学生掌握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再细读这段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时的情景的。接着,通过回忆看《开国大典》的电影、电视,结合课文中的彩色插图,进一步体会这一段课文所描写的动人场面。然后进行重点词句的训练:(1)比较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①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②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望着)这鲜红的国旗。(2)这段课文中有几处写了掌声,写法有什么不同?(3)用“诞生”、“雄伟”、“热烈”各说一句话。
3.学习课文第三段。快速朗读课文第三段,进行填空练习,使学生掌握阅兵式的程序。“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和。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两个排,接着是、。当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飞过天空。”然后细读这段课文,体会阅兵式的壮观场面和人民群众看到检阅部队时的激动场面。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4.学习课文第四段。可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这一段,说说作者是抓住哪两个方面来描绘这动人的情景的。然后抓装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过去看到的类似的场面体会天安门上礼花此起彼落,广场上灯火辉煌的绮丽景象。最后让学生用“次序”口头造句。
5.学习课文第五段。先齐读这段课文。然后比较“·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6.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跟“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相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试说两个这样的句子.
四、品读课文,综合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中心思想。
2.快速读课文,按列出的提纲复述课文。
3.做课后“思考·练习”4。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要求背诵的段落。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篇8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的宣告。“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指传遍了全中国。毛泽东的宣告,意味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了,因此他们无比激动,他们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沉浸在无比的欢欣鼓舞之中;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人民政府的拥护和热爱。
2、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句话讲的是在两个半钟头的检阅过程中,广场上人们欢喜和激动的情景。他们知道,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人民的苦难史结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新中国的主人,因此无比兴奋和喜悦。他们用欢呼和鼓掌来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但几乎喊哑了嗓子、拍麻了手掌,仍然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欢喜和激动。这表明,人们热烈情绪的高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3、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两股红流”,指分头向东西两个方向行进的、“擎着灯”“舞着火把”的游行队伍,“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光是说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更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成为一座和人民群众一样有了光明前途的城市。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篇9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金銮殿( ) 赊欠( ) 绵亘( ) 脸颊( )
2.课文主要写了毛泽东同志的四件小事: 、 、 、 ,表现了毛泽东生活简朴、团结友人、严于律己的高尚品质。(4分)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3分)
⑴行人熙熙攘攘。
熙熙攘攘:
⑵这就是金銮殿!瞧,龙盘虎踞的。
龙盘虎踞:
⑶被营救出来的时候,你骨瘦如柴,奄奄一息。
奄奄一息:
4.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说出对应的人物或作品。(2004年绍兴试题)(4分)
示例:潇湘馆 丫环 紫鹃 葬花 《红楼梦》人物:林黛玉
①赤兔马 单刀赴会 败走麦城 《三国演义》人物:
②海难 荒岛 “星期五” 英国历险小说主人公: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2004年深圳南山区试题)(3分)
a.深南大道车来车往川流不息,两旁高楼鳞次栉比,好一派现代都市景象。
b.在深圳书城的读者见面会上,携《那小子真帅》而来的韩国作者又掀起一阵汹涌的“韩流”,令少男少女们触目伤怀、激动不已。
c.又是六月丹荔飘香的时节,颗颗鲜红的荔枝含笑枝头,尽态极妍,向人们展示着它的甜美和芳香。
d.在清理拆除违法建筑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梳”而不“理”,留下的残垣断壁很煞风景,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被拆的窝棚又在原地纷纷建了起来。
第二部分:
(一)
历练后的飞翔(2004年黄冈试题)
在辽阔的亚马逊平原上,生活着一种叫雕鹰的雄鹰,它有“飞行之王”的称号。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被它发现的小动物,一般都难逃脱它的捕捉。
但谁能想到那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含着滴血的悲壮?
当一只幼鹰出生后,没享受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经受母亲近似残酷的训练,在母鹰的帮助下,幼鹰没多久就能独自飞翔,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种飞翔只比爬行好一点。幼鹰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母亲口中的食物。第二步,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树边或悬崖上,然后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亲活活摔死。但母鹰不会因此而停止对它们的训练,母鹰深知: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就不能飞上高远的蓝天,即使能,也难以捕捉到食物进而被饿死。第三步则充满着残酷和恐怖,那些被母亲推下悬崖而能胜利飞翔的幼鹰将面临着最后的,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考验,因为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幼鹰就是在这时成为飞翔悲壮的祭品,但母鹰同样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有的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地把一些还没有来得及被母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带回家里喂养。但后来猎人发现那被喂养长大的雕鹰至多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来。那两米多长的翅膀已成为累赘。
原来,母鹰“残忍”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决定幼鹰未来能否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着剧痛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翅膀则似神话中的凤凰一样死后重生,将能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双为蓝天作准备的翅膀,那就是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但我们的翅膀也同样常会被折断,也同样常会变得疲软无力,如果这样,我们能忍受剧痛拒绝怜悯,永不坠落地飞翔吗?
