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

2024-03-05人围观
简介《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篇1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济南在哪里吗?  学生:山东省。  老师:在我国的北方还是南方?  学生:北方。  老师:通常,“冬天”给人的感觉是寒冷的。北方的冬天呢,更冷。一提起北方的冬天,我们就会想到毛泽东的诗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么,“济南”的冬天呢?济南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泉城”的美称,清人刘鄂称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清人刘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篇1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济南在哪里吗?

  学生:山东省。

  老师:在我国的北方还是南方?

  学生:北方。

  老师:通常,“冬天”给人的感觉是寒冷的。北方的冬天呢,更冷。一提起北方的冬天,我们就会想到毛泽东的诗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么,“济南”的冬天呢?济南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泉城”的美称,清人刘鄂称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清人刘凤浩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诗句。可见,济南的冬天也肯定与北国的冬天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一起去感受济南冬天的与众不同。

  (板书“济南的冬天”。放录音。)

  老师:听完录音了,谁愿意有感情地把这篇文章朗读给大家听?

  (不少学生举手。老师叫了四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的第1、2、3、4文段。)

  老师:读得很好。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段,看看济南的冬天与其他地方比有什么不同?

  (很快有同学举手)

  学生: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老师:好,没有风声,说明风小。“响晴”指?

  学生:晴朗无云。

  老师:很好。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来概括济南冬天的不同吗?

  学生:有温晴的天气。

  老师:好,谁能说说“温晴”的含义?

  学生:“温晴”就是温暖、晴朗的意思。

  老师:对。风小就是指济南的冬天不冷,温暖;响晴就是指天气晴朗。那么,大家想想,“风小”“响晴”“温晴”这三个词来概括济南的冬天的话,哪个最合适?

  学生(全体大声说):温晴。

  老师:很好。(板书“温晴”)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课文是哪几方面体现这一特点的?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热烈的讨论。几分钟后,有不少人举起了手。)

  学生:从济南的山可以看出来。

  老师:对。你能把描写济南的山的句子读出来吗?

  (学生清晰准确地把句子读了出来。)

  老师:很好。文中把济南的山比作什么?

  学生(全体):摇篮。

  老师:比喻为“竹篮”好吗?

  学生们笑:不好。

  老师:为什么?

  学生:虽然外形相似,但“摇篮”暖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说明山挡住了北风。

  老师:很好。济南的山,给了济南一个暖和的冬天。这就照应了第一段中“济南的冬天是---”?

  学生(全体):没有风声。

  老师:除了济南的山,还有吗?

  学生:济南的雪是小雪,所以不冷,体现了“温”。

  老师:对。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是“小”雪?

  学生:“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房顶上卧着点雪”。

  老师:非常好。因为是小雪,还有阳光,所以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还有什么可以体现“温晴”这一特点?

  学生:济南的水。

  老师:可以把句子读出来吗?

  学生:“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老师:很好。同学们看,“冒着点热气”中的“点”用得非常讲究,正符合济南冬天“温”的特点。若“冒着热气”就显得热了。济南的水是“暖”的,济南的水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全体):清。

  老师:对。文中描写了济南的山、济南的小雪、济南的水等等,这些景物无不体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也很好地照应了课文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种抓住景物特点,前后照应的写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老师:我们常说,景以情动,情以景起。文章中没有一句是直接写作者感情的,但从写景的字行里间却能清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同学们讨论一下,看看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热爱。

  学生:赞美。

  学生:喜悦。

  老师:不错。这就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板书“感情线索:热爱、赞美、喜悦”)

  老师:我们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了解,在阅读中也领略了老舍先生那诗一般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多去读读。现在,是同学们提问的时间,谁有问题?

  学生:“空灵的蓝水晶”是比喻“水”还是“冬天的济南”?

  老师:谁能说说?

  学生:水。

  学生:不对,是“冬天的济南”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书上是这样写的“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老师:回答得好吗?

  学生(全体):好。

  老师:对,冬天的济南,水天一色,澄清透明,就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学生:老师,我在别的书上看过这篇文章,但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它不是独立成段,而是放在第五段的最后。为什么?

  老师:不错,动了脑筋,这个问题好难哟。谁能说说为什么?

  (无人问答,都专注地看着老师。)

  老师:好吧,老师就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同学们参考参考。(板书“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并在“冬天”二字下加上着重号。)“冬天”指的是不是温晴的冬天?是,因为从济南的山、雪、水可以看出济南的冬天是温暖的。这就是课文把它独立成段作为全文的总结语的原因。但是,我们再看句中的“这”(在“这”字下加上着重号),是指什么?从上文内容看应该是指“蓝水晶”,且“蓝水晶”里包着温晴冬天里的济南,这样的话,这个句子也就只能紧贴在蓝水晶的文字之后了,而不能另起一行独立成段了。

  学生:那老舍先生的原作是怎样的?

  老师:是放在第五段后,与课文不一样。

  学生:书上这样改可以吗?

  (学生一下子热闹起来。本来课后作业是写一篇小作文“广东的冬天”,现在出现有争议的问题,只好临时更改。等学生讨论了二、三分钟。)

  老师:请大家静一静。这样吧,你们就最后一个问题的看法写在作业本上,作为今天的作业。怎么样?

