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

2024-03-13人围观
简介怀疑与学问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   1.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怀疑与学问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

  1.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学习中也应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议论文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三、教师带读课文 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四、布置阅读思考题。

  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五、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

  六、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七、逐段讲解课文。

  ㈠第1、2段。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㈡第3段。

  1、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2、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㈢第4段。

  1、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㈣第5段。

  1、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异? 一、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二、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2、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㈤第6段。

  1、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水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干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八、归纳中心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怀疑与学问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及其相互关系,懂得怀疑精神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

  2.了解议论文常用的几种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在学生懂得怀疑精神对于治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养成好问的学风,成长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四)美育渗透点

  借助分论点有力地支撑中心论点的严谨的结构美,

  二、学法引导

  本文语句通俗易懂,可在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已经有一点了解的情况下,通过阅读,辨析论点、论据及运用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说理的思路,结合分析理解书后习题四,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论点,是学习的重点,可以通过放手让学生阅读,小组讨论、辨析来完成。

  2.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论证思路,是学习难点,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分析、归纳。

  3.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与遇事不想动脑筋多思考,一味依赖别人的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分辨不清,教师宜作一点提示和引申。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议论文三要素知识,整体了解文章内容、思路、及所用论证方法。2.结合练习四,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3.教师在课上,一方面要对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作点拨,另一方面,可以与学生一起,另选事实作论据替换文中的事例,以帮助学生掌握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构,着重分析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逐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从小就有怀疑的精神,读书时善于提出疑问,他一生在史学领域有许多独到的研究,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是他的治学经验的结晶。这篇文章深刻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大有益处的。

  本文议论的是怎样做学问,作者善于层层深入地阐述问题,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论点,因此,文章虽短,但论证全面而透辟。

  (三)教学过程

  1.由古今有成就的学者、名人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故事导入。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

  (1)概括出本文议论的问题。

  (2)理解“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意思。

  3.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理解下列思考题:(投影) .

  (1)本文的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如果不是,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运用了哪两个分论点紧扣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两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还是层进关系?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1)本文的标题只提出了本文议论的问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所以只是论题。本文的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

  明确:(2)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应是递进关系。可从文章概括两个分论点的一句话运用的关联词看出来。这句话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n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采用的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还……”。

  4.指导研读第3至5节及第6节,着重通过节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加之朗读体会,感受本文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

  明确:3~5节为论证中心论点,提出并论证第一分论点。3—4节论述对于传说的话,不

  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3节,侧重论述别人的传说不

  一定可靠;第4节紧承上文,点出第一层的中心意思,阐明怎样正确对待传说的话。第5节

  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此层是对上一层的引申和扩展。

  第6节,首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上两段所论趣的共同论点(即第一个分论点)”后半

  句提出本段的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接着先从正反_两面讲道理,再摆事实进行论证。最

  后指出“墨守前人的旧说”的恶果,从反面论说了怀疑在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方面的意义。由此,层层拓展,进行论证。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从文章整体人手,通过阅读、分析、体会,懂得了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的道理,特别是本文摆出中心论点后,运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与遇事不动脑,一味倚赖别人,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在第4节这样阐述:“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可见,文中所说的怀疑,是建立在动脑筋思索的前提上的。是真正求知,做学问的表现。

  (五)布置作业 . 。

  1.整理本文结构提纲,加深理解,本文层层深入论证的特点。

  2.继续朗读课文,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练习替换论据,学会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写议论性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议论文提出的论点要为人所信服、接受,必须选用翔实有力的论据来证明。事实论据越确凿、有代表性,理论论据越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就越有说服力。摆事实、讲道理,是绝大多数议论所采用的基本论证方法,本文也是这样。引证、例证、分析事理透彻详尽,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论证论点,说明事理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明确:本文突出地采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引证:文章开头引用了古代著名的大学者程颐和张载的话作为论点,又作为论据,很有说服力。中间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与该段的小论点十分切合,也十分精当。

  例证: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疑的事例。用这些确凿的事例作论据是很有说服力的。 i

  (二)结合完成?练习四”,加深对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方法的理解。

  (三)试着在文中运用引证和例证_的地方,选用别的论据来替换,看谁找得既多,又与文章论证的论点紧相吻合。

  (四)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所举例子能证明观点。

  (四)总结、扩展

  论点和论据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点能统率论据,论据能紧扣论点。我们不仅要学

  会扣住论点选择有说服力的论据,还要能够从材料中准确地提炼出论点。

  完成下列扩展训练

  美国有家工厂的一台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请来一位专家。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方画了一条横线,机器很快修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儿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1.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简明的文字表述出来。(不超过10个字)

  (提示:知识有价,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根据这则材料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

  (五)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发生的一次纠纷,边听边辨析各自的观点及运用的论据,然后就此提出自己的某一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写一篇以议为主,叙议结合的练笔。

  (六)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篇3

  教学目标

  (1)着重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使用,注意怎样把引名言、叙事例、讲道理结合起来以证明论点。

  (2)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

  (3)理解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教学建议

  论点与论证方法

  论述怎样做学问。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为证明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精辟,令人信服。