6.雕鹰为什么被称为“飞行之王”?(3分)
7.文中那“壮丽的飞翔”后面蕴含着的“滴血的悲壮”指的是:(3分)
⑴
⑵
⑶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各指什么?(4分)
⑴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⑵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双为蓝天作准备的翅膀。
9.联系全文,请赏析文中划曲线的句子。(4分)
⑴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⑵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二)
纪念(德国·魏斯科普夫)
在希特勒德国军队进入巴黎之后,毕加索没有受到这些侵略者的迫害,这真使他和他的朋友惊异。其实这完全是因为德国宣传部想把这件事作为在国外大吹大擂的资本。
后来希特勒德国军官和大兵不时造访毕加索的工作室。毕加索一语不发地接待这些不速之客,一语不发地领着他们东看西看,临走时候送给他们一张复印的纳粹飞机炸毁巴斯克人的奎尔尼加市名画,然后他说一个字,而且总说这一个字:“纪念!”
有一天,一个德国秘密警察官去看毕加索,问道:“这是您作的吗?”
“不是,”他反驳说,同时摇着头,“这是他们作的。”
这个特务也许完全听懂了;也许没有听懂毕加索的回答;也许毕加索的勇敢吓住了他;也许他认为这是疯子的说法:——这都由他去吧。他走了,毕加索再没听到什么下文。这是1944年的事情。正如赫伯尔在《莱茵老朋友的小珠宝箱》里所说的,这件事是值得再三念诵的。
10.“资本”在文中指。(3分)
11.毕加索总说一个字“纪念”,他要纪念什么?(3分)
12.“毕加索一语不发地接待这些不速之客,一语不发地领着他们东看西看……”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饰方法,有何作用?(3分)
13.当秘密警察官把一张复印的画给毕加索看,问道:“这是您作的吗?”毕加索为什么回答说不是,而说是“他们作的”?(3分)
14.“这件事是值得再三念诵的。”为什么值得念诵,表现毕加索什么精神?(3分)
15.秘密警察走了,毕加索再没听到什么下文,你以为是什么原因?(3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50分)
自编一则寓言小故事,要求在文章最后点明寓意。200字左右。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段落。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4、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5、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简要了解新中国的发展,激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学法引导:
1、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大意,搜集有关资料。
2、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3、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具准备:
"开国大典"录像带;新中国成立前的资料;《历史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发展,"两弹三星"的成功;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国庆50周年阅兵仪式;祖国各个城市的发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破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知道国庆节是什么时间吗?(10月1日)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诉我今年是国庆多少周年?(54周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1949——2003)
2、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开国仪式。板书:开国大典
3、解题: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开"和"典"分别是什么意思?("开"是建立、成立的意思;"典"是盛大、隆重的仪式)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意思:新中国成立举行的盛大的仪式。
二、通读课文,理清段落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弄清楚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先写了什么?重点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大典前
大典中
大典后
2、根据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1—4自然段;5—14自然段;15自然段。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哪些方面的人?(通过交流,得出有各方面的人,从而感受到典礼的盛大、隆重,非同寻常)。引导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会场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主席台在什么地方?【男生读第二自然段,女生读第三自然段。】
3、典礼在下午三点钟开始,为什么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哪些词句反映了群众来得早?这反映了什么?(学生交流,如:"早已汇集"、"老远的"、"清早"、"五更天摸黑"等都说明了人们想早点看到盛大的典礼,说明了人们心情很兴奋,很激动。)(学习"汇集"一词)
4、会场上的人特别多,如果你是记者,你会怎样来形容会场上的人群之多?学生自由发言。
我们来看看文章是怎样描写人多的:到了正午......像海上的波浪。学生读背这一句。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大段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第二大段,思考:想想在大典进行的过程中,作者描写了哪些场面?找出相应的句子。
学生交流,并读找出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宣告成立——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2、自由朗读,划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相互朗读,读出感情。
4、指明学生读,从读中体会兴奋、自豪、激动的感情。注意重点词语。理解"诞生"、"庄严"、"徐徐"(找出近义词:缓缓、慢慢、冉冉)"瞻仰"等词语。
二、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观看"开国大典"录像带;新中国成立前的资料;《历史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发展,"两弹三星"的成功;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国庆50周年阅兵仪式;祖国各个城市的发展等相关的录像和影碟。
二、完成课后"δ"题。
三、作业:写一篇观后感。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篇11
一、视频导入
师:同学好!上了好几节课了,大家一定累了,下面啊!我先请大家全体起立来看段录像!
