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大自然的启示作文600字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
生字卡,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呢?
(围绕阅读提示讨论学习,可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甚至互读、互问均可。)
二、自主学习
1. 同桌互相抽认生字词和课文,要求读熟课文。
2. 小组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小组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三、重点学习,交流感受
1. 出示三个重点句,请生按自己的学习方法理解这三个句子,谈感受。
(1)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3)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2.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搜集的资料和课文内容理解。
3.交流从这三句话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
1.请生交流搜集到的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2.进行综合性课外学习“大自然的启示”。
五、总结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有人说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百科全书,这话不错。如果你平时多多留心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一定会获得很多知识,获得很多教益。不信请读《大自然的启示》。(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3、这篇课文是由两篇短文组成的。读了这两篇课文的题目后,你一定会觉得很有意思吧。森林里杂草丛生,荆棘密布,怎么“打扫”;什么是人类的老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1)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2)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学习《“打扫”森林》。
(1)自读第三者1—3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宽敞”、“洁净”、“干枯”等词)
①结合课文插图,说说这部分的大概内容。
生:德国一位林务官下令把森林“打扫”干净,结果让森林遭了殃。
②有感情地朗读。
(2)重点探究第5、6段。
①默读课文,思考:使森林遭殃的原因是什么?画出能够说明这一原因的重要语句。
②小组内讨论、交流。
③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④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不要破坏森林,要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小动物,爱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师:说得很好。只有维持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的联系,才能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
2、学习《人类的老师》。
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自学方法学习本文,在方式上仍然讲究自主、合作、探究。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科学家从蜻蜓的翅膀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找到了防止飞机快速飞行时因机翼抖动而坠毁的方法。
(2)从鲸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改变了轮船的形状,加快了航行的速度。
(3)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生:生物让人类有所发明和创造。
(4)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生物真不愧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四、总结、拓展。
1、《“打扫”森林》这篇课文中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维持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的联系,才能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中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我们多多留心自然,自然界的很多生物就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它们不愧是我们人类的老师。
2、学生交流各自所知道的其它有关“自然的启示”事例。
生:莱特兄弟根据风筝发明了飞机。
生:鲁班根据带刺的树叶发明了锯……
一、新课导入
回忆这个单元前面学过的课文,想想每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还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大自然的启示》看看这篇文章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检查预习,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学习《“打扫”森林》一文:
1、默读课文,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题目上“打扫”两字要加引号?
3、画出你读了本文后理解的“生态平衡”图。(枯枝败叶与动物的生物链)
4、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5、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态平衡”的事例?
四、学习《人类的老师》一文:
1、自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短文中你读懂什么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3、谈谈读懂文章后的感受。
看来大自然、大自然中的生物真的是人类的老师。你还知道相关的事例吗,讲给大家听吧。如果读完这篇短文激发了你的探求兴趣,那就赶快再去查找相关资料,在后面的口语交际中大显身手吧。
5、感悟写法:
你们在学完这一整篇课文后,发现这篇文章与其它文章在写法上的不同吗?为什么这篇课文既有课题又有小标题?
板书设计:
12 大自然的启示
要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3
教材简介:
这是一篇关于仿生学的课文,课文开篇以科学家从鸟类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引出了“可以说,鸟儿是人类的‘老师’”;接着,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鸟类,蜻蜓苍蝇蚊子蜜蜂等学习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一种”;最后,以“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呼应开头,点题作结.全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探索自然的愿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此,本节课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通过了解人类运用仿生学进行创造的实例——流线体、薄壳结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创造发明提供有益的启示,并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分组收集资料,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多方面影响。
2.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收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料,并做好交流的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播新闻,激情入境
出示课件:新闻三则《苍蝇与宇宙飞船》《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电鱼与伏特电池》
谈话导入:听了这几个新闻,你有什么感想?(科学发明与动物有很大关系)
小结过渡:今天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相信你收获更多,希望大家好好地表现。(板书课题)
二、初读检测
1、读一读。
破碎 教训 颤抖 坦克 机毁人亡
超过 均匀 袋鼠 机翼 轻而易举
2、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人类的老师有哪些?
师:提问:老师为什么要加引号?(这里的“老师”不是我们平时所指的老师,指的是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是特指,所以加引号。)
3、学生述说大意:科学家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创造出很多东西,说明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三、依托课件,自主探究。
1、出示:(多媒体课件)鸟类与飞机、鲸与轮船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1)分配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任务:第一大组重点研读课文第一、二、六、七自然段
第二、三、四大组重点研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点拨。
第一、二、三大组:从课文第一自然段读懂了什么?