  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在论述中,条分缕晰,层次分明,其中过渡句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当作者引用两位古代哲学家的话作为文章的论点之后,用三段话层层推进,提出对传说要疑,进而又扩展到对书、对学问也要疑,初步确立怀疑的基本作用,然而作者并未由此进入总结,却用一个并列复句既总结上文,又开启下文,像一座桥梁,把作者的另一层意思连接起来,使论述走向更新的一个层面。这个过渡句用得恰到好处,无生硬之感。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并理解文中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2)学习课文层层深入论证的结构形式。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文标题)就是要阐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问题,即“学则须疑”、“学者先在会疑”。

  (2)预习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或完成下列问题(可以用投影的手段出示给学生)

  ①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启迪:

  流俗:

  停滞:

  大儒:

  ②课文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能删去?(可分组讨论)

  ③本文的论题是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④我们学过哪五种常用的论证方法?本文主要是用的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

  (3)研习课文

  ①朗读课文,解释“预习” ①中的词语。

  让数名学生依次读完一遍,边读边理解词语;老师予以指正。

  ②整体认读,概括段意。

  (先让学生各自思考并写出段意,然后三人以上的小组讨论并有代表发表意见,其它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指导并修改。)

  教师明确如下:

  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学生齐读全篇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与论证过程。

  (2)理解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教学过程

  (1)研读第一部分

  ①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②提问:课文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能删去?

  明确:引导学生学习引用名言作为全文开头的写法。开头两段用了引用名言的写法。所引的两句古代名言,在全文中起了提出中心论点、充当论据的作用,并使开头显得新鲜活泼,所以不能删去。

  ③提问:本文的论题是什么?

  明确:揭示了文章的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研读第二部分

  ①齐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②讲解:作者认为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这种根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靠别人的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别人的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③提问:第4段运用了哪些事例,论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运用了“古代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明白易懂。

  ④课文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呢?

  明确:课文运用讲道理论证方法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先正面说: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这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然后从反面说,如果不是这样,就是盲从,就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名言,使论证有力。

  ⑤什么叫“怀疑精神”?文中是怎样阐述的?

  明确:文中第四段中阐述:“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先指出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在第五段又具体论述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作用:“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①指名学生朗读第6段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②提问:第6段课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论述了什么分论点?怎样论述的?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明确:课文承上启下,归结了第3、4、5段课文分论点后,提出第6段课文的分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首先作道理论证:对别人的话不假思索,那是惰性的表现,是不能治学的,只有在不断发问中,学问才会丰富起来(“反面”—“正面”)。其次举例论证:戴震事例说明发问求解的重要性。再次,从正面阐述一切学问家做学问都要抱怀疑的态度,又从反面阐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这样,有力的论述分论点。

  (4)归纳小结

  本文善于分析事理,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列举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运用道理论据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怀疑与学问 篇4

  教学目标

  (1)着重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使用,注意怎样把引名言、叙事例、讲道理结合起来以证明论点。

  (2)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

  (3)理解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教学建议

  论点与论证方法

  论述怎样做学问。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为证明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精辟,令人信服。

  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在论述中,条分缕晰,层次分明,其中过渡句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当作者引用两位古代哲学家的话作为文章的论点之后,用三段话层层推进,提出对传说要疑,进而又扩展到对书、对学问也要疑,初步确立怀疑的基本作用,然而作者并未由此进入总结,却用一个并列复句既总结上文,又开启下文,像一座桥梁,把作者的另一层意思连接起来,使论述走向更新的一个层面。这个过渡句用得恰到好处,无生硬之感。

  第 1 2 页

怀疑与学问 篇5

  教学目标

  (1)着重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使用,注意怎样把引名言、叙事例、讲道理结合起来以证明论点。

  (2)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

  (3)理解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教学建议

  论点与论证方法

  论述怎样做学问。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为证明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精辟,令人信服。

  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在论述中,条分缕晰,层次分明,其中过渡句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当作者引用两位古代哲学家的话作为文章的论点之后,用三段话层层推进,提出对传说要疑,进而又扩展到对书、对学问也要疑,初步确立怀疑的基本作用,然而作者并未由此进入总结,却用一个并列复句既总结上文,又开启下文,像一座桥梁,把作者的另一层意思连接起来,使论述走向更新的一个层面。这个过渡句用得恰到好处,无生硬之感。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并理解文中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2)学习课文层层深入论证的结构形式。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文标题)就是要阐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问题,即“学则须疑”、“学者先在会疑”。

  (2)预习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或完成下列问题(可以用投影的手段出示给学生)

  ①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启迪:

  流俗:

  停滞:

  大儒:

  ②课文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能删去?(可分组讨论)

  ③本文的论题是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④我们学过哪五种常用的论证方法?本文主要是用的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

  (3)研习课文

  ①朗读课文,解释“预习” ①中的词语。

  让数名学生依次读完一遍,边读边理解词语;老师予以指正。

  ②整体认读,概括段意。

  (先让学生各自思考并写出段意,然后三人以上的小组讨论并有代表发表意见,其它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指导并修改。)

  教师明确如下:

  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学生齐读全篇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与论证过程。

  (2)理解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教学过程:

  (1)研读第一部分

  ①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②提问:课文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能删去?

  明确:引导学生学习引用名言作为全文开头的写法。开头两段用了引用名言的写法。所引的两句古代名言,在全文中起了提出中心论点、充当论据的作用,并使开头显得新鲜活泼,所以不能删去。

  ③提问:本文的论题是什么?

