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视频

2024-03-03人围观
简介虎门销烟 篇1  教学要求:  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师生问好  一、复习检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请同学开小火车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书后)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7、虎门销烟。齐读课题。  二、听课文范读,思考   为什么虎门销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  (板书:值得纪念 伟大的壮举)  三、细读第二自然段。  (

虎门销烟 篇1

  教学要求:

  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师生问好

  一、复习检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请同学开小火车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书后)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7、虎门销烟。齐读课题。

  二、听课文范读,思考

  为什么虎门销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

  (板书:值得纪念 伟大的壮举)

  三、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轻声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从哪儿看出虎门寨这一天很壮观、隆重?

  (2)谁来说说?

  读后交流。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

  讨论: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壮观场面。

  四、品读三至四自然段,感受销烟的经过。

  1、一边读一边思考:分几步销烟的?销烟过程中人们的心情怎样?

  2、出示文字。

  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硝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把把生石灰倒下去。

  3、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销烟是分几步进行的。?(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

  (板书:撒盐巴 抛鸦片 倒石灰)

  课文中用什么词把三事件连起来?(板书:先……再……然后……)

  4、小结:

  有时候我们要完成一件事,必须分几步来做,为了表明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来连接。

  5、指导说话。

  引导回忆生活中哪些事需要分三步以上来完成。用上面的词练习说话。

  6、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老百姓有什么反应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

  在旁边观看的外国商人目睹了这个壮观的销烟场面,他们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7、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8、学生“我来试试”

  五、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告诉大家你注意到什么?

  1、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2、虎门销烟,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齐读最后一段。

  3、师总结:是啊!这些鸦片商都是惟利是图的资本家、不择手段的侵略者。他们打着经商的旗号,把无数的鸦片运到中国,牟取暴利,他们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灾难,是痛苦,林则徐收缴了他们的鸦片,邀请他们来观看这次销烟,就是为了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就是向他们发出警告,也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板书)林则徐是我们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英雄。

  六、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现在,当我们看完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面对着端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伟大民族英雄的塑像,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鸦片害人,早就应该销毁,虎门销烟为中国人争了光。

  林则徐是个功臣,要不是他,恐怕鸦片还不一定能被销毁。

  现在,仍有人在吸“烟”,多么不应该啊!

  对!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仍有人在造毒、贩毒、吸毒,请看图片。

  我们要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2、结束语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值得纪念的日子——1839年6月3日,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英雄的名字——林则徐,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伟大的壮举——虎门销烟。

  下课!

虎门销烟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

  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

  《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出示词语。

  鸦片 欺侮 盐巴 虎门销烟

  历史 装点 顿时 伟大壮举

  (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虎门销烟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谈话: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七课《虎门销烟》,(齐读课题)从课

  题中我们了解到什么?你知道是什么吗?它对人有什么危害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及对人危害的课件)。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大意。

  2、指名说说时间 、地点、人物和事件。

  3、你了解林则徐吗?生汇报课前搜集资料,师出示课件:林则徐生平简介。

  4、出示词语,检查自读情况。

  5、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6、同桌互相读课文,说说你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7、四人小组复述课文。指名在班上复述。

  8、交流如何识记生字,师范写“寨”、“毁”。

  9、描红仿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三、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在无能清政府下的中国,,让中国白花花的银子象水一样流入了英国人的腰包;,让中国人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给中国人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给中国带来耻辱,带来灾难!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二、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记住这个让人难忘的日子?

  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师:我们来看看这一天的虎门寨与往常有什么不同?

  (1)自由读,指名说,相机板书:分外壮丽 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场面的壮观和隆重。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销烟场面的词语画上横线,在表示销烟顺序的词语下面加“· ”,在表示销烟动作的词语下面加“­­”。

  (2)指名汇报,相机板书:礼炮轰鸣 群情沸腾。

  (3) (出示课件)指名赛读第1至3句话。

  (4) (出示课件)指名读第4、5句话,生评价读得怎样,指名再读。

  (5)播放销烟视频,酝酿感情。

  (6)齐读第三自然段,回味难忘的历史一刻。

  4、学习第4自然段

  师:看到害人的被销毁了,老百姓们有什么表现?

  指名读课文,课件出示重点词语,男女生赛读。

  5、学习第5自然段

  自由读,找出有关数字多读两遍。(出示课件)

  指名读,齐读。

  师:看着咆哮的潮水将害人的卷走,假如你就是虎门销烟现场的一名老百姓,面对此情此景,面对民族英雄林则徐,你想说什么呢?

  1、 学习第6自然段

  师: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伟大的壮举呢?

  指名读最后一句话,齐读第六自然段。

  2、 小结全文:虎门销烟让外国人明白中国人禁烟的决心,虎

  门销烟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虎门销烟将永远载入中国的史册,它是中华雄狮觉醒的标志!让我们铭记这一幕,牢记这一天,一八三九年六月三日!

