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最后一头战象》课后小练笔 最后一头战象的作者是谁

2024-03-19人围观
简介《最后一头战象》课后小练笔 篇1  最后一头战象  然后,他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当它走到那块龟形礁石上时,心想,那就是当年我倒下的地方吧。它在龟形礁石上面亲了又亲,感受当年硝烟和战友的气息。仿佛是在回忆着当年发生的可怕的事情,它仿佛是看到了当年和日寇战斗时的情景,好像看到了它的同伴们一个个的应声倒地,而唯有它,嘎羧还活着,它就是当年留下的最后一头战象,它现在要回到它的同伴之间,它吼叫着,吼叫声中带

《最后一头战象》课后小练笔 篇1

  最后一头战象

  然后,他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当它走到那块龟形礁石上时,心想,那就是当年我倒下的地方吧。它在龟形礁石上面亲了又亲,感受当年硝烟和战友的气息。仿佛是在回忆着当年发生的可怕的事情,它仿佛是看到了当年和日寇战斗时的情景,好像看到了它的同伴们一个个的应声倒地,而唯有它,嘎羧还活着,它就是当年留下的最后一头战象,它现在要回到它的同伴之间,它吼叫着,吼叫声中带着悲痛,像是在告诉朋友们它也就要来了,它心里波涛起伏,想着:“同伴们,我要来了,离开了二十六年的我们又要团聚了。”这时,嘎羧的身体开始膨胀,它的心里酸酸的,就想要哭出来了,它的两条腿皮肤绷得紧紧的,像是在想:“我的一生是那么的红红火火,我现在就要走了,希望大家要保重,我受过你们的帮助,我没有办法报答你,大家都不必为我担心。”过了一会,嘎羧离开了那曾经搏杀过的战场。

  《最后一头战象》课后小练笔

  ------告别村寨

  “----- 呜呜 … …” 嘎羧想到自己要告别村寨,离开这美丽的寨子,思绪万千,心里难过极了!

  … …

  别哭了!太阳终究要落山,无论生命有多少牵挂,终究要归于泥土,归于平凡!眼泪是换不回来的!

  但我又何尝不牵挂这里呢?这里有我太多的回忆:蔚蓝的天空曾经飞翔着我的梦,清澈的湖水曾经回荡着我和伙伴们玩耍时的微波;可爱的土地曾有过我漫长的岁月足迹!这里有着生我、养育我的美丽的寨子;这里有着给我第二次生命的善良的人们!

  我要牢牢记住这里,记住这里的一切!

  虽然我要走了,要离开陪伴我的一草一木了。可是,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忘记这里,不会忘记在这里生活的点点滴滴… …

  因为:这里是我的心灵的故乡!

  我爱这里!我爱这里的一切!!

  (作者:闫海艳)

《最后一头战象》课后小练笔 篇2

  【教材分析】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和庄严,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揣摩作者是怎样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质疑,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想象说写话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嘎羧崇高的情感,感受它高尚的情怀。

  3、体会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中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象打仗的场面吗?那我们就来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文字)

  2、生读: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凛的象兵……势不可当。

  3、同学们,就是这群英勇的战象在一次打击日寇、保家卫园的战斗中,不幸全部中弹倒下。人们在埋葬它们时,救活了一头负伤的战象,它就是咱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板书:嘎羧)让我们一起叫叫它的名字──生齐读“嘎羧”。它就是──生齐读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战象最后的时光。讲它的哪几个方面呢?板书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嘎羧,走近最后一头战象。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就用横线画下来。

  2、生默读。

  3、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阅读发现。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片段一: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1)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2)是什么让嘎羧安静下来?象鞍是战象的身份象征。哪些词语最能表达嘎羧对象鞍的深厚感情,请把它圈下来。

  “摩挲着”。

  “摩挲”是什么意思?(抚摸)

  “摩挲”让你感受到什么?(嘎羧和象鞍关系非常深厚,是战友)

  你想,谁会去和一个陌生人抚摸呢?请你带着这份体会,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句子。还从哪儿能感受到嘎羧对象鞍的深情?

  “泪光闪闪”

  为什么见到象鞍眼泪汪汪?看到象鞍,它会想起什么?(想起了在战场上拼搏的那段岁月,也就让它想起了跟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已经死去了)

  象鞍上记载着嘎羧辉煌的过去,记载着它辛酸的往事。(出示:“象鞍上留着弹洞,……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生齐读句子。

  象鞍上这斑斑的血迹,累累的弹洞,记载着嘎羧辉煌的过去,勾起了它辛酸的回忆。所以嘎羧见了象鞍──生接读:“一下子安静下来……老朋友。”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嘎羧对象鞍的深情?

  “久别重逢”“老朋友”

  久别重逢,多少年?(26年)

  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但嘎羧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头战象,一直牢记着它身份的象征──象鞍。象鞍仅仅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吗?还是什么样的老朋友?(并肩作战同生共死……)

  26年了,我们经常说酒越陈越香,朋友是越老越好。让我们带着这份体会,读一读这个句子。(生齐读句子)

  让我们继续交流阅读发现,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动?

