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10郑和远航 郑和远航的出发地点是哪里
10郑和远航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郑和远航》自学提示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易读错的字:
2.易写错的字:
二、解释词语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 浩浩荡荡 魁梧
其它需要重点体会的词语:
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参照乐园35页“我会做”
四、默读思考
1.第7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 、找出与中心有关的内容谈自己的体会。
3、从文中的具体数字中感悟到什么?
六、拓展积累
1.郑和的图片、资料、第1次远航路线图。
2. 推荐阅读书目: 《郑和下西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
(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板书课题:26、郑和远航。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1、你喜欢哪段读哪段,简单说说为什么?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4、指导分段: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5、指导理解词语: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写郑和远航,如万里无云,镇定自若等,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6、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三)、总结:我们这堂课初步了解了郑和这个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读顺了,词语也理解了。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预习得很充分。
(四)、布置作业 :
(1)、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一下,写一篇人物介绍。做得好的同学的材料老师将放到老师的个人网页中的“学生天地”栏目里。
(2)、继续朗读课文,如果发现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相信大家会继续努力的。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此段全面的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航海意义和影响,所以教学本篇课文时,以此为突破点推及全篇,引导学生细读感悟,起“提领尔顿,百毛皆顺”的作用。】
1. 学生朗读第七自然段。
2. 这第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 学生自主思考后,同桌间交流。
4. 指名说说自主思考、同桌交流的收获。
(1)这一自然段共四句话。
(2)第一句话是对郑和远航所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换言之,郑和远航是史无前例、无人可比的。主要原因有三: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
(3)第二、三句点明了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它表现了----开阔了-----促进了----”从小的方面来说,不也是对郑和本人“顽强的探索精神”的高度评价吗?
(4)第四句话点明了郑和远航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直到现在”和“还流传着”,突出地表现了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已深入人心。
(5)郑和远航是举世瞩目的壮举。郑和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杰出代表。
二、合作探究
1、体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从哪感悟到的。
2、课文中的具体数字说明什么?
3、读悟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体会:以郑和为代表的“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及“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二)读悟课文第一、二、六自然段,体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1.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回答。
2.指名分别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3.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了解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交流情况,并恰当点拨。
(1) “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这是通过场面壮观来展示“规模之大”的。“人山人海”,写出了郑和远航牵动无数人的心,人们对“郑和远航”表现了极大的兴趣,还昭示着:‘郑和远航“得到了官府的重视和百姓的支持。
(2) “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航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这一句从人员的配备、人数的众多上,表现了“规模之大”,也显示了这考虑细密,准备充分,组织管理能力很强。
(3) 作者将镜头对准“宝船”,从不同的角度如实描绘:①具体描写宝船的长、宽、高;②写桅杆的根数、风帆的面数、乘坐和驾驶的人数;③写配备先进。所有这些,无不显示了宝船的“特别雄伟壮观”,“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5. 指名说一说。
(1) “每到一个国家”,“各国君臣”、“亚非许多国家”等,显示了郑和远航“范围之广”。
(2) 课文第六自然段中,“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到达非洲东岸”,写出了郑和远航“范围之广”;“最后一次远航”,“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也写出郑和远航“时间之长”。
(三) 读悟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体会以郑和为代表的“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及“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1. 默读课文三、四、五段,划出描写郑和的语句,把你想到的词语写在句子边上。
学生自学,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2. 交流。
引导感悟第三自然段
(1) “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内涵丰富:向关注、支持他这次远航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请前来送行的亲朋好友放心,“我”一定能顺利远航;显示了郑和的“态度友好亲切”,并不因为自己是“三保太监”、“两万七千八百多人”的统帅而耀武扬威,不可一世。
(2) “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这句话显示了郑和的威武雄健、指挥若定、充满信心,也给所有参加远航的人送去了勇气和力量。
(3) “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船队之长,气势之强,既表现了“规模之大”,又预示着船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当然也显示出郑和的指挥有方。
引导感悟第五自然段
(1)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课文中分别写了几种凶险?分别是什么凶险?(一种是自然的“险恶的风浪”,一种是“海盗的袭击”)
(2) 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风浪的险恶?请找出并在相应的词语下面画上圆圈。(狂风呼啸、脱缰、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扑向、撕裂、波峰浪谷)
(3) 朗读所画的描写风浪险恶的语句,请联系电影、电视中的相关画面和镜头,想象风浪的凶险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4)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风浪险恶的句子。
【提炼出文中描写大海的词语,先朗读,再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感受大海磅礴惊险的气势,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有效的统一。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的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依托文本而又超越文本。】
(5) 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看着翻腾的巨浪,听着咆哮的涛声,站在颠簸的船上,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学生阅读文本,若能潜心其中,沉浸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就容易想课文中主人公所想,急主人公所急,也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应该说,这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6) 让我们来看看郑和吧!谁来读描写郑和表现的句子?
