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琥珀》——探究学习实验课例 琥珀的现场
《琥珀》——探究学习实验课例 篇1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习科目:语文
学段/年级:小学六年级
探究时间:2课时
一、探究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到《琥珀》一文中关于这块特殊的琥珀里怎样裹着两只小虫这一部分的想象不合理。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琥珀进行探究,展开合理的想象,并改写这一部分内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创新的意识和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探究方法及形式
琥珀一文中的挂图1、2两张。蜘蛛、苍蝇(其中之一也可)、胶水。
引导学生说、看、议、做、想、写。
三、探究过程
1、说说课文作者怎样想象两只小虫被裹进松脂里
师:述说
师:(出示挂图1)。边指挂图边归纳边板书。
归纳:一只蜘蛛正要捕食一只苍蝇,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两只小虫在松脂里前俯后仰地挣扎着,后来松脂不断滴下,形成了松脂球,这就是后来的这块特殊的琥珀。
板书:蜘蛛捕食苍蝇一大滴刚好落包前俯后仰
2、观察图画,引导探究
(1)出示主图(琥珀挂图)。
(2)引言:课文中作者的想象是根据琥珀来的。也就是说,图上的琥珀是作者想象的依据,先有琥珀,再有课文中的想象。同学们,认真地看图思考,看有没有疑问,认为课文作者的想象不合理。如果有,请大胆提出来。
生:我觉得这件事太巧合了。
生:蚊子是精灵的,一大滴松脂滴下时,蚊子肯定早就跑了。怎能那么巧,就被粘住了。
(注:我们这里,都把苍蝇叫做蚊子)
师:说得好!这一点我也想到过,我们打苍蝇的时候,手一扬,苍蝇就跑了。打苍蝇的速度就够快了。
生:蜘蛛的腿很长,捕苍蝇时离很远一跳就捕到了,怎么两只小虫中间还有一点距离。
生:松脂本来是软的,即使有一滴滴住,它们也应该逃得出来。
师:还有疑问吗?
生:沉默。
(3)进一步提示引导。
刚才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的想法。下面根据我的提示进一步观察思考。我从图中琥珀的整体特点、两只小虫的体形特点和腿脚四周的圆环三个方面设了几个疑问,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边观察边思考,然后说出来。
出示小黑板(文字见下):
①看琥珀的整体有什么特点?
②想一想琥珀中的两只小虫的样子是“前俯后仰”地挣扎过的样子吗?
③挣扎后能像图上琥珀中那样,两只小虫身上的毫毛都是张开的,清晰可见的吗?
④两只小虫在松脂里挣扎,为什么只是腿脚四周有圆环,而身体的四周没有圆环呢?
问题:琥珀中两只小虫从一万多年前完好地保存到现在,没有腐烂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需要什么条件?
(4)学生根据上面的疑问和问题观察思考。
(5)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逐一讨论、交流、发言。
①师:我们先看琥珀的整体有什么特点?
生:上面是平的,下边一个包。
师:说得好!上平下凸。还有什么?
生:沉默。
小结:除了上平下凸以外,整个琥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
②回答小黑板上第二个疑问。
引言:课文的作者说两只小虫“前俯后仰”地挣扎。同学们根据平时生活中的实际观察:比如苍蝇在水中、在唾液、鼻液、稀粥等一些粘稠的东西里挣扎是什么样子?
生:我看过,不是图上的样子,是爬着走,翅膀没张开,成了一个黑疙瘩了。
生:我看过,不是这样的。我也看过。……
生:图上琥珀里的两只小虫没有“前俯后仰”地挣扎过。
小结:图中琥珀里的两只小虫明显的特点是落下是什么样,最后仍然是什么样,没有“前俯后仰”地挣扎过。课文作者的想象和实际不符,不合理。
③回答小黑板上第三个疑问。(见上)
生:不能。(都说不能)
④回答小黑板上的第四个问题。(见上)
生:它挣扎过,拔过腿。
生:我看过大人用脚和泥巴,小虫也跟人一样,和过松脂。
师:课文的作者说两只小虫在松脂里“前俯后仰”地挣扎过,为什么身体的四周没有圆环?
生:身体没有陷进去。否则,不可能只有脚那儿有圆环。
小结:脚陷身未陷,所以腿脚的四周有圆环,身体的四周没有圆环。课文作者的想象不合理。
⑤回答小黑板上的问题。(见上)
生:封起来了,松脂里面没有空气。
师:大家说对吗?
