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触龙说赵太后》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触龙说赵太后选自

2024-03-24人围观
简介《触龙说赵太后》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篇1  一.学习要点  (一)简介  本文选自《战国策·赵策》,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孝成王继位,因年少,由威后执政。秦国乘赵国政权新旧交替之际,急急地发起进攻。赵国求救于齐,齐国要求必须以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赵太后出于爱子之心,坚决不肯,并以强硬态度拒听大臣谏言,在僵持之际,老臣触龙出面,一番婉转陈词,唤醒太后的理智,使其愉快地接受了进谏。文中

《触龙说赵太后》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篇1

  一.学习要点

  (一)简介

  本文选自《战国策·赵策》,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孝成王继位,因年少,由威后执政。秦国乘赵国政权新旧交替之际,急急地发起进攻。赵国求救于齐,齐国要求必须以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赵太后出于爱子之心,坚决不肯,并以强硬态度拒听大臣谏言,在僵持之际,老臣触龙出面,一番婉转陈词,唤醒太后的理智,使其愉快地接受了进谏。文中塑造了一位既忠心耿耿、慈和仁厚,又深谋远虑、老成持重的老臣形象。而做事要认真分析事物的特殊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触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二)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赵太后新用事”到“老妇必唾其面”是触龙劝说的背景。

  第二部分从“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到“恣君之所使之”是劝说的过程。

  第三部分“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是劝说的结果。

  触龙的劝说很有艺术性,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从“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到“太后之色少解”,可以说是漫话家常,以期缓和气氛。

  第二回合:从“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棋’”到“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可以说是乞托少子,试图引发共鸣。

  第三回合:从“对曰:‘老臣以为媪之爱燕后’”到“太后曰:‘然。’”,是由此及彼,倡导理智为先。

  第四回合:从“左师公曰”到“‘恣君之所使之’”,回顾历史,提醒免蹈覆辙。

  触龙就是这样以亲切、体贴的话语架设心的桥梁,引导太后进入谈话状态,使太后由“盛气而揖之”到“太后之色少解”;再推己及人,转到爱孩子的话题,继而提出“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顺着太后疼爱孩子,欲使子孙永享富贵的心理,带领太后一步步接近正题。他虽然只字未提让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的话题,最后却让太后心悦诚服地把长安君交给他去安排。

  2.写作特点

  (1)人物形象生动,善于刻画心理变化

  (2)语言细密,层层铺垫

  (三)补充资料

  在《战国策·齐策》中有《赵威后问齐使》,从中可以看到赵太后所具有的朴素的民本思想。

  原文选段: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口:“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二.能力训练

  1.请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1)大臣强( )谏 (2)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 )

  (3)老妇恃辇( )而行 (4)不肖( )

  (5)没( )死以闻 (6)持其踵( )为之泣

  (7)今媪( )尊长安君之位 (8)恣( )君之所使之

  2.请选出下列红色字的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1) A、必以长安君为质

  B、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C、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D、持其踵为之泣

  (2) A、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B、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C、太后之色少解

  D、而患志行之少耻也

  3.选出下列红色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A、赵氏求救于齐

  B、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C、甚于妇人

  D、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 )与( )相同

  4.选出红色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王曰:“善。”乃下令

  B、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C、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5.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没死以闻

  B、甚于妇人

  C、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D、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6.解释下列句中红色字的意思:

  (1)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 )

  (2)入而徐趋 ( )

  (3)老妇恃辇而行 ( )

  (4)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 )

  (5)妇人异甚 ( )

  (6)已行,非弗思也 ( )

  (7)祭祀必祝之 ( )

  (8)奉厚而无劳 ( )

  7、请解释下列红色字的意义和用法:

  (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 )

  (2)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 )

  (3)日三四里 ( )

  (4)少益耆食 ( )

  (5)祝曰:“必勿使反” ( )

  8、翻译下列语句:

  a)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答案:

  1、

  (1)强(qiǎng) (2)郄(xì) (3)辇(niǎn) (4)肖(xiào)

  (5)没(mò) (6)踵(zhǒng) (7)媪(ǎo) (8)恣(zì)

  2、(1)A (2)B

  3、BD

  4、D

  5、A

  6、

  (1)愿(希望) (2)徐(慢) (3)恃(依靠) (4)及(趁着)

  (5)异(特别) (6)行(离开) (7)祝(祈祷) (8)奉(俸禄)

  7、

  (1)侯(封侯,名词作动词) (2)尊(使……尊贵,使动用法)

  (3)日(每日,名词作状语) (4)耆(通“嗜”,通假字) (5)反(通“返”,通假字)

  8、

  (1)(这)难道不是(为她)做长远打算,(希望她)有子有孙世世代代相继为王吗?

  (2)不只赵国,其他各国诸侯的子孙受封为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位的吗?

