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教学实录 北大荒的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教学实录 篇1
……
师: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读一遍可以,也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
师:读了几遍(2、3遍)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听吗?读得同学认真读,其他同学仔细听。
生1:读第二自然段。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评价。(从学生的评价纠正了:几缕、血红、绛紫、五彩斑斓等读音)
师:谁愿意再正确地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呢?
生:读第二自然段。(2人)
师:大家读得很投入,通过我们的努力,已把所有的生字词都读正确了,接下来还要请同学再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自然段写了北大荒秋天哪里怎样的景色。
生:自由朗读后回答,要求其他同学仔细聆听。
生1:这一自然段写了北大荒秋天天空的流云色彩多。
生2:写的是北大荒秋天天空光是一碧如洗,到了傍晚西边的天空会有几缕流云,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变成了好多种颜色,就像是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生3:我认为写的是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很美丽。
师:这么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说法各不相同,请你再仔细听听老师的问题辨别一下,哪一位同学说得格外好呢?老师问的是这一自然段写了北大荒秋天哪里怎样的景色?
生4:我觉得生2说得好,特别完整。
师:哦,那把整段说下来不是更完整吗?你们觉得呢?
生5:我觉得生3说得好,说得很清楚,也不罗嗦。
师:你们觉得说得有道理吗?(有)对,要概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就要说得清楚,又要说得简洁。
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知道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很美,(出示图画)瞧,这就是那美丽的天空。那北大荒秋天的天空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呢?请你自己再读读这段课文,试着用文中的词句来说明。你可以用笔圈圈划划。
生:自由阅读、圈划,然后大堂交流。
生1:我觉得这句话写得特别美“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师:你觉得它写得美在哪儿呢?
生2:这些流云在落日映照下,颜色有很多种,一道银灰,一道橘黄……,所以我觉得很美。
师:(指图)是啊,天空中有一道像银子一样的灰色,像橘子一样的黄色,像血一样的红色,还会有哪些像什么一样的颜色呢?
生1:像草一样的绿色。
师:那叫……生:草绿
生2:还有粉红。(金黄、葡萄紫、梨黄、玫瑰红、天蓝、雪白等)
师:这么多的颜色,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3: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色俱全、五彩斑斓等)
师:天空中有这么多色彩,你们觉得美吗?(美)那谁来美美地读读这句话。
生4:读。
师:请你再读读这句话,除了写色彩多,你还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5:像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流云是五彩斑斓的,还像锦缎很美。
师:在作者眼中那些美丽的流云像锦缎,那在你眼中这些流云像什么呢?(指图)
生1:像彩虹。(像孔雀羽毛,像彩衣,像彩色的阶梯)
师:说得真好,听老师读读这句话,你还从中感受到什么?(突出转眼间,四个一道)
生2:这些流云的颜色变化很快的,原来天空是一碧如洗的,到了傍晚,一转眼就变出了许多颜色。
师:作者还写了四个“一道”,(看图)这些颜色是不是像五颜六色毛线混杂在一起的?
生3:不是,是一道一道的,很有次序,不乱的。
师:很有层次感的对吗?你们觉得是混成一团美,还是这样美?
生:有次序的美。
师:刚刚有同学说像孔雀的羽毛是不对的。孔雀的羽毛颜色就是混在一起的。
师:大家讨论得很认真,透过简单的语言文字,我们品味出了北大荒秋天天空的美,相信大家一定能将感受到的读出来,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一自然段,读出感受。老师为你配上音乐。
生1:配乐朗读。
师:现在提高点要求,请你来当当北大荒的小主人,将家乡的天空介绍给我们这些外地的游客。可以用书上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先自己准备一下吧!
