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古诗二首<<春日》《凉州词》。 春日古诗的原文

2024-03-24人围观
简介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2个生字及文中3个注音字,学写4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春日》和《凉州词》。 3、 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 二、

古诗二首<<春日》《凉州词》。 篇1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2个生字及文中3个注音字,学写4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春日》和《凉州词》。 3、 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 二、学习《凉州词》: 1、出示第二首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 4、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5、 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 6、 有感情地按七绝节奏朗读诗歌。 7、 组织背诵。 三、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3个字。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2、练习写字。 3、互相评价。 四、小结。 五、作业: 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激趣。 1、 背诵《凉州词》。 2、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代朱熹的古诗《春日》。 板书诗题,齐读。 二、学习古诗《春日》: 1、出示全诗。指名试着读一读。 2、放录音,生认真听。 3、 自学古诗中的生字。 4、小组内互读互听。 5、 逐句简析诗意。 等闲—随便 注意:风和日丽时,到泗水边游赏,一望无际的风光恍然一新。随处可见春风的面目,万紫千红的花儿都是他的姿容啊。 6、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想象一下美丽的春天。 7、按节奏朗读古诗,鼓励当堂背诵。 三、练习写“闲”字。 四、请同学们课后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五、作业: 1、背诵《春日》 2、完成课后习题2

古诗二首<<春日》《凉州词》。 篇2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祖国灿烂的文化,而古诗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浓缩着丰富的情感,积淀着智慧的结晶。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陶冶性情。喜欢古诗文的我,选择了六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凉州词》来进行教学尝试,期望通过我的课堂实践,摸索出一条古诗教学的新路子。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然而纵观平日的古诗教学,我们不乏看到古诗教学课成了诗意的串讲课,枯燥烦琐的字词分析,句意的理解,诗情的灌输,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因此,学生只是机械的获取知识又何来的创新与想象呢?我觉得,古诗教学应做到“自读自悟、入情入境、有滋有味”,即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学习,最后有滋有味的把古诗读好。下面,我结合《凉州词》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收获: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古诗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在教学中我以“情”为突破口,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古诗的意境。

  一、学科整合,从历史背景导入,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这是一首唐代的边塞诗,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因此,我从《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等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历史、地理学科知识和语文知识的整合,在开课伊始就达到了激发兴趣、激发情感的作用。

  二、尊重学生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是逐词逐句分析讲解,使得学生在在教师的牵引下亦步亦趋,学生没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只是被动的接受。本课的教学,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完整首诗的感觉,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静心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学生会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随后教师就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展开教学。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发挥了学生了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古诗教学的新突破。

  三、紧扣诗眼,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

  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从带给学生感触最深的“孤”字入手,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边塞的荒凉地理环境。我不是让学生单纯的感受诗像,而是将孤城、高山、黄河联系起来理解,通过“万仞山”对“孤城”的衬托,通过黄河对“孤城”的烘托,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后两句,我引导学生从“怨” 字入手,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教学中没有过于零碎的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去朗读,去品味,去感悟,教师创设情境,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四、朗读指导有目标,分层次,讲求实效。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有助于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朗读,是学习诗歌语言的主要手段之一。宋代大家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因此,在教学本诗时,我在古诗的朗读指导上很下功夫,按照认知规律,制定了“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贯穿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分层次、按步骤进行练读,每个环节注重落实,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课堂上,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默读、小声读、齐读、个别读、范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分读、配乐朗读等,课堂上书声琅琅。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意境,我激qing创境,让学生在哀怨悲壮的音乐感染下,为情所动,随情而读!同时,学生掌握了朗读古诗的方法,相信在今后的古诗学习中也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五、大量的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了古诗内涵。

  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巧妙地进行适度的课外拓展,如课前的赛诗会、对玉门关的补充介绍、对唐诗中“片”字的习惯用法的讲解,由”杨柳“引出的折柳习俗及相关的古诗,对“春风”的解读,描写战争场面的边塞诗的补充,直至课后的拓展阅读王翰的《凉州词》,大量的课外拓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收获颇丰。

