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词 两 首 词两首虞美人和一剪梅
词 两 首 篇1
教学要求:
1、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对于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赞美、怀念之情。
2、想象词中描写的意境,理解词的内容。
3、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教学重点:了解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于词中所描述的美景难以想象与描述。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唐诗,初识词
1、以赛诗会的形式,在3分钟之内背唐诗。
2、再出示这首词,说说和以往我们学过的诗和词有什么不同?
3、介绍词和词牌。
(1)学生介绍词在古文化中的地位。
(2)教师给予补充。
二、初读《忆江南》。
1、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2、学生读。
3、学生展示读。
4、再读时要努力想象,眼前会是怎样一副画卷?
5、出示图像。
展示江南水乡的风景,观看苏、杭的秀丽风景,让学生饱览江南春日胜景,充实学生的想象,丰富学生的语言。
三、再读《忆江南》。
1、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词,结合自己对江南春日胜景的想象,读出自己对江南的喜爱。
2、我们如此看待心目中的江南,那么白居易出生在北方,曾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又怎能不回忆这美好的风景呢?想象自己就是白居易,正在窗前回忆自己曾经依恋的地方,回忆那江花和春水,大胆地体会着读。
3、展示读这首词。
4、尝试着背。
四、借鉴《忆江南》。1、小组同学议一议,这首词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的回答要有个性,只要是自己的意见,直接说出来就要给予适度的评价。)
借鉴的地方很多。开篇就感叹“江南好”,好在何处,一言难尽。于是作者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抓住典型事物的特点,短短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这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所以水到渠成地反问结尾。
2、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3、总结。
五、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背诵一首白居易的诗。
词 两 首 篇2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描写了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的行军情景和战斗胜利后越过雄关的情形,表现了红军不怕任何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艺术地反映了遵义会议给党和红军带来的历史性转折和巨大变化。
《沁园春•雪》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沁(qìn) 娆(ráo) 逊(xùn) 莽(mǎng) 胤(yìn)2. 形近字┏沁(qìn)沁人心脾 ┏弛(chí)松弛 ┏蜡(là)蜡烛 ┏竟(jìng)竟然 ┗泌(mì)分泌 ┗驰(chí)奔驰 ┗腊(là)腊月 ┗竞(jìng)竞赛 3.多音字┏(fēn)分别 ┏(hàn)汗水 ┏(huán)归还 ┏(cháo)朝代分┫ 汗┫ 还┫ 朝┫┗(fèn)成分 ┗(hán)可汗 ┗(hái) 还是 ┗(zhāo)朝阳 ┏(yè) 呜咽 ┏(shù)分数咽 ┫(yān)咽喉 数┫(shǔ)数一数 ┗(yàn)吞咽 ┗(shuò)数见不鲜 4. 解释词语【西 风 烈】西风即指秋风。烈,强烈、猛烈。【 咽 】声音受阻而低沉。【如 铁】像铁一样牢固,难以攻破。【残 阳】日落时残存的晚霞。【北 国】指我国的北方。【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下。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分外妖娆】格外艳丽多姿。【折 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俱 往 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5. 文学常识填空(1)《忆秦娥.娄山关》中的“忆秦娥”是__________,“娄山关”是________。按字数分,《忆秦娥•娄山关》是___________,《沁园春•雪》则是___________。(2)词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般分上下两片,又叫“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词的曲牌、字数、平仄都是规定好的,所以词又叫 “____________”。 (3)霜晨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而今迈步从头越。(5)《沁园春•雪》中表现诗人想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词牌 题目 小令 长调(2)曲子词 长短句 诗余 上阕 下阕 填词(3)马蹄声碎,喇叭声咽(4)雄关漫道真如铁(5)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二、课文学习1.作者介绍【明确】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毛泽东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维护世界和平。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做出全面、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结论。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2.“词”知识回顾【明确】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毛泽东同志的词,皆属后者。3.题目解说【明确】《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是词牌名。世传李白首制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的名句,故名。又名“秦楼月”“碧云深”等。双调四十六字,分仄韵平韵两体,仄韵词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一叠韵。娄山关,一称娄关、太平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中,位于峻拔山峰之间,此处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地势极为险要,自古为川、黔两省交通要道。这首词是毛泽东指挥遵义战役中的娄山关战斗取得胜利后写的,词中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沁园春•雪》:“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从作诗以咏其事,调名由此而得,又名“寿星明”“东仙”“洞庭春色”“大圣乐”等。分上下两片,共114字。“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4.《忆秦娥•娄山关》写于长征途中重要的转折关头,这首词表达诗人怎样的革命情怀?【明确】这首词写于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遵义战役中的娄山关战斗取得胜利后写的,词中表达了工农红军不畏艰险、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情怀。5.1945年10月,毛泽东在重庆曾把《沁园春》书赠民主人士柳亚子,同年10月7日,他在给柳亚子的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试从《沁园春•雪》所描绘的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感慨中,体会词中雄奇壮阔的意境,领悟革命伟人超凡的气魄和胆识。【明确】诗人站在想像中的最高点上,总写北国冰雪飘,白雪茫茫的壮丽图景,这图景是那样的清新开阔,令人耳目一新,使心胸开阔,让人顿生心心驰神往的热爱向往之情,难怪历代英雄们为此竞相折腰,进而建功立业,但哪一代帝王也没有当今无产阶级英雄的见识和胆略,他们文武兼备,必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建立不朽的功业。6. 结合全诗说说下列诗句中加红字的表达效果?(1)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明确】“碎”:在诗中是“细碎”的意思。能通过细碎杂沓的马蹄声表现了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速”。“咽”在诗中是用来形容晨风中军号的声音时断时续。通过这个词,既写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2)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明确】“顿”:在诗中是“一下子” 的意思。