生:准备,说给同桌听,指名说。
……
[解读]:
这是我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自然段的课堂教学实录。听课的老师如是说:“思路清晰,教学流程顺畅。”这“顺畅”一词,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着实不易。为了做到教学流程的顺畅,防止旁生枝节,传统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满堂灌”。随着课堂教学改革中“将课堂还给学生”理念的提出,“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复存在,课堂中呈现出的是一种活泼、自主、和谐的氛围,要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达成教学目标,而且不能有教师生拉硬套的痕迹,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因为不少教师常常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去“精心”设计教法,为了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怕学生的回答过散,不敢放让学生暴露矛盾。其实,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学目标的达成两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科学的语言去引导,使整个教学流程浑然天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质。教学语言的优劣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如何利用优秀、科学的教学语言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达成有效地统一起来呢?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利于学生大胆地“放”。“放”就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的本质应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学生没有自主参与的机会,学习热情会越来越淡薄,自信心越来越不足,能力也越来越差。与其有我们老师去告诉他们正确答案,不如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充分去读,放手让学生去说,教师别急着去肯定或否定,让学生在相互地交流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认识,获得学习的技能。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要求学生概括第二自然段的段意时,根据多位学生的回答,请学生来判定哪位学生说得好,教师再有针对性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建构出概括段意的要点。教学实践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大胆地“放”,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练的机会,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带着自己学习成果,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成功,才能得到老师有针对性的帮扶。重要的是,只有大胆地“放”,才能唤醒学生自主意识,激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落实。也就是“变先教为先学”。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扶”在目标地达成上。“扶”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放”之后的“扶”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学生需要的。“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点之处,“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学生细细品味作者写的北大荒秋天的天空美在何处时,教师在学生自品感受不深时,运用范读、举例、对比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北大荒秋天的天空的色彩美、层次美、变化快。另外,“扶”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可以是理解词语的方法,也可以是读懂课文的方法等。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引导学生结出概括段意的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后,总结出“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美”的学习方法等。总之,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言文字的一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才能让学生学会,会学。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的教学语言成了一门学问,我们要力求做到言不烦、少而精,让每一句话都落到实处,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教学实录 篇2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3、能真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地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地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
2、简介北大荒。
北大荒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广大地区。过去那里是一片荒芜,解放后,经过建设者的开垦,荒地已变成良田。
3、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找出能概括课文的
绛紫透明波纹燃烧山岭
荡起北大荒一碧如洗清澈见底几缕
自由读。
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紫是平舌音,烧、澈是翘舌音,岭、缕是边音,纹是前鼻音,岭是后鼻音,荒、绛是三拼音)
指名读,齐读。
2、读句子。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这是一个长句子,在读时要注意合理的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指名读,齐读。
3、读课文。
指名分自然段读。
师生共同评议。
4、回答问题。
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文中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四、理清课文脉络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的?
五、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组词:
先火此冷文
洗灰紫岭纹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
3.提问
二、讲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北大荒的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一碧如洗)理解"一碧如洗"。
天空的的陆云是什么样儿?
指名读第二句。
"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色彩真多呀!课文中把流云比作什么?(五彩斑斓的锦缎)
"五彩斑斓"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练习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绘了北大荒的秋天的美丽。
2.学习第三自然段。
轻声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填空:
小河,如同,静静地躺在。一全小鱼游过去,水面上顿时漾起了( ).
理解"清澈"。
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指名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北大荒的秋天小河的美丽。
3、学习第四自然段。
默读第四自然段,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那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的意思,用"-----"划出来。
指名回答。(原野热闹非凡)
"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十分热闹,超出一般)
那几句具体写"热闹非凡" ?
" 大豆、高梁"当作什么来写了?(当作人来写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热闹的景象?
读这句话时,要把农民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读出来。
练习朗读,指名读。
练习背诵。
4、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第5自然段。
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茫茫草甸子" "沉甸甸"
练读第5自然段。
小结: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厚。
5、齐读第6自然段。
用赞美的语气读。
三、齐读课文,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3.照样子,写词语。
4.背诵全文。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教学实录 篇3
之一
常州市新北区孝都小学 言爱菊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映照 燃烧 顿时 一碧如洗 赞美 脸庞 挺拔 热闹非凡
2、听写句子: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二、学习课文
1、围绕听写的句子提问: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儿?
2、听录音朗读2—5自然段,在你认为美的地方作上记号。
3、组织交流北大荒秋天的美。
天空:(1)理解词语“一碧如洗”、“流云”等。
(2)读“银灰”、“橘黄”、“血红”等词,照样子换个词语读一读。
(3)读长句,进行换词换句练习。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______、一道_____、一道_____、一道_____,就像____________。
小河:(1)理解“清澈见底”,找出与“清澈”相关的词语。
(2)结合所找词语读比喻句,知道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躺”在句中的作用。
(3)把握语气,自读“小河”部分。
原野:(1)理解“热闹非凡”,说说生活中哪些场景也可以用这个词。
(2)原野上是怎样热闹非凡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体会写法。
(3)找一找:生活在这里的人是用哪句话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的?认识“大豆摇铃千里金”。
(4)想想说说:田野、山岭、江河、草甸子会捧出什么宝物来?
4、小结:跟着作者的文字,我们看到了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原野,这时候你最想说什么?
三、拓展阅读
1、小黑板出示2003年4月8日《人民政协报》上的《“北大仓”可能变成“北大荒”》的资料。
2、读一读,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课后作业
选一选,写一写:
1、课间的操场上热闹非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节日的大街上热闹非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教学实录 篇4
[走进荒原]
这里是冰雪故乡,属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暴虐的西伯利亚寒流长久地在这里盘旋,因此,北大荒的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从南至北由2.6摄氏度到零下3.5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达零下40摄氏度!