(7) 从描写郑和表现的句子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8) 从“总是”一词可知,郑和在远航过程中,遇到的险情很多;郑和不管遇到怎样的险恶,都凭着非凡的能力和超人的胆识将其一一化解; “镇定自若”,表现了郑和具有大智大勇,遇险不惊,临危不惧,早就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心中唯有“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
(9) “化险为夷”,是郑和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正确指挥的结果,说明了“困难像弹簧,你强他就弱”,显示了郑和战胜险恶的顽强精神和伟大力量。
(10) 引读描写风浪无比险恶,郑和沉着顽强的语句。
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11) 自然的凶险被战胜了,人为的风险也来考验郑和了。在电影、电视中见识过海盗吗?请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海盗。(凶悍异常、动作快捷、心狠手辣、残暴贪婪)
(12) 课文中是怎样写海盗凶险的?(海盗乘着夜色,偷偷摸摸靠近船队)从写海盗凶险的句子中,你们读出了什么?(海盗不但凶残而且狡猾,几乎防不胜防。你看他们是“乘着夜色”偷偷靠近)
(13) 这次海盗的阴谋得逞了吗?从这些语句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① 海盗们“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他们无处可逃了;二是“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藏身,要么被烈火烧死,要么被海水淹死,要想活命,唯有“乖乖地”当俘虏。
② 郑和神机妙算,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实力。学生抓住“事先得知”、“严阵以待”、“迅速包围”、“丢下火把”等,朗读体会郑和的大智大勇。
【教师通过引读方式使师生、文本之间展开对话,体现,联系生活中对风浪的无比险恶和海盗形象的理解,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表达、吸纳,为郑和的镇定自若、处变不惊、大智大勇的形象作铺垫。】
引导感悟第四段
1. 一般说来,一些国家看到如此浩浩荡荡的船队,可能会如临大敌,惊慌失措,赶忙阻击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情况如何呢?
2. 学生自由读第四段,思考。.
