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阅读短文答案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篇1
共栖是指两种不同物种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较多,一方受益较少,或不受益也不受害的现象。生物共栖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长时间生活在一起,有的是暂时生活在一起。
自然界除了互惠互利,各自都能从对方身上获取生存利益的共生共栖关系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变相的共栖关系,那就是单惠共栖。所谓单惠共栖,就是共栖双方,仅有一方获益,另一方只是无偿奉献,得不到任何实惠。例如,马来西亚有一种小巧玲珑的文鸟,喜欢在蜂窝附近筑巢居住,文鸟筑的巢像个缸子,一只只悬挂在蜂窝四周的枝头上。这两种动物之所以产生共栖关系,因为热带雨林里的食肉动物,如蜥蜴、负鼠、浣熊、野猫、猴子等都是爬树高手,都爱捕食文鸟和它的蛋,而那些贪婪的食肉动物害怕遭到野蜂的刺蜇,不敢接近蜂巢,文鸟将巢筑在蜂窝旁,无偿获得了保护。无独有偶,森林里的蜜獾,总是追随着文鸟生活,形影相随,难分难舍,因为蜜獾生吃蜂蜜,长有一身浓密的长毛和肥厚多脂的獾皮,不怕野蜂叮蜇,它利用文鸟喜欢在蜂窝附近筑巢的习惯,很容易就找到它梦寐以求的蜂窝。然后爬上树去,粗暴地扯下蜂窝,舔食蜂蜜和蛹虫。这是颇为典型的连环单惠共栖现象。
共栖的例子在热带珊瑚鱼类的雀鲷科中,有一些种类和海葵生活在一起。它们的生活使自己和海葵双方都得到好处。如生活在珊瑚礁中的双锯鱼,体长仅为3-5厘米,经常生活在海葵的体腔内。双锯鱼对海葵触觉上的刺丝胞所分泌的毒液和消化液毫不受损伤。海葵通常一接触到任何动物,其触手会立即收缩,而把动物包围在许多触手中央,并分泌毒液将捕获物麻痹,并吞食之。而双锯鱼能自由出入于海葵的体腔中,游动于触手之间。双锯鱼由于具有美丽鲜艳的体色,能引起任何凶猛鱼类的注意,因此引起被追逐而立即逃入海葵的体腔内。凶猛鱼类追到海葵的触手范围内时,就会被海葵捕捉住,并很快被麻痹,从而被海葵吞入腹中,于是海葵和它的共栖者双锯鱼可以分而食之。
合作共栖的寄居蟹和海葵
寄居蟹和海葵是一对合作互助的共栖伙伴。寄居蟹的头胸甲较窄,不 能把自己柔软的腹部包住。为了保护自己,它只能钻到软体动物的空壳里去,把头甲和一对大螯露在外面,并伸出前面两对细长的步足来爬行。 当寄居蟹安家之后,便立即开始去找个看守的门卫。当它找到一种合适的海葵之后,便用螯小心翼翼地把它从附着体上取下来,安放在螺壳的 入口处,为自己看守家门。海葵是最称职的门卫。它用有毒的触手去蜇那些敢来靠近它们的所有 动物,保护寄居蟹。而寄居蟹则背着行动困难的海葵,四出觅食,有福同 享。不能游动的海葵把它的盟友当作交通工具,这种形式的共生称作运动 共生。它在寄居蟹身上能有更多的捕食机会,同时还能够更快地更换"肚子"里的水。因为海葵如同珊瑚一样,不能移动,它们很容易被细砂、生 物残骸和自身的排泄物所埋没,它需要有流动的活水。随着寄居蟹的不断长大,原来的"旧居"太狭窄时,就去另找一个更 大的"住宅",同样钻到里面去。当它搬进新居时,总不忘了把自己的伙伴一起搬来,重新开始共同生活。就这样,它们一直共同生活到死。
配合默契的豆蟹和扇贝
世界上最小的蟹要算豆蟹了。它的甲壳一般只有几毫米长,大的也不 过1厘米多 。最小的只有米粒般大小。它们生活在浅海,形状如大豆,颜色浅黄。由于豆蟹体形小,捕食和御敌的本领都很差,因此常常要寻找自 己的"保护伞"。豆蟹和扇贝能配合默契,相互利用,相处得很好。扇贝的外形像一把打开的折扇,它的闭壳肌晒干后就是一种名贵的海 珍品--干贝。每当扇贝张开贝壳时,豆蟹就趁机寻找微小生物或有机碎屑来充饥。贝壳闭合时,豆蟹则以扇贝的粪便为食。当强敌向扇贝袭击时, 机警的豆蟹立即搅动扇贝的软体,扇贝马上就闭合贝壳,转危为安。扇贝的天敌是红螺,红螺能分泌一种黄色带辣味的毒液,用来麻痹扇 贝的闭壳肌,使它的双壳久久不能合拢,继而再把扇贝的肉慢慢地吃掉。每逢这时,豆蟹便扬起双螯将红螺赶走,于是扇贝得以慢慢从麻痹中复苏 过来。豆蟹在这种场合往往充当着扇贝天然卫士的角色。
形影不离的向导鱼和鲨鱼
性情凶猛的鲨鱼,一般在海洋中上层活动,它一口能吞下成群的小鱼, 还能咬死和吃掉比它大的鱼或其他动物,真可谓是"海上魔王"。奇怪的是,它却从不吞食和它形影不离的小伴侣--向导鱼。向导鱼能在鲨鱼周 围游来游去,既敏捷又快速,一点儿也不怕鲨鱼。向导鱼长仅30厘米左右,青背白肚,两侧有黑色的纵带。它和鲨鱼关 系十分友好,每当鲨鱼出征巡猎时,它们就紧随其后,仿佛像护驾的卫队一样,准确地模仿它的一举一动。有时,向导鱼也游到前面去侦察情况, 但会很快地回到自己的原位,可以说是寸步不离。鲨鱼从不伤害自己的小伙伴,还把吃剩的食物赏赐给它们。遇到危险时,还允许它们躲到自己的 嘴里。 有人认为,向导鱼护卫鲨鱼左右是在帮助这个异种伙伴寻找猎物,因为鲨鱼的视力不佳。但现在有人证实鲨鱼的其他感觉器官很完善,所以认 为向导鱼的主要职责可能是给鲨鱼的皮肤打扫卫生。而向导鱼则凭借着朋友的威风来保护自己,并得到一定的食物保障。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篇2
在我们的地球上,生存着千万种形状各异的动物,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奇妙的关系,有的“杀机”腾腾,不共戴天;有的则互为友邦,相得益彰,甚至共栖生活,至死与共,永不分离。动物的共生和共栖现象是很多的,而且十分有趣。这是一种奇妙的合作,它们是怎样生活在一起的呢?