  明确:揭示了文章的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研读第二部分

  ①齐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②讲解:作者认为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这种根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靠别人的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别人的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③提问:第4段运用了哪些事例,论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运用了“古代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明白易懂。

  ④课文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呢?

  明确:课文运用讲道理论证方法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先正面说: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这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然后从反面说,如果不是这样,就是盲从,就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名言,使论证有力。

  ⑤什么叫“怀疑精神”?文中是怎样阐述的?

  明确:文中第四段中阐述:“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先指出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在第五段又具体论述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作用:“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①指名学生朗读第6段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②提问:第6段课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论述了什么分论点?怎样论述的?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明确:课文承上启下,归结了第3、4、5段课文分论点后,提出第6段课文的分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首先作道理论证:对别人的话不假思索,那是惰性的表现,是不能治学的,只有在不断发问中,学问才会丰富起来(“反面”—“正面”)。其次举例论证:戴震事例说明发问求解的重要性。再次,从正面阐述一切学问家做学问都要抱怀疑的态度,又从反面阐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这样,有力的论述分论点。

  (4)归纳小结

  本文善于分析事理,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列举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运用道理论据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怀疑与学问 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表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本文谈到要有怀疑精神,而《说谦虚》一文谈到要谦虚,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分析:“怀疑”与“谦虚”对于我们都需要,两者并不矛盾。“怀疑”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求得真知而独立思考,“谦虚”是指应承认自己的知识的不足而渴求新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谦虚才能求知,而求知须经怀疑,以力求真知。因此,两者都是我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需要的:我们既要有谦虚精神,又要有怀疑精神,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学观点上的应用。

  3.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分析:“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思考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结构层次)的回答。

  (四)学生朗读课文(叫两个学生朗读)。

  (五)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提问: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同学回答毕,教师酌情适当讲评。)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六)逐段讲解课文。

  第1、2段。

  提问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讲解: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提问二: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讲解: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3段。

  教师:第3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话: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困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提问一: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讲解:D是正确的。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提问二: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讲解: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提问三: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讲解: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4段。

  提问一: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讲解:这段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提问二: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讲解: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第5段。

  提问一: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讲解:一、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二、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提问二: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讲解: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第6段。

  提问一:第6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讲解:这句在文章中起两个作用:一、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H个分论点。第3、4、5段在总论点提出后,先作论述,然后在这句的前一分句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这个分论点说明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的一个方面,从一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阐明了总论点;后一分句提出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从另一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阐明总论点。二、承上启下,使前后部分紧密相联,全文浑然一体,而且使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前一分句承上,是上文论述的总结,后一分句启下,提出后文要论述的论点。“不仅……,也……”,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使文章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

  提问二: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讲解: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七)归纳中心。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八)议论写作特点。

  (参见“难点、重点分析”第3.4两题。)

  二、作者及文中提到的几位名人。

  1.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在厦门、中山、北京等大学任教。解放后,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务。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他一生坚持记笔记66年,即使在十年动乱受到迫害以及住院治病期间也不中断。他一共写了500多万字笔记,共1200多册。其中有不少“创见”,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主要著作有《顾颉刚文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2.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洛阳人。曾和兄程领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新政。讲学达30余年。程颐的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

  3.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县(现陕西省眉县)横梁镇人,世称横渠先生。青年时代学过兵法,欲结客收复沈西失地。曾任祟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中。

  4.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在馆五年,病死。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又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成为一代考据大师。在哲学上有力地批判理学家“理在事先”等理论,强调了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著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等。

  5.朱衰(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爱源价属江西)人。侨寓建阳(分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有很深的研究。

  三、关于戴震问塾师本事。

  生十岁,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右行一章以下,问其塾师曰:“此何以知其为孔子之言,而曾予述之?又何以知其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先儒予朱子所注”云尔。即问子朱子何时人也?曰:“南宋。”又问孔子曾予何时人也?曰:“东周。”又问宋去周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又问然则子朱子何以知其然?师无以应。(戴先生行状)

  四、治学格言选录。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骂行之。”(《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陈宏谋)

  6.“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嘉)

  7.“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陈献章)

  8.“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9.“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一言以敝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赫塞)

  五、有争议的问题。

  1.关于作者。

  文章的作者一说为吴世昌,认为是吴世昌先生于1934年代顾领刚先生写的。

  吴世昌,我国现代作家,文学史研究专家。浙江海宁县人。1932年燕京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编辑。1947年赴英国讲学深造,1962年返国,任中科院文研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红楼梦)探源》《罗音室诗词存稿》等。

  2.关于文章结构划分。

  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应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引用名言,提出中中心论点。第二部分(第3~ 5自然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此部分可分两层:第一层(第3、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索,不应当随便轻信。第二层(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是认为该文应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阐明总论点,是本文的论证部分,应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第3~5自然段,第二层为第6昂然段。

  3.关于第3自然段的论证方法。

  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这一段用的是类比论证方法。另一种意见认为这一段用了比喻论证方法。

  4关于原文的语病问题。

  主要有四处:

