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活板》教学设计 活板课件

2024-03-20人围观
简介《活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由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智慧。(配以图片)二、简介作者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

《活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由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智慧。(配以图片)二、简介作者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代表作为《梦溪笔谈》,共30卷,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三、了解活板印刷1. 看资料片2. 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四、听范读,练诵读(听范读)(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 持/就火炀之 (4)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5) 每一字/皆有数印 (6)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7) 有奇字/素无备者 (8) 沾水/则高下不平

  (9) 用讫/再火令药熔 (10)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五、疏通语义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 将文章译成白话文。2.一人一句逐句翻译。六、分析课文1.逐段概括大意。2.重点分析第二自然段,抓住语言标志将本段分为三层。并结合课件归纳活版印刷的步骤。(详见课件)3.设计思考题,加深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第一段:刻板印刷发展情况。第二段:第一层——介绍活板发明的时间,发明时间,发明人的身份及姓名。(又:呼应上下文,说明活板是在印刷术上继刻板之后的“又”一大发明) 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其法:总领后文,引出活板的制作及下文活板的用法和功效等)第三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事项。第三段:交代字模的下落。七、整理文章结构(见课件)八、探究与思考(一)活板字体现在哪里?(二)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九、课外扩展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按其在工艺技术发展上的阶段性,可划分为源头、古代、近代、现代四个历史时期。其中:“源头”为印刷术的准备时期。内容包括印刷术的萌芽、雏形和成熟;织物、笔、墨、纸等印刷材料之具备;文字的产生、发展和规范。时间上从约公元前二十六世纪到公元六世纪末的隋朝,时跨三千余年。我们称其为“源头期”。“古代”为印刷术的手工操作时期。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套版印刷的应用和发展。时间上处在公元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清朝,时跨一千二百余年。我们称其为“古代期”。“近代”是印刷术的机械操作时期。内容包括以平印、凸印、凹印为主的西方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时间上恰处中国近代前后,大约在公元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们称其为“近代期”。“现代”为印刷术以电子控制为主的自动化控制时期。内容包括电子排版、电子分色、电子雕版,辅以由电子控制的平版印刷和装订自动化。时间上起于本世纪七十年代,现仍在蓬勃发展中。我们称其为“现代期”。十、布置作业1.将重点词语整理出来。(1)通假字:已、板、止(2)一词多义:为、印、火、以、就2.查资料,写一篇介绍造纸术的说明文。