  学生;好。

  (这时,下课铃响了。)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篇2

  时间:一课时

  上课,师生问好。

  师:“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是古时候一个孩子写的一首咏四季的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此写了许许多多的诗文。前一段时间我们举行了古诗文背诵活动。现在哪位同学想为老师和同学们背几句呀?

  生: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其他学生也踊跃发言。)

  师:同学们背诵的都是绝句或律诗,容量很有限,是取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景的。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丰富极了,有春草、夏色、春雨、冬雪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这一单元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写作写景散文的方法。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投影课题在白茫茫的背景上)

  师:提到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些什么?

  生:感到特别冷;我会想到呼啸的北风、飘飞的大雪、瑟瑟的枯枝。

  (其他同学纷纷举手发言)

  师:北风凛冽、天寒地冻、万木萧条、亘古沉寂是我们这里的冬天。那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在冬天又是怎样的胜景呢?这节课,我们一块来欣赏一下。

  师:首先请大家明确两个学习重点:1、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2、朗读并背诵精彩的段落。

  (投影:1、抓住景物特征写景;2、朗读并背诵精彩的段落)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深情。

  (师配乐背诵全文)

  同学们,济南的冬天好吗?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不象我们这里,呼啸的北风令人受不了。

  生: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不象我们这里的冬天,即使有阳光,也是干燥的冷的厉害。

  生:济南的冬天很温柔,水不结冰,倒还充满了绿意。令人不禁想到我们这里的春天。

  (学生们发言很踊跃)

  师:好的文章三分赏析七分读,只听了一遍,同学们就发现了这么多济南冬天的好处,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的读一下课文,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此文的,阅读这篇文章应注意哪些问题?(朗读的感情、语速、语调和语气)

  师:在阅读的时候,我希望同学们能注意下面这几个生字词:

  ①济(jǐ)南②伦敦(dūn )③髻(jì)④镶(xiāng )⑤贮(zhù)蓄 ⑥水藻(zǎo )

  (投影生字词)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的都十分认真。那么你认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呢?

  生:我认为作者心中充满了感激,济南的冬天给了他在北平和伦敦不同的特别温柔的感受。

  生:我认为作者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在济南这么温柔的地方过冬,作者自然是很喜悦的;同时,我认为他还为我们中国有这么好的地方感到自豪。

  师:那么,你认为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才更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呢?

  生:用较轻声、喜爱和欣赏的语调读。

  师:那请你来读一下,好吗?读你认为读的最好的地方。

  生:读第一、二、三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能把那种如诗似画的意境和作者喜爱、欣赏的心情读出来。

  师:这位同学读得确实不错。哪位同学能不看课本,试着背一下,说一、两句也行。

  (无人举手)

  师:那就再看一下,只看两眼。谁来试一下

  (个别学生举手,试着背诵。其他学生也开始不断举起手来。)

  生:背第一段。

  师:同学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背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真不简单。下面听教师来朗诵第一段,同学们再来感受一下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

  师:那谁说说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

  生:温晴

  (其他同学也表示同意)

  师:能说一下你的理由吗?

  生:在这里,作者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无风、有阳光、温晴的特点。

  师:说的非常好,用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重点。那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写出你所到过的一个地方的特点?

  (无人举手)

  师:那你先想一下。你从小学到初中的感受;在家住久了,初到学校的感受;你又到别的地方游玩的感受等等。

  生:对于一个久在田野疯跑的孩子,能坐在明窗净几的教室里读书,那是一种幻想:教室里的气氛是温馨的,知识的海洋无限辽阔。

  生:对于一个久被遗忘的学生来说,能受到老师慈爱的抚摩,那是一种感动:老师的抚摩,是温柔的、慈爱的。

  (师长久无言)

  师:同学们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作者是选取了哪些具体的景物来描绘济南特有的动人冬景的呢?

  生:山、雪、水

  生:我认为还有阳光、村庄。

  (其他同学也表示赞同)

  师:对。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这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的景色,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描绘济南小山雪景的那段文字中,作者用了“青黑”、“全白”、“银边”、“蓝天”、“草色”、“白”、“暗黄”、“微黄”、“粉色”(投影这些词语)等词语,色彩鲜明艳丽,恰到好处。同时又运用了十分确切的比喻、拟人(投影比喻、拟人),使景色形象化。通过“日本看护妇”、“花衣”的比喻和“露出肌肤”的拟人,使人感到小雪中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

  师:济南有山有水,前面老师分析了雪中小山的美,那水呢?哪位同学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一下?

  生:我认为济南冬天最突出的色彩是“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生:我认为这里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水有了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的热爱之情。

  生:类似的用法,我们在朱自清的《春》中还学过“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好。作者写阳光也很有特色,他是结合什么来写的?

  生:山。

  师: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比喻和拟人。

  师:那么“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有了着落。他们从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自觉的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这几句是从哪个角度写的呢?

  生:从人的感觉的角度。

  师:好的写景文,用注意调动人自身的各种感官。这一点我们以后再祥细的学习。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同时又可以写的生动形象。那么哪个同学来总结一下?

  (学生小声的讨论)

  生:我认为一要抓住最突出的特点;二要运用多种手法。

  师:非常好。下面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本文的特色。

  (学生再读课文)

  师: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布置作业:

  模仿本文写法,这短文《校园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篇3

  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的头脑中产生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这就是语言的启示性。《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正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种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老舍先生是如何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济南的冬天》具有绘画艺术的特色呢?

