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篇1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优美诗文。赵丽宏的文章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巴金的散文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冰心的诗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学习散文,要注意体会作品中作者所抒发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要能够揣摩诗作所蕴涵的意义;学习小说,要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领会作品的主题。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并做好适当的批注,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品位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2课时
《繁 星》 1课时
《冰心诗三首》 1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 1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近。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新初一的学生阐述文学的特点、功能,使学生平时受益于文学的模糊认识清晰化,条理化,从而在加深对文学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文学。
《繁 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主要因素。
《冰心诗三首》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有现实中的依据。
《“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去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塑造你要表现的人物形象。
第一单元的文章文字精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品位文学语言的精炼优美。在诵读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先前对文学的认识投入其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作者投入其中的真实美好的情感,将学生对文学作品原有的模糊认识清晰化,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去发现文学作品对自己各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并对它充分信心。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继续加强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2、能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珍惜金色年华的点点滴滴。
3、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回忆过去的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5、能与人主动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往事依依》 2课时
《幼时记趣》 2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 1课时
《伟人细胞》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金色童年”,是第一单元教学层次的延伸与提高,第二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丰富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是新初一学生还深留在脑海中的“宝贝”。对它的描摹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相似年纪发生的事情也会更具说服力,更能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能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往事依依》讲述了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于漪老师少时对文学的热爱与用心,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这样的事例能否改变学生“我不感兴趣的书坚决不读”、“单调的书不看”等错误的读书观点呢?
《幼时记趣》充分展示了小孩子丰富想象力下的新奇大千世界,能否使学生回味记忆中的趣事与大家一起分享呢?
《十三岁的际遇》十三岁就已经在北大念书了,难道她是一个天才吗?田晓菲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成功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有一个不变的追求并为之奋斗,同龄人的遭遇是否可以坚定学生不断上进的决心,踏踏实实地做好身边每一件事呢?
《伟人细胞》中体现了许多中学生希望被人关注的心理,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件别出心裁的大事以此来吸引大家的目光,但事实总是失败而告终,反而一件很平凡的小事却被大家称道,这或许不是贾里一个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的,学生能明白伟人其实很平凡,品质也很朴素,做好自己的每件事就是成功吗?
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注重生动性、活泼性,激发学生脑海中类似的情景,让他们畅谈自己的独特的、真实的感受,从而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学会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踏实不懈地努力。
单元教材分析 篇2
此单元为集中识字共4课,都是以词串的形式出现。介绍了三种识字方法:词串识字,看图会意识字,转转盘识字。
《识字1》围绕春天将12个词语分为四组词语。每组词表示同类名物,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春天的特征。课文配有的图画,形象地再现了词串所表现的事物,使识字、认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识字2》围绕体育运动,把12个词语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成四行,隔行押韵。课文配有介绍各项体育活动的12幅插图和一幅运动员获奖后手举鲜花向人们致意大家图画。图文对照,既有利于学生了解词语,了解一些体育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为国争光的感情。
《识字3》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舟”等六个现代字的“演变表”和这些字组成的词语,“演变表”有助于学生识字和激起学生写字的兴趣。二是一首儿歌,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提供了语言环境。此外,还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山水画,一幅是儿童做画图。这两幅插图有利于学生将词语和儿歌表达的事物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
《识字4》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转盘图和生字词,转盘图显示了基本字“也”和不同的偏旁组成的字“驰、地、他、池”,转盘下面是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第二部分是一首字谜歌和四幅插图。字迷歌就是一首诗,每一句不仅都扣住了谜底“也”,又分别引出了新字。四幅插图直观地再现了字谜的各句意思,图文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读懂字谜,还帮助学生理解了第一部分的词语。转盘图、字谜歌、插图互相联系,紧密结合,使识字变得趣味无穷。
教学建议:
《识字1》教师要启发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展开想象,由词语想到具体的事物,由每行词语想到特写的画面,由整篇课文想到春天特有的场景,去感受春天的美丽。引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意境,最后熟读成诵,积累内化。
《识字2》教师分析字形要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识字经验,从而记住字形。学生可以用部件分析法记住字形,也可以用字谜法记住生字。
《识字3》朗读时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正确,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领悟为什么选用不同颜色的蜡笔去画不同的事物,帮助学生在头脑里构建起不同事物的具体形象。
《识字4》词语的意思不必花大力气去深究细研,因为大多词语学生自己都能理解。可借助偏旁,让学生初步了解形声字形旁的意义:“驰、地、他、池”分别与“马、土、人、水”有关。“奔驰”一词可结合学习字谜歌来理解。
单元教材分析 篇3
【内容标准】
1.从应用的角度理解系统的涵义。
2.通过简单的系统的案例分析,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初步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3.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能结合实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4.通过简单的系统设计案例的分析,初步学会简单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5.确定一个生活或生产中的简单对象,根据设计要求完成系统的方案设计。
【本章教材分析】
一、总述
《技术与设计2》模块的四个主题是技术领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内容。其典型意义在于,首先,它们既有专业技术的内涵,又有通用技术的特性。其次是他们所体现的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不仅是解决技术问题是钥匙,还可以向其它领域迁移,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结构与设计”虽指向力学结构的理解、分析和设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的讨论却是各类技术设计不可少的,“流程与设计” 讨论流程和流程的改进设计,改进的思想和方法同样是技术设计的共性,“系统与设计”则重于对系统的理解,以及运用系统思想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设计,“控制与设计”重在理解和运用控制,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这些内容构成了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模块四个主题的内容相对独立,教学中可以调换顺序,但它们又相互呼应具有内在的联系。结构总是和系统相联的,结构是系统的结构,是系统的组成形式,也是系统功能的依据;流程可以说是工程系统或工作系统按时间顺序的描述;控制本身是一个系统,它也是对系统状态所施加的干预。从总体上把握各单元的内在联系,有助于理解本模块所体现的思想和方法所具有的普适性。
二、本单元的内容设计:
1、系统的结构
从自行车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联系和它们的功能,开始认识系统和系统的一般分类,通过多个案例与小试验,引导学生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和环境适应性等重要特性,强化对系统的理解。
2、系统的分析
通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田忌赛马、农作物套种等案例的分析,理解系统分析是明晰系统的功能和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加以分析、比较,从而拟定一套经济有效的处理步骤和程序的过程。
3、系统的设计
系统设计是研究和认识系统的目的。根据系统的目的和要求、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系统进行整体设计、评价和优化,就是系统设计。通过室内住宅电气系统设计、环保手电筒设计的分析,使学生加深对系统设计的理解,学会简单系统的设计。
三、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系统”为研究对象,即是前两个单元内容的延伸,又是后一单元的基础,集中了众多核心概念和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是本教科书的主要内容。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等既是系统的基本特征,又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以往研究问题,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这种方法的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虽然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但它不能如实地说明事的的整体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只适应认识较为简单的事物,而不胜任于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子。系统分析方法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
有人认为,“系统”对于中学生太深奥、枯燥,其实这是误解,本单元尽可能地回避生涩概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俗地引出系统概念,通过对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谚语的理解,以及很多有趣的案例分析,循序渐进地探讨系统的基本特性、系统的分析、优化和设计,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系统的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基于本单元的特点,在内容设计上选用了大量案例,依照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进程来组织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把系统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整合到已有认知结构中。
【课时建议】
本单元建议使用10学时。
节次 内容 建议学时数
第一节 系统的结构 3
第二节 系统的分析 3
第三节 系统的设计 4
合计 10
【各节教材分析】
第一节 系统的结构
1、内容分析
这单元的内容是有关“系统与设计”中的“系统的结构”的学习,主要内容有“什么是系统”“系统的类型”“系统的基本特性”,其中系统的基本特性在《系统与设计》这一章中具有较主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们的学生能从应用的角度来理解系统的含义,通过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掌握系统的基本特性,学会用整体的、互相联系的系统的观点解决问题。学生学习了第一、二部分后,了解到什么是系统。对系统有了初步的认识,而系统的基本特性不但使学生对系统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同时也为系统的分析,系统的设计教学做好准备。本节的重点是系统的整体性,学生理解系统的整体性后,对系统的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适应性等就较易理解。同时这节课的内容不但使学生学到相关知识,对系统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重点和难点
重点:系统的基本特性
难点:利用系统的基本特性解决有关问题,联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拓展知识
第二节 系统的分析
1、内容分析
这单元的内容是有关“系统与设计”中的“系统的分析”的学习,主要内容有“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系统的优化”,系统优化是系统分析的深入和延伸,系统分析和系统优化是系统设计的基础,更是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其中系统的基本特性在《系统与设计》这一章中具有较主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们的学生能从应用的角度来理解系统的含义通过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掌握系统的基本特性,学会用整体的、互相联系的系统的观点解决问题。学生学习了第一、二部分后,了解到什么是系统。对系统有了初步的认识,而系统的基本特性不但使学生对系统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同时也为系统的分析,系统的设计教学做好准备。本节的重点是系统的整体性,学生理解系统的整体性后,对系统的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适应性等就较易理解。同时这节课的内容不但使学生学到相关知识,对系统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重点和难点
重点:系统最优化方法和一般性步骤
难点:系统优化的过程分析
第三节 系统的设计
1、内容分析