  上一篇:《活板》教案4

  下一篇:《活板》资源

《活板》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掌握“为”、“就”、“火”、“印”、“之”、“以”、“则”等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初步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设想 1.本文文字比较浅易,文章也较简短,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加以归纳,并辅导学生掌握文言中单音节词的翻译方法。 2.学习按工作程序说明的顺序,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可以结合疏通文字初步提出,之后再强调分析。行文的简洁,语言的准确也应作适当讲解。 3.准备《辞海》一部和若干铅字印模,备用。 4.安排两课时,连上最好。第一课时教学重点  1.介绍毕昇和他的活板印刷术,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2.疏通文意,朗读、背诵。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板书:活板(科技说明文)  这篇文章的作者沈括,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著述。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的有关介绍。  板书: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二、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参照注释,注意字音。  板书下列汉字(或出示卡片),提问学生,其中多音字要求学生连同词一起读。  昇shēng、薄bó、唇chún、和huò、炀yáng  砥dǐ、更gēng、瞬shùn、帖tiē、韵yùn、贮zhù  粘zhān、燔fán、沾zhān、予yú、从zòng  旋xuàn。 三、学习课文第1段。 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习。 疏通文意:板,刻板、雕板,这里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07年;尚,还;盛,广泛的,大规模的;为,动词,使用;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候;始,开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已后,以后;典,经典,例如“五经”;籍,一般书籍;皆,都;为,判断动词,是;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总结:(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1)照顾上下文,准确搭配,(2)不可只拘泥于这一种方法。 请同学译出第1段全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代的人还没有广泛的使用它,从五代的时候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各种)经典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分析: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归纳: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加黑字板书) 学生齐读。 四、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加黑字板书) 1.学习第一层。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归纳: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归纳: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2.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满铁框子就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近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张平板按压它的表面,字模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学齐读这一句(“欲印……字平如砥”)。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作简单方便;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这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 同学齐读这一句(“若止印……极为神速”)。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外排布字模,这一块印刷的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交替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这句介绍两板交替。 同学齐读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 3.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文字都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个文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一块板面内有重复出现(这些字的时候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使用时,就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生僻文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随即雕刻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够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浸湿后就会高低不平,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起,(拆板)时不能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就自动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学齐读第三层。 五、学习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学生翻译。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妥善的)保存收藏着。——这段介绍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说明是必要的。 六、朗读、背诵。 同学齐读全文。背诵第二段,教师可将每句起首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作为提示。布置作业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习二。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习一。 3.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第二课时教学重点  1.分析课文第二段。  2.处理课文后练习。教学过程一、分析第2段第二层。 1.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其法”既总括这一句,又总领这一层。因为“活字”是“活板”的关键环节。选“胶泥”为原料,因为它有粘性,可塑,易雕,可烧坚;“薄如钱唇”,用比喻写刻字深度的精巧。“每字为一印”点出与雕板不同的特点。从选材到雕刻、烧制、毕昇一定经过多次实验,小小印模闪射着智慧、毅力和科学精神的光辉。现代铅合金印模、铅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传示铅字字模) 提问归纳:这一句介绍了制活字的原料、刻法、特点、成型四方面内容,真是言简意赅。 2.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板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冒”、“就”、“炀”、“烧”,用词准确。两句写了制板工序,工具、原料、成法都写得具体详尽,层次清楚,文字简洁。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 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平模面六个步骤。其中,“密布”、“稍熔”、“字平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 3.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二道工序:印刷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用“神速”形容,前加一“板”字,表明活板印刷术的先进;形容适度,未超出说明文语言平实的总体要求。两板交替,更灵活快速。试想雕板印刷就无法“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瞬息”呼应“神速”,体现了活板印刷的先进。其特点一言以蔽之:“活”。 二、分析第2段第三层。 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或背诵这一层的四句话,要求同学具体分析各项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1.第一句。多备常用字字模,以备重复使用,体现了“活”的特点。这一句讲的是:一字多印。 2.第二句。雕板印后,大量堆积,除非再印,毫无用处。活字拆板后,可以再制新板,非常方便灵活,为避免因“活”而乱,分类贮藏,考虑周到,办法实用。这一句讲的是:按韵贮印。 3.第三句。制板时,难免遇上生僻字,对此,毕昇也想出了办法。又一个“瞬息”,说明有“奇”字也不会误工,的确十分灵活。这一句讲的是:奇字旋刻。 4.第四句。补充说明不以木头制字模的原因,解释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比较说明,扣住一个“活”字,并与本段开头相呼应。这一句讲的是;舍木取泥。 同学齐读第2段。 三、总结。 1.提问:本文写了什么?反映出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归结: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四、检查、解答上节课留的作业。 1.同学回答,教师归纳。 2.根据板书订正。 3.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1)印。“五代时始印五经”,孤立看这一句,解为“印刷”也可以了,但结合上下文,就觉得欠精确。上文“板印书籍……”,可推知这个“印”应是“板印”的略写,译为“用雕板印刷”。它在句中是谓语,动词。“其印自落”,印模。在句中是主语,名词。“密布字印”,印模。在句中是宾语,名词。 (2)火。“火烧令坚”,“火”本来是名词,在这里表明烧的方法,解为“用火”。“再火令药熔”,使药熔化的方法是“用火烧”,“火”,动词。 (3)以。“不以木为之者”,“以”和后面的“木”,构成介词短语,用来修饰动词“为”,“以”,介词,用。“以备一板内重复者”,上文是“……每字有二十余印”,两句是目的关系,“以”是表示目的的连词,解为“来、用来”。 (4)就。“瞬息可就”,动词,用来陈述活板印刷,译为“完成”。“持就火炀之”,动词,支配的宾语是“火”,译为“靠近”。 (5)为。“唐人尚未盛为之”,“为”,动词,它的宾语“之”,代指“板印书籍”的方法,解为“使用、采用”。“满铁范为一板”,动词,它的宾语是“一板”,解为“算作、当作”。“右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前一个“为”,动词,宾语是“简易(简易之法)”,解为“算是、认为是”;后一个“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极神速”也讲得通,“为”在这里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补充,“为”之在本文中用法很丰富,多为动词,具体解释,以与宾语搭配为标准。此外,“其印为予群众所得”,“为”,介词,被,也应注意。 总结:由这题可以看出辨别一词多义需:(1)顾及上下文意(2)分析本句成分(3)注意搭配对象。布置作业  1.在积累本上总结一词多义现象。  为、就、火、印、之、以、则2.完成练习四。

  上一篇:向沙漠进军

  下一篇:《活板》资源

《活板》教学设计 篇3

  一、在括号中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并在横线上做解释。

  1、( ) 2、( )

  3、( ) 4、( )

  5、互用之( )

  6、松脂、腊纸灰之类( )

  7、为予群所得( )

  二、在括号中写出下列黑体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词语。

  1、满铁( )为一板

  2、蜡和纸灰之类( )之

  3、( )不沾污

  4、唐人( )未( )为之

  5、有( )字( )无备者,( )刻之

  6、不若( )土,用讫再( )( )药熔

  三、在题后的括号中注“为”字的用法。

  1、唐人尚未盛之( )

  2、未简易( )

  3、已后典籍皆板本( )

  4、其印予群从所得( )

  四、阅读课文第2段说明活板印刷的部分,写出层次提纲,并指出这篇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明的。

  1、课文说明活板印刷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其法……火烧令坚)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先设一铁板……则字平如砥)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若止印三二本……瞬息可就)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主要按 说明的。

