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中华文化48堂课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篇1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学习目标】
1、甲骨文(∨)
【知识梳理】
一、文字的演变
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因此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
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 ”或“ ”。 期,出现统一的文字“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最早源于 朝。 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三、屈原及成就
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末期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 ,他的代表作《 》,闻名于世,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 。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2、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 )
a.金文 b.铭文 c.甲骨文 d.楷书
3、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农历,来源于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4、一直被中医所沿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创立者是 ( )
a.李时珍 b.扁鹊 c.华佗 d.张仲景
5、今天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 )
a.扁鹊 b.秦始皇 c.屈原 d.张仲景
6、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 ( )
a.《论语》 b.《离骚》 c.《道德经》 d.《伤寒杂病论》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⑴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作者是谁?
⑵这一作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⑶这位伟大诗人在世界文化史上有什么地位?
⑷我国哪一传统节日就是纪念这位诗人的?
【拓展视野】
1.(河南安阳卷)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 )
a.尚未成熟的文字 b.也叫“铭文”
c.已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d.原始文字
2.(河南许昌卷)我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划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 )
a.孔子 b.孙子 c.屈原 d.韩非子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知识梳理】
一:甲骨文、商朝、金文、铭文、西周晚期
二:夏朝、扁鹊
三、屈原、离骚、世界文化名人
【自主检测】
选择题:b.c.a.b.a.b.
非选择题:(1)《离骚》;屈原;(2)爱国主义情感
(3)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⑷端午节
【拓展视野】c c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篇2
第一范文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
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状况: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2.学生心理特征: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导入新课:
1、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孔子)。
2、 放幻灯片。
讲述: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时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岁时因鲁君不听相劝,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鼓吹恢复西周的制度。他带着弟子到过7个国家,但未能得到任用,XX年后回到鲁国,专门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和传播工作,五年后逝世。
培养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一、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活动):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学生讨论):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和学说是什么?
(主张恢复西周的奴隶制度,提出“仁”的学说。)
(讲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最高的道德准则
什么是“仁”?包含一切美德
“仁者爱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苦役和任意刑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欲主而主人,己欲达而达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苛政猛于虎”
(相关知识联系)语文教学“《论语十则》”
(学生阅读)1、44页“文献资料栏”孔子的三段话,“动脑筋”:
孔子这三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他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小结)归纳孔子的主要思想文化成就。
结合语文课文《论语》,启发学生用论语中心语句来反映孔子的主要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2、 指导学生读47页“自由阅读卡”,讨论回答: “‘曲阜三孔’中,哪一项是纪念孔子用的?哪一项是孔氏家族的墓地?哪一项是专门给孔子后代居住的房屋?这说明孔子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孔庙,孔林,孔府,他在我国古代备受尊崇。)
(小结) 后来,孔子的学法成为封建文化的传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在今天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能看到规模宏大的孔府,孔庙,孔林。
(知识应用):我们今天如果研究孔子的话,可以主要查阅哪些古籍?为什么?
(《论语》、《春秋》、《诗经》)
(小知识):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你认为怎样评价孔子才合理? (他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反对苛政、兴办教育,具有进步作用。但是,他主张恢复旧制度、轻视耕田种菜,显然是错误的。)
导入下一问题:过渡设问:除了孔子之外,当时还有哪些思想家呢?
拿出词典,查阅“三教九流”的含义。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二、思想家老子:
1、播放幻灯片,老子
(简介)老子生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道家创始人
2、(阅读讨论)p45,动脑筋
1、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软的东西未必短暂,柔可以克刚。这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2、他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是否有用?
