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郊游吗?告诉老师你们到哪里秋游.实验小学举行了一次秋游三四五年级都参加了。出示图。
二、新课:
1、你从图上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公交车站有两种车可供大家住租用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34人。实验小学三年级师生共192人,四年级师生共184人,五年级共有师生230人.。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与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1)出示:三年级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怎么列式呢?学生:192÷24=因为····所以····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学生回答
师:在练习本上用竖式算一算。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除数与商的积大了,说明什么?该怎么办?明确把除数“24”看作“2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级师生共184人都坐大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84÷46=
②请你算一算等于几?
③学生试着独立计算,(一名学生板演)
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什么?该怎么办?
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46”看作“50”来试商,初商“4”小了,改商“5”的原因。
(设计意图:从情景图入手,让学生猜数,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问题由学生提,方法让学生找,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4、想一想试商时遇到了哪些困惑?是如何解决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3)小结,师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调小,商小了就调大,这就叫做“调商”(板书“调商”)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须调大.翻倍法,积要接近被除数.(设计意图:规律由学生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应用拓展。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不用计算,在○里填入“>”、“<”或“=”.263÷27○10
602÷31○20 487÷18○30第2题:森林医生。
第三题:竖式:361÷54
216÷27
第四题:练一练:73页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生质疑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
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活动准备:
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A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 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 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巧妙引入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260000+320000=?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320000=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
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点评: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行交流比较,再进行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xx”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多位数的加减法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 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xx0 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巧妙引入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 260000+ 320xx0 =?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 320xx0 = 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xx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 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 26+32=58,所以 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xx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 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xx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xx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点评: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行交流比较,再进行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xx”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本案例由王丹提供)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参观花圃”这一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绿色植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强化环保的重要性。
2、使学生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能够学会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并能正确计算。
3、通过 3个层次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渗透环保教育——爱护大自然的好朋友。
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法。
2、能够正确地计算除数使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绿色植物对我们身体有好处,能缓解我们的疲劳,让同学们知道绿色植物在生活在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探索计算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正确列出算式154÷22后,让学生独立思考估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向全班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在练习和交流中让学生发现把22看作20来试商这一方法比较好,鼓励学生用刚才发现的试商方法来试一试:120÷18,学生解题后说说试商方法和计算结果。这样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的去尝试解题,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在解题中发现试商方法:可以把除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在尝试成功中感受学习的快乐。通过两道题,可以总结出位数除以两们数的算法,提高了学生总结概括表达的能力。
三、运用知识
1、说说下面各题的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通过全班学生都能说一说这一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四舍 五入”这一试商方法。
2、括号里能填几,这有利于提高学生试商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数字编码(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习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 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 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 400000
江北区 400000
南岸区 400000
大渡口区 400000
沙坪坝区 400000
九龙坡区 400000
北碚区 400700
万盛区 400800
双桥区 400900
渝北区 401120
长寿区 401220
巴南区 401320
綦江县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县 402360
荣昌县 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第3、4位应该代表各区、县,00代表的是市区,而07,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 030000 沈阳 110000 上海市 20xx00 大同 037000 大连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阳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庆市 400000 长治 047100
抚顺 113000 石家庄 050000 长春 130000 哈尔滨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xx 齐齐哈尔 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100000,上海是20xx00,天津是300000,重庆,400000。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吗?
学生:前两位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点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邮政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邮政编码6位数字表示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邮政编码的作用。
教师: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1:每天邮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许多寄往全国各地的信件,有了邮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 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第7~10位的数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数字代表编号顺序号,末位加了个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女性,单数是男性。
四、完成练习四第二题。
教师:你们打过长途电话吗?
学生:打过,打长途电话要拨区号。
教师:你知道我们重庆的区号吗?
学生:知道,是02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区号?
学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本案例由邹玉梅提供)
数字编码(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7页例2及练习四的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编码。
2.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这是重庆市高新区歇台子片区的邮政编码400041。你知道这个编码中各个数字表示的意思吗?
