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蜜蜂引路》文本解读 蜜蜂引路的全篇课文
《蜜蜂引路》文本解读 篇1
《蜜蜂引路》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的又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等主题共安排了四篇课文,除此以外,还有《玲玲的画》、《寓言两则》、《丑小鸭》。《蜜蜂引路》侧重表达“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主题,启发教育孩子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一、解读课标和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关于阅读教学的阶段指标第二条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蜜蜂引路》这篇课文的第四自然段适合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法进行指导和教学;而其他各段要求读正确、流利即可。一、二年级的侧重应该是字词的教学和积累。本课要求认读6个生字,会写达9个之多。生字词的教学可以采取随课文学习,即帮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之后,将要求会写的生字适当地提出来进行字理分析,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该学的知识,从而实现其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目的。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列宁利用蜜蜂做向导,帮助自己找到养蜂的人。旨在告诉学生“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并接受这样的教育?主要通过反复朗读课文重点段落——第3自然段的办法来体会。如何让孩子百读而不厌?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训练方式。比如第一遍朗读后要求用一句话说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列宁利用蜜蜂做向导,帮助自己找到养蜂的人;第二遍朗读后可以让学生把这段话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填空训练——“列宁一边走一边( ),( )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 )。他( ),只见那些密蜂采了蜜就( )附近的一个( ),园子旁边有一所( )。列宁走到哪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 )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再读课文后就要每句每句的读,边读边思考列宁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到“列宁是个细心观察事物,遇事喜欢动脑筋的人”。
二、解读人物和背景
(一)文中的人物——列宁
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70--1923)。列宁于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亚历山大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处死。在家庭的影响下,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然而,不久他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后,他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1892年,他又开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这时的列宁已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了。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协会。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狱,14个月的狱中生活后,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3年中,他开始使用“列宁”这个化名,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并与另一位革命者克鲁普斯卡娅结了婚。
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转赴西欧,在德国创办了第一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火星报》。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列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听到沙皇垮台的消息以后,列宁立即返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他领导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三次武装进攻和国内的叛乱,使苏俄的经济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
列宁在晚年患了脑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论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宁的全部著述达55卷,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23年,列宁病情开始恶化,第二年不幸与世长辞,终年54岁。
列宁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无产阶级的领袖,他不知疲倦的和长期紧张的政治活动,以及社会革命党暗杀造成的创伤,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从1922年上半年起,便身患重病。1924年1月21日,便与世长辞了。他的逝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最沉痛的损失。他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永垂青史。
(二)关于蜜蜂
在生活中,有的小朋友只要一提到蜜蜂,马上就想到蜜蜂会蜇人,挺讨厌的。其实,蜜蜂一般不轻易蜇人,蜇人是它进行的自卫,是它维护生命作出的一种本能反应。当蜜蜂遇到侵害时,它就会把尾部的毒针刺入对方的身上,并放出毒液。如果谁无意中打死了某只蜜蜂,也会招来一群蜜蜂跟踪被蜇,这是蜜蜂在进行着报复行动;蜜蜂尾端的毒针是自卫的武器,它连着身体里的毒腺,蜜蜂在使用它的毒针之后身体会被撕毁而死去。