  三、延伸拓展

  1、欣赏林则徐的话:

  (1)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为门墙辱。

  (2)生死见命,成败天也。

  2、搜集有关林则徐的故事读一读。

  3、办一张“远离毒品”的手抄报。

虎门销烟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抓重点语句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具准备

  《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1.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2.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3.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鸦片 欺侮 盐巴 虎门销烟 水泄不通

  历史 装点 顿时 伟大壮举

  (2)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3)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4)成语积累:写出与“水泄不通”意思相近的成语。(风雨不透、密不透风)

  写出几个形容人多热闹的成语。(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车水马龙)

  (5)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

  a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

  b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c 销毁的鸦片数量多。(板书:二百多万斤 二十三天)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

  指导诵读: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

  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

  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

  (4)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4)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 1839年6月3日。

  (师小结:虎门硝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提醒学生注意是把一件事分步骤写具体。)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教后反思:

  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壮举,因此在教学中我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引领学生用心地、细细的品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我们能深深的感受虎门销烟是壮举?学生在细读课文后,首先感受到的是销烟前人的多而广,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水泄不通”等词读悟出了人多而广;其次是感受到了销烟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不足之处:

  孩子们在完成课后练习“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续写时,大部分孩子都是简短的一两句话,不能大胆展开想象。可能孩子们在课前对林则徐的了解还不够多,还要进一步引导。

虎门销烟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8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主要经过。难点:懂得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课前准备 阅读<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上的<智斗义律>

  作业设计 1.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中心写一段话.

  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这幅图上的人物是谁?你了解他吗?师补充简介林则徐。

  2、板题、解题

  介绍虎门的地理位置、危害,理解“销烟”。

  3、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词。

  出示,指名领读

  师生提醒注意:

  寨 渣 (翘舌音)

  轰 (后鼻音)

  讯 盐 斤 (前鼻音)

  2、出示讨论:

  (1)“喝啊,叫啊”的“啊”读轻声;

  “身着朝服”中的“着”读“ ”,“朝”读“ ”

  “倒下去”的“倒”读“ ”

  “分外”的“分”读“ ”

  “一担担”的“担”读“ ”;“应邀”的“应”读“ ”

  (2)长句子的朗读

  礼台下,| 一侧 | 是身着朝服的 | 文武官员, | 另一侧 | 是应邀前来观看的 | 外国商人。

  3、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评议。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大致经过怎样?

  四、质疑,适时解答部分疑问

  五、指导写字

  1、“讯、轰、侮”按笔顺描红

  2、“寨、轰、抛”结构要均匀,笔画要紧凑,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

  “讯”共_______画,第四画是_______,第五画是_______。

  “轰”共_______画,第六画是_______。

  “顿”共_______画,第四画是_______。

  二、在正确读音下面画“_______”

  分( )外 应( )邀

  朝( )服 倒( )水

  身( )着

  三、组词

  寨( ) 汛( ) 销( ) 壮( ) 侮( )

  赛( ) 讯( ) 消( ) 状( ) 海( )

  塞( ) 迅( ) 稍( ) 装( ) 梅(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3、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听说训练

  1、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2、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二、精读课文

  1、(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3)什么样的日子“值得纪念”。(即不同寻常的日子,发生重大事件的日子,应该记住的日子)

  2、学习第6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6自然段。]

  (2)理解有关词语。壮举:伟大的举动。嚣张:邪恶势力上涨。气焰:比喻人的威风气势。

  (3)说说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打击嚣张气焰,表明不可欺侮)

  (4)学习这两段,你想知道什么?(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有多重要呢?林则徐是怎样打击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的?从哪儿看出中国人民不可欺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剩下来的文章。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说说读了这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说说从哪儿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

  (场面轰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挤得水泄不通;彩旗林立,场面庄重,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都整齐地战立在台下两侧。)相机板书: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3)指导朗读,读出兴奋、激动的语气,体会壮观的场面。

  (4)讨论

  1)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说明禁烟大快人心)

  2)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说明政府禁烟决心很大)

  3)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到场观看?(让外国人看看中国人民的威风)

  (5)齐读第二自然段

  4、学习三—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哪几句写下令禁烟,哪几句写硝烟经过。

  1)学习第一层(第一至三句)

  自读体会哪些词语最能突出中国人的气势。(健步、礼炮轰鸣、群情沸腾、一声令下、震惊中外)

  2)学习第二层(第四、五句)

  指名读第四句话。

  用笔画出这句话,读一读。再对照文中的插图,说说当时工人是怎样硝烟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三步:撒盐、抛、倒生石灰。再让学生读一读,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硝烟的。)

  (2)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害人的被销毁了,同学们高兴吗?那当时的在场的老百姓高兴吗?为什么我们和当时在场的老百姓一样高兴?

