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幼时记趣课文教案 幼时记趣是谁写的

2024-03-21人围观
简介幼时记趣课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设计: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

幼时记趣课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设计: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

  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

  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8、齐读课文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0、作业:

  (1)抄写不认识的字

  (2)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课时设计: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

  (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课文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与难点

  1、课内文言文阅读

  2.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重点

  1. 学过的虚词的用法:之 其 而

  实词:故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2.课内文言文详练

  3.课外文言文拓展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材全解》

  教学方法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教研组长(签字) 校长(签字)

  文言文

  一:常见虚词的运用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四)故

  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课内文言文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明察秋毫( ) (2)必细察其纹理( )

  (3)故时有物外之趣( ) (4)私你作群鹤舞空( )

  (5)项为之强( ) (6)又留蚊于素帐中( )

  (7)作青云白鹤观( ) (8)果如鹤唳云端( )

  (9)凹者为壑( ) (10)盖一癞蛤蟆也( )

  2. 、一词多义。

  (1)之:物外之趣( )(2)其:必细察其纹理( )

  心之所向( ) 使其冲烟飞鸣( )

  昂首观之( ) 常蹲其身 ( )

  项为之强( ) 神游其中 ( )

  观之正浓( )

  驱之别院( )

  (3)为:项为之强( )(4)以:徐喷以烟 (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以虫草为林( )

  以虫蚁为兽( )

  (5)而:拔山倒树而来( )(6)时:余忆童稚时(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时常有物外之趣( )

  (7)察:明察秋毫( ) (8)神:神游其中( )

  必细察其纹理( ) 神定( )

  3、句子翻译。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以虫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8)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课外文言文拓展训练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恐已暮矣( )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 ④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后反思

  本次课后作业 背诵所学知识 《幼时记趣》虚词

  学生对本次课评价:

  A+(105):老师备课特别充分,讲课特别生动,上课特别有效。

  A(99):老师备课很充分,讲课很生动,上课很有效。

  B(80):老师备课比较充分,讲课比较生动,上课比较有效。

  C(50):老师备课一般,讲课一般,上课一般。

  D(0):老师备课混乱,讲课水平低,上课没有效。

  学生签字:

  教师评定:

  1. 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2. 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签字:

  • 推荐阅读:
  • 《幼时记趣》同步练习(精选16篇)
  • 《幼时记趣》同步训练(精选13篇)
  •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通用14篇)
  • 幼时记趣教案(通用13篇)
  • 幼时记趣(精选12篇)
  •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