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马诗》赏析 马诗的诗歌鉴赏
《马诗》赏析 篇1
【赏析】
《马诗》同题二十三首。这组诗,虽寄托不同。但基本精神都是写渴望建功立业的怀抱。
这里选录的是其中的第五首,可以作为二十三首诗的代表。
“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自汉迄唐,这些地方,曾经有过无数次的鏖战,历来成为热血男儿显身手的处所,造就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前两句的后三个字“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平沙漠漠,朔风浩浩,塞外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浓悲壮的气氛。如果说战争是威武雄壮的正剧。那么,这景象就是其舞台背景。唐代的边塞诗人们,正是连同这背景一并摄入彩笔下,写出许多豪壮的诗章的。此诗说砂砾飞扬如雪,突出其酷烈,说峰巔残月似徇,烘托其惨澹,可谓传神之笔。这两句写边塞,境界阔大,气势磅礴。
后二句借骏马喻怀抱。边塞为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骏马能否有机会一效千里之足,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诗人说自己就如这千里马,一旦得展骥足,即可万里腾骧。主人饰马以“金络脑”,表明特见赏爱。诗人借此以憧憬身当恩遇的荣宠。但这不过是诗人一己的愿望,所以说“何当”。“何当”一语承上启下,既写出对建立勋业的向往之情,又表现出对自己能够见用于时的渴念,以千钧之力逼出结尾这一句:“快走踏清秋。”这十个字,感慨奋发,是诗人火一样的热情所化成。
全诗雄健,豪迈,一气贯接。
清人方世举评,《马诗》说:“乃聚精会神,伐毛洗髓而出之。造意撰辞,犹有老杜诸作未至者。率处皆是炼处。”其推许是很高的。
注释:
[1]大漠:沙漠。此指西北沙漠地带。
[2]钩。一种弯形的兵器。
[3]络脑:即络头。
“大宛”。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后四句重在写虚,写马的精神。第五句写胡马勇往直前、所向无前,所向无远道,没有障碍、视空阔为无物的精神。这样一种凛然无畏的气度,有了它,人就可以临危不惧,可以生死相托了(第六句)。至此,马的豪迈之气,作者的赞许之心,便表露无遗。末句是有力的收束,总揽上文,给读者以阔大的想象空间。此诗章法有序,布局井然。一、二句写其骨相不凡,三、四句写其体态雄奇,五、六句写其气概品质,七、八句总揽全篇,揭示主旨,而重点在于胡马的“不凡”,以此为主脉,描刻形容,不即不离。同时,句句写马,而又处处关人,以健马喻人、喻猛士,以马的大气象、大志向,来喻人的精神,喻杜甫的品格与志向——尽职尽忠、和对家国的责任感、使命感,豪迈之情溢于言表。体现了杜甫咏物诗“遗形取貌”的特点。
《马诗》赏析 篇2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首古诗,内容短小精悍,古代诗家咏“马”,当以唐朝的杜甫和李贺最为。他们这方面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在李贺的诗集中以《马诗》为题的组诗有二十三首,均为五言体。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马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2、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这篇课文,马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诗《马诗》,相信对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一个多音字“燕”。
词语: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踏清秋
2、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4、品读第一、二句。
理解: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一说燕山。古代一直是边疆征战之地。
钩:战场上用的武器。
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地名:燕山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指导朗读。
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5、品读三、四句。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安得,希翼之意。
络脑:马络头。金络脑: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四、小结: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写景
何当金络脑, 抒情 杀敌报国
快走踏清秋。
《马诗》赏析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古诗,内容短小精悍,古代诗家咏“马”,当以唐朝的杜甫和李贺最为。他们这方面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在李贺的诗集中以《马诗》为题的组诗有二十三首,均为五言体。此处特选出其中的第五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字。
3.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4个,其中“燕”字是一个象形字,笔画较多,而且“燕”字又是一个多音字,要指导学生注意练习。
2.朗读指导读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内容,确定朗读的基调后,分清节奏,再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3.阅读教学
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挂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骏马啊,什么时候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通过作诗咏马来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前两句诗比喻新奇,展示了供马驰骋的广阔画面。后两句诗虽有广阔天地,骏马也不能奔驰,借以抒发自己施展宏才,为国立功的愿望。
前两句写景,赋中设比,描绘出一幅苍茫辽远的疆域画面。放眼望去,边陲之地平沙莽莽,无涯无际,仿佛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令人倍感荒凉。到了晚上,一轮弯月升上天空,笼罩起伏连绵的燕山峰岭,气氛是何其肃杀。这里,“燕山月似钩”的“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剑而曲,颇为锋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之六)的“弓”字用法相似。可见,这两句是通过对边塞环境的渲染,为后面抒发感慨先作好了铺垫,就形式而言,则两两相对,看起来整齐,读起来顺畅,而连喻更为生动形象。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渲染环境,提供必要的视觉资料,在形象思维的层面,给学生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后两句抒怀,托寄遥深。在边关战事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本是良马驰骋关山的时刻,而情况却非如此,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呼喊:什么时候这匹宝驹才能披上锦鞍玉络,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一闯敌营,为国效力呢?作者在《马诗》之一中也写道:“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革,谁为铸金鞭?”与此诗结尾两句意思相同。正是诗人借马喻人,为自己渴望为国出力而又不得重用所发出的呼喊,表现了一种不平则鸣的感慨。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作者进行简介,使学生有所了解,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情感。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项要求旨在积累,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读一读,写一写”。这道题目的在于积累词汇,扩大词汇量。其中“金络脑”一词不常用,注意积累后的巩固。