  第一,运用色调的对比烘托形象。

  老舍先生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引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朔风怒号、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用这幅画面中的“寒”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又以“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调动读者的想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图画,用这幅画面中的“暗”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这还不够,作者还让我们看了一幅热带地区毒辣辣的烈日高照的可怕画面,再用这幅画的“热”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正是用了色调和对照,用了绘画艺术的“以色赋形”的烘托方法,作者将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画面勾勒了出来。

  第二,从纷繁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加以突出的表现。

  这是山水画法。描绘济南的大地,老舍先生所用的正是“以大观小”的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取景方法。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上济南的云天俯瞰大地,然后对济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意描绘。画城,不画它的东西南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注:此句中的山是济南城中的山)。一些琐碎的细部都被略去了,画的只是冬天济南城秀美的睡态,留下充分的余地让读者去联想、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画山,不画它的上下左右,“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一起笔就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紧接着就引导读者展开艺术的联想和想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借这种联想、想象,使画面活灵飞动起来。画人,不画人的男女老少,不但如国画一样略去耳鼻眉目,连形体也完全略去,而只画了济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的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与山,浑然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三,精心设计景物和构图,层层展现景物形象。

  绘画是“空间艺术”,须将空间并列的景物按照美的原则加以巧妙的布置。这种绘画的技巧,老舍也用到他的散文中去了。如果说第二段画的浑然一体的济南大地是一幅写意画,那么第三段画的美态纷呈的济南雪景则更接近于工笔画。

  作者依山写景,通过写美的小山各个细部的雪光、雪色、雪态,画出了小山的秀美。在艺术结构上取了两层布置。先进行工笔的分笔描绘,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地轻描: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是它的态,在色和态的描绘里写出了静中的动;它更有世上最动人的容色,艳艳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真是一笔一景,一景一态。这一段分笔描绘,从方法看是用的工笔,从意境看依然着力于写意。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分笔描画的雪景,不是呆板的,而是生动的。一连串的动词,将读者带入联想、想象的意境,读者所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雪的内在的美。作者所创造的,正是“气韵生动”这一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正是为了让这种画境更完美,第四段作了雪景的第二层描绘。在分笔勾写后总绘雪景,将古老的城,城内,城外,山坡,村庄,整个大地放入雪景之中。结句直接点明:“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第四,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济南称泉城,水是有名的;济南的水来自大地的深处,浩浩荡荡,一年四季奔涌不息,这样美的形象如何画出?作者舍弃了济南冬水的种种表象,借自己的印象和感受去概括水的鲜明形象,在鲜明的形象中深入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先是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的“绿”,一连串五个“绿”字,作者描写的是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托出的却是水的绿。读着这些绿萍、绿藻、绿柳,我们会自然联想到滋养出它们的水,感受到蕴蓄在济南冬水里的绿的精神、绿的生命。接着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的“活”。水流的一切细节乃至具体形态都淡化了、消失了,留在笔端的,只有水的那股蓬勃的生机:“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自然中的水是不可能流到天上去的,这已是感情化的水,艺术化的水,是老舍先生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所得到的独特的印象。在平面的绘画艺术中,为了表现出水的特有的态、特有的势,流水就完全可以流向空中,流到天上去,这不是出色的绘画艺术又是什么?结尾处,作者又在水色、水光、水影之中,用了全篇最鲜亮明丽的色彩给泉城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倩影:“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从立意看还是从构图、笔势看,本篇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阳光、山川、人物、白雪、绿水,各物各景所表现的都是“暖”这一个字。绘天绘地,绘出了这幅山水图的大布局;写雪写水,写的是这幅图的特定细部,而且由天上的暖阳画到暖阳照耀下的暖城暖山,就山而描出山上的雪,由雪而引出雪中的水,笔势顺畅,一气呵成;老舍真是一位丹青高手。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篇4

  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的头脑中产生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这就是语言的启示性。《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正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种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像,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老舍先生是如何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济南的冬天》具有绘画艺术的特色呢?

  第一,运用色调的对比烘托形象。

  老舍先生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引发读者的想像,让读者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朔风怒号、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用这幅画面中的“寒”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又以“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调动读者的想像,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图画,用这幅画面中的“暗”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这还不够,作者还让我们看了一幅热带地区毒辣辣的烈日高照的可怕画面,再用这幅画的“热”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正是用了色调和对照,用了绘画艺术的“以色赋形”的烘托方法,作者将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画面勾勒了出来。

  第二,从纷繁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加以突出的表现。

  这是山水画法。描绘济南的大地,老舍先生所用的正是“以大观小”的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取景方法。作者展开想像的翅膀飞上济南的云天俯瞰大地,然后对济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意描绘。画城,不画它的东西南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注:此句中的山是济南城中的山)。一些琐碎的细部都被略去了,画的只是冬天济南城秀美的睡态,留下充分的余地让读者去联想、想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画山,不画它的上下左右,“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一起笔就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紧接着就引导读者展开艺术的联想和想像:“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借这种联想、想像,使画面活灵飞动起来。画人,不画人的男女老少,不但如国画一样略去耳鼻眉目,连形体也完全略去,而只画了济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的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与山,浑然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三,精心设计景物和构图,层层展现景物形象。

  绘画是“空间艺术”,须将空间并列的景物按照美的原则加以巧妙的布置。这种绘画的技巧,老舍也用到他的散文中去了。如果说第二段画的浑然一体的济南大地是一幅写意画,那么第三段画的美态纷呈的济南雪景则更接近于工笔画。

