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马说》公开课教案 马说优秀公开课实录

2024-03-13人围观
简介《马说》公开课教案 篇1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马说》公开课教案 篇1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 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四,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幻灯片)

  五.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1.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2.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马说》公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马说》公开课教案 篇3

  人教八下第五单元

  马说

  [课件1:题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实验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马说》](等待上课时用)(课件1作为第一张幻灯片,上面安置有各个环节操作按纽:图片欣赏、教学目标、作者简介、文体介绍、课文识读、课文分析、课堂练习、词语小结、扩展阅读、思考作业等。)

  [学习目标]

  1.背诵这篇千古名作,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寓意。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埋没和摧残人才的现实。

  [教学安排]

  课堂一课时。(布置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欣赏[课件2][课件3][课件4]

  展示学习目标[课件5]

  二、点击[课件5]回到[课件1],依次点击下方小矩形按钮,进行教学活动。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其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课件6]

  《马说》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尽管如此,他仍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后仍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课件7]

  文体介绍:“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一般是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托物寓意;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即说马、谈马、论马。[课件8]

  请选择与“马说”的“说”完全相同的选项。a.《说说我自己》b.《爱莲说》c.《捕蛇者说》d.《说勤》[课件9]

  课文识读:阅读课文[课件10],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注意文中重点词语,比一比,看谁解释得快又准。[课件11]

  讨论探究。讨论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课件12]

  试用“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代入原文,再朗读一遍,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课件13]、[课件14]

  再读课文,注意读出五个“也”字的感情色彩。

  ——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课件15]

  讨论2: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课件16]

  课文分析:[课件17]、[课件18]

  课堂练习:合作释疑。练习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意。[课件19]

  练习二.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a.安求其能千里也b.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件20]

  词语小结:本文词语知识小结。[课件21]、[课件22]、[课件23]

  扩展阅读:马价十倍(《战国策》)[课件24]

  思考作业:拓展思考: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课件25]

  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后练习,请以“伯乐相马与毛遂自荐”为题,联系社会实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课件26]

  三、课堂结束。再见。[课件27](可根据需要插入音乐)

  河南农业大学附中王子亮

《马说》公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⑴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

  ⑵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⑶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

《马说》公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加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板书课题并释题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自学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

  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

  五、集中解疑

  六、检查自学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世有伯乐(lè),然后有千里马

  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所以读(xià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夫)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这样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执策而临之(握,拿)(面对着)

  3、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食不饱(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

  不以千里称也(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按)

  虽有千里之能(的)

  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义)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耶(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执策而临之(鞭子)

  策勋十二转(记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转折连词,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顺承连词,来)

  4、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七、布置作业

  思考书后探究●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问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二)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问题

  1、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问题

  1、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3、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

  四、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文。

《马说》公开课教案 篇6

  马说

  教学任务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教学目标

  1. 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3. 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ĭ) 骈(pĭan) 一石(dañ)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三 )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1)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⑥,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名词 鞭子 代词 代词 sì 动词 通饲“喂”

  策 其 之 助词 食

  作动词 鞭打 语气词 动词 shí 名词 食物

  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 同桌间互相听读

  (2) 男女生比赛朗读

  (3) 全班齐读

  (五) 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 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 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4 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 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6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自我评价

  我以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有三:1.导入新颖.<<神雕侠侣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以之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当堂成颂。像《马说》这样的经典名篇能够背诵,从长远观点看,这是最使学生受益的。其三就是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讨论,而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作出选择,这样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当然,本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及同仁不吝指教

《马说》公开课教案 篇7

  【教学思路】

  1、知识教学点:

  ⑴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⑵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⑴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⑵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想】

  1、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中国,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2、作者介绍。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二、正音

  学生听课文朗读,给生字注音,划出通假字。

  三、学生初读课文,试领会课文内容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3、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4、学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 (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 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

  2、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⑵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⑶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⑷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⑹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⑴同桌间互相听读。

  ⑵指名学生朗读。

  ⑶全班学生齐读。

  六、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4、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七、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八、课堂练习及中考链接

  九、课外阅读

  十、 迁移讨论

  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的素质”

  十一、布置作业

《马说》公开课教案 篇8

  语文导学案(49)  

  年级:初二 主备: 审核: 时间: 、4、16  

  课题:复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课时:一课时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会翻译重点句子。  

  3、体会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虽有名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6﹞执策而临之(     )  

  (7)一食或尽粟一石( ) ﹝8﹞安求其能千里也(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文中第一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   

  4、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具体表现:   

  思想感情:   

  5、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  

  6、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7、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9.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0.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11.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甲)送东阳马生序(略)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辞色 义正辞严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下列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烨然神人 b. 白玉之环  

  判两人 缠万贯  

  c. 右备容 d. 主人日食  

  气相投 接再厉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录,走送之( ) ②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媵人汤沃灌( ) ④左佩刀,右备容( )  

  ⑤余幼时即学( ) ⑥ 录毕,送之 ( )  

  ⑦媵人持沃灌(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以是人多以书假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6.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答:   

  7.从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  

  (2) ;  

  (3) 。  

  8、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 ② ③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  

  10、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1.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12.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14.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15.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6.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 ④家贫无资   