这单元的内容是有关“系统与设计”中的“系统的设计”的学习,它是本章的重中之重,系统与设计学习要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系统的设计,所以本节内容教学建议用四课时,系统的设计是研究和认识系统的目的,根据系统的目的和要求、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系统进行整体设计、评价和优化,就是系统设计。
2、重点和难点
重点:系统设计
难点:能根据要求完成系统的方案设计
【教学建议】
1、本单元学习特点是在运用中学习知识,也就是运用知识与实践活动应贯穿于教和学的全过程中,不加运用的系统与设计的知识将会大打折扣。本单元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说明系统的特性、系统的分析和系统的设计,教师除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外,还应指导学生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审视身边的事件和人们处理事件的方法,分析利弊,提出观点。本单元的学习,需要激发和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强调对系统的理解性应用。
2、于本单元多数案例都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背景和相关的科学知识,如农作物套种的原理和条件、工程施工的工期安排、数学模型基础知识等,而限于教科书的篇幅,背景性资料未能呈现太多,需要师生共同作课前资源收集准备,以此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3、倡导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等陈述性知识可采用讲解、展示、演示教学法,对于系统的设计和优化这类程序性知识可采用任务解决、对话、讨论和自主型教学方法等多种形式。
4、本单元的案例大多基于一定的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教学中应注意在应用中来掌握知识。将知识的应用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5、教师在讲解系统时,可以从系统的实例分析入手。如一台电冰箱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学校的一间多媒体教室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师生的互动来明确系统的概念和了解系统不同的分类。对于系统的基本特性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出四个基本特性。尤其对于系统的整体性可以通过学生的辩论加以理解。
6、在系统的分析的教学中,首先可以结合实例研究得出系统分析的概念和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然后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系统分析的三大原则。这里只要求学生掌握粗浅的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系统优化的深刻含义,亲历系统优化的一般过程,感悟系统优化的现实意义。
7、对于系统的设计的教学,教师在对系统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典型系统的设计让学生理解系统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如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系统的整体优化。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再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进行简单系统的设计,以加深理解。
参考资料 互联网
来源:常州教育
单元教材分析 篇4
一、单元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加强估算,加法和减法都是先估算在精确计算。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例如:加减法的法则归纳不在给出先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讨论得出。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1、让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4、通过结合情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体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5、从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解决计算问题的
欲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思想。
二、单元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
算。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三、单元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
算。
四、单元教学内容
1、加法........ 3课时
2、减法........3课时
3、加减法的验算.......2课时
4、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加法
第1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八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71+45 24+43 35+47
52+20 32+59 53+28
2、笔算
430+260 570+380
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入新课
谈话:通过练习,我们知道不管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满十要进一,这节课我们将要根据这个规律开始学习三位数和两、三位数相加的不进位、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36页的图片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1)提问:
我们湿地的鸟类动物有多少种?爬行类动物有多少种?要求他们一共有多少种应该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122
(3)探索算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计算方法,可能有口算和竖式笔算两种,口算有点难度,引导学生
用竖式计算。让学生想一想:竖式应该怎么写?
学生尝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1 2 2
( )
提问:从哪位开始加起?个位上写几?十位上写几?百位上写几?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时需
要注意哪些地方?
3、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例2)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求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31
(3)提问: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3 1
( )
师:个位上写几?(1+1=2,写2)
师:十位上相加是多少?(7+3=10)十位上怎样写?(十位上相加是10,在十位上写0,同时满十向百位进1。)
师:百位上是多少?(2+1=3)为什么要加上1?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师:与例2的算式相比,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式,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掌握的加法法则
尝试笔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板书:
2 7 1
+ 9 0 3
( )7 4
提问: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比较好写,大家都做得很对!可是百位上的数怎么写呢?
2+9=11,相加满十怎么办?
生:向百位的上一位(千位)进一,百位上写1,千位上写1.
3、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然后校对订正,注意在竖式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在竖式中相应的位置写下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计算出每两片树叶上的和,然后与得数相等的花朵相连,学生独立做题,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的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下面同桌说
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笔算加法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271+122 = 393 271+31= 302 271+903=1174
271 271 271
+ 122 + 31 + 903
393 302 1174
教学反思: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提供的统计图表提供了多个信息,其中包括全世界已知的动物种数和濒危,受威胁的种数,根据教学需要,我在进行教学时,将这两部分大胆舍弃,只保留中国特有的种数一栏,这样避免了因为信息多而导致学生无从下手的现象,不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第2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八1、3、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和验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板书:445+298=
比较: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
小结:前者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后者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谈话:前面一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法,这节课也同样学习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那么,两者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今天所学得内容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教学连续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你觉得它的竖式计算方法会是怎样?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少?
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
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先计算445+300=745,再计算745-2=743。
追问:如果是445+243,你还能用刚刚的方法进行口算吗?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这
种方法进行口算?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 4 5
+ 2 9 8
( )
提问:(1)个位上相加是几?(5+8=13)个位上怎么写?(写3,向前一位进1,为了不遗漏进上的
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
(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1?十位上的数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办?
(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
十位上应该写(4)
(3)百位上写几?(2+4+1=7)
板书:
4 4 5
+21 91 8
7 4 3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
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
生:用验算的方法。
师:可以通过验算来检验得数是否正确。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验算方法。那么,加法该如何来验算呢?
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 9 8
+ 41 41 5
7 4 3
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两次计算的
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五、作业布置
练习八第3-8题.
板书设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445+298=743
4 4 5 验算2 9 8
+ 21 918 +4 1 4 1 5
7 4 3 7 4 3
教学反思:在实际探索中学生经历了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了计算和验算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提高了计算能力和认真验算的习惯。
第三课时:连续进位加法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练习八的第5至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总结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并通过训练实现熟练计算连续进位加法。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地进行万以内的计算,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的加法。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口算下面各题
7+8+1 5+9+1 6+4+1 3+9+1 7+5+1 9+6+1
2、笔算下面各题
649+273 786+245 392+508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二、课堂练习
1、练习八的第3题。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并指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1)学生列式计算
(2)集体订正
2、练习八第4题,指名学生读题,出示本题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
3、练习八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评议。
4、练习八的第6题,把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提醒学生看清数字,认真计算。
5、练习八的第7题,找出这几题中的错误,指出该如何改正。说一说平时自己计算中常用的错误有哪些。
6、练习八的第8题,要求把和是1000的两个数连起来。学生独立完成后讨论: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前位凑9,后位凑10)
7、练习八的第9题。指名读题,理解题。说一说你的走法。通过计算,找出最近的路。让有余力的同学做选作题和思考题。
三、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进位加法的练习课
教学反思:书本与生活相联系,让练习更丰富。在习题的设计上,我安排了竖式计算、改错,还有解决问题。竖式计算中学生能注意进位并自觉的验算,改错题中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发现错误原因,再进行改正,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的认识。
2.减 法
第一课时:万以内的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p41的例题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计算法则,学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学会结合具体的试题进行估算。
2、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减法,并从旧知识体验减法的计算方法,总结万以内连续退位的方法。
3、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的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连续退位的笔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仔细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咱们来解决XX年比XX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435-322=
2、XX年比XX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3、教学估算: (1)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大家能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吗?
