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4-03-07人围观
简介《听听那冷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2.品味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余光中《乡愁》歌曲,从而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介绍余光中。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

《听听那冷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2.品味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余光中《乡愁》歌曲,从而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介绍余光中。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的创作,以及文艺评论、作品翻译等,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是当代诗坛健将、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主编中国台湾《中华现代文学大系》(1970~1989)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余光中在中国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中国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中国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灿的五彩笔》。传记有中国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2.相关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中国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中国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4.学生讨论课文主旨。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作者借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向慕之情。第一部分(1),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第二部分(2~14),由“雨”展开具体的想象,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第三部分(15),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三、合作探究1.作者写“中国台湾的雨”与“大陆的雨”有何不同?明确:中国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而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切都是在回忆之中。2. 作者笔下的雨为什么能引起读者共鸣?明确:作者在行文运笔之际,充分调动了人的五官感觉,使读者如闻如见,如履其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课文便是一篇富有“感觉性”的文章。课文将雨描绘成糅合了听觉、触觉、嗅觉、视觉、味觉的一种全方位的感性的存在。(“空蒙而迷幻”是视觉;“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是嗅觉;“冷”是触觉;“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听觉;“尝凉凉甜甜的雨水”是味觉)3.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明确: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冷”有两层含义,一是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二是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4.艺术特色。(1)语言方面。明确:①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②文章用重重叠叠的字句,参差有致的韵语段落,在诉诸读者感觉时着重了听觉,充分应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创造了音乐美。③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2)运用古典诗文的运用。拓展了散文的思维空间。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这里,余光中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组接在一起,丝毫不给人以斧凿之感,相反,它能引起读者自然地进入古典的情境,而又从别一扇现代情感的门庭里走了出来。5.学生再读课文重点段落,品味语言,体味情感。四、作业课后搜集古诗词中有关“雨”的名句。附:板书设计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乡愁──还是“乡愁”

  “听雨”为主线──五官

《听听那冷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文章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

  教学时间:12月11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雨夜(北宋·张咏)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无端:没来由,没道理)

  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解读文章

  1、我们同学已经读过他的文章了吧?大家从他的雨声里都读出什么来了?(学生自由谈,教师根据学生所言小结)

  2、那具体这雨声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韵味要让余光中去听听那冷雨,我们就要具体走进作者的雨声中去品味去感受了。既然是声音,当然要在声音中体会,才能更加真切。下面老师先来朗诵一段,体会一段,虽然献的可能是丑,但希望能引出你们的美来。翻到课文第96页,看第五段。

  大家刚才听了老师的朗诵,对哪些句子特别有感觉?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身在台北,思绪却被绵绵的雨丝牵引到大陆,引用了李清照在《声声慢》里吟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诗句,又引用了元好问“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的句子。李清照的这首词主要表现的是国破家亡的说不尽的惆怅,元好问的曲主要是表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慨叹,作者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凄凉、凄清、凄楚,但是毕竟与古大陆隔了25年了,又觉得有些迷茫惆怅,就变得“凄迷”了。后边作者又引用蒋捷的词,听雨,从少年听到中年,再到老年,历经人生百态,在冷冷的雨声中老去。却是在楼上、江上和庙里,始终不得归家,无尽的怅惘从心底里生起,可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呢!老师将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意境的感受用一段文字来表达:

  感受文字:先生走在台北的雨巷,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却灵敏了他的听觉,牵走了他的思绪,占据了他的灵魂!那声音是李清照倚着窗儿眼睁睁地看着那一滴又一滴的雨滴在秋风中飘摇的梧桐叶上的滴滴声,雨滴在梧桐叶上,也滴在清照的心上,溅起的是无尽的愁滋味。那声音也是元好问在聆听一阵骤雨弹遍新荷弹出如珠似玉的声音后,所发出的“人生几何,休放虚过”的慨叹。那声音更是余先生历经风吹雨打,飘飘荡荡几乎迷失了自己之后心底最深沉的呐喊: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那声音虽然被一片海阻隔,却泛起了先生笼住心脏的悲伤怅惘。那声音就是古大陆的声音,那声音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声音,那声音就是故乡的声音。

  2、接下来就由我们同学前后桌四人一小组,来个小组活动。活动项目如下:

  确定一段你们最喜欢的写雨的段落;

  声情并茂地自由朗诵;

  将解读化为优美的文字,小组间交流补充;

  确定一个朗诵课文的代表和一个朗诵你们的体会的代表。

  (时间是8分钟)

  3、约三组学生朗诵评价,老师评价、指导。

  朗诵小结:大家刚才用自己的声音解读了这篇美文,不仅读出了情感还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文段的理解,看来余光中让我们同学来听听他的雨声这选择是对的。

  4、现在我们或许能够更加明确地解决余光中要听的这冷雨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的吧?我们用“这冷冷的雨声里有……”句子来形容。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来确定你们小组里能想到的最优美、最贴切的语言来形容。

  小结: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从孩童走到中年甚至百发苍苍的人生岁月。

  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遥望故乡母亲永远不灭的乡愁。

  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身上涓涓流淌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

  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见证古文明渐渐消散的无尽怅惘。

  这冷冷的雨声里有……

  三、总结

  “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情多在雨声中”,张咏在《雨夜》里怕听雨声,因为那揪心的乡愁;余光中要听听那冷雨,也是因为乡愁。但余光中的乡愁不仅仅有一个漂泊游子“同乡会”式的乡愁,更有一个读书人特有的文化乡愁。一花一世界,一雨蕴情怀,这世上的点点滴滴都有无限的风景,就需要我们“慢慢走,欣赏啊”!