  撒旦的花园

  洪泓

  纽约那个建筑倒下腾起灰黑的烟雾,烟雾中有一张狰狞的脸。有人说,那是撒旦。

  ——题记

  做过一些古怪的梦,我要描述其中一个:早上我骑着车到学校去,发现周围景物不同以往,废墟一片,硝烟处处,青白的尘与赤红的焰交织勾结,智商云天。我心中发慌,却依然到学校去。踏进门去,发现课已停了。男孩子们武装绕着操场跑步,一个女孩在一旁哭,哭得气短,让人手足无措。那哭声令我的心像个无底的深渊,发虚,虚得手都抖起来。依稀知道自己睁眼坐起就会离开这个梦,然而我却不能,只是看着他们跑下去。今年美伊战争时凤凰台有详尽的报道,我看的时候又觉得心里发虚,虚得手都在战栗。我忽然想起庄子的蝴蝶梦,想起自己的梦。谁的世界梦见庄周,谁的庄周梦见蝴蝶?阖眼,而后醒悟,我是否就可以从“我”这个恶梦中醒过来,从这个世界的恶梦中醒过来?至少眼前的电视里不是这些哭泣的人。

  我看到一个电影的片头,那是一段精致的动画。一只白鸽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飞着,飞着,一只钢铁的鹰撕裂了白鸽的血肉钻出来。蓝色的天空变为血红,人的尸体是有毒的种子,种下去就长出仇恨的树木。轰鸣许久,鹰落下。坚硬的骨架的线条更加坚硬,幻化成巨大的废墟中仃伶无告的钢筋,断裂垂下,像扼人咽喉的手臂。米字旗碎裂,红的蓝的三角纷纷跌落,剩下一个苍白的十字架。一点点被鲜血浸染得血红,接着无数苍白的十字架拔地而起,从后面走出无数骨架的兵士……

  这段动画是最贴合“战争”这个词汇给我的抽象印象的。

  一个伊拉克男孩在空袭中失去了腿和亲人,他看着医生说“请把我的腿接回去可以吗?我才12岁,我还想跑呢。”他的眼睛大而乌黑,当他哀求着看镜头时,我心中最后一道防线立即土崩瓦解。对于战争的恐惧像决堤的洪水充满了我。那种恐惧真实而巨大,严密得没有缝隙。我努力地克制自己,使自己不致因恐惧而哭出声音来。我第一次发现人——至少是我,居然是如此脆弱的动物,一段动画,一个眼神,我就被击碎了。

  我从此不再相信什么见鬼的正义战争,就仿佛走到里面去才发现撒旦的花园只有一个花园的名字。这个花园只有枝刺交错的荆棘,缠绕纠结的毒蛇,恶臭腐烂的泥沼,呼啸狞笑的蝙蝠,还有酿酒的沼泽女人。门口铁丝挂起牌子:Satan’s Garden,风带着腥气掠过,铁丝摆动,发出咬啮般的声音。正义战争?只要是战争就是可怖而无理的,没有正义的霓裳羽衣粉饰。上帝会对正义战争说:“去吧,有罪的孩子。彼得不会为你这样的游魂开门的。去问问Satan是否愿意收留你。”花园么?还是一个地狱。电影《纽伦堡大审》中,有一段关于集中营的录像,画面上的活人形同死人一般,形容枯槁。一个女人无望地笑,笑里面有坟墓。男男女女麻木地赤裸着走进毒气室,眼睛空洞,神情呆滞。巨大的车铲起残破的尸体,丢进焚化炉,如果毒气不够用,活生生的婴儿孩子也是一个下场。坐在一盘的人被写满一个词:宿命。

  当战争的巨轮将梦、希望、尊严碾碎, 人性泯灭而沦为宰割及被宰割的兽时, 旁观的人都会被激起最起码的愤怒。

  那段录像播放的时候,我和我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颤抖和哭泣——人,已不能称为人了。我憎恶战争。深深地。

  评语:战争虽然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战争带来的伤痛对参与的双方来说是一样的。战争对人心灵的迫害,对人类家园的摧残使得战争中没有绝对的赢家。洪泓同学的这篇作文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她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文章联想丰富,含义深刻。

《触龙说赵太后》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篇2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潮、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教具准备

  录音机、《触龙说赵太后》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导语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指导自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

  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

  (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然段

  (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

  (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

  明确: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

  提问: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的?

  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

  (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文意简析:

  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学生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学生就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采用集体背诵和抽查两种方式)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秦急攻之

  前因求救于齐三对矛盾

  太后与大臣

  一问饮食住行

  说过程二求舒祺之事三个方面

  三论王位承袭

  结果长安君质于齐矛盾解决

  小结:《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

  学生提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中的“得无”该如何理解?

  明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是古汉语得固定句式。“得无”与语气词“乎”组成“得无……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可译为:“该不会”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应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又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应译为: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学生提问:“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又在者乎?”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世以前”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个新的诸侯建国时起。即指赵肃侯时代,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为“封侯“,名词作动词。此句应译为: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三、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题,再借助古汉语词典加以梳理)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质

  例句 出处 意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质地、底子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人质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 “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腰斩时用得砧垫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询问、质疑

  2.及

  例句 出处 意义

  及返,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 到……时候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趁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史记·孙子列传》 比得上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史记·孙子列传》 表并列,和

  3.甚

  例句 出处 意义

  夜半雪愈甚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大

  不若长安君之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严重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太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驴》 非常

  4.少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之战》 表短时间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史记·西门豹治邺》 稍微

  自经丧乱少睡眠 《列子·愚公移山》 同“多”相对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 《山海经·精卫填海》 年少的