(2)生汇报交流,师板书。
(3)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两种估算的方法,你同意哪一种呢?
(4)同学们说的两种方法,各有各的道理,等我们用笔算的方法得出准确答案后,再来比较这两种方法。
4、教学笔算:
(1)小组合作,探究435-322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交流后总结算法。
435-322=113
4 3 5
-3 2 2
1 1 3
5、师生总结:计算中,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6、比较一下,两种估算结果中谁与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呢?
三、巩固练习
1、435-86怎样解决? 你有什么发现?
十位怎样算?十位不够减要从百位退1.
2、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
3、完成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订正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本节课你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万以内不退位减法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得还算扎实,但我还发现在今后的课堂常规教学中需要注意:有少数学生在说算理的时候语言叙述不规范,教师规范学生说法的要细致,耐心和到位.学生在知识迁移中体验到了万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总结出了万以内的退位减法法的计算法则,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大胆的多尝试、多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
第二课时: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 p42例题3、做一做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计算时,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渗透一些加法的简便算法。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口算题、练习本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找朋友。
415-228 556-379 538-89
362-135 269-180 910-461
218-129 747-520
2、如果把 218-129改为208-129,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3、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计算208-129
(1)指名板演,余生齐练。
(2)2人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请板演学生把计算过程叙述一遍。
(4)师生齐小结计算方法及要注意的问题。
2、学习例3。
(1)出示例3:403-158
(2)独立思考:怎样计算?
(3)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各自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4)全班汇报交流。(可以列竖式,也可以
3、师生齐小结:被减数为0,且已被借时,一定要先从前一位退1,然后看作9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小组比赛:完成42页做一做,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
2、 独立完成44页第1题。
3、完成44页第3题在练习本上。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五、板书设计 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
403-158=245
4 0 3
-1 5 8
2 4 5
教学反思: 连续退位减是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中的难点,许多孩子发生的计算错误都是在这里。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突破计算的难点,最有效的策略便是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算理。
第三课时:连续退位减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p44~45练习九的第4至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悉地进行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先回忆总结前面学习的知识,再进行强化练习,来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56+18 80-64 340+70
130-50 70-34 780-300
400+500 320-90 1200-600
980-480 730-80 1700-700
二、计算
135+893 437+959 383+789
1432+658 765+3438 1437+3795
850-392 841-554 910-345
1005-438 3300-1623 4020-2537
学生解答,教师要给以评讲。并对个别题目,如进位和连续退位减法,挑选一、
两道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提问,以巩固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三、教科书第44页练习九的第四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讲。
四、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九的第5题。
提问:这一道题目你想怎样完成?
(先算出每一道算式的结果,再把相同结果的两个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五、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九的第6题。
这一道题要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把小红的家、小明的家、以及学校这三个处所,在纸上画出他可能出现的几种位置?把可能性讨论清楚后,再独立解答“小明家到小红家有多远?”
六、课后小记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页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
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师:昨天同学们回家对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请同学们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记录。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小组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
小组2:还有用数学、加减法的验算。
小组3:我们还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用数学来进行复习。板书课题。
二、巩固练习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1)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
(2)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3)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4)订正提问: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呢?
在计算的时候,还有哪些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5)生汇报交流。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1)考考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道,就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33页第1
题。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反馈)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
(2)啄木鸟诊所:
比比谁当小医生又快又好?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 在哪?
4 2 3 5 0 1 5 0 0 3 0 1
+3 4 9 +3 8 9 -4 5 3 - 8 4
7 6 2 8 8 0 1 5 7 2 2 7
三、巩固练习
1、生独立完成47页第3题。
小结:解答题目时,要认真审题,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能根据问
题找出所需的条件,在进行认真解答。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2、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小记
单元教材分析 篇5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一、关于“数学广角”的整体说明
(一)整套教材关于“数学广角”的编排
一下
找规律
四下
植树问题
二上
简单的排列组合
简单的逻辑推理
五上
数字编码
二下
找规律(稍复杂)
五下
逻辑推理(找次品)
三上
排列组合(稍复杂)
六上
鸡兔同笼问题
三下
集合,等量代换
六下
抽屉原理
四上
运筹问题
(二)关于《数学广角》的几点思考
从一年级下册到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教材在每一册的最后一个单元都编排了“数学广角”。跟以往义务教育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是新增加的,这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一大亮点。这部分内容对于大多数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所以他们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会产生许多困惑与误解。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教材编排这部分内容的目的与意义以及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什么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1、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编排“数学广角”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
这套教材编排“数学广角”主要是想“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逐步实现《标准》所提出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人教版编排“数学广角”的这些目的和意义,才能在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把握。
2、教学“数学广角”应注意哪些问题?
( 1)、“数学广角”不等于“奥数”。
人教材新课标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数学广角”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过去“奥数”教材中才出现的内容,比如“鸡兔同笼问题”、“植树问题”、“抽屉原理问题”等等。对此,有些老师就认为“数学广角”就是“奥数”,学生学习“数学广角”内容就是学习“奥数”,教学“数学广角”就要像过去教学“奥数”一样进行教学。 这样的理解和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数学广角”虽然选取一些过去“奥数”中才出现的内容,但所选取的这些内容都是简单的事例。目的是想通过这些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数学广角”时,不能用教“奥数”的眼光看待学生,更不能用学“奥数”的要求来要求学生,随意拔高教学目标。
(2)、“数学广角”不应只是面对“优生”。
在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中的内容相对于其它单元的内容来说思维难度要大一些,学生要掌握这部分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智力水平属于中下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容易。于是,有一部分老师就认为“数学广角”上的内容只适合于“优生”学习,甚至把“数学广角”与“优生”划上等号。这种眼中只有“优生”,全然不顾中下水平学生的存在的做法也是十分错误的。因为它不仅伤害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也违背了人教版编排“数学广角”时的初衷,同时也与《标准》所提倡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等基本理念相悖。
所以,教师在教学“数学广角”这部分内容时,要跟学习其它内容一样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教学都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
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每一册的“数学广角”的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往往跟每一册中的其它单元知识没有任何联系。即使是在整个小学阶段中“数学广角”中的教学内容之间也没有任何的关联,几乎是每一册每一个单元都独自含有一个或两个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这些内容跟其它单元的内容相比思维难度较大,学生能独立解答出来的几乎是凤毛麟角。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为了贪图省事、方便就把答案原原本本地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不经过思考、探索就获得答案。这样学生虽然暂时被动地获得知识的答案,但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以及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可能是一知半解或懵懵懂懂的,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探索过程,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提醒、点拨,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感悟,初步掌握“数学广角”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数学广角”时,要转变观念,自觉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要充分理解人教版新课标编排“数学广角”的目的与意义,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决不能在教学中以教“奥数”时的眼光看待学生或心中只是装着“优生”,也不能为了省事原原本本地把答案完完全全地讲授给学生,更不能用学“奥数”的要求来要求学生。
二、本册数学广角的教材分析
★教材说明:
(一)教学内容: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大约1500多年前的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成书时间大概从东晋、南北朝时代到隋、唐之间。其体例与《九章算术》相同,)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编排特点:
1. 注重彰显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首先通过富有情趣的古代课堂,生动地呈现了在《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这一素材的选用,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的数学历史渊源流长,体现了所学数学内容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小精灵的提问激发学生解答我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的兴趣。