它的北部是气度不凡的小兴安岭地区。有莽莽山地,有平缓丘陵,还有宽大的谷地。这里濒临风口,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冰霜统治之下,冻土层最厚达2.5米。它的西部是松嫩平原区。嫩江从伊勒呼里山千里南下,与松花江合流,使这里的地势平坦,更有梦幻般广阔无垠的大草原。它的东部是三江平原区。平均海拔仅54 米,构成罕见的平坦地势,形成大面积的低湿沼泽地,变幻莫测,于是有“鬼沼”的神奇传说。
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大都在5%到8%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
这里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表江河纵横,地下水储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极为适宜农业发展;有珍贵的矿产资源,煤、铁、铜、金、石油一应俱全;还有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山林中有虎、熊、獐、鹿;沼泽区有丹顶鹤、天鹅;河湖中的鳇鱼、鲟鱼、大马哈鱼、白鱼,俱是水产珍品,人参、猴头、木耳、蘑菇也都是名贵山珍……
难怪历朝历代的人们不惧艰难,竞相踏上那条几乎没有归途的开拓之路,为后代遗下了可以凭吊的印迹。
[历史回眸]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从1958年6月开始,先后有5.5万名山东支边青年和移民,高举垦荒的旗帜来到北大荒,为垦区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垦区职工队伍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1968年6月18日,以“屯垦戍边”为主要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这一来就有3万多城市知青成为“兵团战士”。从1968年至1976圻,共有54万城市知识青年加入到北大荒人的行列。
前后十几年时间里,几十万人潮水般涌来,他们留给这块土地的是最宝贵的财富——青春。北大荒创业者以独特的方式为垦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直到目前,仍有2万多知青工作在垦区各条战线的岗位上,为北大荒的建设奉献自己的一生。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今天,绝大多数知青已成为共和国各条战线上的中坚。从北大荒的土地上走出了聂卫平、张德英、姜昆、赵炎、何新、梁晓声、张抗抗、李晓华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棋圣、世界冠军、艺术家、作家、企业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知青生活无悔于青春,无悔于时代。因为正是在那里,艰苦卓绝的垦荒生活铸造了他们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北大荒人性格;培养了他们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的北大荒人气质;练就了他们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北大荒人品格。他们说北大荒精神哺育了他们,没有北大荒就没有他们的今天!
荒火燃起来了,炊烟升起来了,三江平原地图上那大片的空白处,出现了颗颗闪亮的小红星。
[经典存盘]
最美的北大荒(节选)
一种真切天然朴实无华的美,常常在梦中、在沉思中,将我完完全全地笼罩包容,并与我的身心融为一体。
是的,我至今最难忘的仍是北大荒的美……
夏天原野上的鲜花应有尽有。田边地头、甸子里坡岗上。野玫瑰、雏菊、风铃草、金针菜,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花儿,那么大,那么艳,那么诱人,烂漫无边铺展到天的尽头任人采摘……
北大荒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时不在的。当春天甸子里的银柳爆满毛茸茸的嫩芽、当秋天的屋檐下挂满金灿灿的玉米、当冬天的冰凌花在窗玻璃上勾勒出一座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我总是怀着由衷的欣喜,并为之深深感动。
我至今仍记得,自己端着脸盆去夏天的小河边洗衣服,久久痴迷地望着晚霞变幻的奇妙云彩而忘乎一切,让蚊子咬叮得满身红肿;一个深夜里加班装运砖瓦,眼睁睁就看着黑暗的田野上弥漫起一片浓浓的白雾,那雾缓缓地涌过来,终于把我温柔地裹住,虽然冻得瑟瑟发抖,却犹如亲临琼楼玉宇,恨不得轻歌曼舞起来……
(张抗抗)
[美文欣赏]
秋的原野
窗外飘来一片梧桐的落叶。我对它凝视了一会儿,恍然领悟到:那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了。
我匆匆地走到郊外,在原野中漫步游荡,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感到浑身有说不出的舒畅。我贪婪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不由自主地哼出一支轻快的小调。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给秋风抹试得非常洁净而明亮。村外的那个小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这美好的天色。那塘边开满白花的芦苇丛里,忽然钻出一对白鹅,慢吞吞地在水面浮游着;它俩显得天真烂漫,或许嫌这儿过于寂寞吧,于是伸长颈项,有节奏地叫着,把水面荡漾起一圈圈的波纹,也为大自然的面画平添了不少生气。
山谷里枫树的叶子,或许是喝了过量的酒,或许是为了向秋天表示他们无限的热情,不然,它们为什么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呢?