3. 学生交流
(1) 君臣表现:各国君臣“都表示热烈欢迎”,因为他们”看到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因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2) 老百姓表现:老百姓也很欢迎,一是争相观看,二是惊叹不已,三是换取物品,
(3) 商人表现:各地商人也十分欢迎,因为他们“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
4.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郑和远航的船队备受欢迎,的确是“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请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来,并在下面加上小圆圈。
(四)回归整体
三.小练笔
郑和远航胜利归来,如果你是大明皇帝、是一位朝廷大臣、是商人、一位普通的老百姓,你会说什么?请大家拿出纸笔,写出你想说的话。
【学到这里,学生心中有千言万语要一吐为快。此时,教师应该退到后台,给学生这个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通过他们的笔,通过他们真情的朗读,表达他们心中的激情。同时,学生在读写中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心灵再次受到启迪,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教育。】
四. 指导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
1.请学生看课后练习第三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给段落标上标题: “扬帆启船”、“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3.学生依据标题,选用自己的复述方法,熟读课文,尝试复述。
4.进行抽签复述比赛抽到哪个标题,就复述哪一部分。]
五、推荐阅读,了解历史。
1、推荐阅读书目: 《郑和下西洋》 《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与郑和相遇海上》
板书设计:
10 郑和远航
扬帆启航 规模宏大
友好交往 热烈欢迎
战胜凶险 英勇无畏
10郑和远航 篇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 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作业:抄写词语,扩展练习1组词,根据本课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 郑和 第一次 扬帆起航 友好交流 战胜凶险
远航 二——六次 开拓 探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揭题导入
2、检查自学效果。
3、理清课文条理。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
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一、复习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写一则读后感受
10郑和远航 篇3
郑和远航 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从第一次远航中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贡献、艰辛,体会郑和伟大的英雄形象。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次远航
过度:这段历史虽然发生在600年前,但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那是因为——(出示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先出示中心句,这就给学生一个总的概括,从总体上把握对文章的理解,再者这句话起了个总括的作用,对下面的文章起了铺垫作用。
(一)、学习“扬帆远航”
1、称之为顶峰,那是因为它是规模最大的,时间最长的,范围最广的。郑和远航,究竟规模多大,时间多长,范围多广呢?就让我们来到1405年7月11日,来到苏州俯,刘家河码头吧!(打开书本)就在这一天,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这支船队的规模究竟有多大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1—3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看看哪些地方显示出了郑和船队规模之巨大。默读、找划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最重要途径,高年级学生很注重默读的方式,只有边读、边思,那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有进一步的提高。
2、交流。
3、透过这些宝船,透过这只船队,大明朝的雄厚实力清晰可见。让我们骄傲地来介绍这只船队!(出示全段)、指名读。
4、600多年前的中国就有如此规模庞大的船队,真是让人叹服啊!让我们再次骄傲地说——(出示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再出示中心句,加深印象。
5、带领这样规模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困难之重重,任务之艰巨,路途之辛劳是可想而知的。可是,郑和退缩了吗?(没有)看,郑和多么从容,他正临风站在船头!(出示图片)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他的样子?(高大、神气、身材魁梧、威风凛凛)
(1)、这么威风凛凛的郑和,谁能把他读出来!(出示句子)
(2)、来!一起把郑和的威风读出来!(齐读)
(二)、学习“友好往来”
过渡:就这样,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郑和的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郑和远航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
1、郑和的船队一路经过了许多国家,与这些国家进行了友好往来。这就是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划,看看外国朋友是怎样对待郑和船队的。
2、交流
3、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段,告诉我:为什么这些素不相识的外国朋友对郑和船队这么热情呢?郑和船队事怎么做的。
4、交流。(是啊,是郑和的真诚感动了他们。)
4、看了这一幕,我们不得不感激郑和 ,感激他揭开了中外友好往来的篇章,感激他让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开辟了一条海上的丝绸之路,感激他把世界文化带回了中国。这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啊!让我们满怀激qing地赞颂:(出示句子: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郑和每到一个国家,人民都会那么欢迎他呢?可讲解深入些,拓宽学生思维。
(三)、战胜凶险
过渡:然而,在苍茫的大海上,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第5自然段。看看郑和的船队遇到了哪些凶险?用很概括的词语告诉我。(遇上风浪、遇上海盗)
1、遇上风浪
(1)、指导朗读,读出“险恶”。指名读
(2)、面对如此险境,郑和他却
(3)、看来一波一浪是显示不出郑和的勇敢镇定的,让我们一起来读出更多更大的风浪!(齐读)让我们带着对郑和的佩服再读一遍(齐读)!
2、遇上海盗
(1)、谁能把郑和智斗海盗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稍时准备)
(2)、这有说明郑和是一个怎样的人?
