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镜泊湖 镜泊湖面积
镜泊湖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景色形成的条件和景物特点。
2.让学生体会“奇”在何处。
3.学习按景物的不同特点,领会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二、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教学中运用“读一读、说一说、填一填、议一议”四步进行教学,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灵魂”的教学思想,整堂课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民主、活泼的学习环境,课堂上让学生全体参与,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课题中哪个词是关键词?(奇观)
解释:奇观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提示:在什么地方?是个怎样的湖?有什么奇观,有哪些景点,各景点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二)讨论
1.在什么地方?
2.它是个怎么样的湖?
3.它有什么奇特的景色?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
2.说一说
(1)说说课文中神话故事的梗概。
(2)神话与现实生活的相同点是什么?这个湖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3.填一填
传说中是罗女的从天上掉下来形成的。
4.议一议
(1)文章引用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再转入,从传说中怎样表现人们对美好品质的赞美。
(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内容:传说是红罗女的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形成的。
(三)学习第二、三段。
1.默读第二、三段
2.说一说
(1)这一段的第一句话与下面的两句话有何联系?(总分关系)
(2)第三自然段中主要内容是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分几层来写?
3.填一填
(1)位于,是因为形成的。因为所以称为。
(2)景色的最大特点是和,它的自然朴实表现在:除了有精致的别墅外,这里只有的、的、的。它的奇丽多变表现在:四周,有的、有的,湖心,湖中,美不胜收,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的美。
4.议一议
(1)文章从哪几方面描写了景色的自然朴实、绮丽多变?
(2)第二自然段介绍的什么?第三自然段概括介绍了景色的什么特点?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说一说
(1)说出这一自然段中景点名称、位置、景点奇特的地方。
(2)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结冰?它与瀑布飞流直下的句子有什么关系?
(3)说出课文从几方面写瀑布的动态美。
3.填一填
吊水楼瀑布奇特的地方是,课文从和两方面写出它的美。
4.议一议
课文是怎样描写瀑布气势和美景的?
五、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
2.说一说
(1)地下森林是怎么一回事?
(2)说说本段中各景点名称形成的条件和景物?
3.填一填
地下森林是指,它形成的条件有:(1);(2);(3)。地下森林物产丰富,林中有种类繁多的树木,还有和。第五自然段是描写。
六、小结
1.体会动静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对的介绍,说明了它的景色极其壮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赞美之情。
镜泊湖 篇2
请双击页面,看看发生什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景色形成的条件和景物特点。
2.让学生体会“奇”在何处。
3.学习按景物的不同特点,领会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二、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教学中运用“读一读、说一说、填一填、议一议”四步进行教学,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灵魂”的教学思想,整堂课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民主、活泼的学习环境,课堂上让学生全体参与,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课题中哪个词是关键词?(奇观)
解释:奇观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提示:在什么地方?是个怎样的湖?有什么奇观,有哪些景点,各景点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二)讨论
1.在什么地方?
2.它是个怎么样的湖?
3.它有什么奇特的景色?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
2.说一说
(1)说说课文中神话故事的梗概。
(2)神话与现实生活的相同点是什么?这个湖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3.填一填
传说中是罗女的从天上掉下来形成的。
4.议一议
(1)文章引用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再转入,从传说中怎样表现人们对美好品质的赞美。
(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内容:传说是红罗女的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形成的。
(三)学习第二、三段。
1.默读第二、三段
2.说一说
(1)这一段的第一句话与下面的两句话有何联系?(总分关系)
(2)第三自然段中主要内容是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分几层来写?
3.填一填
(1)位于,是因为形成的。因为所以称为。
(2)景色的最大特点是和,它的自然朴实表现在:除了有精致的别墅外,这里只有的、的、的。它的奇丽多变表现在:四周,有的、有的,湖心,湖中,美不胜收,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的美。
4.议一议
(1)文章从哪几方面描写了景色的自然朴实、绮丽多变?
(2)第二自然段介绍的什么?第三自然段概括介绍了景色的什么特点?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说一说
(1)说出这一自然段中景点名称、位置、景点奇特的地方。
(2)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结冰?它与瀑布飞流直下的句子有什么关系?
(3)说出课文从几方面写瀑布的动态美。
3.填一填
吊水楼瀑布奇特的地方是,课文从和两方面写出它的美。
4.议一议
课文是怎样描写瀑布气势和美景的?
五、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
2.说一说
(1)地下森林是怎么一回事?
(2)说说本段中各景点名称形成的条件和景物?