  让学生结合“礼炮轰鸣”“群情沸腾”“成千上万”“激动得跳啊,叫啊”“响彻”等词语的理解,想象当时欢声雷动的场面,体会到虎门硝烟得民心,顺民意。

  (3)细读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硝烟持续了23天说明了什么?销毁了二百多万斤说了什么?(说明销烟的时间长,数量多,销烟的战果辉煌)

  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暗示中国人民的力量压倒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

  5、返读全文,为什么说“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呢?”(虎门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中大,而它又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指导复述课文

  1、提示方法:理清每一自然段的要点,看板书提示。

  2、学生各自练习。同桌练习。

  3、指名复述。

  四、指导写话(要求:课后题5)

  1、指导。先指名读文中带有“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的句子,再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分三步以上按先后顺序做的事。

  2、学生练写。

  3、交流。

  作业设计:

  先按课文内容填空,再完成练习

  林则徐一声令下,_______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一群群光着脊背、赤着双脚的工人,_____向灌了水的硝烟池里_______下盐巴,_______把收缴来的_______入池内,_______又把一担担生石灰_______下去。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1、这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请仿照这一段的写法,写上一段话,用上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虎门销烟

  销烟前 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伟大壮举 销烟后 礼炮轰鸣 群情沸腾

  先撒盐 再抛 然后倒生石灰

虎门销烟 篇6

  一、教学要求: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三:教具准备:挂图四:教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三、学习第一段四、小结。1. 出示挂图,讨论:(1)这副画上画的是谁?(2)他是一位怎样的历史人物?他曾做过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2. 板书课题,进行质疑。1. 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字音 寨 渣 (翘舌音)盐 斤 (前鼻音)分 担 (多音字)词义 水泄不通 嚣张气焰健步 咆哮 欺侮长句 礼台上,一侧是身穿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的外国商人。(长句子中间要停顿,不能读破。)1、自读第一段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3、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什么样子的日子“值得纪念”的日子?(板书:值得纪念)4、读了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1、学生讨论林则徐2. 学生质疑思考1. 自学要求:(1)轻声读生字,读准字音。(2)画出新词,想想意思,不懂的查字典。(3)快速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讨论问题学生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林则徐。激发兴趣。考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培养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作业:一、组词销( )历( )赛( )消( )厉( )寨( )侮( )徐( )壮( )悔( )除( )状( )二、抄写练习第3题的词语两遍。板书:虎门销烟伟大壮举

虎门销烟 篇7

  之三

  作者: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悔的精神。

  5、增强诊断矫治意识,提高自我诊断矫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初读,基础性诊断

  1、揭题。

  2、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学生质疑。

  (1)请学生提出读书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学生质疑,以学定教)

  (2)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3)交代学法: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考,深入学习课文。

  二、精读品位,引导探究,理解性诊断

  1、学习第一节。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什么样的日子才“值得纪念”?

  (2)读书汇报交流、小结。

  2、细读第六节。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读书汇报交流(注意理解“壮举”“嚣张”“气焰”)

  3、研读第二节。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说说从哪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相机板书: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3)再读课文,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场面的壮观。

  思考:A、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

  B、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

  C、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观看?

  (1)汇报交流,师生评价。

  (2)小结方法:回顾我们这几小节的学习,我们采用了“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下面我们还用这个方法学习下文。

  三、自读领悟,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品读三至五节,感受硝烟的经过。

  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要运用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研读硝烟过程。思考:分几步硝烟的?硝烟过程中人们的心情怎样?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

  (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做到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2、再读第六节和第一节。

  (1)引读。

  虎门硝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2)齐读第一、六节。

  四、迁移内外,读说结合

  1、出示:只见一群群光着背梁……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2、讨论:硝烟时,工人们做了几件事?课文用什么词三件事连起来的?(板书:先……再……然后……)

  3、小结:有时我们要完成一件事,要分几步来做,为了表明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来连接。

  4、指导说话,引导回忆,生活中哪件事需要分三步以上来完成?

  5、练习说话

虎门销烟 篇8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具准备:《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 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 (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二,梳理问题.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 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4)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三,讨论,交流.

  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 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 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 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 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 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 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四,点拨引导.

  1,品读三至五节,感受硝烟的经过.

  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要运用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研读硝烟过程.思考:分几步硝烟的 硝烟过程中人们的心情怎样 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

  (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做到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2,出示:只见一群群光着背梁……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3,讨论:硝烟时,工人们做了几件事 课文用什么词三件事连起来的 (板书:先……再……然后……)

  4,师:有时我们要完成一件事,要分几步来做,为了表明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来连接.

  5,指导说话,引导回忆,生活中哪件事需要分三步以上来完成

  五,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 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

  (2)阅读《虎门销烟》,你有什么感受 请写一段评价林则徐的话.