  六、挖掘文本内涵,听说读写训练扎实进行。

  古诗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受文本的限制,不容易扎实展开。我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围绕《凉州词》中短短28个字,对学生进行了扎实的听说读写训练。如对“黄河远上白云间”观察角度的对比分析、对黄河从白云中流出来景象的想象练说、对黄河的词语描述、想象戍卒听到羌笛声的内心活动等。尤其是古诗学完后,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言之有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古诗教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它是千年文化的积淀。作为后人,如何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古诗的内涵和精髓,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积累,理解、感悟。作为教师,我自己感觉对《凉州词》一诗的钻研还不够深入,个别环节过渡不够自然,课堂的生成还不够,与学生的互动还欠缺,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我将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古诗二首<<春日》《凉州词》。 篇3

  《凉州词》教学反思

  《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思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教学《凉州词》,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古诗的教学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经过训练后,基本上能自己结合工具书,完成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关于古诗教学的一点思考

  古诗是连接汉语古今文化的传输带。古诗的内涵是丰富的,是多元的,因为其作者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其理解认识的多元化。作为现代人,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历程,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块,古诗教学更应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通过生活来认识古诗,而不是用古诗来认识生活。在教师主导已经有所缺失的今天,我们更应关注这一点。作为古诗教学,我们当前的课堂过多的注重古诗本身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忽视学生这一特殊的生命个体,忽视教师这一连接生命与意境的桥梁,这样,导致当前的古诗教到最后还是古诗,它只能作为一种文化宝藏而库存,学生依然是宝藏的收藏者,而不是拥有者、创造者、享受者。基于这一点出发,我们的课堂应不仅仅关注古诗本身,还应寻找古诗与学生这一生命个体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真正感诗。要做到这样,我们教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古诗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应该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引导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真正将古诗进行自我范围内的多元解读。

  我在教学《凉州词》时,我针对这首诗进行了四次有效引导:第一次,让学生听音乐,想象听到的画面,把学生带进自己的想象境界;第二次,让学生说说听音乐体会到的情感,因为学生听的音乐很感伤,因此,他们在说中感受到了幽怨、悲伤之情;第三次,二次运用音乐,让他们结合古诗谈谈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实际上是将学生自我生命个体与古诗画面结合的一次朦胧引导,有了前面的想象基础,古诗读的基础,于是使得画面越来越清晰,生活中看到的一幕幕仿佛就出现在眼前;第四次,教师巧妙的运用了一次疑问,“羌笛为何怨杨柳,春风又为何不度玉门关呢?”再介绍历史背景,让学生真正在疑问中解答了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是多元的,但这种多元不是凭空的,是建立在学生自我认识上的思考结果。这四次引导,使得整堂课学生不是在为学古诗而学,是在享受古典的文化生活味。

  学完诗歌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将其积累在脑中,我想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朦胧地对待古诗本身,引导学生自己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所能关注的。对于小学生,我们不能因为积累而积累,因为理解而理解,那样古诗到最后还是生硬的语言块。课堂中,我们能放手处且放手,深奥的又不是主要的字词可以不谈,让学生在自我范围内去欣赏,在情感范围内去感悟,真正将古诗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引导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后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古诗二首<<春日》《凉州词》。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读悟诗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赏析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五、作业:

  1、默写。

  2、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古诗二首<<春日》《凉州词》。 篇5

  教学内容:《凉州词》《浪淘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资料弄清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并结合资料去理解诗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守边将士怨情,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

  教、学具准备

  幻灯片,录音机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描写黄河的诗句,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一听?(1―2生背)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黄河的诗:《凉州词》(板书题目)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

  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王之涣)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戍边士兵的感情?(板书:怨杨柳)

  四、细读,悟诗情。

  过渡:从哪里能体会到戍边士兵的这种不得还乡的怨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戍边士兵长期驻守在怎样的环境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指导朗读。

  b、从哪里能体会到戍边士兵的这种不得还乡的怨情呢?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指导朗读。)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感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王翰的《凉州词》,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王翰的《凉州词》。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王之涣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凉州词》。

