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崂山道士 崂山道士马思唯原版歌词

2024-03-14人围观
简介崂山道士 篇1  《崂山道士》原文(选自《聊斋志异》)  《崂山道士》(也作《劳山道士》)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标准课文版本 准用号:i -cb-2008037  【出自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文九年级第一学期 2008年8月第三版 2009年五月第二次印刷】  粗体字:易出错读错的字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叩而

崂山道士 篇1

  《崂山道士》原文(选自《聊斋志异》)

  《崂山道士》(也作《劳山道士》)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标准课文版本 准用号:i -cb-2008037

  【出自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文九年级第一学期 2008年8月第三版 2009年五月第二次印刷】

  粗体字:易出错读错的字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惰不能作苦。”答言“能之。”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遂留观中。

  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王谨受教。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黏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诸门人环听奔走。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且嘱尽醉。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竞饮先釂,惟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心奇之。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其声清越,烈如箫管。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三人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矣。其饯我于月宫可乎?”三人移席,渐入月中。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中。移时,月渐暗,门人然烛来,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几上肴核尚存,壁上月,纸圆如镜而已。道士问众:“饮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寝,勿误樵苏。”众诺而退。王窃忻慕,归念遂息。

  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心不能待,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道士笑曰:“吾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道士问:“何术之求?”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以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 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否则不验。”遂助资斧,遣之归。

  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渐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语文教材节选至此)

  异史氏曰:“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今有伧父,喜疢毒而畏药石,遂有舐痈吮痔者,进宣威逞暴之术,以迎其旨,诒之曰: ‘执此术也以往,可以横行而无碍。’初试未尝不小效,遂谓天下之大,举可以如是行矣,势不至触硬壁而颠蹶不止也。”

  [编辑本段] 《崂山道士》译文(白话文版)

  本县有个王姓的读书人,(在家里)排行第七,是一个世代做官的人家的后代。他从小爱慕学习道术。听说崂山有许多仙人,他就背着书箱出门访道。(他)登上山顶,看见一座道士祀神的庙宇,十分幽静。一个道士坐在蒲草编的圆垫上,白头发垂到衣领上,神情相貌清爽高超。(王生)恭敬地问而道士回答他,(道士的回答)深远高妙不易领会。(王生)请求拜道士为师。道士说:“只怕你娇贵懒惰不能作艰苦的劳动。”(王生)回答说:“我可以(吃苦)。”道士的徒弟十分多,在天色临近昏暗的时候就全都到齐了,王生和他们全都向道士叩头。(王生)就留在观中(学道)。

  将近天亮的时候,道士把王生叫去,给他一把斧子,让他随徒弟们一起上山砍柴。王生恭敬地接受(师父)命令。过了一个多月,王生的手脚磨出了很厚的硬皮,(他实在)不能承受这种苦楚,暗自有了回家的念头。

  一天傍晚回来,(王生)看见两个人和师父一起喝酒。天色已经昏暗,还没点灯烛,师父就剪了像镜子一般的纸贴在墙壁上。不一会儿,如同明亮的月亮照耀屋内,光亮能照出极细微的东西。各个徒弟环绕着道士听他差使,为他办事。一个客人说:“这样美好的夜晚,这么大的乐趣,不可以不和大家一同享受。”于是拿在桌上的一壶酒,分别赏赐给各个徒弟,并且嘱咐徒弟们尽情痛饮,一醉方休。王生心想:七八个人,一壶酒怎么能都供给到呢?(各个徒弟)就各自找来盛酒的器具,(王生)争着喝酒,只怕酒器中的酒喝完。但是来回从这个器具中酌取酒注入另一个器具,(酒)竟然不减少。(王生)对此感到奇怪。一会儿,另一位客人说:“承蒙主人赏赐明亮的月亮的照耀,(我们)却这样寂寞的喝酒(也未免太无趣了),为什么不把嫦娥请来(助兴)呢?”(师父)就把筷子向月亮中抛去。看见一位美人从月光中走出,最开始不满一尺,到了地上,就与常人一般高了。她腰肢纤细,面容秀美,轻盈地跳起霓裳羽衣的舞蹈。不久又歌唱道:“仙哪,仙哪!会回来吗?为什么把我禁闭在广寒宫呢?”她的声音清脆悠扬,如同洞箫中吹出的音响。歌唱完了,(嫦娥)轻盈旋转而上,一跃登上了桌子,大家惊奇地注视着时已经又成为了一支筷子。三个人大笑起来。又一位客人说:“今天晚上真快乐,可是我不能再喝酒了,希望你们到月宫为我饯行好吗?”于是三个人移动酒席,渐渐进入月中。众徒弟看三人坐在月光中喝酒,胡子眉毛全都看得很清楚,像在镜子里的人影一样。过了好一会儿,月亮渐渐变暗。一个徒弟来点蜡烛,却只见道士一个人坐在桌旁而客人不见踪影,桌上残羹剩菜还在,墙壁上的月亮,只是一张像镜子一样圆的纸罢了。道士问众徒弟:“喝够了吗?”(众徒弟)回答:“足够了。” (道士说:)“(既然)喝够了,就早早睡觉,不要耽误(明天)砍柴割草。”众徒弟答应并且退了出去。王生私下里欣喜羡慕(师父的道术),回家的念头就打消了。

