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生物实验教案范文 生物实验教案设计方案

2024-03-11人围观
简介生物实验教案范文 篇1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生物实验教案范文 篇1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

  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

  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的细胞。

  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生物实验教案范文 篇2

  学习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通过调查,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调查法的一般步骤及生物分类方法。

  难点:撰写调查报告。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某生物小组要想了解北关市场的各种蔬菜其销售状况,这时我们常用到调查法。

  2、当你走进农田,要记录你所看到的生物并对其进行分类,应采用什么方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尝试应用调查法

  1、自学教材P7—P9页,结合调查活动,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

  自学提示:

  (1)结合红背景内容,熟悉调查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在农田调查中,是否只调查植物。

  (3)设计调查农田生物的调查表。

  (4)调查时,能否损伤动植物或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

  (5)结合P9页讨论题,讨论回答

  2、小结讨论,交流问题

  3、师生归纳总结

  学习任务二: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1、自学P9页最后一段,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自学提示:

  (1)玉米属于植物,它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生物的分类依据一般有几种?

  (3)对你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2、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3、师生归纳总结

  三、系统总结

  四、拓展应用

  小明在调查神童山的生物种类时,发现一株不认识的植物,于是他小心地用铁铲将该植株挖出,带回学校请教老师。你认为他的做法对吗?请简述理由。

  五、诊断评价

  1、下列活动,可采用调查法进行的是

  A、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C、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测定D、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2、某同学在调查活动结束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植物,动物他所采取的分类依据是

  A、生物用途B、生活环境C、比大小多少D、形态结构

  3、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订合理的,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亡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调查过程中要,对调查结果要,有时要用。

生物实验教案范文 篇3

  实验目的

  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

  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动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

  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1回答问题1:实验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小组2回答问题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与其他叶片作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小组3回答问题3: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叶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脱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颜色观察。

  小组4回答问题4:向叶片中加碘液是因为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叶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机物淀粉。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遮光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各小组可相互补充、完善)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后反思

  1.先讲大的步骤,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较

生物实验教案范文 篇4

  目的要求:

  1、学习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

  洋葱鳞片叶,清水,稀典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一、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一)准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临时装片

  3、用刀片切取一块洋葱鳞片叶或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以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三)染色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观察临时装片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三、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依照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一个细胞画全各部分,周围的细胞只勾出轮廓就可以了。

  四、讨论:

  1、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

  答: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剂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往往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死亡。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2、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答: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五、课外练习

  制作黄瓜表层以果肉细胞细胞或黑藻细胞临时装片

生物实验教案范文 篇5

  一、实验目的:

  清晰地看到无机物和有机物。

  二、该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有机物和无机物”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50页的一个实验。无机物和有机物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无机物和有机物,更好地了解细胞的生活,我设计了该实验。

  三、教材实验不足之处:

  1、取材不理想,选用了小麦种子。

  2、实验结果不明显,种子燃烧后看不到有机物,只能领会到被烧掉的.是有机物。

  四、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取材方面:选用了大鱼肋骨。

  2、实验方面:由一个实验——燃烧小麦种子,改为了两个实验,即骨的煅烧及骨的脱钙。

  3、通过实验,能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无机物和有机物。

  五、实验步骤:

  1、用镊子夹取鱼骨在酒精灯上煅烧,观察骨的颜色变化,并闻煅烧过程中的气味。骨的煅烧

  2、将大鱼肋骨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的烧杯中,约过15分钟左右,将大鱼肋骨用镊子取出,并在清水中洗去肋骨上的盐酸,观察骨的变化特点。

  六、实验结果:

  1、骨煅烧后,烧掉了有机物,剩下了硬脆的无机物。

  2、骨在盐酸中浸约15分钟后,溶解了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而且将剩下的有机物用镊子取出后,再用清水冲洗,能用手将这一根大鱼肋骨弯曲并打成结。

  所以,整个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七、小结:

  该实验效果明显,取材容易,操作时间短,简单明了,设计严密。通过实验能够给学生直观而真切的感受,使其认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生物实验教案范文 篇6

  目的要求:

  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

  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的装置的用具材料。

  方法步骤:

  1、根据你的经验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建议参考课本上的插图制作饲养和观察使用的工具。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上,观察他的身体外形是否分节,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节带共有多少节?

  (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觉察体表是否有黏液?

  (3)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你所看到的腹面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3、观察蚯蚓的运动。

  (1)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他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的粗细长短的变化。想想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2)、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他的运动及身体变化,并与它在糙纸上的运动作比较。

  注意:在观察过程中,应该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讨论:

  1、蚯蚓适于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3、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

  实验二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提出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作出假设:鸟的身体轻,受到地心引力小、鸟有翅膀、鸟的肌肉发达。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

  提示:

  1、你所观察的鸟(如家鸽,或其他善飞行的鸟)的体型是怎样的?这与它的飞行有什么关系?