  片段二: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找出描写嘎羧动作和神态的语句,透过这些语句体会它内心的想法。

  (2)生自由朗读、批注。

  (3)谁能把你的阅读感受与大家交流交流。

  “久久凝望”

  嘎羧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它想起了什么呢?

  生交流:想起了战友、敌人、战斗场面……

  能不能读出这种“久久凝望”的感觉?(指名读)

  “亲了又亲”

  这块礁石对嘎羧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为什么会“亲了又亲”?

  无论哪种理解我们都能感受到嘎羧的深深怀念之情。

  怀着这种深深的怀念,女同学一起读读这段话

  “震耳欲聋的吼叫”

  嘎羧想通过吼叫,表达什么呢?

  生交流:深情呼唤战友、诉说对战友的怀念、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

  这一声吼,真是荡气回肠。男同学一起读读这段话。

  (3)26年前的那场战斗,让嘎羧失去了所有的同伴,让它成为──最后一头战象。26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过去,思念着它的战友。这样的深情,它能向谁诉说吗?(不能)因为它是──最后一头战象。

  (4)所以,重回战场,缅怀往事,睹物思人,它怎能不激动!同学们,让我们齐声读这一段。

  让你感动的语句还有吗?

  片段三:我和波农丁耐心地等到东方吐白……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1)哪些细节感动了你?(生交流)

  (2)凝望天空,它在想什么?它想说什么?(生展开想象)

  (3)“风箫箫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嘎羧带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带着对战友的深深的怀念之情,跋山涉水,赶往百象冢。在战友们长眠的地方,它耗尽自己生命的全部力量,为自己挖掘一个墓坑。请同学们齐声读读这两段话。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旨:

  1、读得真好。同学们,怪不得连饲养员波农丁都说──(课件出示句子:“唉,整整二十六年了,它还记得那么牢。”)生齐读句子。

  2、它还牢记着什么?(生交流)

  3、它记得,什么都记得,它始终记着自己是一头战象。“英雄垂暮,壮心不已”,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课件出示几组句子。配乐)

  二十六年过去了,嘎羧显得很老迈,可他一直牢记着它身份的象征,牢记着它出生入死经历的象鞍。读──生齐读句子:“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整整26年了,嘎羧始终记得自己是一头英勇的战象,记得自己浴血搏杀的地方──生齐读句子:“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跳出水面。”

  战场才是归宿,战友才是最亲密的伙伴。最后一头战象──嘎羧,终于和伙伴们躺在了一起──生齐读句子:“它死了。……躺在了一起。”

  4、读着这感人肺腑的文字,想着这令人心酸的画面,你还觉得嘎羧仅仅是一头战象吗?

  5、所以,本文的作者沈石溪先生说(课件出示句子):“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是人类的情感。其目的是想引发人类更多的思考。”

  6、最后,我们以一首诗来纪念最后一头战象,并向这位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战象魂

  ──致最后一头战象

  看,

  身披象鞍,

  浴血搏杀,

  英武豪迈,

  这就是──

  最后一头战象。

  听,

  打洛江畔,

  吼声震耳,

  激越悲壮,

  纵然是生命的最后,

  庄严不改,

  这就是──

  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课后小练笔 篇3

  【教学理念】

  情是辞的载体,在激情洋溢的课堂中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带给自己的冲击,在情感体验中内化对语言的理解。

  【学情分析】

  小学高年级的课文(特别是写人记事类课文)一般都比较长,而课时又有限,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限时快速阅读课文”和“精选教学内容”是两条最有效、最基本的实施策略。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迅速理清文章线索,使学生很快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为“品细节、悟感情、习方法”奠定了良好基础,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浴血搏杀”等词语。

  2、学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并能初步理清文章框架,用自己的话阐述大概意思。

  3、在语言理解与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启迪,并能付诸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内心的感动。

  4、揣摩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得到人文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感悟对嘎羧的细致刻画,并从中读到它的内心世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内心的震撼,得到人文的启迪与熏陶。

  2、难点:

  通过快速的朗读理清文章框架并加以说明;从语言文字的描写中体会到嘎羧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同时,嘎羧给我们也留下了印象。请同学们说说。(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根据课文进行预设:

  “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顺势巩固侧面描写,读读哪些地方描写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与《老人和海鸥》一课比较,我们说老人和海鸥是情如父子的关系,那村民和嘎羧呢?(兄弟、朋友……)展开想像,说话训练,提升情感:它是多么舍不得村民们,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第一圈,每走一步,往事历历在目,它想到___;走第二圈,它又想到___;但是,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走第三圈,它只能想___。再饱含深情地朗读。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它仿佛看到___;“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这儿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也许是___;“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___。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斗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感情朗读。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可联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战象对战斗对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