2. 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考虑到《孙子算经》中原题的数据较大,教材在例1中从数据较小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尝试解决。体现了学生从猜测到用“假设法”和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同时也表达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教材除例1中运用的方法外,在阅读材料中也介绍了一种古人常用的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古人巧妙的解题思路。
3. 拓宽对“鸡兔同笼”问题的认识,明确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各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劣。(教学中这几种方法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点应该放在“假设法”上,因为猜测法、列举法、其局限性,不适合作为一般的方法进行推广运用。具有普遍运用价值的是假设法和代数法,但代数法又是学生在五年级上学期学过的方法,本节课不必多讲。那么由此看来,学生真正最需要获得的,又能适应解决问题普遍性要求的一种新的方法就是假设法,假设法解答过程比较简洁,但算理理解比较困难,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假设法,。
(五)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对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理解与体会。
(六)课时分配:新授1课时,练习1课时。
★教学建议
1、用游戏开课,激发学生兴趣。(介绍“猜硬币”的游戏,根据p117的第6题改编)
方法:盒子里装着5角和2角的硬币,学生从盒子里任意取出硬币若干,并说出硬币的总个数和总钱数(以角为单位),老师来猜其中的5角和2角的硬币个数。
2、教师适当引导,尝试不同解题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但教材上的几种方法怎么出来?方法之间怎么衔接?每一种方法的呈现方式如何?时间如何把握?都需要有教师的适当引导,否则,教学比较混乱,教学效率也比较低。
具体操作流程:
(1)游戏揭示课题。
(2)课件或挂图呈现古算题。
(3)通过猜测引出列表法。
(4)学生独立尝试其他方法。
如果假设法没有学生想到,可以通过上面的列表法来启发学生,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方法之间的内在的联系。
(5)重点分析研究假设法。(此方法有几种不同的理解方法或分析方法)
方法一:教材上的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或全部是兔,算出脚的只数,推出兔或鸡的只数。(重点分析“10”和“2”各表示什么?;求出“5”是什么的只数。)
方法二:将鸡兔的脚的只数变得一样。即让兔子起立(两只前脚竖起来)或让鸡趴下(将两扇翅膀看作两只脚)(8×2=16,26-16=10(10表示兔子前爪的只数),10÷2=5)
(6)体会代数法的一般性(重点指导如何解方程)。
(7)课堂总结,介绍“阅读资料”中的解法。
★要注意的问题:
1、注重“问题”研★究。
“鸡兔同笼”问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趣味数学问题,要想教好这一内容,教师首先对这一类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否则,我们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或就题讲题,课堂效果也可想而知。
作为非奥赛培训教师,我们对“鸡兔同笼”问题的研究当然不是在繁、难、深上下功夫,而是一方面重点了解这一问题的不同解题思路和策略(举例)。另一方面要了解“鸡兔同笼”问题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即,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鸡兔同笼的数学思想或解题策略进行解答。
2、注重学情预设。
学情分析是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包括对学生知识、经验、思考、智慧、能力、情感等方面的了解。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教师首先要充分预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种种情况,并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出比较科学的教案或学案,真正做到在重点处给足时空,在难点处巧妙突破。通过前面的教材分析我们知道,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培优的学生来说,用“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作为教师,我们只意识到这一点还不够,还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维障碍究竟在哪,如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这节课的难点在哪里,事实上我们已经很清楚了,就是对假设法算理的理解。这一个难点的突破靠什么?这时候直观的演示或巧妙的理解显得很重要。
3、注意要求适度。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解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单元教材分析 篇6
一、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东方之珠》展现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寄托了作者对香港明天的祝福。《石榴》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顺序写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而《小露珠》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外表美丽,心灵更美的品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东方之珠》和《小露珠》两篇课文要求会背诵课文。
2.会认、读本单元48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其中29个生字及新词要求会写。
3.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会用“越来越越来越”、“倾听”、“闪耀”等词语造句。
4.能通过课文中语言文字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掌握本单元主要的构段方式“总分总”,会围绕一句中心句写一段话。
6.会给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小动物设计“名片”。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生字、新词,会用“越来越越来越”、“倾听”、“闪耀”等词语造句。
3.掌握本单元主要的构段方式“总分总“,会围绕一句中心句写一段话。
4.给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小动物设计“名片“。
难点:
1.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
2.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感情,并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掌握本单元主要的构段方式“总分总’, 会围绕一句中心句写一段话。
4.能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有条理的叙述,语言规范正确,条理清楚,紧扣中心。
四、教学时间:
《东方明珠》 2课时
《小露珠》 2课时
《石榴》 2课时
《习作》5 2课时
复习 3课时
单元教材分析 篇7
第二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编选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它们分别是现代诗《黄河颂》、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杂文《龈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古代诗歌《木兰诗》。
《黄河颂》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应该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设计仿作诗歌练习,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加深体会与吸收。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这是一篇类似散文诗的抒情散文,教学时如果不从“诗意”这一角度处理,将会使课堂枯涩沉闷、生气全无。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之前,务必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或者播放音乐《松花江上》,让最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品析文中的关键意象和抒情描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这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此外,本课生字生词较多,教学时应扎扎实实地教学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写作于1923年,作者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了解这篇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生平,是理解课文内容十分必要的环节,教师应在课上作简明扼要的交待,提出一些关键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作者提倡的雄健的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抓住这两个问题就能使学生很快地接触文章主旨。文中比喻较多,教学时应避免将一些名词、修辞概念生硬地教给学生,最好举几个有助于把握文章、了解比喻用法的例子,多让学生自己阐发,造句。此外,还可以针对学生普遍缺乏坚强意志力的状况,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李大钊所提倡的“雄健的精神”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自己应该怎样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成为“雄健的国民”?以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孩子们被迫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教育。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由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显出了庄严的意义。这篇课文可用两课时来教读。第一课时应使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通过对一些重要细节、人物形象的分析,领会小说主题思想。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花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学生较为熟悉,语言也相对平易,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不宜采用句句串讲的方法。在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梳理故事的基本脉络,并能结合诗句展开联想以填补诗歌留下的空白,比如结合“奔赴边关”一节文字,体会木兰的心理。结合“十年征战”一段,想像木兰征战沙场的经历和英姿等等,最终达到能够背诵课文。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诵读品析背诵”方式,也可采用“复述背诵想像”方式。作为扩展,还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像,改写《木兰诗》。或者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要求学生将影片与原作做一对比,评价二者之间的异同,在课上发言、商讨广也可写成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以阅读《黄河颂》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进行“探寻黄河文章,了解黄河忧患”的专题活动。每项活动有意引用一句诗(“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汹涌澎湃在梦里”是歌词)作为小标题,不仅是为了增加教材语言的可读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是含蓄地点出这项活动的宗旨。活动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合理。大多数活动都需要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研究问题,与合作者进行口头交流,向全班做出汇报与书面展示。教师在执教前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设计者意图,根据教学实际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也可以结合当地及本校条件适当增删调整部分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篇8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3.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通过对乘法运算律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三位数乘法,能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估算,本单元的重点是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当然,教材的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的运算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结论。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
如“卫星运行时间”的活动,在出示情境图后,可以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卫星运行的情况,列出算式,接着让学生估一估大约的时间。教材中安排的两种估计方法仅是一种参考,学生在估计的过程中可能还有更多的方法,只要他们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随后,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有了第一学段的基础,一般说来计算上难度不是很大,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一做,然后再进行讨论,从而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教材安排了计算商店的赢利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分步出示问题,以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类似的练习,以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在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归纳估算的方法
估算活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历了多次,但如何把估算的方法适当地进行归纳,则成为本单元“估算”内容教学的一个重点。在“体育场”(教材第35 页)的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后,讨论“如何进行估计”“你的根据是什么”等问题,引导他们对所用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在“练一练”的第1题中(教材第36页),请学生估计一张报纸其中一版的字数,对于这一内容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然后再进行小结(估计的方法可以是:折叠后估计、先选择一版某一段的字数进行估计等)。第2题的数据基本都在200附近,所以,以200为标准,立即就能知道10天的营业额。第3题可以采用先估计部分,再估计全部的方法。可以先把整个图形分成几个部分(或分几个正方形),然后估计其中的一部分,再估计全部。
