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九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电子版

2024-03-13人围观
简介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1  “内能”教学目标  a、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b、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c、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教学建议  “内能”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与动能概念相比,提出内能的概念,再进一步运用实验揭示内能与温度有关,最后将内能与机械能进行了区别。  分析二: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1

  “内能”教学目标

  a、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b、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c、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教学建议

  “内能”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与动能概念相比,提出内能的概念,再进一步运用实验揭示内能与温度有关,最后将内能与机械能进行了区别。

  分析二:本节知识可看作分子运动论的应用,可充分运用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对教材进行分析。

  “内能”教学建议

  建议一:在做扩散速度比较实验过程中,为使实验更明显,应使两杯水的温度差大一些,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建议二:在将内能时要注意内能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要注意纠正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误解。

  建议三: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它们在概念上极其相似,要注意区分,可以从概念、组成、运动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区别,并举实际例子加以说明。

  建议四: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是一个要点,要教会学生从温度变化去了解、理解内能的变化,为后面章节讲解内能变化做铺垫.另外,在讲解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时,可先做实验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速度,得出实验结果后,启发学生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猜测温度与内能大小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内能”教学设计示例课题

  内能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3.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教学重点

  内能以及内能改变与温度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具

  红墨水、玻璃杯、热水、冷水。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

  由已学过的机械能知识类比得出内能的概念。

  二、内能

  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三、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速度越大,分子动能大,内能越多。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因此此种运动又叫热运动。

  四、比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能,与物体微观结构有关;机械能是宏观物体机械运动有关的能量。

  例题:甲、乙两块冰的质量相同,温度均为—10℃.甲冰块静止于地面,乙冰块静止在距地面10m高处,则这两个冰块相比较

  a.机械能一样大

  b.乙的机械能大

  c.内能一样大

  d.乙的内能大

  答案:选项b、c

  五、小结

  内能与温度有关

  六、作业

  p17—1、2

  教师引导

  实验比较在不同下扩散现象的快慢(对比红墨水在冷水与在热水中的扩散)。

  引导

  讲评

  回忆分子运动论的三个基本观点

  观察实验现象

  想一想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并自己得出结论:物体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多。

  比较比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做题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2

  目的

  1.通过实例和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个物理过程。

  2.了解做功和热传递就改变内能的效果说虽然是等效的,但它们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

  3.理解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时里等效的物理意义,并能计算有关问题。

  教具

  热功互换器;压缩空气引火仪。

  重点

  热功当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提问:正在绕地球运行的卫星具有哪几种能量?这几种能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应答:卫星具有内能和机械能——卫星的动能跟卫星跟地球及其他星球间的相互作用的势能。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卫星的质量和运动速度,卫星的势能决定于它的质量和与地球或其他星球间的距离,卫星的内能大小与它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提出:卫星的速度和与地球间的距离变化了,卫星的动能和势能就变化,卫星的内能能否改变呢?

  二、引入新课

  1.教师以实例说明物体的内能是可以改变的。如将一铁钉在火上烧,铁钉的温度升高了,其内能也随着增加了。因为物体受热时膨胀,使分子间距加大,分子势能增加,同时分子运动加快,使得物体内分子平均动能增加。

  又如将一杯水放在室内,水温逐渐降低,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演示:在热功互换器内装一半乙醚,用软木塞盖紧,并将铜管固定后用软绳与铜管摩擦,管内乙醚不久便会沸腾将软木塞顶开。

  分析:乙醚蒸气会将塞子冲开是因为人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管子和乙醚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的结果。

  再请学生举一些内能改变的实例,并回答卫星的内能是否能改变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研究,通过怎样的物理过程才使物体的内能改变?

  请学生分析上述实例、实验及他们自己所举的例子,归纳出,象铁钉、热水是通过热传递使物体内能改变的,热功互换器的实验是通过做功使物体内能改变的。

  小结:能够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3.教师用压缩空气引火仪,将活塞拿出,在原玻璃筒内放入一块硝化棉。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这块硝化棉点燃?

  应答:可用火柴点燃(热传递的方法)。

  演示:将活塞向下猛按,使管内空气急剧压缩而温度升高,硝化棉被点燃(外力做功的方法)。

  小结:以上说明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可以收到相同的效果。

  5.提问: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它们在本质上是否一样呢?