诗人通过一个“顿”字,表明黄河迅速封冻,极为夸张地写出了严寒的威力。(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明确】“略”和“稍”:在诗中都是指“稍微、略微”的意思。作者通过这两个词委婉地指出了历史上四位非常伟大的封建帝王的历史局限。7.结构图表: ┏ 西风猛烈 ┓ ┏ 上片 ┫ 空雁霜月 ┣ 娄山关战斗中行军 ┓ 不怕困难 ┃ ┃ 马蹄声碎 ┃ ┃ ┃ ┗ 喇叭声咽 ┛ ┣ 压倒敌人忆秦娥•娄山关 ┏ 雄关如铁 ┓ ┃ ┃ ┃ 从头越过 ┃ ┃ ┗ 下片 ┫ 苍山如海 ┣ 越过娄山关的情形 ┛ 气概豪迈 ┗ 夕阳如血 ┛ ┏ (1)写北国雪景 ┓ ┏上片描写 ┫ (2)具体描写北国风光┣ 北国壮丽雪景 ┓ ┃ ┗ (3)想像雪后风光 ┛ 抒热爱之情 ┃ 沁园春•雪 ┫ ┣ 热爱祖国山河 ┃ ┏ (1)承上启下过渡 ┓ ┃ 歌颂无产阶级 ┗ 下片议论 ┫ (2)五位帝王文治不足 ┣数帝王不足 ┛ ┗ (3)歌颂无产阶级英雄 ┛颂当今英雄 三、深入探究1.写作特点分析:(1)《忆秦娥.娄山关》:选材巧妙,注重侧面烘托。析:这首词写的是娄山关战斗,但词中字面没有一个字写战斗。词作略去了战斗场面的描写,只是以烘托的笔法,侧面描写了从“霜晨”到“残阳”这一天的战斗生活,虽未写战斗的过程,但是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难、敢于夺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得极为深刻动人。(2)《沁园春•雪》:①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②动静相衬,虚实相生。③语言简练,极富表现力。1.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明确】本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了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这段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了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悲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善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史英雄人物的自信。有了这些作为铺垫,下文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水到渠成了。2.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该怎样理解?【明确】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对此,最重要的是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作者在1925年所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其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之句,与本词的词意颇有相通之处。3.《沁园春•雪》这首词的写景、抒情和议论是怎样结合的?【明确】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史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旨,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从而使全词收到了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4. 反复吟咏下列诗句,充分想像诗句中所描绘的画面,并谈谈你的感受。(1)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明确】秋风猛烈,大雁在霜晨冷月的季节里鸣叫,此时出征作战,真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和惨烈。这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借景写季节和出征的时间,从侧面写出征的悲壮。(2)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明确】苍山像大海一样翻腾涌动,落日像血一样的鲜艳明亮,此句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意思是说今后的革命征途中还会遇到如苍山大海一样多的关隘、困难,战胜它们还需要更多的革命英雄为此献出一腔热血。(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明确】这句是从整体一概括北国的壮丽雪景,突出的特点是冰封、雪飘,茫茫无际,给人一种意境清爽,心胸开阔之感。(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明确】这句是想象雪后天晴,雪日交相辉映的一片生机盎然的美景,真是令人心驰神往。四、课内阅读沁园春•雪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下片中两个词古今义不同,这两个词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含义又是什么?2.词的上下片抒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上下片有何联系?3.上片所写景物有何特点?4.下片抒情,指出历史上帝王的不足,用意何在?【参考答案】1.风骚:文学才华; 风流:功劳卓著。2.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为抒情服务。3.所写景物具有概括性,突出雄奇壮阔的意境。5. 这是用衬托手法,以古代英雄衬托当今革命伟人超凡的气魄和胆识。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该词的词牌名是_____,题目是____,它描绘的是____战役中娄山关战斗的场景。2.上片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用______渲染进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3.“雄关漫道真如铁”意思是____________。4.下片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何理解?5.毛泽东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词作,请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一首战争年代的词作?【参考答案】1.忆秦娥 娄山关 遵义2.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马蹄声碎 嗽叭声咽 恶劣天气3.不要说雄伟险要的娄山关像铁一般地难以攻破。4.这两句写的是傍晚时分,红军跃过娄山关,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波澜壮丽、色彩浓艳、气魄雄伟的图景。这个画面既是写实,又是在实感之外,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5.如《清平乐.会昌》(一九三四年夏):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词 两 首 篇3
学生视角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无数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诗词名篇。词与诗不同,但又韵味无穷,一定会引入去诵读、探究。
难点
对于词中所描述的美景难以想象与描述。
教师思考
《忆江南》是白居易怀念旧游的代表作。这首词开篇就感叹“江南好”,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渔歌子》描述了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学习这两首词,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同时,要用各种形式朗读,在诵读成背的基础上:多看画片、图像,给学生以想象的依据和空间,才能真正地领略词中的旖旎风光。
重点
了解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特色
自读自悟,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的有关白居易、张志和的资料以及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词。
[教学要求]
1。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对于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赞美、怀念之情。
2。想象词中描写的意境,理解词的内容。 ·
3.朗渎课文。背诵《忆江南》。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日胜景的赞美,领悟作者对江南的怀念之情。
2.读诗词,想画面,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3.朗读课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流程:
一、背唐诗,初识词
1.以赛诗会的形式,在3分钟之内背唐诗。
2.再出示这首词,说说以往我们学过的诗与词有什么不同?