  作者依山写景,通过写美的小山各个细部的雪光、雪色、雪态,画出了小山的秀美。在艺术结构上取了两层布置。先进行工笔的分笔描绘,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地轻描: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是它的态,在色和态的描绘里写出了静中的动;它更有世上最动人的容色,艳艳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真是一笔一景,一景一态。这一段分笔描绘,从方法看是用工笔,从意境看依然着力于写意。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分笔描画的雪景,不是呆板的,而是生动的。一连串的动词,将读者带入联想、想像的意境,读者所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雪的内在的美。作者所创造的,正是“气韵生动”这一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正是为了让这种画境更完美,第四段作了雪景的第二层描绘。在分笔勾写后总绘雪景,将古老的城,城内,城外,山坡,村庄,整个大地放入雪景之中。结句直接点明:“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第四,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济南称泉城,水是有名的;济南的水来自大地的深处,浩浩荡荡,一年四季奔涌不息,这样美的形象如何画出?作者舍弃了济南冬水的种种表象,借自己的印象和感受去概括水的鲜明形象,在鲜明的形象中深入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先是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的“绿”,一连串五个“绿”字,作者描写的是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托出的却是水的绿。读着这些绿萍、绿藻、绿柳,我们会自然联想到滋养出它们的水,感受到蕴蓄在济南冬水里的绿的精神、绿的生命。接着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的“活”。水流的一切细节乃至具体形态都淡化了、消失了,留在笔端的,只有水的那股蓬勃的生机:“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自然中的水是不可能流到天上去的,这已是感情化的水,艺术化的水,是老舍先生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所得到的独特的印象。在平面的绘画艺术中,为了表现出水的特有的态、特有的势,流水就完全可以流向空中,流到天上去,这不是出色的绘画艺术又是什么?结尾处,作者又在水色、水光、水影之中,用了全篇最鲜亮明丽的色彩给泉城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倩影:“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从立意看还是从构图、笔势看,本篇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阳光、山川、人物、白雪、绿水,各物各景所表现的都是“暖”这一个字。绘天绘地,绘出了这幅山水图的大布局;写雪写水,写的是这幅图的特定细部,而且由天上的暖阳画到暖阳照耀下的暖城暖山,就山而描出山上的雪,由雪而引出雪中的水,笔势顺畅,一气呵成;老舍真是一位丹青高手。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2—5小节。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冬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研读赏析

  ①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c.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设计济南的导游词

  ②重点研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答案参考教参第104页)

  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拓展延伸

  ①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绍冬景。

  布置作业

  ①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比较阅读: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比较在感情、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篇6

  第一部分:

  1.老舍原名     ,字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等。(3分)

  2.《树林和草原》选自 ,作者 是    国作家。(3分)

  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分)

  狭窄(  ) 贮蓄(  ) ch†ng清(  ) xing边(  )

  穹隆(  ) 湿漉漉(  )

  4.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4分)

  ①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温晴:

  ②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

  ③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不忍得:

  ④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

  5.在下列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3分)

  那水呢,     不结冰,     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6.下面句子中甲乙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些,为什么?(4分)

  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7.《树林和草原》以第   人称写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8.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猎人一大早在灌木丛中漫步的感觉。(4分)

  9.把下面这段话里的句子重新排列,使之成为一段意思连贯、句序合理的短文:(4分)

  ⑴绿是生命的颜色。⑵春雨过后,草尖上、树梢上冒出了一簇簇嫩绿的叶芽,更会使你觉得新的生命在跳动。⑶你看那春天的原野,绿油油的,生气勃勃,欣欣向荣,令人感到鼓舞和振奋。⑷道旁的树木,青翠欲滴;田间的秧苗,郁郁葱葱。⑸到了夏天,大地上一片葱茏。⑹面对着这充满蓬勃生机的大地,便会感到自己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 。

  10.选出填入括号处排列最恰当的一组句子(  )(4分)

  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是自然之美;忧国忧民,兴利除弊,是社会之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是艺术之美。但是如果你缺少发现美这一种特殊能力,没有审美的眼睛,没有审美的耳朵,没有审美的感受,那么     ,      ,      。

  ①你谛听“春江花月夜”只会莫知其然

  ②你置身苏州园林也难以领略其中的佳妙

  ③你面对“断臂维纳斯”只能瞠目而视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③①

  第二部分:

  (一)

  【甲】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明,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乙】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11、两文都是写济南的水,从时令上看,甲文写的是 的水,乙文写的是 的水。(4分)

  12、甲文中水的特点是 ,乙文中水的特点是 。(4分)

  13、同出一位作家之手,自然写作风格也一样,写水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甲文中的“ ”,乙文中的“ ”。(4分)

  14、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①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②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15、将乙文中“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改为“哪儿的水都比不上济南。”有什么不好?(4分)

  (二)

  冬日抒情

  ⑴冬天是透明的。

  ⑵透过稀疏的树枝可以看到湖上的冰雪,看到远山和村庄,看到像蚂蚁那么小的一串行人。冬天就像它结成的冰那样透明。像x射线可以透视人体的骨骼,冬天可以使人透视宇宙的心脏。

  ⑶冬天使人清醒。

  ⑷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海外游子的故事,他是个音乐家,多年前由于不得已的原因,去了新加坡,后来担任了一个乐队的第一提琴手,并把家属接了去。以后他每年冬天都要独自回国一次,他说就是为了要呼吸一下祖国的冬天的凉气,那使他浑身舒适头脑清醒的凉气。

