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桂林山水》|人教版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桂林山水》|人教版 篇1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桂林山水》|人教版 篇2
设计理念:
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以读代讲,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激发爱国之情;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设计特色:
发挥个性,自主学习;图文结合,多向导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教学流程:
一、从课题切入,图片激趣:(5分钟)
谈话导入:孩子们,老师听说你们个个见多识广,知道我国的许多风景名胜,谁愿意来给大家介绍介绍有关桂林的情况呢?(板书:桂林)谁能告诉大家你的资料是从哪儿得来的?(看来从网上获取资料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板书:山水)桂林的山水非常美,我们一同去观赏观赏吧。(播放桂林山水配乐图)
二、以读代讲,理解课文内容。(17分钟)
师:作家陈淼不仅身临其境去观赏了美丽的桂林山水,还把它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下来,大家想读读吗?下面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可以轻声读、大声读、同桌齐读、快速默读、站着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7分钟)
(1)抽生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段?(教师板书:静、清、绿)
(2)问: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一自然段读好呢?(1、重读有些词语:如“波澜壮阔、水平如镜、静、清、绿……”2、漓江水的三个特点要读出喜爱和赞美的语气。)师配乐范读课文。
(3)自由读,抽读。
(4)理解课文内容。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大海和西湖?(采用对比,突出了漓江水独特的美)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作者在写漓江水的特点时还运用了排比句式。谁能仿照作者的写法说一个排比句?
(5)男生齐读这一自然段。
2、学习最后一自然段。(3分钟)
(1)抽生读课文,说说读了后的感受。
(2)抽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然后齐读本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5分钟)
(1)抽生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喜欢这段?(教师板书:奇、秀、险)
(2)指导朗读,分组读。
(3)桂林山的特点作者运用了三个分句写得非常的生动具体,你觉得每个分句里哪个词语最能概括它的特点?(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
(4)引读本段。
4、学习第一自然段。(2分钟)
(1)抽生读课文,问:你知道了些什么?(教师板书:甲天下)
(2)齐读本段。
三、欣赏我国其他地方的风景名胜配乐图片,然后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北川的风景名胜,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5分钟)
四、分组交流讨论,学习写作方法(5分钟)
屏显
1、作者游览桂林山水的观察点在哪儿?
2、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3、主要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观察的?(观察点:船上;顺序:由近到远;景物特点:外形)
五、拓展延伸。(8分钟)
师:桂林的山水实在太迷人了,下面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赞美它吧(可以画画桂林山水;可以美读课文;可以写写学文后的感想;可以写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情……)
板书设计:
水:静清绿
6、桂林山水 甲天下
山:奇秀险
《桂林山水》|人教版 篇3
------------------------------------------------------------
张广祥主页语文素材网小学语文教案专页
教师思考:
本课是小学课本中的写景名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通过自主赏析,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设计特色:自主赏析,开放式学习。
信息资料:
1、师生查阅有关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3、图文结合,自主赏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4、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开放式、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象片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按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思考:桂林山水与上面的四处景观有什么水同之处?
(通过四处景观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畅谈观看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利于发现学生对画面的观察能力水平,同时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
二、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的形式,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1、自读,寻找欣赏点,填写记录。
我最欣赏的(字、词、句、段、标点、其他)理由是()。
(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人地位,必须解放他们。“欣赏点”是学生眼睛发现的文章“精华”,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找自赏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兴趣,才能形成个性的体验,才能达到积累语言,增强语感的目的。)
2、交流、赏析、结合资料谈体会。
采用小组赏析或全班赏析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欣赏点,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课文有关内容的个性感受。赏析的办法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如
(1)感情诵读:联系上下文,感悟用词的准确,句段语言的优美。
(2)自问自答:如自己提出“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自己解答。
(3)换、删、增词对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去掉句中的“真”、“啊”或后半句的内容等,与原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整个环节意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第二课时
一、观看影片引入,回顾上节内容。
1、利用录象或投影片,展示桂林山水图,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全文,也可试着背下来。
2、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抓住桂林山水的整体特点。(水:奇秀险山:静清绿)
二、汇报交流资料,教师吸收反馈。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课下搜集的的有关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料。
(汇报交流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是交流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吸收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教学的新的切入点,学生知识技能新的增长点,利于教学目的的新构建。)
三、提示学习建议,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学生的资料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学习建议,或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主题。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背诵。并试着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或为什么这样读、背。
2、结合学习谈谈学习文中哪部分
《桂林山水》|人教版 篇4
【预设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优美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培养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学会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读“啊”的变音,理解峰峦雄伟、奇峰罗列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欣赏音乐、图片,揭示课题
1、学生欣赏音乐《我想去桂林》,试问:那位歌手为什么这么想去桂林呀?