  文中涉及的诗歌: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元好问《[双调]小圣乐 骤雨打新荷》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蟑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虞美人 · 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析: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点绛唇(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 ①燕雁:北来之雁。 ②商略:商量,筹划。 ③第四桥:又称甘泉桥。

  ④天随:唐诗人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居松江甫里,曾乘扁舟渔樵于太湖。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韵译: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重点鉴赏第二联:诗人进入终南山,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听听那冷雨》教案 篇3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仓颉.滂沱.惊蛰.蠕.动氤氲..

  潺.潺湿黏.黏忐忑..舐.犊羯.

  鼓啾.啾皑.皑沐.浴擎.天椽.

  木岑.寂寒濑.料峭.韵.律纤.

  手苔藓.万籁.孺.慕蜗.

  牛答案:ji ? tuó zh? rú yīn yūn chán nián tǎn ta shì ji? jiū ái mù qíng chuán c?n lài qiào yùn xiān xiǎn lài rú wō

  2.解释下列词语。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比喻想法脱离实际或胡思乱想。

  皇天后土:天和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山隐水迢:山隐藏,水遥远。

  石破天惊: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3.文学常识填空。

  余光中,1928年生于福建永春,1950年去中国台湾。余光中是梅开四度的作家,年轻时,他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文”。他的诗歌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散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乡愁》 《白玉苦瓜》 《逍遥游》 《望乡的牧神》 《听听那冷雨》

  二、课文探究导引:

  1、文题是《听听那冷雨》,文章是从哪里开始真正去写“听雨”的理清文章思路。提示: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第5自然段)

  第一部分:(1—2)由雨引发的联想。

  第二部分:(3—11)作者在不同的地方嗅雨、看雨、听雨、体会雨。

  第三部分:(12—12)作者对故乡的苦思苦念,成了半生茫然无望的期待。

  2、作者都在哪些地方听雨,各有什么感受

  提示:岛上回忆大陆听雨(5节):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王禹偁的竹楼听(6节):清脆可听、铿锵、音乐、声如瀑布、声比碎玉大陆的屋瓦下听(7节):轻轻重重潺潺泻下

  日式的古屋里听(8、9、10节):霏霏不绝、滂滂沛沛、秋意弥漫、音乐

  台北公寓内(11节):瓦的音乐竟成绝响

  3、从文中5-11节找出蕴涵乡思乡愁感情的句子。

  提示:第5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

  第6节——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第10节——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听听那冷雨》第2页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教案

  课时编号:030课题:《听听那冷雨》第一课时

  《听听那冷雨》第3页

  《听听那冷雨》第4页

  《听听那冷雨》第5页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教案

  课时编号:031课题:《听听那冷雨》第二课时

  《听听那冷雨》第6页

  《听听那冷雨》第7页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巩固案(教师版)课题:《听听那冷雨》时间班级姓名

  一、课内基础积累运用

  1、下列各项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海蛰惊蜇春寒料峭淋淋漓漓B.宛然霹雳潇潇冷雨蠢蠢而蠕

  C.更迭岑寂断柯折枝乍现即隐D.韵律惊悸石破天惊三番五次解析:海蜇惊蛰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巴以问题闹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主要的责任方是以色列,但巴勒斯坦也有责任。

  B.我拿他当最好的朋友,而他却利用我对他的信任出卖我公司的商业秘密,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 C.电信体制改革后,手机用户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固定电话,手机也成为普通百姓几乎是不.可或缺...

  的通讯工具。 D.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反相成....

  、相互促进的。德治是从内部约束人,法治是从外部制约人。

  解析:D.德治和法治不是相反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补充的。所以“相反相成”用得不妥,应该为“相辅相成”。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而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全国各级政府的领导如果都愿做伯乐,做人才的“月下老”,那么国内的千里之骥也就必然是万千成群了。

  B.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D.我希望读者从这深入细致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解析:A.语序不当,“如果”应该移至句首。B.不合逻辑,“将”与“了”矛盾。C.成分残缺,“针对”缺宾语,应在“攀升”后加“的情况”。

  答案:D

  二、请同学们也像余光中那样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调动你的所有感官,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要求:(1)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2)描写要生动、细腻,能够体现出情感与雨的共通之处。(3)字数:300字以上。

  《听听那冷雨》第8页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导学案

  课题:《听听那冷雨》时间班级姓名

  二、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仓颉.滂沱.惊蛰.蠕.动氤氲..

  潺.潺湿黏.黏忐忑..舐.犊羯.

  鼓啾.啾皑.皑沐.浴擎.天椽.

  木岑.寂寒濑.料峭.韵.律纤.

  手苔藓.万籁.孺.慕蜗.

  牛2.解释下列词语。

  想入非非:皇天后土:山隐水迢:石破天惊:

  3.文学常识填空。

  余光中,1928年生于福建永春,1950年去中国台湾。余光中是梅开四度的作家,年轻时,他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文”。他的诗歌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散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文探究导引:

  1、文题是《听听那冷雨》,文章是从哪里开始真正去写“听雨”的?理清文章思路。答:

  2、作者都在哪些地方听雨,各有什么感受?