第四、五、六大组:“老师”是谁?“老师”教给人类什么?人类向“老师”学习的结果如何?
(3)组织交流,评议导向.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二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过渡: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好,畅所欲言吧!
1.第一大组汇报探究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1) 第一自然段
①科学家从鸟儿在空中自由飞翔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
②鸟儿是人类的老师
③从蜻蜓、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高性能的飞机。
(2)第二自然段
①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还有什么?
②鲸的流线型外形有何作用?有什么应用呢?
(3)第三自然段
① 人类从生物哪儿得到启示,或有所发现,或有所改进,或有所发明,“真是”、“好”写出了人类对生物的赞美。
② 这句话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2、 第一大组汇报探究第一自然段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1)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2)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3)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4)飞机的发明、改进、创优几乎都是从自然界中相关生物的相应特点得到的启示的。
3、第二大组汇报探究第二自然段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4、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
(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5、小结: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哇!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怎么做?(学生自由说)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细心发现、积极探索!
四、奇思妙想
1、 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1)实物演示:鸡蛋捏不碎
(2)分析捏不碎的原理:将压力均匀地分散
(3)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2 、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3、自由述说。
五、拓展延伸,展示资料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2、展示资料
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和蚊子,它无论怎么飞,也不会撞上什么东西,这是什么缘故呢?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秘密。科学家运用这个道理,制成雷达装在飞机上,飞机就能在夜间飞行了。
萤火虫——高效冷光源 蝴蝶翅——迷彩服、装潢材料
夜蛾——作战性能高的战斗机 苍蝇——蝇眼照相机
跳蚤——垂直起落的鹞式飞机 海豚——快速度的潜艇
六、 课外迁移,作业超市。
1 、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 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七、板书设计:
总 人类的老师 不止是蝙蝠
斑点、防抖
蜻蜓——飞机
流线体、提速
12、人类的“教师” 分 鲸——轮船
薄壳结构、坚固
鸡蛋——建筑物
……
总 生物界有很多人类的老师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重要任务。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精读课文时,主要抓住重点段,即一二自然段,反复研读,挖掘文本内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重点学习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根据课文特点,我设计教学流程为:听播新闻,带入情景→阅读课文,了解大意→依托课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畅叙感受→开放网络,延伸拓展。
1、明确一些方法。本篇课文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通过一个“点”将形象典型的事例与人类的改造发明有效地联系起来,扣住这个“点”即可以起到挈领的作用。这个“点”便是动物带给人类的启示。在学完“鸟儿带给人类的启迪”以后,我便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学习其他的两个事例,学生觉得轻松,觉得快乐。
2、激发一点情趣。如果只是枯燥地灌输这些“仿生学”方面的科普知识,许多学生也许觉得无聊。因此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是相当的有必要。如何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除了考虑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对文章抽象语言的形象感悟,对科学中新发现的意义的认识,对相关材料的有效补充等,都值得探讨。
3、渗透一种思想。课题人类的“老师”,我让学生探讨“老师”二字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通过互相启发、补充,学生明白了,要想真正获得科学的新发现,还得*人类自己去发现、去思考,这样理想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课的开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筛选出了中心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从而提高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内容、学习伙伴都由学生自由选择,小组学习汇报方式也由组内学生协商决定,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中,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体验了探究乐趣。
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合作。合作的过程,是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接纳的过程,也是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求知的欲望特别地强烈,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尤其是个人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及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时,他们畅所欲言,就连平时很少动脑、很少开口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教学目的不在课堂,而是通过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能力,从而让学生走向课堂之外的更广阔的天地。当学生把探究、发现、创造边成一种习惯,“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才算真正落到实处。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8 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其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给了我们多少启示啊,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自然之道》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警示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蝙蝠和雷达》让我们知道,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开篇激趣,让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更深刻一些,利用本组前几篇学过的文章,从启示这个角度总结一下,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并顺利地过渡到本文的学习。)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不折不扣、异想天开、生态平衡等。)
4.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你是怎样归纳出来的?
