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成吉思汗和鹰》 《成吉思汗和鹰》课文
《成吉思汗和鹰》 篇1
教材分析
文章主要写伟人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口渴难忍,四处找水解渴,当他艰难地找到水后,鹰四次撞翻他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死了鹰,当他发现鹰是他的救命恩人时懊悔莫及,顿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这是一则发生在伟人身上的故事,也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人文因素很浓。
学生分析
文中故事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但文章的故事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可读性也很强,因此,让学生充分地读、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心情变化是本课教学的好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冷静的道理。
2.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心情的描写。
教学设想
贯穿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情感;通过想—说—读—批—讲—论—填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出示成吉思汗的照片):同学们认识他吗?
2.你对这位历史伟人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3.板题、读题。
4.检测生字。
5.师:本课文是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你认为学习本文要掌握什么知识点?(生说师板书)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掌握这些知识?(生说师板书)
[点评:这样做有利于鼓励学生养成收集、整理、运用资料的习惯,实现资源共享。特别体现学习方式的指导,“教是为了不教”嘛。]
二、初学课文,理解内容
1.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先读通全文。(师提醒生注意:不动笔墨不读书)
2.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组最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理解和掌握黑板上板书出来的1—2个知识点。一生在小组学习记录本上记下来。(师巡堂轮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
3.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师提示汇报金点子:自报家门——说学法——当小老师给同学讲解——检测。(可考他人亦可请他人检测本组成员)
4.当有同学汇报“文章的写作顺序”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师相机引导分段:是呀!文章写得可有条理了,哪些自然段写起因?哪些自然段写发展?哪些自然段写高潮?哪些自然段写结果?可分为几部分呢?
这则故事全文按照故事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写,可把文章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述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国王和勇士。(强调他的身份,使学生了解伟大的人物在面对错误的表现,凸现课文文化的指导性和育人的针对性。)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叙述了成吉思汗狩猎时,口渴得厉害,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滴水的泉眼。这一部分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原因。为下文情节的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部分(第9~18自然段),写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情景。这段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地再现了四幅画面。
第四部分(第19~23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故事的高潮,毒蛇的出现改变了成吉思汗的固执,很具有震撼力。
第五部分(第24自然段),写成吉思汗的懊悔和顿悟。
5.当有汇报员汇报文章抓住鹰四次撞翻成吉思汗的杯子展开描写故事情节这一知识点时,师适时提问:
(1)鹰为什么一次次去撞成吉思汗的杯子?
(2)成吉思汗的心情怎样?哪些地方体现他的心情?
(3)最后采取什么行动?
(4)结果得到什么沉痛的教训?
6.填写学习卡。并点评。
次数鹰怎样做成吉思汗的心情如何
一打掉了水不生气
二俯冲下去,撞掉杯子有点生气
三还是撞翻了杯子真的生气
四飞扑下去,扑掉杯子气急败坏
最后鹰被射死懊悔、顿悟、永远不在……
7.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并设身处地的读一读。
8.师点拨:文章中关于成吉思汗的心情描写,有的直接写,有的通过语言或动作来写,今后,同学在写作中也要这样写,能够更感染别人。
[点评:这样做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能抓住学习课文这个知识点构建平台,通过完成学习卡的填写,引导学生抓住鹰四次打翻杯子以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这一重点环节来学习,为明理做好铺垫,也为学生练笔——学习心情描写打下基础。]
三、加深明理
1.齐读成吉思汗顿悟出来的道理:今天我得到了一个沉痛的教训,那就是,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
2.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提示:从正反两方面,如遇事冲动会怎样?反之冷静对待又会换来什么结果?
3.师小结:是呀!伟大人物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人是因为他们能不断总结经验,特别是吸取教训!这多么令人感到震撼呀!
四、总结
小孩会犯错误,伟人也会犯错误,人人都免不了会犯错误。假如我们在事情面前保持冷静,就能减免悲剧的发生,一旦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就能健康地成长!
五、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句。
2.复述故事。
3.课外阅读其他伟人的故事。
[点评:这样做重视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并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效果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略)
二、拓展学习
师:古人廉颇又是如何对待错误的呢?请读“语文天地”里的《负荆请罪》。(生自读)
1.说廉颇有什么精神?(感悟廉颇有面对错误善于自省、勇于改正的精神。)
[点评:此环节与“语文天地”联系,进行拓展学习,实现了北师大版教材以单元出现,课文与“语文天地”相整合的做法,效果好。]
2.读“畅所欲言”中的词语。
3.用上其中一个词语说一个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样用?