生:(意见一样。)
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严密地封闭在里面,与外界隔绝,没有细菌侵入,所以不会腐烂变质。
3、做实验,说结果,证明课文作者想象不合理
(1)做实验
①老师说明实验方法:苍蝇和蜘蛛像图上那样放也行,只有苍蝇或蜘蛛也行。用手捏住它的一支翅膀或者腿,注意要轻,把它放在桌子上。从胶水瓶里倒出一大滴胶水盖住它,松开手,观察结果。
②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苍蝇、蜘蛛和胶水做实验。
(这时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兴趣十足,积极投入实验和观察。)
(2)让学生说说实验观察的结果。(先随意说,不拘形式和内容,自由发言,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
生:a有胶水上爬b蜘蛛爬得快,蚊子不行……
(3)老师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总结。
①将实验结果与课文中的想象对照提出问题。
a、小虫在粘稠的东西里挣扎是向什么方向爬?
b、能向上爬吗?
c、能像文中所说“前俯后仰”地挣扎吗?
生:他们头在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爬,没有“前俯后仰”。
生:不能向上爬。
师:大家看的都是这样吗?
生:(齐答“是”)
小结:实验证明,小虫在粘稠的东西中挣扎只能沿着物体的表面向外的某一方向爬,不会向上爬被封闭起来,挣扎的动作不是“前俯后仰”。作者的想象与事实不符,不合理。
②将实验结果与图中琥珀对照提问。
a、实验证明能保持图上琥珀中的落下是什么样?挣扎后仍然是什么样吗?
b、能像图上那样两只小虫身上的毫毛都是张开的,清晰可见的吗?
生:我看到苍蝇的翅膀没有张开。
师:没有张开,翅膀怎样了?
生:贴在身子上,跟身体贴在一起,腿还在爬。
生:不是原来的样子,成个疙瘩了。
师:大家看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小结:实验证明,小虫在粘稠的东西里挣扎,翅膀、腿贴在身上,毫毛也贴在主体上。作者的想象和实际不符,不合理。
4、分析松脂的粘稠度,证明作者的想象不合理
(1)分析松脂的粘稠度。
引言:我们的实验是用胶水,那么松脂到底比胶水稠还是稀呢?我们看看图上的琥珀里两只小虫腿脚四周的圆环就知道了。
生:(马上说)松脂稠些。
师:为什么?
生:我看过桃树脂很稠,粘手。
生:松脂稠些。胶水粘住蚊子,蚊子活动,但在松脂里不能动。
生:不是不能动,它的腿就动了的,就是拔不出来,那圆环就是它拔腿时留下的。很稠,稠得起波圈,波圈散不去。
师:很好。会分析,大家说是不是呀?
生:(回答)是。
小结:我们可以从琥珀中两只小虫腿脚四周的波圈(圆环)得知,那是一种很稠的松脂,稠到小虫使劲动弹后腿脚四周隆起波圈,而波圈不能散平的程度。如果像胶水一样,波圈就散平了。如果像作者的想象,两只小虫在这样稠的松脂里挣扎,四周应该有圆环。可见作者的想象与实际不符,不合理。
(2)进一步引导思考。
我们已经知道松脂很稠。这样稠的松脂压住两只小虫,小虫能挣扎到松脂中间去吗?
生:不能。
师:不能到中间,两只小虫将会怎样?
生:会爬到边上去。
师:要注意,是松脂压住它们,不是胶水,如果是胶水,小虫会爬到边上去。好稠的松脂,小虫的脚陷进去,拔都拔不动。
生:不会到边上,会压在松脂下面。
小结:会压在松脂和树体之间。这样不与空气隔绝,树皮和木质中有空气,小虫会腐烂或者留下残骸,松脂和松树分离,有万年的经历,残骸也没有了。可见作者的想象不合理。
5、引导观察图上琥珀的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
方法:看、议、想、结。
(1)启发学生敢于挑战和创新的精神。
现在我们明白了,同学们说说德国作家柏吉尔的想象合理吗?(生:不合理)我们敢不敢和柏吉尔挑战?(生:敢)能不能让我们来想象,使这块琥珀里如何裹着两只小虫的想象科学合理。(生:能)
(2)引导观察,展开想象。
①看琥珀的整体形状特点。
师:从整体上看,琥珀的形状上平下凸,呈不规则长方形,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这块琥珀是从树上一个窝里出来的。不然怎么会下面一个包。
师:想得好!合理。谁还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蚂蚁把树啃了个窝。
师:有想像力。
生:我想那地方有虫,啄木鸟啄木虫给那儿啄了个窝。
师:好,真会想!