3.填一填
地下森林是指,它形成的条件有:(1);(2);(3)。地下森林物产丰富,林中有种类繁多的树木,还有和。第五自然段是描写。
六、小结
1.体会动静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对的介绍,说明了它的景色极其壮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赞美之情。
镜泊湖 篇3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4.了解“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广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镜泊湖,被誉为“北方的西湖”。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准泊(pō)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要把这个美丽的湖泊命名为“镜泊湖”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原因。读课文时要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书的姿势。
3.围绕问题,组织课堂交流。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说法:
(1)传说镜泊湖是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变成的。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指导读准“消灾弭(mǐ)祸(huò)”“天庭(tíng)”;理解词语“消灾弭祸”。
(2)镜泊湖湖面水平如镜。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读准字音“倒(dào)”理解词语“耸峙”。
三、再读课文,聚焦形象
1.导语:“镜泊湖”一个名字就那样神奇,镜泊湖的景色就更加神奇美妙了,课文上说镜泊湖的景色是——奇观。
齐读:奇观。理解“奇观”的意思。
2.到底奇在何处呢?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在课文中做好标记。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标记。
4.组织课堂交流,一般学生会有这样几种观点:
(1)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
(2)奇在吊水楼瀑布。
(3)奇在地下森林。
四、精读课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自愿组织学习小组,研究镜泊湖景色的神奇之处。要求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想想从什么地方可以发现神奇,为什么?教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成果。
学生按小组汇报研读讨论成果,教师随机进行提高性指导,发挥主导作用。估计学生的汇报会这样进行:
(1)认为“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的学生会认为峰峦绮丽多变,“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奇观,画一画镜泊湖的风光图,同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认为“奇在吊水楼瀑布”的学生会认为吊水楼瀑布“溅起千朵银花”“势如千军万马”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第四句话:“本来清澈的湖水……形成鲜明的对照。”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万斛”的意思;播放瀑布的响声,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瀑布的样子和气势;配上瀑布录像,音画合成,指导感情朗读。
(3)认为“奇在地下森林”的学生会认为“火山口似乎要吞没一切”和“林木却欣欣向荣”很神奇。同时会选择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朗读。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深约100米”想象火山口的“黝黑”,想象林木的欣欣向荣;指导感情朗读。
3.诵读积累,比较发现。
(l)学生自主选择诵读表现的有关句子,积累语言和表象。
(2)比较这三处奇观有什么不同之处。(湖边峰峦和地下森林的静态与吊水楼瀑布的动态)
五、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1.导语:学到这里,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关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质疑,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l)在火山口,怎么会有地下森林?
(2)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会结冰?
(3)镜泊湖和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4)关于镜泊湖,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3.教师引导: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仔细地读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推想解决的。让学生给所提的问题分类:可以通过读书解决的,学生自己仔细读书;需要通过推想才能解决的,先自己推想,后进行讨论。
六、总结全文
l.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这篇课文先写了镜泊湖的传说和形成原因,然后重点描写了“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的镜泊湖景色、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表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和大自然的神奇。
七、拓展延伸
交流、展示你所搜集到的有关镜泊湖的资料。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搜集、查阅有关镜泊湖的材料,可阅读书刊,也可网上浏览。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交流等形式学习课文。教师从课题引入新课,围绕“奇”在何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体会,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祖国山河的壮丽。
镜泊湖 篇4
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领略镜泊湖的美丽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教养目标:
1.理解并学习文中描写准确生动的词语。
2.了解镜泊湖的奇观以及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的形成原因。
3.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
4.感情朗读课文。
发展目标:学习按照景物的不同特点,描写它的动态美和静态美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镜泊湖的奇观以及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2.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直观法等。
教具准备:镜泊湖美景的放大彩图,有关录像带,幻灯片。
课前准备: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极其壮丽,堪称奇观的课文,如《海上日出》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激趣导入。
出示“奇观”,同学们,什么叫奇观?以前我们学过一些描写的景色极其壮丽,堪称奇观的课文,你还记得吗?今天我们又来参观一处景色壮丽,堪称奇观的地方,那就是镜泊湖。(板书题目:镜泊湖奇观)
快速阅读课,提出预习要求。
快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自学生字新词。
理清文章脉络(分段、概括段意),把课文中讲到的镜泊湖主要景点的名称画下来。
集体订正,检查预习情况,质疑。
抓住重点,直奔中心。
1.再读课文,思考:(1)镜泊湖有什么特点?(2)课文重点描写了哪几个景点?适当圈点记录。
指名读第二段。
镜泊湖的自然朴实表现在什么地方?绮丽多变又表现在什么地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出示镜泊湖美景的放大彩图。指导学生边观察边听录音,体会领略这美丽的景色。
小结:这一段写了什么?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一段从整体上描写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自然朴实而又绮丽
多变。是静态描写。课文重点抓住了两个著名景点,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学习第三段。
自学课文,找出景点名称、位置、成因,说出景点奇特的地方。
看有关录像,想象景点特色。并理解下面词语为什么用得好。
描写瀑布的特点:“泻入”表现水流急促的样子和流向。“蚀成”表现了时代久远,慢慢腐蚀的过程,联系上下文,也显示了水的冲力。“跌”水从上往下落。用“跌”加强了突然的特点。
(幻灯出示)“……抛撒万斛珍珠……溅起……势如千军万马……。”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它的意思,体会它的好处。
怎样说明瀑布的温度?
(因为它地处北国,当地气温极低,它不结冰断流,就成了奇特希罕的景观了。)
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结冰?这与瀑布飞流直下有什么关系?
齐读课文,体会领略美景,总结写法上的特点。
总结学法:
读课文,找出景点名称、位置、成因,说出景点奇特的地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意思,读读体会好处,领略美景。
了解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运用学法,自学第四段。
集体订正,质疑。(幻灯出示重点词句,加以理解)
指导朗读。
纵观全文回顾第一段
镜泊湖多美啊!关于它的传说也非常美丽、动人,你知道吗?其实
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
这么美丽,这么壮丽的景色,大家喜欢吗,还想不想再去?