  五、翻译下列句子。

  1、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沾,不可取。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yáng 烤 2、dǐ磨刀石 3、fán 烧

  4、pì 完 5、gēng 交替 6、huò混合

  7、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

  二、1、框子 2、盖上 3、特别 4、还 大规模

  5、生僻 平素 立即 6、烧 火烤 使

  三、1、做(采用) 2、算是 3、是 4、被

  四、1、第一层:制作活字

  第二层:活板用法

  第三层:活板功效

  2、主要按制成活板的程序安排说明顺序的。

  五、

  1、这一块刚印完,那一块已经排好了版,两块交替使用,很短时间就可以印完(一本书)。

  2、活字不用时,就贴上纸签标明,并按照字的韵部分开,分别存放在木格子内。

  3、字印所以不用木料来刻,是因为木料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物粘在一起,拆版时不易拿下。

《活板》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设计 [教师心语]

  300字,却准确、朴实、洗练地介绍了印刷史上的飞跃——活字印刷。程序说明,以“活”为征,给人以明晰、完整、系统的印象。锐化工具、涵盖人文,如何融合?初步思路为:先读其“文”再品其“味”,以线(文含内容)串珠(文言词句),活而不乱。

  [课程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着眼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过程和方法

  在整体感知前提下,合作探究,创造性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与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2.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准确、朴实、简洁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

  对文章中活板的“活”的特征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在自读基础上,一教时完成

  四、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探究发现。(多媒体辅佐)

  五、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

  2.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 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边读边圈点勾画,自主质疑

  2.教师范读引领,学生齐读体味

  3.感知内容

  △ 从说明对象看,本文除介绍活字印刷外,还介绍了什么?

  △ 通过初读,你了解活字印刷的哪些知识?

  三、 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1.学生就文意质疑(合作释疑,教师点拨)

  2.知识积累

  △ 积累多义词

  △ 做知识卡片

  四、交流对话,探究学习

  1.分析程序说明的顺序

  2.了解活板“活”的特征

  五、时空连线,创造性学习

  1.穿越时空隧道,参观印刷厂,现场采访。

  2.请用一句话说出你的参观感受。

  六、板书设计

  制字

  设版

  制版 排字

  炀版

  平字

  活字印刷

  一板印刷

  印刷

  一板布字

《活板》教学设计 篇5

  说课:江苏省评优课一等奖获得者 顾咏梅

  整理: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 赵秀成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文题目是《活板》。(1、介绍课题)《活板》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代表作《梦溪笔谈》中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文章详细介绍了北宋毕昇发明的活板印刷术,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精神。(2、介绍作者、文体特点、课文思想内容)《活板》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试用课本苏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之后的第二个说明文单元。《活板》位于这一单元的第三篇。在这一单元中,它前承《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后接知识短文《谈谈说明文》,可以说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3、介绍课文位置、所在单元的特点、课文的地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编排意图以及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第一,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活板,认识生字词,看懂内容,能够顺畅的朗读课文。第二,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能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并理清说明顺序,初步掌握程序说明的方法。 第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4、教学目标及其确立的依据)《活板》是一篇文言说明文,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核舟记》、《愚公移山》、《诗六首》等古文,而《活板》一文从字词上来讲并没有多大难度。学生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基本上都能自行解决。因而我认为,字词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教会学生整理、教会学生整体把握字词上面。相对于字词教学来说,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因为从学生已学过的说明文章来看,《活板》是唯一的一篇以程序为说明顺序的文章。教适应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自然求得。(5、教学重点、难点的解释)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决定采取朗读与练习、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方法。(6、教学方法及其确立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实现整体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朗读。朗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文章字词句的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而练习则是知识的应用与巩固。在练、读当中,让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我所借助的教学用具是投影仪和自制的幻灯片。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遵循这一原则,我决定引导学生掌握粗读、精读,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这篇课文,我准备安排一课时完成。(7、对教法、教具、课时安排的解释)首先是预习指导。通读课文,圈点不认识的字词,然后查字典解决。第二,大致弄清文章内容,能较流利的通读全文。第三,在预习中如果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课代表,交给我。第二步就是教学步骤。首先,由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正字音,正字形。第二,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巩固刚学的知识,同时掌握正确断句,更好的了解课文。鉴于字词并不难,学生完全能够自行解决,所以首先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然后再练习巩固。第三,分析课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借助形象思维理清全文,找出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征。第四,在已讲解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再进行练习,检查学习效果。最后一步是集体朗读课文,再一次整体感知课文。最后的知识迁移训练我准备让学生作一篇口头作文,向同学介绍一道菜的制作,要求按照程序顺序进行说明。 (8、教学的具体步骤)好,这就是我对《活板》这篇文章的一个不太成熟的设想。