浅水里一种叫隐鱼的小鱼,当受侵犯无处藏身时,就依附在海参身上排便,躲 过追杀,海参也从其排泄物中得到食物,两全其美。
野山羊与火鸡结成“好友”,彼此受益。野山羊在离火鸡不远之处休息,机灵的火鸡充当着野山羊警卫员。冬天大雪封山绝粮之际,野山羊用蹄子拨雪寻食,火鸡乘机共餐。
动物的共生现象启迪人们,在驯养野生动物时,可充利用它们之间的共生现象,趋利避害,以获得少投入、多产出的好效益。
凶恶的海鳝以小鱼为食,可对游到它身边寸余长的隆头鱼却从不攻击,因为隆头鱼啄食海蟮身上的寄生虫,减轻了海蟮的痛苦;
西藏有一种褐背地鸦,习惯地下产蛋育儿,常和老鼠或兔子等啮齿类动物 居住在同一个洞穴里,老鼠或兔子为地鸦打洞筑巢,地鸦为老鼠或兔子站岗放哨,还常 常立在老鼠或兔子背上,啄食寄生虫,是颇为典型的共栖现象。
有一种很小很小的濑鱼,长期和凶猛的梭鱼生活在一起。尽管梭鱼靠吃海中其他鱼类为生,但对濑鱼却似乎特别友好,因为濑鱼总是将梭鱼嘴旁的赘生物吃得干干净净,使它不至于得病。
有一种小鱼叫领航鱼,尽管它们有这样一个名字,但事实上并不是它们将赤道鲨鱼领到那些牺牲品跟前去的。它们只是及时跟上了鲨鱼,将鲨鱼吃剩的残屑给吞噬干净。鲨鱼对这群小家伙没什么反感,也许因为它已经习惯了它们跟在后面。
真正会干“领航”工作的其实是一种身体像箭一般的?鱼,它们真的能将鲨鱼引到美味的食物前。由于它们做了好事,鲨鱼就让它们吸附在自己庞大的躯体上漫游四方。?鱼的头部上方有一个椭圆形吸盘,使它们不仅能吸附在鲨鱼身上,还能吸附在船底移涉远方。它们最喜爱的食物就是鲨鱼吃剩的残渣,以及轮船抛下的废弃物。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篇3
动物世界充满奇趣。有些动物凶猛强大,有些动物弱小无比,有的是巨兽,有的是小雀……从表面看,它们之间“水火不相容”,然而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它们居然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生活在热带雨林沼泽地带的犀牛,身长约5米,高2米,重1吨以上,巨大的头上长着锐利无比的角。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原来,犀牛的皮肤很厚,有很多皱褶。皱褶缝里面的皮肤很薄,常常钻进一些吸血的蝇、虻等昆虫。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犀牛背上的黑色小鸟,是在啄食寄生在犀牛身上的昆虫和蛆卵。所以,小黑鸟和大犀牛成了一对好朋友。人们把这种黑色的小鸟叫做“犀牛鸟”。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
鳄鱼是一种凶猛的爬行动物。非洲尼罗鳄最大的身长5米,重1吨以上。它可以把一头重几百公斤的野牛拖到水中淹死后吃掉。它用尾巴一扫,能把在河边喝水的羚羊打落水中。有谁想到,就是这样凶猛的动物却能够和一种叫燕千鸟的小鸟和睦相处。当地人经常可以看到鳄鱼在岸边张开大嘴巴,燕千鸟飞进飞出,鳄鱼丝毫不会伤害它们。原来,鳄鱼的牙缝里经常塞满残渣,牙齿和口腔又痛又痒,燕千鸟是在鳄鱼的嘴巴里为它剔牙。因此,燕千鸟也叫“牙签鸟”。有时燕千鸟不在它身边,鳄鱼的牙齿难受了,就会爬到岸上张开大嘴巴。附近树上的燕千鸟看见了,立即飞过来为鳄鱼剔牙。这样,燕千乌吃饱了,鳄鱼的牙也不痛不痒了。
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百舌鸟和金黄鼠也是一对“好朋友”。百舌鸟在草原上被称作第二百灵,歌声悦耳动听。春夏之季,百舌鸟到金黄鼠的洞穴里去产卵,在它的洞穴里孵卵育雏。一直到小百舌鸟飞出,这一对好朋友才分手。在孵卵育雏期间,它们相处得非常好,金黄鼠不但不伤害百舌鸟的卵和雏鸟,而且还替它照看着。金黄鼠收留百舌鸟,并非有利可图,只是喜欢听百舌鸟的歌声。闲暇时,它们玩得很开心,百舌鸟为金黄鼠唱歌,金黄鼠静静地听,高兴时还用两只后脚着地,跳起舞来。有时,百舌鸟落到金黄鼠的背上,用翅膀驱赶着它前进,金黄鼠猛地向洞里钻去,百舌鸟一收翅,就被金黄鼠驮进洞里去了。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篇4
这篇文章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后面的一篇选读课文,与第三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相配套。它也是一篇科普文章,这样的文章既承载着知识的传递,又担当着语言表达示范的任务。作为语文教材,课堂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自然界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将这样的科普知识介绍得生动有趣。而这两点也就成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在本课得以整合的落脚点。
一、课文内容把握
1.(第一自然段)总说动物的共栖:表面看“水火不相容”,实际上“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解释“共栖”。
2.(第二自然段)“犀牛鸟与犀牛的共栖现象”
豹、狮、大象“不敢惹”——犀牛凶猛
小黑鸟“蹦来跳去”啄、机灵放哨、惊飞报警——犀牛摆脱“寝食难安”
(吃饱) (安全舒适)
3.(第三自然段)“燕千鸟与鳄鱼的共栖现象”
鳄鱼的凶猛:吃大野牛、尾扫羚羊
燕千鸟飞入血盆大口,为鳄鱼剔牙——鳄鱼“牙也不痛不痒了”
(吃饱、毫发无损) (享受)
4.(第四自然段)“百舌鸟与金黄鼠的共栖现象”(动物界的伯牙子期)
金黄鼠“不但不……还……”“喜欢听百舌鸟的歌声”
百舌鸟“为金黄鼠唱歌”
二、表达方法把握
1.谋局布篇的特色
总分结构
具体内容见“课文内容把握”
2.构段方式
第2和第3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先“凶猛”,后“两种动物的互利互惠过程”
第4自然段:总分结构
3.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4.语言现象
*拟人修辞手法在科普文中适当的运用,介绍更富情趣
如“这里啄啄,那里啄啄”
如“搞得它寝食难安”