生:我想是什么东西上到树上弄了个窝。
师:行。管它什么东西,都可以想。
生:我想树皮掉了,松脂流到窝里去。
师:想得很好!不受伤。松脂是不会流出来的,就像人身上破了,会流血一样。我想啊,这个树干肯定是平着的,不然琥珀为什么会上平下凸。
小结。凸从凹出,可知松脂是从松树的凹处脱离出来;可知松树受伤了,一块树皮没了,松脂淌进凹处。
②看两只小虫的形态特点想象。
师:我们再来看两只小虫的形态特点,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蜘蛛要吃蚊子。
师:是要吃苍蝇。可怎么没吃到?怎么被粘住了?
生:那地方有松脂,把它们粘住了。
师:可见两只小虫没来之前就有松脂,是吗?
生:是。
师:那么,这两只小虫是一起来的吗?
生:有说是,有说不是。
师:请说是的谈谈你的理由。
生:我想它们一起跳进了松脂里。
师:请说不是的谈谈你的理由。
生:我想不会那么巧,一起跳进松脂里。肯定是苍蝇先落进去,它当是水了,想喝水。后来被蜘蛛看到了,去吃蚊子。
师:有道理,想得好!想喝也好,想吃也好,无意中落在那里也行,随大家想去。那么后来呢?
生:后来松脂不断地流出,盖住了它们。
小结:可知松树上凹下去的受伤处,有一片松脂,再有苍蝇落在松脂上,又有蜘蛛捕食苍蝇。后来松脂连续不断地淌出,裹住了它们。
③看腿腿四周的圆环,想象。
师:我们再来看两只小虫腿脚四周的圆环,想象两只小虫当时陷进松脂里怎样?
生:当时它们陷进松脂里,拔不出来,多焦急呀,使劲地拔呀拔呀,还是拔不出来。
师:很好!它们肯定焦急,肯定使劲地拔呀。
生:我想那个蚊子肯定后悔,不该来。
生:我想那蜘蛛肯定想吃,吃不到,想退,退不了。
生:那蜘蛛肯定骂那蚊子……
师:好!任大家想去。
小结:它们落入松脂后,都使劲地拔动腿脚,留下圆环,最后筋疲力尽停了下来。后来松脂不断淌出,裹住了它们。这样才能保持落下去什么样,后来仍然是什么样。并不是课文的作者想的那样巧,对不对?
生:对。
6、改写。
要求:
(1)不要条件:故事发生在炎热的夏天,这个条件不能变。因为炎热的夏天才会有松脂流出,昆虫更活跃。
(2)重点改写两只小虫如何被裹在松脂里这一部分。其顺序是:树受伤,松脂淌入伤处——苍蝇落入松脂里——蜘蛛捕食苍蝇——松脂不断淌出,形成了松脂球。
(大家兴趣很浓,都写出了自己的想象段落。这里选择其一,修改如下:)
一个夏天,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海边的树林。树林里一棵大松树受伤了,一小块树皮凹了下去,松脂从上部和两边淌进了凹处,已经是一小片了。这一小片松脂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黄色的光彩,散发出一股香味。
一只饥锇的小苍蝇大概闻到了香味,或许把这闪光的松脂看成是什么可吸食的东西。它毫不犹豫地扑到松脂上吸食起来,可是一点儿也没吃到。它想飞走,抬抬脚,糟糕!脚被这东西紧紧地粘住了。它拼命地挣扎,使劲地扇翅膀拔腿,想赶快逃走,可是没用。最后连翅膀也被粘住了。
这一有趣的事被一只贪吃的小蜘蛛看见了。它心中暗喜,飞快地向小苍蝇爬去,从小苍蝇的背后扑上去。它要用两只长长的“手”把小苍蝇紧紧抱住美餐一顿,可是没想到还没抱着小苍蝇,它的“长手”就被松脂粘住了。它拼命地挣扎,使劲地拔着手和脚,看着眼前的美食吃不着,想逃走也不能。
多可怜的两只小虫!连动一动的力气也被松脂夺去了。松脂继续慢慢地流出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大松树黄色的泪珠里,最后积成了一个凝固的松脂球,把两只小虫紧紧包裹在里面。
《琥珀》——探究学习实验课例 篇2
教学时,我由认识琥珀入手,从它的共性特点“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到它的个性特点与价值,引导学生抓重点段的重点句,自学分析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琥珀形成,想象的合理之处所在,合理想象的美妙所在时,学生突然提出“‘琥珀的发现’不应该是想象,而是事实”时,我在课堂上随机作了这样的处理:
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过的《黄河象》这课,然后告诉我,黄河象化石的发现时,作者告诉了我们发现时的什么情况?”(生述黄河象发现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我们所说办事要讲科学的态度,首先就是忠诚于事实。再来看课文,如果谁这么了不起,最早发现了一块这么珍贵、罕见的琥珀,科学家应不应该在这为他写上一笔?尤其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作者柏吉尔是一位德国作家。以德国人历来办事严谨仔细的作风,柏吉尔先生不应该漏过象发现时间和地点人物这么重要的东西,对不对?”