4.用上节学到的描写心情的方法(有时直接写,有时通过语言或动作表现)把你刚才说的事写下来。(生写)
5.修改习作。
6.优秀习作展。
《成吉思汗和鹰》 篇2
《成吉思汗和鹰》写伟人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口渴难忍,当他艰难地找到水后,鹰四次撞翻他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死了鹰,当他发现鹰是他的救命恩人时懊悔莫及。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成吉思汗和鹰》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成吉思汗和鹰》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的内心世界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读促悟,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剖析重点词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伟人和身边普通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冷静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四次接水时都被鹰撞翻了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懂得遇事要冷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成吉思汗和鹰》,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成吉思汗和鹰》的故事。板书课题。
3、现在快速读课文,思考:成吉思汗是个怎样的人?鹰又是怎样的鹰?成吉思汗和鹰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4、说一说对成吉思汗、鹰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想法。
我们都知道这只鹰是成吉思汗最喜爱的鹰,也是一只训练有素的鹰,它是成吉思汗的宠物,也是他的朋友,可为什么成吉思汗要把它给杀了呢?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杀掉鹰?下面我们就来细细研读文本。
二、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1、请默读课文,快速找到第一次接水和打翻水的句子。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用 标出重点词体会成吉思汗和鹰之间的密切关系。
2、用学习“第一次打翻水”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第二次、第三次接水和打翻水的句子,想一想此时此刻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
3、学生演讲稿、这个部分要怎么读?成吉思汗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又接满了第四杯水,鹰是怎样做的?成吉思汗是怎样做的?这段话该怎样读?要读出变化的语气来。
4、鹰是他自己驯养的,为什么射死它呢?难道是成吉思汗不喜欢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读课文10——18自然段。
5、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内容,指导读书,体会人物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从这部分内容中找出第一次接水和打翻水的段落。从中你读懂了什么?成吉思汗可能会怎么想呢?
6、教师小结。
三、升华认识,明白道理
1、渴极了的成吉思汗虽然气急败坏,但他仍然要继续寻找水源,当他爬到了岩石顶,一下子全明白了,他看见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学习课文最后一段。面对错误,成吉思汗有什么想法?有哪些行动?对你有什么启发?
3、想一想:成吉思汗回到驻地,从猎袋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那只鹰,他会怎么做?会对自己的将士说什么呢?写一写。
4、 小结:成吉思汗面对错误的发生,他“懊悔不已”,但是没有一味的“苦恼”,而是积极面对:不找借口,积极弥补过失,并善于从错误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四、课堂延伸,设置作业
从下面的作业中任选一项来完成。
1、学习《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有什么认识、感想和体会,认真组织语言写一篇读书心得。
2、搜集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错误,采取的不同态度的材料,扩大阅读量,经验。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成吉思汗 →怒→杀 鹰
被营救
后悔
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认识错误、吸取教训
小学五年级语文《成吉思汗和鹰》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生字4个;理解并积累本课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品味感悟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要保持冷静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错误 。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如何面对错误。
教学方法:
指导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计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成吉思汗。
2、师强调鹰与蒙古勇士间的关系。
3、出示课题并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解决生字障碍。
2、同桌互读,检查自读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读,正音。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自读课文,将课文分为五部分。
2、小组讨论分段情况。
3、全班交流。
第一段(1):简述成吉思汗时中国历一位杰出的国王和勇士。
第二段(2—8):讲成吉思汗在狩猎归途中找到一个滴水的泉眼。
第三段(9—18):写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情景。
第四段(19—22):写成吉思汗知道了鹰打翻杯子的原因。
第五段(23):写成吉思汗的懊悔与顿悟。
四、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识记生字。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简述 起因 发展 结局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导入。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指名概述故事。
2、当成吉思汗明白后,除过懊悔,还明白了什么?
3、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
4、从哪里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盛怒”?
5、他是不是一开始就盛怒?
6、自读课文,找出反映成吉思汗情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7、小组合作交流。
8、第一次打翻杯子时为什么没有写情感?(宠爱)
9、再读课文,归纳一下成吉思汗“盛怒”的所有原因。(狩猎收获不多;口渴得厉害;三番五次打翻杯子)
三、拓展延伸,哲理感悟。
1、成吉思汗的后悔能使一切回复原状吗?
2、人生的惩罚是后悔,从此以后成吉思汗怎样告诫他的子孙?
(A我们遇到事情时,常因自己生气的情绪而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常会作出事后让自己后悔的决定,故事中的成吉思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不但杀了救命恩人,还失去了他的爱鸟,而后悔一辈子。
B人生的惩罚是后悔,与其事后后悔,不如在事情的当下忍住自己生气的情绪,想清楚,用理性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以避免作出伤人害己的事情。)
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谈一谈。
四、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有点生气了 真的生气了 气急败坏
的猎物少 心情差 射死鹰
口渴得厉害
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生动,可读性强。因此在执教时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成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品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让学生体会“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对道理的体会,体现了“语文”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教学观点。
反思整堂课,觉得在这节课中的一些优点是:教学目标明确达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调控能力较强,能把握好课堂的气氛,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体现以下新课程理念。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本课采用:自己读、小组比赛读、齐读、师生共读、默读等多种读书的形式。将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有机地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在本堂课中指导朗读取得好的效果,学生能够在读中感悟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读出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把阅读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选择喜欢的方式读,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解疑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主要采用“金钥匙”的形式提示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孩子边读书,边做批注的学习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金钥匙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9—18自然段,(可以齐读、分段读、表演读……)
2、边读边做批注,画出描写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四次心情变化的语句,并填写学习卡上的表格。
3、根据学习的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写在学习卡上,并在小组中尝试解决。
这把“金钥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成效。
4、能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彩。写作方法指导:写作小窍门——学写心情描写。这一环节渗透习作教学,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为学生练笔打下基础。能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彩。
但美中也有不足,不足之处有:教学模式应该更高年级化;阅读教学要由“诵读”转变为“品读”,品读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够,除了指导朗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领悟语言文字的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对文本的了解不够深入;质疑、释疑环节设计得好,但是还不够深入,应该引导学生提出更值得深究的问题;“结合实际、感悟道理”的环节因为花的时间少,所以思想教育不突出,应该让学生多说,引导学生明白道理,并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引导自己的思想行为。
《成吉思汗和鹰》 篇3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生字4个;理解并积累本课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品味感悟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要保持冷静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错误 。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如何面对错误。
教学方法:
指导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计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成吉思汗。
2、师强调鹰与蒙古勇士间的关系。
3、出示课题并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解决生字障碍。
2、同桌互读,检查自读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读,正音。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自读课文,将课文分为五部分。
2、小组讨论分段情况。
3、全班交流。
第一段(1):简述成吉思汗时中国历一位杰出的国王和勇士。
第二段(2—8):讲成吉思汗在狩猎归途中找到一个滴水的泉眼。
第三段(9—18):写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情景。
第四段(19—22):写成吉思汗知道了鹰打翻杯子的原因。
第五段(23):写成吉思汗的懊悔与顿悟。
四、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识记生字。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简述 起因 发展 结局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导入。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指名概述故事。
2、当成吉思汗明白*后,除过懊悔,还明白了什么?