  2、将鸟的翅膀轻轻展开,你能否识别出在飞行中其主要作用的羽毛?这些羽毛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排列上是彼此重叠还是相互间留有间隙?想想这是为什么?鸟的翅膀成什么形态?这与飞行有什么关系?

  3、摸摸鸟的胸部肌肉,与其他部位的肌肉相比,肌肉的发达程度怎样?

  4、看看鸟的骨骼,可以发现胸部的骨头很突出,将胸骨特点与这块骨上附着的肌肉联系起来考虑,你会做出怎样的推测?

  5、你所提出的假设都能通过观察来检验吗?如果不能,请你查找资料。

生物实验教案范文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传授"对照实验"的思想方法,理解酶的特性、酶促反应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实践—理论— 实践"的一般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生物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一)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酶与酶促反应,是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动的必备知识。

  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ATP的知识后,学习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酶和ATP是新陈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对于学生认识新陈代谢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体会对照实验的基本思想

  利用实验探索的直观性,借助实验现象,理解酶的化学本质、特性、影响酶促反应、酶的应用等多个领域的问题。

  难点:

  酶的特性的实验探究

  学会分析各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三)编排特点

  1、简洁明了

  "酶与酶促反应"知识介绍精干,便于阅读;

  "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评价指南拓展视野"目的清楚

  2、注重探究

  知识与动手结合

  知识与动脑结合

  3、图群丰富

  实验图示、知识图示、实物图示结合

  三、教学对象

  (一)知识与经验

  1、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常识,有化学实验的'基础。

  2、前面学习了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等生物学实验。

  (二)学法与技巧

  1、学生具备用阅读、协作学习、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2、学生具备实验探究的基本常识

  (三)发展与提高

  1、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实验设计技能

  2、培养分析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四、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想

  1、思想方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知识呈现、情景创设、自主协作、知识建构

  2、过程方法: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题引入、学生阅读、方案讨论、学生探究、实验分析

  3、认知方法:体现认知规律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设计思想综述: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图示引入、学生对教材阅读、提出问题实现知识的呈现和情景创设;探究方案的讨论在进一步创设情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协作式的探究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分析探讨及事例的分析等活动,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在整个学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的设问、实验方案的讨论、探究结果的分析和事例分析,体现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实验探索、分析与归纳

  2、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生物实验教案范文 篇8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B)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3.脂肪的鉴定原理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 染成红色

  三、实验过程

  见书P18

  四、实验用品

  见书P18

  五、注意

  1.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2.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3.蛋白质的鉴定中先加双缩脲A,再加双缩脲B

  六、讨论

  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据是什么?

生物实验教案范文 篇9

  说课内容:七年级生物(上)《观察植物细胞》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整和能力,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出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多媒体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

  (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生物实验教案范文 篇10

  目的要求:

  1、学习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

  洋葱鳞片叶,清水,稀典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一、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一)准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临时装片

  3、用刀片切取一块洋葱鳞片叶或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以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三)染色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观察临时装片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三、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依照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一个细胞画全各部分,周围的细胞只勾出轮廓就可以了。

  四、讨论:

  1、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

  答: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剂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往往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死亡。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2、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答: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五、课外练习

  制作黄瓜表层以果肉细胞细胞或黑藻细胞临时装片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学习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通过调查,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调查法的一般步骤及生物分类方法。

  难点:撰写调查报告。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某生物小组要想了解北关市场的各种蔬菜其销售状况,这时我们常用到调查法。

  2、当你走进农田,要记录你所看到的生物并对其进行分类,应采用什么方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尝试应用调查法

  1、自学教材P7—P9页,结合调查活动,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

  自学提示:

  (1)结合红背景内容,熟悉调查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在农田调查中,是否只调查植物。

  (3)设计调查农田生物的调查表。

  (4)调查时,能否损伤动植物或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

  (5)结合P9页讨论题,讨论回答

  2、小结讨论,交流问题

  3、师生归纳总结

  学习任务二: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1、自学P9页最后一段,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自学提示:

  (1)玉米属于植物,它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生物的分类依据一般有几种?