  5.异

  例句 出处 意义

  此一异也 《马钧传》 奇异

  渔人甚异也 《桃花源记》 惊异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特别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特别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 不同

  6.为

  例句 出处 意义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史记·孙子列传》 做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 《三国志·隆中对》 变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 叫

  必为有窃疾矣 《墨子·公输》 表判断,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因为

  公输盘为我为(wéi)云梯 《墨子·公输》 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对……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被

  附:1~5句“为”读wéi,6~8句“为”读wèi。

  四、布置作业

  1.巩固梳理归纳的成果。

  2.反复阅读,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秦急攻之

  前因求救于齐三对矛盾

  太后与大臣

  一问饮食住行

  说过程二求舒祺之事三个方面

  三论王位承袭

  结果长安君质于齐矛盾解决

  [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战国策·齐策四》)

  1.解释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使”字的意义。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使①:使②:使③:使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使者不说(2)威后曰:“不然”(3)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说:然:本:末:

  3.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1(1)派遣使者(2)使命出使

  2.(1)通“悦”,高兴(2)是的,对的(3)根本的不重要的事

  3.翻译:齐王派使者拜问赵太后,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年成没有灾吧?百姓也没有祸吧?齐王也没有病吧?”使者不高兴,说:“小臣奉命出使拜见威王,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是卑贱的在前,而尊贵的在后吗?”威后说“不对。如果收成不好,哪里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里会有国君?所以,有所问,能舍弃根本的而问不重要的事吗?”

《触龙说赵太后》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篇3

  《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

  我说课的篇目是《触龙说赵太后》,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冊第四单元的第四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如下: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里一篇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的文章。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据此原则,我确立本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教学难点: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学情,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以诵读为主线贯穿本课的教学,掌握主要实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二、在诵读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鉴赏,重在点拨。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胶片展示)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段文字中,赵威后问得言之凿凿,步步紧逼;齐使者则狼狈不堪,嗫嘘语塞。这充分表现出了赵威后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正因如此,赵太后才会名垂青竹帛,声施后世。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赵威后也并非至圣至贤之人,她也曾固执任性,蛮横专断。也曾以溺子之私,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至此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谁又能挽狂澜于既然倒,撑大厦于将倾呢?我们今天学习了《触龙说赵太后》之后,就会认识这位滄海橫流,显出英雄本色的老人。

  二、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

  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1-2节,第二组负责3节,第三组负责4-5节。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

  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可分组展开竞赛,提高课堂效率。

  3、完成课后练习三,了解文言文中的敬词与谦词

  三、复述课文,培养表达能力

  先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点名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这样就能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意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四、三读课文,体味文章妙处

  学生朗读课文,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学生通过朗读固然能体味到文章的一些精妙之处,但也会遇到疑难,产生疑惑,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处于焦虑状态,迫切需要解疑答惑。于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解疑答惑也就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难句,巩固所学内容(胶片展示)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C、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乃自强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奉厚而无劳 B、少益耆食

  C、祝曰:\"必勿使反。\" D、太后之色稍解

  3、下列句中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念悲其远也 B、赵王之子孙侯者

  C、其继有在者乎?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E、祭祀必祝之

  F、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 (颜色) B、曾不能疾走 (竟)

  C、妇人异甚 (差异) D、持其踵为之泣 (大声哭)

  二、分角色朗读,进行赏析品位

  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情境,进入特定的角色,领悟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高超的语言艺术,并能激活课堂气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赏析触龙由远及近,迂回包抄说服太后的策略。教师抛出问题:触龙是通过几个回合让太后入毂的?都采用了哪些策略?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赏析。

  1、叙家常,缓和气氛

  “入而徐趋,至而致谢”--年迈羸弱,老态龙钟

  自诉病苦之况--引起太后怜悯之心

  问候饮食起居--以士关心同情

  如此将心比心,赵威后心头的坚冰开始融化,心灵之门已经开启。看来,触龙确实深谙太后此时的心理。“自己死了丈夫,国家一摊子事情等着自己去操心处理,偏偏最心爱的小儿子又成了关键人物,外交上强国……出兵侵略自己的国家,危及自己的政权,而盟国的条件又如此苛刻;内政上,尽管自己掌了权,可大臣们并不体谅自己,一味‘强谏’,把局面搞得很僵。”此时赵太后可谓满腹委屈,迫切需要体贴安慰。触龙经过叙寒温,话家常,让赵太后感到到底还是年老旧臣体贴自己,从而解除了太后的精神武装,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条件。

  2、谈幼子,托及身后(诱敌深入)

  尽管打破对峙,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时机仍未成熟,所以触龙便“王顾左右而言它”,提出让幼子舒褀“补黑衣之数”。可就势提问:“触龙此举目的何在?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触龙此举意在引起太后的错觉:一、这老家伙竟然也为幼子走后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二、这老家伙竟然也那么疼爱幼子,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并且触龙还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用自己的爱子之情翻转来引起太后的关注与同情,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从而引起太后的情感共鸣。这就使太后进一步放松了警惕,而且还把左师公引为知音同调。谈话已经触及矛盾本身,而太后却浑然不觉,这就是左师公的高明之处。

  3、谈燕后,辨明爱法(避实就虚)