《“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精读研讨,质疑交流
1.学习第一篇文章《“打扫”森林》。
(1)默读《“打扫”森林》,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作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并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2)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流受到的启示。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① 结合上下文,用画“生物链示意图”的方式理解这句话。
② 联系科学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③ 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但要以文本为主,不脱离文本。)
2.学习第二篇文章《人类的老师》。
(1)默读课文,在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下感受。
重点感受下面两个句子:
① “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② “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第一句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举例谈谈这些“优良性能”和前面几种昆虫飞行的联系。
第二句让学生打开思路: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2)这篇文章带给你什么启示?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教师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激励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继续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
2.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特性中受到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
12* 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人类的老师》——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教学反思]
本文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告诉我们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内容或主题相似的课文,并正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因而要善于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本课主要的教学思路是“以导促学,让学习成为学生事”,因此,首先课前学生根据预习指导进行自学和资料的收集,然后课堂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最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科普读物。学生活动方面主要是:读、找、议、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整堂课。
【导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导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方法】自学释疑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品读、朗诵等。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演示文稿) 导学卡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我能自主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并会给生字标音。
遭殃( ) 扫帚( ) 腐( )烂 土壤( )
机翼( ) 大略( ) 关键( ) 鲸( )
2. 我能联系上下文找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可行。(异想天开)
(2)形容事情很容易做。(轻而易举)
(3)在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相对的稳定和平衡。(生态平衡)
3. 我能说出两篇短文的大意。
《“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 ),一上任就命令( )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 ),结果此举( ),好心办了( ),把森林渐渐给( )了。
《人类的老师》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 )、( )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课堂探究】
《“打扫”森林》
1. 仔细读文,找出林务官的命令:
2. 划出森林变化后的句子。
3. 小组讨论: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小提示:重点阅读第5自然段)。
4.学了《“打扫”森林》这篇课文,我获得的启示:
5.从题目中我发现 ,我明白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 。
《人类的老师》
1.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各得到什么启示?
从蜻蜓身上得到的启示:
从鲸身上得到的启示:
1. 资料阅读:
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以木桨仿鳍。相传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他们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桨。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逐渐改成橹和舵,增加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手段。这样,即使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人们也能让船只航行自如。
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目前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
苍蝇的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0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这种照相机已经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蝇眼透镜”是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鸟类的翅膀具有许多特殊功能和结构,使得它们不仅善于飞行,而且会表演许多“特技”,这些特技还是目前人类的技术难以达到的。小小的蜂鸟是鸟中的“直升机”,它既可以垂直起落,又可以退着飞。在吮吸花蜜时,它不像蜜蜂那样停落在花上,而是悬停于空中。这是多么巧妙的飞行啊。制造具有蜂鸟飞行特性的垂直起落飞机,已经成为许多飞机设计师梦寐以求的愿望。
在企鹅的启示下,人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用宽阔的底部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推动前进,这样不仅解决了极地运输问题,而且也可以在泥泞地带行驶。
你知道吗?
苍蝇的眼睛,发明了蝇眼摄象机。
苍蝇的灵敏感知,发明了危险探测仪,用在危险工作场所。
鹰的滑翔技巧,发明了滑翔机。
鸟类的留线造型,改变了飞机的外型,更符合空气动力学。
鸟类的骨头,改进了飞行器的骨架结构,更轻,强度更高。
蝙蝠和海豚的声波探测,发明了超声波雷达。
3.通过阅读课文和上面的资料,我们不由地赞叹:“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
【当堂检测】
《大自然的启示》告诉我们,研究( )的特点和规律,研究( )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 ),从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 ),为( )服务。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6
【浙江省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 姚新娟】
〖课堂温度〗
科学课上,孩子们享受着智力冲浪的乐趣,从猜一猜,想一想,试一试,验一验中感受着科学学习的无穷魅力。“你们知道里面的线路是怎样连接的吗?”教师一问,学生便想开了,有的说是一与二相连,有的说是二与三相连,有的干脆说拆开来看看……那积极参与的气氛,就像这暖暖的春意一样怡人。
如果我们语文课也能让孩子们如此投入,那就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大的快乐了。由此,我想到课堂气氛应该是有温度的,教师满腔热情地启发点拨,学生兴致盎然地读书交流,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互动和谐,思想火花迸发。
《大自然的启示》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该课文不光告诉了我们许多科学的知识,使我们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物为我们人类带来了智慧,从鸟儿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车前草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建造了螺旋型的楼房……而且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也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如果学习就此打住了,那么这课堂温度就不可能再上升了。就像是一壶水正在加热过程中,水已开始微微发热,但是如果停止加温,水反而会逐渐变冷。于是,我又读了一则课外的“大自然的启示”,不过听后要让孩子说说人们从谁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孩子欣然同意,那洋溢的喜悦之情,就像春天里最美的桃花。一听完,学生就争相回答:“人们从响尾蛇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仿生红外线和空对空响尾蛇导弹。” 看,孩子听得多认真,学生们亮晶晶的眼睛告诉我这个做老师的,这时的课堂在升温啊!我又稍稍添了把火,尽量让水沸腾起来:“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大脑去思考,我们一定会发现更多。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吧,‘大自然的启示’可说是无处不在啊!”出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表格,让学生自己来学习。
虽然课堂时间有限,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来不及完成,但这课堂余温还在――回家后,学生通过上网或看书,都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还一个劲地说:“这样的作业好!有劲!”作为老师的我,心想:能让学生乐于学习,这便是语文课堂学习的最佳温度了吧!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会写4个生字。
2、能力目标:自感自悟,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的警示。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交流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课文相关的资料、图片导入新课
二、学生齐读课文进行初步感知
三、检查生字预习及新词
yāng zhǒu fǔ rǎng
殃及 扫帚 腐 败土壤
四、了解课文内容,质疑交流、学习汇报
1、老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⑴ 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⑵ “打扫”一词为什么加引号?