  2、板题《浪淘沙》。

  3、复习上节课总结的学习方法。

  二、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

  1、 交流诗人刘禹锡的资料。

  2、交流:(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2、 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小结: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三、拓展

  课下搜集刘禹锡的其他诗读一读。

  作业:

  1背诵古诗。

  2摘抄诗句。

  3课下搜集王之涣、刘禹锡的其他诗读一读。

古诗二首<<春日》《凉州词》。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好。

  3.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翰的资料。

  2.准备三至五首题为《凉州词》的诗对比、拓展学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识的生字中要注意“催”字的读音是平舌音“cu ”。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要注意“葡”“卧”字的写法。另外,“葡萄”“琵琶”两个

  词语在构词方式上比较特殊,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类似的词语,但不必和学生

  讲构词的方法。

  2.阅读教学

  学习这首古诗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在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的同时,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放明快的感情。具体建议如下:

  (1)通过查工具书、阅读书后注释等,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意境。

  (2)在理解和感悟意境的过程中,可以配乐读诗,可以给诗配画,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上网查找资料,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意境等,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感悟。

  (3)要调动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用多种形式理解诗意。

  3.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道题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背诵的方法。

  (2)“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词语,进行词语的积累。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词语的特点,但不必讲构词的方法。

  (3)“讨论交流”。这道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学习理解诗意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诗的前两句,展开想象,画一画边关将士在一起举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一起互相劝酒的语言,写一段对话;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这里列出了三个句子。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会发现这三句诗都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争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

  (5)“积累”。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另一首《凉州词》。这也是一首边塞诗,

  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涣。这首诗写了出塞远征的士兵的哀怨之情,悲壮苍凉,表

  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心胸。

  诗歌第一、二句勾勒出凉州苍茫辽阔而又寂寞荒凉的景象。接着,第三句笔锋一转,写出了戍边士兵处境的孤危和思乡的情绪。在这时,忽然传来羌笛声。而羌笛吹奏的正是“愁杀行客儿”的《折杨柳》曲。唐代盛行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因此杨柳容易引起离别的伤感。“何须怨杨柳”,按字面解释,是不必怨杨柳的意

  思,而实际上更加深切地提示了戍边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歌以“春风不度

  玉门关”句结尾。玉门关这荒凉孤寂的塞外,连春风都不会吹到,还有谁来关心

  士兵的疾苦呢?流露出诗人对戍边士兵的无限同情。

  4.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学生对于诗意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例如:“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中的“马上”“催”往往使人容易联想到“出发”,以为这是在催促将士们马上出发去打仗。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在这里,“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教师在教学时对这句诗的

  理解应予以关注。

  5.相关资料

  凉州词:乐府旧题。

  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制成的酒杯,犹如“光明夜照”,故称夜

  光杯,此指精美的酒杯。

古诗二首<<春日》《凉州词》。 篇7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赏析】

  凉州(今甘肃武威)位于河西走廊。这首诗描写了黄河上游辽阔荒凉的景象。此诗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指遥望黄河,其源仿如出自白云间。“羌笛”是西域乐器,“怨杨柳”是指羌笛声奏出哀怨的《折杨柳》一曲。

  首句设想奇特,是溯流而望。这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视觉方向相反,强调的重点也不同。李诗强调气势,王诗强调源流之高远。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一起。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诗人把一座城说成一片城,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孤城如一叶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间淹滞,正如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由此便推出了一个"怨"的主题:这偏远荒凉的边塞啊,春风都不肯光顾,而人却要背井离乡地在这里苦熬岁月。如此深长无奈之怨却以"何须怨"这样宽慰的语气说出,曲折达意,举重若轻。仔细想来,《折杨柳》之曲也的确无助于消解幽怨。那么怨谁呢?诗人没说,倒是同题的另一首诗微露怨词:"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轻轻地怨怨"春风"算了。《唐诗正声》吴逸一评:“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趣闻】