(从形式上初步了解词,体会长短句与诗的不同。既带领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又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
3.介绍词和词牌。
(1)先是由学生介绍“词”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教师给予补充。
(激起学生对“词”学习的向往,感受“词”的魅力。尤其是宋词,引导学生进行诵读与学习。)
二、初读《忆江南》
1.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教师用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打好感情基调。)
2.学生读,对于学生的读法采取自由,可以加手势,加头的动作,可以背着手站起来读,更要大声地读。
3.学生展示读。
4.再读时要努力想象,眼前会是一幅怎样的画卷?
(要求学生用现代汉语把古代艺术讲出来,讲时尽量强调,有感情地把浮现眼前的景色讲出来。)
5.出示图像。
展示江南水乡的风景,观看苏、杭的秀丽风景;让学生饱览江南春日胜景,充实学生的想象,丰富学生的语言。
三、再读《忆江南》
1.带着情感朗读这首词,结合自己对江南春日胜景的想象,读出自己对江南的喜爱。
2.我们如此地看待心目中的江南,那么白居易出生在北方,曾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又怎能不回忆这美好的风景呢?想象自己;就是白居易,正在窗前回忆自己曾经依 恋的地方,回忆那江花和春水,大胆地体会着读。
(换位思考,会更形象,更直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展示读这首词。
4.尝试着背这首词。
四、借鉴《忆江南》
1.小组同学议一议,这首诗哪个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的回答要有个性,只要是自己的意见,直接说出来就要给予适度的评价。学生的想法只要是值得肯定,教师一定鼓励,鼓励学生继续发现。)
借鉴的地方很多:开篇就感叹“江南好”,好在何处,一言难尽。于是作者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抓住典型事物的特点,短短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这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所以水道渠成地反问结尾。
2.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3.总结。
五、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背诵一首白.居易的诗。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
1.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诗人对西塞山边的景色热爱之情以及诗人自己的人生志趣。
2.读诗词,想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
教学流程 : .
一、导人新课
背诵《忆江南》,引入古诗词意境。
2. 出示《渔歌子》,介绍张志和。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诗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
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评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3.请学生板书课题,;
(尽快导入新课,激起学生读词的欲望。)
二、学习新词
1.准愿意把这首诗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边看,边小声地读,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这首词出现的生字较多,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准备,会增加展示读的信心。)
2.读这首词。边读边思.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白骘、桃花、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是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又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有感情地读自己创作的小散文。
5.出示图像。
观看图像,结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鸣。
6.再次有感情地朗渎这首词。
。 三、体会情感
1.齐读《渔歌子》,说说如何理解“不须归”。
指导学生理解不归哪儿,体会作者不回家,弃官隐居,一去不远的原因。指导学生结合张志和自称为“烟波钓徒”来理解。
2.带着体会到的、作者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住地朗读这首词,能背下来更好。
3.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背诵——首描写春天的诗词。
五、 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张志和、白居易,请同学们查找白居易、张志和的诗词,并有感情地诵读,开一个古诗文朗读会,从朗读中赏析古诗词。
板书 .
词 两 首
江花 胜火
>让人魂牵梦绕
江水 如蓝
白鹭 桃花 流水
>让人流连忘返
鳜鱼 斜风 细雨
词 两 首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情意目标:
1.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忆江南》(齐背、单独背)
二、学习《渔歌子》。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一名学生自愿当小老师上台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台下学生可以对“小老师”问难质疑,“小老师”解疑,若“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台下同学可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教师可引导、帮助。在生生、师生的相互解答、质疑中完善对这首词的理解。(着重理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拓展性练习。
1.自学自解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晓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词 两 首 篇5
目录:第一页,教学设计。第二页,教学思考及资料。第三页,学生想象词境作文
如 梦 令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颗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词”的知识和学过的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揭示课题,学生说说曾经学过的“词”。
2、介绍“词”的常识。
3、本节课学习的词《如梦令》,学生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抓住景物,感知画面。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的位置;学生朗读。
2、学生朗读,要求读正确。
3、一起正音,熟读这首词。
4、学生边读边画线:文中描绘的景物。
5、交流。溪亭、日、藕花、鸥鹭
6、适当解释词中的字或词的意思。
常记:经常记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致很尽心
7、学生朗读,抓住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感知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美妙的画卷。
三、展开想象,领悟意境。
1、写作背景。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述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
2、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愉快)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是愉快的心情,从“常记”“沉醉”二句可以看出。一个“沉醉”凝练地反映了一天的欢乐。
3、这一天的欢乐集中在归途中表现,归途中妙趣横生的画面有哪几幅?