3、全班交流汇报。
4、再次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勾划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知识拓展
自由讨论,根据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展开讨论,影响生态平衡的事例最终给大家的启示是什么?
六、小结
(学生谈论学完本篇课文后的体会)。
七、布置作业
先读懂下一篇《人类的老师》,再搜集相关资料。
八、教学反思
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时,我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显得还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有些困难。怎么办呢?因为,我们此时学习的是《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所以,我灵机一动,我想既然学生概括全篇困难,那就先练习概括一个自然段吧。于是,我请他们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说起来还是罗嗦,我引导说:瞧,虽然两个同学概括的不是特别简练,但你们注意到了吗,在他们的言语中,出现了两种很重要的事物。学生很快就答出是鲸和轮船。我把他们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说:看,你能结合课文,用简单的话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在短暂的思考过后,顺利的答出:科学家根据鲸的体型特点设计出了流线型的轮船,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导他们采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把两段联系起来说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内容。
由这个教学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括主要内容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但这个关键词,最初应由教师提出。日久天长,学生就会掌握其中的技巧。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8
学案 教案 一、汉字文化五千年,我学我会我流传(读、标、圈、注、组、查) 1、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给每个字组两个词。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解词: 生态平衡 、不折不扣、异想天开、轻而易举 (批注在书上) 3、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扫 __( ) __( ) 二、把握文章有整体,概括准确读流利(认真填写,课堂交流) 这篇课文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 1、用“||”把《“打扫”森林》分成两个部分,概括每部分的的主要内容。 (批注在书上) 2、在第一题的基础上,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批注在书上) 3、认真读《人类的老师》,想想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短文的哪一段概括了主要内容?(批注在书上) 三、边学边思贵有疑,品词品句悟含义。 1、想一想,为什么这篇课文既有课题又有小标题?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有难度的题目,看谁能想出来) 2、认真读《“打扫”森林》,联系课文理解“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批注在书上) 3、读《人类的老师》,说说课文中讲了哪两种动物是人类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批注在书上) 4、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大自然中说说还有哪些是“人类的老师”(批注在书上) 5、读了这两篇短文,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批注在书上) 四、学海无涯天地宽,多读多闻要拓展 读《百合花开》27、28课 五、读罢掩卷心有感,口说笔记写新篇。 说说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特性受到的启示或产生的创意。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1、自学反馈 2、交流质疑 3、分组展示 4、课后检测 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9
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就人教版第8册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进行说课。下面我将紧扣略读课文的特点准备从教材、设计理念、教学程序、课堂特点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第一方面、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了两则科普小短文,再次激发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打扫”森林》讲述的是林务官的一纸命令给森林带来了毁灭性的灾害。《人类的老师》介绍了科学家们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运用于发明创造。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以及生物的特性,从中受到启发,才能科学、有效利用大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这两篇虽然都是说明文,但在语言特点上有所不同,《“打扫”森林》的语言生动活泼,而《人类的老师》则平实简明。
2、学情分析: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热爱自然的情绪上涨,初步学会理性的思考。以文本为例,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因此,本课是学生自主运用对话文本的方法,在读中感悟,进行适当的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3、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点,以新课标阐述的理念为背景,预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A.默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全文。
B.运用前两篇概括内容的方法,概括本课两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C.抓住重点语句的学习,加深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发,激发学生对仿生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4、教学重难点;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迁移学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而深层次地领悟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发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5、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仿生学的相关信息等
第二方面、说设计理念与总体教学思路
1、以上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制定是贯彻了以下教学理念。
识字。借助拼音,降低要求
略读课文中的字词教学不作重点,主要体现在字词朗读不作检查;字词理解不作重点;字词赏析不作要求。
应用。以点带面,迁移运用
略读课文教学要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
粗略。抓大放小,有所侧重
略读课文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大胆取舍,突出重点,有所失而有所得,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自主。放手阅读,体现个性