  传说清代的纪晓岚曾机智敏捷,摆脱了一次窘境。

  纪晓岚是乾隆皇帝时的大红人,学问大。应对敏捷,乾隆帝喜欢他。有一次要他在折扇上题字,他就写王之涣的这一首《凉州词》。可是这位才子一下子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间”写漏了。

  乾隆帝发现了,不说什么,只叫他把写的念一念。纪晓岚接过来一看,明白了,但很有捷才,不慌不忙地读成了一首长短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足以体现纪晓岚的才智。

古诗二首<<春日》《凉州词》。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一类生字,认识3个二类生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诵读古诗,感受古代诗韵律美。

  3.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感悟、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音乐背景,课件。

  基础知识:

  区别字:

  琵( )琴( )葡( )战( )

  琶( )瑟( )萄( )站( )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凉州词:乐府旧题。作者王翰,字子羽, 唐并州晋阳人, 睿宗景云元年进士及第, 直言谏诤, 被贬为道州司马, 现存诗篇不多, 但都属绝妙之作。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配乐朗读诗。

  1.范读。

  2.练习读。

  3.指名读。

  4.齐读。

  四、听音乐,读古诗,想象诗的意境,了解诗意。

  五、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六、作业:

  1.写生字、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搜集长城资料。

  4.完成课后练习。

  (1)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

  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词语的特点。

  这是连绵词,不能拆开来理解,单个汉字没有意义。(澎湃、玫瑰、蚂蚁、玻璃、叮咛)

  (2)讨论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前两句,展开想象,画一画边关将士在一起举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一起互相劝酒的语言,写一段话;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3)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会发现三句诗都是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争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

古诗二首<<春日》《凉州词》。 篇9

  教材分析: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古诗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采用“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引导法、 情境教学法、 点拨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讨论探究 、诵读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我们三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

  (2)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出示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 

  3、了解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1)简介王之涣。

  (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

  3、指导“仞”的读音和“羌”的书写。

  4、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来试试?

  5、师生合作读古诗。

  6、齐读古诗。

  7、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学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8、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层次、按步骤进行练读,每个环节注重落实,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读出感觉,读出情绪,然后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三、抓诗象,入诗境,悟诗情。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预设一:学生对“孤”的感悟

  1、诗象:孤城、万仞山

  (1)这座孤单单的城。指的是哪座城?引导学生从注释中获取玉门关相关知识,师补充介绍玉门关。(出示图片 )

  (2)为什么作者称之为“孤城”?

  引导感受:a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烟,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城”。

  b这样的一座城,不远处就是万仞高山,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渺小、孤单)——这就是诗句中说的“孤城”。

  (3)了解“片”的用意。

  师抛疑:"片"在这可以换成什么词?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一片”是唐诗习惯用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孤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像一片落叶,显得单薄。)

  (4)指导朗读本句,可以把“一片孤城 ”和“万仞高山”对比读,读出戍边城堡的“孤”。

  引导:孤城周围除了高山,还有什么?

  2、诗象:黄河

  (1)读读这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回顾“黄河入海流”的观察角度,了解本句诗的视角:逆着黄河流向,自下而上远眺黄河。

  (3)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白云中流出来的黄河像  (想象练说,引导学生用比喻句表达)

  (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条黄河?

  (5)指导朗读:让我们读出黄河的源远流长,读出黄河奔腾万里的气势。

  3、深化“孤城”的意境。

  巍巍高山、滚滚黄河,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堡的“孤”!仅仅是城孤孤单单吗?(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

  4、带着我们的感觉,自由读两句,读出古诗的意境。

  预设二:学生对“怨”的感悟。

  1、感悟“杨柳”的双关。

  (1)理解“怨”,思考: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为什么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吹不到,杨柳自然不会发芽。战士们是多么盼望见到春风轻拂,杨柳吐绿啊?但在这茫茫高原,那只是奢望。埋怨杨柳有用吗?所以作者说——读后两句