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心情由沉醉到急切再到惬意,充分享受着这大自然的乐趣。
4、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景象?用了哪些小事物?
描写了江南山村月夜的图画:
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夜晚很静,以动与静,一幅丰收景象)
星稀天外,点雨山前,路转溪头,忽见茅舍。
(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情趣横生)
5、以各种形式诵读,读中进一步体会词人的心境,交流自己所感悟出来的意境。
四、完成练习,巩固提高。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和同学交流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二、自主探究,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3、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1)读生字:塞 箬 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一名学生自愿当小老师上台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台下学生可以对“小老师”问难质疑,“小老师”解疑,若“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台下同学可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教师可引导、帮助。在生生、师生的相互解答、质疑中完善对这首词的理解。(着重理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③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五、总结升华
1、以各种形式诵读全词,感悟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2、和同桌说说各自读了词后想象所描绘的景象。
六、作业:
从两首词中任选一首,想象它所描绘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课前思考:《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一首充满生活情趣和雅致的词,是李清照的惊世之作,女主人憧憬美好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而多情。教学本词,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结合她生活的特定背景来理解,也可以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类比,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另外就是要注重学生横向的迁移,能够回忆起以前所学的李清照的相关诗词,还需引导学生对其思想的把握,从而领会词的意境,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欣赏水平。教学中适用诵读和意会。
如梦令》赏析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它虽然只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却让它折射出心灵世界中的七彩阳光;虽然只叙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却赋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审美意义。
张志和
中国唐代词人。初名龟龄,字子同。婺州(今浙江金华)人。生卒年不详。16岁游太学,擢明经,向肃宗上书陈策,特见赏重,赐名志和,命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因事获罪贬南浦尉。遇赦还,以亲丧不复仕,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著《玄真子》12卷,3万言;《述太易》15卷,均佚。
张志和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尝与陆羽为颜平原食客,善画山水,挥笔立就。现存其《渔歌子》即《渔父》词5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渔父生活。词的基调清新、质朴,并融和着隐者淡泊、澄清的高情远意。张志和是词人,又是画家,所以他对淡泊逸致的抒发,是词画相兼的。
一、导入。
1、大家还记不记得以前学习过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描写的是借寒江独钓的渔翁,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关于描写渔翁的词〈〈渔歌子〉〉。
2、作者是张志和。
3、请生简介张志和,并作相应的评价。
4、这里的词牌名是渔歌子,名是西塞山。
5、西塞山指的是哪里吗?(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二、新授。
1、请生朗读,注意停顿之处。
〈〈如梦令〉〉押的是u韵,那看看这首词押的是什么韵?
押韵使得读起来琅琅上口。
2、这首词主要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用横线表示。
这些词语给我们勾勒了一幅什么季节的景物?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想想我们以前也学过描写春雨、春风的句子是什么?
(南宋·志南和尚《绝句》里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地点在哪里?
3、看第一句话,哪些字你理解了,哪些字还不理解?
请生翻译这一句话。
4、在这幅如此美丽的画面中,肯定少不了……
那作者有没有写到人呢?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你知道“箬笠”“蓑衣”是什么吗?可以对照书中的图片。作者这里描写的人物指的是谁?
“青箬笠、绿蓑衣”描写的是人物的……(衣着)
对照图片仔细想一想,此时此刻这位渔夫在干什么?
(驾着一叶扁舟)
5、渔夫驾着一叶扁舟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
请生解释“不须归”。
想想渔夫身处如此美妙境界里,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所以不仅仅是不须归,而是不想归。
说明了什么?