  “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当东方吐白,这位英雄嘎羧凝望着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有谁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嘎羧静静地为自己挖掘了墓地,静静地躺在那里,那“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的眼睛,仿佛告诉我们______。从垂暮时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的英武,从重临旧地到安葬自己,我们渐渐读懂了嘎羧的心,它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忘不了曾经并肩作战的同伴。这是一头站象的善良和忠诚。

  三、课文总结

  嘎羧走了,从垂暮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的英武,从重临旧地到安葬自己,我们渐渐读懂了嘎羧的心。它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它是一位重情重义的英雄,让我们永远铭记着嘎羧,永远铭记这最后一头战象。

  四、布置作业

  如果说,最后一头战象呈现给我们的是深沉的爱和对于生命价值的深深思考的话,那么,沈石溪的其他作品又将给予我们怎样的震撼呢?回去仔细读一读,可以将你的点滴感受纪录下来。

《最后一头战象》课后小练笔 篇4

  一、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思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白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二、教学环节

  1、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2、速读课文,了解课文。

  3、了解课文大概。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5、交流感受深的句子。

  6、感情朗读课文。

  三、特色

  “放手”是我本节课的特点,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本节课的内容很多,课文也很长,如果教师过多的讲解,课堂任务很难完成,于是,我想到了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决问题。如在预习方面,让学生自己查找“战象”和沈石溪的资料,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还锻炼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能力。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也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养成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边读,边画,边批注,这样既解决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的习惯的养成。

《最后一头战象》课后小练笔 篇5

  《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返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段,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述了嘎羧生命历程中最后的辉煌和尊严。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四个场景,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场景讲析;其次,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我先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引导学生走进嘎羧,了解嘎羧,体会一个英雄的高尚情怀。比如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并及时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依托这种学习方法自学其他的内容。结合课后小练笔引导学生们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最后一头战象》课后小练笔 篇6

  一、启情导入:

  孩子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的那篇《与象共舞》吗?(板书:象)说一说大象都能为人们干些什么呢?(1、说到象:是啊,这样的大象就是战象;2、没说象:那你听说过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象被称为战象)(板书:战)关于战象课前你都收集了哪些资料?和大家说一说。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23课,一起去认识这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板书:最后一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①参考同:孩子,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②自己的话同:说得不错,还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吗?③罗嗦:能精炼一些吗?④不会精炼:来看看这篇文章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谁?在自知生命大限已至时怎么做的?最后怎么样?就像老师这样试着用精炼的话自己练说主要内容。

  3、结合刚才的初读,结合你的课前预习,谁来说一说这头战象初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师板书:忠诚、善良,汇报不出善良不写)

  三、研读,情感升华:

  1、文章的哪些重点语句让你对嘎羧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批画边体会,同桌两个人都批画好了可以小声地交流。(5分钟)

  2、谁先来交流?

  3、汇报:没想到:(板书p)(①词全抓:你能结合课文来具体说一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吗?②先汇报“一下子”:就是这样一个破旧的象鞍却让嘎羧一下子安静下来,孩子,它先前是怎样表现的?③汇报一个词:就这段,你还从哪些词体会到了?)(板书:一下子、久久)嘎羧见到象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④只回答一个半句:还有呢?还因为什么?)正是因为这象鞍与它一同经历了战斗的洗礼,所以在它见到象鞍之后它才一下子安静下来,它才久久地摩挲着,如果去掉这两个词表达的情感上又有什么不同呢?(出示大屏幕)自己读一读,谁来说?是啊,我们从这些重点词当中真切地体会到了嘎羧对象鞍的怀念,这是一头战象积淀在心中深沉的情感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这种体会练读这段话,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变颜色的词和加点的词。

  4、我们接着来汇报:(板书p)久久凝望(板书):站在这它曾经浴血奋战过的战场,嘎羧仿佛能看到什么?它一定是看到了当年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又一幕。就这一段还从哪里感受得到?亲了又亲(板书):它为什么会对这块礁石亲了又亲?这块礁石一定是深深印在它脑海之中的。吼叫(板书):文章不止一处写了嘎羧的吼叫,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也写了吼叫?(出示大屏幕)想想这三次嘎羧都在叫什么?(学生答:第一次。。。第二次。。。)两次感情一样吗?那此时此刻站在江滩的卵石上又会吼叫什么呢?(学生答)孩子们,它仅仅是一头战象吗?是的,它是一位让人饮汨赞颂的英雄,一位令人敬仰的英雄,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读一读这一段!“它站在。。。。。。”

  5、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受到了?(板书p)自埋过渡:它就这样一直挖着挖着,一直到东方吐白,我和波农丁才走到坑边查看,我们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出示大屏幕)此时嘎羧再次凝望着天空它会想些什么呢?有谁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就让我们再看嘎羧一眼:土坑约。。。

  6、(板书p)引读:它死了。它没有。。。孩子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它忘不了那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忘不了那些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我们也似乎渐渐读懂了嘎羧的心,那就让我们用朗读的形式祝福它吧:它死了。。。是的,这便是一头战象的忠诚与善良,孩子们让我们最后送嘎羧:它死了。。。

  四、积累拓展:

  正是这头战象感动了作者,此时也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大家,假如你现在就站在“百象冢”前你会对它说上一句什么呢?