(3)“说一说”。本题意在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先对照诗句理解,再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也要学生懂得体会作者写诗的用意。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教学中,学生可能对“沙如雪”理解起来出现困难,此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一弯冷月下,广阔的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给人以清冷荒凉的感觉。也正表明了作者此刻的处境。全文是借景抒情,借马自喻,表达了作者现实中的无奈之情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人称“诗鬼”。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27岁就英年早逝。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从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多有汲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要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对中晚唐某些诗人产生了一些影响。
《马诗》赏析 篇4
教学目的:
1、会认“漠、燕、钩、何、脑、踏”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1、会认“漠、燕、钩、何、脑、踏”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七、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八、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2、自己试读课文。
3、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4、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 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1、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
3、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13、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14、指名学生背诵。
15、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16、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马有关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板书设计:
马 诗
李贺
大 漠 沙 如 雪,
燕 山 月 似 钩。
何 当 金 络 脑,
快 走 踏 清 秋。
《马诗》赏析 篇5
教 学
内 容
古诗二首
教 学
时 数
共 2 课时
执
教
者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1熟读古诗学会生字词。
2在熟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大意。
3、初步认识咏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熟读成诵。
2、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志向与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体会诗句表面意思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想要报效国家及对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的渴望。
2、体会两首诗雄壮豪迈及清冷大气的不同风格。
教
学
重
难
点
重 点
熟读古诗学会生字词。
在熟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大意。
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志向与感情。
难 点
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志向与感情。
在体会诗句表面意思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想要报效国家及对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的渴望。
2、体会两首诗雄壮豪迈及清冷大气的不同风格。
课件教具
准 备
ppt
分 课 时
第 1 课时
教学时间
2010 年 9 月 3 日
教学任务
教学《房兵曹胡马》,学会生字,疏通诗句的大意,
结全作者生平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与志向并背本诗。
学 案 部 分
教 案 部 分
一、课前准备
1、 背诵有关马的成语。
2、 齐读课题
3、 交流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
二、读古诗,理解诗意。
1、齐读课题,说一说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一、课前参与
1、指导积累有关马的成语
2、板书课题
3、补充整理作者生平经历与本诗的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这些作品被称为“诗史”,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为“李杜”。分别代表着中国诗歌创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高峰。
本诗写作时,作者年仅二十九岁,正是意气风发,满腔抱负之时。诗中寄托了他对未来的理想和热情。
二、课上研讨
学 案 部 分
教 案 部 分
2、完成下面的练习,并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a、读通古诗,同桌互读。
b、给下面的生字注音并组词
宛( )棱( )堪( )
c、比较字形并组词
锋( )棱( )瘦( )蹄( )
峰( )凌( )搜( )帝( )
峻( )堪( )俊( )甚( )
d、理解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大宛:
锋棱:
竹批:
堪:
骁腾:
横行:
e:理解诗句的大意,小组交流。
f、读诗填空。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著名诗人( ),这首诗一共有八句。前四句是对马的 的描写,是 写(虚,实);
通过对马的( )( )( )( )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匹矫健神骏的宝马形象。
后四句,是对马的 的描写,是 写(虚,实)抒发了作者对胡马的 ,表达了对马的主人房兵曹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 的抱负。
三、互助交流。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讨论不同的意见,得出正确结论。
派代表进行小组交流。
四、课后延伸。
指导背诵。
读古诗首先要会断句,所以在学生初读时,尤其要注意句子的停顿,给予适时的指导是很必要的。
其次,学习生字也是本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之初,读通的同时,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对不同要求的生字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学习。生字重在巩固,所以还要在后面的学习中进行听写。
这几个词语与现代文的词义有一定的区别,所以通过学生互助学习,先解决了它们才能疏通诗意。大宛是专有名词,而锋棱和竹批都是带有比喻色彩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可以很好的理解这匹马的外形特点。而骁腾和横行则表现了马的性格和作者的抱负与期望。
理解诗意之后,整体把握诗句的意境,对诗句的写作手法进行一次总结。
通过诗句中作者的感情的抒发,指导学生理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拨和小结。