  按照常理,下文该谈及长安君了吧,谁知却不然,左师公反而谈起了燕后,而且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甚于长安君。左师公的一番陈词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一、太后对自己的女儿的前途考虑长远;二、太后是深明大义的;三、事实证明,疼爱子女并非一味溺爱。就太后来说,也有不溺爱的时候:既有不溺爱的方式方法,更有不溺爱的对象。四、太后对燕后并非没有亲子之情,只是从长远考虑,让理智战胜了感情。这一番陈词,表面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形主,与溺爱长安君形成鲜明对比。凡此种种,无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摧垮了太后的精神防线。

  4、话今昔,点明后果(单刀直入)

  行文至此,似乎应该触及问题的本质,但作者仍欲擒故纵,非但没有提及长安君,反而把笔荡开,这不禁让人感到纳闷?左师公从三家分晋说及诸侯各国,话题越说越远,范围越来越大,但扣题也越来越紧。这番话看似漫无边际,实则步步紧逼。左师公“从广泛的举例中得出了一条必然规律:作为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国君的如果不让他的子孙为国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权享受挥霍……那他(子孙)迟早会丧失封爵和土地,被剥夺特权……甚至触犯刑律,断绝子嗣。”至此左师公便单刀直入,指出昔之诸侯如此,今日太后亦然。太后正在溺爱长安君,过分的溺爱只能断送长安君的锦绣前程。反之,如果让长安君“有功于国”,那么将来他就能在赵国站稳脚跟,飞黄腾达。通过对比,其中利害,孰轻孰重,判然分明。赵太后虽然一时糊涂,但听到当头棒喝,又怎能不猛然警省?文章由远及近,层层深入,从冰冻三尺到坚冰消融,从溪流潺潺到波涛汹涌,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5、以《古文观止》总评作结

  左师悟太后,句句闲情,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三、自读(第)三节,完成背诵任务

  文言文诵读不仅可以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更可以让学生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诵读感悟,至关重要!

  四、借古鉴今,培养写作能力

  1、由赵太后溺爱幼子所想到的

  2、谈左师公的语言艺术在现实中的意义

《触龙说赵太后》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篇4

  自读目标

  1、背诵并翻译全文。

  2、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3、品味鉴赏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自读重点

  让学生在熟读并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自读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她是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用权者曰:“岁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用权者不说,臣奉使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通“顾”,难道。)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战国策·齐策·赵威后问齐使》

  三、介绍背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他年幼,故四赵太后执政。新老交替,又加太后新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支撑门面,但国势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下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不得不向齐国求救兵,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以幼子长安君为人质。

  四、通读全文

  1.注意读准字音

  游说()唾沫()强谏()有郄()恃粥()

  耆食()老媪()接踵()膏腴()

  2.注意断句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②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③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也。④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⑤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五、分析阅读第一段:

  讨论字词

  1.“赵太后新用事”中“用”的意思是什么?我们讲过它的哪些用法?

  答:“用”的意思是掌管,它的意思还有:①作用(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②在(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③使用(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④物资(精兵足用)⑤任用(遂用豪杰之士将军)⑥服从(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2.“兵乃出”的“乃”是何用法?前面我们学习过这种用法吗?请举例。

  答:“乃”的意思是才的意思,副词。《勾践灭吴》中“然后乃求谋臣”的“乃”也是这种用法,强调时间或条件。

  3.“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中“令”作何讲法?它的用法还有哪些?

  答:“令”的意思是使、让;它的用法还有:①号令(乃号令三军曰)②诏令(令初下,群臣进谏)③命令、指派(乃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④县令(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⑤你(令尊春秋几何?)

  讨论课文内容:

  1.齐国要求以长安君作为人质,为什么赵威后不答应?

  答:因为长安君是她的小儿子,她十分偏爱他。

  2.作者在开头给读者展示的是一个怎样的赵太后?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答:是一个私心重,目光浅短且独断拒谏的赵太后,这样写可以更加突出触龙的讽谏艺术之高超。

  小结:本段写赵威后拒谏,为触龙出场提供背景。

  六、分析阅读第二段:

  讨论字词

  1.“老臣病足”中“病”的意思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其它的用法吗?

  答:“病”的意思是有病,其它用法还有:①穷困(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②疾病(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③生病(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曾不能疾走”中“曾”是什么意思?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曾”的意思是竟;它的用法还有:①尚,还(而计其长曾不能盈寸)②并(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③同“增”,增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故愿望见太后”中“故”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别的用法吗?

  答:“故”的意思是所以;它的用法还有:①缘故(是故败吴于囿)②老交情(过故人庄)③旧的(故技重施)

  4.“乃自强步”中“强”是何用法?你能说它的别的用法吗?

  答:“强”的意思是勉强;它的用法还有:①竭力(太后不肯,大臣强谏)②强大(夫秦强而赵弱)③使强大(强国富民)

  5.“少益耆食,和于身也”中“少”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常见用法?

  答:“少”的意识是稍微;它的用法还有:①缺少(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②与“多”相对(人民少而财有余)③年轻(少小离家老大回)④小(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讨论文章内容

  1.龙为什么先从饮食坐行这些小事谈起?