  五、总结

  我想如果嘎羧听到你们的赞扬和祝福一定会安息的!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我前段时间执教《最后一头战象》,教完后感受颇深。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1、要善思: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结合平时的学习,谈一点浅薄的看法。这节课的设计,每天都在冥思苦想,求变求新,删繁就简,领异标新,语文功夫是慢活,是要耐得住寂寞,来不及半点急躁和武断。在备课时,同事们也出主意。是啊,我深深的知道,当你想要追求更高的境界时,怎能不“为伊消得人憔悴。”

  2、要有己:

  宁可不完美,也要敢于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鲜明的风格,语文教师的魅力来源于个人的独特风格。要敢于亮出自己的剑,包括自己的学生,说实话。上课之前,我没有和学生铺垫过,只在徐老师第一课讲过之后,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复习。我想:假的真不了,即便一时过关,终将对自己的成长,学生的成长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想要真发展,真得有胆量。一次真实的洗礼,胜过千次万次的虚荣。

  3、要关注:

  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如果你教的学生没有能力和素养的提高,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你的教学水平是徘徊不前的。设计一节课要把它当成设计学生的人生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成长,学生的成长将无限精彩!

《最后一头战象》课后小练笔 篇7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

  2.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哪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四、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最后一头战象》课后小练笔 篇8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令人感动的情义世界——<最后一头战象>》。

  说教学内容

  《最后一头战象》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在生命终结以前,再次披挂战甲,重回战场凭吊,庄严埋葬自己的故事。抓住战象嘠羧的神态和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最后的辉煌和庄严。

  说教学理念

  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是在高年级阶段提出来的阅读要求,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文是一篇很长的,因此我这次努力做到的是对长文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体现长文短教的尝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教材,我确立了这样的目标:

  1、继续练习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2、从课文的相关语句感受战象嘎羧的重情义的情怀;

  3、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说教学重点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要求,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重点:抓住动作和神态描写的语句,品析语言,体会课文的相关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战象的形象,指导感情朗读。

  说教学特色

  从整节课来看,这节课的设计基本上照顾到了语文基本能力的综合培养,课堂设计的特点最主要体现在两点:

  1、在对三个场景学习的时候分别采取了自由读、老师范读、引读的不同类型的朗读指导方式,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互相结合、相互渗透的学习。

  2、三个场面的学习用一根情感线索作为红线把几个片段联系起来,基本遵循熟读之后把握文本深层含义,进而提炼中心、总结写作手法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理性的分析了作者的表达方法,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说教学过程

  由于文本较长,我安排了两课时的内容,这次具体来谈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第一课时

  做到对课文的熟读以及字词等基础性任务的掌握,找出来自己感动的地方,读一读,概括嘎羧在生命最后时光做了哪三件事。复述课文。

  【设计思路】这样来安排,目的是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熟悉和情节的充分把握,能够整体来了解内容之间的联系,也为下节课进行语言品析打好基础。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真情导入

  老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在音乐的衬托下,回顾的背景、脉络,奠定整节课的情感基调。

  老师:(配乐)在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凛的象兵。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只有一头战象幸存下来了——这就是“最后一头战象”(板书课题)

  接着引导学生概括出来嘎羧预感到自己生命将尽所做的三件事: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板书)然后通过学生上节课的学习,对战象品质的理解回答,总结得出这是一头“重情重义”的战象。

  第二环节:品读感悟(出示)

  1、问题:速读课文思考,在战象最后做得三件事中,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嘎羧的重情重义?画一画,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2、学生速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动的一个场景进行学习讨论,老师巡视,相机指导。

  3、对三个场景的学习、探讨、交流:

  场景一:重披战甲

  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战象嘠羧见到象鞍时“一下子安静下来”“吹去灰尘、摩挲”“ 泪光闪闪”(板书:摩挲、泪光)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来体现对象鞍的重视和珍惜,分析得出这是一头“重情重义”的战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场景二:凭吊战场

  1、在学生谈了自己对这一部分的理解之后,老师配范读。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此时你就是嘎羧,重新回到战场,你“凝望”(板书)的目光中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范读文段: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进行表达训练。

  2、引导学习一个关键的词语,战象嘠羧的叫声“欧——”(板书:吼叫),因为这个叫声中包含的含义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多角度的体验,充分的感受到嘠羧内心所不能言的那种情怀。(预设:二十六年来,它只能把的思念、伤心、孤独深深地压在心底,可是此时此刻再回战场,终于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吼叫,这吼叫是在诉说什么?是啊,这叫声表达了对战友的思念,这是在呼唤战友的英灵,在告诉战友我即将陪伴你们了,这更是和乡亲们最后的告别啊!)