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自主地学习,自主地评价,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
2、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总体思路: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朗读提示,把握目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课题入手,解决难点
五、总结收获,练习写作
六、布置作业,积累沉淀
第三方面、教学程序
为了把预设目标落到实处,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共分几大板块。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加强单元整组教学的意识,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写法的作用。】
二、朗读提示,把握目标
浏览“阅读提示”,概括这节课的任务,(内容 启发 积累)交流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参照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的要求和方法,这样的方法更有实效性。】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借助拼音读通全文,发现本课在形式上的特点。
2、浏览全文,完成第一个任务:短文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如何将一篇长长的文章浓缩为精炼的几句话?】
从《自然之道》的内容的概括找到启发,套用格式:___________的故事,告诉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简单地说,它讲的就是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人(破坏)自然,这个启示是种“警示”
同样,《人类的老师》可以参考之前学习的《蝙蝠与雷达》概括内容的方法:
从__________________得到启发,解决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简单地说,它讲的又是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人(利用)自然,这个启示是种“启发”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概括文章内容有点困难,借助已经学过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把文章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提炼为“破坏”与“利用”,把启示解读为“启发”与“警示”,这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本质的理解。】
四、课题入手,解决难点
1、读小标题,提出困惑。学生能自己解的小问题先解决,留下大问题一起探讨。
【设计意图:文章的题目就是学习的切入点,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就是阅读文本的兴趣。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深究,对简单的问题可以粗略带过,抓住那关键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问题加以研究,把时间用到刀刃上。】
2、圈圈重要的字、词,画画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帮助自己解决剩下的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教会阅读方法,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这样对文本的解读才会更加深刻。
3、交流时:用图示法理清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理解生态失衡的内在原因是领会启示的关键。用图示法将长篇大论的文字提炼为几个关键词,再画上箭头就能清楚地表示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一目了然了,深入浅出。】
五、总结收获,练习写作
1、谈谈从一篇短文中获得的启发,也可以谈谈整篇文章获得的启发。
2、归纳本单元表达启示的思路:故事+分析,问题+动物优点+效果,以及用设问句连接故事与分析,问题与动物优点,承前启后,过渡自然的方法。在交流搜集到的仿生学资料后,仿照《人类的老师》写一个片段。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梳理,教会学生写作表达的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将从精读课文所学到的“法”有用“法”之处,做到有机会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积累沉淀
第四部分 主要特点
我崇尚的是简约的语文课堂,将略读课文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大胆地、自由地、主动地感知文本,凸显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扎扎实实地从听、说、读、写的基本功练习与运用开展教学互动,努力实践语文教育的“三实”——朴实、真实、落实。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10
四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启示》练习题
一、我能准确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遭殃 ( ) 菩提树( ) 腐烂( ) 土壤( ) 扫帚 ( ) 逞凶( ) 关键( ) 鲸鱼( ) 机翼 ( ) 略微( ) 破碎( ) 灌木( ) 二、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央( ) 腐( ) 键( ) 鲸( ) 殃( ) 府( ) 健( ) 惊( ) 壤( ) 帝( ) 冀( ) 逞( ) 嚷( ) 帚( ) 翼( ) 程( ) 三、我能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反义词 宽敞( ) 洁净( )增强( )剧烈( ) 保护( ) 大量( )提高( ) 近义词 灾难( ) 剧烈( )改观( )启示( ) 美滋滋( ) 枯枝烂叶( ) 四、我能理解句子,完成下列表格。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生物 作用 效果 相反 枯枝败叶 腐烂后增强土壤肥力 灌木野草生长茂盛 灌木野草生长不好 灌木和野草 鸟儿 森林
参考答案 一、 yāng pú fǔ rāng sào zhǒu chěng jiàn jìng yì luè suì guàn 二、 中央 腐败 键盘 鲸鱼 遭殃 政府 健康 惊吓 土壤 帝王 冀中 逞凶 嚷嚷 扫帚 机翼 程度 三、 狭窄 肮脏 减弱 和缓 破坏 少数 降低 灾害 猛烈 改变 启发 乐滋滋 枯枝败叶 四、 略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11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4.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平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结合课件理解“流线型”。)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今天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继续探究,下节的口语交际课上,我们还要就这个话题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笔下物象特点,理解作者从大自然中获得的人生启示。
2.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培养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生活感悟的能力。
3.培养学生坦然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培养从大自然中获得生活感悟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做《人与自然》,有多少同学看过?看过的举手示意一下。没看过的可惜了,有时间一定要看一看,精彩不容错过哟。(指名看过的同学)请问,你看过之后有什么感想?