  原文一:“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这句话现教材删掉了“不论信不信”和“都”。原文主要有两个问题:①“不论信不信”,意思是说:“不管我们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问题在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已经有了相信或不相信的结果,又怎么还谈得上“应当经过一番思考”呢?②“不论信不信”是从正反或肯否两个方面说的,与之相对应,这句话的后半部分也应当从两个方面讲,使前后一致。可原句后半部分却只从“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一个方面做出判断。因此把原文改成现在的样子是合适、恰当的。由于已删去“不论信不信”,从语感上再保留“都”也属多余,故一并删去为好。

  原文二:“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现教材把“必须”改成了“必要”。按《现代汉语词典》注,“必须”是“一定要”的意思,据此义,说怀疑是“辨伪去妄的一定的步骤”则不通。另外,安汝磐编《常用词用法例释》对“必须”的语法特点作了说明:“必须”在句子中作谓语动词的状语,不作谓语和定语。原句中“步骤”为名词,系宾语中心词,它不能受作状语的“必须”的修饰。因此改文中用“必要”《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不可缺少”)是恰当的。

  原文三:“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现教材在“对于别人的话”之后,增加了“不经过思索”一句。原文在语法上是通)饭的,但在逻辑判断上有毛病。照该句所言,对于别人的话,如果都打点折扣的承认,那就是思想上的勤奋了。所以原文省略了必要的表达内容,是不恰当的,应补出。

  原文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都是这样起来的。”现教材将“起来”一词换成了“产生”。原文用“起来”与“发明”“理论”“作风”等搭配,总觉拗口,不合当代人语言习惯。改动是恰当的。

怀疑与学问 篇7

  教学目的:

  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

  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重点:

  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二、新授。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

  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

  颉()滞()儒()塾()

  启迪墨守虚妄辨伪去妄

  (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划分教学设计>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部分第一层(3、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部分第二层(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小结:本文的结构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三、作业:熟读课文,记忆生字生词。给本文列提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教学设计>文章的结构层次。

  二、新授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破折号后注明作者,是完整的引用格式,体现了作者治学严谨的风格。

  2.这两句名言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并证明中心论点)

  3.这两节作为教学设计>文章的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把他们从文中删去?[用了引用名的写法。这两节在全文中起了提出中心论点,并充当论据的作用,还使教学设计>文章开头显得活泼有新意,所以不能删去。]

  (二)分析学习教学设计>文章的第3、4节。

  1.朗读课文,找出3、4节中举的三个事例,说说它们要证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国难危急时刻有各种传说的例子,“三皇”、“五帝”的传说,和“腐草为萤”的传说。第一个事例论证的传说不,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第二和第三个事例,论证的是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告诉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2.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对待传说?[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3.什么是怀疑精神?[经过一番事前的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

  4.“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怀疑精神]

  5.给第四节课文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细读这节课文,想想这层内容与上一层的内容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不能,因为这一层紧承上一层内容,也是更进一层的说明。相对于书本、学问来讲,人们很容易对传说产生怀疑,只有人们能对传说产生怀疑,才有可能对书和学问产生怀疑,课文中的排列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2.“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人之有先怀疑才可能思索,只有思索才可能辨别是非,三个步骤是按人对事物进行怀疑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进行调整后就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了。]

  3.作者是如何论证对一本书或一种学问进行怀疑的?[先从正面论证要对书和学问进行怀疑,再从反面论证对书和学问不怀疑就是盲从,就是迷信。]

  4.文中引用孟子的话的作用是什么?[证明作者的观点正确,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三、小结:

  1.思考这部分课文用哪种论据证明作者的观点?[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2.作者用两个小层次论证了具有怀疑精神的必要性,它可以帮助人们消除迷信或盲从,进而也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四、作业。完成课后第二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起的作用是什么?[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前半句归结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

  ②文中第②③④⑤句与第①句的关系是什么?[第②③④⑤是用讲道理的方法证明第①句提出的论点,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

  ③文中第⑥⑦○8句与第①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第⑥⑦○8句是用事例论证第①提出的论点,第⑥句提出一个小论点,第⑦○8句是用事例来证明第⑥句提出的小论点和第①句的全段论点。]

  ④第○10○11句分别是从那什么方面论述的?[第⑩句是从正面论述,第○11句是从反面举行论述]

  2.思考第⑨句中“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如果去掉就失去了这种强调作用]

  3.第⑨句中的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它们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论”、“判定”、“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合。]

  4.这段文中共有三个“这样”,把他们找出来,说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第一个“这样”指到“对别人的话,不仅过思考,都不打折扣的承认;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的事“对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5.第○11据中“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不能,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文化”活动的一种,文中的顺序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之后就讲不通了。]

  6.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二)分析本文中论据的种类。

  本文中共用了两种类型的论据:到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事实论据体现在第4节和第6节。道理论据体现在第1、2、5、6中。

  (三)分析本文的论证,各举一例。

  本文中为了突出论说的力度,是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三种论证方法。举例略

  (四)总结扩展。

  论点和论据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点能统率论据,论据能紧扣论点。我们不仅要学习扣住论点选择有说服力的论据,还要能够从材料中准确的提炼论点。

  完成下列扩展练习。

  美国一家工厂的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请来一位专家。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方花了一条横县,机器很快修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1.从这则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有价]

  2.根据这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三、作业:完成课后第二题和第四题。

  上一篇:《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3

  下一篇:《怀疑与学问》《一个少年的笔记》教案及练习

怀疑与学问 篇8

  第一部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p(  )如  虚wng(  ) 停zh(  ) 私sh(  ) 步zhu(  )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⑵尽信书不如无书。

  3.选出不是中心论点的一项(  )

  a、学者先要会疑。

  b、学则须疑。

  c、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d、做学问时,我们应有怀疑精神。

  4.怀疑精神包括哪三步?