“很多同学认为‘发现不是想象’的理由是课文中的这句话‘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既然古代的形成是想象,那么近代的发现总不可能是想象吧!其实不然。前面我们联系了上下文理解‘推测’的含义,谁还记得?”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已知的总是太少,未知的总是太多。甚至于就在今天这样的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你也可能无法知道昨天在自然博物馆收藏进来的那件艺术珍品,最早是谁发现的。那么,怎样认识茫茫的未知世界呢?”
(生争答:“展开合理的想象”)
“自已读读课文,联系前面科学家想象琥珀的形成来说说,科学家想象“琥珀的发现”合理吗?”
(生经过读书,很快理出了这样一条科学家合理想象的线索:陆沉海漫——淹没泥沙——冲上岸滩——渔民父子)
小结:“对于为我们发现这块琥珀的人,我们怀有深深敬意,但由于时光变迁,已经无从考察是谁发现它的?因此,我们惟有(指黑板)依据事实,合理想象它了。科学家想象得非常合理,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这就是写文章时合理想象的真正魅力所在。”
《琥珀》——探究学习实验课例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得想像要科学、合理。
2.感情朗读课文。
3.培养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像。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齐读课题工:琥珀
2.提问:你们见过真的琥珀吗?
3.你们想了解琥珀吗?你们想从哪些方面了解琥珀?
(出示CAI课件)站起来,大胆地说。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提得非常好,予明我们小朋友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聪明的孩子,也是最棒的孩子。下面我们看这块琥珀(出示CAI课件),俗语说,无巧不成书,世界真奇妙,竟有这么巧的事,两只活蹦乱跳的动物,竟同时被一滴松脂包在里面。这就是今天课文里要介绍的琥珀。下面我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看刚才哪些同学问题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通过读,大家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时间形成发现价值)
2.好!说得非常准确。下面我们分组合作学习,(出示CAI课件)
合作要求:
A 选择你们组最感兴趣的1~2个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B 你们组采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C 通过讨论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三、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课件)
天气热 时间漫长
松脂球 松树 毛琥珀
苍蝇、蜘蛛 地壳变化
△这块琥珀是怎样发现的?
海浪把琥珀冲到海岸上
发现的条件——小孩发现
父亲识别
△这块琥珀的发现有什么价值?
四、总结
通过学习讨论,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发现和价值。现在还有很多同学的问题在书上没有找到答案。下面我们大胆地提出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解答,谁答的问题最多,,谁就是我们班的小博士,小灵通,大家想不想当?好!提问开始。
五、质疑问答,扩展知识
(1)一问一答
(2)大胆介绍
(3)评比
六、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七、作业(出示课件)
1.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像,和大家交流交流。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琥珀》——探究学习实验课例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体会“珍贵”
同学们,在我们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编者为我们安排的主题是——板书:生命 在生命这一单元里有一篇文章叫——《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再读读这一组带王旁的词,发现了什么?都是提“王”旁,其实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
设计意图:由单元主题直接导入课题,通过提“王”旁的词语,初步感知琥珀的珍贵。
(二)预读检索,初步感知
1.交流预读单(相关题目)
(1)那么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什么是琥珀?欣赏图片
(2)这篇课文围绕“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
(3)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出示图片:这就是文中那块琥珀,大家看看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3.这块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不是)
师:不是亲眼所见,那就只能是——(想象)
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那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想象”而要用“推测”这个词呢?(理解“推测”)
你认为作者的证据是什么?(那块琥珀的样子)
请同学们齐读琥珀的样子。
过渡:琥珀的样子是科学家真实所见,科学家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就是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也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预读单认识琥珀,并了解课文围绕这块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和价值,比较“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明白科学家是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测了故事的详细情形。抓住课文的关键点,变序教学,从篇末入手,不仅训练了学生语感,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怀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投入下面的学习。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小组研读,合作共学。科学家就是根据看见的这些真实的事物,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那作者是如何根据那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请同学们小组研读。
研读要求:(1)把“真实”的部分(琥珀的样子)和前边“想象”的部分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批画下来。(2)用“根据____,推测____”或者用上“因为……所以……”“只有……才……”等关联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2.交流。
3.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不是凭空的想象,作者写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推测。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科学性)
4.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顾均正先生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请同学们再默读故事,找出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与大家分享,并说明原因。随机指导朗读。
这样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趣味性,富有文学色彩。(文学性)
设计意图: “淡化分析,着重感悟”,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课文,找出内在联系,然后才能运用上这些关联词语,体会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读和练来让其获得感悟。在这里,重组课文语言是运用语言的训练;找出语言的逻辑关系是思维的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的训练。
(四)情感迁移
1.《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请同学们阅读“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快乐的……,获得了永恒”。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比较一下,在时间的长河里,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都成了过眼烟云,而这两只小虫却留了下来,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所以这块琥珀很珍贵,很有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经济效益……是的,它们的生命虽然在那一瞬间终止了,但生命的价值却获得了永恒。