  答:

  3、从文中5-11节找出蕴涵乡思乡愁感情的句子。

  答:

  《听听那冷雨》第9页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巩固案

  课题:《听听那冷雨》时间班级姓名

  一、课内基础积累运用

  1、下列各项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海蛰惊蜇春寒料峭淋淋漓漓B.宛然霹雳潇潇冷雨蠢蠢而蠕

  C.更迭岑寂断柯折枝乍现即隐D.韵律惊悸石破天惊三番五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巴以问题闹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主要的责任方是以色列,但巴勒斯坦也有责任。

  B.我拿他当最好的朋友,而他却利用我对他的信任出卖我公司的商业秘密,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 C.电信体制改革后,手机用户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固定电话,手机也成为普通百姓几乎是不.可或缺...

  的通讯工具。 D.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反相成....

  、相互促进的。德治是从内部约束人,法治是从外部制约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而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全国各级政府的领导如果都愿做伯乐,做人才的“月下老”,那么国内的千里之骥也就必然是万千成群了。

  B.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D.我希望读者从这深入细致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二、请同学们也像余光中那样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调动你的所有感官,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要求:(1)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2)描写要生动、细腻,能够体现出情感与雨的共通之处。(3)字数:300字以上。

  《听听那冷雨》第10页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答案:ji ? tuó zh? rú yīn y ūn chán nián tǎn t a shì ji? jiū ái mù qíng chuán c?n lài qiào yùn xiān xiǎn lài rú wō

  2、解释下列词语。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比喻想法脱离实际或胡思乱想。

  皇天后土:天和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山隐水迢:山隐藏,水遥远。

  石破天惊: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3、文学常识

  答案:《乡愁》 《白玉苦瓜》 《逍遥游》 《望乡的牧神》 《听听那冷雨》

  二、课文探究导引:

  1、答:“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第5自然段)

  第一部分:(1—2)由雨引发的联想。

  第二部分:(3—11)作者在不同的地方嗅雨、看雨、听雨、体会雨。

  第三部分:(12—12)作者对“故乡”的苦思苦念,成了半生茫然无望的期待。

  2、答:岛上回忆大陆听雨(5节):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王禹偁的竹楼听(6节):清脆可听、铿锵、音乐、声如瀑布、声比碎玉大陆的屋瓦下听(7节):轻轻重重潺潺泻下

  日式的古屋里听(8、9、10节):霏霏不绝、滂滂沛沛、秋意弥漫、音乐

  台北公寓内(11节):瓦的音乐竟成绝响

  3、答:第5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

  第6节——“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第10节——“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听听那冷雨》巩固案参考答案

  一、课内基础积累运用

  1、解析:海蜇惊蛰答案:A

  2、解析:D.德治和法治不是相反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补充的。所以“相反相成”用得不妥,应该为“相辅相成”。

  答案:D

  3、解析:A.语序不当,“如果”应该移至句首。B.不合逻辑,“将”与“了”矛盾。C.成分残缺,“针对”缺宾语,应在“攀升”后加“的情况”。

  答案:D

《听听那冷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一) 课前预习

  1、 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

  2、 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二) 第一课时

  目标: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教学设计:

  (一) 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1、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3、写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中国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中国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三) 小组讨论交流。

  (四) 明确

  (一) 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1)

  (二)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1、(2-4)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

  (三)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五)小结与作业

  《听听那冷雨》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他在美国、在中国台湾、在大陆的感受,思绪超越辽远的时空,但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韵,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去体会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的中国韵味和意趣。落矶山的奇岩怪石,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在中国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听听那冷雨,只觉其凄迷,感觉不到在大陆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的美感。暴雨摧残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文章选材虽然很散,但一根内在的家国之思的感情线索贯穿其中。课下继续读课文,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一步体会这种家国之思。

  第二课时

  目标: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1、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导入余光中散文语言的欣赏。

  2、展示目标

  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1、自学成果交流

  要求学生将上节课作业对于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

  2、同学代表发言

  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在同学发言时教师板书其发言要点并做适当点拨)

  3、共同欣赏文章第四段

  a、学生齐读

  b、学生自主赏析

  c、教师讲解

  三、提问:通过学习本文有何收获?通过学生谈收获总结本文语言特点:

  1、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3、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四、学习之后要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也像余光中那样高速的联想,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交流写“雨”诗句。

  教学设计:本节课主要有学生自主完成。先让学生自己找,然后在班内交流。如果学生找的不全,教师可以补充。学生找出后也可适当讲解。

  《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 《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 听雨》 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积累,学会搜集同题材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听听那冷雨》教案2

  下一篇:《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曾经爱过,就永远爱过,永远不能忘怀。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中国台湾,之后,就一直在中国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这是他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

  (三)夯实基础,检查字词

  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

  揪(揪住)锹(铁锹)啾(啁啾)愀(愀然)

  (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

  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许多的传统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却是十分明确的,因为无论他写到美国、还是中国台湾,最后他的落脚点总是回到中国,回到大陆的,这就很好的表现了他的那种深深的家国之思。

  那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六)内容解析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叠词叠句),抓住最后两句话,提问为什么躲不过整个雨季?联系学生想家心理思考为什么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明确: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乡的牵挂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绪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个字,跳到了哪里?(中国台湾)这一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不是,而是写了与雨有关的字。其实我们汉字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一种文字,比方说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丽,雷电霹雹的骇人。在这里作者就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那冷雨吧。读第三段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空蒙而迷幻”是视觉;“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是嗅觉;“冷”是触觉。讲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场多情的雨。