  5.怀疑与学问有着怎样的关系?(用书中的原话回答)

  6.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怀疑精神吗?结合课文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读选文,回答问题:

  ⑴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⑵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⑶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⑷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⑸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⑺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⑻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⑼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是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7.请根据本段内容,推测并写出前一段的论点。

  8.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d、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9.第一句中谈及“消极方面”的作用是,谈及“积极方面”的作用是。

  10.读6至9句,回答问题:

  ⑴相呼应的两句是     和     。

  ⑵举事实论据的是     句。

  ⑶四个“常常”概括了。

  ⑷“一切学问家”的“一切”和句中的四处“常常”可否删去?为什么?

  11.第十句中三个“新的”作用是。

  12.第十一句中“学术”和“文化”两个词为什么不能互换?

  13.语段2至5句与第一句之间的关系是。

  14.第7、8两句写戴震好问,是事例论据,直接证明的观点是(  )

  a、学者先要会怀疑。

  b、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c、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d、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第二部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路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5.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16.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17.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①②③。

  18.第三自然段中加点的“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换,原因是什么?

  19.第三自然段中划直线的句子的含义是。

  20.\'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在这句话中,\'这样的事例\'是指怎样的事例?

  第三部分:

  21.有时,当父母的往往喜欢这样抱怨自家的孩子:“你看,人家的孩子……”这句话说得节省与含蓄,不过,个中滋味也只好由那“自家的孩子”慢慢地体会。如果你是“自家的孩子”,定会知道父母想要说的是。假如你不是“自家的孩子”,听到别人父母说出这样的话来,你是怎样理解他的言外之意的?(2004年梅州试题)

  22.下列各项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004年泸州试题)

  a.对于昨天发生的那件事,张三当时不在,一窍不通,就不必再问他了。

  b.为了筹建广场,他呕心沥血,到处奔波。

  c、老师浯重心长地给我讲了许多道理,列举了大量名人的事例。

  d.在科学史上,一些科学发明往往源于异想天开。

  23.依次填入下面语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004年内江试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青少年     阶段所受的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有着很大的     ,在青少年阶段,知识、艺术的营养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疑是     的。

  a.成长  作用  有利  b.成才  影响  有利

  c.成长  影响  有益  d.成才  作用  有益

怀疑与学问 篇9

  课文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於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於何书?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书是何时人着的?著者何以知道?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麼科学根据?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於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对於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躲懒。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躲懒。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鍊出来的。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於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於流俗传说,就是对於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教案

  一、前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2、学习需求分析:

  本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片训练议论文朗读的好范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朗读、分析、总结、提升。

  3、思想与情感: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三、学习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四、学习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共二课时。

  六、教学策略: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学习难点: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语言导入。

  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

  布置作业。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布置阅读思考题:

  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朗读课文。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二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第二段两层各围绕什么中心来写?它们和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同学们考虑。

  完成思考题二。  

  听讲解。

  自读课文。

  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结构层次的回答。

  两个学生朗读。

  回答:

  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二部分(3—6段)阐明总论点,这是本文的论证部分。这个部分分两层写:第一层是第3—5段,第二层是第6段。

  展示幻灯片1、2

  展示幻灯片3

  展示幻灯片4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先作论述后提出分论点。

  学习难点: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逐段讲解课文。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第三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话:“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A.①│② ③ ④(并列)

  B.① ② ③│④(并列)

  C.①│② ③ ④(因果)

  D.① ② ③│④(因果)

  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第四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四段还写第五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第六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回答: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回答: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回答:

  D是正确的。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回答:

  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回答: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回答:

  这段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回答: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回答:

  第四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五段则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四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五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

  回答: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回答:

  这句在文章中起两个作用:一、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二个分论点。二、承上启下,而且使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

  回答: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回答: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展示幻灯片5

  展示幻灯片6

  展示幻灯片7

  展示幻灯片8

  展示幻灯片9

  展示幻灯片10

  七、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或者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①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悉思考举例的论证方法。②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经过自己怀疑。主要用道理论证的方法。

  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基本条件。主要用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1920年毕业后留校当助教。同年冬应胡适之约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又标点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着手编纂《辨伪丛刊》,1922年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1926~1929年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任教。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由对《尚书·禹贡》的研究而倡导历史地理和边疆地理的研究。抗战时期,在昆明、成都、重庆任教。同时潜心著述,编辑刊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担任《资治通鉴》校点工作的总校,完成了二十四史标点总其成的重任,继续进行对《尚书》的研究,不断发表研究古史、历史地理及古籍考辨的文章。顾颉刚是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开拓者之一。他在民歌、传说、神话、民间风俗等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均有较杰出的成绩。著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顾颉刚民俗论著集》、《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选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怀疑与学问 篇10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

  1.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学习中也应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议论文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三、教师带读课文 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四、布置阅读思考题。

  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五、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

  六、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七、逐段讲解课文。

  ㈠第1、2段。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㈡第3段。

  1、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2、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㈢第4段。