2.那么由这块琥珀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示?(名言或是事例)
这说明,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比如说:那些为了今天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的雷锋;5.12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谭千秋老师等等,虽然他们的生命在那一刻定格,,但他们生命的价值却在那一瞬间获得了永恒。
3.老师这里有几句名言想送给大家。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蒙田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生命苦短,但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设计意图:结合“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和课文第12自然段的再学习让学生体会《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从而明白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由此得到启示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名言,进一步深化生命这一主题。
(五)课外延伸
1.同学们,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为这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2.本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是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一共有十五个有趣的故事,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集。
柏吉尔以拟人、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天体运行的关键、,揭示自然界乃至宇宙的奥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读他的著作。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一方面从写作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琥珀编写解说词,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方法迁移和阅读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拓展学生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使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
板书设计:
琥 珀
科学小品文 科学性
文学性
推测
形成 (那块琥珀)→(详细情形)
↓ (真实) (想象)
发现
↓
价值
《琥珀》——探究学习实验课例 篇5
一、揭示课题:欣赏琥珀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琥珀)读准字音。关注字型,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猜测一下“琥珀”会是什么?为什么?
2. 老师课前搜集了一些琥珀图片,想不想一起来看看?(大屏幕出示琥珀图片)欣赏。
看到这些琥珀,你想说什么?想知道什么?
4.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琥珀》,研究这些大家感兴趣的这些话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琥珀常识,研究文章脉络。
1. 自读课文,要求:第一,轻声朗读,把课文读通,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同时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难懂的词语划下来;第二,再次默读,边读边思考,琥珀到底是什么?琥珀是怎么形成的?琥珀有什么价值?
2. 检查交流:
(1)说说刚才划了哪些词语。指名朗读并理解“飒飒、拂拭、前俯后仰、澎湃、黏稠”等词语。
A.飒飒:课文中用飒飒形容什么?风吹树叶飒飒地响,哪是一种怎样的声音?
B.拂拭、前俯后仰:边做动作,边说说意思。
C.澎湃:课文中用澎湃形容什么?澎湃的波浪是怎样的?
D.黏稠:填一填:黏稠的( )。
(2)读了课文,你对琥珀有什么新的了解?琥珀到底是什么?
A.理解“化石”:化石是什么?看到过什么化石吗?
B.理解“松脂球”:松脂球是什么?
C.出示资料,小结:
琥珀是由远古时代树脂演变而成的透明化石,因为它的漂亮,神奇,成为非常珍贵的宝石,其中里而包裹有昆虫的,尤为珍贵。在我国古代琥珀又叫“江珠”、“顿牟”、“遗玉”等名字。
(3)课文中写到的这块琥珀又是怎么样的呢?文章哪段在写这块琥珀的样子?
A.指名朗读。
B.说说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
C.课件出示这块琥珀的图片:用自己的话介绍这块琥珀的样子。
(4)这美丽神奇的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课文哪些段落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A.默读2-12自然段,用一两句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B.小结:松脂球滴落到蜘蛛和苍蝇上;松脂球被埋在地下;变成了化石。
3. 研究文章脉落:
(1) 琥珀的形成过程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板书:推测。)什么叫推测?
(2)这篇文章,作者是依据哪些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推测哪些不知道的事情的?
(3)因为我们是从已知的事情去推测未知的事情,所以,按照一般的记叙方法,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们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4)如果先介绍琥珀的样子,我们会怎么介绍?
(5)小结出示句子:这块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两个小东西,可以看到这两个小东西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6)读课文最后一段,比较两段话在介绍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感受:“仍旧好好地躺着、可以看见……还可以想象、因为”等词与上文的连接作用。)
(5)说说两种不同的记叙顺序各有什么特点。
《琥珀》——探究学习实验课例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课前准备:
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自古以来,小草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还知道哪些诗句?是啊,小草不仅装点大地,它那顽强的精神更让人钦佩不已。
2、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杂文《野草》,看看他的笔下的野草又是怎样的`?。
3、简介作者夏衍及写作背景。
4、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有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3)、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二、自主学习(10分)
出示自学内容:
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口述)。
2、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展示:作者向我们从“琥珀的____________”——“琥珀____________”——“琥珀的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教师巡视、
三、合作学习(10分钟)
出示合作学习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琥珀形成的过程,作者通过____________而又____________的想象,进行了科学的推测,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的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可分成下列三个阶段:形成松脂——( )——( )
完成思考题:
小组展示,评价。
四、质疑探究(5分钟)
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与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五、小结检测(10分钟)
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琥珀,知道了琥珀的珍藏价值。
检测:
一、给下列字注音
琥珀 掸( )翅膀 晌午 渗( )出 淹没 包裹( )
挣扎 腐烂 澎( )湃( ) 黏稠 松脂( )
二、多音字组词
没挣 扎 重
三、形近字组词
莫( )沾( )渗( )晌( )淹( )腐( )
摸( )粘( )掺( )响( )掩( )俯( )
仰( )刷( )决( )绸( )
抑( )涮( )绝( )稠( )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
热 前( )后( ) 详细( )( ) ( )( )时代
五、回答问题.