3. 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的运算律
从本单元起学生将学习计算器,当然,学习计算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计算,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数学规律(为使学生打好基本的运算基础,除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和需要探索的问题使用计算器外,一般的计算仍需要学生笔算)。学生在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后,教材安排了三个“探索与发现”的内容。“探索与发现(一)”主要是探索某些算式中所蕴涵的规律。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发现数学的奇妙。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逐步展示题目,解决一个问题后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探索的方法。“探索与发现(二)、(三)”是探索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与分配律。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对此,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试一试,然后再交流各自的探索方法以及探索的步骤。
对于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内容,教材中仅安排一些可以直接简便运算的题目,目的是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不需要加深相关的内容,避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是本教材编写的重要思路,在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前,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有关人造卫星的故事,从中引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的时间。接着,可以提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圈……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在类比推理中,让学生理解求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的时间就是114×21。在列出算式后,可以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估算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并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在具体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先尝试,后讨论,对学生使用的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定。当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重点讨论竖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算理。在鼓励算法多样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会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法。需要说明的是,教材呈现了用表格口算114×21的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意识,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位值制的思想。教师要启发学生理解表格中每个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不要求所有学生掌握。
体育场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已多次渗透了估计的思想,本活动是在学习两、三位数的乘法后,利用生活中的数据来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对估计方法进行归纳。在估计体育场一个看台的座位数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出估计的依据。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在讨论时,提倡学生用多种策略去估计,如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或每排取一个整数值等。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体育场共有多少个座位进行估计。有关“估计”的教学,有时很难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或“清晰”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延迟判断”,给学生多留一点“时空”,引导学生说出 “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或做“更清楚”的表达或举出“更好理解”的例子。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随着计算器的普及,一些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会操作计算器。所以,本活动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做小老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在学生了解了计算器的各功能键后,(如“m+”,存储;“mr”,提取)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四则运算的题目,供学生练习。当然,提供的内容最好选择一些有趣的,如:1 + 2 + 3 + … + 98 + 99 + 100;999 × 9,9999 × 9,99999 × 9等,这些题目既可以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应用,又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计算器的使用进行介绍和说明。
探索与发现(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对有趣算式结果的探索,使学生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所以,在开展本活动时,重点是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数学规律。
第一关,可以先出示“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接着,可以鼓励学生讨论“1111×1111”的结果,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最后,安排一些数据较大的算式,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尝试。也可以先出示22222222×55555555,让学生算出结果,在学生困惑不解时,引导学生从简单情况入手,先算 2×5,22×55,222×555,发现规律后再解决8个2乘8个5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竖式计算,以明白其中的奥妙。
第二关,蕴涵一个有趣的规律,这些算式的结果总是由“142857”这6个数字组成的。开始探索时,可以先鼓励学生算一算“乘1,2,3,4”后的结果。学生发现规律后,可以让他们写出“乘5,6”的得数。如果学生感兴趣,也可以尝试乘其他的数(如两位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发现得数的规律。
第三关,按照图像直接组织教学活动,如果所教班的学生有比较好的数学基础,教师可以直接出示“999999×999999”让学生计算。实际上这道题用普通计算器无法直接得到准确结果。可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情形(9×9,99×99,……)出发,寻找规律,并由此得到999999×999999的准确结果。这样的教学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第四关,学生在探索前,教师可以演示一下寻找神秘数过程的规则,让学生了解“任意”组合的意义以及如何组合最大数与最小数。然后,演示一下相减后的差以及如何把得数的四个数字组合成最大数与最小数。学生在了解这些规则后,可以独立尝试。当学生发现一些规律后,要指导学生用其他的数据继续进行验证。
四个活动结束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反思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方法。同时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探索与发现(二)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 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活动开展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结合律,教材所呈现的探索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教学时可以搭一个长方体(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搭长方体),并让学生估一估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随后鼓励学生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中,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计算,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时,应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这其中是否蕴涵着某些规律。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并举例来验证刚才的发现是否适合其他数据。由于有计算器的帮助,学生所举数的范围可以大一些,以便进一步说明这个规律的适用性。在每个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全班可以进行交流,从中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学生在学习本内容时,不必出现乘法结合律的文字叙述,只要学生能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就可以了。
探索与发现(三)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活动的探索过程与前面基本相同,也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所以,教学的重点仍应放在探索过程的指导上。在出示情境图时,可以先让学生估一估贴了多少块瓷砖,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的一致性。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学生需要举例来验证。在验证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只有这样,学生的举例才能符合要求。学生在独立的举例后,全班可以开展交流,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第二,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对于运算律的价值,属于通性通法,首要作用不在于简算本身,即不是简算的技巧。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应用进一步体会运算律,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所以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教师要控制简便计算的难度,以书上的练习为主,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含有减法的分配律的题目不作为基本要求。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面探索的基础,所以在本活动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数学阅读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阅读本内容时,除了让学生自己读懂教材中呈现的材料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向学生多介绍一些算筹、算盘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对于计算机发展的信息,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如报纸查阅、网上查阅等),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实际上,工具的发明与不断进步无论对数学科学还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下这些工具出现的意义。(1)用算筹进行计算是人们把对抽象的数的运算转化为对具体的物的操作;(2)用算盘进行计算的特点是把算法“口诀”化,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3)加法机是计算工具史上的一大发明,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使用机器进行计算;(4)差分机是第一台能够依据一定程序自动控制的计算机;(5)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到现在的曙光大型计算机,60年来,计算机本身有了极大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元件已经过四次大的变化———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已远不止是一种计算工具,它已渗入人类几乎所有的活动领域,正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使人类历史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信息时代。
单元教材分析 篇9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根据特征认人”。“认人”是在第一单元所学句who's that…?he's/she's...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学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根据人的外貌特征及穿着打扮来认识人,从而学习掌握who's the ... with...? is that…your...? the one in the...等句型,及相关的家庭成员、身体部位、颜色、服装等类单词。前几册我们已学了部分相关类别的单词,教师可以用以旧带新的方法来教本单元的新单词,还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的内容,系统整理这些单词。
教学要求:
1. 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grandfather, grandmother, 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white , a friend。
2. 能听得懂、会说和会读日常交际用语nice to meet you. we're late for the party. let's hurry!
3. 能听得、会说、会读和会写句who's the…? he's/she's... is that... your ...? which one? the one in the...。
4. 了解辅音字母组合ck在单词中的读音。
5. 能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歌谣my brother。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grandfather, grandmother, father, mother, brother , sister, white, a friend。
2. 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型who's the…with? he's /she's … is that …your…?