二。自由诵读,感知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全文描绘了哪些物象?各有什么特点?从何看出?
三。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展开联想。读写结合,训练能力,拓展思维。
1.你从作者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中,感受到作者是怎么一个人?我们应该对待生活?
2.你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探讨与交流。)
四。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我们身边的自然变化,试着也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从中领悟到什么启示,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表达出来?题目自拟。
六。点拨:
你看过山吗?山是伟大壮阔的。你看过海吗?海是宽广无边的。一片偶然飘落你手中的落叶能让你想到什么?是它过去曾拥有的历史?是它来自何方?还是依*在枝头上的岁月中所看见的大大小小的、数也数不清的人人事事?
我一直认为,人生在大自然中领悟很多,难道不觉得大自然的一切代表着人的压力、失意、竞争以及喜乐悲愁吗?好,就拿月亮来说,月圆月缺这种自然的现象,常常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蚂蚁和蚜虫,就表现了为生存而合作互助。看过独自生活的蜜蜂吗?他们讲求的是团结、分工的精神。
大自然还带给我岁月匆匆,务必要珍惜光阴的启示。你看过那日出和日落,仿佛刚刚旭日东升,转眼间却是星月稀疏。夜来香绽放了,又萎谢了,若是说,落花、残叶曾代表着一个个绚丽的生命,那么,它实在太短促了。花蕾初生的光彩转眼间化为死寂的干枯,蝶儿在夏季热闹以后,也会僵死在花儿的冷香里!虽然,它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它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写下最美好的历史,这不也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吗?
生命虽然短促,但若能使它放出色彩,但可称之永恒,是吗?
附板书:
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的景获得的启示
小白花小鸟和谐一致
投石水池付出获得
去中变化坦诚谦虚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提示读通全文。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其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3.学会运用自主探究讨论的方法理解课文。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释题解读。
1.板书课题:大自然的启示。
2.释题“启示”是什么意思?能否联系蝙蝠与雷达一文的内容,用启示说一句话?
3.导入:在本文中,大自然又会给人类那些启示呢?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不折不扣、异想天开、生态平衡等。)
4.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你是怎样归纳出来的?
《“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精读研讨,质疑交流
1.学习第一篇文章《“打扫”森林》。
(1)默读《“打扫”森林》,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作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并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2)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流受到的启示。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① 结合上下文,用画“生物链示意图”的方式理解这句话。
② 联系科学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③ 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但要以文本为主,不脱离文本。)
2.学习第二篇文章《人类的老师》。
①中心句:生物真是人类的老师啊!