其实,蜜蜂是一种可爱的小精灵,以它的勤劳赢得人们的真爱。有一首唐诗是这样赞美蜜蜂的:“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白花酿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分工明确而精细。工蜂负责采蜜,每天忙碌地出去寻找蜜源,采到蜜后送回来,再出去。它的身体带有电荷,能形成一个生物磁场,根据磁场判断出去和回来的方向。工蜂还能根据太阳判断方向,所以不论它们飞多远,都能找到家。
有趣的是,工蜂还会按着各种图形在空中“跳舞”,以此来与同伴交流信息。当负责“侦探”的蜜蜂发现了蜜源,或者在外面采到蜜返回时,都要在蜂房上空欢乐地飞舞一番,用飞舞出的图形告诉同伴什么方向有花。它们飞舞是以太阳为基准指示方向,比如头朝太阳跳“。。”形,是各诉同伴朝太阳飞能采到蜜;头朝地面跳“。。”字形,是告诉同伴背朝太阳飞能采到蜜。距离的远近是用飞舞的圈数多少来表示,几十米、几百米或几千米,都有固定的圈数。更令人惊奇的是,不同地区的蜜蜂有不同的舞蹈语言。如意大利的蜜蜂就会跳“镰刀舞”。
蜜蜂在飞舞采蜜时,眼睛起了关键作用。为了能看清周围的环境,蜜蜂生长着许多复眼,大约有500万只,所谓复眼就是由很多微小的眼睛组成的,每只小眼睛都能看清一个小范围,再把那么多小眼睛看到的物体组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很大的范围。虽然蜜蜂有许多复眼,但是由于它的身体较小,眼睛就显得更微小了。
看来蜜蜂虽然体型微小,但它们对人类的影响和贡献却一点也不小,所以我们要保护它们。
三、解读文本与资料
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难点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一)释句导读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这段话叙述列宁跟着蜜蜂找到养蜂人的经过,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列宁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列宁正是在认真观察了蜜蜂的去向以后,在蜜蜂的带领下找到养蜂人的,所以他把蜜蜂称做“向导”。
(二)近反义词
近义词常常——经常谈天——聊天往常——平常
亲自——亲身仔细——细心惊讶——惊奇
反义词常常——偶尔许多——很少附近——远处
(三)解词导向
引路:带着不认识路的人走向要去的地方。也就是领路或带路的意思。
莫斯科:前苏联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附近:靠近某地或离得不远。
谈天:闲谈,互相很随便地说话。
往常:过去的一般日子。
花丛:一堆堆、一簇簇地生长在一起的花。
惊讶:惊异,因事情发生得突然而感到奇怪。
向导:引路的人。
《蜜蜂引路》文本解读 篇2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蜜蜂引路》文本解读 篇3
学习目标:
1、会正确读写“惊讶、谈心、派出、引路、列宁、蜜蜂、敲门、附近”8个词语。
2、通过自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区别并正确运用“常常”和“往常”两个词语。
3、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课文,说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学法指导:
1、读写本课生字,利用字典解决不理解的字词,并用红笔标出易读错、易写错的部分,小组交流。
2、通过近反义词的对比,多读句子,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并进行区分。
3、通过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句子,分析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原因。
知识链接:
列宁:(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苏联建立者和第一位领导人。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称他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自主学习】
一、初读课文。
1、结合课文中生字的注音读通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2、圈出自己在课文中积累的词语,借助字典查一查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3、在课后的田字格里书写本课生字,用红笔标出易写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4、再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质疑。
二、自学检测。
1、我会正确书写下面词语。
1、jīngyàtantianpaichuyǐnlu
lieníngmìfengqiaomenfujìn
2、我能把课文流利地读下来。
通过读课文我知道课文主要讲的是。
【合作探究】
1、通过预习和查找资料我们知道列宁是一位了不起的领袖,他为什么要亲自找一个养蜂人呢?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句子,读一读。
2、读一读下面两个句子,通过对比,体会加点词语的不同。
(1)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2)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常常的近义词是,往常的近义词是。
3、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在课文中划一划有关句子,小组内读一读。完成下面的练习。
列宁边走边看,发现→→→
→找到了养蜂人
4、朗读感悟
蜜蜂真的会引路吗?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小组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说一说你的看法。
【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中列宁找到养蜂人的方法,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课堂小结】
列宁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凭借着和找到了养蜂人,真了不起。我们以后也要向他学习。
【课堂检测】
1、我会看拼音填空。
tantian
(1)老师经常和我们。
fujìnpai
(2)我家有一个大型的超市,妈妈经常我去买日用品。
jīngyamìfeng
(3)养蜂人对列宁能找到他感到很,列宁告诉他:是给他
yǐnlu
,他才找到了养蜂人的住处。
2、我会用合适的词语填空。(只写序号)
①常常②往常
(1)今天我六点就起床了,这时候我还在睡觉。
(2)放学后,他到后操场打球。
3、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想说。