反 思
要 点
分 课 时
第 2 课时
教学时间
2010 年 9 月 5 日
教学任务
教学《房兵曹胡马》,学会生字,疏通诗句的大意,
结全作者生平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与志向并背本诗。
学 案 部 分
教 案 部 分
一、课前准备
1背诵有关马的成语。
2齐读课题
3交流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
二、读古诗,理解诗意。
1、完成下面的练习,并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a、读通古诗,同桌互读。
b、找出下面的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并组词。
似 ( ) 燕 ( )
( ) ( )
c、比较字形并组词
钩( )
钓( )
d、理解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钩:
如:
似:
金络脑
走:
e、理解诗句大意,集体交流。
f、读诗填空。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著名诗人( ),这首诗一共有4句。前2句是对 的描写,通过对( )( )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 的战场景象。在这两句诗中,作者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后2句,是宝马对 的期望,抒发了作者想要
的迫切心情。
三、互助交流。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讨论不同的意见,得出正确结论。
派代表进行小组交流。
四、拓展延伸。
1、背诵《马诗》
课前参与
1、检查有关马的成语
2、板书课题
3、补充整理作者生平经历与本诗的写作背景。
李贺:字长吉,是个早熟的天才,也是个不幸的诗人,他因父亲的名字而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二十七岁就怏怏去世。他被称为“诗鬼”。
指导完成练习。
多音字从字义去进行区分,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准确选择出正确的读音。
“似”的情况比较特殊,要重点强调。
这两个形近字是最容易弄混的,要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强化学习。
前两句描写的是清冷大气的战场景象,很明显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导学生通过更多诗句的意思找出修辞手法。
在体会作者的感情时,结合生平经历能使理解更容易一些,所以前面的背景材料这时可以适当提示一下。
学 案 部 分
教 案 部 分
2、这两首诗都写了马,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比较两首诗的不同,两首诗的内容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结合作者的生平体会一下其中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这两首诗的不同是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来考虑的。第一首诗作者以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前四句都在描写马的雄健,是实写有这样的好马当然可以横行万里为国立功,表现出诗人的情与志。李贺的《马诗》描写的是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表态中的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表达了诗人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反 思
要 点
《马诗》赏析 篇6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七绝。这首诗创作于作者得知白居易遭贬之后。此诗以景衬情,以景写情,叙事抒情,表现作者对白居易的一片殷殷之情。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词阅读原文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①乐天:白居易,字乐天。授:付予,指授职。江州: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在唐代是个闲职。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词阅读题目
小题1:诗歌以景托情,在的氛围中强烈抒发了作者深受刺激时的心情。(2分)
小题2:请鉴赏诗中“灯”这一意象的妙处。(2分)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词阅读答案
小题1:凄凉黯淡、悲愤
小题2:作者选取久燃油尽、失去光焰、灯影昏暗、摇曳不定的“灯”来表现,既写出夜深不寐,又衬出心境悲凉,用笔精炼,铺垫下文。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这首诗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
小题2:
试题分析: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词阅读赏析
此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白居易曾写有两句诗:“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贬谪、前往江陵上任时写的,表现了他听到送信人敲门,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来信的情状,十分传神。元稹此句也是如此。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元稹这首诗所写的,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说,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情绪涌上心头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作者写了这个“惊”的片刻而又对“惊”的内蕴不予点破,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元稹把他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动。后来他在《与元微之书》中说 :“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像这样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尽、富有包孕的好诗,它是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别人读了尚且会受到艺术感染,何况当事人白居易。
《马诗》赏析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类生字4个,二类生字2个,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
2.感悟诗歌大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了解诗的大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生字卡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诗文,感悟诗意,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配乐范读,感受诗句。
默读,画出4个一类生字,强调“燕、络”的读音。
边讲读诗文,边学习生字。
(一)介绍诗题及作者。
(二)讲读第一、第二句。
1.解词: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一说燕山。古代一直是边疆征战之地。
钩:战场上用的武器。
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地名:燕山。
先查灬再查12画上中下结构
yn 字义:鸟名;古书里有时用作“宴”。
组词:燕尾服、燕子、燕窝、燕居、燕好
钩gōu 先查钅旁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悬挂或探取东西用的器具,形状弯曲,头端尖锐;形状像钩子的;汉字的一种笔形;用钩状物探取;同“勾”;一种缝纫法,多指缝合衣边。组词:秤钩、鱼钩、挂钩、钩子
(三)讲读第三、第四句。