  根据录像带听记整理、评点

  赵秀成 2000年 8 月5 日

《活板》教学设计 篇6

  基础知识

  一、给黑体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 其上以松(  )、蜡(  )纸灰冒之

  a zhǐ b zhī c hé d huò

  2 持就火(  )之

  a yáng b tāng c tàng

  3 (  )互用之

  a gèng b gēng c jīng

  4 则以纸(  )之

  a tiē b tiè c tiě

  5 兼与药相(  )

  a zhān b nián

  6 不若(  )土,用(  )再火令药熔

  a fān b fán c qì d qǐ

  7 以手(  )之

  a fú b fó

  8 木格(  )之

  a chǔ b zhù

  9 (  )不沾污

  a shū b zhū

  10 其印(  )(  )群(  )所得

  a wéi b wèi c yú

  d yù e zòng f cóng

  二、对加黑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

  a 唐人尚未(大规模的)为之

  此印者才(完结、完成)

  有奇字(平时)无备者

  用讫再令药熔

  b 一板已(另外)布字

  其上以松脂、蜡(混和)纸灰之类冒之

  不若(烧)土

  乃密(排列)字印

  c (旋转)刻之

  薄如钱(边缘)

  则第二板已(准备好)

  更互(交替)用之

  d 则字平如(磨刀石)

  若(停止)三二本

  以一铁(框子)置铁板上

  瞬息可(完成)

  三、黑体的字的意思都不相同的是(  )

  a 每字为一

  此者才毕

  每一字皆有数

  乃密布字

  b 持就炀之

  烧令坚

  以草

  用讫再令药熔

  c 欲印,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药稍熔,以一平板按其面

  若印数十百千本,极为神速

  不用,以纸帖之

  d 唐人尚未盛

  满铁范一板

  其印予群从所得

  若止印三二本,未简易

  四、对句子的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

  a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每个字制成一个印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b 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药灰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压字面,于是(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就平得跟磨刀石一样。

  c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字印不用的时候,就(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它,每韵归为一类,(分别)放在木格里。

  d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用木料刻制字印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沾了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并且和药物粘在一起,所以不可取。

  阅读  

  五、①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②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③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④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⑤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⑥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⑦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⑧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⑨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⑩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 活板的主要特征是     (  )

  a 印刷速度快 b 印刷质量好

  c 制版比较容易 d 印完,可以拆版

  e 发现错误可以改正 f 活

  2 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正确的是(  )

  a ①ㄧ②③ㄧ④⑤⑥ㄧ⑦⑧⑨⑩

  b ①ㄧ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 ①ㄧ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 ①②ㄧ③④⑤⑥ㄧ⑦⑧⑨ㄧ⑩

  3 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   (  )

  a 时间顺序 b 空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d 程序顺序

  4 这段文字中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五个步骤,它们的正确顺序是怎样的?请将它们的字母按顺序写在横线上。

  a 以火熔药 b 用药物蒙盖铁板

  c 按平版面 d 设置铁板

  e 排列字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段文字中说明活板印刷速度快的原句是“ ”和“ ”。

  6 这段文字的⑦⑧⑨句说明的是(  )

  a 每一字皆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b “之”“也”等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c 活字的存放。

  d 活板对印刷中会遇到的一板内有重复的字和生僻字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7 活字的印模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这种材料有什么优越性?

  8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填入括号内,并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a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  )

  作用 。

  b 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  )

  作用 。

  c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  )

  作用 。

  d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  )

  作用 。

  e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  )

  作用 。

  答案:

  一、1 b、d 2 a 3 b 4 a 5 a 6 b、c

  7 a 8 b 9 a 10 b、c、e

  二、b

  三、d

  四、d

  五、1 f 2 b 3 d 4 d、b、e、a、c

  5 极为神速,瞬息可就

  6 d

  7 活字印模是用胶泥制作的,它的优越性是遇水不变形,不与药物相粘,拆板方便。

  8 a 打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刻字的深度。

  b 打比喻。形象的说明了活板字面平整的程度。

  c 列数字、作比较。突出了活板能提高印刷速度的优点,印得越多越快。

  d 作比较。突出了胶泥所制印模的优越性。

  e 举事例、列数字。具体说明了字印数目是活的,突出了活板的“活”。

《活板》教学设计 篇7

  一、选择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1 a 括kuò 昇shéng 炀yáng 砥zǐ

  b 括kuè 昇shēng 炀yáng 砥dǐ

  c 括kuò 昇shēng 炀yáng 砥dǐ

  d 括kuò 昇shēng 炀tàng 砥dǐ      答(  )

  2 a 瞬shùn 韵yún 贮chú 燔fán

  b 瞬shuèn韵yùn 贮zhù 燔fān

  c 瞬shuèn韵yùn 贮zhù 燔fán

  d 瞬shùn 韵yùn 贮zhù 燔fán        答(  )

  二、为下面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1 唐人尚未为之

  a shèng b chéng              答(  )

  2 如钱唇

  a báo b bó c bò                 答(  )

  3 蜡纸灰之类冒之

  a huó b huò c hé                答(  )

  4 互用之

  a gèng b gēng                 答(  )