  分析做功是通过物体的宏观位移完成的,所起的作用是物体的有规则运动跟系统内分子无规则运动之间的转换,从而改变物体内能。

  热传递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的。所起的作用是系统以外物体的分子无规则运动跟系统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之间的转移,从而改变物体的内能。

  由此可见,它们的区别也就是做功使物体内能的改变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的转化,热传递则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三、巩固练习

  1.初中学过“热量是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学过本节后你对热量有什么新的认识?

  应答:物体吸热或放热的过程是热传递的过程,也就是物体内能增减的过程,物体内能改变了多少可用热量显度。

  四、布置作业略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候会把瓶盖弹起,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

  2、将半杯热水倒进半杯冷水后变成了一杯温水,是因为热水失去了一种能量,冷水得到了一种能量,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观点来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

  (二)新课教学

  如图1所示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那么运动的分子是否也有动能呢?

  结论: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称为分子动能。

  如图2所示,弹簧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势能,那么,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结论: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间也有势能,称为分子势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4

  (2)注意:

  ①内能指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能量,单独某个分子的动能或势能不能称为物体的内能。

  ②内能是由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共同决定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为什么?)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在一给出简单的解释。

  实验结论: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实验二:气体膨胀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出现

  的白雾,并分析原因。

  说明:瓶内原有的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看不见;瓶内出现白雾

  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这是由于空气推动塞子做功,内能减小,温度减低所致。

  实验结论: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想一想:水壶盖被推起的原因是什么。

  7、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________和________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的温度越高体的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越_______,物体的内能越_____

  3.无论是冰冷的冰块,还是炽热的铁水,尽管它们温度相差很大,但它们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因而都具有________,也就是说________具有内能

  4.下列有关物体内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0℃的物体内能为零

  b.温度低的物体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小

  c.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

  d.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随着增大

  5.20xx年10月15日,“长征2号”火箭将我国第一颗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到太空飞船在绕地球飞行近22小时后,载人返回舱脱离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安全着陆。返回舱在穿越地球大气层疾速下降的过程中与空气剧烈摩擦,其表面温度急剧升高,这时,返回舱的( )

  a、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不变,内能增加

  b.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c.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

  d.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内能不变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3、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用来量度内能的变化。

  4、知道热机的种类和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教学重点

  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都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能够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这些宏观的物体都具有一定形式的能。那么,微观的粒子是否也有能量呢?

  一、内能(热能)

  视频:红墨水扩散(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

  教师:说明温度越高,粒子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越剧烈。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举例说明物体的内能,并强调它的特点。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0℃以下的冰也具有内能。

  二、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引入:生活体会――冬天时手很冷,经常通过搓手以取暖。用锯条锯木板时,用手摸一下锯条,会觉得很烫。野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种方法是钻木取火,等等。

  1、演示实验: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

  教师讲解:

  (1)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2)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摩擦和压缩气体都可以说是对物体做了功)。

  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2、演示实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

  1教师讲解: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凝成小水滴。

  结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

  小结:从能的转化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功可以用来度量内能改变的多少。

  3、联系与应用。

  (1)为什么气温随高度的增大而降低?

  地面附近密度较小的空气吸收太阳辐射膨胀而上升,推挤周围空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当上层气团因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而下沉时,气团收缩,外界空气挤压气团,对气团做功,使气团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2)为什么用气筒给自行车打完气后,摸一下气筒外的外壁,会变热?

  当我们给充足气的轮胎放气时,能看到在气门芯附近有一些小水珠,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三、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1、复习回顾:什么是热传递?它有哪几种形式?

  热传递:使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现象。

  传导――热量通过接触物体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流体)自身的流动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辐射――热量不通过物体媒介,直接由高温物体发射到低温物体的传递。

  2、演示实验: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教师提问: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小图钉为什么会掉下来?金属棒的内能为什么会增大?金属棒上各部分是不是同时达到相同的温度,为什么?

  出示图片:采用冷敷降低体温。

  结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单位也是焦耳。

  讨论:有一个装有铁屑的烧瓶,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铁屑的内能增加?

  小结: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本质上有所区别。

  四、比热容

  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释放)的热量,叫做

  2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强调单位的读法以及物理含义。

  解释比热容表,同时列举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提问:现在,同学们能解释为什么同一时刻走在沙子上和水中有不同的感受呢?

  问:你能根据比热容的概念说出当中有关的物理量吗?

  板书:q吸=cm(t-t0)、q放=cm(t0-t)

  例题分析,请你试着用刚学的公式进行计算。(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想一想:烧一壶水所需的热量大于你计算得热量值,这是为什么?