【课后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
(1)“蜜蜂引路”中的“引”是“带领”的意思。
(2)“开门的果然是那养蜂的人”中“果然”在文中表示事实和列宁料想的一样。
(3)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
(4)列宁是靠蜜蜂找到养蜂人的。
2、我会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填空。
蜂房蜜蜂养蜂人
因为蜜蜂采了蜜,就要飞回,而往往就住在蜂房附近,
所以列宁跟着就找到了养蜂的人。
《蜜蜂引路》文本解读 篇4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教具准备
生词卡片、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3.蜜蜂给谁引路?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
1.指名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2.认清字形。
引:左右结构,左边是“弓”,右边是“1”。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艹”,中间是“日”,卜边是“大”。
斯:左右结构,左边是“其”,右边是“斤”。
派: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共6笔。
谈: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炎”。
敲:左右结构,左边是“高”,右边不要写成“支”。
讶: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牙”。
导:上下结构,上边是“巳”,下边是“寸”。
3.理解词语的意思。
谈天:聊天,闲谈。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向导:带路的人。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什事?(第二、三、四自然段)
3.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yǐn sī pài tán qiāo jīng dǎo
引路 莫斯科 派人 谈天 敲门 惊讶 向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我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 ,
学生乙:找还知道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图表表示。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老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四)课堂作业设计
1.看拼音写词语。
mò sī kē qiāo mén jīng yà pài rén xiàng dǎo
( ) ( ) ( ) ( ) ( )
2.组词。
导( ) 蜜( ) 蜂( ) 采( ) 圆( )
异( ) 密( ) 峰( ) 彩( ) 园(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奇—— 经常—— 愉快—— 壮丽——
仔细—一 聊天——一 兴奋—一 洪亮———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小山——( )房子一( )火车一( )草地
——( )园子一( )蜜蜂一( )飞机一—( )f绢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 )里有许多( )。他仔细( ),
只见那些( )采了蜜, 就飞进附近的—个( )里,( )旁边有一所小( )。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2、导(向导) 蜜(蜜蜂) 蜂(蜜蜂) 采(采访) 圆(圆形)
异(奇异) 密(茂密) 峰(山峰) 彩(彩色) 园(园子)
3.惊奇——惊讶经常——常常愉快——高兴壮丽一一壮观
仔细——认真聊天——谈天兴奋——激动洪亮——响亮
4.一(座)小山一(所)房子一(列)火车一(片)草地
一(个)园子一(群)蜜蜂一(架)飞机一(块)手绢
5.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蜜蜂引路》文本解读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4.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关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投影仪、课件、生字卡片、小图片、图画纸。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
嗡嗡嗡,嗡嗡嗡,成群飞进百花丛,传播花粉又采蜜,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小英雄。
2.出示课题:26.蜜蜂引路
3.课题质疑:
4.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贴蜜蜂图)
二.初识课文,认识生字。
1.听录音范读,初步熟悉课文。
2.识字教学:莫、斯、附、派、谈、讶
三.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相应段落读一读。
2.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在看什么,在想什么?
(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回答边贴图片)
2.列宁是怎样观察的?他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3.看到园子旁边的小房子,列宁会怎么想呢?
4.列宁走过去敲那所房子的门,这房子是不是养蜂人的家?引出“果然”。
6.指导朗读。(播放背景音乐)
5.小结:列宁找到养蜂人是因为什么?
(仔细观察,会动脑筋)
五.根据课文,摆一摆、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师引言:下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把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线路图画出来,让课文的文字形象地展现在画面上,等会儿,请小老师把你的画展示一下再解说解说好吗?
1.小组合作。
2.线路图展示。
3.根据自己画的图,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4.总结:列宁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六.思维拓展。
i. 假如今天列宁来到我们这里,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ii. 生活中我们遇到许多问题了,应该怎么办呢?