  又过了一个月,(王生)实在吃不了这个苦忍受不了了,可是道士却仍然不传授(给他)一点点法术。(他)心急不愿意再等待了,(向师父)辞别说:“弟子从几百里外来受业于老师,即使不可以得到长生不老的法术,有小的法术传授教习(给我),也可以安慰我这颗求教的心。现在已过了两三个月,(我)每天不过是早早的上山砍柴到天色昏暗才回来,弟子在家时,没受过这种苦楚。”道士笑着说:“我本来就说你吃不了这个苦,现在果然(证明了)。明天早上就打发你动身回家吧。”王生说:“弟子(在这里)劳动几个月了,请师父传授点小法术给我,也不辜负此行了。”道士问:“你想求教什么法术?”王生说:“(我)每次看见师父走到的地方,坚硬的墙壁也不能阻隔,只要学到这一法术就足够了。”道士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就传授给他咒语,让他自己念咒语,念完,喊了声:“进去!” 王生脸对着墙不敢进去。(道士)又说:“(你)试着进去。”王生果然不慌不忙地进去(墙里),到墙根边却受到了阻碍。道士说:“低着头猛然朝里进,不要徘徊犹豫不进!”王生照着师傅说的话做,离开墙几步,奔向墙壁并且进去了。到了墙边,就像什么东西也没有似的,回头一看果然已经站在墙外了。(他)心中十分高兴,进去谢过师父。道士说:“回家之后,应当洁身自守,不然(咒语)不灵验。”于是送给他路费,打发他回家。

  (王生)到家,自夸遇见了仙人,(学到法术)就是坚硬的墙壁也不能阻挡他。(他的)妻子不信(他的话),王生模仿在劳山的作法,离开墙几尺处,向墙奔去,一头碰到了坚硬的墙壁,一下子就倒下了。妻子扶起他一看,额头上鼓起一个大包。妻子嘲弄他。王生又惭愧又不平,骂老道士的不好。

  [编辑本段] 注释

  1、 选自《聊斋志异》。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山东临淄人,清代文学家。(2008年8月第三版 2009年五月第二次印刷: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 试用本 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19课87页)

  2、 邑:县。这里指本县,即山东省临淄县。生,泛指读书人。

  3、 行(háng):名词作动词,排行。

  4、 故家:世代做官的人家。

  5、 慕道:爱慕道术。道术,这里指道教的修行和法术。

  6、 负笈(jí)往游:负笈,背着书箱。旧时士人出外求学都背着书箱。游,游学,这里指出门访道。

  7、 观(guàn)宇:道士祀神的庙宇。

  8、 蒲团:蒲草编的圆垫子。

  9、 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白头发垂到衣领上,神情相貌清爽高超。迈,高远过人。

  10、 叩:恭敬地问。

  11、 玄妙:深远高妙,不易领会。

  12、 请师之:请求以之(道士)为师。师,拜师,名词作动词用。

  13、 作苦:服苦役,做艰苦的劳动。

  14、 众:人多。

  15、 薄暮:薄,迫近。暮,天色昏暗。

  16、 稽(qí)首:叩头。

  17、 遂(suì):于是,就。

  18、 凌晨:将近天亮的时候。凌,逼近。

  19、 授以斧:以斧授之。

  20、 谨受教:恭敬地接受命令。

  21、 重(chóng)茧:很厚的硬皮。茧,硬皮。

  22、 堪:能承受。

  23、 阴有归志:阴,暗暗地。志,想法念头。

  24、 夕:傍晚。

  25、 酌:喝酒。

  26、 剪纸如镜:剪下一张像镜子一般的纸。

  27、 辉:作动词用,照耀。

  28、 光鉴毫芒:光亮能照出极细微的东西。鉴,原意镜子,出自典故: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的一番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里作动词用,照。毫,毫毛。芒,谷类种子壳上或草木上的细刺。

  29、 诸:各个。

  30、 环听奔走:环绕着他,听他支使,为他到这里到那里的办事。

  31、 良宵胜乐,不可不同:这样好的夜晚,这么大的乐趣,不可不和大家一同享受。

  32、 分赉(lài):分别赏赐。

  33、 壶酒何能遍给:一壶酒怎么能都供给到呢?文言里数词“一”常常省略。

  34、 遂各觅盎(àng)盂:就各自找来盛酒的器具。盎,盛饮食的瓦器。

  35、 竞饮先釂(jiáo):争着先喝。醮,把酒喝尽。

  36、 樽:酒器。酒瓶酒壶之类。

  37、 而往复挹(yì)注:但是来回倒酒。挹注,从这个器物中取出注入另一个器物。挹,酌取。

  38、 心奇之:正确语序“以之为奇”。(对来回倒酒酒却不减少这件事)感到奇怪。

  39、 蒙:承蒙。

  40、 乃尔寂饮:却这样寂寞的喝酒。尔,如此。

  41、 箸:筷子。

  42、 翩翩作霓裳(cháng)舞:轻盈的跳起霓裳羽衣的舞蹈。霓裳,用霓做的裙。羽衣,用鸟羽做的上衣。“霓裳羽衣舞”是依照《霓裳羽衣曲》的节拍编的舞蹈,曲是唐明皇编制的。传说术士叶法善引明皇入月宫听来这个曲子,所以连曲带舞都和嫦娥有关系。