  ⑸因此我也想到南国的冬天,去年此时我正在广州,在那满是绿叶覆盖的丛林中,我发现有一种无叶的树,枯树上面开出火红的花,而那花朵是由一串像尖尖的红辣椒似的花瓣组成的。我惊喜地向本地人打听,原来它叫象牙红,只在春节前后才有红花,过了严冬就长满树叶了。过去在诗画中都未见过象牙红,最近出版的诗集《龙胆紫集》,是李锐同志在秦城监狱中用龙胆紫药水写成下的,赵朴初同志读后赠作者一首词中,有一联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血凝龙胆紫  花发象牙红

  ⑹巧妙还不在于对仗工整,如果你能看到那高大的扭曲伸展的枯枝上开出火红花朵(其实不是花朵,可能是果实)的象牙红树的形象,你就更能体会“花发”和“血凝”的对立和联系了。

  ⑺冬天的水仙也是很美的,然而它的性格和象牙红恰好相反,它必须在温室中,必须不多不少的水分和阳光,才能保持冰肌雪骨,像凌波仙子那样亭亭玉立。在很短的生命中,一旦失去照顾便萎谢了。

  ⑻水仙开过,冬天就快要过去了。湖边的冰开始解冻了,老于经验的人却知道湖中心的冰有二尺多厚,一时化不了。可岸边的已闪着水光,看不清哪里是结实的冰,哪里是薄冰上飘着水,要走到湖中心,必须先从岸边走起。孩子们被吸引着比试试履薄冰的胆量,冰上发出咔吱咔吱的响声,一个两个三个……走过去,发出胜利的笑声。

  ⑼“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名诗几十年来不断被人引用,无非是象征着希望,然而,自然的规律,时间的循序是必然的,人间的规律虽也有必然性,却可迟可早。在这透明的冬天里,人们可以用清醒的头脑,认清脚下的路,但还是一步一步地走,躺着不动或再走弯路,都会推迟希望的实现。

  16、找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  )(4分)

  a、冬天是透明的。

  b、那花朵是由一串像尖尖的红辣椒似的花瓣组成的。

  c、……才能保持冰肌雪骨,像凌波仙子那样亭亭玉立。

  d、冬天就像它结成的冰那样透明。

  17、第七段中“亭亭玉立”的意思是 。(2分)

  18、第七段中象牙红与水仙的相同处是 ,这一点通过“ ”字表现出来;两者的不同处表现在两点:象牙红 ,水仙 ;象牙红 ,水仙 。(6分)

  19、下面描写象牙红的词语有什么寓意?(4分)

  ⑴“无叶”、“枯枝”、“扭曲”:

  ⑵“伸展”、“火红”、“一串”:

  20、选出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  )(4分)

  a、“血凝龙胆紫,花发象牙红”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运用对比修辞格,褒贬分明。

  b、第四自然段对那位音乐家离国去新加坡的做法委婉进行了批评。

  c、第七自然段对水仙的描写先褒后贬,作者的主导倾向是贬。

  d、第八自然段,写孩子们试着履薄冰,主要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活泼可爱和不怕险阻。

  21、选出对末段理解有误的一项(  )(4分)

  a、“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一名言只能用于大自然,不能用于人类社会。

  b、人类社会之春的到来虽然是必然的,但时间是可迟可早。

  c、“躺着不动或再走弯路”会延误春天到来的进程。

  d、这一段与开头四段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缜密。

  22、描写季节景色,因景抒情,情寓其中,这是写景散文的常用笔法,《冬日抒情》却另辟蹊径,文章没有捕捉冬日的有代表性的景物一一展现,而是撷取与“ ”有关的人、事、物巧加连缀,表达一种凝重而深邃的思想:严酷的冬天是考验人的季节,我们不应 ,而应该 。(3分)

  (三)

  读山

  张腾蛟

  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

  迤逦复迤逦,连绵复连绵,在时间的长流中。

  裸其奥义,隐其真髓,于大地之上。

  我,乃是一个饥饿了很久的,读者。

  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地读其苍芒,近近地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

  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读它们的容颜,读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读它们是以一种什么样子的姿态去承受亿万年的风风雨雨。然后,我也去读它们的威武,也去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寂寞,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复杂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作蛮横的盘缠。

  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青翠,突现出这些丰厚卷册中的美丽的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了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读一条细长的根须,如何穿过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的一个石隙中钻出头来,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读一根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暗的一角伸出手来采摘阳光,然后去营养自己,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棵爬藤如何借着一侏枯树而站了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棵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又有一天,当我正在读着另外的一滩浓绿时,发现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地从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个步子?像这么一条瘦小的小径,为什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

  这样的山野并不纯然是静谧的,可以读到吱吱喳喳的虫叫,也可以读到啁啁啾啾的鸟鸣。有时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丛里,还可以发现到昆虫世界中的小小的战争。

  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就像那年春天,当我正在初读一片新鲜的山林时,听到喊声自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并且,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些杀杀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巅,举目远眺!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着一个败阵的冬天。

  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怎样读也读不完它,读了巉岩再读山林,还有那挺耸的峰呢?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我是一个读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地投向山林时。