  3、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老师指导,感悟这是一头“重情重义”的战象。

  【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该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的有关语句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自身身份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理解和感悟,表达自己的感受,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场景三:庄严归去

  1、老师引导到这一个场面,重点通过对“挖”(板书)字的反复出现和一些动作细节的体会,你能从中读出什么?理解是什么支撑着他这样挖下去的,学生总结出来是他的对战友的思念,是他坚强的毅力,让学生感受这是一头“重情重义”的战象。老师紧接着引读,读出来他的疲惫,他的坚强,他的思念,他的重情重义。

  2、学习完三个场景,让学生理性的回顾总结,作者是通过怎样的细节描写来体现战象嘠羧的“重情重义”的。(通过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板书:动作、神态。)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目的在于把对人物形象的感性学习上升到对的理性学习上,总结写作方法。

  第三环节:情感升华

  1、让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感受战象死去时候的庄严。老师接着进行引导写话练习。

  老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嘎羧走了,平静的走了,寨子从此也将恢复平静,可是我们的心却无法平静,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最深情的语言写下来吧。

  学生写。学生练习展示——

  老师总结:浴血卫国得幸存,垂暮不忘生时恩。岁月匆匆如流水,心似卵石沙中沉。这正是:山水依旧,我心依旧。与友长眠,英魂永存。

  2、最后由作者的一句话,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和升华,引起我们更多更深层的思考。并推荐阅读沈石溪相关作品。

  【设计思路】语文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最后一头战象》课后小练笔 篇9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xx字。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重皮战甲”、“重回战场”、“自掘坟墓”四个感人的片段,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述了嘎羧生命历程中最后的辉煌和尊严。结合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确立下了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词,理解个别词语如“威风凛凛、炯炯有神、浴血拼搏、排山倒海、震耳欲聋”,学会快速浏览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复述故事。

  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进行本课的学习时,我主要训练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上课前,先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课堂上,通过理解什么叫战象导入课题,引导读题展开质疑,这一设计意图是想摸索学生内心对课题的理解,对课文会产生怎样的悬念。我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效果很好,让学生学会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学生兴趣上来了,紧接着导出本课需要掌握的生词,在生字词教学这一环,是采取检查方式进行。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一课时我安排的教学重点体现在,快速浏览课文,掌握主要内容,并学会复述故事。当我把阅读要求“课文写了关于战象嘎羧的哪些事情?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展示,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在阅读巡视中,发现学生面有难色,寻聊中,学生暗示用四字短语概括有点难。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学这些部分,这样既能够检查学生是否学到了这种读书的方法,也能够给于学生一个自我发挥和展示的空间。紧接着我请学生以学习小组自由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在讨论过程中,每一个小组我都进行巡查,发现有困难的小组及时点拨,最后汇报交流归纳出“英雄垂暮”、“重皮战甲”、“重回战场”、“自掘坟墓”四个感人的片段。我顺水推舟导出“讲故事”的环节,目的是要求学生复述故事。学生兴趣特浓,表现欲望很强,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训练了。在交流读书感悟完成练习:我心中的“战象”,这是一头的战象,因为它。这一口语交际的练习,我感觉有点不到位。也许是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于战象的情感品读不深,只能局限在老师的点拨感悟出品格。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被老师积极、有效的调动起来。教师的语言还不够凝练、准确。我想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最后一头战象》课后小练笔 篇10

  12月5日与学生们共同进行了了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第二课时的教学。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读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动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怀,我们人类是否应该从中感悟些什么,学习些什么?作为教者,我是带着深深的感动与震撼来揣摩体会故事内容的,相信每一个孩子也会有同样的感动。

  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总体意图是:以抓住“重披战甲”时嘎羧的心情为主要线索,先引导学生找描写嘎羧动作和神态的相关句子,再品句中关键词语,进而揣摩嘎羧丰富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这种心情。教学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由句而词,由词而意,由意而情,层层推进;合作研读“凭吊战场”,重点理解14自然段,抓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对战友那份深沉的爱,然后通过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升华情感;接着抓住“挖”字,让学生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自掘坟墓”部分,让嘎羧的内涵在学生心里有所提升,最后再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诚与善良。

  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尤其是在进行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时,我看到很多孩子眼睛里都泪光闪闪。下课之后,一个女孩子悄悄告诉我:“老师,如果你的音乐再放下去,我的眼泪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这是整节课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战象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我所期盼的。

  当然,从实际教学来看还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战甲”这部分内容之后,过渡到“凭吊战场”时,我的设计有些牵强、生硬;在学习最后一部分“自掘坟墓”内容时,虽然抓住了“挖”字来理解,但没有彻底放开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谈体会,略嫌仓促。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

  1、要善思: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关注: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

《最后一头战象》课后小练笔 篇11

  1.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方法掌握本课生字与生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理解本课;

  (3)练习快速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4) 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明白做人也要做有情有义的人。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师准备: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媒体:课本、课件。

  教学策略: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采用以美读促感悟的方法,在读中悟,再悟中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语文教学要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全员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能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从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最后一头 象),请齐读。(边读学生边会窃窃私语)

  2.有什么意见吗?(学生会说板书少了一个“战”字),这有区别吗?(学生发表意见,老师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看到过战象打仗的场面吗?