其实,“不须归”除了指不想回家外,还指什么?联系张志和的生平。
6、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这首词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
7、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词人的人生志趣,表达词人对自然景物和自由生活的热爱。
8、请生朗读。
三、展开想象。
把词中描写的这一幅美丽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可以对照图片。
四、布置作业:完成可后练习3。
引导学生品读《如梦令》,用一个词来概括整首词。
1、醉,陶醉在(美酒中,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美丽的意外惊喜中,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词人深深的陶醉了,谁也来醉一回,酝酿一下,来,请……朗读
2、兴,因为兴致很高,所以晚归;因为晚归,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惊起一滩鸥鹭……
3、惊,鸟惊,人惊,惊喜呀!这一惊,让词人有了意外的收获,才会常常记起,才会写出如此美妙绝伦的词!“惊”字用得最是精彩,鸥鹭惊飞的场面,诗人由惊慌而至惊喜的神情,都跃然纸上
4、“误”字,写出作者摇船时的醉酒憨态。
5、“争”字,刻画出诗人着急慌乱的神情。
学生想象《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
溪亭游记
李清照去溪边的小亭子游玩,她一边欣赏美丽的风景,一边喝着醇醇的美酒,十分惬意。池塘的景色令人着迷,池水碧绿碧绿的,一眼望到底,池中的游鱼细石清晰可见,小鱼活蹦乱跳,可爱极了。池塘里满是荷花,荷叶绿油油的,像一个个大玉盘,盘中的小水珠晶莹剔透,像一颗颗光艳夺目的大珍珠。在荷叶的衬托下,荷花显得格外精神,亭亭玉立,有的含苞欲放,鼓鼓的花苞惹人喜爱;有的竞相开放,香气怡人;还有的微微颔首,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天色不早了,李清照游兴已尽,便准备划船回家,可她喝得大醉。不知道回家的路了,不小心划到了荷花丛的深处,她心中不免着急起来,便用力划,谁知,惊动了满滩的水鸟,它们一边鸣叫着,一边穿出荷花丛,扑棱棱地飞走了。
——六(1)班 杨蓓媛
学生想象《渔歌子》所描绘的景象
西塞山前春色美
西塞山前的湖中有许多白鹭。它们有的展翅高飞,有的在湖面上盘旋,有的正在捕食鱼虾。桃花正盛开,张着一张张笑脸,吮吸着春的气息,它们的花瓣粉红得尤其可爱。瞧,落在水面上的花瓣,多像一只只小船呀!水中的鳜鱼长得多么肥美呀!它们不时跃出水面,观赏一下这迷人的春色,它们被陶醉了。湖面上有一叶扁舟,上面坐着一位戴着青色的斗笠,穿着绿色的蓑衣的渔夫。他正在钓鱼。微风习习,春雨丝丝,但渔夫还是不想回家。虽然他在钓鱼,但眼睛却欣赏着周围的景色,他也被陶醉了。
——六(1)班 陈一阁
学生想象《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
美好的回忆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在溪边亭子里游玩的情景:
带上一壶美酒,划着一只小船来到亭子里,边饮酒边欣赏美景。那时正是夏季,平静的湖中到处都是碧绿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的,荷叶上还有几颗小巧玲珑的水珠在上面嬉戏,让人眼花缭乱。天边绚丽的晚霞把天空装饰得格外漂亮。
瞧!荷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像一盏盏发着粉红色光的灯;有的在余辉的照耀下,像披上了一层金光……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落山了,她游兴已经满足了。于是,准备乘着小舟往回划。但是,因为她喝得大醉,竟迷了路,划进了荷花池的深处。天就要黑了,她心急如焚,想着:该怎么划呀,怎么划呀,再不回去,父母该着急了。她越想越心急,不禁拼命、胡乱地划了起来。谁知惊醒了正在栖息的水鸟,它们一慌、一怕、一乱,都扑棱棱地飞了起来。
——六(1)班 曹雨洁
学生想象《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
美好的回忆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在溪边亭子里游玩的情景:
带上一壶美酒,划着一只小船来到亭子里,边饮酒边欣赏美景。那时正是夏季,平静的湖中到处都是碧绿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的,荷叶上还有几颗小巧玲珑的水珠在上面嬉戏,让人眼花缭乱。天边绚丽的晚霞把天空装饰得格外漂亮。
瞧!荷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像一盏盏发着粉红色光的灯;有的在余辉的照耀下,像披上了一层金光……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落山了,她游兴已经满足了。于是,准备乘着小舟往回划。但是,因为她喝得大醉,竟迷了路,划进了荷花池的深处。天就要黑了,她心急如焚,想着:该怎么划呀,怎么划呀,再不回去,父母该着急了。她越想越心急,不禁拼命、胡乱地划了起来。谁知惊醒了正在栖息的水鸟,它们一慌、一怕、一乱,都扑棱棱地飞了起来。
——六(1)班 曹雨洁
词 两 首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词 两 首 篇7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3)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
(4)了解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
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资料链接
-----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
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 〈〈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
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感悟词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
引导: 联系作者生平遭遇
思考---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两首词中“愁”的程度有何不同呢?
提示: 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以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引导
教师小结并板书:《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附板书:
愁 《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痛
拓展理解,深入体会
引导:其实,愁是李清照词中常见的字眼,老师从李清照词中选取了几句给大家,请同学们读一读,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咀嚼品味,进一步体会李清照词中浓郁的愁绪
资料链接:怎一个“愁”字了得!