  43、 已而:不久。

  44、 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仙哪仙哪!会回来吗?为什么把我禁闭在广寒宫呢?而,虚词,有轻微的转折的意思。广寒宫,传说是嫦娥住的地方。

  45、 其饯我于月宫可乎:其,助词,表示希望。饯,以酒食送行。

  46、 须眉毕见(xiàn):胡子眉毛全都看的很清楚。见,呈现。

  47、 移时:过了好一会儿。

  48、 然烛:点蜡烛。然,现在写作“燃”,点着。

  49、 勿误樵苏:不要耽误打柴。樵是打柴,苏是打草。

  50、 诺:表示答应的声音。

  51、 王窃忻慕:王生私下里欣喜羡慕。窃,暗地里。忻,同“欣”。

  52、 受业仙师:受业于老师。师,尊称道士。

  53、 谙(àn):知晓,熟知。这里“未谙”是说没受过(这种苦楚)。

  54、 固谓:本来就说。

  55、 何术之求:求何术。之,助词。

  56、 但:只。

  57、 诀:咒语。

  58、 面墙:脸对着墙。

  59、 逡(qūn)巡:徘徊不进的样子。

  60、 归宜洁持:回家之后,应当洁身自守。持,遵守戒律。

  61、 资斧:路费。斧,清路用具。

  62、 自诩(xǔ):自夸。

  63、 蓦然而踣(bó):一下子就倒下了。蓦然。猛然。踣,摔倒。

  64、 坟起:鼓起,肿起。

  65、 揶(yé)揄(yú):嘲弄。

  66、 无良:不好。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家徒四壁妇愁贫

  蒲松龄一生,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

  《聊斋志异》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说,而《聊斋志异》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明代崇祯十三年,公元一六四零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夜间,山东淄川蒲家庄的商人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看到一个披着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块铜钱大的膏药,蒲惊醒了。他听到婴儿在啼哭,原来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抱儿洗榻上,月斜过南厢”。在月光的照耀下,蒲惊奇地发现,新生的三儿子胸前有一块清痣,这块痣的大小、位置,和他梦中所见那个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药完全相符。病和尚入室,这是蒲松龄四十岁的时候对自己出生的描写。我国古代作家很喜欢把自己的出生说得很神秘,大诗人李白说他是母亲梦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而蒲松龄是他的父亲梦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他还解释,我一辈子这么不得志,这么穷困,很可能就是因为我是苦行僧转世。苦行僧转世,是蒲松龄在《聊斋自志》当中杜撰的故事,但是我们看蒲松龄的一生,确实很苦。他生活很贫苦,他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所以我们说蒲松龄三苦并存——— 生活苦,考试考得苦,写书写得苦。

  蒲松龄年轻的时候,生活不是很苦,因为他的父亲弃儒经商,家里是小康之家。在父亲的保护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跟朋友们搞诗社。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因为他分家了。为什么分家?因为家庭矛盾。蒲松龄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但是两个嫂子都是泼妇。蒲松龄曾经在他的书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他这两个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蒲松龄的父亲只好给儿子分家。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因为这两个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抢,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沉默寡言躲在一边。分家的结果是蒲松龄分到农场老屋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只好借了门板安上。他分到了二十亩薄田,二百四十斤粮食,只够吃三个月。这样一来,蒲松龄就要自谋生路了,他于是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师生涯。

  私塾教师就是乡村小学教师,而且是到私人家里教书,待遇非常低微。算算具体的账,做私塾老师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资?最多八两。八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在当时农村一个四口之家维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两,这个账是《红楼梦》里刘姥姥算大观园的螃蟹宴时算出来的。所以说,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不够大观园半顿螃蟹宴。到了30岁以后因为父亲去世了,蒲松龄还要赡养他的老母,他穷到什么程度呢?“家徒四壁妇愁贫”。他有一首诗,叫《日中饭》,写到快收麦子的时候,家里没有粮食,只好煮了一锅稀饭,他那时候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一看煮好了稀饭,抢先把勺子抢到手里面,到锅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里边放,二儿子不干了,上去跟哥哥抢。蒲松龄的女儿就很可怜地、远远地站在那儿看着自己的父亲。蒲松龄非常心疼,我怎么样养活我这些可怜的孩子啊!蒲松龄还写了一篇文章叫《祭穷神文》。他说:“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就是你一个护院的家丁,我就是你护驾的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这就是蒲松龄的生活之苦。

崂山道士 篇2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能复述故事。

  3.从故事中领悟,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成就;投机取巧 的人,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4.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难点]

  领悟其中的道理,在感悟中受到教育。

  [课前准备]

  让学生事先了解蒲松龄、搜集有关《聊斋志异》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课

  1、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份奇特的礼物,快来猜猜是什么?

  2、学生猜到后,送礼物。

  3、说到书,我们的话题就多了,你喜欢读那些方面的书?

  4、出示《聊斋志异》,《崂山道士》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它神奇梦幻般的文学魅力吧!板题、读题、质疑。

  二、资料交流

  1、资料交流会

  拿出资料卡,汇报有关蒲松龄的资料。

  2、读过《聊斋志异》吗?关于《聊斋志异》你了解到些什么?