3、是啊,(出示句子)郑和率领的船队……
三、升华感情
过度:第一次远航就遇到了这么多凶险,郑和害怕了吗?(出示句子)面对这些凶险,郑和总是……
是啊,他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于是郑和又开始了接下来的第二次、第三次,共七次的远航。直到第七次远航时,郑和已经是一个鬓发全白的老人了!就在这最后一次远航的归途中,郑和病故他乡,退下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他为航海事业所做的贡献功在千秋,永远不会被磨灭。同学们,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第六自然段!
朗读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之一,郑和的形象在学生眼中已经有较深的印象,那么如何体现出来,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练读、进而小组对比来看看哪一组读得最有味道
1、齐读第6自然段
2、三十多个国家该是一个多么大的范围啊!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地图)(出示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紧接着引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对郑和说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位600年前的民族航海英雄说些什么吗?请同学先在小组内先说一说,等一下我请同学来说。
五、总结
同学们,千言万语怎能描绘出郑和七下西洋的艰辛,千言万语怎能抒发我们心中的崇敬,表达我们心中的骄傲与自豪!就让我们在心中刻下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吧!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个名字(出示),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段(出示)
六、布置作业
学完了了这篇课文,你想对郑和说些什么呢?
这是学以致用的体现,既有利于学习郑和这个人物形象,也是对学生的一次练笔机会,学、写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10郑和远航 篇4
10郑和远航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的作用。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二、 教学重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三、 教学用具:小黑板 多媒体
四、 教学用时:二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出示郑和图像。(板书郑和)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请来说说看。
2补题 (远航)
3读题质疑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码 遣 器 拳 赠 撕 范 桅 魁 炫 瓷 珊 夷 鬓
(2)出示词语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
用上面的词语,联系课文,说一、两句完整的话。
4指名分小节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5指导分段。
(1) 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1-5自然段)
(2) 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4) 教师指导,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三、理解课文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六百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他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有句话给予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
(1) 出示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一起读句子
理解“顶峰”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
郑和远航达到了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
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
2、学习规模大
(1)自由读1-3自然段,圈出表示规模大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 ······先进的仪器。”
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读好句子中的数字,你就会读出宝船的气势和雄伟,读出你心中的赞叹。)
鼓励学生在读中体会规模之大。(主要从四个方面:人多、船大、设备先进、分工明确)
板书规模大
3、学习时间长
规模确实非常庞大,那郑和远航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呢?指导学生学习6-7节。
指名交流:1405至1433年,历时28年,郑和共计7次远航,(板书时间长)
郑和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绝后的。让我们怀着由衷的赞叹齐读第六自然段,读出你的感情。
1432年,最后一次下西洋时,郑和已是61岁高龄。第二年初,就在返航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印度古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让我们带着深深地怀念之情再读一遍。
4、学习范围广
郑和七下西洋到底到了那些地方?范围有多广呢?(板书范围广)
组织学生介绍课外查阅的资料,教师补充资料。
演示投影,播放录像。
5、“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他将中国的文化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那么郑和远航有怎样的深远意义呢?