七.感情朗读,体会列宁的品质。
八.巩固认字,指导书写。
派、敲
九.总结全文。
列宁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爷爷那样,先仔细观察,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十.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
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图片展示)
小树林
房子
花园 蜜蜂
花丛
仔细观察 会动脑筋
26.《蜜蜂引路》说课设计
教材: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第四册 执教:翔安区沙美小学 李海棠
一.教材简说:《蜜蜂引路》写的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 3. 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4.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学习生字、新词,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关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投影仪、课件、生字卡片、小图片、图画纸。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说明:
(一)导入新课。通过简明生动的谜语,形象地引出蜜蜂这一勤劳的小向导。读课题熟悉“引”这个生字。并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体现课改的精神。
(二)初识课文,认识生字。通过课件演示,听录音范读,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初步熟悉课文,认识生字词,为重点段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三)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相应段落读一读。通过多种形式读通读懂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重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其合作能力。首先小组讨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在看什么,在想什么?让学生明白,列宁不是在观看风景,而是留心在找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列宁是怎样观察的?他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看到园子旁边的小房子,列宁会怎么想呢?学生在揣摩列宁的心理活动时,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使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同时教师通过板书中图片位置的排列,形象地把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途中所观察到的事物及相应的大概位置展现出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以激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了引出“果然”这个词。列宁走过去敲那所房子的门,这房子是不是养蜂人的家?进而指导学生朗读,促进学生的理解。最后小结:列宁找到养蜂人是因为什么?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巩固,体会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以达到突破难点,读懂重点的教学目的。
(五)根据课文,摆一摆、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线路途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所在。因此我先让小组合作在教师板书的引导下进行拼图,并画出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小路,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将课文的重点段即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过程,以图画的形式将文字形象地再现出来。这也是本课进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让学生通过线路图展示并根据自己的图,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让学生在头脑中形象地再现这一过程。再进一步总结:列宁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六)思维拓展。紧接着进行思维拓展训练: 1.假如今天列宁来到我们这里,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生活中我们遇到许多问题了,应该怎么办呢?
(七)感情朗读,体会列宁的品质。
(八)巩固认字,指导书写:派、敲(九)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
以上即是《蜜蜂引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设计,通过课件的演示,朗读感悟,想象以及学生动手拼图、画图,教师的板书设计这些手段以达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蜜蜂引路》文本解读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中谈话:
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谁来说说你可以找什么做你的向导?
二、审题导入:
1、蜜蜂:大自然中有许多天然的指南针,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新的小向导,它就是——蜜蜂。
看着这两个字,咱们一起读一读,蜜蜂,细心的小朋友在读的时候一定发现了什么?都有“虫”字。
2、引路:你知道什么是引路吗?
3、导入:这群蜜蜂又是怎样当向导的呢?让我们随着这只小蜜蜂走进课文,打开语文书119页,发出声音快速地朗读课文,给课文标出小节,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再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三、抓图学文:
1、汇报:同学们都读得很用心,读了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列宁,养蜂人)
2、看图读文:是呀,在蜜蜂小向导的带领下,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人,你看到了什么?(找到文章插图)
3、教学第4段: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看着插图,你听到了什么?“养蜂人”在说什么?
“列宁”在说什么?
我相信,有些细心的小朋友一定也注意到了他们此时的表情。
关注:惊讶、笑着。
什么情况下,你有过惊讶这种反映?
4、回读1、2段,认读词语:
养蜂的人看到列宁时,为什么这样惊讶?请大家读一读1、2自然段,心中有答案了再告诉我。
t:这篇课文一共有6个生字,有5个生字朋友都躲在第一自然段里了,你能读通吗?
看来列宁和养蜂的人是常常见面,可为什么养蜂的人看到列宁会觉得惊讶呢?
5、回读第4段:
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还有你自己所体会到的都送进这个句子里,把惊讶的语气给读出来。
四、学习第3段,体会列宁观察思考:
1、动听的声音加上生动的表情,使图上的养蜂人活灵活现。那从列宁的表情中你又看出了什么?为什么这么高兴?
2、小朋友,我们再去看看,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当他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时,他会想些什么?
当他看到蜜蜂飞进园子时,看到园子旁边的房子时,他又会想些什么呢?