1.解词: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安得,希翼之意。
络脑:马络头。金络脑: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诗意:我何时才能骑上头戴金络头的骏马,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自由地驰骋在疆场上建功立业呢?
2.指导朗读。
3.学习“络、踏”。
络先查纟旁再查6画左右结构
lu 字义:像网子那样的东西;用网状物兜住,
笼罩;缠绕;指马的辔头。
组词:脉络、经络、络绎不绝、橘络、络纱
lo 字义:用于一些口语词。
踏先查足字旁再查8画左右结构
t 字义:用脚踩,大步地前进。
组词:踏进、踏平、踏步、踏板、踏勘、踏看
tā 字义:切实,不浮躁;(情绪)安定,安稳。
组词:踏实。
总结:《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
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作业: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巩固及拓展。
教学过程:
检查背诵。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读一读,写一写。
作业:预习《群英降马》。
《马诗》赏析 篇8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古诗,内容短小精悍,古代诗家咏“马”,当以唐朝的杜甫和李贺最为。他们这方面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在李贺的诗集中以《马诗》为题的组诗有二十三首,均为五言体。此处特选出其中的第五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字。
3.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4个,其中“燕”字是一个象形字,笔画较多,而且“燕”字又是一个多音字,要指导学生注意练习。
2.朗读指导读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内容,确定朗读的基调后,分清节奏,再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3.阅读教学
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挂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骏马啊,什么时候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通过作诗咏马来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前两句诗比喻新奇,展示了供马驰骋的广阔画面。后两句诗虽有广阔天地,骏马也不能奔驰,借以抒发自己施展宏才,为国立功的愿望。
前两句写景,赋中设比,描绘出一幅苍茫辽远的疆域画面。放眼望去,边陲之地平沙莽莽,无涯无际,仿佛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令人倍感荒凉。到了晚上,一轮弯月升上天空,笼罩起伏连绵的燕山峰岭,气氛是何其肃杀。这里,“燕山月似钩”的“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剑而曲,颇为锋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之六)的“弓”字用法相似。可见,这两句是通过对边塞环境的渲染,为后面抒发感慨先作好了铺垫,就形式而言,则两两相对,看起来整齐,读起来顺畅,而连喻更为生动形象。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渲染环境,提供必要的视觉资料,在形象思维的层面,给学生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后两句抒怀,托寄遥深。在边关战事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本是良马驰骋关山的时刻,而情况却非如此,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呼喊:什么时候这匹宝驹才能披上锦鞍玉络,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一闯敌营,为国效力呢?作者在《马诗》之一中也写道:“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革,谁为铸金鞭?”与此诗结尾两句意思相同。正是诗人借马喻人,为自己渴望为国出力而又不得重用所发出的呼喊,表现了一种不平则鸣的感慨。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作者进行简介,使学生有所了解,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情感。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项要求旨在积累,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读一读,写一写”。这道题目的在于积累词汇,扩大词汇量。其中“金络脑”一词不常用,注意积累后的巩固。
(3)“说一说”。本题意在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先对照诗句理解,再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也要学生懂得体会作者写诗的用意。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教学中,学生可能对“沙如雪”理解起来出现困难,此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一弯冷月下,广阔的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给人以清冷荒凉的感觉。也正表明了作者此刻的处境。全文是借景抒情,借马自喻,表达了作者现实中的无奈之情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人称“诗鬼”。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27岁就英年早逝。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从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多有汲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要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对中晚唐某些诗人产生了一些影响。
《马诗》赏析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马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2、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这篇课文,马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诗《马诗》,相信对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一个多音字“燕”。
词语: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踏清秋
2、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4、品读第一、二句。
理解: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一说燕山。古代一直是边疆征战之地。
钩:战场上用的武器。
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地名:燕山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指导朗读。
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5、品读三、四句。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安得,希翼之意。
络脑:马络头。金络脑: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四、小结: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写景
何当金络脑, 抒情 杀敌报国
快走踏清秋。
《马诗》赏析 篇10
师: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谁能背一首给同学们听一听呢?