  4、我们在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给了作者同样的感觉呢?于是作者又写了美国。让学生迅速阅读第四段找出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美在哪里,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处写了美国西部多沙漠,干旱,落基山胜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虽然这里很美,但是毕竟是在异国他乡,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寄托的,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心里才觉得踏实。只有那种“白云回望合,清霭入看无”的境界才属于中国,这里用美国反衬出中国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又一次回到了我们中国。而且讲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我国的山水画,才更有古中国的情韵。这里作者有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

  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写了雨的视觉和嗅觉,那么下面的部分将主要写到“听雨”。(找学生阅读第五段)回答问题:

  (1)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明确: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2)这两种感觉是否相同呢?

  明确: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3)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4)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

  明确: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6、接下来作者又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大家看一下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明确: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

  (七)内容小结,重申主题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中国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上一篇:《听听那冷雨》教案1

  下一篇:《听听那冷雨》教案3

《听听那冷雨》教案 篇6

  听听那冷雨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一) 课前预习

  1、 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

  2、 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二) 第一课时

  目标: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教学设计:

  (一) 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1、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3、写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中国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中国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三) 小组讨论交流。

  (四) 明确

  (一) 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1)

  (二)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1、(2-4)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

  (三)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五)小结与作业

  《听听那冷雨》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他在美国、在中国台湾、在大陆的感受,思绪超越辽远的时空,但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韵,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去体会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的中国韵味和意趣。落矶山的奇岩怪石,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在中国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听听那冷雨,只觉其凄迷,感觉不到在大陆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的美感。暴雨摧残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文章选材虽然很散,但一根内在的家国之思的感情线索贯穿其中。课下继续读课文,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一步体会这种家国之思。

  第二课时

  目标: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1、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导入余光中散文语言的欣赏。

  2、展示目标

  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1、自学成果交流

  要求学生将上节课作业对于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

  2、同学代表发言

  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在同学发言时教师板书其发言要点并做适当点拨)

  3、共同欣赏文章第四段

  a、学生齐读

  b、学生自主赏析

  c、教师讲解

  三、提问:通过学习本文有何收获?通过学生谈收获总结本文语言特点:

  1、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3、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四、学习之后要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也像余光中那样高速的联想,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交流写“雨”诗句。

  教学设计:本节课主要有学生自主完成。先让学生自己找,然后在班内交流。如果学生找的不全,教师可以补充。学生找出后也可适当讲解。

  《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 《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 听雨》 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积累,学会搜集同题材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听听那冷雨》教案 篇7

  教学目标:通过体味文中的意象“冷雨”把握作者的情感。

  体味文章语言,感受意境之美。

  课时:一课时

  设计思路:本文融注了浓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学习此文重在感受,因此我设计此课尽量多的运用诗意的语言、贴切的音乐、深情的朗诵来让学生沉浸于其中,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在设计中原则是紧扣文本教学和学生主动感知相结合。

  步骤:

  一、布置预习

  预习:早读课深情朗读本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导入

  音乐: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让学生跟唱一遍。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解释乡愁中的意象与情感关系,由此提问本文运用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三、自由感知

  沉浸: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让学生自由的朗诵本文。

  四、互动设计

  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朗诵感受

  发言:学生挑选最受感染的段落,谈感受,并且配乐深情朗诵。

  五、文本阅读引导[重点]

  过渡:文中写“听雨”的段落在哪里?

  感受:教师配乐范读部分段落,学生配乐朗读

  串讲:共同分析这几段中的意境之美,扣住文本来分析。(具体略)

  六、阅读拓展

  拓展:展示古典诗文中运用意象“雨”的例子,略加分析

  展示表达思乡愁绪的常见意象

  七、作业

  朗诵感受。

《听听那冷雨》教案 篇8

  余光中

  一、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于XX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家把它读一下:(投影)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主要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就让我们共同来走近他。(投影余光中照片,师介绍人生经历)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中国台湾,之后,就一直在中国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现在还能背下来么?(引导学生背一下,同时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 邮票 母亲 亲情

  长大后 船票 新娘 爱情

  后来呵 坟墓 母亲 亲情

  而现在 海峡 大陆 乡土情、爱国之情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投影标题)

  (二)感知课文内容

  1、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2、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

  3、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

  4、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请简要分析

  注意: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牵强附会。过程中注意点拨。例如:

  第一段,“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安慰孺慕之情。”中,要抓住“久违”、“牵连”、“分担”、“孺慕”等关键性的词语进行点拨。并点明这是直接抒情的句子

  第五段用美国的落矶和中国的山进行对比,最好让学生读一下,仔细体会一下个中滋味。找出美国和中国山的特点、作者对二者的不同感觉,分析一下这种不同的原因。引导学生体会一下“月是故乡明”这种情感。

  通过第十段,体会借景抒情这种间接抒情的方式。

  5、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回答。

  明确: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三)概括主旨(小结):

  请大家把文章的主旨概括一下,写在你的本子上,注意语言要贴切、简洁。

  明确:作者通过对雨的细腻感受的描写,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四)体会情感,拓展延伸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冷雨,然后做一下口头交流。(生发言,师适当点拨)

  可拓展思路:乡土情、爱国情

  亲情、爱情、友情

  学习、工作、人际交往

  个人情绪(自卑等)