村前村后,丰收的稻田,好似一片金黄色的大海。一阵微风吹过,泛起了一排排金色的波浪;稻田深处,不时传来一阵阵农民们的欢笑声。
当七彩的晚霞在天边编成瑰丽的织锦时,村里屋顶烟囱上也升起了缕缕的炊烟,跨上牛背回家的牧童们,唱着抒情的歌谣,歌声在晚风里飘得很远,很远……
[描写集锦]
棉田的秋色真美丽。沉甸甸的棉桃把果枝都给压弯了。一个个大桃似的铜铃,好像正叮当作响。棉叶湿漉漉的,不少棉桃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絮。棉絮上还有一些小水珠,晶莹透亮。离开棉田来到玉米地,这儿更热闹,你看吧!一株株一人多高的玉米,一尺来长牛角似的玉米棒子插在粗壮的茎秆上,棒子露出黄金一样的牙齿,谁见了不生爱慕之心。地头上,一株株红高梁,高高地举着红红的火把,威武地站在那儿。一阵风吹来,高梁东摇西摆,好像刚会走路的孩子一样,高梁叶子互相碰撞,发出一阵沙沙声,真是热闹极了。快瞧瞧,那边的豆地里,豆秆手挽手地连接成片,轻轻地摇着头。啊!一串串毛茸茸的大豆荚,一串连一串,真逗人喜爱。
漫步,在郊野,在初秋的夕阳里。冷风阵阵拂面,扯落片片黄叶。天空与大地共同烘托一个火红的主题。秋天闪入我的眼。秋天澄黄的柿子在枝头跃动着向我招手;秋天酿熟的葡萄乌亮诱人;秋天烧红的花椒颗颗粒粒爆得令人心颤!……我看见秋哄出农人满颜的欢喜;我看见秋纵得诗人豪情奔涌;我看见秋在商人的货架上神采飞扬……我看秋满世界疯跑,荡入春天,闯进冬天……
[自然风情]
秋天来到我家院子里
我家的院子里种着各种花草树林,中间有一条石径,通向我家的住房。院子外面有一幢幢房屋,远处耸立着高大挺拔的树木。
秋季里的一天,我和林林在树下做完功课,沿着石径走到院子里。迎面吹来一阵秋风,使人觉得气爽神怡。再往前几步,一簇簇的菊花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们争艳斗丽,有白的、红的、墨绿的,大大小小,色彩斑斓。我俯下身子,凑近花丛闻了闻,一股清香顿时沁入我的心脾。菊花旁边是一排冬青树,经过几阵秋雨的洗濯,越发显示出它们旺盛的生命力。一片片树叶绿得发亮,真是名副其实的“冬青”。右边的柿子树上缀满了沉甸甸的柿子。这些红得透亮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红灯笼,在繁密而又茂翠的冬青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鲜艳可爱。秋风吹过,一个个“小红灯笼”轻轻地摇曳起来,闪烁着红光。同时,那一片片梧桐树的枯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下来,好像满院都是飞舞的彩蝶。
我偶尔抬头,啊,天空多么高,多么蓝!一片片薄纱似的白云在慢慢地浮动着,好像留恋着人间美丽的秋色,不愿离去。这时,林林对我说:“你看,那儿的松树多好看啊!”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果然,靠着围墙边的几棵青松,在阳光下更加郁郁葱葱,生气勃勃。我还看见在青松旁边的几棵红枫呢!那经霜的枫叶火红火红的,好似天边飘荡下来的一片红霞。
秋色多浓呀!我家院子里一派迷人的秋色,哪怕看一眼,也叫你心醉!
[名家名篇]
北大荒
七月的北大荒,天气清明,微风徐来,袭人衣襟。茂密的草丛上,厚厚的盖着五颜六色的花朵,泛出迷人的香气,粉红色的波斯菊,鲜红的野百合花,亭亭玉立的金针花,正如丝绒锦锈,装饰着这无边的大地。蜜蜂、蝴蝶、蜻蜓闪着五彩缤纷的翅膀飞翔;野鸡、野鸭、鹭鸶、水鸟,在低湿的水沼处欢跳;麂子、獐子在高坡上奔窜。原来北大荒的主人们,那些黑熊、野猪、狼、狐……不甘退处边远地带,留恋着这蔚蔚群山,莽莽草原,还经常偷跑到庄稼地里寻找食物,侵袭主人。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宁静的沃野,一切生物都在这里为着自己的生长和生存战斗。
被包围在这美丽的天地之间的农场景色,就更为壮观,玉米绿了,麦子黄了,油漆的鲜红鲜红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宛如舰艇,驰骋在金黄色的海洋里,劈开麦浪、滚滚前进。它们走过一线,便露出一片黑色的土地,而金字塔似的草垛,疏疏朗朗地一堆堆排列在土地之上,太阳照射在上面,闪着耀眼的金光。
丁玲《杜晚香》
[同龄佳作]
我爱秋天的田野
秋天到了,天凉了。
高高的天上飘浮的白云,像一朵朵绽开的花。蓝天下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字。远处有一条小河,河水哗哗地流着,像一条玉带在缓缓地流动。一群鸭子在水上嬉戏。河岸两边有枫树和松树。枫树叶红了,远远望去,像一片红云,松树还是那么绿。近处有一片金黄色的稻田。稻子笑弯了腰,玉米涨红了脸,连红高梁也垂下了头。秋风吹来,田里翻滚着金色的波浪,不时送来一阵阵清香。这是收获的季节,人们正愉快地忙碌着。
稻田旁边有一片果园,果园里有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紫得发亮的葡萄像一粒粒的宝珠挂在葡萄架上,金黄的柿子挂满了枝头。
我爱这秋天的美丽的田野。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教学实录 篇5
1
作者:江苏江都宜陵小学潘湘云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11
《北大荒的秋天》听课感受
刘春兰主任“一人一课”
一、这篇课文刘主任的教学突现在: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在辽阔的大地,秋天披着金灿灿的纱裙,捧阗累累的果实来了。这样的景色无不令人为之赞叹。刘主任创设“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学生产生移效应,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2、资源的拓展。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动能力。一方面,刘主任在课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傍晚时晚霞的颜色形状变化,以及田野一 切景物,让学生体验自然界的美。另一方面,刘主任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情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介绍北大荒的风土人情、丰富的物产,以及出示北大荒的秋天的图片等。