(指名三位学生背诵古诗,对出现的不准字音予以纠正,并予以鼓励。)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请大家看老师写诗的名字。(板书“马诗”)齐读课题。同学们见过马吗?请说说。(学生交流对马的认识)在古代战场上两军交战时,大将军可都是骑着战马,威武得很。今天我们要学的《马诗》就是写古代战马的。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贺,他可是很了不起,7岁就成了全国有名的诗人,是个神童。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1页。
师:我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会认的字就读字,不会认的字先读读音节。要把诗多读几遍。
(学生自读古诗,教师巡堂辅导,了解学情,及时个别辅导。)
师:(指着一位同学)黄可欣同学很会学习,他读了几遍诗后,就把生字做上了记号,还把生字多读了几遍,这样就可以把生字记得更牢了。
(学生圈画生字,自读生字。)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我们可不可以再在小组里读一读呢?小组长可以把老师发给你的生字卡片拿出来与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考一考。
(小组内学习生字。)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能不能认识这些生字呢?
(屏幕出示本首诗的生字。指名一个小组先来齐读生字,再指名一个学生按顺序认读生字,重点指导“燕”“脑”“踏”,再指名一个学生不按顺序认读生字,及时肯定学生,并在肯定中指导读准字音。)
师:老师还有一样特殊的本领,就是不用看字,只看你们的嘴巴,只要一做生字的口型,老师就能猜出是哪个字。
(师生玩猜字游戏)
师:我们把生字都读准了,那么把这些生字送回诗句里去,我们能读准他们吗?请同学们再来读诗吧,争取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读,教师巡堂辅导)
师:我们也可以在小组里一起读一读。
(小组内一起读)
师:谁可以来大声的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还要评价一下别人读诗。
生1:(读完了这首诗)
生:李强同学读书声音很大,但是把“月似钩”的“似”字读成了“shi”。
师:王娜同学既会听,又会评。他表扬了李强同学读书的声音大,但又能发现他的不足之处,真棒!
(老师用卡片出示了读得不准的“月似钩”三个字,组织全班同学巩固了这三个字的读音。)
生2:(正确地朗读了这首诗。)
师:张昕同学读得很好,不仅读对了每一个字,还读得很通顺连贯,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屏幕上的这幅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图画并练说看到的景象。)
生1:我看到了很大的沙漠。
生2:我看到了弯弯的月亮。
生3:我还看到了远处有很多山。
师:是啊,你们看得真仔细。这正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课件在原图上加上这两行诗)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读并指名读)
师:我听了艾芷箐同学的朗读,好像看见了连绵起伏的燕山上空挂着一轮弯弯的月亮,就像打仗的铁钩。月光下,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沙漠就像铺了一层薄薄的白雪。多么安静的夜晚啊。我们再来读读这两行,争取也像艾芷箐一样,让同学们和老师听了你的朗读,就像到了大沙漠一样。
(学生练读,再指名读。在评议之中不断肯定、鼓励学生。齐读)
师:(接着学生的齐读后范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课件出示第二幅图和三四行诗,并指着诗句描述诗意)骏马呀,什么时候能戴上昂贵的络脑,在战场上奔驰杀敌,为国家立下功劳?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和描述,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两行诗吧。
(学生自读并指名读)
生1:(较好地读完了两行诗)
师:田付志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何当”这两个字,让老师一听就感觉到心里很想早一点上战场,很急切。
生2:(比生1读的还好,除了读出了急切之情,还注意到了“快走踏清秋”的节奏。)
师:读得多好!老师不仅听出了急切之情,还从“快走踏清秋”中似乎听到了战马奔驰的脚步声。老师很想学习着他们来读一读。(再次范读这两行)
(学生再次练读,然后指名读,分男女读,齐读)
师:现在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全诗,大家一定要记住刚才是怎样练习的。
(学生练读,指名读,女生一起读前两行,男生接着读后两行,再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可以不看书把这首诗读好吗?