出示句子:“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自豪地读句子。
四、课堂小结:
郑和七下西洋,在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翻开了新的篇章。人类文明史将会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
远航,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那么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呢?在不远万里的远航征途中他们又遇到了哪些凶险呢?又是怎样克服的?我们在下一节课将会学习航海英雄郑和的第一次远航,去细细领略他的风采和顽强的探索精神。
五、作业设计:
1、补充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
惊叹不( ) 扶老( )幼
严阵以( ) 化险为( )
2、填空
从 年到 年的 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 次,前后到过 个国家。 年 月 日,在 ,郑和授命率领船队第一次 。郑和远航,表现了 ,开阔了 ,促进了 。
3、向别人介绍航海英雄郑和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规模大
时间长 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郑和远航
范围广
一、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5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场景及经历,最后两个小节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重大意义。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做到了详略得当。
二、设计理念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qing,最后以情促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于阅读过程,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三、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能在民主宽松和谐教学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获取材料来实现,因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过程的主体。《郑和远航》一文,我是把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为切入点,依托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理清脉络,最后再回归文本。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10郑和远航 篇5
26、------(一课一帖)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薛艳
一、课前思考:
我们研究的子课题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一学期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是“在预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预习中,自己提出问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我觉得很适合上课题课。
选这篇课文,一是我们在期初分析整册教材时,就认为这篇文章适合上我们这学期的课题研究课。二是我觉得学生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只要一看课题,就很容易的会产生出很多问题,问很多为什么。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激发,学生上网去寻找答案去自主探索的热情会高涨,这样,学生一方面在搜索中可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成就感,当然,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容易达到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教案设计:
(一)、导入:
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
(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板书课题:26、。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请几位同学起来一人读一自然段,大家认真听,认真思考。
(一方面老师可以了解大家的预习情况,一方面学生能认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4、指导分段: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5、指导理解词语: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写,如万里无云,镇定自若等,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6、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三)、总结:我们这堂课初步了解了郑和这个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读顺了,词语也理解了。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预习得很充分。
(四)、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一下,写一篇人物介绍。做得好的同学的材料老师将放到老师的个人网页中的“学生天地”栏目里。
(2)、继续朗读课文,如果发现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相信大家会继续努力的。
三、课后反思:
1、通过上这堂实验课,我觉得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可实践性。我们现在提倡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提倡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我们的课题就是建立在这种理念基础上的。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一看到课题,肯定会产生许多的疑问,我们就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高效地找到答案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到的知识是根深蒂固的,和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截然不同。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学生由于让学生在预习中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了很多问题:如郑和为何要远航,的出发地哪儿,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地方,顺利吗?有什么意义?至于郑和出生的时间、地点,郑和的家庭情况等学生都搜集到了,学生通过上网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提高了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
2、学生在预习时,老师的点拨引导要到位。学生在搜索信息时,由于网上的信息大,学生要学会速读,要学会筛选,要学会概括,到把网上搜集到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有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学生上网前交代这次时间紧张,根据平时学生上网的一些不足之处,及时提醒学生一要知道上哪些网比较快捷,二要提醒学生阅读的速度,三要提醒学生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资料很多,在学生交流时,学生滔滔不绝,连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都是我的学生吗?看样子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3、这节课我布置有作业是:(1)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在电脑上建个人物介绍文档;(2)继续朗读课文,自主学习,在学习中产生新的问题,然后继续去探究。作业的布置紧扣课题研究,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作业,有的学生觉得很新颖能完成,有的学生是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不会处理这种作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进一步去认识郑和,还有就是为今后学习作了铺垫。
现在我们这一课题研究刚刚起步,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能在网上查找,然后去教室交流。我们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学生能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经过处理,在课堂上当堂显示出来给大家看,大家共同解决一些难点、重点。要能达到这种的境界,所以不要不断地努力,努力,再努力。
10郑和远航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中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用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小组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己勾画出的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 太监 魁梧 抱拳 扶老携幼
瓷器 脱缰野马 撕裂 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 魁梧 扶老携幼 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 、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10郑和远航 篇7
10 郑和远航(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为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十课。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郑和率领船队扬帆启航的经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条理,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郑和远航规模之大。
教学难点:
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设计理念:
以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借助于文本,使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我抓住了《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远大意义。课前布置学生充分做好预习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能力。在课上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读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中,理解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本,回归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
教学准备:
1、预习,搜集有关郑和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其时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郑和航海经历的文章。
2、板书:10郑和远航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关于郑和的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
(1)出示:码头 派遣 瓷器 抱拳
赠送 撕裂 范围 桅杆
魁梧 炫耀 珊瑚 鬓发
化险为夷 扶老携幼
(2)说说你还有哪一个词语读不准?指导读
(3)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遣”、“范”。
2、检查课文的朗读
(2)在读的过程中你还发现哪一小节比较有难度?
(2)指导读。
3、理清课文条理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哪几小节写的?