(桂林的山水非常的美;桂林的山水甲天下)
你们去过桂林吗?看过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吗?老师这里有桂林山水的图片,想不想看呀?
2、学生欣赏配乐图片,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美感。
师:美吗?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或几句话来赞美一下这几幅图或其中一幅图吗?
3、揭题,板书课题:
过渡:是呀,多美的山山水水,这就是桂林,一提到桂林,在人们的脑子里就出现那挺拔峻峭的孤峰,倒影清翠的漓江,一切都像神话中的故事那样奇特,怎不令人神往。自古以来,文学家以脍炙人口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以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和作者一道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好吗?
(板书课题:桂林山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找出作者游览桂林后的感受的句子。
2、反馈:
⑴ 检查生字、新词。
⑵ 指名分段读课文。
(再思考作者游览桂林后感受)
⑶ 交流反馈:
(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内容)
三、欣赏图片,感悟文本
1、自读自悟,感受文本之美:
⑴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绘桂林山水的特点的。找出相关句子,喜欢的可以多读几遍。
⑵ 反馈:
(板书:奇、秀、险;静、清、绿)
2、图文结合,欣赏文本之美:
⑴ 思考:桂林山水真有这样的特点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你能从这些图中感受到吗?感受到哪些特点?
(结合课件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⑵ 反馈:
句1: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的山奇在哪里?理解:奇、拔地面起、奇峰罗列、开态万千,想像:还会像些什么?)
句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什么叫秀,桂林的山秀表现在哪里?理解:翠绿的屏障)
句3: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为什么说桂林的山“真险”,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⑶ 练习:
给图片配音(有感情的朗读)。
3、写法揣摩,仿写练习:
⑴ 出示整段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问:这里,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作者在描绘桂林山的特点时,写法上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把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的山奇、秀、险等与众不同的特点)
⑵ 仿写:
这种写法好吗?你们也游过不少地方吧?你们能用这样的方法写一段话吗?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背诵第3段。
《桂林山水》|人教版 篇5
第一课时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本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生自学课文)
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
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
生:写桂林的水。
师:(板书:水)第三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
师:(板书:山)第四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板书:山和水)
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生:最好的。
生:是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生:桂林山青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观看。
师:观看桂林山水可以,但是玩赏的意思没说进去。
生:观赏。
师:对。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
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
生: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师:对。因为音乐是听的,观赏的“观”包含了看的意思。
〔引导学生找出近义词进行比较,既积累了词汇,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
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
(生自学。教师巡视。)
〔破从头讲起的程式,暂时搁下头一句不讲,抓主要内容讲,突出了重点。〕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师:看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请你说。
生: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
师: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
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对的。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了字、词、句基本训练,理解静、清、绿三个词在句子中是并列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棗
生: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
〔将形容词重叠,变陈述句为感叹句,从词和句的变化中,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生:(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
生:(再念)
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师范念)
生:(齐念第二句)
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生:(齐念第三句)
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生:不能。
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略)
〔用引读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补充说明部分的内容。〕
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
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
〔运用遐想旅游、哼乐曲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味文中意境。〕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
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
生: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
师:翡翠是什么?
生:是玉石。
师:预习得好。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
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
生:(念课文)。
师:现在李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生:(齐念)
〔教师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
师: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李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的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生: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
生:(念)
师:“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
生:像的意思。
师:你学得很好。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
生:(念第二小节)
师:这节写什么?
生:写桂林的水静、清、绿。
师: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写桂林水甲天下。
〔以设疑方式,回顾前文,引导学生弄明白,开头一句话,在本节课文中起衬托作用。〕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
生:(念课文)
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也爱西湖和漓江。
师:你只说了两只。不行,要说三句。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
师:小朋友学得很好。这节就学到这里。下课。
〔设计把句子改成排比句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扩句,让学生体会:把事物描绘得具体、形象,句子才有丰富的蕴含。〕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的水,这一节课,我们再游桂林的山。桂林的山怎样美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三小节。请大家读两遍。第一遍读懂,有不懂的做上“?”记号。第二遍要抓住重点。把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语画下来,记上这样的符号“。。。”,大家在下面学,请一个同学到上面来画。(出示抄好第三小节课文的小黑板,一个学生上讲台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师:她有这些不懂的问题,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危峰兀立是什么意思?