看录像,听录音,领略镜泊湖的美丽景色,体会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
作业:观察校园一角写一篇文章,注意动态和静态的描写。
板书设计:
14.镜泊湖奇观
镜 传说:宝镜
形成:火山喷发,岩流阻塞,水面抬高
泊 自然朴实
整体特点(静态)
湖 绮丽多变 静态 与
奇观 宽、高、深 动态 相
奇 吊水楼瀑布 抛、溅(动态) 结合
壁陡底平,景色壮丽(静态)
观 地下森林 野生动物(动态)
※ 此教案获高明市98年小学语文中青年教师优秀教案设计评选一等奖
镜泊湖 篇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领略镜泊湖的美丽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2、体会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你想了解这奇观吗?
二、快速读课文,说说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1—2)镜泊湖的形成和传说。
二(3)镜泊湖自然朴实而又绚丽多变的景色特点。
三(4)重点描写吊水楼瀑布的景色。
四(5)重点写地下森林的景色。
四、词语质疑。
五、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全文,并用一句或几年来句话概括自己的感想,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也可以自己概括。
2、学生自由读。
3、同桌相互交流。
4、集体交流。
六、分工合作,自主探究。
1、镜泊湖的景色的确奇妙,让我们来仔细欣赏一下。
2、分工:每小组负责研究一段。
研究要求:认真研究,相互合作,把你所领略到的美与大家一起分享,发现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研究讨论后再向大家交流汇报。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朗读、交流体会、互相质疑解疑。
4、大组交流讨论。(同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他组同学可以提问。)
交流方式:(1)通过交流感受体验美;(2)通过提问发现美;(3)通过朗读感悟美、表现美。
第一段交流重点:镜泊湖的地点、形成、及名称是否名副其实。
第二段交流重点:理解镜泊湖景色的自然朴实和绮丽多变。
第三段交流重点:体会吊水楼瀑布的形成以及它磅礴的气势。体会雄壮的确良瀑布与幽静的确良镜泊湖形成的鲜明对照。
第四段交流重点: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及壮丽的景色,感受地下森林的欣欣向荣、充满活力。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指导朗读。)
七、总结全文。
八、作业:
摘录文中优美片段。
板书设计:
景点 景物 特色
镜泊湖 山湖花树 自然朴实
绮丽多变 静态
吊水楼瀑布 瀑布 万斛珍珠 动态
千朵银花
千军万马
地下森林 森林 郁郁葱葱 静态
野生动物 活动 动态
火山口 峭壁如屏 静态
镜泊湖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4.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广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镜泊湖,被誉为“北方的西湖”。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准泊(pō)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要把这个美丽的湖泊命名为“镜泊湖”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原因。读课文时要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书的姿势。
3.围绕问题,组织课堂交流。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说法:
(1)传说镜泊湖是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变成的。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指导读准“消灾弭(mǐ)祸(huò)”“天庭(tíng)”;理解词语“消灾弭祸”。
(2)镜泊湖湖面水平如镜。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读准字音“倒(dào)”理解词语“耸峙”。
三、再读课文,聚焦形象
1.导语:“镜泊湖”一个名字就那样神奇,镜泊湖的景色就更加神奇美妙了,课文上说镜泊湖的景色是——奇观。
齐读:奇观。理解“奇观”的意思。
2.镜泊湖奇观到底奇在何处呢?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在课文中做好标记。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标记。
4.组织课堂交流,一般学生会有这样几种观点:
(1)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
(2)奇在吊水楼瀑布。
(3)奇在地下森林。
四、精读课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自愿组织学习小组,研究镜泊湖景色的神奇之处。要求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想想从什么地方可以发现神奇,为什么?教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成果。
学生按小组汇报研读讨论成果,教师随机进行提高性指导,发挥主导作用。估计学生的汇报会这样进行:
(1)认为“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的学生会认为峰峦绮丽多变,“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奇观,画一画镜泊湖的风光图,同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认为“奇在吊水楼瀑布”的学生会认为吊水楼瀑布“溅起千朵银花”“势如千军万马”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第四句话:“本来清澈的湖水……形成鲜明的对照。”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万斛”的意思;播放瀑布的响声,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瀑布的样子和气势;配上瀑布录像,音画合成,指导感情朗读。
(3)认为“奇在地下森林”的学生会认为“火山口似乎要吞没一切”和“林木却欣欣向荣”很神奇。同时会选择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朗读。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深约100米”想象火山口的“黝黑”,想象林木的欣欣向荣;指导感情朗读。
3.诵读积累,比较发现。
(l)学生自主选择诵读表现镜泊湖奇观的有关句子,积累语言和表象。
(2)比较这三处奇观有什么不同之处。(湖边峰峦和地下森林的静态与吊水楼瀑布的动态)
五、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1.导语:学到这里,镜泊湖奇观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关于镜泊湖奇观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质疑,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l)在火山口,怎么会有地下森林?
(2)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会结冰?