(3)默读课文一到五小节,给郑和第一次远航加上三个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4)课文1到5小节重点描写了郑和远航的经过,那么剩下的两小节又写了什么呢?(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三、学习“扬帆启航”。
1、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2、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自读课文,仔细找一找。
3、又可以从哪儿看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呢?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抓住重点,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解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重点理解其规模之大。〕
(1)船多,出示第二小节。
a指名读
b指导理解“宝船”
a为什么说是“宝船”?
b出示: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
c指导读
d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了?(设备精良;满载丝绸和瓷器。)
〔设计意图:紧扣文本,让学生感悟体验,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宝船”。〕
c齐读
(2)人多
4、小结:真是规模宏大呀!郑和率领着这只规模宏大的船队扬帆启航了。
(1)出示图,文
〔设计意图: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联想和情感。图文结合,体会郑和远航船队规模宏大,将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习潜能,张扬独特个性。〕
(2)齐读第三小节
四、课堂小结
1、小结: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与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在航行过程中也不只是彩旗和欢呼,还充满了凶险。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四、五小节。我们下节课再作交流。
2、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1)齐读
(2)联系今天所学的内容谈谈:为什么说郑和远航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激发情感,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对课文进行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3、课堂练习。
(1)完成钢笔描红。
(2)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一下,写一篇人物介绍。
板书设计: 10 郑和远航
扬帆启航(1~3)
友好交往(4)
战胜凶险(5)
(执教:傅丽萍)
10郑和远航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10郑和远航 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 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10郑和远航 篇10
《郑和远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词语的分类理解,从而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在朗读和想象的过程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时的壮观场面,激发并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4、尝试着复述课文。(练习3“诵读与积累”有相关词语训练复述)
教学基本流程:
一、激情导入:
二、读课文,感悟远航
(一)规模宏大的远航
(二)友好交往的远航
(三)充满凶险的远航
三、郑和远航的意义
1、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2、拓展
四、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节选)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郑和远航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哪部分写了这部分的内容?
生:课文第七节写了这部分的内容。
师:读一读这节,看写了郑和远航的几点意义?(生读课文思考)
生: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师:对,这是第一点意义。
生: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师:不简单,你说出了两点。
生: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师:(点头示意让学生坐下)郑和远航有四点意义,每一点都能用一个词语去概括。比如说第一点,我可以用“达到顶峰”概括。(板书)其余3点你能不能也用四个字的小标题写出来,在书上标一下(动作示意)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三名同学每人写一点意义)
生:(三名同学到黑板上写)2顽强拼搏 3开阔眼界 4促进交流
师:这些词语概括得可以吗?
生:可以。
师:还可以用上哪些词?
其他:探索精神 顽强拼搏
师生:(师指黑板)说第3点概括地很好。
生:第四点促进交往,还可以概括为文化交流。
师:可以(点头表示)
生:友好往来、促进交流、增进友谊。
师:同学们表现得都很积极,为了更好的体会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再把这节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7节)
师: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的确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这个特点,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画,用不同的符号作标注。
师:你画了哪些句子?
生: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一共到过三十多个国家。
师:1405到1433多少年?(28年)时间真长!
生:这次远航,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师:你读书很细致!是的,这节主要写的是写航海时间长、范围广。
生:苏州府刘家河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师:“人山人海”那场面?(声音拉长)
生:多雄伟、多壮观!
生: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士兵,共两万七千多人。
师:两万七千多人,人真多。从这能看出规模大。
生: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车又叫“宝船”,也能看出规模大。
师:你的眼力真好。
生;每艘宝船长150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
此处,把数据与我们身边的实物做比较,更有震撼力!