  汇总资料。(课件)

  二、 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说说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3、试着画出本文的情节曲线图,指名上台画。

  4、试着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1)出示小标题要求,尝试加小标题。(课件)

  (2)完善情节曲线图。

  5、看着情节曲线图,复述文章内容。

  6、小组合作学习。

  (1)对课文把握的准确,才能复述的生动,这些都得益于细心地读文,你还有疑问吗?

  (2)合作学习,出示学习要求。(课件)

  (3)汇总解疑。

  三、古文、今文对照学习。

  1、蒲松龄真乃大家也,“鬼狐成性格,笑骂皆文章。”让我们再次感受《聊斋志异》那神奇梦幻般的文学魅力。出示古文。

  2、师范读,生思:这一段是文中的那一部分?

  3、男女生分读古文、今文。

  四、总结拓展

  1、读了王七的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了?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2、把写下的条子贴在黑板上。

  五、激发读书兴趣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蒲松龄,知道了《聊斋志异》,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都去读读《聊斋志异》的其他故事,记住冰心老人家对我们的期望,“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板书设计:

  崂山道士

  缠师教法

  看师演法

  上山学法 演法失败

  投机取巧 终就成空

  不畏艰辛 才获成功

崂山道士 篇3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神采奕奕、羡慕、犹豫、倾慕、珠圆玉润。会认7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7个字。

  2.了解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3.从故事中领悟,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成就;投机取巧的人,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4.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难点

  领悟其中的道理,在感悟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让学生事先了解蒲松龄、《聊斋志异》。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不少同学们喜欢看神鬼故事书,其实神鬼故事在古代也颇盛行,比如《聊斋志异》,就是一部谈狐论鬼的书。我们今天就要学习其中的一篇——《劳山道士》。

  二、学生汇报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预设要点: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耗费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像一幕幕诗剧,一幅幅水彩画。它不仅是咱们中国文学的骄傲,还是世界文学当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劳山道士》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让我们先睹为快,感受它神奇梦幻的文学魅力吧。

  四、交流

  1.你读懂了哪些词,或者哪些字词需要大家帮助你理解?

  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的样子。

  倾慕:倾心爱慕。

  珠圆玉润:像珠子那样圆,像玉石那样滑润。这里形容歌声婉转优美。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一两句话概括。

  王七在劳山学法术,不想吃苦,结果什么也没学会。

  五、快速阅读,理清脉络

  1.哪几段写他山中的学法经历?(3到12段)

  2.山中学法时有两天发生了一些特殊的事儿,说说。

  相机小结、板书:

  看师演法(4到8段)

  缠师授法(9到12段)

  3.你能用同样的方法,给1到2自然段取个小标题吗?

  板书:拜师求法

  4.王七学法,结果如何,试根据13自然段内容写小标题。

  板书:演法失败

  5.根据小标题,理清故事脉络。

  六、重点探究

  1.哪部分还有疑难,或者你想重点研读哪部分?三读课文。

  2.交流。预设:

  ①学生可能对王七最后演法失败百思不得其解。此疑问可暂不作答。

  ②可能有不少学生对“看师演法”一部分兴趣浓厚,可引导进一步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看师演法”一段的确精彩。有几大奇迹?试拟个节目单。举例:

  纸月光满屋

  壶酒饮不尽

  筷子化嫦娥

  酒席移月中

  七、拓展

  演故事:

  劳山道士精彩演法,几大奇迹中,各小组任选其一,合作编一编,演一演。

  提示:文中动作语言不多,要想表现他们的法术奇妙,可借助众徒弟的神态表情、指点议论来表现。

  第二课时

  一、回顾

  各组演故事。(见上节课拓展活动)

  二、研读感悟

  1.小结,过渡。

  纸月光满屋,壶酒饮不尽,筷子化嫦娥,酒席移月中。能用成语表达你的感受吗?(不可思议、匪夷所思……)

  2.抛出问题。

  这一切多么不可思议!可根据上一节课我们对故事的整体把握——故事是写王七学法,写他拜师求法、看师演法、缠师授法、演法失败。但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写道士施法的每一个细节呢?

  3.细读全文,自找答案。

  4.交流讨论。

  引导:

  劳山道士法术高深,如何得来,故事中未说,猜猜。(从“恐怕你娇气又懒惰,不能吃苦”一句可看出,道士深知须历经千辛万苦方可得道。)

  王七想得到高深法术,知不知道要吃大苦耐大劳呢?又能否吃苦耐劳呢?(引导学生找书中相关句子,允许有不同的看法,在探讨中基本形成共识。)

  5.形成共识:

  王七知道要吃苦,也吃了不少苦(主要反映在“寻师苦、拜师难、生活苦”上)。在王七,包括我们不少同学看来,似乎是够操劳了,但离真正学到法术所需下的苦功还差很多,还只是“娇气又懒惰”。

  小结:原来花这么多笔墨,把看师演法的每个细节写得栩栩如生,就是用他所追求的法术之神奇,反衬他付出的操劳之少。

  6.读到这里,你一定有不少感悟。

  预设:王七就如《蜀鄙之僧》中的富者,有志向,但志向不坚,半途而废。

  王七太过浅薄,眼高手低,既想取得大成就,又不想付出艰苦的努力,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王七去学仙术,没有学到真正的仙术,就回家了。做事应该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