学生:我知道,40代表重庆市,00代表市中心的几个区,41代表歇台子片区。
教师:这是老师的身份证,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老师来自×地方。
学生2:我知道老师出生于×年×月×日……[点评:复习邮政编码、身份证的编排规律为本节课自己设计编码做好了铺垫。]
二、编排学号
教师:生活中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希望小学给每位学生编学号时,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如20xx年入学的5年级10班的24号男同学的学号就是0310241。
教师:学号0310241的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1:03表示入学年份;10表示班级,24表示所在班内学号;末尾的1表示男生。
学生2:为什么5年级的5没有编入学号呢?
学生3:我知道,因为年级每年都会发生改变,可我们学号为了方便统一管理,从入学时就应该是不变的,要是编入年级号,那么每人每年学号都要修改,就很麻烦。
教师:从0502402这个学号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1:这是20xx年入学的2班40号同学。
学生2:并且还是一个女生。
教师:这个班有45人,并且最后一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学生:能,前两位表示入学年份05,第3、4位表示班级02,第5、6位表示班内学号45,末尾表示男生1,连起来就是0502451。
教师:那你们可以按上面的方法给自己编一个学号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点评:本环节通过分析学号的编排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自主设计学号。]
三、课堂活动
1.教师:我们这两天学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你们能否自己设计一个编学号的方案,给组内同学编学号?
学生1:我打算一个数字编年级,一个数字编班级,一个数字编组号,还有一个数字编组内同学。
学生2:……
学生确定方案后,完成自我设计,展示并进行交流。
2 .教师:同学们想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
学生:想。
教师:好,我们就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
学生动手尝试,选1~2人上台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编的。
教师小结并指出:其实在你们的户口簿上已经预留了一个身份证号码,回家去核对一下,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3.完成练习四第3题。
[点评:本环节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人人参与,这样既突出了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四、全课小结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编码,比如楼牌号、街道门牌号、车牌号等,希望你们用心去观察、思考,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研究,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 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 七百八十 四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
新课 22′ 一、教学例2:
1、板书:三亿 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xx00
3、想一想:整亿的数怎样写?
4、重点分析“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一中间有零数的题型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1、学生试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
3、学生归纳:有多少亿,就在亿级上写多少,再写8个0。
4、学生练习。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 会正确读多位数,并能比较大小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多位数。
教学难点: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较大的数据,教师板书
2.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
二、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
北京市约有13820xx0人
香港约有七十八万人
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
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
全国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
提问:你能读出以上城市的人口数吗?
小组讨论:1. 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
2. 出示数位顺序表
亿级 万级 个级
……..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2、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规律探寻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 通过交流争辩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争辩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
【教具准备】大圆(锅子)一个,小圆(烙饼)9个,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准备】每两位学生一份学具,包括一个大圆与九个小圆,实验记录单四份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开门见山
1,直接出示(锅和饼):这是什么 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能做些什么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烙饼问题 (板书:烙饼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理解题意
火车站附近的烙饼店来了五位顾客,每人想买一个饼,急着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需要3分钟,店里的烙饼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同学们,你们说,这三个顾客能吃上烙饼吗
(1)生猜想
(2)师:到底能不能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题意,请问:
"两面各需要3分钟"什么意思 请用手势示意说明. 所以烙一个饼要几分钟
"一次只能放两个饼"什么意思 请用手势示意说明. 所以烙两个饼要几分钟
(3)如果烙熟1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6分钟)谁来烙一烙
为什么是6分钟 (正面3分钟,反面3分钟)
(4)如果要烙两张饼的话,最少要几分钟 (6分钟)谁来烙一烙.
2×3=6(分)中"23"各指什么
师:1张饼最少要6分钟,烙2张饼应该12分钟才对,这怎么回事儿
(因为一个锅可以同时烙两张饼)
2,探究"分组烙"
(1)那4张饼怎么烙 (4×3=12(分)中的"4"指什么 )
(2)介绍"分组烙"法
(3)6张,8张,10张……怎么烙 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4)反馈:你发现了什么
3,探究"轮流烙"
(1)师:如果烙3张饼,怎样烙最省时呢
(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烙一烙
1)请同学们静静的想一想,你打算怎么烙,用了几分钟,它是最少时间吗
2)有了想法后,先独自用老师发给你的材料动手烙一烙,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烙的过程轻轻的说过同桌听.