1、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课文哪些部分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
3、“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运用了( )的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4、你认为松树和琥珀中的蜘蛛、苍蝇谁的生命更有价值?
5、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6、为什么说他们曾经挣扎过?
《琥珀》——探究学习实验课例 篇7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课前收集信息
1、到大自然中观察松树,注意松脂的特征(形态、颜色等)。
2、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起兴趣
同学们,关于琥珀,同学们一定了解了不少知识吧,那么赶快把你们知道的告诉大家吧!
(学生互相交流、补充,教师相机点睛,小结。)
(二)图片引路,读文质疑
有这么一块琥珀,琥珀里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这两个小东西怎么一起被永远封锁在了这块琥珀里了?作者作了怎样的想象?他为什么作出这样的想象?
一边读课文1——12自然段,一边提出问题。
(学生质疑,解疑,弄清想象的依据。)
学生小结琥珀形成的条件。
(三)感情朗读,品味语言
作者将琥珀形成的过程写得精彩生动、有情有趣,找出喜欢的自然段有滋有味地朗读,我们要进行一场朗读比赛。
(四)资料再现,想象描述
出示你们找来的琥珀图片,选择一幅,想象它是怎么形成的?
(小组交流、汇报)
《琥珀》——探究学习实验课例 篇8
这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其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又是琥珀形成过程中的重点,可谓是重中之重,解决了松脂球形成过程这一重难点,从而就能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想象推理的合理性,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激情引入?提问点拨?入境再现?小组总方法。现将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同时教师适时的点拨,也为学生梳理了课堂结构,是整节课的教学显得条理清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动画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让学生再现松脂球的形成的过程,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朗读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样的课教学设计,既使学生学懂了松脂球的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从而也为学生理解湖泊形成过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所以说,在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本节课中,我是如何确定整合点的呢?
整合点的确立原则:根据学生对于琥珀知识的匮乏,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琥珀的相关知识困难相当大,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在第一环节,就像学生们出示了很多关于化石的图片。
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
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习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2、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习、检查预习的方法,从今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习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3、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找资料,课上交流讨论,然后观看制作的动画,教学效果一定很好,也不至于因为担心讲不完课,而让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读课文。
4、如果能有些实物展示,我想可能会更好。不光从文章内容上理解,能用手摸一摸,感知以下,就会拉近琥珀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总之,这堂课是我和学生的一次大胆尝试,不管成功与否,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总结由松脂球变成琥珀的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而且时间比较充足,这可是我的一大进步,体现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能小结出条件,非常令人高兴。有了这一次的历练,我一定很有很大提高。
《琥珀》——探究学习实验课例 篇9
《琥珀》这篇课文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故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了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他们对琥珀的兴趣,我在课前作了如下布置:选择你喜欢的途径,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包括图片)。
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一带而过,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读得有情感,有滋味。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汇报关于琥珀相关资料,有的用文字介绍,有的根据图片介绍,有的利用电脑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个互动环节他们更全面了解了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文中的琥珀什么样子?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如: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课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学习小组在小组长带领下根据学案,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中松脂球形成的段落(从第二至第九自然段)从中得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1、在一个太阳光很强烈的夏日;2、在一大片松林里;3、松脂不断地往下滴;4、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刚好遇到一起。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例如:第八自然段有一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同时把两只小虫无可奈何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写两个小动物行动时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突出它们的活泼可爱:小苍蝇“展开”、“停”、“掸掸”、“拂拭、“飞舞”,蜘蛛则是“爬”、“划动”、“扑”……这些收获全是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本节课中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灵活地因势利导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应当在感悟后的基础上读得有情感,有滋味,毕竟语文课的特点还是要突出。
《琥珀》——探究学习实验课例 篇10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目标:了解课文叙述的特点。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培养、提高学生想象力。
2、基础知识目标: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琥珀》的教学课件。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第20课琥珀。
我请一个同学来板书一下。(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
二:新授
(一)教学第三部分
1、课文里有这样一个生字,(课件出示“推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那什么叫推测呢?(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课件出示)
2、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思考文中哪地方是“已经知道”的事?哪些地方是
“不知道”的事?(课件出示问题)(生边读边想)
(这块琥珀的样子是已知的,而它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却是未知的。)
3、我们先来讨论已知的,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第三部分,结合书上的插图,想一想,这块琥珀有什么特征?(生边读边想)
(生答课件出示)
A:它是由松脂球演变而成的透明化石。
B:这块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两个小东西。
C:我看到这两个小东西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4、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琥珀的发现对科学的研究价值)板书:价值
(二)教学琥珀形成的过程
1、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了,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作者推测出了一个故事,大家都看过故事了,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看到这个有趣的故事,我知道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
(我懂得了透明的琥珀里的两个小动物的来历)
2、大家发言很积极,但讲的不够具体。请你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A: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B: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C: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可以四人一小组讨论。(生讨论)
3、你觉得要想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必须先弄清什么?