(3)镜泊湖和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4)关于镜泊湖,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3.教师引导: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仔细地读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推想解决的。让学生给所提的问题分类:可以通过读书解决的,学生自己仔细读书;需要通过推想才能解决的,先自己推想,后进行讨论。
六、总结全文
l.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这篇课文先写了镜泊湖的传说和形成原因,然后重点描写了“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的镜泊湖景色、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表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和大自然的神奇。
七、拓展延伸
交流、展示你所搜集到的有关镜泊湖的资料。
(两题选一题)
八、布置作业
1.把课文《镜泊湖奇观》改编成一篇单纯写景的文章。
2.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镜泊湖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4.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准泊(pō)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要把这个美丽的湖泊命名为“镜泊湖”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原因。读课文时要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书的姿势。
3.围绕问题,组织课堂交流。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说法:
(1)传说镜泊湖是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变成的。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指导读准“消灾弭(mǐ)祸(huò)”“天庭(tíng)”;理解词语“消灾弭祸”。
(2)镜泊湖湖面水平如镜。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读准字音“倒(dào)”理解词语“耸峙”。
三、再读课文,聚焦形象
齐读:奇观。理解“奇观”的意思。
2.镜泊湖奇观到底奇在何处呢?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在课文中做好标记。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标记。
4.组织课堂交流,一般学生会有这样几种观点:
(1)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
(2)奇在吊水楼瀑布。
(3)奇在地下森林。
四、精读课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自愿组织学习小组,研究镜泊湖景色的神奇之处。要求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想想从什么地方可以发现神奇,为什么?教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成果。
学生按小组汇报研读讨论成果,教师随机进行提高性指导,发挥主导作用。估计学生的汇报会这样进行:
(1)认为“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的学生会认为峰峦绮丽多变,“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奇观,画一画镜泊湖的风光图,同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认为“奇在吊水楼瀑布”的学生会认为吊水楼瀑布“溅起千朵银花”“势如千军万马”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第四句话:“本来清澈的湖水……形成鲜明的对照。”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万斛”的意思;播放瀑布的响声,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瀑布的样子和气势;配上瀑布录像,音画合成,指导感情朗读。
(3)认为“奇在地下森林”的学生会认为“火山口似乎要吞没一切”和“林木却欣欣向荣”很神奇。同时会选择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朗读。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深约100米”想象火山口的“黝黑”,想象林木的欣欣向荣;指导感情朗读。
3.诵读积累,比较发现。
(l)学生自主选择诵读表现镜泊湖奇观的有关句子,积累语言和表象。
(2)比较这三处奇观有什么不同之处。(湖边峰峦和地下森林的静态与吊水楼瀑布的动态)
五、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2.学生质疑,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l)在火山口,怎么会有地下森林?
(2)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会结冰?
(3)镜泊湖和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4)关于镜泊湖,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3.教师引导: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仔细地读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推想解决的。让学生给所提的问题分类:可以通过读书解决的,学生自己仔细读书;需要通过推想才能解决的,先自己推想,后进行讨论。
六、总结全文
l.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这篇课文先写了镜泊湖的传说和形成原因,然后重点描写了“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的镜泊湖景色、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表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和大自然的神奇。
七、拓展延伸
交流、展示你所搜集到的有关镜泊湖的资料。
(两题选一题)
八、布置作业
1.把课文《镜泊湖奇观》改编成一篇单纯写景的文章。
2.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反思
本节课上,我通过带领学生从“奇观”一词入手,由释义中的“景观”再到知道课文的重点就是写了镜泊湖奇特的景观。扣住“奇观”使学生明确课文重点描写了景观的“奇”。
文章介绍了镜泊湖、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这三个著名景点。由于课题是《镜泊湖奇观》,为了防止学生在找镜泊湖有哪几个奇观时有所疑惑,所以在本堂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一张地图向学生介绍镜泊湖是一个风景区,景区中有很多景点。这样学生就不会将镜泊湖这个景点遗漏,效果好。
在学习镜泊湖的景色时,通过抓住“自然朴实”和“绮丽多变”这组看似矛盾的反义词展开。在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后,问学生是否矛盾并从文中找依据,学生不难发现镜泊湖的景色景色都是天然形成的,然而所有景色又各不相同,所以这组特点看似矛盾,但却又和谐地同时存在于镜泊湖中,通过学生深入学习文本来突破。
接着,我让学生比较句子,由于担心学生不能及时发现不同,于是,我制作了一张ppt,只出示了两段文字的不同处,并有意识地与前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运用了不同的句式来介绍景色,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语言文字的丰富性。通过课后的交流和反思,我发现这样的课堂较为死板,课堂中老师的主导性较强,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可能不够开阔。可以将这个环节调整为让学生通过多次的朗读自己去感受和体会,这样给了学生更多朗读的时间,几次朗读后学生应该不难发现不同,与此同时学生也积累了优美的文字,一举两得。
归纳文章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在学习了三处景点后,让学生根据板书来概括。学生不难抓住三个景点的特点进行概括,但各景点之间缺少衔接,应该给学生一写衔接词串联,使学生说得能更连贯些。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思考。我想对自己说:要尽快在专业领域成长起来!加油!