师:“十多层楼房那么高”,你知道这样的船有多少只吗?( 62艘)
生: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师:“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多么壮观。
师:课文1到3节是写郑和远航规模大的。读时要把咱刚才画的句子特别突出出来。读得好的同学,老师给配上音乐。
(生自由练读1至3节)
师:(认真观察读的情况)相机指名读书。用上这样的话语:恩,某某同学读得非常投入,来,你给大家读读。
生:声请并茂地读。
师:郑和的船队起航了,路上能一帆风顺吗?(不能)课文哪部分写了他们战风斗浪的?
生:第五节写了这部分内容。
师:找得真准!让我们去读读这里,置身于这凶险的环境中去。
(学生自由读)
师:好,拿出笔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
(生全神贯注地划)
师:在你划的句子旁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师:你喜欢哪些句子?
生:我喜欢“狂风呼啸着……撕裂”这一句。
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我想郑和不愧为主帅,尽管海风呼啸着,浊浪排空,他还是不顾生命危险去指挥船队,一次次化险为夷。
师:你对他的评价太好了,不愧为主帅。
师:齐读这句“狂风——撕裂”(生齐读)你还喜欢哪些句子?
生:我喜欢“面对如此险境——化险为夷”郑和面对危险能沉着指挥船队前进,真了不起!
略
师:同学们体会得这么深,那能不能用我们充满激情的声音,把你们内心感受表达出来。
生:能(响亮地说)
师;我们一起来读。“然而……当了俘虏”
(生有感情地读,师也跟着读)
师: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读,师旁边伴读。
战风斗浪,惊心动魄,友好交往,其乐融融,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节。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郑和远航的资料,现在拿出来说给大家听听。
生: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到过:古城、爪哇岛、杜板、新村、满者伯夷、苏门达腊岛,等小
国
生:郑和远航比哥伦布早87年,比双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
师:郑和了不起,太伟大了!
生:宝船中的巨无霸有138米长,56米宽,载重量为2500吨,排水量达3100吨,大型宝船仅舵杆长11米,舵叶达6米高。
师:不愧称它们是“宝船”。
生:我还知道郑和的船队,在白天使用旗语,到夜晚以灯火为号。
……
师:同学们从课外书上了解到这么多的知识,不简单!
师: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作业,你一定喜欢。在世界航海史上,有几位西方航海家也为航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你选择其中的一位,搜集他的有关资料,仿照书上的写法,也创作一篇小短文,好不好?
生:好。
附:板书
郑和远航
1.达到顶峰 2. 顽强探索
3 .开阔眼界 4. 促进交往
(教师示范板书,学生板书为主)
课后反思:
在《二泉映月》中,我就尝试着用新词来组织课文的教学,景观、音乐两方面的内容由这些词语进行组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堂课我依旧按照这样的思路,用学习新词来理清了文章的条理。这样,既很好的落实了词语的教学,又巧妙地结合了课文的初探,一举两得,效果不错。看来,新词教学中很有玄机,值得好好研究。二是练笔的设计。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人的角度对郑和进行评价,培养他们的语感。在最后小短文的写作中,锻炼了他们对课文语言的再造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考验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我认为还是比较合适的。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都能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新课程理念提倡,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让学生的练习更有指向性。
10郑和远航 篇11
郑和远航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郑和第一次远航。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课前准备:
从网上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了解并熟悉郑和的生平等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
(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板书课题:26、郑和远航。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请几位同学起来一人读一自然段,大家认真听,认真思考。
(一方面老师可以了解大家的预习情况,一方面学生能认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4、指导分段: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5、指导理解词语: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写郑和远航,如万里无云,镇定自若等,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6、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三、总结:
我们这堂课初步了解了郑和这个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读顺了,词语也理解了。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预习得很充分。
四、布置作业:
继续朗读课文,如果发现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相信大家会继续努力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相机出示文本中的语句: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3、从文中哪一部分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呢?从而引出“扬帆启航”这一部分的教学。
二、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1、播放(视频)启航场面,初步感受体会船队规模宏大和郑和的威武豪迈。
2、指明一、二学生略谈感受。
3、自读课文,划出能够体现远航规模之大的语句并仔细品读,试着深入体会远航规模之大。
4、点击宝船和船队图片,品味宏伟壮观。
5、回归文本,赏读课文,通过朗读,再次感悟“扬帆启航”那宏大的规模和气势。
6、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7、这部分学习引导分为两大步:
(一)自主选择第4节“友好交往”或第5节“战胜凶险”,点击专题学习网站合作学习。
a、“友好交往”部分重点自学讨论:
1、从哪些词句你能读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友好的?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小组内说说,他们怎么交流、可能说些什么,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
(相机出示有关图片。)
3、读到这儿,你对郑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b、“战胜凶险”部分重点自学研讨:
1、 用“ ”划出中心句。
2、你是怎么理解“凶险”的?你从文中读出了哪些凶险?