  1、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㈣第5段。

  1、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异? 一、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二、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2、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㈤第6段。

  1、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水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干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八、归纳中心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怀疑与学问 篇11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譬p 如:例如。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坏了。多指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了破绽。

  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是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墨守:因循守旧、死守。

  停滞zh :停止。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顾颉刚(1893~1980),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1920年毕业后留校当助教。同年冬应胡适之约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又标点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着手编纂《辨伪丛刊》,1922年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1926~1929年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任教。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由对《尚书·禹贡》的研究而倡导历史地理和边疆地理的研究。抗战时期,在昆明、成都、重庆任教。同时潜心著述,编辑刊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担任《资治通鉴》校点工作的总校,完成了二十四史标点总其成的重任,继续进行对《尚书》的研究,不断发表研究古史、历史地理及古籍考辨的文章。顾颉刚是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开拓者之一。他在民歌、传说、神话、民间风俗等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均有较杰出的成绩。著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顾颉刚民俗论著集》、《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选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2、相关知识:

  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基础和手段,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写作方法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三至五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递进复句,恰好概括了前后两个方面的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作两层,有两个段内小论点,一层进一层的论证中心论点。第三、四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所以对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五段扩展开去,又提出另一个段内小论点: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论及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2)事理分析得透辟周密。

  文章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说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说明事实和根据有两个来源,说明传说不一定可*,而从传说找证据又为治学所不可缺少,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事前思考这个道理。又如对什么叫“怀疑的精神”,作者阐释得十分明确。所谓怀疑,是指决不轻信,是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决定信与不信;进而又把怀疑分析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在论证怀疑对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又将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分析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五步。这些分析都是很透辟很周密的。

  (3)引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文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作用。开头不只引了程颐的话,还引了张载同一观点的话,而且这两人都是古代著名的大学问家,用他们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五段中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说这“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的意思,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

  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四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怀疑确有必要。作者举例时,就读书时该怎样怀疑、追问,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具体的借鉴,对人很有启发。第六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讲他幼时读书善疑,先是向塾师提了两个问题,塾师回答后,又发疑问,足见富有怀疑精神,而这正是他日后成为大学问家的基本条件。这一事例论证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四、重难点导析

  (1)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就实质而言它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是论据。可作分论点的有两种事物:一是不需要证明的现成的理论观点,诸如已被公认的无需再加以证明的定理、公式、经典作家的论断等;二是需再加证明的一些观点或论断。本文分论点属于后一种。

  (2)对两个分论点基本含义的理解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是个递进复句,前半句中“消极”指的是被动接受别人的学说观点,后半句中“积极”指的是主动创立自己的学说观点。

  【练习解答】

  一、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怀疑能让我们思索和辨别学问,避免盲从和迷信,是做学问的前提。

  二、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不一定可*,所以不能随便轻信,因此,要对学问持“怀疑”态度。

  三、怀疑的价值体现在它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证明“怀疑”的价值主要为:一方面从消极方面以事例来论证,它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另一方面是从积极方面论证,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因怀疑而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作者还选用了一些具体事例证明了它是一切“创新”的基本条件。

  四、人人在客观事物面前,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是从“疑”开始的。

  【类文品读】

  富心有术

  民富方能国富,身富方能心富。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富了各省,从而富了中国,富了老百姓,从而富了国家;人富了,获得一种成就感,身价提升;倘是“为富不仁”,违反社会“游戏规则”所致富,“偷来的锣敲不得”,那心里的成就感就不稳定,身份也可疑;但即使是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操练,身富了,有时心里却还难免空落落的,因为当面人家可能都奉承着你,背地却把他的身富而心空当作笑话在茶余饭后一侃,风吹回来钻进你的耳朵眼儿,终究还是不好受。

  身穷心富的例子,自古有之。孔夫子就赞扬过他的爱徒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的条件下保持着精神富有的快乐。作为单个人的一种价值取向,这本是无所谓的事。在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有那亿万富翁们过着一种物质上最朴素的生活。但问题是这不能成为一条道德标准,尤其不能成为一条全社会必须遵从的道德规范。就全社会而言,我们还是应当把身富心亦富视为一种最正常的生存状态。

  对于社会上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可能“皆成尧舜”的,“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是古训(《史记·管仲列传》里说的);“人穷志短”这句话也不是污蔑劳动人民的“谰言”。除非你在当中非加上个“必”字。对于社会上大多数人而言,身富方能心富,算不上个规律也总是个多见的现象吧!

  但身富和心富却又有个互相制约的关系——心富的人会问:人需财几何?多多益善么?怎么个多多益善?是不是该让自己成为个装满了“发财发财发财”的瓶子,里头什么别的都装不下了?记得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写过一篇小说,叫《人需地几何》,讲一个人去买地,那卖地的人说,你只管在田野上跑,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山,不管你跑多大一个圈儿,只要你在太阳收敛最后一缕余光时跑回出发点,那些地就属于你了。结果那买地的人太阳一升就开始狂跑,因为他心里头只装着“多点多点多点”的念头,所以总不愿拐弯和回转,到他终于不得不跑回原处时,在离终点只有几码的地方,那生命的瓶子便爆裂了。我记得老托尔斯泰在这篇小说的末尾写了这么一句,算是回答了题中提出的问题:“从头到脚,只需四尺。”那自然是按土葬的墓穴算,我们现代人实行火葬,所以现在来答还要再打折扣。