如“朝夕与共、和睦相处”、“收留”等
*词语的准确运用,使科普介绍更具科学性
如“居然”,如“经常”
三、选读目标指向
1.巩固用“串连段意”的方法把握主要内容。
2.感受科普文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并能模仿迁移。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同学们,在自然界里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共栖。你们想了解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30课《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读准“栖”字的读者。
3.解题,谁能根据自己课前查阅到的资料说一说什么是共栖。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1)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奇趣”“水火不相容”“居然”“和睦相处”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
2.重点探究2-4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为什么说这些共栖现象是有趣的;它们共栖的原因是什么?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①第2自然段讲了犀牛和犀牛鸟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犀牛皱褶缝里面的皮肤很薄,常常钻进一些吸血的蝇、虻等昆虫。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犀牛鸟啄食寄生在犀牛身上的昆虫和蛆卵,还能为犀牛鸟放哨、报警。所以大犀牛和小小的犀牛鸟成了一对好朋友。
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第4自然段讲了鳄鱼和燕千鸟是如何和睦相处的。
鳄鱼的牙缝里经常塞满残渣,牙齿和口腔又痛又痒,鳄鱼张开大嘴巴,燕千鸟就飞进鳄鱼的嘴巴里,为它剔牙。这样燕千鸟吃饱了,鳄鱼的牙也不痛不痒了。
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③第3自然段讲了百舌鸟和金黄鼠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春夏之季,百舌鸟到金黄鼠的洞穴里去产卵,在它的洞穴里孵化育雏。金黄鼠不但不伤害百舌鸟的卵和雏鸟,而且还替它照看着。一直到小百舌鸟飞出,这一对好朋友才分手。金黄鼠收留百舌鸟,并非有利可图,只是喜欢听百舌鸟的歌声。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五、扮演动物,编演课本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从课文中任选一对共栖的动物,自愿扮演角色,在小组内编演童话剧。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在班上展演。
六、总结、拓展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犀牛和犀牛鸟、鳄鱼和燕千鸟、百舌鸟和金黄鼠之间有趣的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如果你还知道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说给同学听。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其他有趣现象。
附:板书设计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篇6
读《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有感一是值得一看的一篇好文章,由597教育超市为您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读《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有感一不错,给你的工作和学习带来帮助的话,请把读《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有感一告诉你的朋友或添加到您的收藏夹内。本文地址:
动物世界总是那么神奇。有些动物凶猛强大,有的动物弱小无比,但令人大吃一惊的是,它们居然能朝夕与共,和睦相处。我有了疑惑:为什么强大的动物不去弱肉强食呢?让我们看下面的例子就明白了。
百舌鸟和金黄鼠。金共鼠收留百舌鸟,让它在洞里孵卵育雏,在此期间,金黄鼠不伤害百舌鸟的卵。金黄鼠收留百舌鸟,喜欢听百舌鸟的歌。闲暇时,金黄鼠就听百舌鸟歌唱。我感到动物只有互相依赖,才能生存。
猫头鹰和猴子。猴子吃东西很浪费,没吃完的果皮果仁都往地下扔,引来了许多老鼠,这为猫头鹰提供了食物。虽然猴子有时候偷吃猫头鹰的蛋,但猫头鹰依然喜欢和猴子一块住。我体会到期了,想要得到自己的利益,必须学会付出。
还有郊狼和狗獾。从表面上看,它们是共栖,其实不然,它们是“假性共栖”。狗獾是捕捉兔子的高手,它把兔子洞穴挖开,撵出兔子,郊狼就在外面追杀。它们一同狩猎,但总想吃对方的肉,所以它们可能随时随地吃掉对方。我体会到,表面上是动物共栖,但它们本性难移,总会露出凶恶一面目。
大自然真神奇啊!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读后感
有本书叫《有趣动物共栖现象》。阅读完后,觉得十分有趣,因此,决定上网再查查相关资料。
资料上说,共栖现象就是双方方受益、方无益也无害现象。在水里悠闲自在鱼儿欢快极,它还愿意接受清洁虾服务。看来,鱼儿不但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还挺干净嘛!而清洁虾在为鱼儿服务同,也填饱自己肚子。