  答:这恰是他的明智之处,一可以消除太后的顾虑;二可以制造轻松愉快的气氛。

  2.太后之色”为何“少解”?

  答:因为触龙没有谈让长安君作人质的事情,自己心理防线瓦解了。

  小结:本段写触龙委婉谈起生活琐事,显示了触龙劝谏讲求策略的聪明才智。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课文第三段:

  1.“而臣衰,窃爱怜之”中“衰”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别的用法吗?

  答:“衰”的意思是老;它的用法还有:①衰竭,减弱(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②减少(日食饮得无衰乎)③脱落(乡音无改鬓毛衰)④衰弱,衰败(民衰力微)

  2.“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中的“数”是什么意思?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数”的意思是数目;它的用法还有:①几(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②多次,屡次(项燕为楚将,数有功)③计算(不可胜数)

  3.“贤于长安君”的“贤”是什么意思?“亲贤臣,远小人”的“贤”又作何意思?

  答:“贤”的意思是超过,后者的意思是贤良的意思。

  4.“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中“长”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别的用法吗?

  答:“长”是永远的意思;它的用法还有:①年龄大(孰与君少长)②与“短”相对(带长剑兮挟秦弓)③长久(天长地久)④经常(茅檐长扫净无苔)⑤做长官(尔瓮长铨)⑥长处,优点(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5.“太后曰:‘然’”中“然”的用法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然”是对的意思,《陈涉世家》中“吴广以为然”中的“然”用法与此相同;它的用法还有:①这样(然则余固不幸而遇张乎)②同“燃”(以须炉火之然也)③认为对(沛公然其计,从之)④……的样子(杂然相许)⑤然而(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6.触龙为什么要谈自己的儿子?

  答:他是想用自己为儿子作长远打算的事来感染赵威后。

  7.触龙认为父母应该怎样爱护自己的儿女?

  答:为他们作长远打算,让他们经受磨练,不能过于溺爱。

  赵威后是否受到触龙的感化?从哪里可以看出?

  答:已经受到感化,从“太后曰:‘然。’”可以看出。

  小结:本段写触龙托子,表现触龙的劝谏艺术的高明。

  三、分析阅读四五段:

  1.“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中“尊”的意思什么?它还有别的用法吗?

  答:“尊”的意思是尊贵,它的其它用法是:①使尊贵(今媪尊长安君之位)②尊敬(尊老爱幼)③同“樽”,酒器(出其尊彝)。

  2.“而挟重器多也”中“重”的用法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重”的意思是珍贵的意思。它的用法还有:①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②与“轻”相对(金人十二,重各千石)③重视,敬重(上以无隐,益重之)④加重(故赏之酒肉,而重之以辞)⑤层(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⑥重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3.“恣君之所使之”中“使”的用法是什么?它的用法还有哪些?

  答:“使”的意思是派遣,它的用法还有:①使者(两国交兵,不斩来使)②假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让,使得(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质于齐”的“质”在文中是什么用法?

  答:“质”是名动用法,意思是作人质。

  小结:这两段写触龙劝说赵太后及派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

  四、汇总通假字:

  1.日三四里,少益耆食。(“耆”同“嗜”,喜爱。)

  2.太后之色少解(“少”同“稍”,稍微。)3.没死以闻(“没”同“殁”,死。)

  4.必勿使反(“反”同“返”,回来。)5.奉厚而无功(“奉”同“俸”,俸禄。)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三。

《触龙说赵太后》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篇5

  自读目标:

  1、背诵并翻译全文。

  2、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3、品味鉴赏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自读设想:

  让学生在理解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把本文改编成剧本,培养其想象创新能力。

  自读指导程序:

  一、导语: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就是这样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对于大臣的强谏,她恼怒已极,公开下令警告群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情况下,触龙去见她会有什么结果呢?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并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1、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是什么?

  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从文中找出触龙对太后关心的句子。

  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听了触龙一番嘘寒问暖的话语后,赵太后的表情有何变化?

  太后之色少解。

  4、从课文中找出触龙爱怜舒祺的句子。

  ①“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

  ②“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5、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爱幼子的问题,触龙和赵太后是如何争论的?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甚于妇人。”

  太后:“妇人异甚。”

  6、触龙是怎样看待太后对子女的爱的?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8、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四、教师点拔:

  1、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她认为触龙在这个节骨眼上竟敢求见,真是太肆无忌惮、太不知趣了,太后气极,严阵以待,准备好了一口唾沫,随时都可能吐触龙一脸。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当做耳旁风)。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

  ②入而徐趋。

  “徐趋”与“疾趋”相对。据古书记载,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和“与尸行”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包括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但因为他脚有毛病,只能按“徐趋”的步子走,用前倾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赵太后看到触龙这模样,感情上会有什么变化?