3、学生自学感悟
4、汇报:在讨论中,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来听一听。
五、共画路线图:
1、是啊,多么巧妙的引路方式,如果能把列宁到养蜂的人的住处的路线画出来,其他人也不会走错了。咱们一起来画一画这幅路线图。
2、快速地把文章看一遍,把表示地点的词圈出来。再想一想这路线怎么安排。到课文里找到理由告诉大家。
3、介绍路线:如果你来当向导,你怎么向大家介绍这幅路线图呢?
沿着山路走,走着走着,你会看见路旁有花丛……
4、书写练习。
六、课堂小结:小朋友,看来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小蜜蜂就会成为我们的向导。其实,在神奇的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比蜜蜂更有趣的向导呢!不管是太阳、大树、北极星还是积雪,还是今天的小蜜蜂,要找到这些向导的法宝是: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蜜蜂引路》文本解读 篇7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的统一
——《蜜蜂引路》课堂教学评析
杭州市教委教研室钱正权
朱雪丹老师的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这一特点在《蜜蜂引路》一课的教学片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朱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教师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朱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朱老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朱老师的词语教学很有特色。她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蜜蜂引路》文本解读 篇8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蜜蜂引路》文本解读 篇9
教材分析
讲读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故事性强,情节吸引导读者,且内容短小。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介绍列宁生平。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三、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识记字方法。
四、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五、学习第一、二自然段,理解“附近、谈天、常常、往常、亲自”。
六、学习书写生字“附近、谈、派、引、列、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附近、谈天、常常、往常、亲自、莫斯科”
2、指名复述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j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k画寻养蜂人的路线图。l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寻找过程。
2、汇报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3、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一路看到什么?最想看到什么?用一个字代替“看”(找),因而列宁是一边走一边找。
发现蜜蜂,想到什么?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这时,列宁想什么?
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理解“果然”,用生活实际例子让学生体会意思。(放到词语超市)
4、同位演读第四自然段。
理解“惊讶、向导”,表演和生活实例体会词意,并找近义词。(放到词语超市)
三、感悟课文
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板书: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四、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说出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3、同桌互相评议。
五、作业自助餐(自选)
1、阅读《列宁和卫兵》,并写几句你的感受。
2、寻找列宁的生平事迹和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26 蜜蜂引路
蜜蜂?
列宁 养蜂人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公开课《蜜蜂引路》第二次大面积修改
教材分析
讲读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故事性强,情节吸引导读者,且内容短小。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介绍列宁生平。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三、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识记字方法。
四、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五、学习第一、二自然段,理解“附近、谈天、常常、往常、亲自”。
六、学习书写生字“附近、谈、派、引、列、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讶、敲”,理解“果然、惊讶、向导”。
2、有感情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附近、谈天、常常、往常、亲自、莫斯科”
2、指名复述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j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k画寻养蜂人的路线图。l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寻找过程。
2、汇报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3、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板书: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比赛读、男女分读、接力读)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发现蜜蜂,想到什么?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这时,列宁想什么?为什么会是养蜂人的家呢?从哪个词知道蜜蜂都飞往小房子?
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理解“果然”: 这房子真的是养蜂人的家吗?课文怎么说?让学生体会意思。(放到词语超市)
4、同位演读第四自然段。
理解“惊讶、向导”,表演和找近义词体会词意。(放到词语超市)
5、师总结:列宁通过自己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找到了养蜂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善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解决身边的难题。
三、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说出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3、同桌互相评议。
四、作业自助餐(自选)
1、阅读《列宁和卫兵》,并写几句你的感受。
2、寻找列宁的生平事迹和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词语超市
附近
谈天
常常
往常
亲自
果然
惊讶
向导
26 蜜蜂引路
蜜蜂?