还有个典型例子,就是玻璃虾和海葵。是因为前者受后者刺伞保护,而后者前者移动及进食上获得更多食物来源。语文书上有课叫《有趣动物共栖现象》。阅读完后,觉得十分有趣,因此,决定上网再查查相关资料。
资料上说,共栖现象就是双方方受益、方无益也无害现象。在水里悠闲自在鱼儿欢快极,它还愿意接受清洁虾服务。看来,鱼儿不但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还挺干净嘛!而清洁虾在为鱼儿服务同,也填饱自己肚子。
还有个典型例子,就是玻璃虾和海葵。是因为前者受后者刺伞保护,而后者前者移动及进食上获得更多食物来源。
经过查资料,掌握不少知识,也让对科学更感兴趣.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篇7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自然界的一种有趣现象——共栖。课文讲述了生物的三种共栖现象(犀牛鸟和犀牛、燕千鸟和鳄鱼、百舌鸟和金黄鼠)。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读准“栖、缝、薄”等6个多音字,理解“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等词语,并进行积累;
2、正确、流利朗读有趣的句子,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3、通过字里行间的体会,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有探索自然中奇妙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共栖的原因;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引导:同学们,精彩的动物世界开始了——
一、播放影片,揭题导入:
1、看了刚才的影片,你觉得动物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这个有趣的世界,了解它们的共栖现象。
齐读课题: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3、读课题,正音:共栖
聪明的同学,读了课题脑海中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问题,你们有吗?
教师整理问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这问题,自主读文。
师: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请同学们再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一遍,注意:把字词读准了,把句子读顺了,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查字典,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
2、检查字词:
师:读通课文是深入学习课文的第一步。
第一组词语:
沼泽 虻 蛆 残渣 剔牙 育雏 寝食不安
第二组词语:
皱褶缝 皮肤薄 吸血 着地 照看
3、出示句子:
原来,犀牛的皮肤很厚,有很多皱褶。皱褶缝里面的皮肤很薄,常常钻进一些吸血的蝇、虻等昆虫。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
三、围绕问题,自主研读:
师:听着我们班同学的热情朗读,就知道我们404班有一群爱学习的孩子。
1、动物世界充满奇趣,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中,有两个成语解释了什么叫共栖?
板书:朝夕与共 和睦相处
理解词义,师:朝是什么意思?夕是什么意思?朝夕与共又是什么意思?说起和睦相处,我们404班就是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2、课文中列举了哪些有趣的动物共栖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让我们叫一叫这些动物的名字吧。
3、这些有趣的动物分别有什么特征呢?
板书:凶猛强大 瘦弱无比
师:课文中讲这些动物“水火不相容”,但是现在却成为——
生答;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的好朋友,你又产生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古人说的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404班的同学不但爱学习,而且还会学习。不简单。
2、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明确研读问题,(教师读问题)自由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在句子旁边写上批注。
3、学生自由默读。
4、汇报:
(1)出示学生汇报的相关句子。
师:你也是找到这句吗?请你也读一读,读得很准确,很流利。
(2)抓住成语“寝食不安”体会犀牛需要帮助?
师:这段话中有一个成语谁找到?了寝食不安是什么意思?课文写谁寝食不安?为什么寝食不安?此时犀牛需要的是什么?当犀牛需要帮助的时候,小黑鸟就出现了。小黑鸟为犀牛做了什么?它还能为犀牛做什么?(出示句子。)
请你读一读,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关联词。“一……就……”关注这个关联词,请你再读一读,你体会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
用你的朗读,把这只机灵的犀牛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生读)
(3)练习句式说话。
出示:因为小黑鸟为犀牛( ),还能为犀牛( ),所以它们成了好朋友。
师:你能用因果关系的句式来说说它们成为好朋友的原因吗?先自己说一说。汇报说。
(4)出示图片,体会有趣
师:你瞧,这就是友好相处的犀牛和犀牛鸟,作者为什么感到有趣?