(我认为有用。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转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经过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3、 请你举例说明上面几种现象。(最好能联系自身经历过的事情来说明)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归纳):老子的辨证思想——对立与变化的观点。
思想: 1、“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最高准则
“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礼治
2、朴素的辩证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
三、百家争鸣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填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诸家代表人物各一名的情况。
姓名
时期
著作
主 要 思 想
孔子
春秋晚期
《春秋》
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谦虚好学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经》
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
孟子
战国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用“仁政”治国,使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利用
荀子
战国
荀子
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庄子
战国
《庄子》
治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韩非
战国
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
战国
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2、(阅读思考回答⑴⑵⑶⑷⑸⑹)
⑴战国时期有哪几家著名的学派?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
⑵春秋晚期开创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是谁? (孔子)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哪两个?(孟子、荀子)
其中哪一个主张保护环境?(孟子)
(小结)孟子的生平: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曾游历数国,阐述其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⑶春秋晚期开创道家学派的思想家是谁?(老子)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是哪一个?(庄子)
其中哪一个的主张与荀子相反?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小调查):你读过《庄子》这本书么,你能给大家讲述其中的寓言故事么?
朝三暮四、庖丁解牛、望洋兴叹、吐故纳新、贻笑大方、邯郸学步……
⑷战国末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是谁?(韩非)
这时最强大的国家是哪一个?(秦)
秦国国君为什么最赏识韩非的主张?
(秦国想要灭掉其他六国,必须通过改革、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来增强力量。)
简介韩非子和李斯的故事
韩非子是战国后期韩国人,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他写了《孤愤》等文章,集为《韩非子》一书,这些文章为秦王嬴政读到,极为赞赏。当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时,李斯妒忌其才能,加以陷害,韩非逼迫服毒自杀。
韩非子的思想:
1、历史是不断进步的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理论,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只有实行严刑重罚,统治才能巩固
(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⑸春秋晚期的“兵家鼻祖”是谁?(孙武)
战国时期反对空谈主义的军事家是谁?(孙膑)
其中与成语“围魏救赵”有直接关系的是谁?(孙膑)
你能给大家介绍《孙子兵法》中有哪些著名的观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十击一,以众击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就虚”、“不战而屈人之兵”……
3、组织学生按46页“活动与探究1”:
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关于事物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的观点;墨子的“兼爱、非攻”;孟子的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主张;韩非的法制思想等)
4、 本课小结: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农具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而贯穿整个时代的是奴隶制度的没落和消亡,新兴的地主阶级异军突起,封建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日趋繁荣。大的社会变革促使那些有识之士去深入思考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政治主张。当历史的车轮由滚滚前进的时候,科学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思想、军事、科技、文字各个领域英才辈出
(迁移应用):
1、你最喜欢的是哪家的学法?为什么?
2、哪家的学法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3、如果你是一国之君,一校之长,一班之长,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学校、班级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孔子的“仁”、“礼”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概念。
相关学科的联系
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引出下一项内容,使学生形成一条清晰的线索。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学生各抒己见
百家争鸣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导入部分已有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背景的分析,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善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以图表形式(内容含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孔子与百家争鸣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
由教师指导(以探讨方式提出参考意见,不作最后结论)、学生参与(允许提出不同意见),从两方面进行小结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学生掌握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仁”的学说的内容;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百家争鸣”的概念;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墨子、儒家孟子、法家韩非子等代表人物及其政治主张;《孙子后法》与《孙膑兵法》。
能力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前几课所学的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以“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为出发点,使学生明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文化的空前繁荣,进而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列表的方法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 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回答“战国百家中,哪一家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培养他们的对比分析能力。
思想方面:指导学生阅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民贵君轻”等教材所摘录的材料,及讲课所过讲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通过对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许多大思想家的观点及其著作的讲述,使学生明白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对后世以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教学重点:孔子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进行复习提问: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分别说出各自的起止年代。并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同学们已经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而贯穿整个时代的是奴隶制度的没落和消亡,新兴的地主阶级异军突起,封建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日趋繁荣。大的社会变革促使那些有识之士去深入思考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政治主张。当历史的车轮由滚滚前进的时候,科学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思想、军事、科技、文字各个领域英才辈出,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科学文化领域的有关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思想领域的内容,了解几位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它们的主张和著作。