生:拔地而起、香山这两个词我不懂。
师:香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在北京。香山上的红叶很多,很有名。红叶就是枫树叶。
师:(把学生画出的词念一遍)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
我来南宁的时候,看到南宁也有山。南宁的山是连绵起伏的(画连绵不断的山),桂林的山好像是从地里拔出来高高挺立着(画一挺立的山),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生:(齐)拔地而起。
师:(出示词卡)桂林的山是一座一座分开不连在一块的(边说边画老人山、骆驼山、象鼻山),叫什么?
生:各不相连。
〔教师绘画再现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鲜明的词的形象,进而理解抽象的词。〕
师:(指图)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
师:(指老人山)你看这老人像在干什么?
生:老人望着远方。
生:老人在思考。
生:老人在沉思。
师:我们再看骆驼像在那干什么?
生:像伏在地上。
生:好像在沙漠里蹲着。
师:我看到这骆驼,就会产生一个联想,想到它跪着等人,等我们干什么?
生:等我们骑上去。
师:对。你们再看这只象在干什么?
生:在饮水。
师:对。桂林的山的形状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变化很多,句子中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形态万千。
师:(示词卡)“万千”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样子很多。
师:就是说变化多。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桂林的山?
生:奇。
师:(板书:奇)怎么奇呀?就是刚才说的那些。桂林的山奇是一个特点。这里的“奇”字当什么讲?是不是奇怪?
生:不是奇怪。是说样子很多。
生:很少见的。
师:对了。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这里的山就是奇特。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
生:叫奇峰。
师:这样的奇峰一座座的排列着叫什么?
生:叫奇峰罗列。
师:“罗”是什么意思?
生:散开的。
师:对。“罗”是散开,“列”是排列。这些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就叫奇峰罗列。
大家把这句念一下。(生齐念)
师: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
师: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的山(画又高又陡的山),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
生:危山。
师: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
生:危险。
师:你们昨天查了字典。字典上有三个注释(出示小黑板: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危山兀立中的“危”用哪个注释对?
生:用第三个。
〔指导学生根据语境,分析字在词中的作用,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义项,这是提高学生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好方法。〕
师:对。又高又陡的山峰就是危峰。又高又陡的山耸立着叫什么?
生:危峰兀立。
师: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怪石山(画怪石重叠的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重叠叠?
生:怪石嶙峋。
师:(出示词卡)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山石重重叠叠。石头、山石重重叠叠就叫怪石嶙峋。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
师:怎样念才体现出桂林山势险?
生:(念课文)
师:这句写桂林的山险。这个“险”是危险吗?
生:是说山陡。
师:山陡,不易通过。
〔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抽象概括,学生难于理解。教师运用了描述、画图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认识这些词所表示的事物,然后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这些事物的词,在此基础上,对个别词素进行分析,化难为易,顺应了学生接受知识、理解词语的思路发展过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深刻了。〕
刚才我们把不懂的词语学会了,同时也了解到桂林山的奇和险。桂林的山除了奇和险之外,还很秀。秀是什么意思?
生:是美的意思。
师:“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
生:秀丽、秀美。
师:秀就是指美。你们看(指放大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屏障”就是屏风。一折一折的(做手势助说)打开可遮住后面的东西。这山像屏风一样挡住后面的景物。现在请一个同学指着图说说桂林的山怎样秀,哪些像屏风,哪些像竹笋,色彩怎样明丽,怎样倒映水中。
生:(上讲台指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这山像新生的竹笋。
师:色彩明丽就是颜色鲜明,好看。这座山哪块地方色彩明丽?
生:(指一座山的中部)
师:色彩明丽就是很美。色彩明丽这个词中,哪个字说美?
生:明丽。
师:丽才是美。“明”呢?
生:鲜艳。
生:明快。
师:对了。明快,色彩明快、美丽。
我们念念这个句子。(师生同念课文)
师:学习第二节课文时,我们知道了在写漓江水之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这几句也是衬托的话。这里有个“峰峦雄伟”怎么讲?