  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成就。

  …………

  7.我们可不能步其后尘。让我们写下对自己最有警醒作用的相关名言,以激励自己(自创与积累均可)。

  三、发散感悟

  1.一个故事,你们感悟到了这么多,真会读书。再读读,也许还会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

  2.交流,各抒己见。

  预设:王七好不容易学到了一点本事,却又好显示,所以“穿墙术”一到家就不灵了。我们要记住不可骄傲自大。

  特别可悲的是,失败后,他一点也不反省自己的行为,反而责骂师父。失败后应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

  3.故事给我们这么多启示,如果从主人公王七的角度,可以取个什么标题呢?试命题。

  四、自选拓展活动

  1.蒲松龄真大家也!“鬼狐成性格,笑骂皆文章”,你可以读读《聊斋志异》中的其他佳作。

  2.如果王七继续在劳山待下去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你认为王七怎样做师父才会教给他真正的本事?你认为这个故事还可以怎样改编出一些新的含义?你可以练练笔。

  3.请你练习讲这个故事,一定会为你赢得不少“粉丝”。

  板书:

  劳山道士

  拜师求法

  看师演法

  缠师授法

  演法失败

  不畏艰辛,才获成功

  投机取巧,终究成空

崂山道士 篇4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主要情节和它所揭示的中心。

  2. 体味文章简练传神的人物刻画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3. 注意文中“乃”“其”“尔”等虚词,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意义及一些词类的活用。

  重点难点:

  本文叙事采用明暗两条线索交织的方式,既使情节曲折离奇又喻教于事。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要求

  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尽量读通读懂课文,并能讲述此故事。

  二、导入课文

  最近同学们中流行看鬼故事的书,其实神鬼怪的故事在古代也颇盛行,比如《聊斋志异》,就是一部谈狐论鬼的书。我们今天就要学习其中的一篇《劳山道士》。

  三、简介作者和作品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当塾师,家境贫困,能接触普通百姓的生活。倾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又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聊斋志异》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文言体,以丰富的想像,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创造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四、正课

  1. 检查预习

  请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2. 朗读课文,试翻译。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词类活用:

  请师之月光辉室诸门人环听奔走

  “乃”字的用法:

  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

  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乃以著掷月中

  “而”的用法:

  蓦然而踣不过早樵而暮归

  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

  3. 提问:我们讲述故事,按情节总是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这则故事的呢?请用几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开端(第一自然段):王生慕道,求师学法。

  发展(二~四自然段):看师演法,师父教法。

  结局(第五自然段):王生回家,演法失灵。

  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这就是本文的线索。

  4.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出原句说明。

  明确:王生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这就是文章的一条暗线。

  5.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总有不少想不劳而获的人,并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你对此有何看法,写成一篇400~500字的议论文。

崂山道士 篇5

  《崂山道士》教学反思

  在《崂山道士》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展示图片,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神话”般的情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平台,充分发挥自主式、参与式的教学优势,使每个学生快乐中学习。本节课满意之处有以下两点。

  一、在这一课教学中,课前深掘教材。利用图片使学生创造了自主想象、表达宽松的环境。如让学生看着图片说说图片的内容,同时想象出王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予以点拨、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结合课文发挥想象。

  二、在教学活动中,先让学生知道王七上山学道吃了不少苦,但是要想学到道士这样的法术,他吃的苦还不算什么。仙术和王七吃的苦这样一对比,仙术学生就明白了王七是一个不堪吃苦的人了。同时学到法术后,王七还吹嘘、炫耀、骄傲自大,不听师傅的忠告,致演法失败,失败后王七自己还不会改,竟然咒骂道士,这是最不应该的。学生这时感受到,无论做什么事,不要怕吃苦,而且持之以恒。做人谦虚、谨慎,要想得到更大的成功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觉得在这一节课中,学生通过读课文看图片能够理解、领悟到这些,就是他们的收获。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为新时代老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崂山道士》教学反思

  《崂山道士》这篇课文是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改写的.课文描写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王七,向崂山道士学穿墙术的故事.它告诉人们,那些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人最终只能落个自作自受的下场.

  1、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所以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讲讲文中的王七是怎样跟崂山道士学法术的,结果怎么样.以此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2、当学生掌握了文章大体内容后,我组织学生交流谈体会.你认为文中的王七是怎样的一个人?现实生活中真有穿墙术吗?蒲松龄写的《崂山道士》用意何在?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做什么事只要肯下苦功,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则将一事无成.

  3、拓展阅读.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文笔生动,充满想象,借描写狐仙、鬼怪、轶闻趣事,以此来歌颂美好的事物,鞭挞了丑恶的社会现实.我布置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聊斋志异》,从而激发学生课外读好书,读成本书的兴趣.