②主要内容:本文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昂,发明或改进了许多东西,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步的事例。
③启示:揭示了生物界蕴藏的无尽奥秘。
3.比较异同:
这两篇短文的共同点在于都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与规律,不同点在于林务官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是森林受到毁灭;而科学家发现和利用了生物自身规律,发明或改进里许多东西,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改进里人类的生活。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教师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激励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继续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五、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从中受到的启示。
2.搜集资料了解自然奥秘。
六、板书设计
12* 大自然的启示
无知违背 受惩
自然规律
认识利用 受益
反思:本课教学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让学生自选学法,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找关键句子进行品读感悟。让学生在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人与自然的课外知识中增长见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14
一、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启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围绕“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它们分别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并从中受到启示,同时也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文章内容都很简单,教学中不应把眼光局限于此,前文应重视语言的积累,而后文应更多关注文章表达方法的运用,同时也应注意相关资料的适度拓展。根据文本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学段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目标:(一)教学总目标1.在语境中理解“改观”“遭殃”“异想天开”“生态平衡”“关键”词语的意思。2. 能在本单元前三篇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学法迁移,运用在前三篇文章中学到的方法,概括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3. 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4.了解《人类的老师》第二段的写作特点,并能举一反三,结合“综合实践”搜集到的“生物老师”资料模仿写。教学重点:能进行学法迁移,运用不同的方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重点:了解《人类的老师》第二段的写作特点,并能学写段落。(二)分层性目标上限:1. 能掌握概括不同文章的方法。2. 能仿写文章。下限:1. 认识8个生字,理解“生态平衡”“异想天开”“生态平衡”“关键” 词语的意思。2. 能概括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二、教学理念那么怎样把握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我的教学预设理论依据是浙江师范大学特级教师、特聘教授郑逸农老师提出的“非指示性”教学理念——把学生当做平等的、独立的、能自主判断、自主成长的人。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让学生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自主生成语文素养,自主走向精神成长。教学内容能做到由重“内容”过渡到重“形式”,即“用教材教”。概括地说,体现在两个方面:1、真正把学生看成“大写的人”。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三、教法学法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展开教学:1、引导学生读书自悟。概括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和感受深刻的句子谈体会等,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2、引导学生合作讨论。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自主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引导学生领会写作方法。主要策略是:分螺旋式上升。学生方面主要是:画、圈、点、写、读、议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整堂课。四、说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本次的教学设计主要分5大版块的内容,分别是:(一)导入(二)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三)浏览课文,理解感受深刻的句子,说出受到的启发(四)探究《人类的老师》第二段写法特点,运用综合实践中搜集的课外材料,进行写作训练(五)作业这五大版块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第二、三大版块是教学的重点,第三版块是教学的难点。下面,我说说具体的设计内容:(一)导入上堂课,我们学习了《蝙蝠与雷达》,科学家们探究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那么今天,自然界中的事物又要给我们人类当一回老师,这回,它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请看《大自然的启示》。然后出示课题。导入的文字选自课前提示语。(二)自学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还是老规矩,以同学们自学为主。赶快看看课文的导语部分,划出关键词。课前提示语:“科学家们探究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还有很多。默读下面这篇课文,说一说其中的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它们抄下来。”2、学生交流后,输理出本篇文章的学习任务:⑴概括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⑵理解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说说从中受到哪些启发。3、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回忆一下,概括文章有哪几种方法?⑴课题扩充法⑵段意合并法⑶要素串连法⑷句子摘录法⑸重点突出法4、认真默读课文,自己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题 主要内容 运用的概括方法 “打扫”森林 段意合并法 人类的老师 句子摘录法
5、展示学生的练习,通过评议、比较,帮助下限的学生学习运用简练的词语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三)自学课文,理解感受深刻的句子,说出受到的启发1、解决了第一个学习任务,再看第二个任务。有人说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百科全书,如果你平时多多留心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一定会获得很多知识,获得很多教益。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看看大家能从这篇文章中获取到什么?(1)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后一起完成以下内容:
主题 内容 我们感受深刻的句子 我们找出的关键词语 我们的体会 我们从《“打扫”森林》受到的启发 我们从《人类的老师》受到的启发