〔“写在漓江水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几句话,也是衬托的话。”教师简短的提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启发学生认识两节课文结构相似,避免重复的讲解。〕
生:峰峦就是山峰一个接一个连绵不断。
师:对。“山峦”在这里是指大的山峰一个接一个,气势很雄伟。
这一节我们学完了,让我们读一遍(生读)。
师:这节课文,写桂林的山奇、险、秀,写出了山的特点。说明桂林的山(生:甲天下)。
现在我们看课文最后一小节还写了什么景物。谁来念一下课文?
生:(念课文)
师:最后一节课文,还写了哪些景物?
生:写了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师:还有---
生:还有迷蒙的云雾。
师:(念课文)就这么简单几笔从空中云雾迷蒙,写到山间绿树红花,再写到江畔竹筏小舟。这样几笔简单的描写,就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了。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不是这么(用手势画个方块)一张画?
生:不是。
师:画卷是长长的卷起的画。可以展开,展开(用手势演示展开状),再展开,叫什么?
生:连绵不断。
师:对。下面还有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舟在碧蓝的江中行走。
师:什么叫舟?
生:小船叫舟。
师:这是第一句,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生:有只小船在清清的河中走着。船上的人在美丽的江中游览,好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
师: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作一次遐想旅游,做一篇想象性作文。现在不做,到作文课时再做。
这课学完了。这课开始就写了棗(生接)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写桂林的水棗甲天下;桂林的山甲天下,最后写桂林的山水像连绵的画卷。现在请四个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小节。
〔开头讲文章的层次,讲完课文回过头来再理一遍,加深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理解。〕
生:(读课文)
师:假如我们现在到了桂林,登上拔地而起的奇峰。看到这儿山青水秀,我们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这儿的山水真美啊!
生: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是这样。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的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又可以怎么说?
〔从对桂林的山水的爱,引导到对祖国山水的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升华。〕
生:山河。
生:河山。
生:江山。
师:这些词可以和哪些形容词搭配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山河秀丽。
生:大好河山。
生: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美!
……
师:改成感叹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丽啊!
师: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这么美,我能不爱吗?
……
〔利用形象,激发想象。给“山水”一词找近义词,再组成各种形式的词组,而后让学生造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培养学生组合词语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师:学习了桂林山水,我们知道祖国山河秀丽,更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下面请大家做两个作业:
一、找出课文中写山写水的词,归好类抄写。
二、检查你们自学生字的情况,请你们填这几个词。(出示小黑板)
漓江波
(抽一生上讲台填写,填写完讲评)
下课。
《桂林山水》|人教版 篇6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要求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桂林山水》一文,作者抓住桂林山的奇特、秀丽、险峻和漓江水的平静、清澈、碧绿的特点,进行了具体而生动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真挚情感。这是一篇文质兼美、写景抒情的好范文。如何挖掘文章中的美,让学生深刻地感爱美呢?
一、设境激趣,触发美
“感人之心,莫先乎情”。课始,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并适时配上绚丽多姿的画面,创设情景:“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波浪滚滚的辽阔大海,—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星罗棋布的岛屿湖泊……而我国南方有以山清水秀的风景而闻名于世,尤其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教师以饱满的精神,亲切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以“师情”动“生情”,以“师情”激“生情”,师生的情感融洽地交织在一起,学生沉醉其间,为桂林山水的奇秀之所动、所感,油然产生美的遐想,心驻神往,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潜心品读,体验美
儿童的心灵最敏感,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因此,教师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幼小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朗读的方式感染学生是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种重要手段。例如:在读“波澜壮阔”一词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浩渺无边的大海图,引导学生用雄壮、浑厚的重音朗读,让他们感染到大海喧闹的动态美;在读“水平如镜”这词时,则要求学生用轻柔的声音读西湖的水,让他们感染到那种无声无息的恬静的美。文中的排比句是重点朗读部分,教师采用接力读法,形成—浪高—浪的感觉,特别透过包含感情的“真”字,领会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而且,排比句有它的节奏美,读起来又流畅,又有气势,这更衬托出桂林山水的美。
儿童的思维是直观的、形象的,他们的注意常常指向那些能引起兴趣的对象。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审美的愉悦。
三、抒情表达,深化美