  教学反思——由现代文《崂山道士》想到的

  在教学<<崂山道士>>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古文很是头疼,以往都是学生把古文译成现代文,学生做起来很是困难,以后他们可能还要学习大量的古文,到中学以后会更多,在高考中也有可能出现古文。所以我让学生把现代文译成古文。

  原文:一天他登上了崂山山顶,见到一座道观,环境十分幽静。道观里一个道士坐在蒲团上,长长的白发垂到衣领,神采奕奕。王七走上前去叩头拜见,和道士交谈起来。他觉得倒是讲的话深奥玄妙,便要拜道士为师。道士打量了他几眼,说:“学道是辛苦的,恐怕你过惯了舒适的日子,受不了苦。”

  译文:一日,其登崂山之顶,环境甚静。道观有道士,长发锤衣,神采奕奕。王上前,扣见,与之交谈。其觉道士之言甚深,欲拜道为师。道士量其曰:学道甚苦,恐其过惯乐日,不堪其苦。

  学生们兴趣很浓,积极响应,有的孩子以得很有趣,可以看出来已经上路了。这样可以说对他们今后学习古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崂山道士 篇6

  从前有一个姓王的年轻人,排行老七,大家叫他王七。王七原是富家子弟,从小游手好闲,十分羡慕道家的法术。他听说崂山那地方有许多仙人,就背着行装去访仙学道。

  一天,他登上了崂山山顶,见到一座道观,环境十分幽静。道观里一个道士坐在蒲团上,长长的白发垂到衣领,神采奕奕。王七走上前去扣头拜见,和道士交谈起来。他觉得道士讲的话深奥玄妙,便要拜道士为师。道士打量了他几眼,说:“学道是很辛苦的,恐怕你过惯了舒适的日子,受不了苦。”

  王七急忙应道:“我是专程来学道的,不怕吃苦。”

  道士见他态度坚决,就收下了。道士的徒弟很多,傍晚的时候他们都回到道观里,道士把王七向大家作了介绍。

  第二天一大早,道士就把王七叫起来,给他一把斧子,让他跟着大家去砍柴。就这样,早晨上山砍柴,晚上回来歇息。王七小心谨慎地干了一个多月,手上脚上都磨出了硬茧,可是总也不见道士传授什么法术,王七不愿再受这份苦,心里就产生了回去的念头。

  一天晚上,王七砍柴回来,看见两位客人和道士一起饮酒,天已经黑了,屋里也没点灯,道士拿起剪子,剪了一张纸,形状像个圆镜,贴在墙壁上。顿时,圆纸变成了一轮明月,发出清亮的光,满室生辉,连人脸上的汗毛都看得清清楚楚。众徒弟围在道士身边,听从吩咐。

  这时,一位客人说:“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饮酒取乐,也该让徒弟们一起快活快活。”

  于是,道士就把一壶酒放到桌子上,王七心想,只有一壶酒,怎么能够这么多人喝呢?

  只见大家你一盅,我一盅,每个人都开怀痛饮,可是壶里的酒却一点也不见少。王七心里越发奇怪,暗暗羡慕道士的法术,回家的念头也就打消了。

  又过了一个来月,道士依旧没有传授法术。王七天天上山打柴,又苦又累,再也不愿挨下去了。这天晚上,他对道士说:“弟子从几百里外远道而来,原想跟师父学习道法。不能长生不老,就是学点一般的小法术,弟子求教之心也可以得到一些安慰。如今我已经来了两个多月,只是天天砍柴。弟子在家从未受过这样的罪!”

  道士笑笑说:“我早就说过你吃不了苦,果然如此。好吧,明天一早就送你上路。”

  王七听了,不甘心地说:“弟子在这里干了这么多天活儿,请师父稍稍教给一点小法术,也算我不白来一次啊。”道士问:“你要学什么法术?”

  王七说:“我常常看见师父走路时能穿过墙壁,弟子能学到这个法术,也就心满意足了。”

  道士笑着答应了,便教王七一个口诀,让他念了一遍,道士大声说:“进去!”可是王七对着墙壁不敢进。道士又说:“放大胆子,试一试!”王七提心吊胆,慢慢地往前走,到了墙面前又被挡住了。道士说:“低头快走,不要犹豫不决。”王七壮着胆子向墙冲过去,到了跟前,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等回头看时,人已来到墙外。他喜出望外,进屋向师父道谢。道士说:“回去以后,不要炫耀,也不可有邪念,否则法术就不灵了。”

  第二天,道士给了王七一些盘缠,叫他下山。

  王七回到家里,向妻子炫耀说遇到了神仙,学会了穿墙越壁的本事。妻子听了不相信,王七就站起来做给妻子看。只见他憋足气,离墙几尺远,猛劲朝墙奔过去,结果一头撞在坚硬的墙壁上,顿时跌倒在地。妻子急忙跑上前去,把他扶起来,见他额头上鼓起了一个青包,足有鹅蛋大。妻子笑话他吹牛,他又羞愧又愤恨,连声骂道士不是个好东西。

崂山道士 篇7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这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故事。所以,老师不宜细讲,文章中蕴涵的道理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悟出来,学生讲出来比老师直接说出来好。同时,要避免上成了说理性的教育课。要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语文工具性和人让文性的平衡。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课文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划出自己有触动、有感觉的词句。

  2. 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再快速的读课文一篇

  A.文章题目中的“崂山道士”是指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B.“王七”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

  (围绕上面两个问题讨论时,老师虽然要引导学生围绕正面价值观去回答,但也应允许一些有不少很离谱的多元性的答案)

  (二)感悟课文

  1.“王七“来崂山的目的是什么?他达到了么?为什么?