  23、①本文题为“读山”,实际上作者着重读出了“山”哪几个方面的内容?②名为“读山”实际上是在读人,本文读出了哪些人格特质?(4分)

  ①内容:(限10字内作答)

  ②特质:(限20字内作答)

  24、文章开篇写道:群群的山峦“裸其奥义,隐其真髓”。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奥义”和“真髓”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①“奥义”指的是

  ②“真髓”指的是

  25、文中画横线的“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一句,有何含义?(限20字内)(4分)

  26、“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地投向山林时”,试推断和想象人家会怎样读“我”?(限30字内)(5分)

  《济南的冬天》《树林和草原》答案

  1.略 2.略 3.略 4.⑴阳光和熙,不冷不热,气候温暖宜人。⑵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意思是小巧而清秀。⑶将水人格化,写出水的多情,到了冬天还充满春意。⑷照应前文“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出山村和雪的神态。 5.不但、倒反、况且 6.甲句好。情景结合,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意近即可) 7.略 8.欢畅 9.⑴⑶⑵⑸⑷⑹ 10.b 11.冬天;秋天 12、温柔多情;甜美 13、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其它拟人手法的句子也可) 14、⑴总结性地写了冬天济南的景色,体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⑵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对济南的钟爱,体现秋天济南的美好。 15、原句子是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一些。 16.ad 17、形容美女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18、美;也;不畏严寒敢于抗争;依赖水分和阳光;生命力强;生命短促 19、⑴说明象牙红与严冬顽强搏斗,表现其不屈不挠的精神。⑵顽强的生命力。 20、c 21、a 22、冬日;我们不应畏缩躲避,应该经受磨砺,以奋斗换来灿烂的春景;我们不因松懈等待,应该以不懈的努力促其早日到来。 23.①巉岩、山林、虫鸟②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直面人生,生命顽强等。 24、①山所体现的人生态度。②山所隐喻的人生哲理。 25、老一辈为成长的人而高兴,为互相扶助而幸福。 26、在丰富的世界里,读“我”的成长过程,读“我”的精神品质,读“我”的生活态度……(扣住“山林”扩展内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篇7

  一、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 发( ) ( )蓄 水( )二、从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上打“√”。1.济(jǐ jì)南的冬天是响晴的。2.济南真得(dé děi )算个宝地。3.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zhāo zhuó zháo)落。4.由澄(chéng dèng)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三、解释句中加线的词语。1.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响晴: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空灵:3.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秀气:四、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________(a.沐浴着;b.对着;c.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________(a.睡着;b.躺着;c.放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________(a.吹绿;b.唤醒;c.摇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五、判断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将字母序号写在后面的括号内。a.明喻 b.暗喻 c.借喻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3.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六、填空。《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______。七、阅读。(一)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1.用“‖”把这段文章划分为三层。2.文中描写景物的顺序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3.划横线一句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本体、喻体分别是( )a.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日本看护妇。b.本体是树尖上顶的白雪,喻体是日本看护妇。c.本体是树尖上顶的白雪,喻体是白花。d.本体是顶着白雪的树的样子,喻体是日本看护妇。4.用“ ”线在文中画出两处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的地方。5.对加粗的两个句子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黄白相间的山坡,春风化雪,不久人们就会见到山坡原有的颜色。b.表现济南冬天的温和,雪化了,有水在山坡流动;“山的肌肤”指山坡的草地。c.描写济南冬天的温和,有水蒸气蒸发升腾的美景,不久雪就会全化了,山坡上原有的颜色比雪色更美。d.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同的美景,像穿着好看的衣服;“山的肌肤”指春天来临后满山的花草。6.这个语段主要是写( )a.小雪后山色 b.小山太秀气 c.小雪最妙 d.山的肌肤7.作者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处处流露出赞美之情。这种写法我们称作( )a.寓情于景 b.情景交融 c.虚实相生 d.情溢于言(二)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红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有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便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的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把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分不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做了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部给了济南。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色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影是镶着各色绦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化,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化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也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色、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少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1.写出本文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1自然段写作者幻想中的济南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对山的描写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4.文中写山腰的变化,连用了六个“忽然”,试分析其作用。5.文中最后一句赞美了什么?参考答案一、jì jì zhù zǎo 二、1.jǐ 2.děi 3.zhuó 4.chéng三、1.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2.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这里是透明的意思。 3.秀气:小巧而清秀。四、c a b 五、1.ca 2.b 3.b六、老舍;舒庆春;舍予;现;《骆驼祥子》;《茶馆》七、(一)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2.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3. d 4.山的肌肤;忽然害了羞 5. d 6. a7.b(二)1.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2.古朴、安静、秀美。 3.颜色、方向、高矮。 4.突出颜色变化莫测,给人以动感。 5.赞美塔在蓝天映衬和阳光照耀下,更高了些,棱角曲线更真、更分明、更瘦硬了。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篇8

  本周,我校开展了语文教研活动。我对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美文。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美文,赏美文。

  所谓“读美文”,就是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如,读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对济南的深情;读济南的三大特点,让学生从中真正感受到作者发出内心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样的感叹,同时学习老舍对“故乡”的这种深情,并学会用这种深情去阅读这篇文章;读优美的语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所谓“赏美文”,就是对文中的优美语言进行赏析。作为“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其语言的精炼、纯净是值得学生去探究的。同时,作为初一的学生,应该逐渐学习对语言的赏析。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预设了多个句子,是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力,细细品味这些优美的句子。如拟人句:“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的品析;比喻句“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品析;重点字词的品析——“镶”(“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