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人们在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美感时。总是有赖于直观的形象,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它内在的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快。在教学时,教师以图像为主来展示形象美,欣赏景美。例,教师在讲解中根据课文描述演示录像,如,有的山形像一位老人伸展双臂,满脸笑容地欢迎八方游客;有的像大象贪婪地吮吸着清凉甘甜的江水;有的像一只高大的骆驼眺望远方;还有的像初生的新笋充满生机……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充分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让学生头脑中构成—幅幅栩栩如生的美丽图画,引人入情入景。学完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赞一赞眼前的桂林山水,学生激情高涨:“桂林山水,人间仙境!”“桂林山水是一颗灿烂的明珠。”“桂林山水真是风光如画,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般。”……语言训练能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秀丽多姿,从而产生炽热的爱国之情。
《桂林山水》|人教版 篇7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活动,*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鲁迅说,文学作品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审美从文章三美入手。
1、读出音乐美、形象美。以一个游览者从容、轻松语气语速朗读,突出几处强调重音,如“却从没见过”、“静、清、绿”、“奇、秀、险”等。注意以上几点,分小组读课文,在读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感受到一连串意象的美。
2、配乐读课文使学生审美感受又进一层。
3、展现桂林风光图画,让学生观赏,学生感叹“啊,这样美!”学生头脑中意象或与此契合,或没有想象到,通过互补、印证想象更丰富了
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这指的是对文章的鉴赏,鉴赏什么呢,既要赏其美,又要鉴其妙。可以从语言声音节奏、色彩氛围、语调语序中推敲品味,体察作者怎样精确、省俭、传神运用语言,体察运用语言之妙。新课改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良好语感。语感训练除了语文实践外,还需语感分析,析语言之妙。
首先让学生划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用“这句话好,因为______________”句式说话。有的说我认为“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名不相连,像老人、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句话好,因为它的比喻真巧妙。
有的同学说我认为“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这句话好,因为这句话中峰峦雄伟,红叶似火词语用得好。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背诵,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四书五经无一例外要求背诵。背是古人学习“千古真经”。一些精品应引导学生先吞下去,为其打下精神底子,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丰富积累,培养语感。《桂林山水》其优美语言,丰富词汇,以及其中表现出的优美意境,是语言中精品,应引导背诵,怎么背诵,有其方法,通过筛选信息,选择主要信息进入意识是背诵的主要方法。
我想新理念如何与课堂教学结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不断琢磨反思。但我的追求始终不谕,希望能成为新理念通往课堂教学实践的一座桥梁。
《桂林山水》|人教版 篇8
佛山市第九小学丘荣泰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视、幻灯、录像,欣赏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第一教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三)初学课文。出示自习提纲: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自习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五)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六)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
第二教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读文披情。
1.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喝啊!……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五)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欣赏了,还是观赏,或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六)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5)老师出示一幅图: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请拿出你们的画板来吧?选一个画出来,带回去作个纪念。
(七)小结写作方法:
1.刚才,我们和作者一起,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观赏"了桂林的山水,我们好象走进了什么地方?
2.作者在漓江上乘舟观赏桂林的山水。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写"水",而要写大海和西湖的水?什么写"山"时,要先写泰山和香山?(这里用对比的方法,更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三教时
一、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第四段,进一步体会桂林山和水合一的天然美景。
2.总结全文,读背第二段,品味桂林山水的美。
3.读背第三段。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段。
1.个别读,想一想,在第四段中,哪句是总结桂林山水美景的。为什么说这段是总结段呢?
2.出示图,理解:"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回忆上一节课讲的内容。
3.再进一步启发:不但是那么"奇"、"秀险"的山,你再仔细看看,山中还有什么--云雾迷茫、绿树红花,江面上呢--竹筏小舟。想想吧,这里不是好象进入仙境吗?
4.齐读: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通过图来指导朗读,并熟读成诵。
(二)总结全文。
1.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了感觉如何?