出示句子,是啊,这么巨大的犀牛,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连豹、狮和打响都不敢惹的犀牛,却能让小鸟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齐读。你觉得有趣吗?那你就把你感受到的有趣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5、带着问题,自主学习3、4自然段。
师:凶猛的鳄鱼和弱小的燕千鸟,内蒙古草原上的百舌鸟和金黄鼠又怎么会成为好朋友的呢?
(1)出示问题,学生自主研读。
它们为什么能够成为好朋友?哪些句子也让你感到很有趣?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在句子旁边写上批注。并独立完成作业纸作业。
a、( )和非洲尼罗鳄和睦相处,它能为鳄鱼( ),同时自己也得到了( ),所以它们是一对好朋友;
b、春夏之季,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百舌鸟到金黄鼠的洞穴里( ),( ),金黄鼠不但( ),而且( ),所以它们也是一对好朋友。
(2)学生充分自学。
(3)进行汇报:
教师引导抓点:
a、理解“剔牙”的“剔”的意思。出示字典上的两种解释,让学生选择。所以叫燕千鸟的这种小鸟,也被人们叫做“牙签鸟”,因为它可以为鳄鱼剔牙。
b、对比“又痛又痒”到后来的“不痛不痒”。
c、体会“有谁想到”奇趣,换一种说法。
d、抓住“不但…而且…”并非有利可图,只是喜欢歌声。
e、关注“闲暇时”的动作描写,划出动作描写的词语,你看到了一对怎样的好朋友?
四、总结拓展,完成作业
1、教师指导看板书,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又何止这三对动物,你还知道其他有共栖现象的动物吗?不知道没有关系,老师已经给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课后,你们可以看一看,感兴趣的地方可以找老师或同学讨论讨论。
3、布置作业,完成作业。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篇8
教学设计意图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生物界一些有趣生物互惠共栖的事情。
本课教学目的及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界这一有趣的现象及生物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且内容浅显,因此设计教学时以自学为主,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自学,有困难的同学可合作学习达到学习的目的。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首先抓住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谁与谁共栖,有那些有趣的现象,共栖的原因等,然后让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从文中找到答案。当所有的问题解决以后,“什么是共栖”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鼓励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搜集其它生物共栖的现象的资料,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通过学文后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引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这一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思想以及激发积极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生物共栖的原因,
2、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共栖现象,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共栖。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搜集其他生物共栖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 激趣导入
1. 导入新课
2. 板书质疑
3. 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例:什么是共栖,谁与谁共栖,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共栖的原因等。从题目入手总领文章主要内容
二. 自主学习.
1. 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读懂课文
(2) 以表格式进行摘录
(3)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2.交流学习情况
3.回答什么是共栖
学生自学,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并按要求做笔记 。
引导学生通过所填表格总结并发言。
生物共栖指不同物种间互惠共生的现象。
了解学习情况,并做适时指导
达到自读自悟
三.知识拓展
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学生继续填写表格,进行知识积累——加强学科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锻炼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人文教育
1. 学习了课文,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说给大家听。
2. 把你最想说的那句话写在表格的旁边,并表格贴在读书笔记本上。
学生做笔记
意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观念。
提醒学生要注重积累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篇9
共栖是指两种不同物种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较多,一方受益较少,或不受益也不受害的现象。生物共栖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长时间生活在一起,有的是暂时生活在一起。
共栖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即两个物种长期在一起,逐渐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赖关系的一种进化过程。
海葵和玻璃虾共栖
鱼儿和清洁虾
燕千鸟和鳄鱼
犀牛鸟和犀牛的共栖
文鸟和野蜂共栖
百舌鸟与金黄鼠的共栖
益蚁与蚁栖树
鼯鼠与金钗石斛
野山羊在离火鸡不远的地方休息,火鸡为野山羊充当着警卫员的角色。冬天大雪封山绝粮的时候,野山羊用蹄子刨开埋在雪地里的草吃,火鸡也趁此时与野山羊一同进餐。