  但是,在整个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首先是对文本的研读不够到位。在对阳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盖下的山进行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对几个句子的赏析还是不到位的,如对“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的赏析。其实,老舍给读者铺设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可是,我却只是分析了“睡着”“唤醒”的拟人手法,而忽视了“闭上眼睛”这种优美意境的感受。

  其次是在这种美的学习中缺乏了美的享受。其一体现在板书上。我觉得板书的字太多了,白色的粉笔字使美文黯然失色。其二体现在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教学上。在这块知识点上,我特地注意了其中的色彩运用。白色、青色、银色、蓝色、彩色、粉色……给人的视觉感受已经很美了。远望这座薄雪覆盖下的的山:看山上,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看山尖,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看山坡,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看山腰,它是粉色的,“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微微泛红:让读者以美的视觉享受。可是,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这些色彩的词语,却忽视了与整个文章的结合,不仅是文章的美失色,更让语言失去了魅力。这一失误,我觉得使得这堂课失去了美的陶冶

  第三,是自身引导语的问题。在一年的教学中,我的引导语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一些小问题上还是出现了一些缺陷。比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解读之后,我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我说:“假如给你一座山,你会怎么写。”这样的引导语,我自己在课后也觉得很难想象。换个语言,也许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假如让你写你心中的山,你会如何去描绘呢?”所以,在引导语方面,我还需要不断改进。另外,“儿”化音的朗读做的不够到位。自己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可是,学生在这方面没有感受到。

  以上是我在这次教学后的反思。我以为,语文教学是不断发展的,更需要我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语文素养。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篇9

  方金先

  授课班级:七年级(6)班

  授课时间:2004、10、14

  授 课 人: 方金先

  【训练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现目标: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让学生学会用心感 受自然之美。

  【训练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学习比喻、拟人的作用。

  【训练课时】拟用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读、品语言,感受济南冬之美。

  第二课时:学习多方面写景的方法,片断习作。

  第一课时

  【训练步骤】

  一、由人们对冬季的一般印象,导入新课。

  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寒冷的北风,纷飞的大雪。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更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可有没有一个地方的冬天如春天般温暖呢?——

  二、整体感知。

  (一)、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选适当词语说出对济南冬天的印象。

  (二)、听朗读录音,说出课文写了哪些景物?(脑中呈现哪些画面?)

  ★学生自由谈谈感受,语言要简洁。

  △归纳(参考):阳光下的小山/薄雪中的小山/城外山景/城中水色

  三、品味语言。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用了不少精美的富有情趣的语句。请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几句,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其中用词的妙处。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 说的最好。

  品句参考: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这些语句,文中还有不少,学生说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有感情地朗读。

  四、小结:略

  五、好地方,我们要留在心中;好语段,我们要记在脑中,背诵你最喜欢的一段。

  六、书面作业:1、抄写、解释“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词语。

  2、课后习题二。

  作者邮箱: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老舍的生平、著作,识记并理解文中重要字词。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班内展示的学习过程,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重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突破方法:重点:在学生朗读、赏析、背诵修辞语句的过程中学习运用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创设学以致用的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美好的情境中练习运用修辞描写景物。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意境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地描绘了济南的天气、山、水,呈现给读者一幅山青、水秀、天蓝、地暖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之情。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在重点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过程中,品味济南的冬天之美,感悟作者的热爱之情。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共同欣赏几幅风景图片,你能说出这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景物吗?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些景物。导语: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美誉的济南,真可谓“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漫步垂柳掩映的小径,柳丝拂面,空气清新,近看湖水碧波荡漾、荷叶田田,远眺青山起伏,连绵不断,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老舍先生对济南更是情有独钟,他把山水秀丽的济南活脱脱地写进他的散文里,《济南的冬天》就是他其中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看图片,认真观察、思考、描绘所看到的图片。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明确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聆听、记忆增强自主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作者简介:提问:谁能介绍老舍的有关知识?出示幻灯片:老舍的有关知识学生介绍老舍学生齐读、识记加强对老舍的了解,掌握文学常识播放课文录音听读过程中请同学们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思考下列问题:1、济南的冬天天气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突出天气的这一特点的?2、请结合具体的段落谈谈:围绕这一特点,作者写了那些景物?考察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上面两个问题。听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思考问题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并齐读、识记。班内讨论交流1、2两个问题,达成共识。培养学生边听读、边勾画、边思考的学习习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抓住所描写景物的总体特征,理清作者写景的思路。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出示问题:跳读课文,从文中勾画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语句,谈谈这些语句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总结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自主探究、同桌讨论交流,通过朗读、解析等方法,班内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总结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通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质疑问难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学生互相质疑问难,讨论交流有感情的朗读抒情语句进行体会、领悟。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能力。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以致用播放风光片《北国之春》,练一练,比一比,看谁能围绕景物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生动描写景物,表达自己的热爱、赞美之情。观看《北国之春》,边看边构思,准备发言。运用修辞描绘北国之春的美好景色,并互相评价。学以致用,使所学的运用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内化为学生的描写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和赏析能力,。结束语:同学们,从济南之冬,到北国之春,我们一路走来,风光无限,美不胜收,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热爱生活的真心、善于观察的慧眼、精于描绘的妙笔,使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你们的笔下更具诗情画意,更希望不久的将来你们能成为像老舍一样享誉文坛的语言大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写作的感情。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济南的冬天 对比 温晴 突出 阳光下的小山 小摇篮 山 雪后小山 秀美 比喻冬天的济南 城外远山 小水墨画 拟人 水 冬天的水 蓝水晶