2.课文先由所闻桂林山水甲天下,便亲自乘舟游玩桂林山水,感受其"甲天下"的美誉。先玩赏漓江的水,再玩赏桂林的山,最后,从山水合起来欣赏,的确好象进入仙境一般。
3.小组、个人欣赏朗读后质疑问难。
(三)利索用板书,指导背诵。
桂林山水
赞赏--描述
总述:甲天下?--观赏先看图,进入佳景;
水(静、清、绿)品文句,欣佳景;
分述后想象,玩赏佳景。
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人教版 篇9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文中的插图基本反映了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qing的赞叹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在点出特点之后,又具体描写了漓江的水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这种以赞叹的语气写实,让读者和作者一样,犹如亲临漓江,荡舟观赏这一美景。接着,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笔法,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语言写实,并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语言更美!文章第四自然段,综合观赏印象。山水相映,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应。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桂林山水》|人教版 篇10
教材简介:
《桂林山水》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桂林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课文按先总 ——分——总的写法,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深受学生的喜爱,是一篇很适合训练、指导诵读的好教材。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本文在表达上极其凝练、丰厚,如果用讲授法,学生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有利于学生直观的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也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想象,提高审美能力。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精读课文,感悟美景,”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尽可能地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自然世界中,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感受到桂林的美丽景色,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 “会学”。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段“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语感,在感悟中探究,体验想象桂林的美丽景色。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4、会认“澜、瑕、攀、峦、骆、驼、障”等7个生字,会写“漾、镜、瑕、峦、览、骆、驼、罗、障”等9个字,掌握“荡漾、无瑕、峰峦、游览、骆驼、奇峰罗列、屏障”等词语。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独特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直奔中心
1、谈话:
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浑源县境内有一处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谁知道是哪儿吗?(闻名遐迩的北岳恒山和巧夺天工的悬空寺)是的,我们家乡的北岳恒山以其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和雄伟的山川,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令他们流连忘返,也令我们浑源儿女由衷地感到自豪,也由衷地感到骄傲。其实在我们中国像北岳恒山一样的游览胜地还是有很多,比如,水平如镜的杭州西湖,峰峦雄伟的东岳泰山,红叶似火的北京香山,还有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2、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陈淼先生的一篇观赏桂林山水的课文。(板书课题)桂林,是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人们观赏归来时都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桂林的山水,那句话呢?谁知道呀?(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先学懂“甲” 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3、师过渡: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我们就随着作者陈淼先生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去领略一下桂林的美丽景色吧!(板画小舟)看课文听录音,想一想,这篇课文总共几段?哪一段是讲桂林的水的?哪一段是讲桂林的山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景
(一)观赏漓江的水
1、我们先来看桂林的水(板画水),齐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漓江水的语句并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师生对话:交流画住的语句,漓江水的特点是(板书静、清、绿)。
(1)请同学们用字或者关联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句子,报告给老师。(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2)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用亲切、亲昵或者可爱来评价,叠词使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3)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这么独特,这么有个性,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
“清”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示范)
“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示范)
3、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具体说明。老师读上半句,你们对下半句。
(1)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2)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3)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并在课件中学习“瑕”字。
(4)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4、这三个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是用什么标点符号隔开的?
5、这样写是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句)把这种又静又清又绿的气势写出来了,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再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6、仿写排比句。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
7、学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明明是写漓江的水的,干嘛从一开始就写什么大海呀什么西湖呀?读第一句,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这是对比手法,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8、读最后一句,找见一对反义词,(前进和后移)其实第一段中的一个词和第二段中的一个词是近义词,你们找到了吗?(欣赏和观赏)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二)观赏桂林的山
1、接下来同学们自学桂林的山,先自由朗读;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2、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3、归纳桂林山的特点。(依次请学生板画山)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象,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用了两个比喻句“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并在课件中学习“ “障”字。)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三、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师过渡: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欣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
1、理解“空中、山间、江上”这样的层次、方位、立体感觉。(板画云雾迷蒙、绿树红花)。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3、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理解:“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完成板书的画卷)。
(2)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板书)
4、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探究内化
1、看课文视频,此时此刻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全国各地都有,所以我们可以把“桂林”改为“祖国”,想象一下祖国的山水。
2、加形容词来表示祖国山水的美?(秀丽、锦绣、美丽)
3、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水的美?
4、改成感叹句,会吗?
5、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是的,第七课《走进丽江》,你将看到古城美,雪山美,第八课《五彩池》,你将看到形状美,颜色美……同学们!只要我们善于阅读,善于发现,善于感悟,善于探究,美就会映入我们的眼中,走进我们的心里。
五、布置作业,渗透训练
六、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人教版 篇11
佛山市第九小学丘荣泰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脑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第一教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三)初学课文。出示自习提纲: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自习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五)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六)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
第二教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出现一幅桂林山水画卷,再出现文字和声音::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读文披情。
1.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边讲边品读,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分别三幅桂林山水画面,出现文字和声音:(1)漓江的水真静啊!(2)漓江的水真清啊!(3)漓江的水真绿啊!)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体软件范读录音作朗读指导: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玩耍玩耍!……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播放多媒体软件:一幅“象山图”出现,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甜啊!