which one? the one in the …。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part b and part c
第二课时:part d look and say
第三课时:part a read and say
第四课时:part e and part f
第五课时:part g and check
第六课时:do the workbook
友情提示:
1. 第一课时安排内容看起较多,其实对于家庭成员单词学生都已会说,在这里可由谈话引出,教师只需指导学生记忆即可。
2. 句型“who's ...with...?”“the one in the ...”学生在时对“with”及“in”易混淆,教师应多作对比,进行强化练习。
3. 备课中前一课时留下的作业在下一课时都有所体现,使用备课时教师要留意。
单元教材分析 篇10
s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介绍
单元内容介绍: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组成。五篇课文中《黄道婆》《提灯女神》《居里夫人的三克镭》为精读课文,《“香玉剧社号”》《花木兰》为略读课文,歌颂的都是巾帼英杰。
《黄道婆》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故事,表现了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提灯女神》讲的是“白衣天使”的先驱南丁格尔的故事,赞扬了她在护理事业方面的卓越成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香玉剧社号”》讲的是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的事,表现了一位艺人的爱国情怀;《居里夫人的三克镭》讲的是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拥有三克镭的事,表现了她醉心于科学研究事业的大公无私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花木兰》讲的是我国古代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花木兰在外敌大举进犯边关,国家正大举征兵的时候,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边关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并晋升为将军的故事,赞美了花木兰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本单元的课文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这些女性的平凡与伟大。
语文百花园三安排了“温故知新”“口语交际”和“习作”三个栏目。“温故知新”编排了四项内容,一是句子练习,要求照样子改写句子,进行“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句式互换练习;二是拓展与交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交流怎样才能鲜明地表现人物的形象和精神方面的心得体会;三是阅读练习,要求学生阅读短文《镇静的女主人》并根据短文后面的提示跟同学交流阅读体会;四是积少成多,要求背诵北宋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口语交际”活动,安排的话题是“个性与性别”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和观察,讨论个性差异与性别差异在为人做事及学习上都有什么表现等。“习作”是要求围绕“个性与性别”写一写自己的故事。
本单元要求认识31个字,会写36个字。读写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和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单元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加深理解和体验,把握课文内容和人物的精神面貌,感受一位位女性的平凡与伟大。
2.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搜集有关信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积累,体会一些词语和句子在表现人物精神面貌上的作用。
4.认识31个字,会写36个字。
5.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6.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学习状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基本养成了自学预习的习惯,所以在本单元对于认读生字的教学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着重设计检测字词就可以了,对于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和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文内容较长,练习默读课文,提高阅读效率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锻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
单元教材分析 篇11
《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这组教材的专题是让新时代的儿童感受生活的甜美和幸福,知道祖国的春天来之不易。“识字6”展现了几幅现实生活的美丽风景图,让孩子感受生活环境的美好。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是让学生了解“昨天”,让他们知道祖国的春天是革命前辈、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应该热爱、珍惜。课文《画家乡》是让学生感受“今天”,让他们知道伟大的祖国是多么辽阔,是多么美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激发他们热爱自己家乡的热情。诗歌《快乐的节日》是让学生展望“明天”,让学生在珍视今天的同时,快快乐乐地拥抱更美好的明天。
总的来说这是一组实施美育的好教材,我们应该凭借教材,让学生欣赏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抓住美的语言,获得美的享受;欣赏美的行为,培养美的情操。
接着,让我们具体看看第六单元的课文。
第一篇 《识字6》:
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的数量词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读14个生字,掌握“海、军”等6个字的读写及运用。
2、根据书中提供的数量词的用法,能把身边的事物用数量词表达出来。
3、通过朗读,感悟情景,发挥想象力,在叙述的同时,语言得到训练。
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兴趣。
5、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不同事物的数量词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卡通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激趣导入:
小朋友,我们刚刚度过了五一长假,在这个假期里,老师跟随旅游团去旅游了,这节课我想把我旅游的景点介绍给你们,如果你们觉得景色优美,还可以向别人推荐。
朗读、体验情景: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识字6》,看看都要去哪几个景点参观?你们先试着自己读读课文,要是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就请拼音帮忙,或问问你的同桌,把它读会,看看谁读得又快又好。(学生自己试读。)
2、同桌之间互相读,仔细听一听他哪里读得好,你要向他学习,读得不好的地方,你要帮他纠正,看看哪桌的同学合作得最出色!
3、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啊!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一下,你都看到了哪些景色?(指名每人读一节。)
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不用老师帮忙,就把课文读会了。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夸夸自己吧!
(通过几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感知文中所描述的不同画面。)
4、老师也想读读这美丽的景色(范读第一小节),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指名说。)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练说,尊重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随情景自主识字:
1、同学们想象的景色真美,看看你们想象的和老师想象的一样不一样?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对画面加以描述。
同学们,来到这里你最想干什么呀!自由交流。
(点击出:句——词——字。)
去掉拼音小帽子,你们还认识吗?谁愿意当当小老师教教大家。(指派学生到黑板前领读。)
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记住这几个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强化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男女生比赛读,并给予评价,及时鼓励。
2、我们刚刚欣赏完大海的景色,现在又到了一个景点,我先来问问大家,你们去过农村吗?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节,看看这里的农村和你见过的一样不一样?而且要一边读一边把生字朋友和不懂的地方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来。
(尊重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遇到了哪些不懂的地方?那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小村子去了解一下吧!(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一畦”、“一方”的意思。)你圈出了哪几个生字?这几个生字已经离开了课文,出现在大屏幕上,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出示“秧”、“稻”、“塘”,齐读、组词。)
你们觉得这个小村子美吗?如果你认为它很美,回家后就把它画下来。
(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3、同学们,刚才我们游览了两处景点,我们不光看到了秀丽的景色,还学到了一种学习方法:先把每一小节读会了,再展开想象,感受画面的美丽,又认识了生字朋友,还给它们找了好伙伴。下面两个景点,老师想让同学们自己去游览。分小组自己选择你们喜欢去的景点,希望你们能用到咱们共同学习的方法。回来后,老师看看你们谁的收获最大?
自学后进行交流。(略)
(三、四小节放手让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我们的列车旅游归来了,小朋友欣赏了四处不同景点的美景,我们的祖国真美啊!大家走了这些地方,一定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跟老师做一做动作。
巩固识字:
老师知道小朋友们最喜欢“宠物小精灵”了,今天老师把它们都带来了。(在板中出示“宠物小精灵”卡通图片)你们想和小精灵们交朋友吗?但是小精灵有个要求,谁想和它交朋友还必须把它背后的生字读出来,你们有信心做到吗?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精灵背后的生字。
(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巩固生字,增强识字兴趣,体现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
让学生把教室里的物品用数量词说一说。
(对文中出现的数量词知识进行巩固,同时规范学生的语言。)
拓展活动:
请同学们回家后,把家里的物品用上数量词,说给爸爸、妈妈听。
(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也是一项课外扩展活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
第 二 课 时
入情境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语言。)
1.展示四张图画,看图背诵。
2.师带生边做动作边背诵。
巩固识字练习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巩固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听老师报“带颜色”的词,生听词在词语卡上填色。如师报“一片金色的沙滩”,生则把“一片沙滩”涂成金黄色。
2.“带颜色”读词,如读“一只洁白的海鸥,一片金色的沙滩”等。
指导写字:(融四察于一体,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1.静态观察:读字。
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字形,找出关键笔画。
2.动态观察:看范写。
仔细观察老师范写,注意笔顺。
3.体验观察:临写。
照样子书写,特别注意老师提示的字。
4.对比观察:品字。
写完字后,仔细端详,与田字格中的字比较,细细品味字的笔画美和结构美
拓展知识:
说出十个带量词的词组,并写下来。
第二篇 《吃水不忘挖井人》:
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位杰出领袖,他一生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中国人民永远怀念他。本文讲述的是1933年4月,毛主席在江西革命时,看到乡亲们吃水困难,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后,乡亲们为了纪念他,在井边立碑纪念的故事。课文内容不长,通俗易懂,共三个自然段,配有一幅插图。
对于毛主席,学生大多只是听过名字,可详细了解的并不多。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他们了解毛主席,让他们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从而增进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认识"忘、挖"等12个生字,会写“井、乡”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3.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4. 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重点。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收集到的毛主席的图片资料及小故事。
3.课件,放大的课文插图。
4.录音机、《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歌曲磁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 课 时
创设情景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歌吗?现在我们就来听一首好吗?(播放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你知道毛主席是什么人吗?(教师简介毛主席生平及主要贡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毛主席的文章。(板书课题)
(音乐最具感染力,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引发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2.展示:出示毛主席的放大图片或课件,问:你认识这是谁吗?你搜集到了哪些他的图片?展示给同学们看,用一两句话介绍你的图片。(课件演示毛主席的革命历程)
(初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欣赏。)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一、自读:(整体感知,尝试读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1.借助汉语拼音带问题通读全文:“挖井人”指谁?“立碑”的人又是谁?