3、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
4、从哪里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盛怒”?
5、他是不是一开始就盛怒?
6、自读课文,找出反映成吉思汗情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7、小组合作交流。
8、第一次打翻杯子时为什么没有写情感?(宠爱)
9、再读课文,归纳一下成吉思汗“盛怒”的所有原因。(狩猎收获不多;口渴得厉害;三番五次打翻杯子)
三、拓展延伸,哲理感悟。
1、成吉思汗的后悔能使一切回复原状吗?
2、人生的惩罚是后悔,从此以后成吉思汗怎样告诫他的子孙?
(A我们遇到事情时,常因自己生气的情绪而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常会作出事后让自己后悔的决定,故事中的成吉思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不但杀了救命恩人,还失去了他的爱鸟,而后悔一辈子。
B人生的惩罚是后悔,与其事后后悔,不如在事情的当下忍住自己生气的情绪,想清楚,用理性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以避免作出伤人害己的事情。)
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谈一谈。
四、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有点生气了 真的生气了 气急败坏
*的猎物少 心情差 射死鹰
口渴得厉害
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的内心世界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读促悟,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剖析重点词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伟人和身边普通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冷静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四次接水时都被鹰撞翻了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懂得遇事要冷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成吉思汗和鹰》,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成吉思汗和鹰》的故事。板书课题。
3、现在快速读课文,思考:成吉思汗是个怎样的人?鹰又是怎样的鹰?成吉思汗和鹰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4、说一说对成吉思汗、鹰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想法。
我们都知道这只鹰是成吉思汗最喜爱的鹰,也是一只训练有素的鹰,它是成吉思汗的宠物,也是他的朋友,可为什么成吉思汗要把它给杀了呢?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杀掉鹰?下面我们就来细细研读文本。
二、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1、请默读课文,快速找到第一次接水和打翻水的句子。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用 标出重点词体会成吉思汗和鹰之间的密切关系。
2、用学习“第一次打翻水”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第二次、第三次接水和打翻水的句子,想一想此时此刻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
3、学生演讲稿、这个部分要怎么读?成吉思汗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又接满了第四杯水,鹰是怎样做的?成吉思汗是怎样做的?这段话该怎样读?要读出变化的语气来。
4、鹰是他自己驯养的,为什么射死它呢?难道是成吉思汗不喜欢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读课文10——18自然段。
5、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内容,指导读书,体会人物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从这部分内容中找出第一次接水和打翻水的段落。从中你读懂了什么?成吉思汗可能会怎么想呢?
6、教师小结。
三、升华认识,明白道理
1、渴极了的成吉思汗虽然气急败坏,但他仍然要继续寻找水源,当他爬到了岩石顶,一下子全明白了,他看见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学习课文最后一段。面对错误,成吉思汗有什么想法?有哪些行动?对你有什么启发?