  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

  ③太后之色稍解。

  何以一番闲聊会使太君怒气稍平?原来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做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只把她当成一国之后,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无怪太后恼怒得要“唾其面”。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这如盛夏中吹来一般凉风,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

  ④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盛怒之下的太后此刻怎么会笑起来呢?一是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这一笑是宽慰的笑,是被人理解了的笑。

  ⑤持其踵为之泣。

  课本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样解释与情理相悖。哪有母亲送女儿时握着她的脚后跟不让她走的?实际上,“持”的意思是“止”,“持其踵”,即“使其踵止”,意为不想离开她。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样注释:“持,制止意。踵,脚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⑥太后曰:“然。”

  一个“然”字,表面上是赵太后同意触龙对自己对待女儿种种做法的理解;实际上,太后已经悟到自己不让长安君为人质是短识的。太后在说“然”的时候,应是恍然若有所悟的样子。

  ⑦太后曰:“诺。……”

  一个“诺”字,道出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告,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让长安君做人质。

  五、知识点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C、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乃自强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奉厚而无劳 B、少益耆食

  C、祝曰:“必勿使反。” D、太后之色稍解

  3、下列句中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念悲其远也 B、赵王之子孙侯者

  C、其继有在者乎?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E、祭祀必祝之F、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 (颜色) B、曾不能疾走 (竟)

  C、妇人异甚 (差异) D、持其踵为之泣 (大声哭)

《触龙说赵太后》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下列词语:趋、谢、曾、恃、崩、恣、约、乘、贱息、不肖、没死、丈夫。归纳下列词语的义项:质、及、甚、少、异、为、于、乃。

  2.掌握文中尊称与谦称。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训练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

  2.进一步训练结合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

  3.训练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文章中心的能力。

  4.提高对曲折委婉的语言艺术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认识父母应为子女作长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2.感悟触龙的忠诚与处事能力。

  (四)美育渗透点

  1.体悟赵太后与触龙君臣对话中人情、人性美。

  2.感受触龙说赵太后的辞令美。

  二.学法引导

  1.本文细节生动,语言形象,故事性强,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复述主要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可以译全文,也可只摘译难句。如“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等。译文可以不强求一致,但必须直译。

  3.由翻译引起的词义辨析应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整理和积累。哪些是一词多义,哪些是古今异义,哪句话成分有省略……都不能不记录下来,以备后查。在这一过程中,抽时间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4.教材要求背诵的第三段也是本课赏析的重点部分,因此背诵和赏析可以结合起来完成。此前应让学生再读一次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活跃气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熟读背诵课文第三段。

  难点:对触龙曲折委婉的劝谏语言的理解。

  解决办法: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层背诵课文第三段。领悟触龙的劝谏艺术。教师要介绍作品背景材料,对课文涉及的文言知识要点拨、归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并简略介绍背景材料,对文句稍加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学课文既受到如何学会自立的教育,又吸收游说语言艺术的营养,同时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了解句式特点,并背诵文章第3段。

  2.这篇历史散文学习的重点在于体味游说四个回合中透过人物的言语表情所展示的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自读,若能改写成现代汉语,把原文字里行间隐含的心理奥秘破译出来,对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和思维延伸能力都有裨益。

  3.有兴趣和有条件的话,可在前面两项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改成剧本,推选学生表演。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2.理解文言词语、句式及词类活用的情况,掌握文中尊称、谦词。

  (二)整体感知

  1.导人新课

  本单元已经学过两篇“谏说”类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在“谏说”方面各有特色,均取得了成功。烛之武善于抓住矛盾,分析利弊,逐层深入,正反剖析;而邹忌则善于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类比推理。这都是因为他们能够从“谏说”对象的利益、心理出发,统观全局,并且具有很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谏说”类的文章《触龙说赵太后》,看看触龙的“谏说”又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2.关于《战国策》

  本文选自《战国策》,关于战国策有关知识,上一课刚学过,可以指名学生对该书作评价以巩固复习。

  3.背景介绍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太后执政。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已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显然靠自身的力量赵国决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较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

  4.速读全文,围绕“说”字理解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点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题文关系是:题目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事件;题眼是:“说”。全文围绕一个“说(shuì)”字展开:

  游说原由:赵太后不肯让幼子为人质

  游说准备:以闲谈消除太后戒心(第一回合)

  游说迂回:为子求职引起太后兴趣(第二回合)

  游说包抄:肯定太后对女儿前途能够深谋远虑(第三回合)

  游说强化:以史为鉴由太后抉择(第四回合)

  游说成功:太后答应让幼子为人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投影: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强(qiǎng)谏必唾(tuò)其面揖(yī)之有所郄(xì)恃(shì)

  辇(niǎn)耆(shì)食不肖(xiào)没(mò)死沟壑(hè)

  媪(ǎo)持其踵(zhǒng)挟(xié)重器膏腴(yú)百乘(shèng)

  (2)注意下列句子的诵读停顿

  日食饮/得无衰乎太后之色/少解年/几何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则/为之/计深远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人物的心理。

  点拨:第一段太后的话,要读出恼怒、严厉;第二段触龙的话要读得恳切、舒缓;第三段触龙的话,要读出影射之味,“甚于妇人”要渎得风趣,“老臣窃以为”要读得轻松,“则为之计深远”要渎得深沉,“岂非”要渎得肯定;第四段触龙的话要读得从容、深沉,表现出忧虑。

  3.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对本文中的文言知识作分类归纳,教师巡视答疑指导。

  投影:

  (1)古今异义

  “用事”:执政。“丈夫”:男子。“徐趋”:小步快走。“疾走”:快跑。“百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没死”:冒着死罪。“至于赵之为赵”:到了……的时候。