  (2)杨柳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战士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子。介绍古人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3)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课件出示: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让学生和老师轻声诵读。)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代——无名氏《送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当戍边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的悲凉的折杨曲时,会是怎样的心情?理解后两句的意思。

  (5)指导读后两句。

  2、感悟“春风” 的深意。

  春风,表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风。它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戍边将士们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很多将士魂归关外。

  3、拓展: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轻声地跟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4、 激qing创境,配乐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以“情”为突破口,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边塞的荒凉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大量的课外拓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

  四、情感渲染,拓展运用

  1、写话练习:羌笛发出的悲切之音,让将士黯然泪下。如果他家有年迈的父母,如果他已经有了妻儿,他会对父母妻儿说些什么?请你任选一种角色,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写好后交流)

  2、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将士们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幽幽的羌笛声里,含泪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有感情背诵《凉州词》。

  2、结课升华: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安宁!

  4、课外拓展:自学王翰的《凉州词》。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物,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深化古诗内涵,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赋予了古诗新意。】

古诗二首<<春日》《凉州词》。 篇10

  国庆节前夕,在文翁试验学校有幸聆听了市教科所罗老师关于学习新课标的讲座,受益匪浅。尤其听到他讲到的李吉林老师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案例。李吉林老师教学时,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导学生画“篱笆”,画“飞入黄花无处寻”,通过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诗句中的美好意境。

  诗歌教学历来就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对于小学生,要在读中感悟几千年前诗人的情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但是,李老师的方法,却化难为易,学生兴趣高,易接受,而且也更容易弄懂诗词的意思,这样一举几得的事情,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用呢?

  今天准备学习《古诗二首》其一——《凉州词》。我也想像李老师一样来一个创新,一改往常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更自由的空间。

  一、开课

  师:同学们,经过国庆长假之后,你们还记得我们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吗?

  生:母亲河。

  师:板书“母亲河”。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的哺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河……

  (来不及说完,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的说出了——黄河)

  师:在母亲河旁边板书“黄河”。不错,黄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也一直是人们赞美歌咏的对象,我就记得在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大家还学过一首写黄河的古诗,你们还记得吗?

  生:忘了。(在师的提示下)背诵《登鹳雀楼》。

  师:今天我们同样要学习王之涣写的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板书课题——凉州词、王之涣。

  师:你们了解“凉州词”和王之涣吗?

  生:交流预习时收集的关于“凉州词”“王之涣”的知识。(对作者的介绍太过简单,导致后面诗意的理解不到位)

  二、学习古诗

  师:首先我们来朗读古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生:齐读古诗。

  师:这一遍,同学们能把字音读准,但是对于诗的韵律和节奏还把握得不好,现在请自由朗读,待会儿,愿意读的同学请大胆的起来朗读。

  生:自由读诗,用铅笔划节奏。

  生甲读,评价。生乙读,再评价,老师点评。全班齐读。

  (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来说,诗歌的朗读技巧已经掌握的不错了。)

  师:我们读诗要讲究轻重缓急,这样才能读出诗的美,诗的韵。刚才同学们再一次的朗读,就让老师听出了这样的美。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笔和纸,我们再来画一画吧。

  师:请大家跟着我读第一句,然后用你手中的笔,把你读懂的东西画下来,我们再请同学起来说说你要这样画的理由。

  生:跟读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然后把读懂的画下来。

  (学生很有兴趣)

  师:巡视。

  生甲:我画了黄河和白云,因为我从"黄河远上白云间"这句诗中体会到有黄河和白云。

  (这个学生平时是一个内向的男孩,但这次是他最先举手)

  生乙:我也画了黄河和白云,不过我和他的黄河不一样,我的黄河是远远的流向白云的,所以我画的越来越小。我从“远眺”这个词知道的。

  (这个同学的发言,很显然得到很多人的赞同,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孩子们自主地进行交流了。)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很认真,也画的很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将第二句诗也同样的画下来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吧!