(全班学生一起诵读,指名诵读,小组诵读,全班再次一起诵读。)
[课后反思]:
古诗诵读是鄂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丰富语言积累,接受美的熏陶与感染。《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这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古诗文字虽少,但蕴含颇深。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了边疆战场景色:连绵起伏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既是悲凉肃杀的战场,也是志士报国之地。在悲怆冷峻之中又有些豪情壮志。三四句则是借马抒情,直述胸臆: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强烈传出无限期盼之情。这样的诗,对于一年级学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年代相隔久远不说,诗的意思与意境都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去甚远,情感更是难以产生共鸣。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落实古诗的价值呢?
一、读是根本。相对于现代文的教学,古诗教学对读的依赖更强,这不仅缘于古诗的韵律特色,更因为古诗语言精练,几个字往往表达复杂的意思,深刻的道理,须仔细品味才能深究其中蕴味。在一年级,古诗的读可分为自主读通读顺和教师指导读好读美两个过程。读通读顺必须先由学生自己独立自主读诗,哪怕花费较多的时间;然后识字,可以采取较多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识字,最后再来读诗,争取读通读顺。这是一个明显的三部曲。它是学生感受诗意,读好古诗的前提与基础。
读好读美是在初步感受诗意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帮助下,努力读出一点诗的韵味,它需要反复的涵咏,并达到熟读成诵。
二、感受诗意的指导。针对《马诗》,必须提供一定的直观形象。“大漠”学生也许还可以理解,但“沙如雪”则很难想象了,所以老师可以出示类似的图片,帮助学生感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只有靠教师的描述和课堂创设的情景给与学生的一种感觉了,并在反复朗读中去感受诗意。
三、朗读的指导。读好读美古诗是古诗诵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感受诗意与读好古诗交织在一起,看图、听老师描述明白了一点意思,并争取把这种意思读出来;同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如场景的创设,音乐的渲染、烘托,也能帮助学生读好古诗。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对古诗的节奏、韵律都不是很清楚,老师的范读能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但范读不能滥用,否则学生都学成了老师的强调,失去了自己。另外,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比如比赛读、轮读、齐读、配乐读等,可以使读书活动丰富而不枯燥。当然,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每次读诗的目的要明确,读书的层次要明显。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就能逐渐读好诗,从而达到熟读成诵,这是水到渠成的功夫,也就无需再去指导学生背诵了。
《马诗》赏析 篇11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 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注家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认为通过写形传神而达于“畅神”的道理。如果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畅神”,即传达作者的情志,那么再酷肖也是无生命的。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杜甫是做到了。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马诗》赏析 篇12
知识广角
一、连一连,让蜜蜂采到蜜。(字上加小蜜蜂,拼音上加花朵)
杜 甫 堪 骁 棱 络 宛
xiāo fǔ dù kān léng luò wǎn
二、比一比,组词语。
杜( )捕( )湛( )绕( )婉( )
吐( )甫( )堪( )骁( )宛( )
三、一字多音,比比看,谁最聪明。
yān( ) shì( )
燕 似
yàn( ) sì( )
趣味课堂
四、补充诗句,看谁填得又准又快。
1、大漠( ),( )。 选自《 》作者( )。
2、所向( ),直堪( )。( )有如此,万里( )。这四句诗出自( )写的《 》。
五、想想填填,写出加点字词的意思。
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当: 走:
2、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骁腾: 如此: 万里:
试着想一想,这些词语古今意思有什么不同?