  外在感受(文章、音乐、社会风气、道德水平等)

  给出范文:也许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小心地晾晒自己收藏已久的心事,可是记忆还是会被这样的冷雨淋湿淋透。阴冷的天,细细飘洒的雨,远处朦胧的景物,这一切的一切都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往事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以为自己真的变坚强,所有悲伤和泪水,都成为过眼云烟,可是在这样的阴雨中,丝丝缕缕的回忆连缀起来,一切再次跳跃到眼前。

  冷雨,漫天的飘着落着。

  踏入冰冷的世界,接受冷雨的洗礼。雨滴落在脸上,却似打在心上――真实而凛冽。

  道路清冷,天色微茫,一切仿佛都笼罩在一片晦色的梦里。眼前的景致是何其熟悉,似乎心中思念的那个人依然会出现在街口,大笑着和你一起在雨中奔跑。

  这样的下午,总会想从这相似的场景里串起一些共同的思念,可是任你的目光怎样搜寻,却再也无法发现记忆中那个温馨的容颜。城市就这样湿湿的,粘粘的,冷冷的,象是挥之不去的忧郁。

  雨下得这么长久,可是,我却清楚地知道,不会有期待,这只是临近冬天时的一场冷雨,所以,更象是一种告别――一如当年的分别。

  姐姐――你在那边还好吗?

  这段文字通过冷雨的描摹,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明确:表达了对已故姐姐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业:

  写写“我心中的冷雨”:

  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2)描写要生动、细腻,能够体现出情感与冷雨的共通之处。(3)字数:3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

  听听那冷雨

  冷 凄凉 思乡之情

  雨 缠绵 思慕传统文化

《听听那冷雨》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曾经爱过,就永远爱过,永远不能忘怀。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之后,就一直在、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这是他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

  (三)夯实基础,检查字词

  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

  揪(揪住)锹(铁锹)啾(啁啾)愀(愀然)

  (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

  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许多的传统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却是十分明确的,因为无论他写到美国、还是,最后他的落脚点总是回到中国,回到大陆的,这就很好的表现了他的那种深深的家国之思。

  那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六)内容解析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叠词叠句),抓住最后两句话,提问为什么躲不过整个雨季?联系学生想家心理思考为什么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明确: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乡的牵挂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绪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个字,跳到了哪里?这一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不是,而是写了与雨有关的字。其实我们汉字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一种文字,比方说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丽,雷电霹雹的骇人。在这里作者就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那冷雨吧。读第三段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空蒙而迷幻”是视觉;“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是嗅觉;“冷”是触觉。讲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场多情的雨。

  4、我们在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给了作者同样的感觉呢?于是作者又写了美国。让学生迅速阅读第四段找出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美在哪里,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处写了美国西部多沙漠,干旱,落基山胜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虽然这里很美,但是毕竟是在异国他乡,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寄托的,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心里才觉得踏实。只有那种“白云回望合,清霭入看无”的境界才属于中国,这里用美国反衬出“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又一次回到了我们中国。而且讲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我国的山水画,才更有古中国的情韵。这里作者有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

  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写了雨的视觉和嗅觉,那么下面的部分将主要写到“听雨”。(找学生阅读第五段)回答问题:

  (1)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明确: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2)这两种感觉是否相同呢?

  明确: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3)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4)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

  明确: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6、接下来作者又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大家看一下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明确: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

  (七)内容小结,重申主题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听听那冷雨》教案 篇10

  一、基础演练(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薄荷(bó)耀目(yào)万籁(lài)雷电霹雹(báo)

  b.滂沱(tuó)青霭(ǎi)夜宿(xiǔ)淅淅沥沥(lì)

  c.氤氲(yūn)羯鼓(jié)潺潺(chán)一峰半壑(hè)

  d.寒濑(lài)岑寂(cán)惊蛰(zhé)鸟声啾啾(jiū)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淋淋离离宛然窥见乍现

  b.千变万化骇人翁郁嗅闻

  c.惊心动魄迷离清爽擎天

  d.心寒眸酸按磨幽暗晌午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是不可能的。

  ②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令人耳朵过敏吧。

  ③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台阶下侵到他舌底,心底。

  a.基本进而径直

  b.基本反而一直

  c.几乎进而径直

  d.几乎反而一直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是一部让人们百看不厌的百科全书。

  b.印度洋大海啸制造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惨剧。

  c.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d.他把捡到的钱包送到办公室后,碰到人看他,脸上露出忐忐忑忑的神情。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

  b.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许回来中国。

  c.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d.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6.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一句是()

  a.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b.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

  c.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d.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

  7.下列各句对课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以作者在不同的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连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b.这篇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纵的历史和纵横交错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象密集、描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意境。

  c.作者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中国台湾,回到厦门街,虽然能够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但是,却给人一种凌乱无章的感觉。

  d.作者凭栏听雨,由自我感觉中梳理出种种雨的意象,并将在冷雨所织出的图案中体味的美妙的神韵与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宛如置身雨境,雨声盈耳,雨丝濡目。

  二、精段精练(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8-12题

  三、拓展训练(2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3-16题

  精神的殿堂

  人死了,便住进一个永久的地方——墓地。生前的亲朋好友,如果对他思之过切,便来到墓地,隔着一层冰冷的墓室的石板“看望”他。扫墓的全是亲人。

  然而,世上还有一种墓地属于例外。去到那里的人,非亲非故,全是来自异国它乡的陌生人。有的相隔千山万水,有的相隔数代。就像我们,千里迢迢去到法国。当地的朋友问我们想看谁。我们说:卢梭、雨果、巴尔扎克,莫奈、德彪西等等一大串名字。

  朋友笑着说:“好好,应该,应该!”