(播放60年国庆升旗仪式)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自豪、壮观......
师:正如歌曲中所说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迎来了伟大的历史时刻这就是──
(示意课件首页,板书课题:开国大典)
二、分析课题
师:请你自己读读课题,再读读课文的第一段,联系课文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读第一段)
师:你们的读书习惯真不错,谁先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新中国建国时的典礼。
师:说的真好!你知道了典的意思就是典礼。
师:谁在把时间、地点带到题目中说说!
生: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开国典礼。
师:恩!不错,那你能不能在典礼的前面用一个词来修饰一下,什么样的典礼?
生:隆重的典礼,
师:把话说完整了!
生: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盛大的开国典礼。
师:你说的很准确!像这样,联系课文把文章的题目补充完整的形式,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个好办法!
三、整体分析进行顺序
师:那好!那这么盛大的典礼,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画出描写典礼进行顺序的词语。
生:我找到第一句:早上六点钟、中央政府宣布会议开始、阅兵式开始、群众游行现在开始…
师:他说的包含了很多,谁能概括地说,提炼出简单的词语。
(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开始奏国歌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
师:对!这些都是,那谁能把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按先后排出来?
(请同学们上前面来)
师:其他同学和他排的一样么?心里和他排的一样的请举手!
师:这样的几个部分就是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那么之前
师:请你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些重点词,串联起来!谁来试试!
生:大会——阅兵——游行
师:像这样,串联文章中提炼出来的重点词语的形式,也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四、分析重点词语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大会部分!课文中那几段是描写大会部分的呢?请你在读一读!找一找!
生:5——10段
师:也是这么想的同学请举手!
师:确实是从5段开始,到10段结束!
师:现在那,就请你仔细的读一读,有哪些场面深深的打动了你的心?哪些语句拨动了你的情弦!
生:我认为第7自然段,学生读这一段。
师:你不仅找得好,而且读得也不错,谁也想把你心中的激动读出来。
指名读。“这庄严的声音──欢跃起来。”
师:联系这段话中的哪些字词,你来体会一下。
生:“一齐”,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是壮观让我激动的场面。
师:人数多,很壮观震撼了你。
再指名读。师;不仅人多,这声音还传到了长城内外,而且传到了──
生:传到了大江南北。
师:传到了──
生: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生:我对一齐进行补充,还有整齐的意思,这么多人这么整齐,多难得。
师:你太了不起了,对这个一齐还有发现吗?
生:一齐说明三十万人像一个人一样,说明这三十万人的心是一样的。
师:此时此刻,这就叫万众一心。
生:欢跃比欢呼还好,欢跃是欢呼得叫起来了。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中国人民多么激动啊,在天安门广场,他们一起欢呼,一起欢跃,你仿佛听到了──仿佛看到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全中国的希望。
生:我还看到了全中国人的幸福,都很高兴。
师:高兴得怎么样?
生:高兴得欢跃起来了,联系我自己,知道那时中国很苦,现在终于成立了新中国,多么高兴呀。
师:谁能看的更远,在山村,在城市,在大江南北……
生:我看到中国发展起来了,成了世界强国。
师:此起,中国开始要发展。
生:中国这头雄师醒来了。
学生齐读这段话。
师:你们觉得你们的朗读把此时此刻人民的激动表现出来了吗?
生:我感觉表达出来了。
生:我感觉表达得不够,这时,全中国人民是很高兴,很激动的。
师:你来读。
学生读。
师:你读得好,把我们刚才体会的词都强调了出来,此时此刻人民群众为什么如此激动?让我们来回顾一段历史。
师:(放录象资料)痛苦、屈辱、灾难……在圆明园的大火中燃烧,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刻骨铭心的过去,真可谓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迎来了曙光。再来读主席的话,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学生齐读。
师:谁想读?
生读。
师:谁再来?
生读。
师: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一起读。
师:再把自己的激动表现出来吧。
师:联系这句话,你觉得人民群众为什么如此激动?
生:以前的旧社会资本家不把人当人看,瞧不起中国人。
师:不仅仅是瞧不起,是践踏在脚下。
师:回想从前,你还有话说吗?
生:以前的旧中国,都被帝国注意侵占,还挂着牌子“中国人和狗不能入内。”
师:孩子们,那个屈辱真不堪回首啊!