  18.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

  假 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1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篇章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21.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 ( )(只需填序号)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从师读(      )  ⑵以袜实米(      )⑶负以致师(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  

《马说》公开课教案 篇9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以下这篇韩愈《马说》和《千金市骨》对比阅读答案是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韩愈《马说》和《千金市骨》对比阅读答案

  【甲】韩愈《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千金市骨》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 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诚:真心 ⑥致士:纳贤士 ⑦见事:被侍奉)

  阅读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买其首五百金( )

  (4)鸣之不能通其意( )

  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___(3分)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千金市骨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1.⑴用鞭子打 ⑵买 ⑶它(的) 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2分,每小题0.5分)

  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2分)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3分,正确一处1分,言之有理即可。)

  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4分,除去“呜呼”,其余4个分句每句1分,对“其、也、所、者、安、事、 捐”等词语理解或句式不落实的酌情扣分。)

《马说》公开课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马说》公开课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领悟文章寓意,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重点难点】

  1.领悟文章寓意。

  2.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教学方法】朗读法、开放式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出示图片,介绍图片)

  最近有张照片在网上很火,我请大家欣赏一下。照片上的女孩前几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在表演复试中落榜,一时情绪失控,在现场大喊大叫,被网友称作“咆哮姐”。同学们,你知道她咆哮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她喊的是“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就没人赏识我呢?那么你们也有这样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吗?

  (学生谈自己不被赏识的经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板书课题——马说)

  二、共鸣

  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

  明确:日行千里 一食或尽粟一石

  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

  明确: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的“也”有愤慨的语气。

  3.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疏通文意。然后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

  第一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时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叹号所起的作用。)

  4.谁能拯救千里马?

  屏显资料: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明确:这就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故事。只有伯乐才能拯救千里马。没有伯乐,千里马永无出头之日。也正如作者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隔着遥远的时空,我分明听到了一声叹息。可这叹息和不平真的仅仅是为了千里马吗?

  5.《马说》说谁呢?屏显资料:

  韩愈资料(一):

  韩愈资料(二):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再厉……

  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明确:看了资料二,同学们你们觉得韩愈是千里马吗?(是)那为什么会有和千里马相似的遭遇呢?因为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荐。马说说谁呢?其实说的就是韩愈自己。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达到的一个共识是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写人。马中的精品是千里马(板书:马──千里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书: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很丰富的情感和意图。(板书:托物寓意)所以,韩愈借马的遭遇发的不平之音也就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同学们不是也从此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吗?

  (三)韩愈,我想对你说……

  那么,既然都是同病相怜的人啊,彼此温暖一下吧。韩愈写出了大家的心声,大家也拿起笔给怀才不遇的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

  (下发纸条,学生写安慰的话,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三、争鸣

  千里马和伯乐,谁重要?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学情也可以形成一个小辩论会)

  屏显下图:

  小结:关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展示了良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伯乐和千里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觉得这张图可以很好地诠释它。两者应当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少了谁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而黑中的白,白中的黑揭示的是千里马会成为未来的伯乐,而伯乐曾经也是一匹千里马。所以当韩愈后来终于成为朝廷命官,由千里马变成伯乐后,他——

  (屏显资料)

  韩愈发现提携的千里马有:

  李翊在韩愈的推荐下,考中进士。

  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

  韩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为一代儒家宗师。

  四、一鸣惊人

  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怎样获得他人的赏识?

  学生讨论交流后,出示太极图。

  教师分析:

  我找伯乐,是主动;伯乐找我是被动。两种方案皆可,但是无论如何选择,要记住的是主动里会有等待,被动里其实暗藏着蠢蠢欲动的心。而两者都有成功的案例。

  屏显资料: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获得他人赏识的途径。)

  五、课堂小结:

  “文言文”三个字的意思是美好的语言文章。跨越千年,这些文章依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启迪。《隆中对》中有

  诸葛亮一站成名的秘密;《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有怎么说别人才爱听的技巧;《扁鹊见蔡桓公》里有讳疾忌医的教训……这些文

  章都是同学们即将要学到的。爱上他们吧,同学们,因为它们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 仿“陈欧体”,为自己写一段代言词。

  选做题:推荐阅读

  如果你想知道韩愈最后怎样当上了朝廷的命官,请读《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韩愈》。

《马说》公开课教案 篇12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设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四、【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1、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七、【课前准备】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 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了解体裁

  师:请学生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龙马精神、塞翁失马等等), 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听说过伯乐

  相马的故事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文学家的散文作品《马说》。有谁愿意为大家解释这一课题呢?明确:“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意图: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⑴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见。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倒装句:

  ⑴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 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意图: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 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 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 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意图:四、五两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六)、延伸拓展

  畅所欲言:1、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

  2、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 推荐阅读:
  • 《马说》公开课教案(精选16篇)
  • 《马说》公开课教案
  • 《永远的白衣战士》公开课教案(精选15篇)
  • 公开课《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樱花(精选14篇)
  • 郑愁予《错误》公开课教案(精选16篇)
  • 一节乱的公开课的教学反思(通用2篇)
  • 中班优秀公开课教案
  • 大班优秀公开课教案
  • 小班优秀公开课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