师:想一想,我怎么向同学汇报,能让大家听的明白一些.
(3)反馈交流:指名生回答:
生1: 2张+1张,6分+6分=12分(让一生板演)
生2:口述板演:③②→3分钟→②拿掉
③①→3分钟→③好了
①②→3分钟→①②也好了
师:谁听明白了 指名生3再一次板演.师指导口述过程.
(4)同桌合作,动手用学具烙一烙
请每位同学用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烙一烙,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烙是不是9分钟
(5)师:请同学比较这两种不同的烙法,为什么烙法2就来得省时间呢
①请每个同学静静地想一想,把两种方法对比一下,为什么 (独立思考)
②汇报.根据生的汇报师小结:
烙法1第二次的时候只放1张饼,太浪费了.烙法2每次都是两张饼在同时烙,不浪费.看来我们烙饼的时候尽可能使锅里有两张饼在那里一起烙.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最省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解决问题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6)给烙法2取名字
师:烙法2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奥秘,你能给她取个名字吗 (交替烙,轮流烙)
4,探究"分组烙+轮流烙"
(1)假如烙5张饼,怎样烙最省时间 谁来介绍一下方法
(2)介绍"分组烙+轮流烙"法
(3)现在你会解决了吗
火车站附近的烙饼店来了五位顾客,每人想买一个饼,急着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需要3分钟,店里的烙饼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同学们,你们说,这三个顾客能吃上烙饼吗
(4)烙7张呢 9张呢 11张呢 怎样烙最省时间
a,同桌合作烙一烙,并完成把结果写在练习纸上
b,反馈:你发现了什么 (你怎么这么快就想出来了,有什么好方法吗 )
(5)那烙12个饼采用什么烙法省时呢,为什么
(6)那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分组烙省时,什么情况下两种方法结合省时
三,发展时间
1,一个锅一次能同时烙3个饼,两面各需要烙3分钟,烙熟6个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2,一个锅一次能同时煎2条鱼,两面各需要煎5分钟,煎熟3条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四,课堂总结
师: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想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智力题:假如这个锅一次能烙10张饼,而现在有15张饼要烙.请你想一想,需要多少时间
教学反思: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通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还要给学生留下点什么 我认为"饼"如何烙以及其中蕴含的规律固然重要,但这只是知识技能的范畴,我不想仅停留在就知识教知识的层面上,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才是学生持续发展,终生发展最重要的东西.本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经历探索"烙饼"中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烙饼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0
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探索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有括号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24÷4+13600-30×172
播放课件:小红与妈妈一起到服装商场去买衣服。妈妈告诉售货员买一件成人衣服,售货员报价:78元。妈妈:再买3件同样的儿童服装。售货员:一共要213元。小红:儿童服装多少钱—件呢?
教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怎样才能求出儿童服装的价钱呢?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全班交流汇报,总结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13-78÷3213÷3-78(213-78)÷34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的算法。
教师: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应该先算什么呢?“78÷3”、“213÷3”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1:“78÷3”表示把成人衣服的价钱平均分成3份。
学生2:“214÷3”表示把买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儿童衣服的总价平均分成3份。
教师:这样求出来的,是一件儿童服装的价钱吗?
学生:不是。
教师:第三种方法应该怎么算呢?先算什么?“213-78”表示什么?再除以3呢?
学生1:先算“213-78”,表示 3件儿童服装一共要多少钱。
学生2:再除以3就是求一件儿童服装要多少钱。
教师:第三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比较,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1:第三种方法有括号,第一种方法没有。
学生2:第一种方法先算除法,第三种方法先算减法。
学生3:第三种方法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第一种方法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算式里有了小括号,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小括号的作用就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4尝试练习。
教师:请看,你知道这两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同桌互相说说。(125-87)×25455÷(102-97)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这两道题后,集体订正。
[点评:本段教学以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为素材,从生活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解? 掌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三、巩固运用
1算一算,并说说有什么不同。100-72÷4(100-72)÷4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种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小括号的作用。
2第7页,练习一,第4题。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读这两个算式,通过读让学生体会它们运算顺序的不同。
(1)100加10乘10的积,和是多少?