共栖的例子在热带珊瑚鱼类的雀鲷科中,有一些种类和海葵生活在一起。它们的生活使自己和海葵双方都得到好处。如生活在珊瑚礁中的双锯鱼,体长仅为3-5厘米,经常生活在海葵的体腔内。双锯鱼对海葵触觉上的刺丝胞所分泌的毒液和消化液毫不受损伤。海葵通常一接触到任何动物,其触手会立即收缩,而把动物包围在许多触手中央,并分泌毒液将捕获物麻痹,并吞食之。而双锯鱼能自由出入于海葵的体腔中,游动于触手之间。双锯鱼由于具有美丽鲜艳的体色,能引起任何凶猛鱼类的注意,因此引起被追逐而立即逃入海葵的体腔内。凶猛鱼类追到海葵的触手范围内时,就会被海葵捕捉住,并很快被麻痹,从而被海葵吞入腹中,于是海葵和它的共栖者双锯鱼可以分而食之。
合作共栖的寄居蟹和海葵
寄居蟹和海葵是一对合作互助的共栖伙伴。寄居蟹的头胸甲较窄,不 能把自己柔软的腹部包住。为了保护自己,它只能钻到软体动物的空壳里 去,把头甲和一对大螯露在外面,并伸出前面两对细长的步足来爬行。 当寄居蟹安家之后,便立即开始去找个看守的门卫。当它找到一种合 适的海葵之后,便用螯小心翼翼地把它从附着体上取下来,安放在螺壳的 入口处,为自己看守家门。 海葵是最称职的门卫。它用有毒的触手去蜇那些敢来靠近它们的所有 动物,保护寄居蟹。而寄居蟹则背着行动困难的海葵,四出觅食,有福同 享。 不能游动的海葵把它的盟友当作交通工具,这种形式的共生称作运动 共生。它在寄居蟹身上能有更多的捕食机会,同时还能够更快地更换"肚 子"里的水。因为海葵如同珊瑚一样,不能移动,它们很容易被细砂、生 物残骸和自身的排泄物所埋没,它需要有流动的活水。 随着寄居蟹的不断长大,原来的"旧居"太狭窄时,就去另找一个更 大的"住宅",同样钻到里面去。当它搬进新居时,总不忘了把自己的伙 伴一起搬来,重新开始共同生活。就这样,它们一直共同生活到死。
配合默契的豆蟹和扇贝
世界上最小的蟹要算豆蟹了。它的甲壳一般只有几毫米长,大的也不 过1厘米多 。最小的只有米粒般大小。它们生活在浅海,形状如大豆,颜 色浅黄。由于豆蟹体形小,捕食和御敌的本领都很差,因此常常要寻找自 己的"保护伞"。豆蟹和扇贝能配合默契,相互利用,相处得很好。 扇贝的外形像一把打开的折扇,它的闭壳肌晒干后就是一种名贵的海 珍品--干贝。每当扇贝张开贝壳时,豆蟹就趁机寻找微小生物或有机碎 屑来充饥。贝壳闭合时,豆蟹则以扇贝的粪便为食。当强敌向扇贝袭击时, 机警的豆蟹立即搅动扇贝的软体,扇贝马上就闭合贝壳,转危为安。 扇贝的天敌是红螺,红螺能分泌一种黄色带辣味的毒液,用来麻痹扇 贝的闭壳肌,使它的双壳久久不能合拢,继而再把扇贝的肉慢慢地吃掉。 每逢这时,豆蟹便扬起双螯将红螺赶走,于是扇贝得以慢慢从麻痹中复苏 过来。豆蟹在这种场合往往充当着扇贝天然卫士的角色。
形影不离的向导鱼和鲨鱼
性情凶猛的鲨鱼,一般在海洋中上层活动,它一口能吞下成群的小鱼, 还能咬死和吃掉比它大的鱼或其他动物,真可谓是"海上魔王"。奇怪的 是,它却从不吞食和它形影不离的小伴侣--向导鱼。向导鱼能在鲨鱼周 围游来游去,既敏捷又快速,一点儿也不怕鲨鱼。 向导鱼长仅30厘米左右,青背白肚,两侧有黑色的纵带。它和鲨鱼关 系十分友好,每当鲨鱼出征巡猎时,它们就紧随其后,仿佛像护驾的卫队 一样,准确地模仿它的一举一动。有时,向导鱼也游到前面去侦察情况, 但会很快地回到自己的原位,可以说是寸步不离。鲨鱼从不伤害自己的小 伙伴,还把吃剩的食物赏赐给它们。遇到危险时,还允许它们躲到自己的 嘴里。 有人认为,向导鱼护卫鲨鱼左右是在帮助这个异种伙伴寻找猎物,因 为鲨鱼的视力不佳。但现在有人证实鲨鱼的其他感觉器官很完善,所以认 为向导鱼的主要职责可能是给鲨鱼的皮肤打扫卫生。而向导鱼则凭借着朋 友的威风来保护自己,并得到一定的食物保障。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篇10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这篇课文所对应的单元是四下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教学主题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根据单元教学主题,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了解什么是共栖现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第二,品味语言,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第三,语言运用。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还是以精读课文来对待的。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了解课文列举的三组动物共鸣现象,弄清动物共栖的原因。
2、感悟作者怎样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科普知识,产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3、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情景。
三、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
2、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四、教学难点:
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学生预习要求。
1、看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以及文中相关动物的图片。
2、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它们共栖的原因是什么?
组别
谁和谁共栖
共栖的原因
第一对
第二对
第三对
七、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看过《动物世界》吗?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脑海中印象深刻的情景。
导入新课,读题激疑:
1、解释“共栖”的意思,
2、教师整理问题(从题目入手总领文章主要内容)
检查预习
1、字词:
第一组词语:沼泽 虻 蛆 残渣 剔牙 育雏 寝食不安
第二组词语:皱褶缝 皮肤薄 吸血 着地 照看
2、句子:
原来,犀牛的皮肤很厚,有很多皱褶。皱褶缝里面的皮肤很薄,常常钻进一些吸血的蝇、虻等昆虫。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
3、出示课前预习的表格
课文都讲了些哪些动物之间的共栖现象?它们为什么会共栖在一起?
了解文章结构,引出题眼
1、根据板书,结合自己的预习,用一句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2、3、4这三节是什么关系?并列关系的段落,顺序能不能调换呢?
3、从全文看,课文的结构是什么特点?
4、“有趣”就是这篇课文的题眼。简介“题眼”。
扣住“题眼”,聚焦语言
研读第二自然段:哪些句子写出了犀牛和犀牛鸟共栖时的有趣情景?抓住有趣的词语来谈感受。
1、引导、启发、点拨处:
a、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
b、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
c、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
2、学习了这一段,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有趣的画面?