  生:齐读第二句诗,并继续作画。

  师:巡视。发现有孩子没有在第一副画的基础上画,于是马上提示:孩子们,我们现在是重新单独画呢,还是在第一副画的基础上画,为什么呢?

  生:应该在第一副画的基础上画,因为它们描绘的是同一幅画面。

  生甲:我又画了城墙和山,因为诗句中说了有城和山。

  师:有同学补充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诗句,诗句中告诉我们,是怎样的城,怎样的山呢?你能将你的画再进行修改呢?

  生乙:我只画了一座城,和很多的山。因为诗句说是“孤城”和“万仞山”。

  师:同学们,你们理解“仞”的意思吗?

  (生七嘴八舌,不能一致。)

  生甲:尺

  生乙:米

  师:“仞”是一种度量单位,它不是指数量,而是用来表示长度、高度。“一仞”相当于七尺。可见,万仞山是指山高,而不是山多。所以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自己手中的这副画,就知道第一二句诗写的是什么了?

  生:写景

  师:对,它在进行写景,那么后面两句诗又在干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后面两句,再用手中的笔进行描绘。

  生读诗,画。师巡视。发现很多孩子都不能画,问:“孩子们,你们为什么不能画了呢?”

  生:因为不知道该怎样画!

  师:为什么呢?这两句在些什么呢?

  生:写人。

  师:能不能具体的说说写人的什么,怎样写人的?

  生甲:写人在吹笛子,很忧伤。

  生乙:又在写柳树和春风。

  师:我们写人物有哪些呢?这里诗人写了人物什么?

  (引导出了问题,偏离了诗意)

  生:神态。

  师:对人物描写呀,可以有神态描写,但是,同学们,你们在回头看看我们的前两句诗,你明白前两句写景的目的吗?我们分析古诗,不能将几句拆开,而应该前后联系的进行分析。

  生静默,思考。良久,生甲:是作者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其他附和。

  师:以前老师曾经告诉过大家,诗人写诗都有它的目的,要么是借景抒情,要么是借古讽今,这首诗的作者,正是借用黄河之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

  (自己觉得像是硬灌)

  师:既然同学们已经感觉出作者的意图,那么,你能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吗?

  生自由读诗。

  生甲:我觉得是作者依依不舍,因为有战士要离别了。

  生乙:我感觉诗人生活很孤独,很无聊。

  生丙:我觉得作者心里很不舒服,在埋怨。

  (能够起来说的很少,很多同学都是一幅沉思状,这时候,我着急了,只有又开始硬灌。)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从诗句中理解到诗人的思想感情,那么,请问同学们,作者“怨”什么呢,在“怨”字的前面还有词语你认真体会了吗?大家知道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那么是谁走谁留呢?诗句中写的人是谁呢?

  生开始议论纷纷

  生甲:作者没有怨,因为前面还有“何须”两个字,就是不怨的意思。

  师:诗句中写的人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生:写战士,他们在吹笛子。

  师:为什么吹笛子?

  生:因为有人要走了。

  (简直就是问答式的提问法了)

  师:请同学想象,在黄河边上,孤零零的城池里的那些人们,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吹奏笛子的目的真正的是为了送别吗?

  (问题开始绕了,纠缠不清的感觉了)

  生:他们很孤独,所以吹笛子解闷。

  师:这样的环境下,战士们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只有靠吹奏笛子来解除烦恼,但是他们缺并不抱怨,“何须怨”,这又可以看出战士们怎样的思想?