3、个性化地体味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刘主任通过让学生自主体验,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积压、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例如:紧扣“一碧如洗”,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联系生活中见过的天空作对比,想象天空的净美。又如对“热闹非凡”的词语理解,让学生说明现实生活中热闹非凡的情景,感受热闹气氛,然后通过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哗啦啦的笑声”、“乐呵呵地演唱”等句子,强化个性体验。
二、不足之处。
生字教学时,不知怎样更有效地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以及激发学生识生字的兴趣。
江苏省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学 潘湘云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教学实录 篇6
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61
我们组见证了李敏老师一课三议的艰辛,也见证了李老师的快速成长。她的这三课,花了很多心血。
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在讲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李老师采用的以读为经、以悟为纬的教学方法,十分适合本篇课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上,老师给了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同时也比较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选择文本中有价值的、关键的词语、句子,采取“抽丝剥茧”式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接着指导朗读,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学生接受。
二、课堂结构清晰,条理分明,层层递进,以一条主线“作者介绍了北大荒的哪些景物?哪里最美?”贯穿课堂,重点突出,脱繁就简。
三、课堂上,老师十分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及课本与生活的联系,如“无字词典”在本节课的运用,以及对“热闹非凡”一词的理解,不生搬硬套,符合新课标“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
四、在理解第三自然段,也就是描写“原野“一段的课文时,老师的引导多了一些情感体验,少了一些理性理解,比较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当然,作为一名年轻老师,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提出来,仅供参考:
教师的问题颇为多了一点,在理解第小河、天空时,问题针对性不强,引导有些牵强,学生说不出时可以由老师过度过去,不用老是在问“你还感受到什么”。课上读得还是比较少,没有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可让学生由表及里,联系体会人们的心情,穿透两层,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m.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教学实录 篇7
【教学要求】学习课文,了解北大荒的美丽、富饶
一、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说说北大荒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二、新授
1、把你喜欢的或不理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读完后同桌说说
2、交流
△第一节
(1)指名读
(2)喜欢第一节的都起立读
(3)北大荒的秋天真的来了。
△第二节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指名读读
(2)出示各种流云的图片(银灰、橘黄、血红、绛紫)
(3)这么多的流云,会让你想到什么?读好“就像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4)天空的美在于流云,齐读
△第三节
(1)出示:小河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游过来,水面漾起波纹。
读所出示的句子,在读书上的内容,你更喜欢哪一节?把你喜欢的多读几遍
(2)交流:看看图,读读文,说说自己的体会(如:水,真清啊,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我真想跳进去痛快的游个泳啊!
(3)带着你的想象一起来读吧
△第四节
(1)你喜欢这一节吗?
(2)这一节写了什么?相机出示图片(大豆、高粱、榛树)
(3)齐读,你觉得北大荒的原野怎么样?(热闹非凡)作者怎么样把它写具体的呢?(指名读)
师读中心句、生读分句;齐读中心句,男、女生分读分句(再交换读);表演朗读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构段方式,先概括后具体。
△第五节
(1)这一节里,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大豆摇铃千里金”是什么意思?(大豆成熟了,满地是宝)
(2)指名读读,大家来评价,用什么语气能读出丰收的喜悦(欢快)
指导朗读
(3)在这一小节中,你感受到什么?(北大荒物产的丰富,人民的勤劳)
(4)齐读
△第六节
(1)齐读
(2)北大荒的美美在景色:天空——小河——原野——
美在物产:
三、齐读全文
四、试背诵第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5、北大荒的秋天
景色美: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
物产美:大豆摇铃千里金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3、 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读生字词。
二、讲读课文2——6自然段
(一)自由读2——4自然段,说说这几段都写了北大荒哪里的景色?
*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北大荒的天空怎么样?(显示天空图片)
3、文中把多彩的流云比作什么?