自主学习,品味三、四节“有趣”语句
交流,学生自由畅说,教师以欣赏者的角度穿插。
教师引导抓点:
a、“飞进飞出”
b、 “剔牙”
c、对比“又痛又痒”与“不痛不痒”。
d、“不但…而且…”、“并非……只是……”
e、关注“闲暇时”的动作描写
聚焦段落结构,理清段落层次
1、引导发现二、三段结构特色,按“现象——原因”给段落分层
2、小结语段结构特点、语言特点。
随堂练笔:
仿照课文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出鲨鱼与向导鱼共栖时的有趣。
师:看谁能模仿课文第二节的写法,根据材料把语言写具体、写生动。
交流,比较(关注语段结构;语言是否准确、形象、富有情趣)肯定学生的习得。
人文教育
师:动物的共栖现象说明了什么?它们能这样友好的相处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心里想说些什么话呢?
拓展延伸:改写科学童话
师:老师让大家看一则妙趣横生的科学童话,这是根据鳄鱼和牙签鸟的共栖现象改编而成的。
课外作业:
根据犀牛和犀牛鸟的共栖现象改编成一则妙趣横生的科学童话。
附资料1:
向导鱼:向导鱼向导鱼长仅30厘米左右,能在鲨鱼周围游来游去,既敏捷又快速,一点儿也不怕鲨鱼。它和鲨鱼关系十分友好,每当鲨鱼出征巡猎时,它们就紧随其后,仿佛像护驾的卫队一样,准确地模仿它的一举一动。有时,向导鱼也游到前面去侦察情况,但会很快地回到自己的原位,可以说是寸步不离。向导鱼的主要职责是给鲨鱼的皮肤打扫卫生。向导鱼凭借着朋友的威风来保护自己,并得到一定的食物保障。
鲨鱼:生活在海洋里的鲨鱼性情凶猛。最大的鲨鱼身长12米,有好几吨重。它的牙齿锋利无比。它不仅捕食鱼、虾,还捕食海狮、海豹、鲸等动物,是“海上魔王”。奇怪的是,它却从不吞食和它形影不离的小伴侣——向导鱼,还把吃剩的食物给它们,遇到危险时,还允许它们躲到自己的嘴里。
附资料2:
科学童话:《鳄鱼找牙医》
鳄鱼因为暴饮暴食,牙缝里塞满了食物残渣,牙疼得厉害。于是它去找牙医,它首先找到了螃蟹老弟,叫螃蟹老弟帮它把牙缝里的食物残渣夹出来。可螃蟹说:“我的钳子太大,夹不出来,弄不好会把你的牙齿拔出来呢!你去找牙签鸟吧!”鳄鱼找到了牙签鸟,当牙签鸟正要飞进鳄鱼嘴里时,一只狐狸却在河岸上惊慌失措地大叫:“牙签鸟不要上当,鳄鱼会把你吞进肚子里的!”牙签鸟笑着说:“它要是吞了我,谁给它治牙疼啊!”于是牙签鸟把鳄鱼牙缝里的食物残渣当作免费的美餐。鳄鱼对牙签鸟感激不尽,但牙签鸟却说:“不用谢,我帮你的同时,也帮了自己。我是你的牙医,而你是我的衣食父母啊!”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6个生字
2.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动物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共栖现象,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共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导入新课
2. 板书质疑
3. 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例:什么是共栖,谁与谁共栖,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共栖的原因等.(从题目入手总领文章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1)运用学过的方法读懂课文
(2)以表格式进行摘录
(3)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2,交流学习情况
3,回答什么是共栖 学生自学,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并按要求做笔记 .
引导学生通过所填表格总结并发言.
动物共栖指不同物种间互惠共生的现象.
了解学习情况,并做适时指导
达到自读自悟
三,知识拓展
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学生继续填写表格,进行知识积累 加强学科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锻炼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人文教育
1,学习了课文,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说给大家听.
2,把你最想说的那句话写在表格的旁边,并表格贴在读书笔记本上.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做笔记
意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观念.
提醒学生要注重积累
板书参考:
(凶猛强大) (弱小无比)
犀牛 犀牛鸟
共栖 鳄鱼 燕千鸟(牙签鸟)
金黄鼠 百舌鸟
…… ……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篇12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组动物共栖现象,弄清动物共栖的原因。
2.感悟作者怎样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科普知识,产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3.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三、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
2.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四、教学难点
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学生预习要求。
1.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它们共栖的原因是什么?
2.查找资料,了解其它动物的共栖现象。
七、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科普文章,谁来读题,理解“栖”(课件出示:居住、停留的意思)。
理解“共栖”。
2、据题测文。同学们,读了课题,我的脑海中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问题,你们有吗?
二、默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按总分关系分为两大段,用符号隔开。
3、课文中列举了哪些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呢?用横线划出。
板书,让我们叫一叫这些动物的名字吧。
4.用上板书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字词:
师:读通课文是深入学习课文的第一步。
第一组词语:
沼泽 虻 蛆 残渣 剔牙 育雏 寝食不安
第二组词语:
皱褶缝 皮肤薄 吸血 着地 照看
四、品读句子深入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
谁能用这个自然段中的两个词来说解释什么叫“共栖”吗?用小圆圈圈出:朝夕与共 和睦相处(板书)
2、课文中讲这些动物“水火不相容”,但是现在却成为——
生答;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的好朋友,你又产生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古人说的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不仅要爱学习,还要会学习。
三、 五、聚焦语言,细品,感受语言的生动、富有情趣。
研读第二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明确研读问题,(犀牛和犀牛鸟为什么能共栖在一起呢?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生动有趣?)