镜泊湖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4.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准泊(pō)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要把这个美丽的湖泊命名为“镜泊湖”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原因。读课文时要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书的姿势。
3.围绕问题,组织课堂交流。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说法:
(1)传说镜泊湖是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变成的。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指导读准“消灾弭(mǐ)祸(huò)”“天庭(tíng)”;理解词语“消灾弭祸”。
(2)镜泊湖湖面水平如镜。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读准字音“倒(dào)”理解词语“耸峙”。
三、再读课文,聚焦形象
齐读:奇观。理解“奇观”的意思。
2.镜泊湖奇观到底奇在何处呢?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在课文中做好标记。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标记。
4.组织课堂交流,一般学生会有这样几种观点:
(1)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
(2)奇在吊水楼瀑布。
(3)奇在地下森林。
四、精读课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自愿组织学习小组,研究镜泊湖景色的神奇之处。要求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想想从什么地方可以发现神奇,为什么?教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成果。
学生按小组汇报研读讨论成果,教师随机进行提高性指导,发挥主导作用。估计学生的汇报会这样进行:
(1)认为“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的学生会认为峰峦绮丽多变,“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奇观,画一画镜泊湖的风光图,同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认为“奇在吊水楼瀑布”的学生会认为吊水楼瀑布“溅起千朵银花”“势如千军万马”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第四句话:“本来清澈的湖水……形成鲜明的对照。”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万斛”的意思;播放瀑布的响声,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瀑布的样子和气势;配上瀑布录像,音画合成,指导感情朗读。
(3)认为“奇在地下森林”的学生会认为“火山口似乎要吞没一切”和“林木却欣欣向荣”很神奇。同时会选择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朗读。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深约100米”想象火山口的“黝黑”,想象林木的欣欣向荣;指导感情朗读。
3.诵读积累,比较发现。
(l)学生自主选择诵读表现镜泊湖奇观的有关句子,积累语言和表象。
(2)比较这三处奇观有什么不同之处。(湖边峰峦和地下森林的静态与吊水楼瀑布的动态)
五、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2.学生质疑,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l)在火山口,怎么会有地下森林?
(2)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会结冰?
(3)镜泊湖和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4)关于镜泊湖,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3.教师引导: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仔细地读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推想解决的。让学生给所提的问题分类:可以通过读书解决的,学生自己仔细读书;需要通过推想才能解决的,先自己推想,后进行讨论。
六、总结全文
l.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这篇课文先写了镜泊湖的传说和形成原因,然后重点描写了“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的镜泊湖景色、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表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和大自然的神奇。
七、拓展延伸
交流、展示你所搜集到的有关镜泊湖的资料。
(两题选一题)
八、布置作业
1.把课文《镜泊湖奇观》改编成一篇单纯写景的文章。
2.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镜泊湖 篇9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4.了解“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广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镜泊湖,被誉为“北方的西湖”。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准泊(pō)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要把这个美丽的湖泊命名为“镜泊湖”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原因。读课文时要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书的姿势。
3.围绕问题,组织课堂交流。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说法:
(1)传说镜泊湖是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变成的。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指导读准“消灾弭(mǐ)祸(huò)”“天庭(tíng)”;理解词语“消灾弭祸”。
(2)镜泊湖湖面水平如镜。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读准字音“倒(dào)”理解词语“耸峙”。
三、再读课文,聚焦形象
1.导语:“镜泊湖”一个名字就那样神奇,镜泊湖的景色就更加神奇美妙了,课文上说镜泊湖的景色是——奇观。
齐读:奇观。理解“奇观”的意思。
2.到底奇在何处呢?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在课文中做好标记。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标记。
4.组织课堂交流,一般学生会有这样几种观点:
(1)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
(2)奇在吊水楼瀑布。
(3)奇在地下森林。
四、精读课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自愿组织学习小组,研究镜泊湖景色的神奇之处。要求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想想从什么地方可以发现神奇,为什么?教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成果。
学生按小组汇报研读讨论成果,教师随机进行提高性指导,发挥主导作用。估计学生的汇报会这样进行:
(1)认为“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的学生会认为峰峦绮丽多变,“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奇观,画一画镜泊湖的风光图,同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认为“奇在吊水楼瀑布”的学生会认为吊水楼瀑布“溅起千朵银花”“势如千军万马”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第四句话:“本来清澈的湖水……形成鲜明的对照。”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万斛”的意思;播放瀑布的响声,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瀑布的样子和气势;配上瀑布录像,音画合成,指导感情朗读。
(3)认为“奇在地下森林”的学生会认为“火山口似乎要吞没一切”和“林木却欣欣向荣”很神奇。同时会选择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朗读。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深约100米”想象火山口的“黝黑”,想象林木的欣欣向荣;指导感情朗读。
3.诵读积累,比较发现。
(l)学生自主选择诵读表现的有关句子,积累语言和表象。
(2)比较这三处奇观有什么不同之处。(湖边峰峦和地下森林的静态与吊水楼瀑布的动态)
五、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1.导语:学到这里,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关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质疑,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l)在火山口,怎么会有地下森林?
(2)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会结冰?