  他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这些人,于是他先把我们领到先贤祠。

  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有时走在路上,远远就能看到它颇似伦敦保罗教堂的石绿色的圆顶。我一直以为是一座教堂。其实,我猜想得并不错,它最初确是教堂。可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曾用来安葬故去的伟人,因此它就有了荣誉性的纪念意义。到了1885年,它被正式确定为安葬已故伟人的处所。从而,这地方就由上帝的天国转变为人间的圣殿。人们再来到这里,便不是聆听神的旨意,而是重温先贤的思想精神来了。

  重新改建的建筑的人口处,刻意使用古希腊神庙的样式。宽展的高台阶,一排耸立的石柱,还有被石柱高高举起来的三角形楣饰,庄重肃穆,表达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历史精神。大维·德安在楣饰上制作的古典主义的浮雕,象征着祖国、历史和自由。上边还有一句话:“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

  这句话显示这座建筑的内涵,神圣又崇高,超过了巴黎任何建筑。

  我要见的维克多·雨果就在这里。他和所有这里的伟人一样,都安放在地下。因为地下才意味着埋葬。但这里的地下是可以参观与瞻仰的。一条条走道,一间间石室。所有棺木全都摆在非常考究和精致的大理石台子上。雨果与另一位法国的文豪左拉同在一室,一左一右,分列两边。每人的雪白大理石的石棺上面,都放着一片很大的美丽的铜棕榈。

  我注意到,展示着他们生平的“说明牌”上,文字不多,表述的内容却自有其独特的角度。比如对于雨果,特别强调由于反对拿破仑政变,坚持自己的政见,遭到迫害,因而到英国与比利时逃亡19年。1870年回国后,他还拒绝拿破仑第三的特赦。再比如左拉,特意提到他为受到法国军方陷害的犹太血统的军官德雷福斯呜冤,因而被判徒刑。显然,在这里,所注重的不是这些伟人的累累硕果,而是他们非凡的思想历程与个性精神。

  比起雨果和左拉,更早地成为这里“居民”的作家是卢梭和伏尔泰。将卢梭和伏尔泰安葬此处,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他们的巨大价值,是对法兰西精神和思想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在这里的卢梭的生平说明上写道,法兰西的“自由、平等、博爱”就是由他奠定的。

  卢梭的棺木很美,雕刻非常精细,正面雕了一扇门。门儿微启,伸出一只手,送出一支花来。世上如此浪漫的棺木大概惟有卢梭了!再一想,他不是一直在把这样灿烂和芬芳的精神奉献给人类?从生到死,直到今天,再到永远。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先贤祠里,我始终没有找到巴尔扎克、斯丹达尔、莫伯桑和缪塞;也找不到莫奈和德彪西。这里所安放的伟人们所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的艺术,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是鲁迅式的人物,却不是徐志摩。他们都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不只是艺术殿堂的栋梁。因此我还明白,法国总统密特朗就任总统时,为什么特意要到这里来拜谒这些民族的先贤。

  1955年4月20日居里夫人和皮埃尔的遗骨被移到此处安葬。显然,这样做的原由,不仅由于他们为人类科学做出的卓越的贡献,更是一种用毕生对磨难的承受来体现的崇高的科学精神。

  读着这里每一位伟人生平,便会知道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世俗的幸运儿。他们全都是人间的受难者,在烧灼着自身肉体的烈火中去找寻真金般的真理。他们本人就是这种真理的化身。当我感受到,他们的遗体就在面前时,我被深深打动着。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故而,许多石棺上都堆满鲜花,红黄白紫,芬芳扑鼻。这些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天天献上的。有的是一小支红玫瑰,有的是一大束盛开的百合花。它们总是新鲜的。

  这里,还有一些“伟人”,并非名人。比如一面墙上雕刻着许多人的姓名。它是两次世界大战中为国捐躯的作家的名单。第一次世界大战共560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共197名。我想,两次大战中的烈士成千上万,为什么这里只是作家?大概法国人一直把作家看作是“个体的思想者”。他们更能够象征一种对个人思想的实践吧!虽然他们的作品不被人所知,他们的精神则被后人镌刻在这民族的圣殿中了。

  一位叫做安东尼·德·圣·逊贝利的充满勇气的浪漫派诗人也安葬在这里。除去写诗,他还是第一个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开辟往非洲航邮的功臣。1943年他到英国参加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抵抗运动。在地中海的一次空战中不幸牺牲,尸骨落人大海,无处寻觅。但人们把他机上的螺旋桨找到了,放在这里,作为纪念。他生前不是伟人,死后却得到伟人般的待遇。因为,先贤祠所敬奉的是一种无上崇高的纯粹的精神。

  对于巴黎,我是个外国人,但我认为,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爱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宫,而是先贤祠。它是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灵魂。只有来到先贤祠,我们才会真正触摸到法兰西的民族性,它的气质,它的根本,以及它内在的美。

  我还想,先贤祠的“祠”字一定是中国人翻译出来的。祠乃中国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人入祠堂,为的是表达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崇拜、纪念、感谢,还有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的精神。这一切意义,都与法国人这个“先贤祠”的本意极其契合。这译者真是十分的高明。想到这里,转而自问: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先贤、先烈、先祖的祠堂如今在哪里呢?