(五)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观赏,还是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播放多媒体软件:出现两幅人们在水中玩耍的情景,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凉爽啊!}
(六)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边读边出示多媒体软件:出现三幅图,分别再现文字和声音:(1)桂林的山真奇啊!(2)桂林的山真秀啊!(3)桂林的山真险啊!}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5)老师出示一幅图: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请拿出你们的画板来吧?选一个画出来,带回去作个纪念。
(七)小结写作方法:
1.刚才,我们和作者一起,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观赏”了桂林的山水,我们好象走进了什么地方?
2.作者在漓江上乘舟观赏桂林的山水。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写“水”,而要写大海和西湖的水?什么写“山”时,要先写泰山和香山?(这里用对比的方法,更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三教时
一、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第四段,进一步体会桂林山和水合一的天然美景。
2.总结全文,读背第二段,品味桂林山水的美。
3.读背第三段。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段。
1.个别读,想一想,在第四段中,哪句是总结桂林山水美景的。为什么说这段是总结段呢?
2.出示图,理解:“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回忆上一节课讲的内容。
3.再进一步启发:不但是那么“奇”、“秀”“险”的山,你再仔细看看,山中还有什么——云雾迷茫、绿树红花,江面上呢——竹筏小舟。想想吧,这里不是好象进入仙境吗?
4.齐读: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通过图来指导朗读,并熟读成诵。
(二)总结全文。
1.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了感觉如何?
2.课文先由所闻桂林山水甲天下,便亲自乘舟游玩桂林山水,感受其“甲天下”的美誉。先玩赏漓江的水,再玩赏桂林的山,最后,从山水合起来欣赏,的确好象进入仙境一般。
3.播放多媒体软件:出现桂林山水的图片,出现文字和声音:桂林的山山水水多么令人神往啊!让我们拍摄下这些美景吧,让我们用手中的彩笔,画下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吧!
3.小组、个人欣赏朗读后质疑问难。
(三)利用板书,指导背诵。
桂林山水赞赏——描述
总述:甲天下?——观赏先看图,进入佳景;水(静、清、绿)品文句,欣赏佳景;
分述:后想象,玩赏佳景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人教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听歌导入、触发情感
1、课前听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2、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的题目是《山歌好比春江水》,这是一首广西壮族非常有名的山歌,广西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不仅山歌有名,而且广西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旅游胜地,那就是桂林(幻灯出示:桂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幻灯出示: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吗?
3、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幻灯?)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番,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和水,相信你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进入情境
1、现在开始我们的桂林之旅吧,请先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桂林的山水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2、师做文字说明:
看,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烟雨蒙蒙的漓江,又是另一番的景象。看!这是骆驼山,呵!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象鼻山的夜景多美丽,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哦。走进桂林的绿水绿山,让人觉得仿佛走近了仙境一般。
三、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1、了解桂林的水:
⑴ 好,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全长有170多千米。
⑵ 它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
⑶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呢?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静、清、绿。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呢?
⑷ 这些句子该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来漓江的特点呢?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⑸ 指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静”的语句?
(指名读)
找到静的感觉了吗?
指名生说后,那你能读得更“静”吗?
(出示幻灯)
你们瞧,这就是漓江的水。你们感觉它在流动吗?听得见水流的声音吗?多静啊!我们一起来感受那水平如镜的漓江水吧。
⑹ 接下来,谁愿意来自告奋勇说,我愿意读哪个特点的句子?
指名生读。
(生读“清”的语句)
刚才,我听你在读“清”这个字时,读得特别轻,这是为什么啊?
生答,你真会读书,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的呢?
漓江的水到底有多清呢?请大家再看这幅图片,看,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倒影在水中
(齐读)
让我们来由衷地发出赞叹:
漓江的水真清啊……
⑺ (生读“绿”的语句)
怎么样?读出“绿”的感觉了吗?
指名生说,那你来试试,行吗?
这回,感觉满眼是绿了吗?