  世界上身大富而心亦富的人,一般总把所赚的钱,大部分用于再投资而不是个人的奢侈消费。现在且不去说他们,我们一般人的所谓富,只是追求个人小康,追到头,无非是希望自己拥有一套或一栋住起来宽敞舒适的房子,或者还有一部私人小轿车,并且自己在工作期间和退休之后,都能负担起房子、车子和别的方面较为像样的消费,如此而已。在这样的人生追求之中,身富与心富应同步进行。

  心如何富?我以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读书,读正经书,读传知识的书,读美文。别看如今这世界视听文化如此之发达或者说嚣张,微电子技术无孔不入,计算机已经进入了家庭,但传统意义上的用纸印刷装订而成的书,至少在我们生命的存在之年里,绝对仍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或曰知识载体,或曰富心的工具。

  家里有书架吗?书架和书架上的书是“富有”的最古典也最新潮的典型标志。建议你读中外古今的文学名著,如今读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的《艰难时世》、托玛斯·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那样的书,应当感受更深,因为你会从中刻骨铭心地意识到,商品经济不可回避,然而人性善美的光辉应超越商品经济而世代相传!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载体(  ) 谰言(  )

  2.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你能概括出文章的第二段的内容吗?

  4.“孔子就赞扬过他的爱徒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的条件下保持这精神富有的快乐。”请把这句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5.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认为“身富”和“心富”的关系如何?

  6.第五段引用托尔斯泰的《人需地几何》的目的何在?

  7.作者认为“富心有术”的途径是什么?

  (参考答案:1.略 2.身富也要心富。 3.仅仅身富是不够的。 4.词语意思接近即可,如:君子固穷、安贫乐道等。 5.可以分几条来答:①身富亦心富才是正常的生存状态。②身富才能心富,对社会而言,算不上规律也是个多见的现象。③身富心富互相制约。身富固然重要,心富应更充实。 6.论证心富和身富的关系,没有心富,身富也是空的。 7.读书,读正经书,读传知识的书,读美文。)

  【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譬如(  ) 虚妄(  ) 停滞(  ) 儒家(  ) 懒惰(  )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不攻自破:

  ⑵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尽信书不如无书:

  ⑶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辨伪去妄:

  3.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经过   、   、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a、思索、怀疑、辨别  b、辨别、思索、怀疑

  c、怀疑、辨别、思索  d、怀疑、思索、辨别

  4.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做学问必须抱怀疑态度。  b、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c、学者要会疑。  d、学则须疑。

  5.我们常说的“四书”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大学》之外,还有 、 、 三部。

  6.选出从反面论述的一项(  )

  a、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自己亲自去观察。

  b、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c、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d、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7.读课文,写出下列加点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⑴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

  ⑵这是谁说的。这:

  ⑶都是这样产生的。这样:

  ⑷我们信它,因为它“是”。它:

  8.议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下列各条与恒心、毅力无关的论据有哪些?结合你掌握的知识,补充两条与此有关的谚语、格言、名言或事例作为论据。( )

  a、水滴石穿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马克思坚持写作四十年而成《资本论》

  d、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e、鲁迅在书桌上刻上“早”字

  f、一生之计在于勤

  补充材料:

  二、同步解读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9.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10.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11.“对于别人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那么不懒惰的表现应该是        。

  12.第⑨句中的冒号能改为逗号吗?为什么?

  13.第⑩句中三个“新的”作用是         。

  14.第⑾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两个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15.本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和        。

  三、美文赏读

  出世与入世

  1981年冬天我自北京大学毕业前夕,我的老师、美学大师朱光潜教授曾给我题辞: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我一生以此自勉,并用来勉四方学友。

  据我所知,朱先生这句赠言最早是他评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李叔同一生历尽曲折和坎坷,饱尝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最后成为一代高僧。他抗战时曾写下了“念佛不忘救国”以警示世人。李叔同以其崇高的道德风范和人格力量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吸引影响了一代知识者。

  不久我将朱老这一手迹向他的朋友、著名作家冯亦代展示,冯先生又欣然命笔,给我题写了:

  唯有出世才能入世。

  朱、冯二先生的题赠使人回味无穷。

  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只有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朱、冯二先生的题辞确是这种辩证思想的结晶。

  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现实是现实了,但总是跳不出来,囿于成见,很难有什么大作为。这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

  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的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神干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是白热化了。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

  文学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也可以看成一个入世和出世的问题。现实主义主要是入世,浪漫主义主要是出世,在大作家、大诗人的身上实际上也是二者并存的。即使是被称为浪漫主义的大诗人李白也有很现实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还有《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也会写出很现实的情意绵绵的恋爱诗来,鲁迅先生对他的《闲情赋》早有评论。

  16.文中“出世”指的是 ,文中“入世”指的是 。

  17.“出世”与“入世”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朱光潜先生认为 ,冯亦代先生认为 。

  18.弘一法师李叔同“念佛不忘救国”,这是“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其中,“念佛”是 的表现,“救国”是 的事业。

  19.“入世”太深或一味“出世”都是不可取的。下列现象分别属于哪一类?