  (选自冯骥才《巴黎,艺术至上》)

  13.作者在文中一再写到楣门上“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法国总统密特朗就任时第一件事就是来这里拜谒、“我被深深打动着”以及石馆上堆放着世界各地献上的鲜花有何作用?

  14.为什么作者要说“巴黎真正的象征是先贤祠”呢?

  上一篇:余秋雨《夜雨诗意》

  下一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教案 篇11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被称为“缪斯的延长”,这是指他散文有诗的气质,像诗一样优美,情深,富于形象性。我们读《听听那冷雨》(人教版读本第三册,苏教版第二册),可以发现通篇文字近乎奢华,将汉语的魅力发挥到极致。低声吟哦,细细咀嚼,如梦如幻,身心俱入氤氲雨气之中。

  一.凝敛生动的文字

  《听听那冷雨》的文字凝练而隽永,是诗化的语言。“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雨……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等句子,被评论家公认为诗化之笔。在日式的古屋听雨一段,连用“挟”“掀”“压”“泻”“扑”“弹”“刷”“鞭”“打”等动词,用词富于变化,凝练而准确,生动的表现了七月台风台雨的狂野。

  文字的生动多变还表现在修辞的多变。对偶如“天潮潮地湿湿”,拟人如“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排比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倒装如“窗外在喊谁”“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比喻是天才的标志(亚里士多德),《听听那冷雨》更不例外,形象生动的比喻俯拾皆是。如“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形象的文字,多变的修辞让散文具有了诗般的灵动。

  二.敲打乐式的音乐美感

  细心吟哦《听听那冷雨》,可以发现散文极具音乐的美感。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使雨态表现得更加形象,也使散文具有了一种和谐的音韵美。“廿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同音异义字的使用,又给人以错综变化之感。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连成一气的双声词接着用也让语句错落有致,富有乐感。“雨来了,轻轻地敲打着这城市……远远近近……细细密密……滴滴点点滴滴……细细琐琐屑屑……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打,间间歇歇敲击着一个雨季……”“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象声词与叠词的联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干涩为潮润,化无声为有声。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类似长短句的大量运用,也造成了结构上的音乐美感。《听听那冷雨》的主旨易于把握,即表达作者难遣的家国愁思,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该文特殊之处正在于形式,诗人用作诗的方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秩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织变化,造成极富敲打乐式的音乐美感。

  三.缠绵悠长的形象

  句子的长短变化不仅可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更可以表达无限的感叹。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雨淅淅沥沥的形象呼之欲出,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语言的密集运用,构成频繁可见的长句,在形式上,直接以缠绵悠长的形象示人,成功的营造出朦胧氤氲的语言雨气。

  作者由眼前的雨联想到“雨”这一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听上去总有那么一点凄凉,一点凄清,甚有一点凄楚。淋漓不尽的雨线扯长了作者的家国愁思,思乡之情就与那冷冷的雨丝交融在一起,消散在烟雨苍茫之处。文章围绕作者听雨时迷离与惆怅的心绪来展现,那是一种印在心际的不懈的乡愁,那是一种漂泊在外的游子遥想自己暖家的感觉。这种思乡的愁绪投射到一串串的雨珠上,穿透于一层层的雨帘中,一丝丝的雾气飘浮其间,一切便会染上一缕缕灰蒙蒙的寒颤。季雨绵绵,乡愁悠悠!

  四.朦胧迷幻的意境

  意境是主观感情融于客观景物的审美空间,是诗歌的重要标志。围绕春雨,作者创造出了一种朦胧沉郁的诗的意境。诗人用极富表现力的文字构成朦胧氤氲的雨气背景,黑白片似的冷雨贯穿散文始终,将一种灰蒙蒙、潮湿湿的内涵叠加。而弥漫在这氤氲雨气中的是诗人绵延不绝的乡愁,是游子眷恋与赞美中国文化的赤子之心。

  “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诗人余光中以其无碍的文才,以文为诗,化雨成泪,凄凄切切的诉说那乡愁难搁的苦楚。让人哀惋,让人叹息。

  上一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下一篇:《听听那冷雨》教案1

《听听那冷雨》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1、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欣赏独具魅力的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有一个人曾深情地说过这样的话:

  [幻灯片]“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同学们,从这三句话当中,你能否猜测一下这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同学来说说。

  生1:中国人,怀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

  生2:诗人,浪漫的人(笑)

  生3: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师:就是这样一位“东方赤子”却远离祖国怀抱43年,几十年,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中充满乡土观念,去国怀乡之感,思乡思亲之情,他就是余光中(图片)[幻灯片]

  二、简介作者及创作情况

  师:谁能谈谈你所了解的余光中?

  生4:余光中,中国现代作家,评论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48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49年迁居中国台湾,之后,就一直在中国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92年,他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大陆。

  生5:余光中自称“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当然这都是我翻阅资料查到的数字(笑)。

  生6:我再补充一点,他的诗《乡愁》写得很好。

  师:你能给大家朗诵一遍吗?