列宁 养蜂人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公开课《蜜蜂引路》第一次试教反思
今天下午,这节课能如计划中完成了,但当然有不足之处。因此必须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
1、忘记让学生复述、启发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第四自然段表演读。
2、有的词不需要解释:谈天、亲自,词语太多了,很烦,很容易乱。
3、第三四段读得不够,处理如下:先单独默读第三段,划句,再把所划句子读给同位听。
4、第三段指导读方面没到位,应把一、三句重点指导,有些词的语气加强,一些重点词语的重读还不到位。
5、拓展方面,设计不好,思考的范围太广,令学生无所释从,暂时还没找到良好的设计方案.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画路线图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全情投入,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但可能学生在过往委有少有这类练习,开始时有些不知所措,且没有看书画路线图,在再三提醒下才开始结合课文完成路线图.
读得不够到位,要学生领悟列宁在寻找过程在的情绪变化,有点难,但学生比较善于模仿老师读,有老师范读后,读得更到位.
学生在思考列宁是否真的由蜜蜂引到养蜂人处,学生最初都会一致说是,但通过分析后,有的学生会说不是,是什么让学生走到养蜂人处呢?但又不能一下子说出来.
《蜜蜂引路》文本解读 篇10
【课业设计】
一、我会选
引路(yǐn yǐng) 附近(jìn jìng) 列宁(liè niè)
蜜蜂(fēng fēn) 惊讶(yá yà) 莫斯科(sī shī)
二、字扩词
三、写一写
【思维拓展】
一、我会填
例:-(座)小山
一( )园子 一( )小房子 一( )同志
一( )蜜蜂 一( )明月 一( )稻田
二、加标点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 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2、列宁笑着说 我有向导 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三、读一读,选一选
① 用惊讶的语气读 ② 用热情、高兴的语气读
1、您好,列宁同志。( )
2、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
《蜜蜂引路》文本解读 篇11
《蜜蜂引路》一文记叙列宁利用蜜蜂作为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时,不但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还要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全文重点,也是难点。应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是学生找养蜂人时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的位置关系是列宁怎样观察、分析和推理的。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为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之再现教者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简笔画,以达到突破课文重难点的目的。下面以第三段教学为例说明。
一、自学
①数一数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
②列宁的住处、路边的花丛、园子、小房子分别在什么位置?
请学生先试画一幅画。
③交流:说说具体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二、探究
1、列宁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
出示:①蜜蜂采了蜜以后会飞回什么地方?
②养蜂人的家和蜂房有什么关系?
③列宁想怎样走就会找到养蜂人?
2、列宁看到蜜蜂是怎么想的?(出示练习)
列宁发现花丛里有 。
列宁想:蜜蜂采了蜜会飞回 。
往往住在蜂房的附近。
所以,列宁只要朝着蜜蜂飞行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 。
3、列宁是怎样观察的?他观察到了什么?(小组讨论)
4、这些蜜蜂飞进园子里为什么不再向前飞去呢?那所小房子是谁的呢?(理解“果然”:列宁看到的和观察分析的一个样,文中用了什么词?)
5、对照板画读课文中三句话。
三、巩固提升
依据简笔画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评析]
这一片断有效突破了难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借助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表示处所的词语和一些抽象词。教师边讲边画,重点段落学完,黑板上就形成了一幅画。这样,可以从画中直观地搞清了列宁的住所及花丛、园子和小房子等大概的位置,文中一些较抽象的词也便于理解。
二、利用简笔画并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这一段,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列宁的思维过程。教师一方面利用板画中蜂的飞行的方向引导学生联想蜂房及蜂房与养蜂人家的关系,这为学生理解列宁当时的思维过程打开了思路。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设计三个启发性的辅助问题,启发学生步步思考,学生就会明白列宁当时是怎样分析的。学习第二句时,利用简笔画使学生直观明白列宁的分析判断推理是正确的,而后“果然”一词也易解多了。
三、根据简笔画和板书的重点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有表情地把列宁寻找养蜂人的整个思维过程叙述出来,加深理解重点段,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蜜蜂引路》文本解读 篇12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四册《蜜蜂引路》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正确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教学准备:课件等
五、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出示投影片)
嗡嗡嗡,嗡嗡嗡,
成群飞进百花丛,
传播花粉又采蜜,
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小英雄。
导:这个英雄是谁?(小蜜蜂)
导:蜜蜂还有一个会引路的本领。
2、揭示课题。
3、解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4、设置悬念。
蜜蜂还有一个本领就是会引路,大家知道吗?(不知道)列宁让蜜蜂引去哪儿?蜜蜂又是怎么引路的?请小朋友来看课文。
二、学习课文: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第一小组读第一自然段,在读的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故事中有哪些人?