4、练习朗读。
*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我们抬头看见一碧如洗的天空,低头又看见什么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们看到了什么?(显示小河图片)
3、作者把小河比作什么?
4、假如你是一条小鱼,在这清澈见底的小河里,会做什么?心情怎么样?
5、朗读课文,再填空。
*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2、大豆会笑吗?高粱会演唱吗?这句话把“大豆”和“高粱”当作人来写了,这样写更能表现出原野的热闹。指导读。
3比较句子。(课件显示)
4、练习朗读。
* 学习第五自然段
1、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收获呢?读课文。
2、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
3、宝物图片欣赏
第六自然段
指导朗读,用赞美的语气读。
三、总结全文
1、课文学完了,你们觉得北大荒的秋天美吗?哪儿最美?把你认为最美的一段读给大家听,美要大家一起来分享。
四、作业(显示)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教学实录 篇9
师: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读一遍可以,也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
师:读了几遍(2、3遍)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听吗?读得同学认真读,其他同学仔细听。
生1:读第二自然段。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评价。(从学生的评价纠正了:几缕、血红、绛紫、五彩斑斓等读音)
师:谁愿意再正确地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呢?
生:读第二自然段。(2人)
师:大家读得很投入,通过我们的努力,已把所有的生字词都读正确了,接下来还要请同学再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自然段写了北大荒秋天哪里怎样的景色。
生:自由朗读后回答,要求其他同学仔细聆听。
生1:这一自然段写了北大荒秋天天空的流云色彩多。
生2:写的是北大荒秋天天空光是一碧如洗,到了傍晚西边的天空会有几缕流云,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变成了好多种颜色,就像是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生3:我认为写的是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很美丽。
师:这么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说法各不相同,请你再仔细听听老师的问题辨别一下,哪一位同学说得格外好呢?老师问的是这一自然段写了北大荒秋天哪里怎样的景色?
生4:我觉得生2说得好,特别完整。
师:哦,那把整段说下来不是更完整吗?你们觉得呢?
生5:我觉得生3说得好,说得很清楚,也不罗嗦。
师:你们觉得说得有道理吗?(有)对,要概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就要说得清楚,又要说得简洁。
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知道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很美,(出示图画)瞧,这就是那美丽的天空。那北大荒秋天的天空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呢?请你自己再读读这段课文,试着用文中的词句来说明。你可以用笔圈圈划划。
生:自由阅读、圈划,然后大堂交流。
生1:我觉得这句话写得特别美“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师:你觉得它写得美在哪儿呢?
生2:这些流云在落日映照下,颜色有很多种,一道银灰,一道橘黄……,所以我觉得很美。
师:(指图)是啊,天空中有一道像银子一样的灰色,像橘子一样的黄色,像血一样的红色,还会有哪些像什么一样的颜色呢?
生1:像草一样的绿色。
师:那叫……生:草绿
生2:还有粉红。(金黄、葡萄紫、梨黄、玫瑰红、天蓝、雪白等)
师:这么多的颜色,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3: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色俱全、五彩斑斓等)
师:天空中有这么多色彩,你们觉得美吗?(美)那谁来美美地读读这句话。
生4:读。
师:请你再读读这句话,除了写色彩多,你还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5:像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流云是五彩斑斓的,还像锦缎很美。
师:在作者眼中那些美丽的流云像锦缎,那在你眼中这些流云像什么呢?(指图)
生1:像彩虹。(像孔雀羽毛,像彩衣,像彩色的阶梯)
师:说得真好,听老师读读这句话,你还从中感受到什么?(突出转眼间,四个一道)
生2:这些流云的颜色变化很快的,原来天空是一碧如洗的,到了傍晚,一转眼就变出了许多颜色。
师:作者还写了四个“一道”,(看图)这些颜色是不是像五颜六色毛线混杂在一起的?
生3:不是,是一道一道的,很有次序,不乱的。
师:很有层次感的对吗?你们觉得是混成一团美,还是这样美?
生:有次序的美。
师:刚刚有同学说像孔雀的羽毛是不对的。孔雀的羽毛颜色就是混在一起的。
师:大家讨论得很认真,透过简单的语言文字,我们品味出了北大荒秋天天空的美,相信大家一定能将感受到的读出来,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一自然段,读出感受。老师为你配上音乐。
生1:配乐朗读。
师:现在提高点要求,请你来当当北大荒的小主人,将家乡的天空介绍给我们这些外地的游客。可以用书上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先自己准备一下吧!