生:还签定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一些领土也割让出去了。今天中国站起来了,成了亚洲和世界强国了。
师:从这天开始,那些屈辱的日子过去了。回想新中国的过去,还有说的吗?
生:中国战胜日本,很不容易,感到很自豪。
生:还有反动派不让新中国成立,对毛主席进行压迫。
师;来的不容易啊,孩子们,这就是开国,这就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读。
学生读。
师:停,你觉得你的激情在喷发吗?
学生再读。
师:对,就带着这样的激情来感受庄严的开国大典。
师:再读下去。
生读“这庄严的这雄伟的声音……一起欢跃起来。”
五、理解“瞻仰升起的国旗”
师:还有哪一句话同样深深打动了你,哪些场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生:第八自然段打动我,生读第八自然段“接着升国旗……”
师:读得那么好,能不能说你的感受。
生:以前中国人受压迫,现在可以从此抬头做人。
师:再从这句话另外的词你有什么体会?
生:瞻仰,人们对国旗很敬仰,很敬佩。
师:瞻仰是什么意思?
生:怀着崇拜敬仰的心情来看。
师:表示看的词还有很多,谁说?
生:俯视。
生:仰望。
生:瞧。
生:眺望。
生:了望。
师:孩子们课文用了一个瞻仰,为什么?
生:一般用在对神才瞻仰,五星红旗是神圣的。
师:五星红旗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带着这种感情读。
学生读。
师:又出现了两个“一齐”,表现此时人民的心是一起在跳动。
再读一读,注意站字,有问题吗?
生:“升起来”说明和站是相对应的。
师:为什么说是升起来了?五星红旗代表了中国人民。还有问题吗?
生:五星红旗升气来了和我们站起来了,表明中国成立了,不用被踩在脚下。
师:难道中国人曾经是坐着吗?来,回顾曾经的屈辱,把你心中的话写出来。
课件出示: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____,表明____!
学生书写。配乐“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教师巡视。
师:好,孩子们,写完的可以说了,没有写完的直接说出来。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又站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是十分强大的。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以前不敢抬头的中国人可以站起来了。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我们从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我们中国人不再受帝国主义压迫了,可以抬头挺胸做人了。
师:这就叫扬眉吐气了。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即将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了。
生:中国不会受日本人的欺辱了,不会过那些苦日子了。
生:那些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师:孩子们这就是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带着这样的激情再读“毛主席亲自按动从此站起来了。”
五、总结激情
师:孩子们,我们的激情在迸发,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打动我们心的句子,打动我们的场面,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日子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用强有力的语调宣布:(放当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录音)观众鼓掌。
这节课学到这里,下课。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篇12
一、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通过分析比较,想想哪些场面写得特别详细?哪些场面写得较为简略? (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写作特点。)
(1)教师适时引导
(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很多。)
(2)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
理解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看书上插图:这是董希文的红色经典油画《开国大典》,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主席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诞生了的生动而宏大的场面。
指导朗读:把重点词语表达的感情通过恰当的停顿、节奏、轻重处理用声音表现出来。
自己读、朗读、齐读
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
理解2:“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理解3:“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理解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想象描绘的画面,带着体会到的情感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体会写作方法: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二、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第三部分。
思考:从这一部分中,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典礼持续时间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队伍。)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可以象征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三、总结全文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篇13
课文导学:
“开国”,意为创建国家。“大典”,指重大的典礼。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获得了自由和解放,你能体会到当时群众欢欣鼓舞的心情吗?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你能领悟到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吗?课文的篇幅较长,作者又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这空前的盛况的?
课文题解:
这是一篇具有新闻性、时效性特点的文章。它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着重写了“会场、大典、阅兵、游行”四个场面。
篇章结构:
本课课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an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中的三个主要程序。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天an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第五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写开国大典举行之前,第二、三、四部分写开国大典盛况,第五部分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形。全文层次十分清楚,读后能使人清楚地了解开国大典的全过程。
写作特点:
1、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有重点地记叙了开国大典的几个重要的场面。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文章用词恰当、准确,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展示了游行队伍的声势和群众的欢欣场面。
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明了开国大典伟大的历史意义,赞颂了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表达了人民群众无限热爱领袖毛主席和欢庆人民当家作主的激动心情。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篇14
一、对句子的理解
1、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2、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
3、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的保障。这里用夸张的笔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5、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非一般人所为,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二、对词语的理解
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观看盛大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 推荐阅读:
-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设计(精选15篇)
-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 开国大典导学案(精选3篇)
- 开国大典说课稿(精选11篇)
- 开国大典教案(通用16篇)
- 开国大典教学实录(精选2篇)
- 开国大典教案
- 课时教案
- 开国大典的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