  生沉默,没人能够回答。

  师继续引导:这样孤独的生活,他们居然一点也不抱怨,这是怎样的思想啊?(还是没人回答,只有自己说出来)这是一种豪迈的情怀,一种悲壮的情怀。这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目的,为的就是表达内心的这种孤独和豪迈。

  师:当我们面对滔滔的黄河水,却身处异乡,倍感孤独的时候,你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情呢?请你将自己当作诗人去感受一下吧?现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去朗读全诗吧。

  生:读诗

  (下课铃响起,本打算推荐王翰的《凉州词》,也没有时间了)

  回想上课的过程,我有几点深刻的感受:

  一、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虽然是引导,不是主导,但是,如果引导不成功,反而会适得其反。这堂课,我的引导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果不发挥好,或者根本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会很大程度影响课堂,甚至会限制课堂的生成和出彩。

  三、古诗词教学,对于小学的孩子,仍然是个难点,尤其是理解感悟能力欠缺的孩子,根本不能进入角色,与诗人、与课本进行对话。

  四、在古诗教学之前,一定要充分给与孩子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尤其是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然,无法让孩子能真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古诗二首<<春日》《凉州词》。 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读悟诗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赏析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五、作业:

  1、默写。

  2、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古诗二首<<春日》《凉州词》。 篇12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自古以来,长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成为很多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长江的诗句我们就学过不少,谁愿意来展示一下,来一两句。(请三个学生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题目是——凉州词。(板书)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很多诗人都曾经以此为题。不信吗?那我们一起去网络中看一看。(师亲自查询演示:输入“凉州词”)你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诗人王之涣、王翰、张籍都曾写过此同名诗歌。其中王翰的这首也很有名,同学们也都很熟悉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凉州词的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涣。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两位学生读,然后齐读)

  二、感悟诗意,品位诗情

  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这句诗)

  1、这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呢?你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这些特点?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预设:

  (1)黄河:雄伟壮观 从“远上”“白云间”进行体会

  (在学生说的过程当中,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黄河、白云)

  (2)孤城(不是孤城,而是城):联系上下行的诗句想一想,它指的是哪座城?(玉门关)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玉门关吗?那了解这个地方吗?这下我们都遇到难题了,怎么办呢?(利用网络)

  学生查找:有关玉门关的资料(文字介绍、图片)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板书)

  你还能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玉门关的特点?(一片、万仞山:片,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在学生说的过程当中,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城、山)

  师:的确,“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那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这句诗呢?(指名读,齐读)

  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学习第一句诗就是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进行理解,下面这句希望同学们也能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诗的第一句都是诗人对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而我们都知道,诗人写诗往往都喜欢借景来——抒情。那它究竟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课件出示)

  (1)这句诗中你觉得哪些词难以理解,提出来?(生说,再查阅资料,汇报时提醒学生用一句话汇报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点)

  预设:

  羌笛:文中的注释里就有,同学们,注释也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

  杨柳;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2)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两三个学生说)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3)这句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怨)

  (4)那么,战士们,究竟是怨还是不怨呢?如果怨,他们怨什么?如果不怨,他们又为什么不怨呢? 展开讨论

  师:的确,战士们是有怨的,他们思念家乡的亲人,盼望能早日回家,可是,他们也知道自己是一名驻守边防的战士,有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因此他们的这种悲伤的哀怨中还带着为国捐躯的壮烈,是悲而不失其壮。

  谁能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句诗?(指名读,齐读)

  (5)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豪迈的、誓死保家卫国的将士们。面对这些,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写下了这首诗,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知识延伸

  1、师:事实上,描写黄河的诗句除了我们今天课本内的学的还有很多,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仍然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

  生:查找描写黄河的诗句。(诗句直接抄在书上进行反馈)

  师:你看,合理利用网络来学习语文,我们不仅学到了课本上关于黄河的诗句,还了解了许多课本之外的。(看来,合理地利用网络,收获真是不少啊)

  2、师: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凉州词》一样,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反映战争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请同学们课后进行查找。

古诗二首<<春日》《凉州词》。 篇13

  课前准备:

  1、课件;

  2、在黑板上写好《凉州词》一诗。

  3、印有王之涣诗作的纸张。

  课前预热:

  1、同学们,第一次来到你们学校上课就有一种亲切感,知道为什么吗?来,请你猜一猜。(陈老师在诸暨读过三年书,这三年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使我走上了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我视诸暨为第二故乡,所以来到诸暨,看到你们,感到特别的亲切!)