  课文中第一段就有关于战象的描写,一起读一读。

  这些战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板书:威风凛凛)

  4.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嘎羧。就其中的一员。在一次打击日寇,保卫家乡的战斗中他的同伴们全部牺牲了。他成了——

  (齐读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5.转眼二十六个春秋过去了,嘎羧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在临死之前他主要做了哪三件事呢?请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披挂象鞍 重返战场 庄严归去 )

  二、研读课文,交流感悟

  记得这篇动物小说的作者——沈石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沈石溪)那么文中的嘎羧有着怎样的情感,他临死前做的三件事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嘎羧呢?

  (一)让我们深入学习第一个场景“披挂象鞍”。请看到课文的5-9自然段,请五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听读、勾画)

  (生读相应句子可能汇报如下)

  1.“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出示课件配音、插图及文字)

  (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嘎羧很急切?(亢奋,轻吼着,急促地)师:“亢奋”是什么意思?(特别特别兴奋)课文说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这时“轻吼着”说明它已经用尽力气。“急促地”我们可以想到嘎羧想得到象鞍的急切心情。指名有感情朗读。

  2.“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出示课件配音、插图及文字)

  师:你感动吗?嘎羧的什么表情和动作让你感动?哪些词让你感动?师:“久别重逢”,仅仅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吗?象鞍是嘎羧什么样的老朋友?(并肩作战的老朋友,同生共死的老朋友)师:从这句话中哪个词也可以看出他们是老朋友?(久久摩挲)师做动作,说:摩挲是什么意思?(抚摸)我们一起来久久地抚摸。它在久久摩挲时心里会想什么?(想到二十六年前的战场,对象鞍的依依不舍)师:这是什么样的象鞍呀?引入—— “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

  师:对呀,久别重逢,那份喜悦,那份伤感,那份珍惜,你能细细读一读吗?谁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动。师:文章说嘎羧见到老朋友一下子安静下来,可是内心安静吗?(不安静)谁在来读一读?师:它见到老朋友时所有的动作都这么快吗?它沉浸在回忆中,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中,谁来在读一读?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师读。谁来和老师比一比?师:压抑不住内心的感动了,感情多强烈呀!

  师小结:对呀,嘎羧虽然老了,但它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头战象啊!(指课题)战争不在,但是嘎羧作为一名战士的雄心仍在啊!多么令人感动啊!

  (二)读到“告别村民”时,哪些段落要细细品味?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出示课件配音、插图及文字)

  师:象是人的老朋友,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常深。从哪里可以看出人对象的情感深?(嘎羧……送到嘎羧嘴边)师:老人和孩子喂香蕉、甘蔗、糯米粑粑给嘎羧吃,它为什么只喝一点水?师:有谁知道?(它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吃不下去了)师:村长为什么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师:联系生活想一想……寄托一种哀思。师:村里人只把嘎羧当成一头象吗?(当成人。)像长了翅膀似的传遍了全寨是什么意思?做动作,说明快,说明人们把嘎羧当成村中一员。师:感动吗?读一下。从哪个地方你可以感觉到象对人的情感深?师:嘎羧为什么要走三圈?师:有谁知道?(它想看看村子,看看四周。)师:它走一圈看到村里的房屋,生活了这么多年,不舍得离开呀!又走了一圈看到那熟悉的槟榔树,曾经有过多少欢乐呀!现在却要走了,多么不舍呀!嘎羧又走了一圈,它看到了村民,看了看那熟悉的波农丁,他们曾经给了我多少关怀和照顾啊!可是它要走了,你能读出这种不舍吗?

  (三)读“重回战场”部分,哪地方需要细细品读?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 -- --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出示课件配音、插图及文字)

  师:嘎羧在打洛江边做了哪些动作令你感动?(久久凝望,亲了又亲,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师:凝望是什么意思?(长久盯着,眼睛不眨)它凝望着江面,头脑中会想什么?

  (“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

  师:它为什么要对石头亲又亲?这是怎样的石头?

  (“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师:看到石头它就想到了战场,同生共死的战友啊!是它的亲人啊,分别了二十六年,再见面怎能不亲了又亲,所以,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生读: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我们要昂起头,读出高昂的样子。在它生命即将垂危,它对曾经的战场告别时发出——(生读: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在它即将走完生命最后一段历程,呼唤战友时发出—— (生读: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师: “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也许是悲伤,也许是对敌人的愤恨,也许是对战场的凭吊。

  师: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

  师:它太激动了,它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同学们,嘎羧整整二十六年呀,这是一个漫长的岁月呀,当它遇到委屈时,可以像你们一样找妈妈诉诉苦吗?伤心时可以像你们一样找朋友谈谈心吗?(不能。)因为它是(手指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师:它只能把二十六年的思念,伤心,孤独深深地压在心底,可是此时此刻再回到战场,水还是那水,石还是那石,亲人何在?它的情感还能压抑的住吗?你们的情感还能压抑的住吗?来,让我们用心去读,女同学读第一句,男同学读第二句,全班一起读最后一句。

  (四)感悟“与战友长相伴”

  师:太阳升到槟榔树梢,嘎羧离开了打洛江畔,最后与战友长眠,这部分内容哪些段落要细细品读呢?