  5 有字素无备者

  a qí b jī                     答(  )

  6 刻之

  a xuàn b xuán                答(  )

  7 兼与药相,不可取 

  a nián b zhān                答(  )

  8 其印为予群所得

  a zòng b cóng                答(  )

  三、选出对黑体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 ①唐人未盛为之

  ②火烧

  ③蜡和纸灰之类

  ④则以一铁置铁板上

  a ①崇尚 ②让 ③蒙、盖 ④框子

  b ①还 ②让 ③蒙、盖 ④框子

  c ①高尚 ②让 ③冒犯 ④框子

  d ①还 ②命令 ③蒙、盖 ④典范                答(  )

  2 ①铁范为一板

  ②持就火

  ③己布字

  ④则第二板

  a ①全部 ②烤 ③另外 ④准备好

  b ①排满 ②烧 ③另外 ④准备好

  c ①排满 ②烤 ③别自 ④具有

  d ①排满 ②烤 ③别自 ④准备好                答(  )

  3 ①更互用之

  ②瞬息可

  ③与药相粘

  ④有字素无备者

  a ①交替 ②成 ③并且 ④奇特

  b ①更加 ②完成 ③并且 ④生僻

  c ①轮流 ②成就 ③并且 ④生僻

  d ①交替 ②完成 ③并且 ④生僻                答(  )

  4 ①不燔上

  ②不沾污

  ③未简易

  ④刻之

  a ①如 ②一点 ③算是 ④立即

  b ①像 ②一点 ③算是 ④立即

  c ①如 ②特别 ③算是 ④旋转

  d ①如 ②一点 ③做 ④立即                  答(  )

  四、 下列句子有几种不同的译法,选出正确的一项。

  1.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a. 这个印的人才完成,而二块板已准备好了,轮流着使用它,一会儿就可以完成。

  b. 这块板刚印刷完,而第二板已准备好了,更加充分利用,一会儿就可以完成。

  c. 这块板刚印刷完,而第二块板已经具有了,更加方便,相互补充,一会儿就可以完成。

  d. 这块板刚印刷完,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轮流着使用它,一会儿就可以完成。答(  )

  2.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a. 活字板印刷书籍,唐朝还没有大规模应用它。五代时期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经典和一般书籍就都是活字板印刷的本子了。

  b. 木板雕字印刷书籍,唐朝还没有大规模应用它。五代时期开始印《五经》,已经过了很长时间,后来经典和一般书籍都是活字板印刷的本子了。

  c. 本板雕字印刷书籍,唐朝还没有大规模应用它。五代时期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经典和一般书籍就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了。

  d. 活字板印刷书籍,唐朝还没有大规模地应用它。五代时期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经典和一般书籍就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答(  )

  3.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a. 想要印刷了,就把要印的样子放铁板上,然后就密密麻麻排上字的印模,排满了是一板,拿到火上烘烤它。

  b. 要印了,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就密密麻麻排上字的印模,排满了是一板,拿到火上去烧它。

  c. 要印了,就把一铁框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麻麻排上字的印模,满满的铁框上做一个板,拿到火上去烤它。

  d. 要印了,就把一铁框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麻麻排上字的印模,排满了一个铁框作为一板,拿到火上去烤它。                               答(  )

  4. 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a. 用完了再用火烤使药剂熔融,用手拨它,那些印模就会自己掉下来,除了特殊的以外,一般不会弄脏。

  b. 用完了,再用火烤使药剂熔融,用手拨它,那些印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儿也不会弄脏。

  c. 用完了,再用火烧使药剂熔融,用手拨它,那些印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儿也不会弄脏。

  d. 用完了,再用火烤使药剂熔融,用手拨它,那些印刷好的东西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弄脏。                                    答(  )

  五、阅读课文段落,回答问题。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1. 选出对这一段文字的大意概括得正确的一项。

  a. 说明活字印模的制作方法及其优点。

  b. 说明活板的使用方法。

  c. 说明活板的制作方法、使用方法和功效。

  d. 说明活板的功效。           答(  )

  2. 选出与画横线的语句说明方法相同的一项。

  a.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

  b.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其次是培植草皮,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c. 这当儿,同志们就把印刷机拆开了,零零碎碎地运进地穴。又在地穴的一边凿一条横的隧道,凿了三米,又往下凿一条垂直隧道。隧道凿好了,就用厚木板把地穴的下半截封住,木板上铺上两米厚的泥土。

  d. 鲸的用途很大,一条大鲸可炼出二、三万公斤油。这种油可制肥皂、颜料、人造牛油、腊油、润滑油以及国际上用的硝化油等。鲸皮可制皮箱、皮鞋、皮包等;牙齿和须可用来制装饰品和日常用具;鲸肚子上的皮可制电影胶片,用鲸的肝提炼的鱼肝油,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营养丰富,鲸骨磨成粉,是最好的肥料。

  3. 从下列各组里选出加黑字的意义或用法,与另外三句不同的一项。

  (1)a.唐人尚未盛

  b. 有布衣毕昇,又活字板

  c. 其印群从所得

  d. 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一板  答(  )