  2.划出让你有感悟的句子,并把你的感受或体会通过读表现出来。(学生自由读,老师巡视)

  3.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三)课文拓展,回归整体。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2.谁来说说这则故事告诉你什么了?(避免说道理)

  三、作业布置:

  1.划出课文中四四字词,并自选3个造句。

  2.把自己划的句子读一读。

崂山道士 篇8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神采奕奕、羡慕、犹豫、倾慕、珠圆玉润。会认7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7个字。

  2.了解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3.从故事中领悟,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成就;投机取巧的人,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4.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难点

  领悟其中的道理,在感悟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让学生事先了解蒲松龄、《聊斋志异》。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不少同学们喜欢看神鬼故事书,其实神鬼故事在古代也颇盛行,比如《聊斋志异》,就是一部谈狐论鬼的书。我们今天就要学习其中的一篇——《劳山道士》。

  二、学生汇报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预设要点: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耗费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像一幕幕诗剧,一幅幅水彩画。它不仅是咱们中国文学的骄傲,还是世界文学当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劳山道士》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让我们先睹为快,感受它神奇梦幻的文学魅力吧。

  四、交流

  1.你读懂了哪些词,或者哪些字词需要大家帮助你理解?

  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的样子。

  倾慕:倾心爱慕。

  珠圆玉润:像珠子那样圆,像玉石那样滑润。这里形容歌声婉转优美。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一两句话概括。

  王七在劳山学法术,不想吃苦,结果什么也没学会。

  五、快速阅读,理清脉络

  1.哪几段写他山中的学法经历?(3到12段)

  2.山中学法时有两天发生了一些特殊的事儿,说说。

  相机小结、板书:

  看师演法(4到8段)

  缠师授法(9到12段)

  3.你能用同样的方法,给1到2自然段取个小标题吗?

  板书:拜师求法

  4.王七学法,结果如何,试根据13自然段内容写小标题。

  板书:演法失败

  5.根据小标题,理清故事脉络。

  六、重点探究

  1.哪部分还有疑难,或者你想重点研读哪部分?三读课文。

  2.交流。预设:

  ①学生可能对王七最后演法失败百思不得其解。此疑问可暂不作答。

  ②可能有不少学生对“看师演法”一部分兴趣浓厚,可引导进一步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看师演法”一段的确精彩。有几大奇迹?试拟个节目单。举例:

  纸月光满屋

  壶酒饮不尽

  筷子化嫦娥

  酒席移月中

  七、拓展

  演故事:

  劳山道士精彩演法,几大奇迹中,各小组任选其一,合作编一编,演一演。

  提示:文中动作语言不多,要想表现他们的法术奇妙,可借助众徒弟的神态表情、指点议论来表现。

  第二课时

  一、回顾

  各组演故事。(见上节课拓展活动)

  二、研读感悟

  1.小结,过渡。

  纸月光满屋,壶酒饮不尽,筷子化嫦娥,酒席移月中。能用成语表达你的感受吗?(不可思议、匪夷所思……)

  2.抛出问题。

  这一切多么不可思议!可根据上一节课我们对故事的整体把握——故事是写王七学法,写他拜师求法、看师演法、缠师授法、演法失败。但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写道士施法的每一个细节呢?

  3.细读全文,自找答案。

  4.交流讨论。

  引导:

  劳山道士法术高深,如何得来,故事中未说,猜猜。(从“恐怕你娇气又懒惰,不能吃苦”一句可看出,道士深知须历经千辛万苦方可得道。)

  王七想得到高深法术,知不知道要吃大苦耐大劳呢?又能否吃苦耐劳呢?(引导学生找书中相关句子,允许有不同的看法,在探讨中基本形成共识。)

  5.形成共识:

  王七知道要吃苦,也吃了不少苦(主要反映在“寻师苦、拜师难、生活苦”上)。在王七,包括我们不少同学看来,似乎是够操劳了,但离真正学到法术所需下的苦功还差很多,还只是“娇气又懒惰”。

  小结:原来花这么多笔墨,把看师演法的每个细节写得栩栩如生,就是用他所追求的法术之神奇,反衬他付出的操劳之少。

  6.读到这里,你一定有不少感悟。

  预设:王七就如《蜀鄙之僧》中的富者,有志向,但志向不坚,半途而废。

  王七太过浅薄,眼高手低,既想取得大成就,又不想付出艰苦的努力,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王七去学仙术,没有学到真正的仙术,就回家了。做事应该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

  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成就。

  …………

  7.我们可不能步其后尘。让我们写下对自己最有警醒作用的相关名言,以激励自己(自创与积累均可)。

  三、发散感悟

  1.一个故事,你们感悟到了这么多,真会读书。再读读,也许还会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

  2.交流,各抒己见。

  预设:王七好不容易学到了一点本事,却又好显示,所以“穿墙术”一到家就不灵了。我们要记住不可骄傲自大。

  特别可悲的是,失败后,他一点也不反省自己的行为,反而责骂师父。失败后应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