(2)、比较句子。(出示投影片)
列宁住在莫斯科的一座小山上。
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板书:
(3)、“附近”的意思。(离得很近)
用“附近”说一句话。
(4)、齐读第1自然段。
(5)、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列宁的住处、养蜂人在哪儿)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列宁常常派人去找养蜂人,那么他们究竟谈些什么?又是怎么去找他的,我们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读的时候划出列宁为什么要自己找养蜂人的有关句子。
①列宁找养蜂人有什么事?
②为什么这一回要亲自去?
第二段中的第二句前后有什么联系?
(前半句讲列宁亲自去找的原因,后半句讲找养蜂人的结果)。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列宁要亲自去找,他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边读边把表示位置的词用“△”画出来。
(3)、同学之间分组交流。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列宁的住处和养蜂人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按书上讲的方法画出示意图。
(4)、师:列宁住在小山上,他一边走一边看,看到了花丛、蜜蜂,由此引出了园子、房子,请一位同学上来把老师的板书补充完整,其它同学做下面的填空题:
列宁的住处在 ,花丛在 ,园子在 ,小房子在 。
老师修改一下板书:
(5)、①列宁跟着蜜蜂走,结果怎样?
②为什么列宁认为跟着蜜蜂就找得到养蜂人?
(6)、齐读二、三句。
“果然”说明了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的人,他们见面后怎样呢?指名读课文。
(2)、看图。(出示插图)
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表情怎样?
说一说,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惊讶?
(养蜂人没想到不知道他住处的列宁会自己来到他的家,所以非常惊讶。)
用“惊讶”的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向导”是什么意思?
请两位同学表演来理解。
列宁为什么把蜜蜂称为向导?蜜蜂真能当向导吗?
不能,是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来引路的。
用喜爱、风趣的语气读列宁的话。
分角色读。
(五)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完《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只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参与,教学才能达到理想化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把多媒体引进课堂,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都动态化。嗡嗡嗡,嗡嗡嗡,成群的蜜蜂飞进百花丛中,传播花粉又采蜜,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蜜蜂好奇,并带着这种好奇心积极地去朗读课文,去寻找其中的秘密。
2、培养语感 以读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论”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阅读目标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提出了“推想课文中有关词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果然”、“惊讶”等词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位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中,用语感连结了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
3、提供探究 合作交流
探索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阅读,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教学中,教师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创造等多种展示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去留心观察,大胆思考,勇于认识事物的规律。当学生边画边圈之后,产生了思考,进行了交流。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养蜂人的住处和列宁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按书上讲的方法画出示意图。教师不是忙着让学生回答,而是巧妙地让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其它同学做下面的填空题:
列宁的住处在 ,花丛在 ,园子在 ,小房子在 。又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与同学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同时,也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的不气馁的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并希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权。
我们往往把课堂教学时间看成是教师支配的专利,学生则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从本案例的反思中使我感受到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对课堂有了一定的支配权才能拥有思维的空间,拥有发展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能促进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延伸与拓展。在教学中,老师应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创造等多种展示的时间和舞台。尽可能让学生去留心观察、大胆思考、勇于认识事物的规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少动的时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把信任的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不气馁的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教学中一定大胆放手,让激励和鼓舞唤醒每一位学生的大脑,使其学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蜜蜂引路》文本解读 篇1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mì jīng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
- 推荐阅读:
- 《蜜蜂引路》文本解读(精选16篇)
- 《蜜蜂引路》文本解读
- 课文《蜜蜂》教学反思(精选12篇)
- 蜜蜂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 《蜜蜂》教学设计(精选13篇)
- 《蜜蜂引路》作业设计(通用16篇)
- 蜜蜂教案
-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 蜜蜂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