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 戊戌变法微课

2024-03-20人围观
简介第6课 戊戌变法 篇1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二、能力与方法  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

第6课 戊戌变法 篇1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二、能力与方法

  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给出预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全体学生)

  二、学生准备

  全体学生据预习目标预习课文。

  学法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为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看导入框中插图,就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等。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检查预习目标。(找一排学生依次回答)

  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

  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3. “公车上书”及其社会影响。

  4.戊戌变法的时间及主要内容。

  5.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

  6.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小组合作讨论:

  1.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2.假设:“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这只是一个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陈述理由。

  3.议一议,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三、老师据大纲强调重点(指导学生掌握):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2.戊戌变法的时间及主要内容

  3.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四、多媒体展示。

  五、课堂展示。

  1.关于变法法令内容,指导学生制作一个表格,反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情况。

  2.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

  2、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

第6课 戊戌变法 篇2

  第8课 戊戌变法

  课型:新授 执笔: 审核: 班级: 时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

  3.讨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

  ①背景:1895年春《 》的签定。

  1.“公车上书” ②人物: 和 联合各省的举人,上书 。

  ③影响:揭开了 序幕 。

  戊

  ①《 》:介绍 情况,宣传 。

  戌 2.政治团体 ②强学会:《 》是强学会的机关报。

  强学 会的成立标志着: 形成了。[来源:学#科#网]

  变 ①背景: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 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②时间: 至 。

  法 3.百日维新 ③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 、 、 等方面。

  ④结果: 发动政变, 被囚禁 , 等六人被杀,

  变法 。

  三、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

  四、合作探究

  1.戊戌变法是怎样失败的?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

  2.你如何看待 “袁世凯告密,谭嗣同就义”?

  3.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五、当堂测试

  (一)单项选择

  1. 直接引发“公车上书”的事件是( )[来源:学#科#网]

  a.《马关条约》的签定 b.“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c.德国“强租”胶州湾 d.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

  2. 揭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是( )

  a.公车上书 b.创办《中外纪闻》 c.颁布《定国是诏》 d.创办了强学会

  3.维新派最早创办的报刊是( )

  a.《万国公报》 b.《时务报》 c.《中外纪闻 d.《国闻报》

  4.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是

  a.公车上书 b.创办《中外纪闻》 c.颁布《定国是诏》 d.创办了强学会

  5.在《时务报》上大声疾呼"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维新派人物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文廷式

  6.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的根本原因是( )

  a. 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 d.变 法改革了祖宗的例律

  7.在戊戌变法法令中,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是( )

  a.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d.训练新 式军队

  8.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其中“贼”是指( )

  a.盗贼 b.外国列强 c.清朝皇帝 d.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

  9.下面是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的议论。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

  a.他是洋人的密探 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贪官 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二)阅读下列材料: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请回答:①维新派要杀的“贼”是谁?

  ②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

  ③谭 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④材料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决心和精神?

  六、教(学)后记

第6课 戊戌变法 篇3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掌 握

  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搜集整理资 料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比较分析理性说明

  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讨论探索

  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谭嗣同等人不惜牺牲生命,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

  思想意识

  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公车上书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创办《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组织政治团体“强国会”,上书光绪帝等)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然后讨论回答: a.怎样改革政府机构?为什么没有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等措施? b.在开办企业和新式学校方面有什么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 c.在思想文化和国防军事方面有什么措施?引起哪些变化?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这些法令对顽固派作了重大让步,说明维新派没有实权,显得十分软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顽固派虽然掌握实权,势力强大,但他们毕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趋势,不得不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管理,不得不同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得不放松舆论控制,准许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等等。) 3、请出几位组学生,根据30页第2段“阅读文字”和32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 4、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造成什么后果?(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因此,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5、根据32页“活动与探究”: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挠维新变法的顽固派)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里)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 6、根据31页“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意见?为什么?(赋于学生人格多元化的选择权,允许他们自圆其说。但是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设问: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领袖脱逃后,有没有继续斗争?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 7、有人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亮出你的理由。(让学生讨论,不必统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结论也无妨,可以介绍123页的《附录》给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变法法令的颁布,从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经历了103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所以叫“百日维新”。实际上,维新变法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就开始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38页选择题:应选b(1895年——《马关条约》引发“公车上书”)提醒学生预习第8课《辛亥革命》