拓展训练
思维碰碰车
六、想想连连
《马诗》 杜甫 雄心壮志,怀才不遇
《房兵曹胡马》 李贺 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七、你说我答
选择一首诗和同伴们互问互答,内容可以是诗句中的重点字词,诗句的意思,表达的主题等,开展个pk大赛,看看谁是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把自己想要问其他同学的题目,写在下面,先检验一下自己能不能答出来。
自由空间
八、课外寻诗
1、你还知道李贺描写马的诗句吗?请你找一找,背一背,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首抄写在下面。
2、你还知道其他诗人描写马的作品吗?找找读读,把自己喜欢的内容摘录在下面吧!
九、朗读屋
学完了两首诗,你认为自己诵读的水平怎么样?回家后,把这两首诗诵读给你的父母听听,听听他们对你的评价吧!
今天的学习结束了,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用笔写出来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诗》赏析 篇13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中所选区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马诗》,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马,与本单元的主题“马”联系紧密,但是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马,却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精彩两分钟:介绍有关马的古诗或诗人。
目的:
1.调动学生已有的古诗积累,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
2.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知晓有关作者的资料,为理解古诗的意境提供依据。
一、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哪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马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笔下的马,看看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感受。(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讲授新课
1.交流预习情况。
(1)要注意的读音:
大宛(wǎn ) 锋棱(léng )
骁(xiāo)腾 堪 ( kān )
(2)易错字:(学生书空练习书写,加深印象。)
钩 络
(3)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做成投影片,让学生辨析组词)
婉( )骁( )堪( )漠( )俊( )
宛( )饶( )湛( )摸( )峻( )
yān( ) sì ( )
燕 似
yàn( ) shì ( )
(4)读课文:《古诗二首》
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提问:我们学习古诗有哪几步?
学生: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3.按步骤学习第一首古诗《房兵曹胡马》
(1)作者在什么时间和背景下写的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作品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2)解释课题:从题目中你了解了什么?
兵曹:兵曹从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姓房的兵曹为何人不详。
胡:当时指西域。
(3)学生学习和交流,理解诗词的意思:
a读了这首诗,哪些地方读懂了?
b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c谁能把全诗的意思给大家讲解一下?
(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老师适时点拨。)
大宛名:著名的大宛马。
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
峻:尖锐。这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堪:可以,能够。
托死生:把自身的生死委托给马。指这种马值得信赖,能保证人的生命平安。
骁腾:健步飞驰。
诗分前、后两局部。前面四句正面写马,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
作者笔下的马给你什么印象?(这是一匹上等的良马。)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生答)
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一般的马可比。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非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飞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
小结: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局部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飞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乘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奔驰,历城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
提问:1、后四句写出马的什么?(品格)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
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括着无尽的期望和志向,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奔驰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身志向的写照。
小结: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示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示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三、作业
1.自由朗读这首诗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背诵古诗《房兵曹胡马》
一、同法学习第二首诗《马诗》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代李贺)
《马诗》原列第五首,借写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示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志向和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示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理解词义、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燕山:这里指燕然山。我国西北是产马地区,“大漠” 、“燕山”本是马的故乡。
何当:什么时候才干够。
络脑:指马辔头。(辔(pèi):驾驭牲口的缰绳。)
快走:迅速地跑火痛快地跑。
清秋:天气凉爽的秋天。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地方割据势力)极为跋扈的时代,而 “燕山”所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实际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干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奔驰,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时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练习背诵。
二、总结
1.学习了课文,你感受到了这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了吗?
相同:(1)两首诗都是写马的诗。
(2)都有咏物言志的特点。
不同:(1)两首诗的内容不同。
(2)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
三、交流学习的感受。
四、作业。
1.阅读《同步阅读文库》相关篇目。
2.背诵课文并默写。
3.收集马的成语。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无空阔 托死生 何当金络脑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快走踏金秋
教学反思
1.引发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在课前预习、自学的基础上理解诗词的意思。
2.尊重学生自学的差别,课上质疑、解答、点拨相结合,理解诗词的字词之意和全诗的意思。
3.通过对比理解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表达自身的情感。倡议学生积极主动地拿起笔“用我手写我心”。
《马诗》赏析 篇14
教学目的:
1、会认“漠、燕、钩、何、脑、踏”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1、会认“漠、燕、钩、何、脑、踏”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马有关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板书设计: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 推荐阅读:
- 《马诗》赏析
-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
- 《马诗》教学设计
- 《马诗》教学实录
- 古诗《房兵曹胡马》《马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