  (2)通假

  “耆”通“嗜”,“反”通“返”,“奉”通“俸”。

  (3)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

  使动用法:“没死以闻”(使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地位尊贵)

  动词用作名词:“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

  (4)句式

  “日食饮得无衰乎”(该不会……吧)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难道不是……吗)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越”(……凭什么……)

  (5)尊称与谦称

  完成课后练习三,然后加以整理。

  (6)一词多义

  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

  补充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才)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却)

  赵氏求救于齐(向)

  和于身也(在)

  甚于妇人(比)

  5.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整体思路。

  本文通过触龙劝说赵太后以幼子为齐国人质,让齐国出兵解赵国之围的故事,说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令其吃苦创业,方为上策的道理。触龙能言善辩,精通“游说他人,攻心为上”的谈话策略,使游说的动机、方法及效果高度一致。

  文章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既交代赵国面对的严重形势,又突出太后的短见、固执,为触龙的“说”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5段)

  第一层(第2-4段)写触龙用迂回的办法劝服赵太后。先言己年老力衰,再言“爱子”之情,最后才言及正题,归结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使太后自然而然接受新意见。

  第二层(第5段),写长安君为质的结果。

  (四)总结扩展

  1.(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和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2.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词义范围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

  ②词义范围缩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为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③词义的转移。例如“走”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现在转为行走。

  ④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

  ⑤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合成词。例如“地方”“至于”。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体味触龙的劝谏艺术。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2.学习触龙抓住对方心理,设身处地,曲折委婉地劝谏的语言艺术。

  3.当堂背诵课文第三段。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在“说的原因”一段中哪几个字突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

  [点拨]一个“新”字,表明赵国国内正处新旧交替之际,局势不稳。一个“急”字突出了秦趁虚而入的急切。一个“必”字表明齐国要求长安君为人质的坚决。一个“巧”字强调了出兵的必要条件。

  2.大臣强谏后,太后的语言中哪个字突出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在全段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必”字充分表现了太后固执任性、蛮横专断的性格。这个字照应了前面齐国条件中的“必”字,立刻使矛盾尖锐化。

  3.触龙在说家常中说了哪几层意思?在说太后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说了四层意思:谒见目的,问起居,问饮食,谈养生。作用是缓和气氛,消除太后戒心。

  4.理解背诵课文第三段,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

  (1)左师公说爱子的主旨是什么?

  (2)哪些话是为这个主旨作铺垫的?

  (3)哪些话反激出这个主旨?

  (4)哪些话论述了这个主旨?

  5.这段话骨子里是批评太后不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的,为什么太后乐意听下去,并且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点拨]这是因为触龙能体贴太后对幼子溺爱的心情,先从为自己幼子求“补黑衣之数”入手,影射长安君,从感情上让太后产生共鸣;然后又借燕后作反衬,激赵太后反驳,顺理成章地提出主旨;接着又设身处地进入角色,与太后一起动情回忆疼爱燕后的情景,使太后完全接受了道理。

  6.如果说前面触龙还是曲折迂回、旁敲侧击的话,第四段就直接阐明观点了。说说这一段是分几层讲的?

  [点拨]第一层提出两个“有在者乎”的历史事实,欲擒故纵。第二层分析“无有”“不闻”的原因,得出规律。第三层水到渠成,类比长安君,批评赵太后,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第四层巧妙地归结到“爱子”这个话题上,刚而转柔,使太后深受感动而醒悟。

  7.本文善于用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试找出反映太后心理变化的细节描写。

  [点拨]“盛气而揖之”一“太后之色少解”一“笑日”

  8.讨论归纳本文的表现手法及触龙的游说艺术

  (1)情节跌宕起伏

  触龙入见太后,太后盛气揖之,剑拔弩张,矛盾一触即发。但出人意料,触龙只字不提人质,却谈身体状况,养生之道,太后色少解;既而触龙又提出为幼子求卫土:之职的请求,似乎是来找太后“开后门”来了;言谈中太后觅得知音,转怒为喜,并不由自主提出爱长安君甚于爱燕后;接着触龙一番表扬,已使太后为自己在长安君为人质问题上的短识而惭愧;然后又荡开一笔,写触龙大谈诸侯溺爱子女的恶果,巩固了游说战果,终使赵太后被说服。情节尺水兴波,扣人心弦。

  (2)说理正反对比

  本文谈话的中心是父母如何对待子女,触龙的观点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正面说理:①令贱息舒棋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使其自主。②太后爱燕后,常祝之:“必勿使反。”反面说理:赵先主及同时代各诸侯之后嗣,位尊无功,奉厚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以至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在两相对比的基础上,置赵太后于何去何从的抉择之中,触龙一句“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如重锤击鼓,振聋发聩,使赵太后猛然醒悟。

  (3)游说攻心为上

  触龙游说,攻心为上。开始一番闲聊,起到了托长交谈时间,缓和谈话气氛的作用。接着提出为子谋职的请求则声东击西,彻底消除太后的戒心,营造了良好的淡话气氛。表扬太后为女儿深谋远虑,是为了树立太后的自信心,使她感到自己更能为长安君深谋远虑,最后摆出两条道路让太后选择,把主动权交给对方。可见触龙的游说语言艺术炉火纯青。