(2)100加10的和,再乘10,积是多少?可以让学生反复读两遍,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然后再计算。
3第8页,练习一,第5题。这是两种混合运算的综合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分清它们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进行计算,以利更熟练地掌握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本案例由王蜀川提供)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125×4+54340×2-120(90-25)×32
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或让学生直接观察教科书上的插图)。
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点评: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对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复习,为学生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1:山雀每天吃害虫165只。学生2:啄木鸟每天吃的害虫比山雀的3倍少45只。
教师:啄木鸟每天吃害虫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吗?
学生:没有,比3倍少。
教师:你能用图(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
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教师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点评:本环节一是注重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理解,扫除解决问题的障碍;二是注重让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教师注意对学生探索的指导,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或让学生直接观察例题插图),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80-15) ×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点评:学生有例4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这里先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注意强化分析法和综合法这两种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活动思考
(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学生:相乘或与9相乘的积在80与100之间,由此我想到了90与99,由题中告知:按3颗或9颗的拿都要剩1颗,由此这些糖可能是91或100颗,但是题中又说到这些糖要比100颗少,所以应是91颗。
四、独立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
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本案例由付秋萍提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案选用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1
线段、直线和射线(教学片断)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手拿出一个溜溜球)
学生:溜溜球。
教师:想来玩玩吗?
学生:想。抽两个学生上台玩溜溜球。
教师:(问玩溜溜球的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溜溜球的绳子很有弹性,可以伸很长很长。
学生2:在玩的时候线总是直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溜溜球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
(板书课题)
[点评:玩具“溜溜球”与线段、直线和射线都有相通之处,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用“溜溜球”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的思想,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教学新课
1.发现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溜溜球真顽皮,一跳就跳到了我们的纸上,(课件显示两个点)变成了两个点。你们能用一条直直的线把这两个点连在一起吗?
学生:能。
教师:但请注意,开动脑筋,尽量想出和别人不同的连法。请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组里一边讨论,一边连。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后交到讲台上。估计学生操作的结果大概有四种情况:图4 3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数学内容的抽象过程,体现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同学们连线的结果大概分为三类。我们先研究第1类。(拿出一张学生连成的线段放在视频展示合上)像这样连的同学请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教师:我们把它画到黑板上。(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从1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到第2个点。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课件出示图44:图44比较一下
教师:这4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最短?
学生:第①条线最短。
教师:对,在两个点之间可以画很多线。但只有我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最短。在数学上,这条线叫“线段”。
(板书:线段)线段两端的点叫“端点”。
(课件闪烁端点)
教师: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学生:能。请一个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量。
教师:通过量,我们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我们接着看第2类。
(拿出学生画出的直线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直线画在黑板上)
教师: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两端延长后得到的。
教师:这条线段的两端还能延长吗?
学生 :能。
教师:对,还能延长。(课件再无限延长两端)这样无限延长后,就成了一条“直线”。
(板书:直线)
教师:教师刚才我们量出了线段的长。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吗?
学生:不能。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是无限长的。
教师:同学们开动脑筋一画,就画出了线段和直线。我们接着看第3类。看还画出了什么?
(拿出学生画出的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射线画到黑板上)
教师:你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教师: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射线”。
(板书:射线)
教师: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认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评:从学生探究出的表象出发分类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从一般到特殊,结构明显、层次清晰,学生容易理解。学生成为参与研究的主体,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快乐。]
(本案例由郑继提供)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2
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2。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教师:有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明明,上网查到了这样一条信息。
出示例2主题图。
教师:你们知道是一条怎样的信息吗?
学生:明明查到了20xx年某地退耕还林401535公顷,20xx年达2039800公顷。
教师:如果你是明明,你能根据这条信息提出问题吗?思考以后,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先交流交流。
同桌互动。
教师:谁来发表想法?
学生1:两年一共退耕还林大约多少公顷?
学生2:20xx年退耕还林比20xx年大约多多少公顷?
教师:能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列式计算吗?