  1、 “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出示课件配音、插图及文字)

  师:嘎羧死了,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好像在思念战友,也好像在向自己祖先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去祖先留下的象冢,那是因为它和战友的情意太深了,这样的情形,我们还能把嘎羧看成一头象吗?谁来读一读。(指三名同学读)

  过渡:嘎羧终于和曾经的战友们魂归一体了,让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

  2、“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出示课件配音、插图及文字)

  师:你觉得作者写下这最后一句话当时心情怎样?(伤心、激动、震惊、伤感)谁来读一读?师:很好,你读得很凝重。我们一起读。

  【设计意图】:抓住值得细细品读的句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想象,从而感受到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具体描写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到具体、生动的描写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

  四、总结:此时此刻,嘎羧在你眼里,还仅仅只是一头战象吗?他是一位——(英雄)

  同学们,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头战象吧!他对祖国的忠诚,对战友的深情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希望它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没有孤独,没有遗憾……

《最后一头战象》课后小练笔 篇12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条理的基础上,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通过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快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一、由象兵导入课文

  师:你们看到过大象打仗的场面吗?

  (出示文中段落:“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lǐn)凛的象兵。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水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请看大屏幕,一齐来读一读。

  师:这些象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这些象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勇猛的。

  生:这些战象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八面威风的。

  师:嗯,非常威风。

  师:同学们,就是这群英勇的战象,在一次打击日寇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不幸全部中弹倒地。众在埋葬它们的尸体的时候,救活了一头身负重任的战象,它叫嘎羧,它就是——

  生:(齐读)最后一头战象。

  二、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一齐走进它的故事。同学们打开书,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嘎羧临死前主要做了哪些事?

  师:读的时候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

  日寇(kòu) 扑喇(la)喇 摩挲(sā) 斑斑血(xuè)迹 浴血(xuè)搏杀

  生读。

  师:注意了,“扑喇喇”在这里要变音,读作“la”。

  “日寇”的“寇”,笔画多,大家把手指举起来,跟我写。宝盖头要写宽下一点,盖住下面的;左下的“元”竖弯钩把里面的包住,里面的是横有出头,“又”的捺变成点。

  拿起笔来在本子上写三遍,看谁写得工整、正确。(生书写)

  师:李文华的竖弯钩写得很有味道,有书法家的风范了。

  师:让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嘎羧在临死之前做了哪些事?

  生:嘎竣在临死之前要回了自己的象鞍,披挂在身上并且回到了......

  师:(打断)好,一件一件事的说。这是第一件事,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生:嘎羧在临死之前披挂象鞍。

  师:非常准确。(师板书:披挂象鞍)

  师:接下来呢?第二件事?

  生:接下来,它回到了“百象冢”。

  师:它回到了“百象冢”,挖了一个坑,把自己埋葬在同伴一起。

  师:你也能像刚才一样,简单的概括一下吗?

  生:“庄严归去”

  师:小标题拟得不错。(师板书:庄严归去)(中间留一个空)

  师:还有呢?

  生:在去“百象冢”之前还干了一件事。它回到了当年曾经浴血搏杀战斗过战场。

  师:嗯!对。你也能概括成小标题吗?

  生1:......(师:谁来帮帮他)

  生2:回到战场。

  师:第二次回到战场,可以概括为“重归战场”

  师:(小结)这篇文章就是写了最后一头战象,在临死之前(示意)(学生一齐)“披挂象鞍”“重归战场”“重归战场”这样的几件事。

  师:同学们,我们在读篇幅比较长的文章的时候,可以像这样,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很快的把握主要内容。(师板书:抓主要事件)

  三、练习复述课文

  师:说的时候要抓住重点来说。“再见象鞍”“凭吊战场”“葬在百象冢”三处就可以详细点,其他部分可以说得简要些。

  先分小组说一说。

  生复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研究。

  第二课时

  (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并通过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一、导入:

  师:同学们,动物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爱憎,也有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怀。那么文中的嘎羧有着怎样的情感呢?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它的情感的呢?接下来,我们深入学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

  (一)品读“披挂象鞍”的部分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5-9自然段,写嘎羧披挂象鞍的部分。找出嘎羧对象鞍深厚感情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体会最能表现它内心的想法。

  师: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先读句子,再说体会。

  生:“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找得真准啊,好眼力,找到了这一部分最感人的句子。和他找的一样的举手。

  师;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现嘎羧对象鞍的深厚感情。画出来,说说体会。

  生:我觉得是“泪光闪闪”这个词,嘎羧都流泪了。

  师:他是抓住嘎羧的神态来体会的。

  生:我觉得是“久别重逢”这个词,可见嘎羧对象鞍有着深厚的感情,就像久别的老朋友。

  师:多久没见面了?