3、想一想:成吉思汗回到驻地,从猎袋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那只鹰,他会怎么做?会对自己的将士说什么呢?写一写。
4、 小结:成吉思汗面对错误的发生,他“懊悔不已”,但是没有一味的“苦恼”,而是积极面对:不找借口,积极弥补过失,并善于从错误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四、课堂延伸,设置作业
从下面的作业中任选一项来完成。
1、学习《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有什么认识、感想和体会,认真组织语言写一篇读书心得。
2、搜集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错误,采取的不同态度的材料,扩大阅读量,经验。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成吉思汗 →怒→杀 鹰
被营救
后悔
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认识错误、吸取教训
教学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生动,可读性强。因此在执教时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成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品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让学生体会“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对道理的体会,体现了“语文”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教学观点。
反思整堂课,觉得在这节课中的一些优点是:教学目标明确达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调控能力较强,能把握好课堂的气氛,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体现以下新课程理念。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本课采用:自己读、小组比赛读、齐读、师生共读、默读等多种读书的形式。将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有机地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在本堂课中指导朗读取得好的效果,学生能够在读中感悟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读出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把阅读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选择喜欢的方式读,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解疑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主要采用“金钥匙”的形式提示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孩子边读书,边做批注的学习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金钥匙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9—18自然段,(可以齐读、分段读、表演读……)
2、边读边做批注,画出描写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四次心情变化的语句,并填写学习卡上的表格。
3、根据学习的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写在学习卡上,并在小组中尝试解决。
这把“金钥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成效。
4、能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彩。写作方法指导:写作小窍门——学写心情描写。这一环节渗透习作教学,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为学生练笔打下基础。能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彩。
但美中也有不足,不足之处有:教学模式应该更高年级化;阅读教学要由“诵读”转变为“品读”,品读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够,除了指导朗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领悟语言文字的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对文本的了解不够深入;质疑、释疑环节设计得好,但是还不够深入,应该引导学生提出更值得深究的问题;“结合实际、感悟道理”的环节因为花的时间少,所以思想教育不突出,应该让学生多说,引导学生明白道理,并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引导自己的思想行为。
《成吉思汗和鹰》 篇4
教 学
内 容
成吉思汗和鹰
教 学
时 数
共 2 课时
执
教
者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生字,会写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充分地读、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心情变化,学习画情节曲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冷静的道理。
教
学
重
难
点
重 点
充分地读、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心情变化
难 点
充分地读、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心情变化
课件教具
准 备
ppt
分 课 时
第2 课时
教学时间
2010 年 11 月 16日
教学任务
理解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冷静的道理。
学 案 部 分
教 案 部 分
一、课前准备
1、 听写生字
2、成吉思汗杀死了( )的鹰
二、自读课文,理解错误是怎样发生的
2、自读课文,完成图表
3、汇报结果:每次撞翻水杯后,成吉思汗可能是怎么想的,鹰又在想什么?
动作一次比一次猛烈,说明鹰的心里一次比一次着急
比较句子,朗读体会鹰一次次的猛烈撞击
朗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体会鹰的忠诚
一、课前参与
1、听写生字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课上研讨
1、出示题目,指导自读
提示:为什么会发怒?是不是第一次就发怒了呢?
2、 指导体会成吉思汗和鹰的心理变化。
让我们先来关注描写鹰撞杯那一瞬动作的词语,你们有什么发现?(后一次比前一次猛烈在哪?)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学 案 部 分
教 案 部 分
面对鹰的一次次阻挠,成吉思汗有什么反应呢?看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通过朗读体会他心情的变化
这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成吉思汗?(冲动)
4、成吉思汗杀死了( )的朋友
三、再读课文,理解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冷静的道理。
1、在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之后,成吉思汗是怎样对待自己的错误的?
2、从文中划出相应的句子。(齐读成吉思汗的话)
纷沓重读——拾起——可以换成什么词语?
3他得到了一个怎样的教训?
4体会成吉思汗对待错误的态度
a勇敢地承认错误
b用行动弥补错误
c吸取教训
3、
四、课后延伸
1、永远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2、一般人发现错误是怎么做的?成吉思汗是怎么做的?差距在哪里?
其实第三次撞翻水杯之后成吉思汗已经对鹰发出了严重的警告,他是怎样说的?面对主人的威胁鹰能体会到他的意图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这真是一只听话的,训练有素鹰,他多想对主人说——可惜它只是一只鹰啊,他不会说话,只能一次次的撞掉杯子,既然知道主人的意图,那鹰还是义无反顾地第四次扑掉了主人的水杯,在它心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真是一只( )的鹰啊!
指导读有关成吉思汗的句子。
天气如此炎热,成吉思汗如此口渴他一滴一滴地接水,鹰却三番两次打翻他好不容易接到的水,成吉思汗是一位伟大的英雄,是一个君王啊,谁敢违背他的意志呢?可是鹰却一次次打翻他的水杯,他心里该多生气啊!
3、如果把鹰看作是自己的朋友的话,那么成吉思汗杀了( )的朋友。
他犯了一个( )的错误。
让我们透过他呆呆的眼神,去倾听成吉思汗的心声,此时此刻他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情景?(对比朗读)
换一个其它的字去体会成吉思汗的心情(抱,捧,)
他杀死的仅仅是一只鹰吗?