2、 出示填空:因为( ),而( ),它们互惠互利,所以它们成了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的好朋友。
3、 导读要求:读段——找句——圈词——谈体会
引导、启发、点拨处:
1)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
策略预设:
① 删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比较,体会词语的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② 结合“不敢惹它”,滚动学习前文描写犀牛外形特点句,感受词语的情趣性。
2)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
策略预设:
① 关注“放哨”“报警”,结合生活情境感受语言拟人手法的准确运用,体会词语的情趣美。
② “一……就……”通过换关联词比较,感受具体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画面感。
3)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
策略预设:
将“寝食不安”换成“难受”细品,感受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学生个体学习,品味三、四段部分语句
师:其实,这么有意思的语言在第三、四段中也有很多,下面就请大家轻轻地读读三、四自然段,同样用你喜欢的符号标记出那些句子和词语,好好体会,然后把你的感受与同桌分享。
(交流,学生自由畅说,教师以欣赏者的角度穿插。)
师:同学们都很会合作学习,老师相信,你一定发现了更多的精妙之趣,积累了更多的精彩语句。我也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最喜欢语言,可以吗? [出示:闲暇时……]我想邀请大家一起来读,愿意吗?(师生齐读)多么有趣的画面,多么默契的一对朋友,多有情趣的动物世界啊!难怪课文这样来命题——
3.聚焦段落结构,理清段落层次
1)引导发现二、三段结构特色,按“现象——原因”给给段分层
2)关注连接词“原来”
4.小结语段结构特点、语言特点。
四、拓展视野、尝试写段
1.师:同学们,动物世界中的共栖现象种类繁多,有像课文例举的这类凶猛强大的动物与弱小无比的动物共栖的,比如文章中的——也有巨兽与小雀共栖的,比如文章中的——,其实还有很多,看图“形影不离的鲨鱼和向导鱼”,看资料
2.看谁能模仿课文底二自然的写法,根据材料把话写生动。尝试将部分语言写具体、写生动
3.交流,比较(关注语言是否准确、形象、富有情趣)
4.再次小结语段结构、语言特点,肯定学生的习得,激励学生课后搜集信息了解更多的动物共栖现象,鼓励再次尝试写话
四、总结拓展,完成作业。
动物世界真是充满奇趣,想不到凶猛强大的动物和弱小无比的动物还能这样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的生活。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共栖现象,如果你还想知道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可以去查找资料,增长见识。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犀牛与小黑鸟
水火不容 燕千鸟与鳄鱼朝夕与共 和睦相处
百舌鸟与金黄鼠
教学反思:
一、聚焦目标搞突破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就阅读理解的层面看,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方法层面,提倡多种读书方法的运用,比如浏览、细读、默读等能力的培养。就四下第三组课文的重点来看,可指导学生了解动物界的奇趣现象以及用词的准确生动。
结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我的教学设计视角专注于文本独特的语言现象,即科普文生动形象的富有情趣的用词用语。因此,我把目标锁定在引导学生去关注“怎么写”,去发现“语言的秘密”。
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在学生读懂课文写三对动物共栖现象的同时,一直要凸现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怎么写”这一主线。在理解犀牛与犀牛鸟为什么共栖的同时,一直努力引领学生去发现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语言特色,所以,在课堂中,我尽情地与学生抓词品句,目的是品出语言的画面感,嚼出文字的情趣味。
所以,我认为选读课文的意义也在于此:选的是必需的教学目标,选的是语文本位的目标,选是为了“精”,为了聚焦,有了聚焦才能有突破。
二、板块推进求实效
我的《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设计有这样三个层面:第一板块,借助预习,把握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动物界有趣的共栖现象;第二板块,围绕第二自然段细读语言,品味语言的生动形象即情趣性;第三板块,模仿迁移,尝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具体地说,第一板块,我重视预习资源的利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预习功能。如果说四下第三组课文中的精读课为的是知识方法的习得,略读课为的是能力的形成,那么选读课文《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就是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从精读略读过渡到选读,这样使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与选读课文的学习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第二板块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张力、活力和弹力,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奥秘,体会表达效果,在感受情趣化语言魅力的同时体验言语带给我们的快乐。
第三板块重在尝试运用语言。我想,就是这种尝试,可能已经点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玩味运用的激qing。
三、以写促读成能力
选读课文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出现在教材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包括批注的能力、品评语言的能力和模仿语言创新语言的能力。
从第二板块的品味富有情趣化的语言,到小练笔中尝试运用富有情趣化的语言,应该是“以写促读”的一个有效载体,或者说是深度阅读,是让阅读根植于语言文字之中的有力举措。
- 推荐阅读:
-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资料)
-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 大班美术教案《有趣的动物》(通用9篇)
-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精选3篇)
- 有趣的动物叫声教案(精选7篇)
-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精选7篇)
- 有趣的汉字教案
- 有趣的纸教案
- 有趣的水教案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