(必须先弄清琥珀形成的条件)
那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生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A:炎热的夏天。
B: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C:时间的巧合。(随机出示)
4、那这只苍蝇和这只蜘蛛是怎样出场的呢?我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3、4、5自然段。、
(指名读)评价
指导读的语气:第3自然段读得要轻快,第4自然段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5自然段要读出小苍蝇将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再指名读)
5、师:正当蜘蛛要吃掉苍蝇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第6——9自然段。
(生默读)
生:晌午的太阳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数渗出许多的松脂,正当蜘蛛扑向苍蝇的时候一大滴松脂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生:后来松脂继续滴下来,有刚好滴在树干上,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师:(板书:刚好)“刚好”是什么意思?
生:时间的巧合。(课件出示)
6、同学们说得真好,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在加上自己的想象、推理把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复述一遍。(生说并评议)
7、松脂球形成了,那么松脂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一读第10——12自然段,想一想松脂球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课件出示)(学生边读边想)
地壳裂陆地沉海水漫时间长(几千年)(随机出示)
8、这块琥珀被埋在泥沙里,后来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在海滩上被一个孩子挖了出来)
9、渔民说这块琥珀很少见,这“很少见”说明了什么?
(说明这块琥珀的价值)
我们再一起来读读最后的一个自然段!(生齐读)
10、整个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现在同学们都了解了吗?这个故事你喜欢吗?请你把你的同桌当成一个听故事的人,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学生互说故事)
11、同学们,课文我们差不多学完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课件出示)(学生自由说)
你还想说些什么?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请大家在课后根据课文的内容,再加上你自己的想象和推理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好朋友或者讲给你的父母听。
《琥珀》——探究学习实验课例 篇11
一、看拼音写汉字
yuemo bentengnvhou sasa cangying rounen chibang feiwu songzhi danchibang pengpai
( ) ( ) ( ) ( ) ( ) ( ) ( ) ( ) ( ) ( )
zhizhu meican luokong yanmo qianfuhouyang zhengzha ludi chongshua duanjue shengji
( ) ( ) ( ) ( ) ( ) ( ) ( ) ( ) ( ) ( )
fulan menglie pengpai botao haitan hupo touming nianchou yuanhuan tuice baoguo
( ) ( ) ( ) ( ) ( ) ( ) ( ) ( ) ( ) ( ) ( )
xiangxiqingxing yuangushidai
( ) ( )
二、给下列字注音
琥珀 掸( )翅膀 晌午 渗( )出 淹没 包裹( ) 挣扎
腐烂 澎( )湃( ) 黏稠 松脂( )
三、多音字组词
没 挣 扎 重
四、形近字组词
莫( )沾( )渗( )晌( )淹( )腐( )仰( )刷( )决( )绸( )
摸( )粘( )掺( )响( )掩( )俯( )抑( )涮( )绝( )稠( )
五、把词语补充完整.
热 前( )后( ) 详细( )( ) ( )( )时代
六、回答问题.
1、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课文哪些部分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
3、“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运用了( )的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4、你认为松树和琥珀中的蜘蛛、苍蝇谁的生命更有价值?
5、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6、为什么说他们曾经挣扎过?