生:准备,说给同桌听,指名说。
……
[解读]:
这是我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自然段的课堂教学实录。听课的老师如是说:“思路清晰,教学流程顺畅。”这“顺畅”一词,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着实不易。为了做到教学流程的顺畅,防止旁生枝节,传统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满堂灌”。随着课堂教学改革中“将课堂还给学生”理念的提出,“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复存在,课堂中呈现出的是一种活泼、自主、和谐的氛围,要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达成教学目标,而且不能有教师生拉硬套的痕迹,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因为不少教师常常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去“精心”设计教法,为了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怕学生的回答过散,不敢放让学生暴露矛盾。其实,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学目标的达成两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科学的语言去引导,使整个教学流程浑然天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质。教学语言的优劣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如何利用优秀、科学的教学语言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达成有效地统一起来呢?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利于学生大胆地“放”。“放”就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的本质应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学生没有自主参与的机会,学习热情会越来越淡薄,自信心越来越不足,能力也越来越差。与其有我们老师去告诉他们正确答案,不如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充分去读,放手让学生去说,教师别急着去肯定或否定,让学生在相互地交流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认识,获得学习的技能。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要求学生概括第二自然段的段意时,根据多位学生的回答,请学生来判定哪位学生说得好,教师再有针对性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建构出概括段意的要点。教学实践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大胆地“放”,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练的机会,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带着自己学习成果,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成功,才能得到老师有针对性的帮扶。重要的是,只有大胆地“放”,才能唤醒学生自主意识,激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落实。也就是“变先教为先学”。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扶”在目标地达成上。“扶”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放”之后的“扶”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学生需要的。“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点之处,“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学生细细品味作者写的北大荒秋天的天空美在何处时,教师在学生自品感受不深时,运用范读、举例、对比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北大荒秋天的天空的色彩美、层次美、变化快。另外,“扶”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可以是理解词语的方法,也可以是读懂课文的方法等。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引导学生结出概括段意的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后,总结出“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美”的学习方法等。总之,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言文字的一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才能让学生学会,会学。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的教学语言成了一门学问,我们要力求做到言不烦、少而精,让每一句话都落到实处,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95
作者:费 文章来源:
依托文本进行语言实践
《北大荒的秋天》这一课一个显著的教学目标就是对课文第4自然段总分写法的感知,课后练习也明确提出,感知课文是如何写出原野热闹非凡的。
以往的教学中,在学习了课文的第4自然段后,我以校园热闹非凡为中心组织孩子们进行说话。这样做虽然也给孩子们语言实践机会,可这样已经脱离了文本,成了为语言实践活动而实践,并没有依据文本。于是就借助第5自然段的一句话:“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都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以“江河热闹非凡”为中心组织孩子进行思维的拓展语言的实践活动。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m.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有的说:江河热闹非凡。有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聚集到一起做游戏了。
有的说:江河热闹非凡。一群小鸟在小河的上空飞来飞去,不时去喝一口那甜甜的河水。那水里的河草也伸长了身子,在跳舞了。
有的说:江河热闹非凡。四处的青蛙都赶过来,呱呱地叫起来,好像在为这美丽的秋天奏乐。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教学实录 篇11
苏教版第五册第五课
设计理念
《北大荒的秋天》以写景为主,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今天的北大荒是个富饶而美丽的地方,抒发了作者对北大荒由衷的热爱之情。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宜以诵读为主,通过充分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并由此欣赏和品味作者那种简炼而又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根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1.布置预习:可要求学生自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较长较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查阅资料或请教父母了解北大荒在哪里,北大荒是个怎样的地方。
2.教师准备有关地图和北大荒秋天的图片。
3.课前调查,选3名语文程度不一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作好摘记,以备教学中有的放矢,重点指导。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读题审题:出示地图,让学生说说北大荒在什么地方,是个怎样的地方。然后教师介绍北大荒;再读题,说说“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让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再读课文,可让全班学生齐读,教师可从中了解学生是否读正确读流利,有没有难读的词句;读后思考讨论: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为什么说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
学习字词,读通长句:
1.朗读带有生字的词语。
银灰 绛紫 透明 波纹
燃烧 山岭 几缕 漾起
北大荒 一碧如洗 清澈见底
读音上重点注意:紫、烧、澈、纹、岭。
词义的理解上重点注意:绛紫、一碧如洗。
2.读长句,注意合理的停顿。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3.讨论解答学生尚不理解的词、句。
逐段朗读,理清课文脉络:可以先指名读,再齐读各自然段,讨论问题: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北大荒的秋天来得比较早?还可补充词语“一叶知秋”。哪几个自然段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物产丰富?最后一段只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复习生字,指导书写:让学生自行识记生字字形,重点指导写好“碧、紫、燃”3个字。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读课文,赏美景: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问:你最喜欢哪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喜欢,能读给大家听吗?
读课文,悟情感,教师问:作者是那样地熟悉北大荒,热爱北大荒,你能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这种情感来?把这样的语句读一读。
重点研究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作者写“天空”抓住色彩,写“小河”抓住清澈,写“原野”抓住什么来写?默读课文。
朗读讨论“原野热闹非凡”一句:“非凡”,什么意思?“热闹”原是形容什么?课文中形容什么?此句在自然中有何作用?