4、小结:
不是所有犯了错误都痛心疾首,不少人无动于衷;不是所有人犯了错误都能认真对待、勇于担当,不少人文过饰非,敷衍塞责;不最近以来有人犯了错误都能举一反三、知错改错,不少糊里糊涂,重蹈覆辙。
三、课后拓展
对比成吉思汗与一般人对待错误的态度。
反 思
要 点
分 课 时
第 2 课时
教学时间
2010 年9 月 日
教学任务
学 案 部 分
教 案 部 分
学 案 部 分
教 案 部 分
反 思
要 点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时 数
共 课时
执
教
者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难
点
重 点
难 点
课件教具
准 备
分 课 时
第 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任务
学 案 部 分
教 案 部 分
学 案 部 分
教 案 部 分
反 思
要 点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时 数
共 课时
执
教
者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难
点
重 点
难 点
课件教具
准 备
分 课 时
第 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任务
学 案 部 分
教 案 部 分
学 案 部 分
教 案 部 分
反 思
要 点
《成吉思汗和鹰》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课前能自学生字新词。通过阅读,学生能理解父亲对我的严和疼,以及我的变化,从而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比较阅读、查阅运用有效信息等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的方法,先总结后分述的方法(第二课时)。
3、通过学习,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
难点:理解、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跟老师一起学:
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提出不懂的问题。
2、注意订正多音字的读音。如:乘车、转身、挨打、混合、哭号、咻咻
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了。同位互相进行评价。教师可重点对易读错的个别字进行检查。
字音:乘车、转身、挨打、混合、哭号、咻咻
字形:罚站、撩起、耻笑、包袱、恐惧、狼狈、征求
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谁曾经有过经常迟到的经历?今天,我们也来读一篇与“迟到”有关的文章。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①内容,②所写事情,③文中人物——“我”和“父亲”,等不同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
课文主要是写“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我”带着伤痛到学校上学,但还是迟到了。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到父亲默默的爱。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
4、思路:
-“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
-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而结果是,“我”上学也迟到了。
-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到父亲默默的爱。
-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
5、从课题、文章主要内容、重点段、重点句入手。预计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①父亲为什么要打“我”?②打“我”打得狠不狠?③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6、同学们在预习时都发现了,“我”挨打了。父亲打“我”打得狠吗?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语句,仔细的体会一下。
“爸气极了……我挨打了”
a. 打的动作:拖起来、抄起、倒转来拿、一抡
b. 打的声音:咻咻
同学们,父亲在盛怒之下,把“我”拖起来,抄起鸡毛掸子倒过来拿,高高的一抡,就发出了这样的“咻咻”声音。就这样藤鞭子一下一下抽打在“我”稚嫩的皮肤上,同学们,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7、是呀!多疼呀!“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我是怕同学们看见了要耻笑我”
“我”哭泣着坐在车上,检查着“我”红肿的伤痕,一条条鞭痕像一条条丑陋的蚯蚓,盘踞在我的腿上。爸爸的鞭子何止打在了“我”的身上,也抽在了 “我”的心里。“我”是多么伤心,多么难过呀!难过之余,“我”还要把伤痕遮起来,如果同学看见了,一定知道“我”挨打了,如果他们知道这是爸爸下狠心打的“我”,一定会耻笑“我”的。“我”是多么委屈呀!
伤痕火辣辣的灼热刺痛着“我”,当“我”再次注视着这些红肿的伤痕,不禁想到,别人家的爸爸像宝贝一样宠孩子,而“我”的爸爸竟然下手这么狠,我又有些怨恨父亲了。
8、那父亲为什么要出手这么狠地打我呢?
(以前作者就是天天迟到,今天因为下雨,竟然不想上学,要逃学了,这些表现让父亲忍无可忍。再来读这段话,仔细读,抓住关键的词,关键的字,甚至是一个标点,去体会,父亲为什么会狠狠地打“我”?课件出示:“等一下,妈妈进来了。……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a、吓了一跳——说明太晚了,都不象话了。
b、硬着头皮——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可还在找借口。
c、居然没挪动——知道一个字的命令可怕,还不挪动。
9、当吓了一跳的妈妈来催时,你提出了不上学的要求,当爸爸瞪着眼,让你快起时,你还在硬着头皮为自己找借口,现在你明明知道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还没挪动。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是呀!不去就不去吧,就一天,没什么吧?那父亲为什么还要狠狠地打“我”呢?
是的,因为“我”的表现太令人生气,更因为父亲怕“我”养成坏习惯,所以才会打“我”,才会这样狠狠地打“我”,我们再一起来读这段话,老师读所有写父母的话,你们读所有写“我”的话,用心地读,一边读一边体会。
10、同学们,正因为父亲这么爱“我”,爱得那么深,才会狠地下心,下得去手打“我”啊!可是父亲狠狠地打了“我”,又赶到学校来为“我”送东西,这又是为什么呢? (板书:送)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父亲给“我”送东西的段落,其他同学想一想,父亲给“我”送来了什么?(读课文15-18)
父亲给“我”送夹袄和铜板。送夹袄做什么?送铜板又做什么呢?
生:下过雨怕“我”冻着,没吃早饭怕“我”饿着,怕“我”疼买药抹抹。
——父亲心系着“我”的饥饱,挂念着“我”的冷暖,父亲关心“我”的身体。
11、是的,同学们说的就是父亲的良苦用心那!当父亲听着我痛苦的哭号,看着像只狼狈的小狗那样的“我”,想起“我”红肿着鼓起的发着热的伤痕,哪里放得下心呢?看似狠心的父亲,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带着他深深地关爱来了,可见到“我”了,却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看着“我”穿上夹袄,轻轻地给“我”两个铜板。这就是父爱,无言的父爱,如山的父爱,深沉的父爱。此时此刻,那个刚刚还因为挨了父亲的打而委屈、生气、不服,甚至有些怨恨的我面对着父亲,会想些什么呢?此时的“我”最想对父亲说什么?