  a、斤斤计较  b.熟视无睹  c.袖手旁观

  d.枉费心计  e.患得患失  f.好高骛远

  入世太深的是 ;一味出世的是 。

  20.本文在论述“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时,首先阐述应有     的精神,然后再阐述要做 的事业,在此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

  21.本文举 的例子,是证明出世是为了入世这一观点的,举李白、陶渊明的例子,是证明 。

怀疑与学问 篇1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

  1.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为研讨本文的教学重点论证方法做准备。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

  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高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几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章结构

  第3、4课时:逐段分析文章,理解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三、教师带读课文

  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四、布置阅读思考题。

  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五、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

  六、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七、逐段讲解课文。

  ㈠第1、2段。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㈡第3段。

  1、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2、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㈢第4段。

  1、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㈣第5段。

  1、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一、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二、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2、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㈤第6段。

  1、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水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干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八、归纳中心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九、教学小结

  十、布置作业

怀疑与学问 篇1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他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治学经验写成此文。文章写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短短的篇幅把几个重要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

  本文有不少值得学习的东西。论点的提出,论据的使用,论证的特点,语言的特点,都有值得学习之处。这些方面,有的在第四单元议论文中见到过,有的则是本文中比较突出的或新出现的。

  教学重点可放在理清文章结构以整体把握文章、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进式论证、正反说理对比论证、语言特点等方面。

  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2.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思考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结构层次)的回答。

  4.学生朗读课文(叫两个学生朗读)

  5.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提问: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同学回答毕,教师酌情适当讲评。)

  讲解:这篇文章有六个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一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棗程颐”第二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棗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第二部分(3?段)阐明总论点,这是本文的论证部分。这个部分分两层写:第一层是第3?段,第二层是第6段。这两层各围绕什么中心来写?它们和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这两个问题同学们在课后也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题二一六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先作论述后提出分论点。

  2.层进式论证、对比论证。

  3.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过程

  1.逐段讲解课文

  第1、2段

  提问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讲解: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提问二: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讲解: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3段

  教师:第三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话:“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提问一: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a.①│② ③ ④ b.① ② ③│④

  (并列) (并列)

  c.①│② ③ ④ d.① ② ③│④

  (因果) (因果)

  讲解:d是正确的。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提问二: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讲解: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提问三: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讲解: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棗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4段

  提问一:第四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讲解:这段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提问二: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讲解: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三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第5段

  提问一: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四段还写第五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讲解:一、第四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五段则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四段,又写第五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二、第四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五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提问二: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讲解: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第6段

  提问一:第六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讲解:这句在文章中起两个作用:一、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二个分论点。第三、四、五段在总论点提出后,先作论述,然后在这句的前一分句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棗“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这个分论点说明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的一个方面,从一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阐明了总论点;后一分句提出第二个分论点棗“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从另一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阐明总论点。二、承上启下,使前后部分紧密相联,全文浑然一体,而且使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前一分句承上,是上文论述的总结,后一分句启下,提出后文要论述的论点。“不仅……,也……”,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使文章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

  提问二: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讲解: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棗“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讲解两个重点

  提问一: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讲解:“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一、第四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五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三、第六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第六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提问二: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上一篇:《我的“长生果”》教案及练习

  下一篇:《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3

怀疑与学问 篇14

  【教学构想】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因此,我想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人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使两者得到统一,从而使传统教法与教学创新得以有机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四、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

  师生交流:

  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事实论据比较容易理解,道理论据却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因此,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例如文中说:“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这既是论证的过程,又是道理论据。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和文中所举戴震的事例,就会觉得作者的这个道理论据不但与论点紧紧相扣,而且是很有说服力的。)

  3.教师设疑: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相机提出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多了解一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我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布置作业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学生学习了议论文后,就要引导学生实践写作简单的议论文,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挖掘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本质,提出新颖的见解,以培养创新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从一个角度立论,立论要新颖,有独到之处,从中心论点中分解成几个分论点,摆事实讲道理,把现象或问题的本质逐一剖析,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从学生写作的结果来看,这种尝试达到了预期目的。)

怀疑与学问 篇15

  一、选择正确的一项

  1.对文章开头两段的特点概括得最完整、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引用了名言

  b.提出了中心论点

  c.提出了中心论点: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d.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2.第四段中,“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中“这”指代的是

  [    ]

  a.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b.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

  c.对传说提出问题

  d.不轻信传说

  3.“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句中的“是”和“非”是指

  [    ]

  a.正确  不正确

  b.事实  非事实

  c.没有所指,只是说明有一番事前思索

  二、阅读下面的选段并回答问题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完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11)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①句在文中起了________的作用。它恰好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________和________。

  2.这段话中11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请用“/”在下面标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1)

  3.②③④⑤句同①句有什么关系?⑥⑦⑧句同①句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⑨句中“要这样……”句中的“这样”指代的是________

  5.举例说明本段的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d  2.b  3.b

  二、1.承上启下(略)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3.②③④⑤与①句是总分关系,层层深入  论证“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⑥⑦⑧句同①句是总分关系,⑥句叙,⑦⑧句举例,叙例结合。

  4.“这样”指代的是前面的“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四个步骤,缺一不可。

  5.(略)

  • 推荐阅读:
  • 怀疑与学问(精选14篇)
  • 怀疑与学问
  • 怀疑与学问
  • 怀疑与学问
  • 怀疑与学问
  • 怀疑与学问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