  3.故事给我们这么多启示,如果从主人公王七的角度,可以取个什么标题呢?试命题。

  四、自选拓展活动

  1.蒲松龄真大家也!“鬼狐成性格,笑骂皆文章”,你可以读读《聊斋志异》中的其他佳作。

  2.如果王七继续在劳山待下去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你认为王七怎样做师父才会教给他真正的本事?你认为这个故事还可以怎样改编出一些新的含义?你可以练练笔。

  3.请你练习讲这个故事,一定会为你赢得不少“粉丝”。

  板书:

  劳山道士

  拜师求法

  看师演法

  缠师授法

  演法失败

  不畏艰辛,才获成功

  投机取巧,终究成空

崂山道士 篇9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文中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文中揭示的道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同学们,听过“穿墙术”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去,看一段与“穿墙术”有关的故事。

  二、揭题,板题

  1.板题:崂山道士,读题。

  2.释题:崂山道士是指在崂山那儿的一个道士。道士信奉道教的修行人。

  三、初读,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文中生僻字拼读,查字典理解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试着概括。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小黑板,指名拼读生字词。

  2.正音。

  3.解释词语意思。

  4.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描写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王七,向崂山道士学穿墙术的故事。

  五、抓住重点展开学习

  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找出中带内部分。

  (1)默读。

  (2)分段交流。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王七准备去崂山道士访仙学道。

  第二部分(地2~9自然段):写王七来到崂山拜学道的情景。

  第三部分(地10~16自然段):写道士教王七穿墙术的情景。

  第四部分(17自然段):写王七回到家里就想妻子炫耀穿墙术,结果失败了。

  2.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在读懂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

  (主要了解王七在学道的过程中,吃不了苦,只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

  3.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在读懂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2)练口诀→喊“进去”→不敢进→壮胆进→喜出望外

  (3)联系可后最后一段,说说王七学法书的结果怎样?为什么回产生这样的结果?

  ①结果:望器无法穿墙,反而撞了一个大包。

  ②原因:他不听倒是的告诫,想妻子炫耀穿墙术。

  六揭示本文寓意,突破重难点

  1.讨论

  (1)你认为王七是一个怎样的人?

  (2)现实生活中真有穿墙术吗?

  (3)蒲松龄写的《崂山道士》用意何在?(你学了课文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2.汇报。

  (1)王七是一个不肯吃苦,游手好闲,想投机巧,捕捞而获的人。

  (2)没有。人穿墙没有,但信号穿墙的例子有。

  (3)目的是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肯吃苦,下功夫,否则一事无成。那些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人最终是没有好下场。

  七拓展延伸

  1.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现象。

  2.课后片断,知道阅读。

  3.谈谈《聊斋志异》。

  八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

  2.阅读《聊斋志异》。

  板书设计

  崂山道士

  /学道 吃不了苦 下功夫

  王七 肯吃苦→成功

  \学法术 投机取巧、一事无成 有毅力

崂山道士 篇10

  科目:语文 

  授课年级:五年一班 

  授 课 人:郑英伟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中揭示的道理(作者写作意图),懂得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是可耻的。(重、难点)

  2、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知道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出蒲松龄:(略)

  二、走进作品:

  1、教师简介蒲松龄《聊斋志异》一书素材的来源。

  2、引出课文《崂山道士》

  3、学生默读全文,理清脉络:

  这个故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4、学生分组交流、汇报,

  教师课件出示板书:

  开始(第1自然段)王七去崂山访仙学道。

  发展(第2-9自然段)王七在崂山拜师学道的情景。

  高潮(第10-16自然段)道士教王七学穿墙术的情景。

  结果(第17自然段)王七向妻子炫耀穿墙术,却失败了。

  5、带着课后思考题再次默读全文。

  6、学生分组交流、汇报,

  教师出示课件:总结作者写作意图。

  三、古今对比,感受现代文与文言文不同的特点。

  1、学生读一读课后的原文片段,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

  2、分组读第13—15自然段和文言文片段,体会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不同特点。

  3、出示课件。

  四、拓展:走近作者。

  附:板书设计:(以课件形式出示)

  故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

  开始(第1自然段)王七去崂山访仙学道。

  发展(第2-9自然段)王七拜师学道的情景。

  高潮(第10-16自然段)道士教王七穿墙术的情景。

  结果(第17自然段)王七回家向妻子炫耀穿墙术,结果失败了。

崂山道士 篇11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这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故事。所以,老师不宜细讲,文章中蕴涵的道理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悟出来,学生讲出来比老师直接说出来好。同时,要避免上成了说理性的教育课。要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语文工具性和人让文性的平衡。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课文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划出自己有触动、有感觉的词句。

  2. 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再快速的读课文一篇

  a.文章题目中的“崂山道士”是指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b.“王七”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

  (围绕上面两个问题讨论时,老师虽然要引导学生围绕正面价值观去回答,但也应允许一些有不少很离谱的多元性的答案)

  (二)感悟课文

  1.“王七“来崂山的目的是什么?他达到了么?为什么?

  2.划出让你有感悟的句子,并把你的感受或体会通过读表现出来。(学生自由读,老师巡视)

  3.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三)课文拓展,回归整体。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2.谁来说说这则故事告诉你什么了?(避免说道理)

  三、作业布置:

  1.划出课文中四四字词,并自选3个造句。

  2.把自己划的句子读一读。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