  问:什么是“海陆风”?海陆风是怎么形成的呢?评价学生回答,并作补充说明。

  五、热机

  1、热机的工作原理:

  热机就是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例:蒸汽机、汽油机、柴油机、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燃气喷气发动、火箭喷气发动机等。下面介绍应用广泛的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构造和工作过程。

  2、汽油机(举例)

  (1)构造:进气门,排气门,气缸,活塞,火花塞,曲轴,连杆。

  (2)工作过程: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端向下运动,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从进气门吸入气缸。

  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燃料混合物被压缩,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做功冲程:在压缩冲程末尾,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烽塞向下运动,并通过连杆带运动曲轴转动。

  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把废气排出气缸。

  注意: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他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六、燃料的热值燃料的热值

  观察课本上的“几种燃料的热值”表格,说明不同的燃料,即使质量相同,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也是不同的,这个特性可以用热值表示,并给出定义和单位,并结合简单的例题会计算有关热值的习题。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出发,给出惯性的概念(注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然后从生活经验的角度,提供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帮助学生认识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最后通过“想想议议”的讨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议

  1.要重视实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

  惯性现象很多,由于实验的特点是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实验可采用并进式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验的能力。如让学生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实验。有些演示实验,可让学生登台表演。

  2.通过教学训练物理语言和表达能力。

  可以惯性小车演示实验为例,让学生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原因,训练如何运用知识解释问题。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弄清楚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原因是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还可参考典型例题示例中的部分内容)

  3.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下,要注意纠正。

  (1)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2)惯性是力,即惯性力

  (3)不受力有惯性,受力无惯性

  (4)静止有惯性,运动无惯性

  4.可补充的惯性实验(可当堂演示,也可制作成录像片)

  (1) 如图9-2-1所示,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表明原来处于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此实验比较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宜作为引入课的实验。

  (2)小车上的圆柱体

  (3)烟圈实验演示气体的惯性

  (4)车上投篮实验演示运动物体的惯性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解释惯性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装有水的杯子、硬纸板、鸡蛋、纸条、木尺、棋子、录像、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新课

  方法1:用新奇实验引起学生兴趣

  [演示实验]

  1. 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

  结论: 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如图9-2-3)匀速运动的电动车上面小球落下,恰好进入下面的球篮。

  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

  方法2 :用学生可操作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实验]指导学生自己完成撤纸条的实验,打棋子实验(此实验可由学生参与演示)。

  结论: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二、新课教学

  1. 什么是惯性。

  方法1: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讨论分析理解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的内涵。在用方法2中的问题检验其理解情况。

  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引导:用“惰性”比喻“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外界力的作用,就能很明显的表示出它的“惰性”;如果受到力的作用,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不过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它的“惰性”,但它的“惰性”仍不会改变。即: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

  方法2:由于惯性是个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一般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惯性保持的是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

  例: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

  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体现在保持静止)

  2) 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体现在保持10m/s速度匀速运动)

  3) 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虽然车做加速运动,此时的惯性体现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过后来没保持住。)

  2.惯性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小实验或录像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惯性现象,实验选择要注意具有代表性。

  [录像]烟圈实验

  简介洒水枪,水离开枪后还能继续向前是由于水具有惯性,(下落是由于受重力改变了运动状态)。

  由上面实验分析得出:

  “固、液、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静止、运动”---任何情况都有惯性

  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3.惯性现象的分析

  方法1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演示]惯性小车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木块为什么向后倒和向前倒。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做车时惯性的表现,安全带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学生简单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研究对象由于受力运动状态改变情况——惯性的具体表现。

  方法2:学生举出惯性现象并进行解释。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请学生自己选择上面做过的惯性实验或列举的其它惯性现象进行描述,互相补充,总结出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并用此步骤再分析其它问题。

  4.惯性现象的应用与防止

  请学生举出实例。

  三、小结

  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四、作业:阅读教材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通过实验探究或体验惯性现象,理解物体的惯性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汽车启动)、速度减小(刹车)、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2.准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现新问题。

  • 推荐阅读:
  • 2022九年级物理寒假作业答案(精选4篇)
  • 2019国标版九年级物理寒假作业答案
  • 九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反思
  • 九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内能测试题
  • 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87页)(新人教版)
  • 九年级物理《17.2内能》教学设计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九年级历史教案
  • 九年级政治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