(父亲的爱感染了作者,也改变了作者,作者发生了改变,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到学校。)
(正是父亲的爱使作者意识到不能再懒惰,要严格要求自己,勇于面对错误,从而改正了错误。)
12、其实父爱对小作者的影响何止这些。我们这篇课文是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节选:
林海音在他70多岁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林海音的作品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找来读一读。
《成吉思汗和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含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鹰每次打翻水杯时成吉思汗心理发生的变化。
3、能自学生字新词,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鹰每次打翻水杯时成吉思汗心理发生的变化。
难点:体会“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含义。
跟老师一起学:
1、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重点提示“成吉思汗、满载而归、狩猎、拧断”的字音、字形。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提出不懂的问题。
4、每个人都会犯错,天才伟人也不例外,他们是怎样面对错误的呢?读课题(“汗”的读音。)
5、一个伟人和一只鹰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成吉思汗狩猎时,饥渴难忍,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滴水的泉眼,艰难地接水却被鹰四次撞翻一怒之下杀了宠鹰,当他发现鹰是他救命恩人时追悔莫及的故事,告诉人们人在盛怒的时候处理事情往往会发生错误而追悔莫及的道理。
分段:
(1)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国王和勇士。
(2——8)叙述成吉思汗狩猎时,饥渴难忍,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滴水的泉眼。
(9——18)写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情景。
(19——22)成吉思汗爬上岩顶发现毒蛇呆住了。
(23)写成吉思汗的懊悔和顿悟。
6、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鹰?你从哪读出来的?
( )的鹰 (受宠、勇敢、聪明、忠心、可怜、受冤枉、给人启迪……)
7、这只鹰是成吉思汗最喜爱的鹰,为什么他后来却弯弓射箭使鹰血流满地惨死在脚下?
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了的句子。
8、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鹰的焦急,成吉思汗的心理变化)
从哪些词语你体会到成吉思汗越来越生气?当鹰第四次打翻成吉思汗的水杯时他会怎样想?于是当他弯弓射箭看到鹰血流满地惨死在脚下时, “这就是你的下场。”成吉思汗( )地说。
9、可当成吉思汗终于发现了鹰撞翻水杯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是用鹰的生命换来的。他呆呆地站在悬崖边上看着躺在岩石下的那只可怜的死去的鹰,他不禁大声喊道,读23小节的两句话。
(“那鹰救了我的命!”“可我是怎么回报它的呢?我把它杀了呀!”)
10、此时的成吉思汗会怎样想?成吉思汗从这个教训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结合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是是非非自有论断。在你的心里你认为成吉思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鹰又是一只什么样的鹰?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会犯错,那些伟人、名人也会犯错,关键要看犯了错误应该怎样对待,怎样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的错误》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理解“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的深刻含义。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拓展阅读、更加明确正确面对错误的重要性。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如何正确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理解“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的深刻含义。
难点:认识如何正确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性。并用来正确指导自己的人生。
跟老师一起学:
1、订正读音。
注意:曲曲折折、畏缩不前
2、自由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思考诗中哪些话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
第一小节:学习“学习击鼓总有漏拍的时候,练习舞蹈也会迈错脚步。”时可叫学生模仿句式联系实际再说几句。以便进一步体会“谁又能不犯错误。”
第二小节:“错误可能是再一次错误的开始。失败也可能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可能”在犯错误时一种可能是错上加错,另一种可能却是成功。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呢?
第三小节:“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为什么错误不可怕?结合实际谈一谈为什么错误地对待错误是可怕的?
第四节:错误是我们每个人必修的一课,你要怎样读懂它呢?
4、二、三小节是否可以交换位置 ?为什么?(只有先正确认识错误,才能勇于改正错误。)
5、我国古典名著《左传·宣公二年》上有这么一句话:“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说,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敢于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相信大家在错误面前会做一个真正坚强的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1、读一读,背一背
名人名言
真实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巧言不如直道。——郑德辉
说谎语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伊索
2、请你读一读:伟人故事
《华盛顿的故事》
美国开国大总统华盛顿小的时候,是个诚实的孩子。他跟父亲之间,曾有过这样一段故事。
一天,父亲送给他一把小斧头。那小斧头新崭崭的,小巧锋利。华盛顿可高兴啦!他想:父亲的大斧头能砍倒大树,我的小斧头能不能砍倒小树呢?我要试一试。他看到花园边上有一棵小樱桃树,微风吹得它一摆一摆的,好像在向他招手:“来吧,小华盛顿,在我身上试试你的小斧头吧!”华盛顿高兴地跑过去,举起小斧头向樱桃树砍去,只听“咯嚓”一声,小树成了两截,躺倒在地上。他又用小斧头将小树的枝叶削去,把小树棍往两腿间一夹,一手举着小斧头,一手扶着小树根,在花园里玩起了骑马打仗的游戏。
一会儿,父亲回来了,看到心爱的樱桃树倒在地上,很生气。他问华盛顿:“是谁砍倒了我的树?”