朗读,讨论写“大豆”“高粱”“榛树”的句子,体会“热闹非凡”,体会农民对于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小结,这一段作者先概括写“原野热闹非凡”,然后通过写“大豆、高粱、榛树叶子”,具体描写了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表现了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美。
练习朗读和背诵。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教学实录 篇12
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61
作者:张艳红
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了解北大荒的美丽、富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放音乐《秋日的私语》,教师读第一小节带入情境。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北大荒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美)
3、美在哪里?(天空、小河、原野、物产)
二、精读感悟
1、把你喜欢的或不理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读完后同桌说说
2、交流
第二节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指名读读
(2)教师出示画好的蓝天,理解“一碧如洗”。
(3)老师要变魔术啦!画上各种颜色的流云: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教师在电脑画图板中演示画上各种颜色。)
(4)这么多的流云,会让你想到什么?读好“就像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5)天空的美在于流云,齐读。
(6)指导背诵。
第三节
(1)出示:小河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游过来,水面漾起波纹。
读所出示的句子,再读书上的内容,你更喜欢书上的还是老师出示的?说说好在哪里?
(2)鼓励学生拿起画笔,边读边画小河、小鱼、波纹……在快乐中朗读。
(3)看看图,读读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如:水,真清啊,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我真想跳进去痛快的游个泳啊!)
(1)如果你是那条小鱼,你怎么读这句话。带着你的想象一起来读吧!
(2)指导背诵。
第四节
(1)你喜欢这一节吗?
(2)读了,你觉得北大荒的原野怎么样?(热闹非凡)
(3)为什么会热闹非凡呢?大豆、高粱、榛树都做了些什么?(电脑出示大豆、高粱、榛树图片,让学生看看,了解这些事物)
(4)第一组表演“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第二组表演“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的动作,另两组学生表演“榛树叶子全都红了……”。(各四人小组先研究课文,再想动作,最后一起表演)
(5)学生质疑,理解大豆、高粱为什么要笑?人们的心为什么会燃烧起来?
(6)指导朗读:师读中心句、生读分句;齐读中心句,男、女生分读分句(再交换读);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构段方式,先概括后具体。
第五节
(1)这一节里,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大豆摇铃千里金”是什么意思?(大豆成熟了,满地是宝)
(2)指名读读,大家来评价,用什么语气能读出丰收的喜悦(欢快)
指导朗读
(3)在这一小节中,你感受到什么?(北大荒物产的丰富,人民的勤劳)
(4)齐读
第六节
(1)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美丽富饶的北大荒,齐读。
(2)看板书总结:北大荒的美美在景色:天空——小河——原野——
美在物产:
3、齐读全文,再次体会课文内容。
三、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m.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教学实录 篇13
教材分析:《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文章共有六个自然段。先写了北大荒秋天的到来,再从天空、小河、原野三方面写出北大荒秋天景色的美丽,第五自然段写了北大荒物产的丰富,最后作者包含深情地赞美了北大荒的秋天。
学情分析:同学们对北大荒的情况并不了解,无论是对北大荒过去的开垦,还是如今的繁华都了解甚少。教学前可让学生查找交流有关资料,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设计理念:根据课文特点,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通过充分地诵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并由此欣赏和品味作者那种简练而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凭借课文语言、图片等体会美、感悟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北大荒的情感,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在自读中与文本对话,在生生互动中与同学对话,培养初步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一、关注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这节课开头通过谈话导入,唤发学生对秋天的记忆,激发学生的思维,为积极学习作准备。再通过展示昔日的荒凉的图片让学生对昔日北大荒的苍凉有所了解,通过今昔的对比激发了学生读书、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这就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想老师提出什么问题的环节,并且让学生来解决部分疑问。这看是一个较随意的环节,确实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有效举措。古人云:学贵有疑。让学生在读书时思考是提高读书效益的前提。一部分疑问在学生自己与文本的对话中解决,一部分在生生互动中解决,还有一部分在下节课时由老师点拨解决。保证了学生能思考的自己解决,教师解决的是学生有困难的部分,免得会了重复讲,保证了课堂的高效。当然,学生提问题本身就是能力的培养,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与其自身的知识基础、人生感受有关,与其性格特点有时也有关系。
二、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有效参与是课堂高效的保证。本节课,让学生充分地看,让学生充分地说,让学生充分地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这些都是让学生有效参与的环节。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兴趣盎然。
教学过程:(见教案)
- 推荐阅读:
-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2篇)
-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教学实录
- 《北大荒的秋天》教案设计(通用15篇)
- 《北大荒的秋天》最新教案(精选14篇)
- 北大荒的秋天教案(精选16篇)
- 《北大荒的秋天》教后感(精选17篇)
-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
- 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