(3)镜泊湖和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4)关于镜泊湖,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3.教师引导: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仔细地读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推想解决的。让学生给所提的问题分类:可以通过读书解决的,学生自己仔细读书;需要通过推想才能解决的,先自己推想,后进行讨论。
六、总结全文
l.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这篇课文先写了镜泊湖的传说和形成原因,然后重点描写了“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的镜泊湖景色、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表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和大自然的神奇。
七、拓展延伸
交流、展示你所搜集到的有关镜泊湖的资料。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搜集、查阅有关镜泊湖的材料,可阅读书刊,也可网上浏览。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交流等形式学习课文。教师从课题引入新课,围绕“奇”在何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体会,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祖国山河的壮丽。
镜泊湖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镜泊湖景色形成的条件和景物特点。
2.让学生体会“奇”在何处。
3.学习按景物的不同特点,领会镜泊湖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二、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教学中运用“读一读、说一说、填一填、议一议”四步进行教学,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灵魂”的教学思想,整堂课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民主、活泼的学习环境,课堂上让学生全体参与,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课题中哪个词是关键词?(奇观)
解释:奇观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提示:镜泊湖在什么地方?是个怎样的湖?有什么奇观,有哪些景点,各景点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二)讨论
1.镜泊湖在什么地方?
2.它是个怎么样的湖?
3.它有什么奇特的景色?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
2.说一说
(1)说说课文中神话故事的梗概。
(2)神话与现实生活的相同点是什么?这个湖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3.填一填
传说中是罗女的从天上掉下来形成的。
4.议一议
(1)文章引用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再转入镜泊湖,从传说中怎样表现人们对美好品质的赞美。
(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内容:传说镜泊湖是红罗女的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形成的。
(三)学习第二、三段。
1.默读第二、三段
2.说一说
(1)这一段的第一句话与下面的两句话有何联系?(总分关系)
(2)第三自然段中主要内容是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分几层来写?
3.填一填
(1)镜泊湖位于,是因为形成的。因为所以称为镜泊湖。
(2)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是和,它的自然朴实表现在:除了有精致的别墅外,这里只有的、的、的。它的奇丽多变表现在:四周,有的、有的,湖心,湖中,美不胜收,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镜泊湖的美。
4.议一议
(1)文章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镜泊湖景色的自然朴实、绮丽多变?
(2)第二自然段介绍镜泊湖的什么?第三自然段概括介绍了镜泊湖景色的什么特点?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说一说
(1)说出这一自然段中景点名称、位置、景点奇特的地方。
(2)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结冰?它与瀑布飞流直下的句子有什么关系?
(3)说出课文从几方面写瀑布的动态美。
3.填一填
吊水楼瀑布奇特的地方是,课文从和两方面写出它的美。
4.议一议
课文是怎样描写瀑布气势和美景的?
五、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
2.说一说
(1)地下森林是怎么一回事?
(2)说说本段中各景点名称形成的条件和景物?
3.填一填
地下森林是指,它形成的条件有:(1);(2);(3)。地下森林物产丰富,林中有种类繁多的树木,还有和。第五自然段是描写。
六、小结
1.体会动静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对镜泊湖的介绍,说明了它的景色极其壮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赞美之情。
镜泊湖 篇11
江苏袁开文
------------------------------------------------------------
说教材
《镜泊湖奇观》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先写镜泊湖的传说和形成原因;再从总体上描写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然后重点写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两处景色。课文较好地展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奇妙。
说目标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根据大纲要求、课文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文字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极好例子,可以通过朗读的训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充分发挥学生想像力,领略镜泊湖的美丽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此目标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确定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
3.体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此目标是依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确定的,体会这两种描写,不但可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而且能学习作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特点,这课学习的重难点从内容上讲,是镜泊湖的奇观以及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从写作方法上讲,体会作者是怎样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
说教学
《镜泊湖奇观》是继讲读课文《鸟的天堂》《草原》之后的第三篇课文,学生对分辨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课教学可以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先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神话故事讲给学生听,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接着设疑:你们知道镜泊湖在什么地方?是一个怎样的湖?它是怎样形成的?那里有什么奇观?然后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老师的问题。这样,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寻找问题答案,不仅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理清课文脉络。
二、细读课文,把握课文重点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镜泊湖的美。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镜泊湖的景色奇特在哪里?
2.再读,讨论交流: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写镜泊湖的“自然朴实”?哪些地方写镜泊湖的“绮丽多变”?
3.对照课文,画一幅镜泊湖的风光图。
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想像力,手脑结合,提高学习质量。
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2.自由读,讨论:描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句子和讲瀑布从不结冰、断流一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3.放瀑布响声录音,形象地朗读课文。
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划出地下森林奇特之处。
2.再读,指名说地下森林的形成原因。
三、品读课文,落实训练项目
在朗读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把讲读课文学到的方法迁移到本课中。
1.通读课文,分别用“——”和画出描写镜泊湖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对比读第三、四自然段,谈谈你读后的感觉。
通过品读,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另一方面,想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的能力。
四、赏读课文,积累语言文字
《镜泊湖奇观》是一篇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的好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因此,在课的结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板书,逐层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边背诵、边想像课文中的画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说作业
写一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指导:
1.先启发学生说说景物包括什么?有哪些特点?
2.景物的静态是什么样的?动态又是什么样的?