1、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2、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3、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4、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活动:学生诵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
再读诗词,赏析艺术特色
引导:李的一生,尤其是后半生,几乎过着与愁苦相伴的日子,她是个多愁善感之人,更是个写愁高手,现在就让我们再回到这两首词中,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愁的,两首词在写法上是否也有所不同?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讨论这个问题
提示: 可以从词的语言、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活动1、学生再读课文,讨论上面的问题
活动2、师生互动交流,欣赏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活动3、学生结合自己读过的李清照,简单概括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特点
教师小结: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的特点,李前期词真实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 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词风清丽明快,语言婉转含蓄
后期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词风凄凉低沉,语言深沉凝重。
附板书:
语言 意境 表现手法
《醉花阴》含蓄凝重 清新宁静 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段表达内心情感
〈〈声声慢〉〉率真自然 凄惨悲凉 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倾听歌曲,拓展练习
资料链接:学生欣赏〈〈一剪梅〉〉歌曲,完成练习
问题:(1)〈〈一剪梅〉〉是作者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请说明理由
(2)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断表达内心的情感,是李的主要艺术手法,试结合这首词中的具体词句分析这一特色
学生总结
教师布置作业
搜集李的作品加以赏析
教学反思
《醉花阴》和〈〈声声慢〉〉分别是作者前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所以,我设计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这两首词。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鉴赏的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和情感世界,因此,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认真审读,整体感知、感受形象,体味意境、咀嚼玩味,品味语言、立足主旨,赏析技巧。
本课侧重于教给学生欣赏诗词的方法,学习诗词重在诵读,在读中赶,在读中悟,在读中品,所以整堂课的教学是按着“读-悟-品”这条主线展开的。听读、自由诵读、个别诵读等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充分朗读,从而为后面的感悟、品味作铺垫。此外,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经历理解词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情感,教会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欣赏诗词。
在整个教学预案中几乎找不到问题的答案,那么答案在哪里?答案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答案产生在学生的读-悟-品的过程中,我们的任务并不是为学生提供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解决,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找到答案。所以,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悟与见解,我只是给予评价和引导,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能力!个人觉得欠缺的是在拓展练习结束后,学生进行总结,那么老师我应该也要做个总结,不能因时间紧而草草收尾,留下遗憾!
词 两 首 篇8
教材简析
万水千山总是情。多少诗人画家为水挥毫泼墨诉衷情。
李清照的《如梦令》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我们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用“常记”回忆,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才女“沉醉”到了“不知归路”的地步,内心的欢愉却跃然纸上,酒不醉人人自醉,词人留连忘返。兴尽方才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与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移动着的风景和词人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点击)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词写的山水画。”,“西塞山前”,“白鹭”自在地飞翔,渔父的悠闲自得。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又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让我们读到了词人高远、悠然脱俗的意趣。
一山一水相映成趣,词中山水皆有情,怎一个“乐”字了得。
《如梦令》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词”的知识和学过的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揭示课题,学生说说曾经学过的“词”。
2.介绍“词”的常识。
3.本节课学习的词《如梦令》,学生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抓住词语,感知词义。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要求读正确。正音,熟读这首词。
2.适当解释词中的字或词的意思。
常记:经常记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致很尽心
3.初步理顺词义。
4.学生朗读,抓住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感知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美妙的画卷。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一)画面1:“溪亭日暮”
“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
师:“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大声地、七嘴八舌地说出来吧!看景、吟诗、作对,然后是聊天、下棋,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咱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二)画面2:藕花深处
除了这个溪亭日暮让你想起了这么美丽的画面之外,还有哪个词也让你想起了美丽的画面了?再读一读,品一品。
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
1.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
2.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读第三句、第四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三)画面3:一滩鸥鹭
你还从哪些词语中联想起画面来了?自己读下去。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棱棱”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写得多好啊。再来读一读。读最后两句。
四、完成练习,巩固提高。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和同学交流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依据重点词语,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说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还记不记得以前学习过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描写的是借寒江独钓的渔翁,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关于描写渔翁的词《渔歌子》。
2.作者是张志和。
3.请生简介张志和,并作相应的评价。
4.这里的词牌名是渔歌子,名是西塞山。
5.西塞山指的是哪里吗?(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二、新授。
1.请生朗读,注意停顿之处。《如梦令》押的是u韵,那看看这首词押的是什么韵?
2.这首词主要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用横线表示。
这些词语给我们勾勒了一幅什么季节的景物?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想想我们以前也学过描写春雨、春风的句子是什么?
地点在哪里?
3.看第一句话,哪些字你理解了,哪些字还不理解?请生译这一句话。
4.在这幅如此美丽的画面中,肯定少不了……
那作者有没有写到人呢?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你知道“箬笠”“蓑衣”是什么吗?可以对照书中的图片。作者这里描写的人物指的是谁?
“青箬笠、绿蓑衣”描写的是人物的……(衣着)
对照图片仔细想一想,此时此刻这位渔夫在干什么?
(驾着一叶扁舟)
5.渔夫驾着一叶扁舟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
请生解释“不须归”。 其实,“不须归”除了指不想回家外,还指什么?联系张志和的生平。
补充: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弟弟啊,为何不归?
(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三、展开想象。
把词中描写的这一幅美丽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可以对照图片。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词 两 首 篇9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2.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3.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交流课前资料,区别诗词异同
1.简介作者及黄沙岭.同学互相补充.
2.讨论题意及表达方式.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词,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宋代.一首是词,一首是诗.什么是词 (它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你从课题上了解到什么 (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还可引导按我们现在的说话顺序来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再读读课文,感受夜的美妙,夜行的惊喜.你们会越来越喜欢这首词,会用诗人般的眼光感受到这夜晚的美妙,而且也会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夜行的乐趣.
2.学生学习,师了解情况.
3.交流学习情况.
(1)交流学习上阙.
师:你最喜欢哪句词 根据学生发言介绍.
①指导朗读,体会这夜晚的静,奇,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指名感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情景体会喜悦.”蛙声”是怎样的 作者通过嗅觉,听觉来加以描写.