第6课 戊戌变法 篇4

  第14课 戊戌变法

  一、课标重点: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 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知识结构: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1、阶级基础:

  原因:

  影响: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社会背景:

  表现: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宣传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1)、早期维新思想:

  时间背景代表内容特点

  内因经济:

  政治:

  外因

  教育

  (2)、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传播

  时间原 因代表思想主张备注

  内因康

  有

  为

  是宣传维新理论的的两个健将

  外因

  严

  复

  (二)、维新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

  1、直接原因:

  2、主要内容:

  ① ②

  ③

  3、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 交到光绪帝手中。

  4、影响:

  ①

  ②

  ③

  ④

  (三)、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组织:

  组织:

  2、报刊:

  名称创办人地点备注

  3、意义:

  ①

  ②

  (四):高潮――百日维新

  1、具体原因:

  (1)直接原因:

  (2)康有为:①

  ②

  ③

  (3)光绪帝:

  2、时间:

  3、主要内容:

  类 别颁 布 新 法改 革 旧 制

  政治

  方面

  经济

  方面

  文化教育方面

  军事方面

  请思考:变法诏书的内容在哪些方面与康有为原先的主张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反应了什么问题?

  请思考:变法诏书中的哪些措施、内容 导致了变法的失败(招致了保守派的反对和阻挠破坏)?

  (五)、维新变法的结果――无力回天

  1、新政实施后各派的反应与斗争:

  ①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②守旧官僚地主:

  ③慈禧太后:

  ④读书求官之人:

  ⑤维新派:

  ⑥外国列强:

  ⑦袁世凯:

  2、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概况:

  (2)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谭杨二人的无畏献身精神?

  (六)、维新时期的遗产

  1、性质:

  2、影响:

  ①

  ②通过变法,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

  ③

  ④

  ⑤

  3、历史意义:①戊戌变法是 ,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②是 ,启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③是 ,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在意识形态方面起了破旧立新的作用。

  3、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七)知识拓展――变法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1、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

  具体表现:没有勇气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进行彻底的决裂,幻想得到列强的支持;依靠 ;变法中未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实行 。

  ②光绪帝:虽有变法愿望,但很大程度出于与慈禧太后争权夺利的需要。

  ③

  ④

  2、经验教训:

  历史事实证明 ,为以后进步社会势力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斗争提供历史依据;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曲折的。

  三、同步检测:

  ( 一)选择题:

  1、(江苏)1895年,维新变法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 b、强学会的成立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公车上书”

  2、“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 )①希望参与政治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3、(上海)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幻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

  a 、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4、(广 东)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 )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c、变科举、开学校 d、办报刊、立学会

  5、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

  a、提出了各方面的具体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 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述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6、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

  a、定宪法 b、开国会 c、开制度局 d、设议院

  7、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破坏维新变法的手段有( )

  ①刺杀维新志士、阻挠变法②慈禧太后牢牢掌握用人大权③与洋人勾结镇压维新变法运动④发动政变、废除新 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8、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9、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技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10、19世纪康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进一步”指的是( )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退;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二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是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军民一体,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臣切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的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判断其阶级属性。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思想比较有那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主张?如何评价?

  12、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都试图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但结果是一成一败。 试从改革变法的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国际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 推荐阅读:
  • 第7课戊戌变法
  • 第8课戊戌变法
  • 第6课戊戌变法
  • 第14课戊戌变法
  •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通用2篇)
  • 戊戌变法(通用15篇)
  • 戊戌变法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