3、哪些词句体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远航路线图,深入体会远航之险之难。
4、读着课文,想象着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你难道不想赞一赞郑和吗?
三、略读课文,感受写法。
1、引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简单介绍详写和略写的写作方法。
2、引读第7自然段第一句话。那么这次航行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
齐读:表现了……开阔了……促进了……
四、主题升华,总结全文
看着如此壮观的场面,感受着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有专家说:“郑和远航是有史以来最文明的人类交往”,今天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充分感受到郑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郑和这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数不胜数,希望你们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他们,去走近他们,去学习他们。有机会,我们再大家一起来交流。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1、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四人小组合作出一份与郑和有关的电子小报。
3、进入相关专题网站,阅读郑和的有关资料、故事。
板书:
规模之大
郑和远航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10郑和远航 篇12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点心得
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文章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篇幅稍长,较难把握。本文的结构很清晰,第一至五自然段具体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第六自然段概括介绍郑和七次远航的情况,第七自然段综述远航的意义。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把第一次远航写得很详细,分为“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部分来叙述。其它六次则一带而过。这种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值得重视,当然文中介绍宝船时所用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也不容忽视。
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组织课堂教学:
第一、 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第一课时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我在第二课时教学时,先提问复习一下“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重大意义”的段落结构,然后就这样和学生开场:“同学们,我们读文章一般都按从前到后的顺序,今天我们要改变一下,要从后向前来学。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齐读课文后,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就是本堂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第二、先小后大,环环相扣
在学生回答后,我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板书在黑板上,并向学生说:“下面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三个问题,从哪些文字可以读出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这三个问题,我们还是要按从后向前的顺序来解决。先来最后一个!”能体现范围之广和时间之长的句子基本都在课文的“重大意义”部分,所以很快就解决了。剩下一个“规模之大”正好又切入了“扬帆启航”部分的阅读教学。“扬帆启航”部分文中多处能过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来描写远航船队规模之大。在学生找出这些句子时,让学生反复品读,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师及时点明这两种说明方法。最后,通过集体朗读让学生在洪亮的读书声中体会郑和“扬帆启航”时那壮观场面和恢宏气势。
第三、读悟结合、渗透点拨
一句“规模如此之大、时间如此之长、范围如此之广的远航有什么目的?”就将教学引入了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自然)“友好交往”。让学生反复读一读,找一找能反映友好交往的句子来再读读,说一说什么叫友好交往?再一句“坐那么大的船,到各国去游玩,还能交到很多朋友,看来远航真是一件轻松自在的好差事,你觉得呢?”又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第三部分“战胜凶险”(第五自然段),郑和远航时遇到了哪些凶险?他是怎样应对的?让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反复品味,并说一说“读了四五两自然段,你觉得郑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我国古代人民友好、机智、镇定、勇敢和顽强的探索精神。
第四、再读结尾、升华主题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六、七自然段,读出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读出我们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希望能与各位同行交流、讨论。
- 推荐阅读:
- 《郑和远航》(精选14篇)
- 10郑和远航(精选13篇)
- 《郑和远航》(精选15篇)
- 郑和远航(通用14篇)
- 郑和远航
- 10 郑和远航(第一课时)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