(2)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其他组员可补充。(参考句式:我们感受深刻的句子是我们的体会是我们从《“打扫”森林》受到的启发是我们从《人类的老师》受到的启发是 ) , , ,我们抓住的关键词是 ,这是本课的重点,我用学习单的形式来突破。大家可以看看这个表格,词语、句子、体会、受到的启发,都已经涵盖在里面了。而这份学习单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合作的能力,真正做到“四自”: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以合作的形式完成,是考虑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让下限的学生在上限学生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这个环节,体现的是第一个教学理念,把学生看成“大写的人”。预设的重点句一:“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关键词语是“一切”、“生态平衡”,感受让学生自己谈,不注重答案对与否,能说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并言之有理即可。在学生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描写的“一切事物”具体指哪些?(枯枝烂叶、杂草、灌木、橡树、菩提树、昆虫、鸟类、兽类)这些事物原本都在森林里自由生长,可是自从灌木被——(砍了),杂草被(锄了),枯枝烂叶被——(学生自由说,只要恰当就行。),橡树、菩提树变得——,害虫变得——益虫、鸟类、兽类变得——预设的重点句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关键词语“异想天开”、“灾难”,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异想天开”的意思,这句话在课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异想天开的命令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个命令是异想天开的?(了解初衷:为了让森林更加漂亮。 结果:毁坏了森林)预设的重点句三:“它们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关键词是“吃”“咬”“钻”三个动词,引导理解这些动词能不能调换?为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害虫“逞凶”的意思。预设的重点句四:“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举例谈谈这些“优良性能”和前面几种昆虫飞行的联系。预设的重点句五:“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让学生打开思路: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不强求学生一定按照我预设的句子来说,只要是言之有理都可以。到这里为止,课前提示语中要求的学习任务已完成。但我想“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想把学生培养成“语文人”,还要注重语言形式。下面这个环节体现的是第二个理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四)探究《人类的老师》第二段写法特点,运用综合实践中搜集的课外材料,进行写作训练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有了自己的感受,那么这篇课文我们是不是学完了呢?请快速跳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仔细阅读第二段,探究课文第二段的写作顺序和特点,模仿第二段写法,你可以改写自己课外搜集到的“生物老师”,也可以借鉴老师提供的资料,改写课文第一段:最早的的飞机,( )。而长着薄薄的翅膀的蜻蜓,却能平稳地飞行在空中。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 )。后来,工程师( ),有效避免了飞机因机翼颤动而机毁人亡的悲剧。 二选一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一种来写。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我想精神素养其他学科也培养,而语言素养才是语文课上所特有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生明白了怎么写,也就知道写的文字表达的是什么内容了,这体现出的正是由重内容到重形式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五)用一句话表达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可以是受到的启发,也可以是写法上的提升感悟,主要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与学习收获。(六)作业向同学推荐一本仿生学的读物
读物的题目: 作者: 读物的主要内容: 推荐的理由;
作业是课外学习的延伸,这份作业设计考虑到本单元有一个综合实践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去完成这个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也为下一节课的口语交际作了铺垫。板书:12* 大自然的启示《“打扫”森林》 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类的老师》 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板书简洁明了,上面是课题,下面是两篇短文的课题,后面是两篇短文受到的启发。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15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一是在教学设计上,重点内容分配的时间不充足。《大自然的启示》是一篇略读课文。它由两篇短文组成,一是《“打扫”森林》,一是《人类的老师》。教学这两篇课文,要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作为教学的重点,课堂上要花大量的时间解决。为了显示接待课的完整性,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让生字、词语的学习时间占了很大比例,达到了十多分钟,致使在完成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启发上匆匆忙忙。还有一些教学内容也没当堂完成。
二是教学用语不够凝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语要准确、简洁、生动。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感觉用语不够生动简洁,课件已经显示很清楚的问题,我还要反复的重复,不但自己累,还浪费宝贵的时间。其实学生一看就懂。
三是教学环节还可以精简。在教学本文时,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读读拼拼、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议议、读读练练。其实可以由五个环节精简到三个环节。即把读读拼拼和说说合二为一,自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读读画画和议议和二为一,在学生谈体会的时候就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就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把主要内容学深。
四是设计的内容想要全面却不能全面。设计内容的时候把生字、形近字、词语、结构、段落的分析、写作方法等全都涉及到了,致使教学过程吃紧,横向有多点,而深度却不够。一节课的时间只有那么多,由不得你来大杂烩。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为什么是小学生最喜欢闻的问题,也体现出了他们的天性——爱问为什么。可是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来,也不是容易的,不是学生都理解。而是根本提不出来,课堂上我反复让学生去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和关键词,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去感悟,感悟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充分发挥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去交流,学生们畅所欲言,交流他们内心地感受,正堂课下来,学生你问我答,气氛非常活跃,教师职在关键初起到点拨引导作用,但学生却懂得了好多知识,受到了很多启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使他们对大自然产生了农兴趣,更加热爱大自然,同时对科学的探索有了更深的向往。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时,我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显得还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有些困难。怎么办呢?因为,我们此时学习的是《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所以,我灵机一动,我想既然学生概括全篇困难,那就先练习概括一个自然段吧。于是,我请他们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说起来还是罗嗦,我引导说:瞧,虽然两个同学概括的不是特别简练,但你们注意到了吗,在他们的言语中,出现了两种很重要的事物。学生很快就答出是鲸和轮船。我把他们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说:看,你能结合课文,用简单的话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在短暂的思考过后,顺利的答出:科学家根据鲸的体型特点设计出了流线型的轮船,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导他们采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把两段联系起来说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内容。
由这个教学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括主要内容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但这个关键词,最初应由教师提出。日久天长,学生就会掌握其中的技巧。
- 推荐阅读:
- 大自然的启示 教案(精选17篇)
-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通用14篇)
- 《大自然的启示》优秀教案(精选16篇)
-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精选17篇)
-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精选4篇)
- 大自然的启示 教案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