华盛顿这才明白自己闯了祸,心想:今天准得挨爸爸揍啦!可他从来不爱说谎,就对父亲说:“爸爸!是我砍倒了你的樱桃树。我想试一试小斧头快不快。”
父亲听了华盛顿的话,不仅没有打他,还一下把他抱起来,高兴地说:“我的好儿子,爸爸宁愿损失一千株樱桃树,也不愿你说一句谎话。爸爸原谅诚实的孩子。不过,以后再也不能随便砍树了。”
这件事过去不久,秋天到了。一个早晨,鸟儿在树上唱歌,树叶和花草上的露珠在初升的太阳光中闪烁。华盛顿的爸爸一手拉着小华盛顿,一手拉着他的表哥走进了一片苹果园中,只见一株株苹果树果实累累,压满枝头。华盛顿的爸爸说:“嗨,儿子,”他指了指满园的果树,“瞧这儿,我的孩子,这许许多多的苹果都是你的。”华盛顿一听高兴地拍起了手。爸爸低下头对他说:“你还记得春天表哥来时带来的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吗?”华盛顿一听低下了头,他用脚在松软的泥土上划来划去,不知说什么好。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泪水晶莹地望着爸爸,柔声说:“爸爸,就原谅我这一次吧,我今后再也不那么小气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华盛顿的表哥在春天时到他家来做客,带给小华盛顿一个大苹果,爸爸告诉他要分给兄弟姐妹们吃,可华盛顿怎么也不肯。爸爸给他讲了许多道理,可华盛顿还是不听,直到后来爸爸对他保证说:“只要你愿意把苹果分给大家一起吃,作为奖赏,万能的上帝就会在秋天送给你许许多多的苹果。”他才将苹果分给了别人。今天,爸爸带他到这儿来,就是要小华盛顿明白一个道理。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乡下一间(简朴、简陋、简单)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闭目(观赏、倾听、欣赏)楼上优美的钢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中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着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突然“嘀嗒”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来人呀!”
“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
“楼上是谁,怎么往地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服务员看着滴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这名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去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吧!”
旅客轻步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苦闷、思索),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满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感叹道:“真努力啊,怪不得是位伟大的音乐家!”
1、在短文中括号里选择一个正确的词,在下面画横线。
2、用“_______”画出描写优美的钢琴声的句子。
3、概括第8自然段的段意。
4、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用“√”选择)
a. 赞扬贝多芬高超的弹琴艺术。( )
b. 表达一位旅客对贝多芬刻苦练习弹琴艺术的敬佩之情。( )
c. 赞扬贝多芬的勤学苦练的精神。( )
5、给短文加个标题,写在横线上。
【试题答案】
1、略
2、略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乡下一间(简朴、简陋、简单)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闭目(观赏、倾听、欣赏)楼上优美的钢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中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着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突然“嘀嗒”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来人呀!”
“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
“楼上是谁,怎么往地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服务员看着滴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这名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去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吧!”
旅客轻步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苦闷、思索),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满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感叹道:“真努力啊,怪不得是位伟大的音乐家!”
1、在短文中括号里选择一个正确的词,在下面画横线。
2、用“________”画出描写优美的钢琴声的句子。
3、概括第8自然段的段意。
答:旅客看到贝多芬全神贯注的在弹琴,还用冷水冷却发烫的手指,以至于水漏下楼去都不知道。
4、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用“√”选择)
a. 赞扬贝多芬高超的弹琴艺术。( )
b. 表达一位旅客对贝多芬刻苦练习弹琴艺术的敬佩之 情。(√)
c. 赞扬贝多芬的勤学苦练的精神。 ( )
5、给短文加个标题,写在横线上。
《成吉思汗和鹰》 篇6
知识广角
一、读拼音,写词语,比比谁写得最工整。
shòu liè fǔ chōng shǒu wàn nǐng duàn
( ) ( ) ( ) ( )
jié chū pán xuán zhuàng fān gū jì
( ) ( ) ( ) ( )
二、辨一辨,组词写好后给同桌听。
狩( ) 碗( ) 拧( )
守( ) 腕( ) 咛( )
三、生字变调组词,比比谁的本领高。
xiě ( ) chōng( ) zháo ( )
血 冲 着
xuè( ) chòng( ) zhē( )
四、积累词语
悠闲( ) 环顾( ) ( )而归 ( )不已
急不( ) 一饮( ) ( )败坏 ( )言( )语
趣味课堂
五、想一想,填上合适的词语,相信你能行!(
清澈的( ) 潮湿的( ) 沉痛的( )
宠爱的( ) 陡峭的( ) 可怜的( )
六、想想说说
成吉思汗为什么会在四次接水被撞翻之后杀死了鹰?他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你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把这几段的内容读出感情?