  热爱赞美教学随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这一环节,学生思维还不够活跃,一些重点的修辞语句还注意不到,或理解不透彻,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加强引导,要提前引导学生复习比喻、拟人的相关知识,提示学生分析修辞作用的思路,甚至可以提供一个范例;另外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历,借助联想、想象等多种途径去理解修辞方法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应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使全体学生敢说、想说。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篇11

  我们都领教过“寒冬”的淫威。然而,济南虽位“在北中国”,冬天却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倒是那么笑容可掬,“慈善”可亲。读罢老舍的名作《济南的冬天》,印象是如此地鲜明。

  作者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北平度过的,20年代至抗战前夜,他执教于英国伦敦大学和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北平、伦敦、济南,先后成为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获得了评判对比的资格。“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如果“不刮风”,便堪称“奇迹”,那么“没有风声”就应是“奇迹中的奇迹”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没有风声”,感受这么深切,是不难理解的。当时,作者是从雾都伦敦回到“响晴”的济南的,这就不能不在心理上形成又一个强烈的对比:“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为了强调这种异常鲜明的感受,作者继而就将“热带的地方”同“北中国”的济南作了第三个对比,以热带地方日光“毒”得“叫人害怕”作反衬,突出了济南的冬天能有“温晴的天气”之可爱。至此,既有“奇迹”,又有“怪事”的济南,其暖冬的特点已经跃然纸上,未措“慈善”之辞而已见“慈善”之状。

  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水”,作品接着铺展了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

  第一幅是小山摇篮图。作者先为读者勾勒了一个“理想的境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何等恬静,静到压根儿“没有风声”;又何等明媚,全在“天”底下,真正是“响晴”。难以想象这是北中国的冬景,但这却是济南真实的冬令。“宝地”的“出奇”之处便在这里。然而,作品的“出奇”之处,却是在引出“山”之后对“山”的描摹上。在济南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了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对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作品只用一句话就写准了:“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也便是济南出现暖冬的地理原因。作品点出这个原因,用的不是学者的口吻,而是文学家新巧的比喻:“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的慈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呢:“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一幅“小山摇篮图”竟然蕴含着感人的脉脉温情。就凭这种体贴入微的抚爱,济南人也要不但“面上含笑”,而且心中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的:“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雪霁初晴的美景是第二幅画面。除了风,严酷的冬天还要凭借雪来向大地施加淫威,增添寒意。然而,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有抹煞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因为那只是“小雪”,连“矮松”都罩不住,反而由于白雪的衬托显得“越发的青黑”,仅仅在它的“树尖”上才“顶着一髻儿白花”;小山也只是“山尖全白了”。如果济南不是暖冬,能见着这“最妙的”雪霁晴峦图吗?更令人击节称奇的,是小雪给大自然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了。而且全白了的山尖“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到快日落的时候”,竟还有“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直“羞”得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呢!可以说,雪后的济南格外秀丽了。这真是一幅动静相间的水墨淡彩啊!

  文章的最后一段承接前文,在写了“山”之后,开始写“水”,从而展开了剔透玲珑的第三幅画面:空灵水晶图。济南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水温恒定为18℃,所以隆冬季节,泉区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四面荷花三面柳”的大明湖也是出了名的。因此,作者就借“水”来写出济南冬天的“暖和”:“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在作者笔下,这样的水岂止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有感情的,“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也人格化了:她“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作者的手法实在巧妙,在这里他没有直接写天气的“暖和”,但是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这水,这绿藻,这垂柳,都楚楚可爱,你还能不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吗?就在读者品尝这绿水垂柳,余意未尽的时候,作家的视线又转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了:“澄清”的水同“蓝汪汪”的天浑然一体,“整个”地成了一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蓝水晶”里,还“包着红屋顶,黄草山”,一幅鲜丽的水晶图令人耳目一新,心驰神往。这样,作者就从水写到天,以至概括了整个济南,与首段那句“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照应,写下了珠落玉盘般的结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呈现了:济南的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

  文章本是有情物,要让读者感动,首先要作者情真意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处处流于笔端,溢于言表。“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用这样的句式,既写出了个人的独特感受,又显得语意恳切,为全文“一锤定音”。“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循循善诱,一点没有强加于人的语势。“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是流露真情,惟恐读者不信的口气。“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以情动人,令人如同身临其境。“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由于对济南,对娇媚得似乎弱不胜衣的小山充满着热爱,这里简直是用一种祈求的口吻了。“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又是思索,又是猜测,又是同读者的商讨。“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最后步入俊秀深邃的意境,也没有忘记忠实的读者。文章通篇注意阅读效果,娓娓道来,情恳辞切,犹如与不见面的读者促膝谈心一般,不时在进行着感情上的交流。这样亲切的文笔,使人们对济南“慈善”的冬天备感亲切。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 推荐阅读:
  •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通用17篇)
  •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2
  • 《济南的冬天》评估测试(精选16篇)
  • 济南的冬天教案集锦(通用17篇)
  • 最新《济南的冬天》说课稿范文(精选17篇)
  • 济南的冬天教案
  •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 济南冬天教学设计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