2.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为自然段做出标记。
(组织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在读书方式和习惯上要给学生正确引导,不必强求统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识字:(鼓励自主识字,领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1.在生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怎么办?(互相交流认字方法: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家人,查字典……)
2.出示儿歌,(见教参142页)指导学生用儿歌中的方法边读边画,自主识字。
3.利用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让学生主动介绍识记的方法,合作检测。
4.扮演小老师领读生字,并说说读、记这些字时应该注意什么。
5.出示"我会读"中的生词,开火车认读。
(新课标要求“识写分开”,“多认少写”,要想多认,就得有一定的识字方法,因此在认字的时候交流方法至关重要。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识字的有心人,使学生渐渐学会用喜欢的方法或适合的方法识字,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三、朗读:(多种方式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1.调皮的生字宝宝跑回课文中去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请你自己去读一读课文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可以大声读,轻声读,同座读,小组读……)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同座练读)
3.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把课文读准、读流利是感情朗读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练读,要耐心地纠正学生读得不准的字音,尽量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写字指导:(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1.出示要写的字“井、面、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导观察这三个字写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说一说怎么写好看。
(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会看会说,为写好字做铺垫。)
3.范写,指导写好“乡”注意第二个“横撇”的位置。
4.学生练写,组内评议,写得好的奖励一朵小红花。
第 二 课 时
复习生字:(复现生字词,加强巩固。)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生字宝宝要和大家照镜子,比比谁照镜子的速度最快。
1.教师拿出生字卡片和全体学生照镜子。
2.同桌同学互相照镜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生字,增强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朗读:(读中感悟毛主席的伟大,读出崇敬之情。)
1.朗读接力赛:开火车一人读一句,做到四不:不错字,不漏字,不加字,不重复字。读对了,下一位接着下一句读;读错了,下一位重复读前一句。(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
2.指导朗读:学生有读得不到位的地方要及时指导,加以范读。
3.出示文中插图,指导读好碑上的话。
4.配乐朗读全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感悟:(创设情境,加深理解,升华感情,突破难点。)
1.这口井和一般的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感悟毛主席的好品质,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
2.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谁关心帮助过你吗?你有哪些想法?
(把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带进课堂,实现情感的迁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基调,训练表达,培养语感,渗透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拓展:(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根据课文内容,分组合作,试着给课文配上插图。
2.了解有关毛主席的故事,利用班会进行故事比赛,评出故事大王。
(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吸纳走向表现,由狭窄走向广阔,体现语文综合性的特点。)
写字指导:(指导写字方法和写字姿势)
1.“忘、想、念”这三姐妹哪里长得像?
2.回忆"心"字底的写法,不要把"卧钩"写成“竖弯钩”;第一点是左点,不要写成撇。
3.学生描红,临写,养成边写边记的好习惯。
4.展示学生作品。
(要注重对学生写字的评价,鼓励学生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单元教材分析 篇12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小数与整数相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学习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学习应用这一规律口算一个数与10、100、1000……相乘。包括例1、例2、例3和练习十二。
第二段,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学习应用这一规律口算一个数除以10、100、1000…….包括例4、例5、例6和练习十三。
第三段,安排了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二、学习基础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领悟笔算的方法,掌握积、商里小数的位数。
2、分别结合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安排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四、课时安排
1、小数乘整数…………………………2课时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3课时
3、整理与复习…………………………3课时
五、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单元教学小数与整数相乘、小数除以整数,教材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内容丰富。除了教学小数乘整数与小数除以整数的笔算外,还教学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利用向右或向左移动小数点位置的方法得到积或商。笔算是一般性的算法,是最基础的知识。乘或除以10、100、1000……是计算中的特殊情况,不但运算的数特殊,方法也特殊,可以直接写出得数。在教学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教学一些特殊的计算,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二,结构优化。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分开编排,各成一条线索。两条线索相对称,都是先教学笔算,再教学直接写出乘或除以10、100、1000……的得数;都把笔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特殊的乘、除计算和计量单位的改写联系起来。这种教材结构,有助于教师把握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益于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第三,把计算器作为学具。教材把重要的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探索规律的过程,把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前后共三次使用计算器支持笔算与口算的教学:先用计算器计算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再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得出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法则;先用计算器计算一个小数乘10、100、1000的积,以及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的商,再发现小数点移动位置的规律,从而找到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这些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首创。
第四,安排必要的练习,讲究效益。全单元编排两个练习,分别配合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安排一次“整理与练习”,是全单元内容的复习与综合练习。通过比较充分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知识,形成计算技能,发展应用意识。
六、教学建议
1、让学生领悟笔算方法,掌握积、商里小数点的位置。
在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小数乘、除计算,关键是处理小数点。怎样在积与商的适当位置点上小数点,是本单元笔算教学的重点内容。教材让学生在计算情境中体验竖式计算,研究积、商里小数点位置的规律,主动构建小数乘整数、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写竖式、算竖式、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是教学笔算乘法的三个主要活动。
例1从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出发,根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这个已有概念,列出算式0.83。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乘法,它的得数是几?搜索相关的知识经验,一般有两条思路: 一是把3个0.8连加;二是把0.8元看成8角,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小数乘整数的认知平台。教材里写出0.83的竖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它。初步看到小数乘整数也可以列竖式计算,竖式的形式和整数乘法很接近;由于一个因数是小数,积也是小数。
例1继续求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2.353,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方法。教材要求先用加法算,再用乘法算有两点意图:一是用加法启发乘法。计算加法是从最低位起,一位一位地算的;是向相邻的高位进位的;和里要点上小数点的。这些步骤与方法启发乘法也这样进行,学生算过乘法后,又会进一步感受到小数乘法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去乘,只是积里要点上小数点,2.35是几位小数?“2.353”的积就是几位小数。二是用加法验证乘法,结果是正确的,过程与方法是合理的,增加继续研究小数乘法的信心。
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初步知道小数乘整数可以列竖式笔算,乘的方法和整数乘法基本相同。
“试一试”着重教学积里有几位小数,即怎样在积里点小数点。首先用计算器计算三道题,很快得到它们的积。然后分别看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明白“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里也有几位小数”。
“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把例题里的感知和“试一试”的收获结合起来,通过在小组里说说的方式,整理计算思路,明确计算方法,建构计算法则。最终得出: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一般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
“练一练”第1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通过讨论明确当得数是末尾有0的小数时,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练一练”第2题,根据一道整数乘法等式,写出四道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算式的积,专门练习根据因数的小数位数,确定积里小数点的位置。
(2)理解竖式的算理、延伸除的过程、体会商里必须有整数部分,是除法笔算的三个教学要点。
例4仍然以买东西为题材,因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经验,有助于学生领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个实际问题,教学三个除法竖式,各有重点。三个竖式中教学的除法知识综合起来,就是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例4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表格,说说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讨论,再分别出示教材中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求每千克苹果多少元,要根据数量关系列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探索“9.6÷3”,9.6÷3。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除以整数,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还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计算求得结果。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数除以整数的认识基础,看着教材中的竖式,体会9.6÷3应该分两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联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体的解释,也可以根据小数的组成进行推理。通过9.6÷3的教学,学生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数除法那样列竖式计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着写。
第二个问题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计算12÷5。在整数除法中,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把剩下的不够商1的部分作为余数,不再继续除了。小数除法中,要组织学生讨论:得到余数2后怎么办?要提醒学生先在商的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余数“2”的右边添一个“0”,并问:为什么可以在余数“2”的后面添0再除?让学生明白这里应用了小数的性质,除法还可以继续算。接着问:添0后的“20”表示20个几分之一?除以5商是4个几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里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里及时点上小数点的必要性。