《琥珀》——探究学习实验课例 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方法: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熟悉课文
(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
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
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琥珀》——探究学习实验课例 篇13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
(五)回到第四段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老师板书推测后,追问:推测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答出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后,老师继续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学生通过默读会抓住主要内容说:一只苍蝇在松树上休息,一只蜘蛛爬过来想把它当作美餐,就在蜘蛛刚扑过来的.一瞬间,一滴松脂刚好从树上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头。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老师可以分别指读描写苍蝇的第3、4自然段,描写蜘蛛的第5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到这是一只快乐的苍蝇,是一只小心翼翼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正因为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它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做自己的事上,就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老师引导学生读第8、9自然段。体会什么是前俯后仰?就是身体不断地往前伏,往后仰。老师然后追问:这点正和我们看到的琥珀样子里的哪一点吻合?就是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边板书边总结:需要天气热,因为只有在炎热的夏天里,松树才能渗出树脂;还需要松树老,因为只有老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一大滴松脂,足以同时包住这两个小虫,并积成一个松脂球。第三个条件要有苍蝇和蜘蛛。最主要的是还必须具备一个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好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好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齐包住,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形成这个特别的松脂球。
5.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地壳变动,松脂球长时间埋在海底。
(六)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1.科学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科学家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4)蜘蛛刚扑上来,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组织全班讨论,可以先让学生从简单的说起。琥珀的样子就是提纲(4)想象的依据;在炎热的夏天,中午的太阳最毒,气温最高,松树才能渗出松脂,并且不断地往下滴,这是提纲(2)想象的依据。然后,再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故事发生在一万年前?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约摸就是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所以说约摸算来。但这个推测、估算又是有根据的,比较准确。从下文看,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合起来时间约摸有一万年了。
作者为什么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呢?
因为由松脂球变成化石就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埋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海在很远的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的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琥珀》——探究学习实验课例 篇1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 知识教学点
1.学会“琥、珀、蝇、脂、掸”等12个生字,理解“翻腾怒吼、拂拭、热辣辣、松脂、渗出、琥珀、挣扎、澎湃、粘稠、推测”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像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像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能力训练点
1. 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这块流浪的形成过程以及想象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
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4.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与(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条件。
教学准备
1.晓拍卖物或仿制品以及挂图。
2.收集有关琉璃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激起,揭示课题。
出示瑰油实物或者挂图。(板书课题。)谁能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说说什么是
琥珀: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这块奇异的流浪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2.字词检查。
(l)读准字音:脂(zhi) 渗(shen) 拭(Shi) 澎湃(peng pai)
(2)注意字形:辣 湃 拭 黏
(3)多音字:黏(nian)黏稠(zhan)黏贴
(4)理解:拂拭——掸掉或擦掉。
松脂一一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三、结合预习,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
1.叙述顺序。
故事发生的时间(第1自然段)。
琥珀的形成过程(第2~12自然段)。
①松脂球的形成;②化石的形成。
琥珀的发现过程(第13~17自然段)。
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第18自然段)。
2.比较和《黄河象》一课的叙述顺序有何不同。
(1)回忆横河外的叙述顺序。
《黄河象》先讲大象骨骼化石;再通过科学家的假想,讲化石形成的过程;最后讲化
石的发现和挖掘。
(2)(流浪)先通过科学家的设想,讲琅琅形成的过程,再讲发现。
(3)比较异同,从中感悟到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要清楚合理。
四、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演示多媒体课件,进行讨论。
(1)松树林。琉璃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这个条件,必须在松树林里。
(2)天气炎热。松树要渗出厚厚的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是
不行的。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会有高温照射,才能流出松脂。
(3)赶巧蜘蛛准备吃掉苍蝇,这个珍奇的瑰油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两个小昆虫在一
起。
(4)松脂不断往下滴,才能积成球。
3.练习有感情地读这一部分。
提示:
(1)天气环境,小苍蝇出现的语段要读得轻快些,心情是愉悦的。
(2)蜘蛛爬过去一节读的语调要轻,请速放慢。渲染出紧张气氛。
(3)蜘蛛扑上去一节速度加快。注意读出重音。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这块玻确的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注意讲全四个条件。
松脂球形成后,怎样变成化石的呢?请学习下面的部分。
二、理解“化石形成过程”这部分。
1.默读课文。
2.思考: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总结出变成化石的条件:
1)时间长。
3)松树腐烂
2)陆沉水漫。
4)泥沙掩埋。
三、有感情地朗读化石形成的部分,了解发现过程。
提示:要读出孩子的高兴,父亲的惊喜。
为什么令人惊喜?可以让学生讲讲原因。
四、默读第四部分。
思考:这块瑰油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科学价值?
理解: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五、自由想象。
作者根据这块琉璃里面的两只小动物的特征,运用有关知识想象出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也可以想,这块琅琅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呢?
- 推荐阅读:
- 《琥珀》——探究学习实验课例(精选15篇)
- 《琥珀》——探究学习实验课例
- “新教育实验课题”之有效教学框架《天马》教案及反思
- 由实验课引发的感想
- 实验课后的几点思索
- 生物实验课教案(精选4篇)
- 实验课教案
-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