  (4)运用伏笔回锋

  触龙言及自己为儿子谋划时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不经意处,伏下一笔,“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则回锋相照应,文章细针密线,构思精巧。

  (三)总结扩展

  [总结]

  公元前266年,赵惠王死了,接任的孝成王年纪尚小,国政暂时由赵太后掌管。秦国看到赵国困难重重,欲乘机进犯。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救,齐王却提出拿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做人质。长安君是赵太后的掌上明珠,太后执意不肯让他去。面对垂帘听政而又爱子情切不能忍痛割爱顾全大局的妇人,进谏必须讲求策略。当时,赵太后闻听触龙进谏,早已知道触龙必定是来劝驾。于是,她先摆出吐唾的架势,表明她的态度坚决。而触龙进门后,先避实就虚,说明自己此次不是来劝驾而是问安,大出太后意外。赵太后的第一道心理防线被击破,“色少解”,终于和触龙攀谈起来。触龙这时因势利导,又旁敲侧击,谈起了子女的问题,并“走起后门”,要求太后顾惜他的小儿子,流露出爱子情深的真情。太后似乎找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和知音,竟说道:“丈夫亦爱怜其少子。”到此,触龙已经用激将法让太后道出了真心话。“妇人异甚”,太后免提孩子的第二道心理防线又被触龙击破。然后,触龙立即抓住这个时机,趁势把话题转到正题。但此时他还是绝口不提人质的问题,而又采用了迂回曲折的方法,拿长安君与燕后进行比较,逐渐提出了“爱子情切”的真正问题是为子女以后的前途着想的命题。这时候,他便开始直陈利害,点明了赵太后爱子态度方法的不当。至此,太后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在触龙人情人量的分析上土崩瓦解,使她不由自主地说出“诺,恣君之所使之”。问题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通观全文,触龙的进谏成功就在于他使用了避实就虚、移花接木、巧于迂回的方法。这种说辨的方法,可以使论敌的说辨意识丧失平衡,心理防线崩溃,最终使论敌不由自主地就范,从而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扩展]

  文言实词词义判断六法

  (1)形训法。即运用形训,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2)声训法。即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敝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敝,兵器也不锋利了。

  (3)相似法。即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涪正确的解释。如: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可从相应的“小流”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4)成语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

  从上面几个例子中,括号内成语中的加点词词义,我们平时是比较熟悉的,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5)对文法。即在一些整齐的文言句式中,相对应的位置上往往是同义词或近义词,我们可以用其中一个已知的,推知另一个难懂词的词义。如: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通五经,贯六艺。

  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D.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A中由“被”推知“见”也作“被”;B中由“通”推知“贯”也作“通”;C中由“慎”推知“敬”也作“慎”;D中由“用”推知“以”也作“用”。

  (6)语法法。即借助语法结构分析词义。如:

  A.烟涛微茫信请求

  B.楚王贪而信张仪

  C.信义著于四海

  A句中“难求”为谓语,“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B句中可以看出“信张仪”是个动宾结构,可断定“信”作“相信”讲。在D句中可以看出“信义”作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主语,由此可推知“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四)布置作业

  1.归纳巩固文言知识。

  2.反复阅读,熟练背诵第三段。

《触龙说赵太后》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篇7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指导自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指明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

  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

  (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然段

  (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

  (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

  明确: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

  提问: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的?

  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

  (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文意简析:

  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学生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生就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采用集体背诵和抽查两种方式)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小结:《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

  学生提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中的“得无”该如何理解?

  明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是古汉语得固定句式。“得无”与语气词“乎”组成“得无……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可译为:“该不会”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应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又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应译为: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学生提问:“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又在者乎?”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世以前”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个新的诸侯建国时起。即指赵肃侯时代,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为“封侯“,名词作动词。此句应译为: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三、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题,再借助古汉语词典加以梳理)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质

  例句

  出处

  意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质地、底子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人质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

  “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腰斩时用得砧垫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询问、质疑

  2.及

  例句

  出处

  意义

  及返,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

  到……时候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趁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史记.孙子列传》

  比得上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史记.孙子列传》

  表并列,和

  3.甚

  例句

  出处

  意义

  夜半雪愈甚

  《资治通鉴.李?雪夜入蔡州》

  大

  不若长安君之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严重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太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驴》

  非常

  4.少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之战》

  表短时间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史记.西门豹治邺》

  稍微

  自经丧乱少睡眠

  《列子.愚公移山》

  同“多”相对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

  《山海经.精卫填海》

  年少的

  5.异

  例句

  出处

  意义

  此一异也

  《马钧传》

  奇异

  渔人甚异也

  《桃花源记》

  惊异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特别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特别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

  不同

  6.为

  例句

  出处

  意义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史记.孙子列传》

  做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

  《三国志.隆中对》

  变为

  推荐阅读:

  • 《触龙说赵太后》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精选15篇)
  • 《触龙说赵太后》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 《触龙说赵太后》教学设计(通用13篇)
  •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通用9篇)
  • 《触龙说赵太后》阅读答案(通用13篇)
  • 《触龙说赵太后》(精选14篇)
  • 能力的教案
  • 教学设计能力
  • 自理能力教案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