第三个问题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计算5.7÷6。这道题的商不满1,可以从总价5元多一些,数量6千克,因此单价不满1元的具体数量里感觉到,也可以根据整数部分“5”比除数6小,作出判断。教学着重解决“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整数部分写0,点上小数点,再继续往下除。”,而且要求学生自己想到这一点。在十分位上商9以后,余下的3个十分之一要转化成30个百分之一继续除,发展了“在余下的数的后面添上0继续除”的意识。
还有一点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小数乘法的例题只是初步体会它可以用竖式计算,算法的得出在“试一试”之后。所以,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要一气呵成,待形成计算方法后再进行练习。小数除法例题里的三个计算都有预设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巩固,才能进入后面的教学。所以,每个问题解决以后,都要适量安排练习,使教学的新知识消化、内化,保障后面的教学能突出重点。例4后面的“试一试”综合应用了例题教学的三个计算知识,让学生全面且系统地体会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为小组里说说应该怎样计算,总结计算法则积累体会。
2. 通过归纳推理,认识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小数点位置的变化规律。
例2和例5分别教学一个数乘10、100、1000……和除以10、100、1000……教材为这两个内容设计了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教学过程都分四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学生共同研究相同的对象。先用计算器计算5.0410、100、1 000的积和21.5÷10、100、1000的商,再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教材设计这一步出于三点考虑:第一,便于教师进行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说清楚算什么、怎样算以及通过计算研究什么;第二,便于学生开展交流,通过相互评价和相互补充,明白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包括它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位数;第三,初步发现5.0410、100、1000,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同,移动的位数不同。21.5÷10、100、1000,小数点位置移动也是方向相同,位数不同。从而感到可能存在某些规律,产生继续研究的兴趣。教学这一步要注意两点:一是根据问题和计算器的计算,把算式和得数都写出来,在算式中容易看到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二是帮助学生辨别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和位数,特别是移动的位数,有些学生不善于看出来。
第二个层次,充实感性材料。让学生再任意找几个小数,分别乘10、100、1000或除以10、100、1000,继续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并在小组里交流。设计这一步出于两点考虑:第一,学生在第一步的教学中,产生了研究的兴趣,也知道了数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让他们自主找几个小数进行类似的计算和观察,既能维持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习能力。第二,各学生找的小数不同,每个学生都任意找了几个小数,使全班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丰富的感性材料,让每个学生在交流中都有话可说,在众多具体材料中抽象归纳数学结论,令人信服,也体现了比较科学的认知方法和严谨的认知态度。
第三个层次,总结规律并应用于计算。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它的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是从大量的具体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数学结论。这个结论抓住了众多现象共有的、本质的数学内容,把规律用数学语言的方式陈述出来。教学这一步要注意两点:第一,学生是总结规律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规律;第二,学生总结规律需要经过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严密到严密的过程,使用数学语言的水平会逐渐提高。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帮助他们说出规律而且越说越好。通过说,进一步把握规律的本质内涵,学习使用数学语言。第70页和75页“练一练”的第1题是应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时,如果数里原有的位数够用,则很容易;如果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这是练习中的一个难点。要指导学生怎样补“0”,弄清楚补在哪里,补几个“0”。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数的小数部分缺少几位,可以在小数末尾添几个“0”;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数的整数部分位数不够,可以在整数部分的最高位的前面补“0”。
第四个层次,逆向思考,全面地掌握规律。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只要移动它的小数点,就能得到结果。反之,移动一个小数的小数点,等于把它乘或除以10、100、1000……这是对规律的逆向思考,也是对规律的完善。“练一练”的第2题都是进行逆向思考的教学,通过对因数与积、被除数与商的比较,在括号里填出另一个因数或除数,完成逆向思考。教学这一步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有完整的理解,另一方面为继续教学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小数作必要的知识准备。
3. 应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规律,进行计量单位的换算。
例3教学把较大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量
例6教学把较小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量。
这两个例题的改写方向相反,改写方法也相反。改写时应该“怎样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例3时,可以先复习一下,让学生口答2千克=?克、5千克=?克,从中看到这些题都是乘1000,都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然后把经验与方法应用到0.351千克=?克里去。在教学例6时,可以采用与例3相似的方法,先从2000千克=?吨、5000千克=?吨这些简单的问题里体会只要除以1000,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再应用到500千克=?吨这个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还可以利用例3中获得的知识,从较大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量要乘进率和向右移动小数点,推理出较小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量应该除以进率和向左移动小数点。
练习里还安排了进率是10和100的单位改写,涉及到长度、质量、面积、容量等各类计量单位。由于这些单位是第一学段里陆续教学的,学生可能会遗忘,所以,要帮助学生整理这些单位,把各类计量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排一排,回忆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4、练习十二共安排了7道题。
第1题虽然题目要求用竖式计算,但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判断每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让学生计算。
第2、3题要适当帮助学生弄懂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让学生列式解答。
第5题,要事先引导学生回忆相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再让学生填一填。
第6、7题也要帮助学生弄懂题意,以使学生能够正确选择计算方法。
5、练习十三共安排了14道题
第1题计算之后要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白:小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整数一样,都要从高位除起,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和被除数下一位的数合起来继续往下除。
第2题要强调2点:个位不够商1要商0,并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除到被除数的末位,如果还有余数,要添0后再除。
第5题仍然要让学生说说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第7题有两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说说根据“每10吨铁矿石可以炼铁6.05吨”能求出什么问题,再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列式解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1000吨包含100个10吨,教材所提的问题也就是求100个6.05吨是多少。
第13题要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问题。
思考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把甲数看作1份,那么乙数就是这样的10份,甲乙两数的和就是这样的11份。由此用“16.5÷11”可得甲数,即甲数是1.5,而乙数则是15.
4、《整理和复习》
“回顾与与运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一是让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二是让学生具体说说对这些内容的理解。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有关数学规律和计算方法有更清晰的认识。
“练习与运用”一共安排了10道题,第1~5题主要巩固本单元学习的计算方法和认识的规律;第6~10题主要用本单元学习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第1题直接口算。
第2题要引导学生将后面六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一栏比较,明确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那么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从而初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第4题要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整数部分的大小从而判断哪几题的商小于1,再通过计算,验证这种判断是否正确。
第5题让学生弄清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再决定小数点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第6题由于是第一单元所学知识,学生可能会有所遗忘,计算之前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回忆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9题要指导学生看懂票据。
第10题可以结合实际讲清“零售价”与“进货价”的含义再根据要求分别解答。
单元教材分析 篇13
unit 5 the seasons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要围绕“季节及气候”这个话题开展各项活动,所涉及的日常交际项目有介绍,询问,建议等。其中以“询问天气”及应答为重点内容。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用“任务型”教学方法,以活动来支撑课堂。把每一项教学目标看成本课时的主要任务,精心设计,巧妙铺垫,在教师示范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归纳做题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
教学内容:牛津小学英语6b 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能听懂、会说、会读和拼写单词weather, spring, autumn, winter, hot, cold.
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season, because, countryside, warm, cool, rain, rainy, sunny, windy, cloudy, rowing, snowball fights.
能听懂、会说、会读日常交际用语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i like… why? because it’s…
能听懂、会说、会读和拼写句型 what’s the weather like…?
了解字母组合ow在单词中的读音。
会诵读歌谣seasons。
教学重点:
能听懂、会说、会读和拼写单词weather, spring, autumn, winter, hot, cold.
能听懂、会说、会读和拼写句型 what’s the weather like…?
教学难点:
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season, because, countryside, warm, cool, rain, rainy, sunny, windy, snow cloudy, rowing, snowball fights.
教具准备:单词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教材b部分;
第二课时:教材c、e部分;
第三课时:教材a部分;
第四课时:教材d、f 部分;
第五课时:教材g、h 部分;
第六课时:练习册
友情提示:
建议教师在教完b、e、c之后再教a部分,学生会水到渠成地理解。当然,教师也可自行安排各部分的教学时段。
同样,练习册的教学可以放在最后,也可分散到各个课时之间完成。教无定法,仅供参考。
关于课后练习题,主要操练的是四会单词和句型。只有牢牢抓住四会单词和句型,才能在测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而四会单词和句型要靠教师一点一点地教,一定要体现教的过程。
- 推荐阅读:
- 单元教材分析(精选15篇)
- 单元教材分析
- 北师大版六年级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教材分析(通用13篇)
- 《朱德的扁担》教材分析(精选13篇)
- 《生命的林子》教材分析(精选13篇)
- 《赶花》教材分析(精选14篇)
- 教案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