3.在说的基础上列提纲。
4.写之后检查修改。
------------------------------------------------------------
镜泊湖 篇12
江苏袁开文
------------------------------------------------------------
说教材
《镜泊湖奇观》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先写镜泊湖的传说和形成原因;再从总体上描写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然后重点写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两处景色。课文较好地展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奇妙。
说目标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根据大纲要求、课文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文字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极好例子,可以通过朗读的训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充分发挥学生想像力,领略镜泊湖的美丽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此目标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确定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
3.体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此目标是依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确定的,体会这两种描写,不但可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而且能学习作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特点,这课学习的重难点从内容上讲,是镜泊湖的奇观以及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从写作方法上讲,体会作者是怎样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
说教学
《镜泊湖奇观》是继讲读课文《鸟的天堂》《草原》之后的第三篇课文,学生对分辨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课教学可以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先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神话故事讲给学生听,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接着设疑:你们知道镜泊湖在什么地方?是一个怎样的湖?它是怎样形成的?那里有什么奇观?然后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老师的问题。这样,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寻找问题答案,不仅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理清课文脉络。
二、细读课文,把握课文重点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镜泊湖的美。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镜泊湖的景色奇特在哪里?
2.再读,讨论交流: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写镜泊湖的“自然朴实”?哪些地方写镜泊湖的“绮丽多变”?
3.对照课文,画一幅镜泊湖的风光图。
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想像力,手脑结合,提高学习质量。
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2.自由读,讨论:描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句子和讲瀑布从不结冰、断流一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3.放瀑布响声录音,形象地朗读课文。
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划出地下森林奇特之处。
2.再读,指名说地下森林的形成原因。
三、品读课文,落实训练项目
在朗读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把讲读课文学到的方法迁移到本课中。
1.通读课文,分别用“——”和画出描写镜泊湖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对比读第三、四自然段,谈谈你读后的感觉。
通过品读,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另一方面,想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的能力。
四、赏读课文,积累语言文字
《镜泊湖奇观》是一篇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的好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因此,在课的结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板书,逐层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边背诵、边想像课文中的画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说作业
写一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指导:
1.先启发学生说说景物包括什么?有哪些特点?
2.景物的静态是什么样的?动态又是什么样的?
3.在说的基础上列提纲。
4.写之后检查修改。
------------------------------------------------------------
镜泊湖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镜泊湖的景色特点,学习作者抓住静态和动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参与自主性学习,提高自我读书能力。
教时:第2课时
课前准备:根据第3自然段内容,制作景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写景的课文,今天我们再一起去领略一下镜泊湖的奇观。
二、学习第一段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镜泊湖的美丽景色,重点描述了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的奇特。)
2、课文在开头就描写镜泊湖的奇观吗?
(课文在开头先讲述了镜泊湖形成的传说)
3、指名学生对照关键的词语复述镜泊湖形成的传说。
(住着、只要……便……、忌妒、争执)
4、镜泊湖形成的传说很是动听,当然这是神话,不是事实,不过,镜泊湖夏季凉爽少风,湖面水平好镜,倒是事实。接着老师就要请同学们去欣赏镜泊湖雄伟美丽而又少见的景象。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找出中心句概括大意)
2、既然这一段有中心句,那它是怎样来写具体的呢?
3、出示文字投影,让学生摆放。
峭拔的山岩
自然朴实 清澈的湖水
缤纷的花树
镜泊湖景色 一望无际的林海
峰峦直插湖中如屏似壁 美不胜收
绮丽多变 峰峦退避三舍形成水湾
湖心石岛耸峙
湖中倒影奇幻
4、出示投影填空:
A.镜泊湖没有多少人工的点缀,只有的山岩,的湖水,的花树,的林海。
B.然而它并不单调:四周峰峦叠起,有的直插湖中,有的形成水湾,湖心石岛,湖中倒影,真是。
要求:A.轻声朗读,想想填空前后有什么不同的感想。
B.自己想象美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填空,写出镜泊湖的景色特点。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结这是静态描写。
三、学习第三、四段
1、看录像:瀑布(借用《望庐山瀑布》一课的录像)。看了录像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2、出示课后练习思考题,自学课文。(两组同学分别自学两个部分)
①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说说描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句子和讲瀑布从不结冰断流一句之间的关系。
②地下森林是怎么一回事?形成地下森林这样的奇观是因为有哪几方面的条件?
(要求用笔画出有关语句,并用心记住。等会儿老师作游客,你们作导游,看哪一组哪一位导游介绍得最好。)
3、指名学生上台作导游介绍吊水楼瀑布。(听众假设为爸爸和爷爷,要求介绍既能精炼,又能通俗易懂。)
(以下问题教师引导激疑或让学生质疑时相机导出)
听说吊水楼瀑布是镜泊湖风景区的著名景点,那它有多少宽多少高啊?(宽大43米,高25米)你能不能跟什么比较一下,形象地说出来呢?
这样大的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样壮观的景象我还很难想象,哦,这儿还有一幅图呢,确实少见,可惜没有声音,有了,我要请一位导游来把描述这幅图的一段话读出气势来。(指名读后再分组读,齐声读)
听说吊水楼瀑布地处北国,那儿冬季气温低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是不是那儿的瀑布都结成冰了呢?这是为什么?