学生:能,算式分别是2039800+401535和2039800-401535。
(教师板书算式)
二、引导释疑,探究方法
教师:刚才有个同学的提问中用到了“大约”二字,在这里你为什么要使用“大约”呢?
学生1:因为这道题的数目太大,计算会比较麻烦,我用“大约”的意思就是希望对结果进行大概的计算,不要求很精确。
学生2:我认为他用“大约”就是要我们对结果进行估算。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对这些较大数目加减法的计算结果要求不是那么精确,可以对它进行估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039800-401535”为例,能估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吗?四人一组,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小组探究。
教师:谁来汇报汇报?
学生1:我用“四舍五入”法,把2039800看作204万,把401535看作 40万,再用 204万一40万,结果大约就是 164万。
学生2:老师,我的方法更简便,我把2039800看作200万,把401535仍然看作40万,200万-40万,结果大约就是160万。
教师小结:真是聪明的孩子,敢于思考,并且善于思考。大家通过讨论,已经找到了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我们通常就是把两个数看作整万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
三、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教师:掌握了估算方法,能很快估算出2039800+401535的结果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 200万+40万,结果大约是 240万。
2. 完成第35页的课堂活动。
[点评:例题以退耕还林中的数学问题为题材,体现了内容的现实性,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关注社会的发展。通过儿童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情境呈现信息,有利于让学生对例题的学习产生亲近感。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以求近似数、整十整百数加减法口算为认知基础,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活动自主探究,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步]
完成练习六第3~6题。
(本案例由王丹提供)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3
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4页例1、例2,第75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理解。
3.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瓜果遍地,景色真美!下面让我们走进丰收的果园,去欣赏秋天的美景!
(课件逐一播放主题图中的图片)
教师:从这些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有桃树647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一共可收桃多少千克?收了231吨脐橙,每吨大约要32个筐装,一共要多少个筐?有500棵梨树,平均每棵收梨25kg,一共可收梨多少千克?
(课件一一出示这些问题)
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会列式吗?
(学生口答)生活中很多问题都要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百数乘整
十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这个环节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情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心理基础。]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教学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放大图)。
教师:下面让我们走进例1,看一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为什么列式为400×30?
学生:因为有30个400棵。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比如:
学生1:因为400×3得12个百,就是1200,400×30的得数是400×3的10倍,所以是120xx。
学生2:4×3=12,然后再在12后面添3个0,就是120xx。
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添加几个0。
(2)课堂活动,及时巩固。
教师:请同学们做第77页的口算,答案填在书上,之后抽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集体订正答案!然后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按课堂活动中的第二题对口令,以达到熟练程度!
[点评:这部分内容继续用走进丰收的果园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片断主要利用学生原有的口算基础来探讨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引导学生借鉴前面的口算方法来思考,在鼓励学生多种想法的基础上归纳出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1)教学例2。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请看例2,请大家把这道题做在书上!
(抽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从这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请大家观察,5×3变成50×30,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第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第二个因数也扩大了10倍。
教师:积有什么变化?