  [生6:背诵《乡愁》其他同学也跟着背诵了起来。]

  师:好,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游刃有余,相当了得,有人说余光中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雍容华贵,透着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有一种中国的文化底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听听那冷雨》[幻灯片]

  三、进入文本

  师: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你心中有什么样的疑问?

  生7:他为什么要听雨?

  生8:为什么 听到的是冷雨?

  生9:他听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共同来一个个解决。其实对于雨的描写,文学作品当中比比皆是,例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称雨为“喜雨”“好雨”;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称雨为“寒雨”,那么余光中为什么听到的是“冷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然后找同学来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全体学生大声朗读课文5分钟]

  师:谁愿意来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生10:应该是因为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了凄凉感,所以听到的便是“冷雨”了。大概是这样。

  师:听你的语气好象对自己 的回答特别不自信,请相信自己的感觉,大胆张开口,我们是不是应该鼓励她一下。(掌声)

  师:她说得有道理吗?文中哪里有体现?

  生11:我觉得她说得很有理,文中多处有体现。第1段写道: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里面包含了作者内心无尽的忧思、感慨、乡愁。

  第5段中写道: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落叶,听上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凄迷”中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所以作者听到的是“冷雨”。

  生12:我认为“冷”还有另一层含义。文章入笔的雨是春寒料峭时的雨,所以,“冷”也是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来梳理一下。

  [板书:冷 凄凉 乡思乡愁]

  师:作者说: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那么走入霏霏冷雨他想到了什么?

  生13:想到了“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

  生14:想到了“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生15:想到了: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

  生16:想到了:“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

  师:是的,作者想了许多内容,老师也归纳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幻灯片]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那一块土地

  江南的杏花春雨

  叫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

  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

  瓦屋听雨,回忆的音乐

  公寓时代的台北没有音韵的雨季,黑白的默片

  师:这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7:乡思、乡愁

  师:我们看作者在雨中还想到:

  [幻灯片]中国美丽的方块字

  宋代米芾父子的山水画

  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王禹偁的听雨竹楼《黄冈竹楼记》

  这都是什么内容?

  生18: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师:这表明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什么感情?

  生19:向往、热爱、眷恋、思慕

  师:好极了,雨下得绵长,作者的感情也可谓绵长

  [板书:雨 绵长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思慕]

  师:我们看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与我们同学们一月回家一次的想家完全一样吗?

  生(集体):不一样

  师:我们来看看余光中先生对乡愁的理解:

  [幻灯片]

  大概最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干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份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师:作者的情丝与绵长的雨丝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构成朦胧氤氲的雨境 ,而弥漫其中的那浓浓的乡思乡愁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与赞美,都随着冷雨流入了我们心灵深处,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愫,放开所有感官。

  [幻灯片]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

  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

  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

  大声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文段(3分钟)

  师:现在,找同学来读你所喜欢的文段,然后我们找同学来评价一下他读得如何?

  生20:(举手)老师,我每一段都喜欢(笑)

  师:噢,看来你真的喜欢上了余光中的作品,真进入了境界(笑),那就请你先读其中一段给大家听。

  [生20读第10段]

  师:我们找同学来评价一下,如果你愿意说出他朗读中的优点,那你是他的朋友,敢于说出他欠缺的地方,那你是他的诤友,如果二者兼有,那你就是他的知己了呀!(笑)

  生21(举手):我觉得他读时感情很投入,只是调子太低沉了,作者说:“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所以我觉得读时应该是轻柔而欣喜才感觉更好,另外“舐舐”应该读“sh? sh?”而不读“ti?o ti?o”。

  师:点评挺到位的,老师觉得读这样诗化的散文,尤其要注意语言特点,我们看这里有一个长句,一定要注意断句,同时长句又一气呵成,语气不可断。你再来试试。

  [生21读第10段]

  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觉,我们再来听听央视著名主持人陈铎是如何读的?

  [播放名家范读2、3自然段]

  师:听了名家的朗读后,你是否有了新的感受,找到了更好的感觉?我们再请同学来读读,哪位同学来试试?

  [生22读第5段]

  师:谁愿意来点评一下,来,同桌吧,近水楼台(笑)

  生23:我觉得她读得太快了,这里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在听人生?朗读时应舒缓些,这样才能把人生感悟醮满滋味地传达出来。

  师:好,真是优秀的点评家,那请你再来试试。

  [生23读第5段](掌声)

  师:好,同学们用自己的声音解读了这篇美文,不仅读出了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语调的高低,更读出了情感。这篇散文文字几近奢华,充满了汉语的魅力,而这极当有表现力的文字把作者在雨中的丰富、丰腴、丰盛、丰满的感受沐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作者走了一路亦想了一路,那印在心际的挥之不去的乡愁,那漂泊在外的游子遥想暖家的感觉,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都投射在那一串串雨珠上,不管岁月漂泊带给人们多少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不会褪色,永远不会改变。也许你末曾离开过家,未曾体验过余光中先生的痛苦与辛酸,但我们却仍可以感受着他的感受,相思着他的相思,因为我们同根、同宗、同是炎黄子孙,那就让我们也常常听听那冷雨吧。下课,同学们再见!

  • 推荐阅读:
  • 《听听那冷雨》教案(精选14篇)
  • 《听听那冷雨》教案(通用16篇)
  • 听听那冷雨教案(通用9篇)
  • 《听听那冷雨》教案(精选13篇)
  • 听听那冷雨 教案(精选5篇)
  • 《听听那冷雨》教案
  • 听听那冷雨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