(让读的学生说说理解)
发言精彩的话,给予鼓掌,瞧,(幻灯出示)放眼望去,一片绿色,漓江的水真美啊!让我们一起伴着优美的乐曲来朗读这几句精彩的描写吧,再次来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独特的美。
⑻ 听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突然有这样一个灵感:
这儿有一些跟课文内容相符的图片,请你给图片配音。使图片更美有兴趣吗?
(有)
不过,给图片配音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得把这段话记住,然后根据画面激qing地讲解,有信心吗?
(有)
那就试试吧。
谁愿意来当一回配音演员?
指名配音,怎么样?像个配音演员吗?为什么要配上“大海”、“西湖”句子?谁愿意来试试?
那么我们一起来过把瘾吧。让我们来深情地赞赞漓江的水吧。
挺不错,说不定10年后,我们班还真出几个著名的配音演员呢!
2、了解桂林的山:
⑴ 过渡:
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这一段,与前一段做个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⑵ 指名说,那快速回忆一下,我们怎么学习桂林的水那段的?
⑶ 小结:
找到桂林山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深情地读。
⑷ 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习。
⑸ 交流:
奇、秀、险(板书)
⑹ 你对哪个特点印象最深刻?
(生读“险”的语句,并谈感受)
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的矗立着,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形容
(生答:危峰兀立)
(出示幻灯)
看,这就是危峰兀立。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这里的“危”就是──
(生答:险)
多险?
(生答: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能把这句好读好吗?
⑺ (生读“奇”的语句,并谈感受)
幻灯出示,这就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能读好它吗?
课文中好象就写了三种形状啊?
请大家联系我们看过的图片,或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形态说得具体些!“像老人,像巨象,象骆驼……”
(示意学生说下去)
老师这里还有这样一首描写桂林山奇的诗。
(幻灯: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
许许多多的的形状,数不尽,这就是──
(生答:形态万千)
这么多奇形怪状的山峰矗立在那里,就是──
(生答:奇峰罗列)
哪些同学对“奇”感兴趣,把这句话读好。
⑻ (生说“秀”)──在你的眼里,那些山都活了,能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吗?
⑼ 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
(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而是──
(生:桂林的山实在太美了!跟它相比别的山就逊色了)
师:因此,我们说,桂林的山──
── (生:甲天下!)
3、总体了解山水:
师:孤立地看,桂林的水很美,桂林的山也很美。山绕水,水映山,山水相映成趣,浑然一体!看──(出示剪辑的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有关图片)
师: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
(教师作适当提示,生根据画面描述──)
(生:围绕着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
师: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一幅画!
(生:应该是“连绵不断的画卷”,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师:你们说的没错。可用画来形容眼前的美景,也没错啊!
(师作迷惑不解状)
生: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特点很多,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师:哦?这些特点都是孤立开来的?
生:不是!它们应该是浑然一体的!
生:因为这里的山很多,这里的水很长,这样的景色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说不尽道不完。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师: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从桂林城到阳朔,航程有80多公里,这一路的风景怎是一幅画所能画完的呢?
(出示小黑板:“连绵不断的画卷”)
能把它读好吗?
(生读得有声有色)
师:难怪作者赞叹──(多媒体映示相关文字)
生:“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当代著名作家贺敬之这样深情地赞美桂林山水──我们来一起合作深情地读读。
(多媒体映示《桂林山水歌》开头部分的诗句,师生深情吟诵)
师: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生: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师: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生: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师:水几重呵,山几重?
生:水绕山环桂林城……
师:是山城呵,是水城?
生:都在青山绿水中……
师:同学们,诗很美,课文中的语言也同样很美!让我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生各自练读,指名配乐朗读,根据画面提示试背)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真想由衷地赞叹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四、总体升华
1、同学们,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她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啊,我们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何止于桂林山水啊!同学们,让我们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自豪吧!
2、山峰蜿蜒重叠,江流曲曲弯弯,听,顺着水流又飘来了好听的山歌:
常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五、选择性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 推荐阅读:
- 《桂林山水》|人教版(精选14篇)
- 1《桂林山水》|人教版
- 《桂林山水》教后反思(通用13篇)
- 桂林山水(精选17篇)
- 四年级《桂林山水》教案(通用17篇)
- 读中感悟自然的美丽——有感于《桂林山水》的教学(通用14篇)
-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
- 七年级地理教案人教版
-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