师:好一支欢快的丰收交响曲,好一个热烈的丰收庆祝会,此时,它们在说着什么 闻着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着此起彼伏的蛙鸣,你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该句.
③小结,过渡到下阕.皎皎明月,徐徐清风,鹊飞枝摇,蝉叫声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个夜晚真美妙呀,我们都沉醉在其中了.(齐读上阕)
(2)交流学习下阙.
①指导欣赏,体会意境.
不知不觉,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下起了阵雨.)
伴随着两三点雨滴,可能还会出现——(耀眼的闪电,隐隐的雷声)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意境.
②指导朗读,了解心境.
此时,他迫切需要的是——能躲雨的地方.
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表现出的惊喜.
四,总结全文
1.小结:读到这里,你感觉这个夜晚是——生机勃勃,丰收在望.
这次夜行充满了——喜悦,乐趣,惊喜.
2.齐读这首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揭示题目,复习学习方法
1.以往学习古诗采用的是哪种学习方法 (学生回顾:采用的是三步学习法——一知诗句,二抓字义,三入诗境.)
2.继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板书作者名)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初读.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指名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2.理解诗句意思.
(1)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 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1.联系生活中的荷花,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2.让学生静静地听范读,静静地想象.
3.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 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碧”: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4.小结: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6.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夏季的景象有着不同的特色,关于夏季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课后题)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
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
3.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
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五,归纳总结学了诗词两首,本课的词与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呢 (都是写夏季的自然风光,不同点在于一首是词的形式,一首是诗的形式.
词 两 首 篇10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想象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新课(读词五遍,查字典:常记、沉醉、兴尽、斜风、不须)
2、诵读李清照的另外二首词:《如梦令》、《声声慢》、柳宗元《绝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一首诗《如梦令》,对比阅读李清照的另一首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诵读,导入新词:
1、背诵 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 》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二、揭题:
1、板书:如梦令 渔歌子
2、生读题
3、师解题:《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词牌名。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分别指名读两首如梦令,初步认识词牌,了解如梦令的特点。
4、板书作者并做相关介绍
李清照:南宋第一才女,出生一个大夫的学者人家,博学多才,精通书画,擅长写词。
张志和:唐代诗人,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三、初读,读流利词
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正音。
3、同桌读,注意读正确。
4、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
5、生练读,并指名读。
四、精读指导,学习《如梦令》
(一)抓字词,理解词意。
1、交流以下几个词的意思。
常记:常常想起
沉醉:大醉
兴尽:游兴满足了
溪亭:溪边的亭子
2、整体感知
(1)师问:这首词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的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自由读词,请找到文中的关键字词回答。(“醉”“日幕”)
(2)交流
3、抓“醉”理解全词
(1)读一读全词,从“醉”你看出什么?(可结合生活经验,也可联系下文)
(2)交流
①词人的心情愉快,畅饮导致醉
②不知归路
③日幕,游玩兴致还很高,流连忘返
④误入荷花深处
⑤词人在荷花丛中快速地划动小船,想找到出路
⑥惊起栖息的水鸟
(3)师结:作者愉快的游玩,兴致盎然。由于畅饮喝醉了,以致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回想起来别有情趣。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吗?先自己试一试,再同桌说一说,然后交流。
经常想起那一次在溪边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家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了,往回划船,却错误地划进了荷花丛中。使劲地划呀,划呀,惊动了满滩栖息的水鸟,都飞了起来。
(二)想画面,体会意境。
1、看图,再读读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2、交流(兴致勃勃在溪亭游玩 在荷花丛中一女子荡舟游玩,游兴不尽 拼命的划船惊动了栖息的水鸟……)
3、你从中感觉到什么?(作者的心情很愉快,很有情趣,游玩的兴致很高)
4、朗读,将这种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
(三)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背诵,理清全词的思路。
地点、时间、发生什么事(沉醉、误入、惊起)
2、自由练习背诵
3、不同形式的诵记
4、你体会到早期时的李清照是怎样的?
过渡:生活如此有情趣的诗人,后来由于命运发生变故,她漂泊异乡,孤独寂寞的度过晚年。
(四)、拓展阅读,对比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1、出示:《声声慢》
2、师读,生自由读,再指名读
3、说说感受
五、作业诵读《如梦令》、《声声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张志和的词《渔歌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2、诵读李清照的词《声声慢》
3、背诵柳宗元的《绝句》
过渡:今天我们将再去认识一位在白鹭飞翔,桃花盛开,鳜鱼肥的季节中独钓的渔翁,享受一番当时的情趣。
二、精读指导《渔歌子》。
(一)抓字词,理解词
1、指名读
2、出示关键字词,看图说说它们的意思。
(1)箬笠 蓑衣
(2)斜风、细雨
联系生活经验,猜想是怎样的风,怎样的雨。
(3)不须归
(4)师解:西塞山:在湖州,西塞山前有一溪,但樊漾湖已不存在。
2、整体感知
(1)自由读,找一找,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它们是怎么样的?眼前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秀丽的春天)
(2)交流
(3)词中的人是怎样的?