  (3)对你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2、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3、师生归纳总结

  三、系统总结

  四、拓展应用

  小明在调查神童山的生物种类时,发现一株不认识的植物,于是他小心地用铁铲将该植株挖出,带回学校请教老师。你认为他的做法对吗?请简述理由。

  五、诊断评价

  1、下列活动,可采用调查法进行的是

  A、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C、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测定D、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2、某同学在调查活动结束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植物,动物他所采取的分类依据是

  A、生物用途B、生活环境C、比大小多少D、形态结构

  3、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订合理的,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亡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调查过程中要,对调查结果要,有时要用。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一、实验设计思想:本节教学设计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旨在探究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新课改下的生物实验整合点和切入点,构建整合的环境。

  搭建优化实验过程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二、实验目的要求:

  1.认识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

  2.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

  3.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

  三、探究实验准备:

  1、实验材料准备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消毒牙签,烧杯,吸管,0.9%生理盐水,稀碘液(或龙胆紫),水纸。

  2、实验安排全班56人,4人一组,共分14组。

  3、课时安排:l课时。

  四、实验探究过程:

  一、实验预习探究提纲:(投影展示,师生切磋,为实验的顺利进行作铺垫)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

  2、刮取口腔黏膜时为什么要消毒牙签?

  3、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为什么要涂抹几下?吸

生物实验教案范文 篇11

  一、实验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旨在探究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新课改下的生物实验整合点和切入点,构建整合的环境。

  搭建优化实验过程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二、实验目的要求:

  1.认识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

  2.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

  3.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

  三、探究实验准备:

  1、实验材料准备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消毒牙签,烧杯,吸管,0.9%生理盐水,稀碘液(或龙胆紫),水纸。

  2、实验安排全班56人,4人一组,共分14组。

  3、课时安排:l课时。

  四、实验探究过程:

  一、实验预习探究提纲:(投影展示,师生切磋,为实验的顺利进行作铺垫)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

  2、刮取口腔黏膜时为什么要消毒牙签?

  3、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为什么要涂抹几下?吸

生物实验教案范文 篇12

  原生动物

  第一章原生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懂得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视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

  通过懂得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习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懂得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点,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能够使学生懂得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础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础单位。然而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照两者的雷同点和不同点,能够加深对细胞结构的懂得,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尽管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级动物一样的营养方法——异养。通过实验视察还能够明白,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响敏锐。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照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点的'懂得。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法与植物的营养方法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会合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能够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全部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不久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懂得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领域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懂得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四周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懂得成平面的结构。教师能够借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解释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懂得,它能够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过剩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通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特别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杂。教师能够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视察草履虫”是学生做的第一个动物实验。在显微镜下视察既小又活动的草履虫的确不容易。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能够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①课前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草履虫的培养,预备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虫培养液。②教师示范或看录像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③注意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生物实验教案范文 篇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概述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各种植物细胞的观察,找出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提高观察、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植物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感受生命的伟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难点】

  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功能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呢,我们学会了制作植物装片的方法,知道了其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我们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装片观察到了完整的植物细胞,那么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大屏幕,这个就是我们之前所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显微镜下的照片,同样的,我也给大家展示出了其他植物细胞的显微镜下的切片照片,这个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植物细胞》。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首先,我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植物细胞有什么样的共同结构呢?一会我找同学来回答。(进行提问,进而进行各个结构的认识)

  细胞的最外层都有一层透明的`薄壁——细胞壁

  紧贴细胞壁内侧还有一层膜,非常的薄,看不清楚——细胞膜

  细胞内有一个近似球形的结构——细胞核

  除了这几个结构呢,大家再来看一下,我们可以把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叫做细胞质,而细胞质中有一个大的像气泡一样的结构,我们就把它称为液泡。而有些植物绿色部分的细胞中,还有一种结构,叫做叶绿体。

  以上这几种结构啊,就是我们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的关于植物细胞的模式图,是不是能够更加清晰的分清楚植物细胞的这几种结构了。

  2.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功能

  一个植物细胞中有那么多的结构,它们的功能都是相同的吗?对的,不同的结构有着不同的功能。现在我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然后小组进行讨论,看看你们小组能够发现植物细胞结构的什么功能?一会我请小组代表起来回答。

  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的最外侧,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液泡中溶解着多种物质(西瓜甘甜可口的原因)。而这些结构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所以我们也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多与同学、老师进行合作,才能让我们自己取得进步。

  环节三:巩固提升

  经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它们的功能,学习了新知识,大家就要学会学以致用,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大屏幕上的问题,首先是一个选择题,植物细胞的结构从外向里依次是,对,选c,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看来同学们这节课学习的知识非常的到位,第二题是一个填空题,需要大家进行结构名称的补充。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全部内容了,哪位同学能来说一下他学习到了什么新知识呢?(学生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那么动物细胞的结构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和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大家课下思考一下,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

生物实验教案范文 篇14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

生物实验教案范文 篇15

  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兴趣。

  3、能力方面: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推理,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让学生知道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等)。

  3、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引言:同学们回忆一下赞美莲藕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莲藕生长在污浊的泥土中却能从环境中获取莲藕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水、氧气、矿物质等,而莲藕细胞不需要的物质分子则不能进入。到底是什么控制物质分子进出细胞?(细胞膜)物质分子是如何跨越细胞膜输入和输出细胞的?(引出本章课题)

  今天,我们先以水分为例,共同探究水分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引出本节课题)

  【活动】“问题探讨”

  (1)演示实验:一滴红墨水滴入到清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并回答。

  (2)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又会怎样?