  (2)a. 忽一人大呼“起”

  b. 以草烧,瞬息可就

  c. 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炀之

  d. 用讫再令药熔       答(  )

  (3)a. 每字有二十余

  b. 其为予群从所得

  c. 板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d. 每字为一,火烧令坚    答(  )

  (4)a. 一板印刷,一板已布字

  b. 其印落,殊不沾污

  c. 同志们己动手

  d. 动机器          答(  )

  六、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熔,不可取;不若用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这段话以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用燔土制作的印模的优点。

  2.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与“赵州桥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石拱桥,也是造成后来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这段话,运用的说明方法相同。  答( )

  答案

  一、 1. c 2. d

  二、 1. a 2. a 3. b 4. b 5. a 6. a 7. b 8. a

  三、 1. b 2. d 3. d 4. a

  四、 1. d 2. c 3. d 4. b

  五、 1. c 2. c 3.(1)c (2)d (3)c (4) a

  六、 1.× 2. √

《活板》教学设计 篇8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

  1. 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

  2. 了解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3. 掌握“溶、帖、旋、拂、砥、讫”等6个字。

  (二) 能力训练:

  1. 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三) 思想感情教育:

  1.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作者和《梦溪笔谈》。

  2. 疏通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和《梦溪笔谈》

   要求快速阅读注释一和注释二。

   合上书本比赛掌握情况。(幻灯,填空)

   教师补充。

  (三) 解题:活板,即为活字板,“板”同“版”。

  (四) 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五) 检查朗读。(准确程度、流畅程度)

  (六) 疏通全文。

   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

   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 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七) 注意下列词的落实:

  第一段:板印、盛为之、已后、皆为扳本

  第二段:布衣、又为活板、薄入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持就火炀之、则字平如砥、止印、未为简易、已字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重复者、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不以木为之者、文理又疏密、兼与药相粘、燔土、用讫、拂、殊不

  第三:其印、为、予、群从

  (八)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用现代文翻译第二段。3.找出三个词类活用、四个通假字、五个一词多用。

  第二课时

  一、 教学重点、难点:

  1. 分析结构层次。

  2. 了解说明顺序。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时的内容。(出示幻灯。)

  一、解释下列各词:

  1. 板印____2.盛为之____3.已后______4.皆为扳本___5.布衣__6.又为活板___

  7.薄如钱唇8.每字为一印9.火烧令坚10.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______

  11.以一铁范置铁板上_____12.乃_____13.持就火炀之____14.则字平如底____

  15.止印___16.未为简易___17.已自布字18.更互用之__19.瞬息可就__20.重复者

  21.以纸帖之__22.每韵为一帖__23.奇字24.素无备25.旋刻之26.不以木为之者

  27.文理___28.兼与药相粘__29.燔土___30.用讫__31.拂__32.殊不__33.其印___

  34.为予群从所得______

  二、写出四个通假字:

  三、写出三个词类活用字:

  (二)完成课后练习二。

  (三)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

  1. 思考:本文三个自然段各记述了什么情况?

   简要交代活版发明之前用雕版印刷的具体时间和使用情况。

   详细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以及有关的问题。

   交代毕升所制字模的下落。

  2. 由以上分析看出本文总体上是以什么为序?

  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

  3. 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

   从雕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个飞跃。试问,雕版印刷的缺点是什么?

  (死,不灵活。)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活版印刷的优点和特点。

  (四) 分析第二段:(重点段)

  1. 齐读,思考:按照活板制作和使用的程序,本段可分几层?

   第一层(1):简介活板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

   第二层(2—4):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

   第三层(5—9):说明活版印刷的功效和提高印刷效率的方法。

   第四层(10):说明用胶泥刻字的原因忽然拆版的方法。

  2. 分析第二层。

  ① 齐读。

  ② 提问:

   这一层共有三句话,每一句话记述了活版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要求各用两个字加以概括。(制字——制版——排版)

   排版部分又是怎样的一个程序?(布字——火炀——按平)

   这是根据什么顺序介绍的?(活版制作的程序或以工艺流程。也就是时间顺序)

   采用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显得科学、精确、条理。不仅使读者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了解,而且使文章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 活版印刷的特点使什么?(极为神速。)

   提高功效的措施使什么?(一使“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二是“一字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 不用木头二用胶泥作字模的原因,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活版印刷地特点使什么?(活)

   介绍活版的功效、字印的贮存、用胶泥刻字的好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逻辑顺序。)

  3. 总结:本文说明紧扣中心,条理清楚、自始至终抓住一个特征“活”字作文章。

  (五)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2.完成作业本。3.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 感受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已学知识。(各部分的说明顺序。)

  (二) 分析说明方法。

  1. 齐读全文。

  2. 思考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要举出实例。

   打比方:“薄如钱唇”、“则字平如砥”

   作用:使人们对胶泥字模的形状、活版的平整程度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使说明更准确形象。