一、思想家老子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并指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内容:老子是春秋时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由教师或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对失马、得马、伤人到避战祸的关键内容的分析,体会到老子思想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
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思想领域
教师首先提问:孔子的姓名是什么?生活在什么时代、所创立的什么学派。估计学生阅读教材后可归纳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孔子 “仁”的学说,由于比较难理解,建议教师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讲授。“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爱人”,即爱别人,爱众人。 “仁”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让百姓有安定的生产环境,反对严刑酷法繁役,在不把奴隶当作人看的奴隶社会,孔子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出发在当时社会矛盾不断尖锐的情况下,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推行“仁政”,减轻剥削、压迫,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在客观上有利于劳动人民,所以他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加以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比的正统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被后世的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2、教育领域的贡献
关于孔子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加以归纳补充: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教育学生要养成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文化领域的贡献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诗经》的内容,《诗经》的作者是谁?学生应当回答出:孔子。教师提出问题:除了《诗经》之外,孔子还有哪些著作?我们所知道的《论语》一书,又和孔子有什么关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内容,并由学生总结出:孔子编订了《春秋》一书,孔子的弟子把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一书。
三、百家争鸣
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评价
儒家
荀子
庄子
兵家
孙膑
教后记: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篇4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学习目标】
1、孔子(∨)(∨)
2、“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知识梳理】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①生活年代: 晚期, 国人, 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主要思想:提出“ ”的学说,要求统治者“ ”。
③教育思想:创办 ,广收门徒。提出“因 ”、“温故 ”等教育思想。
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由其弟子整理在《 》一书中。
⑤影响:孔子的学说成为 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思想家老子
①生活年代: 晚期, 国人, 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主要著作:《 》
三、百家争鸣
学派时期代表人物著作思想内容
儒家春秋孔子《论语》政治思想——“仁”:“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战国 《孟子》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道家战国 《庄子 》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春秋老子《 》
墨家战国 兼爱、非攻
法家战国末期 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春秋晚期 《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右图人物的讨论,你认为谁说的有不对的地方呢? ( )
a.王玲说:“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周星说:“他提出了仁的思想,他是个思想家。”
c.张亮说:“他还是个教育家,他对文化教育贡献很大。”
d.刘桦说:“他的代表作是他写的《论语》一书。”
2、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的是 (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孟子
3、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本兵书是 ( )
a.《七十二阵图》 b.《三十六计》 c.《孙膑兵法》 d.《孙子兵法》
4、我们经常提醒自己要“克制”,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规范。最早倡导这一意识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孙子
5、下列观点属于墨家思想的是 ( )
a.提出“仁”的学说 b.兼爱非攻 c.仁政治国 d.无为而治
6、百家争鸣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是谁的观念 (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孙武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回答:
⑴以上材料是谁说的话?他生活在什么时代?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⑵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⑶他在教育方面提出了哪些思想?
【拓展视野】
1.(08盐城卷)中国古代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
2.(08南京卷)以下是小丽同学对《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内容进行的整理,其中错误的是( )
a.夏朝出现甲骨文 b.西周实行分封制
c.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d.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
3.(08山东泰安卷)北京奥运火炬“祥云”的设计理念是“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下列思想家的思想能体现之一理念的是( )
①孔子 ②孟子 ③墨子 ④韩非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 (08四川资阳卷)孔子是中国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判读下面三张关于孔子的图片,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认识是( )
①他是思想家,四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②他是教育家,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③他认为人才应有多种优良素质,主张“兼爱”、“非攻”
④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倡法治和改革。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第9 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知识梳理】
一:春秋、鲁国、儒家、仁、为政以德、私学、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论语、封建
二:春秋、楚国、道家、道德经
三、孟子、庄子、道德经、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墨子、韩非、孙武
【自主检测】
选择题:d.b.d.c.b.b.
非选择题:(1)孔子;春秋晚期;儒家学派(2)提出“仁”的学说
(3)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拓展视野】a a b b
- 推荐阅读:
-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