  2、今天咱们学的是古诗,谁先来给我们背几首助助兴?指名。

  3、能让陈老师开个头吗?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你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是啊,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出示课件: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如与吐蕃,东西突厥,奚族,契丹的多次战争,成了唐代边塞诗反映的内容,许多诗人或从军边塞,参与军幕,或去边塞(如幽蓟一带)旅行,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千古绝唱。

  教学预设: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课件中的flash陈老师是网上下载的。其中有两处错误,一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渡”,课件中加了三点水,二是王之涣的涣,它写成了提手旁。无法更改,陈老师在这里说明一下,表示抱歉。)

  1、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2、朗读。

  (1)这首诗有两个子难认,跟老师读一遍。

  (2)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千古绝唱?(指名二位学生读、然后齐读)

  二、感悟诗意

  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让我们先来看前面两句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

  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

  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师:读得不够,我们仿佛觉得黄河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师:读得不错,黄河有上百里了;师:哦,有千里之势了!)

  师: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

  好!让我们像这位同学那样读!

  2、看一看:想看看黄河吗?

  播放黄河课件。

  3、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4、说一说(描写黄河的诗):

  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吗?如:

  (1)、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在古代,“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2)、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4)、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也有描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年纪比王之涣要小13岁,我想,他一定是学了王之涣的这首诗,才有这样的想象吧。)

  5、读一读:

  师:为了读出这句诗的气势,我们最好能够站起来读,愿意的,请站起来!好,让我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1、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让学生知道玉门关的大概位置。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标明凉州、黄河、玉门关〗,这些地方在我国荒凉的西北地区。)

  想看看玉门关吗?出示课件: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3、落实之一:孤

  再读读该句,你有什么感受?

  (1)预设: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

  孤单单的一座城。(仅仅只是城孤单单吗?哪里可以看出戍边战士的心情?)

  (2)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4、落实之二:片

  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5、回读该两句。

  小结过渡: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过渡一: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何以解忧?唯有羌笛――)

  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1、解词。这两句诗理解较难。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度:越过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不要去)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两句诗连起来读一遍)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春天早点到来,跟战士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出示征戍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还者十无二、三”是什么意思?

  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②谴责和憎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

  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6、感受征戍之苦。

  师: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在唐代边塞诗中,有许多描写战争的,陈老师摘录了一小部分,咱们来看看:

  出示课件:诵读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配上相关的解释。可以轻声地跟教师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

  7、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如果诗歌仅止于此,就没有多大特色。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语双关。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

  师:羌笛何须怨杨柳,其实,杨柳在这里又有另外一层意思。你想知道吗?战士吹奏的是古代《折杨柳》曲子。课件出示:折柳送别的习俗。并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播放《阳关三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唐 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读(教师指后两句诗)

  8、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两地亲情笛声传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征人思亲人(配悲伤的乐曲):

  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

  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凄切的羌笛声里,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

  2、亲人思征人(配伤感的乐曲):

  课件出示:明月千里寄相思。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如果此刻,你就是那小男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

  依次交流妻子思念丈夫,老母惦记儿子,孩子相信父亲的情景。

  (适时穿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年轻的妻子因思念丈夫而伤心欲绝,丈夫却只能在边关频频回头望着家乡而不能回家!

  三、结课升华――拥抱和平。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出示课件)

  (本堂课在诸暨实验小学和绍兴县实验小学公开展示,效果非常理想,曾使在场好些师生落泪。其实,对课的钻研真的很不够,上的课也少。课上的少,积累就少,课也就更上不好。熟能生巧,我想真应该多上上课。)

  • 推荐阅读:
  • 古诗二首<<春日》《凉州词》。
  • 8古诗二首(通用16篇)
  • 《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通用15篇)
  • 19古诗二首(精选15篇)
  • 《古诗二首》《吾腰千钱》教案及练习(精选12篇)
  • 《古诗二首》教学叙事(通用17篇)
  • 古诗二首教案
  • 诗二首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