   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 作用:说明印刷的特点和胶泥刻字的优点。

   举例子:如“之、也”等字。

   列数字。

  (三) 总结全文。

  (四) 巩固练习:

  1.指出下列一词多义字的意义和用法。

  唐人尚未盛为之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为每字为一印

  未未简易

  其印未予群从所得

  满铁范为一板

  极为神速

  不以木为之者

  不以木为之者

  唐人尚未盛为之

  之更互用之

  旋刻之

  火烧令坚

  火持就火炀之

  用讫再火令药熔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其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其法:用胶泥刻字

  持就火炀之

  就瞬息可就

  每韵为一帖

  帖则以纸帖之

  2.校对作业本。

  (五) 布置作业:1.订正课堂上错误的地方。2.预习。

  板书:

  一、雕版印刷——“死”

  时1.发明:时间、人

  二、活板印刷制字时间

  间制版

  2.制作排字

  活板排版火炀顺序

  顺按平

  3.印刷:特点、功效逻辑

  4.拆版顺序

  序三、字模的下落

《活板》教学设计 篇9

  说课:江苏省评优课一等奖获得者 顾咏梅

  整理: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 赵秀成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文题目是《活板》。(1、介绍课题)《活板》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代表作《梦溪笔谈》中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文章详细介绍了北宋毕昇发明的活板印刷术,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精神。(2、介绍作者、文体特点、课文思想内容)《活板》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试用课本苏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之后的第二个说明文单元。《活板》位于这一单元的第三篇。在这一单元中,它前承《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后接知识短文《谈谈说明文》,可以说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3、介绍课文位置、所在单元的特点、课文的地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编排意图以及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第一,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活板,认识生字词,看懂内容,能够顺畅的朗读课文。第二,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能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并理清说明顺序,初步掌握程序说明的方法。 第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4、教学目标及其确立的依据)《活板》是一篇文言说明文,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核舟记》、《愚公移山》、《诗六首》等古文,而《活板》一文从字词上来讲并没有多大难度。学生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基本上都能自行解决。因而我认为,字词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教会学生整理、教会学生整体把握字词上面。相对于字词教学来说,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因为从学生已学过的说明文章来看,《活板》是唯一的一篇以程序为说明顺序的文章。教适应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自然求得。(5、教学重点、难点的解释)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决定采取朗读与练习、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方法。(6、教学方法及其确立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实现整体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朗读。朗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文章字词句的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而练习则是知识的应用与巩固。在练、读当中,让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我所借助的教学用具是投影仪和自制的幻灯片。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遵循这一原则,我决定引导学生掌握粗读、精读,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这篇课文,我准备安排一课时完成。(7、对教法、教具、课时安排的解释)首先是预习指导。通读课文,圈点不认识的字词,然后查字典解决。第二,大致弄清文章内容,能较流利的通读全文。第三,在预习中如果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课代表,交给我。第二步就是教学步骤。首先,由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正字音,正字形。第二,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巩固刚学的知识,同时掌握正确断句,更好的了解课文。鉴于字词并不难,学生完全能够自行解决,所以首先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然后再练习巩固。第三,分析课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借助形象思维理清全文,找出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征。第四,在已讲解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再进行练习,检查学习效果。最后一步是集体朗读课文,再一次整体感知课文。最后的知识迁移训练我准备让学生作一篇口头作文,向同学介绍一道菜的制作,要求按照程序顺序进行说明。 (8、教学的具体步骤)好,这就是我对《活板》这篇文章的一个不太成熟的设想。

  根据录像带听记整理、评点

  赵秀成 2000年 8 月5 日

《活板》教学设计 篇10

  】《活板》教案

  】《活板》说课范例 译文

  】《活板》同步练习

  】《活板》练习测试(二)

  】《活板》练习测试 1

  】《活板》同步练习(无答案)

  】《活板》ppt课件6

  】《活板》ppt课件5

  】《活板》ppt课件4

  】《活板》ppt课件3

  】《活板》ppt课件2

  】《活板》ppt课件1

  上一篇:《活板》教案2

  下一篇:沁园春·雪 资源

《活板》教学设计 篇11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布衣毕昇(  ) 以松脂、蜡和纸灰(  )就火炀之(  ) 更互用之(  )每韵为一帖(  ) 兼与药相粘(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五代始印五经(印:)

  其印自落(印:)

  密布字印(印:)

  ②不以木为之者(以:)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以:)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冒之(以:)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板印书籍  b.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c.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d.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4.朗读下面几句话,看在什么地方略加停顿才恰当。

  ①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②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③用讫再火令药熔。

  ④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5.说说下面加点字古今不同的意思。

  ①冒: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古:今:

  ②自:一板自布字

  古:今:

  ③文:文理有疏密

  古:今:

  6.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说明字是活的;“”说明排版是活的;“”说明字印数目是活的;“”说明捡字是活的;“”说明做法也是活的。

  读选文,回答问题: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7.这段文字选自沈括的《》,介绍的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沈括的这部著作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持就火炀之  就:

  瞬息可  就:

  ②满铁范为一板  为:

  不以木为之者  为:

  9.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10.这段文字中介绍说:活板的排版共有下面五个步骤,它们的正确顺序是怎样的?请将它们的字母按先后顺序写在横线上。

  a.以火熔药  b.用药物蒙盖铁板  c.按平版面

  d.设置铁板  e.排列字印

  顺序应为:。

  11.选文在介绍了活版印刷出现的年代及其发明者后,又分别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活版印刷术?