学生:积扩大了100倍,也就是10×10=100倍。同法教学从5×3变成500×30的变化规律。
(2)师生共同小结。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
(3)及时巩固。
(多媒体课件出示)根据24×3=72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积。240×3=240×30=240×300=
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主要是在学生熟练掌握口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组题的口算,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
三、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公布答案,最后选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然后选一组让学生说说这当中积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3、4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4
求近似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22页例2,课堂活动的第2题及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10、 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xx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点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学习材料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习价值。]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教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教师: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教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学生看书第22页例2,质疑)
[点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怎样用近似数表示”这一问题展开了大胆的、富有个性的讨论,自主探索出了“四舍五入”法,知识的建构水到渠成。而教师的点拨——“谁比较合适”对学生的进一步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
3.练习。
(1)教科书第22页的试一试。
教师: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评讲)
(2)教科书第2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师生活动:老师出示卡片,学生说近似数。
师生活动:同桌活动,一人写数,一人说近似数。
4.扩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教师:先回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交流)
学生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看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该看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约等于2亿。
学生2: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看那一位后面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点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迁移类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很容易得出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即“看后面一位四舍五入”。]
三、小结(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4~25页第4~6题(学生独立完成)。
(本案例由艾建萍提供)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5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适当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计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的依据:学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试题,这些式题由于乘法在前,所以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向右的。学生已经习惯这种运算,为了分散难点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并根据综合算式的含义,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重难点:1、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2、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把分步和成综合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列式解答:
1、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
学生口答列式。老师问:5、3、15分别表示什么?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买笔记本用去15元,买水彩笔用去20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学生口答列式,指名说数量关系。
3、出示:买笔记本用去15元,付了2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
学生口答列式,指名说数量关系。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
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
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数量关系;2、那3、根据数量关系式那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两个算式
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
什么?【3本笔记本的钱+1个书包的钱=总共用去的钱】
⑷根据数量关系式那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请同学
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
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
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
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揭示课题:这
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
(3)最后交流结果,并指名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仔细观察第2题找出其中的错误。
(2)进行订正。
(3)指名学生说说每题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改正。
(4)提问:在计算这样的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醒: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计算。
(3)组织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是不同的?想一想,为什么计算
结果会不同?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6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91~93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八中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
2进一步感受口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联系现实生活理解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意义;经历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在探索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学生汇报收集的生活中有关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数学问题。
如:学生:我们班一共有62个同学,做操时要站成4列,每列要站多少人?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60÷4=15。
教师:你是怎样口算60÷4的?
学生:十位上商1后还余2,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就是20,这样个位上再商5,60÷4就等于15。……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收集了这么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个。出示修改问题的例2图。
(主任说: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决,并让学生说口算的方法。
教师:今天我们就在学习过的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口算。
板书课题:口算。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不但使本课的学习和上节课的学]。
二、教学新课
教师:刚才我们帮校长算出了每班有60人,但校长觉得这样分每班的人太多了,于是调整了计划。
出示未修改的例2主题图。
学生理解图意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又怎么列式呢?
学生:240÷40=。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列?
教师:指导学生说出这是求240中包含多少个40。
教师: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口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前面我们学习的口算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里是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把课题补充完整)教师:怎么口算240÷40呢?同学们可以借助前面学过的知识,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学生独立活动,再交流,然后组织全班汇报。
教师:结果是多少?如果学生的答案都是6,则进一步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的答案不一致,比如有的学生的答案是6,有的学生的答案是60,则请错误答案的学生说一说自己口算的过程,通过过程的展示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下面按第二种情况设计。
教师:能说说你的口算结果“60”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吗?
学生:我用口诀“四六二十四”计算的,我想得数“6”应该商在“240”的“4”上面,所以我觉得它的结果是60。
教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关注这样几个问题:
(1)为什么有的同学计算“240÷40”的结果和“240÷4”的结果一样?哪个是正确的?
(2) 除数是40而不是4,这道题的意思是看24个10中包含多少个4个10。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们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果不可靠。
教师:(指得数是6的同学)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比如 6×40=240,所以 240÷40=6。
教师:还有得数是6的吗?你们的想法和他的想法是否相同,能把你们不同的意见给大家说一说吗?
指导学生说出口算240÷40的不同想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可能有以下一些算法:
学生1:一个班有40人,2个班就是80人,3个班是……,6个班一共有240人,这样一年级要分6个班。
学生2:因为240里有6个40,所以240÷40等于6。
学生3:还可以把240÷40看成24个10除以4个10,这样它的结果也是6。……
教师:计算240÷40和240÷4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学生发现:前一个的除数是40,所以这里要想的是24个10里面有多少个4个10;后面一道算式的除数是4,所以要想240里面有多少个4,或者多少个4是240。
教师:你认为我们在口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先讨论,再回答:要注意想三位数中包含多少个整十数。
教师:下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300÷50400÷80学生独立口算后把自己的算法和同桌的同学交流一下,然后让学生在全班说说口算方法。这里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分析,并帮助这部分学生理解算理。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主要探讨口算方法,教学中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 240÷4的口算方法引导学生探讨240÷40的口算方法,充分地借助学生原有经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同时还通过这两个算式的比较,引导学生关注口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使学生能准确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
三、练习巩固
1.投篮比赛。(练习十八第2题)学生用比赛的方式独立活动后,再集体订正。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口算的速度很快,而且结果都正确了,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经验吗?