  生:二十六年了。

  师:这就叫“久别重逢。”

  师:还有谁发言?

  生:我觉得是“摩挲”这个词,可以感觉到嘎羧对象鞍的深厚的感情。

  师:他抓住了嘎羧的动作来体会的。

  生:我觉得“呼呼吹去”这个词,就好像见到老朋友,十分激动的样子。

  生:我从“久久地”体会到嘎羧好像见到老朋友一样,感情很深。

  师:嘎羧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因为有什么?

  生:因为象鞍上有弹洞、斑斑血迹、有一股混合着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

  师:嘎羧见到战鞍,闻到上面的硝烟、血液的气味时,它会想到些什么呢?

  生:它会想到当年和它并肩作战的老朋友。

  生:它想到当年英勇杀敌的作战场面。

  生:它会想到当年我打仗时是多么勇猛、多么威风啊。

  师:它想到它辉煌的过去,才会如此激动。

  同学们,我们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就读懂了嘎羧的心,体会到了嘎羧的内心情感。你们能不能读出这种激动的心情呢?

  (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读)(生读)

  师:听着你们读得这么认真,老师也想读。我在读的时候,你们认真听,想象嘎羧见到象鞍时的动作神情。

  师读。

  师:请你像老师一样,读出嘎羧激动的心情。

  生读。

  师:你们还找到哪些句子?

  生: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kàng)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欧(ōu)欧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嘎羧想找到象鞍的急切的心情。

  师:你能读出嘎羧的激动的心情吗?

  (生读)

  师:同学们一齐来读一读。

  师:二十六年过去,嘎羧仍然记得当然的辉煌。

  作者就是通过对动作、神态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嘎羧内心的情感。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就能读懂嘎羧的情感。这就是我们品细节的读书方法。(完成板书)

  抓重点词

  品细节: 联系上下文

  展开想象

  (二)品读“重回战场”的部分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重回战场”这部分的细节描写。

  (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轻声朗读14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嘎羧内心情感的句子画下来。

  2、圈出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体会它内心的想法,批注在旁,与同学交流。)

  生自学。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生;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洪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一欧一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从这里我体会到嘎羧回到战斗过的地方,非常激动。通过叫声发泄出来。

  师:这个叫声是它的发泄,它可能说些什么?

  生:我终于回到从前战斗的地方。

  师:好,把自己当成嘎羧了,这种读书方法很好。

  师:他抓住了“吼叫”这个动作来体会的。下一位!

  生:我从“亲了又亲”体会到了嘎羧对当年战场的深深的怀念。

  生:我从“久久凝望”体会到了嘎羧对当年战场的怀念。

  师:你是从神态方面来体会的师:你能说说嘎羧“久久凝望”里,它看到了什么?

  生:它仿佛看到当年战斗的场面。(师:什么样的战斗场面?)

  师:你能读出“久久凝望”的感觉吗?

  生读。

  师:谁来挑战他。比他读得更好?

  生读。(强调了“久久凝望”)

  师:这才量“久久凝望”的感觉。大家一齐来读。

  齐读。

  师(激情地):二十六年前,它们与日寇浴血奋战,嘎羧成了最后一头战象,二十六年后,嘎羧重回战场。回想当年的战斗情景,怎能不激动!

  (二)品读“庄严归去”的部分

  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嘎羧用尽最后气力,为自己挖掘了一个坑,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让我们一起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一齐读)

  师:这两段话中,哪个细节打动了你?

  生:嘎羧“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它一定还在回忆那段历史。

  师:它一定有话要说。它想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一二句话。

  生:嘎羧想说:战友们,我来了,我和你们躺在了一起。

  生:嘎羧想说,我死了能和伙伴们葬在一起,我死而无憾。

  师:你想对嘎羧说些什么呢?

  生:你为了保卫国家浴血奋战,你是英雄!

  二、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

  师:课外同学们还可以读一读沈石溪的其它动物小说。

  生:二十六年,磨灭不了你的记忆,磨灭不了你对同伴的怀念,磨灭不了你对当年战斗的回忆。

  2、小练笔:

  写嘎羧告别村寨的场景。注意抓住嘎羧的动作、神态来说。

  板书设计:

  披挂象鞍 抓重点词

  重回战场 抓主要事件 品细节 联系上下文

  庄严归去 展开想象

  • 推荐阅读:
  • 《最后一头战象》课后小练笔(精选16篇)
  • 《最后一头战象》课后小练笔
  •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通用13篇)
  •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精选12篇)
  • 《最后一头战象》优秀教案设计(通用12篇)
  • 23最后一头战象(精选16篇)
  •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