  演示: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

  教师和各实验小组代表课前做好该实验,实验的内容设置如下:

  ①烧杯中是清水,漏斗内是30%的蔗糖溶液,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玻璃纸(半透膜)隔开,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静置2 h后,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②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均与①相同,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③用一层塑料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也与①相同,漏斗内的液面会有什么变化?

  ④若漏斗内外均是同浓度蔗糖溶液,情况又是怎样的?若漏斗内外都是清水呢?

  第1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①,展示实验现象。

  (3)提出讨论问题

  问题: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

  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思考。

  师生总结:水分子从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少的一侧扩散,也就是说:水分子是顺着相对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这种现象称为渗透作用。这个装置叫渗透装置。

  第2、3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②、③,展示实验现象。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比较①②③组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第4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④,展示实验现象。

  通过比较①④我们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上面两个结论得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a要有半透膜;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讲授】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类比渗透装置与细胞,提出问题: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吗?

  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例如,当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引出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学生完成)。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动物细胞的细胞质是动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分别放在浓盐水、生理盐水、清水中,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预期结果(学生完成):红细胞在浓盐水中失水皱缩,在生理盐水中保持原有形态,在清水中吸水膨胀。

  图片展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完成):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形态不变

  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水进出细胞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

  【讲授】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师提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又怎样呢?

  例如,在日常生活里,夏天家里做凉伴黄瓜时有水出现,腌萝卜条时洒上一些盐会出水;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硬挺,说明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教师引导: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提出问题。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并不都是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

  教师: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上面这些例子,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①植物细胞能吸水和失水吗?

  ②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

  ③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筛选值得探究的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后,我们如何去研究它呢?

  ●作出假设(以下以“探究植物细胞中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为例)

  ⑴作出假设: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结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必要时还要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且作出尝试性的回答,这种尝试性的回答称为“作出假设”。

  教师图片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图。”

  提供信息:①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占整个细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考虑液泡中的细胞液。

  ②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也可以假设细胞壁相当于原生质层,或者假设原生质层、细胞壁两者都相当于半透膜。

  各个小组可能会提出不同的假设,应引导学生讲述理由,最后确定一个较合理的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⑵预测实验结果: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细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但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开来,也就发生质壁分离。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时,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生物实验教案范文 篇16

  种子的萌发

  一、课标解读

  《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二、本节具体内容介绍

  本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第二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重点是第一个实验,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实际就是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是七(上)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里面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是一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力。这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而且本实验一下子考虑的是三个变量,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会设计对照、控制变量。可以说,这个实验是七(上)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探究实验就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难点就是学会利用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初步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复习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概念。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达到)

  a、利用本教材的第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情景再现,进一步认识变量和对照实验这两个概念。

  b、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c、通过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在尝试中完善方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六、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七、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尝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策略

  本课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教学:

  1、以旧带新,让学生增强知识的衔接性,系统性;

  2、充分利用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3、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4、采用启发引导式,在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实验计划。

  九、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a.处理:提问导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哪四大类群?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又分为哪两类?师以问题2导入章节的新课。

  (这样设计,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b.尝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描述被子植物一生所经历的阶段。从而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2、学习新课: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a.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回忆本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引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的复习。

  b.学生根据探究主题,提出问题。

  c.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日常观察,作出假设,并说出假设的合理依据。

  d.师出示相关的实验用具,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

  第一步:师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情景再现,回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

  第二步:根据本实验的假设,明确本实验控制的变量;

  第三步:让学生在讨论和亲自操作中,学会分开设计三组对照实验,分别控制三个变量;

  第四步: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让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第五步:学生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进一步完善计划方案。

  e.学生设计完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设计,说出三组对照实验,并且要在具体分析中,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变量,从而预测结果,学会做出结论。

  5、创新实验设计,开阔学生思路。

  教师提供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设计三组对照实验,从而布置学生课外创新设计本实验,利用不同的实验用具,控制三个变量,设计三个变量。使学生思路开阔化。

  十、综述

  以上是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时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材料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尝试中,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本次实验的设计,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 推荐阅读:
  • 生物实验教案(通用13篇)
  • 对一堂生物实验探究课《叶绿素形成与光照的关系》教学的反思
  • 生物实验教学的反思
  • 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反思
  • 对一堂生物实验探究课教学的反思
  • 投影仪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作用的反思
  • 生物入侵者教案
  • 生物实验教案
  • 高一生物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