学生可能有这些方法:
学生1:这些都是几百几十除以几十的口算,把它们都看成几个十除以几个十,比如:160÷20就可以直接想16个十除以2个十得8。
学生2:我是用乘法来算的,比如:一看160÷20就想到8×20=160,所以160÷20等于8。……
教师:刚才这些方法中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试一试。
教师再出示一些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题目。
2对口令。先由教师说算式学生说得数,然后让同桌的同学互相对口令。
3估算。教师出示268÷32。
教师:这道题同学们会精确地计算出它的结果吗?
学生:不会。
教师:能用今天掌握的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来估算出它的结果吗?
指导学生结合前面掌握的估算方法,把被除数和除数看成整十、整百数来计算的估算方法。
学生进行估算,汇报:把268看成270,32看成30,再算270÷30=9,所以268÷32≈9。
教师:这样我们不但能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还可以用这个方式估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结果。
再出示以下算式。388÷18≈561÷78≈397÷45≈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点评:这个练习巩固环节主要是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口算能力强的部分学生突现出来,让这部分学生带动全体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再在对口令的听算练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口算的掌握水平,最后安排了教学内容以外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练习,主要是为后面学习笔算中除法的试商做准备。]
四、课堂总结(略)
五、拓展运用
教师:同学们今天的收获不少,能用你学到的这些知? 第6题换成“买柚子”,第7题换成“动脑筋”,第8题换成“看电视”,教师就呈现教科书第8题的情景,再让学生解决。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把枯燥的练习改成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目的形式,一是这种新的练习方式更富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目可以发展学生个性,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三是这些题目和前面的口算难度比较大,但是通过这些有挑战性的题目的练习,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重庆江津市双槐树小学卞小娟)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相交与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足、垂线等内容,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知识要点,掌握作垂线的基本技能。
2、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领悟相交与垂直的内涵,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抽象概念。让学生感知、实践作垂线的方法。
3、通过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建立抽象的互相垂直的概念,让学生掌握作垂线的技能。
一、导入
老师拍摄了一些漂亮的照片,大家想看吗?这些直线都有一个特点,它们都(相交)。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相交有关。
二、新授
1、两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动手玩玩吗?(要求)同桌合作摆小棒,摆好后把两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在中画出来。然后汇报
2观察一下这些直线,相交后线与线之间形成了(角)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
这三组直线都相交成什么角?(板书:成直角)它是由几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板书:两条直线相交)
3.揭示概念
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4.质疑:对于互相垂直你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互相”是什么意思?
师举高一根小棒,能不能说这根小棒垂直?(不能)必须有另一根小棒与它垂直
我们以图①为例,为了区别它们,在直线上取一点。我们不能说线段OA是垂直的。
应该是OA垂直于OB,还可以说OB也垂直于OA。记作:OA⊥OB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叫做垂足。
两条直线相互垂直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4、进一步认识概念
(1)让学生举出见过的物品中哪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2)判断并指出下列图形哪几个图的哪两条直线是相互垂直的?为什么?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3)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相互垂直。
学生试折,再汇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折。)
3、变换形式,强化概念
(1)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相互垂直的。
(2)我说你摆:课本21面练一练第1题。
(3)看一看:课本21面练一练第2题。
三、应用------画垂线。
1、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先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对齐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另一条直线。)
2、过直线上一点作垂线。
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平移三角尺使已知点A与三角尺的另一条边也重合,沿三角尺的另一条边(过A点)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与已知直线垂直。
3、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
方法同2,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4、实践感知: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四、解决问题
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内容,解决上课引入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找到小明到公路边的最短路线。
- 推荐阅读:
-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6篇)
-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笔算除法》教案范文(通用12篇)
-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精选14篇)
-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人口普查》教案(精选13篇)
-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分类教案(通用6篇)
-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精选13篇)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上一篇:我的中国梦作文600字
下一篇:雷锋个人事迹材料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