(4)交流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二)想画面,体会意境
1、划出表示颜色的词,想象中的画面是怎样的?(交流)
2、除了色彩缤纷,许多事物是处于动态的,找一找,你仿佛看到哪些事物正处于动态之中。(交流)
3、看书中插图,再读读词,你脑中出现怎样的画面。
生闭上眼睛,师读词。
交流
4、探讨:渔翁为什么“不须归”?
5、朗读
(三)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背诵,并自由练背。按由景到人的顺序。
2、不同形式的背诵
3、作者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渔翁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赞美渔家生活情趣,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融和作者隐忧后的淡泊、澄清的高情远意。
三、拓展诵读
1、再读柳宗元的《绝句》,体会情感,同样有着隐者的淡泊、澄清的高情远意。
2、背诵写春的古诗
四、作业
1、从两首词中任选一首,想象它所描绘的景象,先说说,再写下来。
词 两 首 篇11
教学要点
1.掌握《沁园春·长沙》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本词的中心。
3.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① 字词的读音与书写。
② 朗读。
2.导入。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他笔下的自然之景均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初中读过的《沁园春·雪》是这样,现在这篇《沁园春·长沙》也是如此。我们要注意作品中写了怎样的景,抒了怎样的情,景与情又是怎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3.分析上阕。
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点明了词中表现的时令、地点和作者的处境。出于词律的需要,词中用语的顺序往往与直白的散文不同。此句今译就要调一下语序: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面前的湘水向北流去。”
难点是“独立”一词,须联系背景去理解。注释中有“秘密离开韶山到长沙”一语,这是毛泽东躲避反动派的耳目,所以“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同时,“独”字又与下阕的“百侣”相对,形独而心不独。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②“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集中描绘了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图。用“看”字领起,一直贯到“自由”,与下阕中用“忆”字领起,《沁园春·雪》中用“望”字领起,均称做一字领起。读词时要会找到这种字。
提问:这段景物描写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与一般咏秋景诗词的基调有何不同?(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之特点吗?(如“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讲解:这里作者用如橡大笔为我们描绘了富有生机的秋色图。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们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竞”字更是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之感,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去看秋景,会有不同的感受,表现在诗词作品中也就不同了。“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此论甚当。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的秋,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③“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句提出了一个震天动地的巨大问题,突出显示了作者之胸襟。此句中的“怅”字,原意是失意,这里是由深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
提问:这句诗与前边写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讲解:面对秋景和迷茫的大地,诗人不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也中说:“秋光虽美,隆冬将至。”却把“景”甩开,一下子问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出人意表的问题,自是不同凡响。这是由自然之理过渡到人事之理,其相通之点即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争取,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与高远志向。
4.分析下阕。
①“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提问:结合已经学过的词,说说词的上下阕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上阕往往写景,下阕往往叙事)这首词符合这个规律吗?
讲解:“携来百侣曾游”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应注意与上阕首句比较,分别有一个表示数量的词,即上阕的“独立”之“独”,与下阕“百侣”之“百”。由“独”到“百”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而且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的原因,正是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毛泽东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革命道路。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②“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便是对“峥嵘岁月稠”的展示。
提问:上阕末尾“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下阕做了怎样的回答?到底是“谁”能主沉浮呢?(“同学少年”“百侣”)这些“同学少年”具有怎样的特点?(年轻,富有才华,有热情,关心国家命运,敢于斗争,蔑视反动军阀)
讲解:这几句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总之,这几句表明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③“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似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
提问:“曾记否”是在向谁发问?(“百侣”“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怎样一幅图画?(启发学生补充形象,发挥想象)
讲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许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展望。有人会问,既是如此,为何不直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为何偏要引人回忆击水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诗歌的奥妙就在于用形象阐发抽象的思想,她生来偏爱婉曲而最忌直露。
5.总结全词。
提问:这首词表现了青年时代的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胸怀和远大抱负,全词充满了乐观向上催人奋进的情操和力量。但这种思想感情却不是直接以说教的形式出现的,读过全词之后,你对此有什么体会?(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用形象的画面代替议论等)
讲解:此词上下阕分别通过写景和叙事抒发了作者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宏大志向。上下阕末尾均用设问句式,遥相呼应,有问有答,浑然一体。上下阕合起来,不难看出全词的思路: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但心中并不孤单,眼前的秋景呈现出勃勃生机,大自然的物类都争相过着自由的生活,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此时一个问题酝酿成熟了——谁是这天地社会的主宰?我们,这些年青的革命者,回想当年的战斗生活,我们有才干,有决心,一定能完成改造社会的重任,同伴们,投身到战斗激流中去吧!但这个思路是用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诗的特性,我们也要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作业:背诵。预习《水调歌头·游泳》。
[1]
词 两 首 篇12
教案示例
《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忆江南》,理解词的意思。
2.能对《忆江南》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3 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习《忆江南》
1.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然后可欣赏插图。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抄写《忆江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忆江南》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3 词两首
忆江南
白居易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案点评:
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 推荐阅读:
- 9词两首(精选12篇)
- 词两首(精选13篇)
- 词 两 首(通用16篇)
- 词两首(精选16篇)
- 9词两首(精选16篇)
- 9词两首
-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