拓展训练
思维碰碰车
七、点标点,然后用上这此标点写句子。
1、你怎么也这样 他大声嚷道 看我不抓到你 拧断你的脖子
(提示:说话人在句中,前后都是人物的语言。)
2、这就是你的下场 成吉思汗说 (提示:说话人在句尾。)
3、这时他又接满了一杯 喂 我说老鹰啊 这可是最后一次了
(提示:说话人在句前。)
五、“今天我得到了一个沉痛的教训,那就是,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请你结合生活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恩格斯向鸭嘴兽“道歉”
恩格斯( )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 )一位知识渊博的自然科学家。1843年,有人告诉恩格斯,在澳洲有一种奇特的动物,叫鸭嘴兽,它们是哺乳动物,可以用卵来繁殖后代。那人还把鸭嘴兽的蛋拿给恩格斯看,恩格斯看后哈哈大笑地说:鸭嘴兽既然生蛋,就不一定是哺乳动物,因为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
恩格斯这一回错了。原来鸭嘴兽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哺乳动物,它是爬行动物进化来的,还保留着一些爬行动物的特征。它( )下蛋,( )身上长着密密的绒毛,不是鸟类的羽毛;从蛋里孵出的小鸭嘴兽,是靠妈妈的奶汁长大的。这两点都是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
不久,恩格斯认识到自己错。他给朋友写了一封信,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说:要向鸭嘴兽道歉,请鸭嘴兽原谅自己的傲慢和无知。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鸭嘴兽身上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是( )。
3、恩格斯凭什么判断鸭嘴兽不是哺乳动物?请在原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4、结合上下文,说说“坦率”在文中的意思是( ),它的反义词是( )
5、通过读文,你感觉恩格斯是一个( )的人。
自由空间
六、小小资料员
课外收集关于“成吉思汗”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选择其中的好资料展示在下面!如果是生动的故事,可别忘记讲给大家听听呀!
《成吉思汗和鹰》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含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鹰每次打翻水杯时成吉思汗心理发生的变化。
3、能自学生字新词,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鹰每次打翻水杯时成吉思汗心理发生的变化。
难点:体会“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含义。
跟老师一起学:
1、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重点提示“成吉思汗、满载而归、狩猎、拧断”的字音、字形。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提出不懂的问题。
4、每个人都会犯错,天才伟人也不例外,他们是怎样面对错误的呢?读课题(“汗”的读音。)
5、一个伟人和一只鹰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成吉思汗狩猎时,饥渴难忍,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滴水的泉眼,艰难地接水却被鹰四次撞翻一怒之下杀了宠鹰,当他发现鹰是他救命恩人时追悔莫及的故事,告诉人们人在盛怒的时候处理事情往往会发生错误而追悔莫及的道理。
分段:
(1)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国王和勇士。
(2——8)叙述成吉思汗狩猎时,饥渴难忍,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滴水的泉眼。
(9——18)写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情景。
(19——22)成吉思汗爬上岩顶发现毒蛇呆住了。
(23)写成吉思汗的懊悔和顿悟。
6、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鹰?你从哪读出来的?
( )的鹰 (受宠、勇敢、聪明、忠心、可怜、受冤枉、给人启迪……)
7、这只鹰是成吉思汗最喜爱的鹰,为什么他后来却弯弓射箭使鹰血流满地惨死在脚下?
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了的句子。
8、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鹰的焦急,成吉思汗的心理变化)
从哪些词语你体会到成吉思汗越来越生气?当鹰第四次打翻成吉思汗的水杯时他会怎样想?于是当他弯弓射箭看到鹰血流满地惨死在脚下时,
“这就是你的下场。”成吉思汗( )地说。
9、可当成吉思汗终于发现了鹰撞翻水杯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是用鹰的生命换来的。他呆呆地站在悬崖边上看着躺在岩石下的那只可怜的死去的鹰,他不禁大声喊道,读23小节的两句话。
(“那鹰救了我的命!”“可我是怎么回报它的呢?我把它杀了呀!”)
10、此时的成吉思汗会怎样想?成吉思汗从这个教训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结合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是是非非自有论断。在你的心里你认为成吉思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鹰又是一只什么样的鹰?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会犯错,那些伟人、名人也会犯错,关键要看犯了错误应该怎样对待,怎样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成吉思汗和鹰》 篇8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成吉思汗一怒杀鹰又后悔的故事,文中故事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但文章的故事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可读性也很强。因此在执教时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思路: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成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品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让学生体会“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对道理的体会,体现了“语文”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教学观点。
觉得在这节课中的一些优点是:教学目标明确达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调控能力较强,能把握好课堂的气氛,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体现以下新课程理念: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本课采用:自己读、小组比赛读、齐读、师生共读、默读等多种读书的形式。将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有机地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在本堂课中指导朗读取得好的效果,学生能够在读中感悟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读出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把阅读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选择喜欢的方式读,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解疑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主要采用“金钥匙”的形式提示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孩子边读书,边做批注的学习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4、能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彩。写作方法指导:写作小窍门——学写心情描写。这一环节渗透习作教学,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为学生练笔打下基础。能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彩。
但美中也有不足,不足之处有:质疑、释疑环节设计得好,但是还不够深入,应该引导学生提出更值得深究的问题;“结合实际、感悟道理”的环节因为花的时间少,所以思想教育不够突出,应该让学生多说,引导学生明白道理,并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引导自己的思想行为。
一堂课上完总有些许的遗憾,但这些遗憾也是我今后教学历程中的宝贵经验。
- 推荐阅读:
- 《成吉思汗和鹰》(精选13篇)
- 《成吉思汗和鹰》
- 《迟到》《成吉思汗和鹰》《我们的错误》教学案(精选10篇)
- 《迟到》《成吉思汗和鹰》《我们的错误》教学案
-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
- 小学五年级语文《成吉思汗和鹰》优秀教案(精选11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