  ①

  ②

  ③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活板的制作和印刷过程主要经历刻字、排版、印刷、拆板四大工序。

  b.文段交代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c.活板的主要特征是\'活\',集中体现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以及字印便于贮存、重排等方面。

  d.活板的字模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火炀\'。

  13.如果向别人介绍活版印刷术的优越性,你打算从哪几方面介绍?请你依次简要列出。

  第二部分:

  陨星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火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尽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14.解释下面两组一字多义的词。

  ①见:见于东南()

  远近皆见()

  ②发:发其窍()

  游人到则发视()

  15.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字所指代的内容。

  ①重亦如之()

  ②州守郑伸得之()

  ③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16.上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他所观察到的陨星?

  17.你有手工、航模等制作的经历吗?选择其中一种手工或航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多角度说明其特征。

  第三部分:

  18.仿照例句,请写一个句子:

  母爱是人生的一首歌:责备是低音,呵护是高音,牵挂思念是母爱的主旋律。

  [提示:可以把知识、友谊、青春等作为写的对象]

  19.根据诗句判断人物(均出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

  ①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眼睛亮似灯。

  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

  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

  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这个人物是。

  ②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个人物是。

  20.2003年7月31日《中国安全生产报》有一则新闻,标题和导语部分如下:

  严明责任提高技能杜绝违章

  中铝中州分公司实现零的突破

  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按照“严明责任、提高技能、杜绝违章”的安全生产方针,以抓好班前会为突破口,以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认证为载体,以绩效考核为手段,以创建“三无”(管理无漏洞、现场无隐患、人员无违章)车间为目标,实现了“重伤以上事敌为零”的目标。

  说说这则新闻的标题有什么问题,然后加以修改。

《活板》教学设计 篇12

  说课:江苏省评优课一等奖获得者顾咏梅

  整理: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赵秀成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文题目是《活板》。(1、介绍课题)《活板》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代表作《梦溪笔谈》中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文章详细介绍了北宋毕昇发明的活板印刷术,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精神。(2、介绍作者、文体特点、课文思想内容)《活板》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试用课本苏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之后的第二个说明文单元。《活板》位于这一单元的第三篇。在这一单元中,它前承《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后接知识短文《谈谈说明文》,可以说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3、介绍课文位置、所在单元的特点、课文的地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编排意图以及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第一,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活板,认识生字词,看懂内容,能够顺畅的朗读课文。第二,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能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并理清说明顺序,初步掌握程序说明的方法。第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4、教学目标及其确立的依据)《活板》是一篇文言说明文,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核舟记》、《愚公移山》、《诗六首》等古文,而《活板》一文从字词上来讲并没有多大难度。学生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基本上都能自行解决。因而我认为,字词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教会学生整理、教会学生整体把握字词上面。相对于字词教学来说,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因为从学生已学过的说明文章来看,《活板》是唯一的一篇以程序为说明顺序的文章。教适应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自然求得。(5、教学重点、难点的解释)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决定采取朗读与练习、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方法。(6、教学方法及其确立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实现整体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朗读。朗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文章字词句的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而练习则是知识的应用与巩固。在练、读当中,让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我所借助的教学用具是投影仪和自制的幻灯片。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遵循这一原则,我决定引导学生掌握粗读、精读,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这篇课文,我准备安排一课时完成。(7、对教法、教具、课时安排的解释)首先是预习指导。通读课文,圈点不认识的字词,然后查字典解决。第二,大致弄清文章内容,能较流利的通读全文。第三,在预习中如果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课代表,交给我。第二步就是教学步骤。首先,由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正字音,正字形。第二,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巩固刚学的知识,同时掌握正确断句,更好的了解课文。鉴于字词并不难,学生完全能够自行解决,所以首先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然后再练习巩固。第三,分析课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借助形象思维理清全文,找出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征。第四,在已讲解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再进行练习,检查学习效果。最后一步是集体朗读课文,再一次整体感知课文。最后的知识迁移训练我准备让学生作一篇口头作文,向同学介绍一道菜的制作,要求按照程序顺序进行说明。(8、教学的具体步骤)好,这就是我对《活板》这篇文章的一个不太成熟的设想。

  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 推荐阅读:
  • 《活板》教学设计
  • 《活板》教案(精选14篇)
  • 《活板》说课范例(精选16篇)
  • 《活板》(精选17篇)
  • 《活板》(精选15篇)
  • 《活板》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