小结:你们这一组的导游介绍得很好,我代表其他游客谢谢你们的友好服务。
听说镜泊湖附近还有一处奇特的地下森林,地底下怎么能长出森林呢?
4、指名学生作导游介绍地下森林。(以下问题也是在引导中让学生或教师自己导出)
在火山口里能长出森林,我不太相信,火山口有多大,长几棵树木还差不多,最多也只能说是地下树林。(直径500米,深100米,7个火山口)
既然说是森林,里面的资源肯定丰富,你能给我介绍一下吗?(有树、药材、野生动物)
给你这么一介绍,我确实认为地下森林是一个奇观,不过,谷底阴暗潮湿,又照不到阳光,这一大片森林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土壤肥沃、降水较多、阳光射入)
刚才经过导游们的介绍,我们对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的情况了解了许多,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一起讨论,以便在向别人介绍时内容更加具体。
5、学习质疑问难。
三、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动态美的。
四、总结延伸。
请同学们回顾以前所学的写景物的文章,找一找哪些语句、段落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动静结合的描写。我们生活周围有哪些动静结合的美景,看谁举的例子多。
附板书:
传说
形成
事实
自然朴实
景色特点
14*镜泊湖奇观 绮丽多变
形成
吊水楼瀑布
特点
形成
地下森林
特点
《镜泊湖奇观》第二教时说课
蒋丽清
《镜泊湖奇观》是第十一册第五组的一篇阅读课文。它通过描写镜泊湖独特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壮丽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本组教材训练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根据此训练重点和课文内容、类型的特点,以及让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需要,本课教学在以下几方面作了探索:
让学生多读。读既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语言的需要。这节课的教学,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轻声读、有感情的读,来理解课文,如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的形成和特点,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初步理解,并为作导游介绍打下基础。另外,还对描写精彩的优美语句,引导学生熟读、有感情地读,在体会感情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
让学生多说。说的训练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的理解,并能最大限度地发展的创造性思维。从复习镜泊湖的形成开始,就让学生讲述镜泊湖形成的传说和现实形成。并且,在教学描写镜泊湖景色特点的一段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多说多练。在教学另外两段时,让学生投入到导游的角色中,积极调动自己的理解和见识,进行发挥性的介绍,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的迅速发展。
让学生多练。光读光说,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还很难快速地发展语言,教师还有必要给学生以说话的句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一段时,就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题和两个语言训练的填空题,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镜泊湖景色的形象感受。
镜泊湖 篇14
既是牡丹江的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最窄处只有300余米。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镜泊湖的黄昏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镜泊湖的黄昏》
(1)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2)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3)还是让我们先来欣赏镜泊湖的黄昏吧!
(4)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25米。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的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座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5)既是牡丹江的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最窄处只有300余米。惟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生动的景色。
(6)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地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质,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7)游船入浦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8)大凡美的东西,莫不都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9)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这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10)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蓦然发现: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
1、你怎样理解第(2)段加点词语“禅机”的,请结合全文内容说明。
2、请结合文章概括第(5)段中“别致生动的景色”的内容。
3、阮籍和李商隐的诗句具有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各选一个词语概括。作者为何要引用他们的诗句?
4、最后一句“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文中的“禅机”,是指镜泊湖的黄昏带给作者的启示: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2、答案:(1)枕着山脊的不再炽烈的夕阳像金箔打造的浮萍;(2)船头两岸青山在水中翡翠般的倒影和船尾荡漾的金箔般的湖水变幻无穷;(3)沉入山脊只剩下半弯的夕阳在水中的光晕更加明亮,使船尾水花更为璀璨。
3、答案:苍凉;感伤。(1)表达了对他们两人不能借助禅宗参透生命的遗憾。(2)为下文写自己对人生态度的理解作铺垫。(或“和下文写自己对人生态度的理解作对比”)
4、答案:(1)含蓄地照应了文章第二段中的“禅机”;(2)表达了作者从镜泊湖黄昏中所获得的积极人生态度的喜悦;(3)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镜泊湖 篇15
教学内容:
教科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9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镜泊湖的奇观以及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2、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教学准备:每个人查阅镜泊湖及中国其他名胜景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交流、展示所收集到的有关镜泊湖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要把这个美丽的湖泊命名为“镜泊湖”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原因。读课文时要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书的姿势。
3、围绕问题,组织课堂交流。
三、再读课文,聚焦重点
2、镜泊湖奇观到底“奇”在何处呢?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在课文中做好标记。
⑴了解吊水楼瀑布的形成原因。
⑵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原因。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标记。
⑴标记出描写镜泊湖静态时美丽景色的句子。
⑵标记出描写镜泊湖动态时美丽景色的句子。
4、组织课堂交流,引导学生找到镜泊湖的景色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⑴原因一: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的独特景观。
⑵原因二:静态美和动态美相结合。
四、精读课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要求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想想从什么地方可以发现神奇,为什么?
2、课堂交流,汇报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3、诵读积累,比较发现。
学生自主选择诵读,标出表现镜泊湖奇观的有关句子,积累语言和表象。
五、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2、学生质疑。
3、教师引导,讨论解决。
六、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 推荐阅读:
- 镜泊湖(精选14篇)
- 镜泊湖
- 镜泊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