虎门销烟 篇9

  师:礼台下坐的都是哪些人呢?

  生:一侧坐的是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外国商人。

  师:咦,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来观看虎门销烟呢?

  师: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思考,你能不能结合销毁鸦片的原因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呢?

  生1:邀请外国商人来观看,是因为中国人想要告诉外国商人,我们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生2:老师,我有不同的想法。

  师:你大胆地说。

  生2:我认为邀请外国商人是因为中国人想让外国商人看到鸦片被销毁了,以后外国商人就不敢出售鸦片了。

  师:你是个很会思考问题的孩子。你有你自己的想法。这点很好。孩子们,你们觉得外国商人看到中国销毁鸦片,以后真的不会出售鸦片了吗?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学生讨论)

  生1:我觉得外货商人还会继续出售鸦片,因为一旦吸上了瘾,就会一直想要吸,就会去购买鸦片。

  师:你对鸦片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啊!出示鸦片的知识。老师介绍(鸦片俗称大烟,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毒性很大,上瘾后,很难戒除,能使人意志萎靡,甚至丧失性命。)

  生2:我觉得外国人还会卖鸦片,因为外国人的目的就是要侵略中国,卖鸦片只是一种方式而已。

  师:你看穿了外国商人的心思。如果没有想要侵略中国的目的,就不会发生1840年的鸦片战争。

  师:(小结)同学们,外国商人看不起中国人,想要侵略中国人,而我们中国人就应该用实际行动证明引读——“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学生齐声朗读)

  教学分析:

  (一)引导学生质疑

  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发现问题才能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只有发现问题才能使学生在不断求索中得以发展。在教学《虎门销烟》第二小节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围绕“另一侧坐的是外国商人”展开质疑。学生通过思考,自然而然会想到为什么请外国商人来观看虎门销烟。学生要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起探究问题的兴趣。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老师抛出问题更能吸引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重视课堂教学预设性和生成性资源

  在本节课中,围绕“为什么要让外国商人来观看虎门销烟”进行交流。在上课前我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预设:因为想证明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可是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有了新的想法。其中一个学生认为:邀请外国商人是因为中国人想让外国商人看到鸦片被销毁了,以后外国商人就不敢出售鸦片了。出现新的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原本单一的一问一答的课堂就变得丰满了很多。问题中包含问题,课堂上学生智慧的火花将相互碰撞,这一理由的提出势必会促进学生探究问题的原因。

  (三)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以“外国商人看到中国销毁鸦片,以后真的不会出售鸦片了吗?”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语文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抛出后,学生势必会展开讨论。讨论有益于问题的解决,讨论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表现。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老师的恰如其分地总结和资料的补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老师的评价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老师的评价很重要,好的评价语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当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请外国商人来看虎门销烟”之后,我给学生的评价是能不能结合销毁鸦片的原因来谈谈自己的理解。评价语中隐藏着对学生的问题的引导会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当一位学生说:“外国商人不会停止贩卖鸦片,因为一旦吸上了瘾就会继续去买鸦片“时,我顺势介绍鸦片的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鸦片的危害极大,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重要意义。

虎门销烟 篇10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1

  林则徐五十三岁那年,道光皇帝派他到广州担任湖广总督,负责查禁鸦片烟。一些外国人,总想找机会摸摸林则徐的底细。

  一次,英国领事查理设宴,邀请林则徐参加。宴会快结束时,送上来的最后一道点心,是甜食冰淇淋。那时候,冰淇淋还罕见。林则徐见冰淇淋冒着气,以为很烫,送到嘴边,还用嘴吹了吹。这一来,在座的外国人便趁机哄笑起来。林则徐受到侮辱,心里非常生气,但是他压住怒火,似乎毫不在意地说:“这道点心,外面像在冒热气,其实是冷冰冰的。今天,我算是上了一次当。”

  欢迎浏览“小学语文”

  最新推出---小学语文博客 

  过些天,林则徐在总督府设宴请客,回敬上次参加宴会的那些外国人。宴席上,端上来的一道道中国名菜。那些外国人,一个个张大嘴巴狼吞虎咽。他们一边吃喝,一边赞不绝口。酒足饭饱之后,有个外国人说:“中国菜,好吃得没话可说,只可惜少了一道甜食。”

  “有!”林则徐便吩咐道:“上甜食!”话音刚落,一盆槟榔芋泥端上来了。外国人见是甜食,便举起汤匙,兴冲冲地舀着往嘴里倒。这一下,可够那些外国人尝的了。他们“啊——”,“啊——”,嚷成一片,喉咙里比卡着鱼骨还难受。他们有的挥起手,想伸进嘴巴里抓,有的按住嘴,泪水直淌。一个个洋相出尽,狼狈不堪。

  林则徐不动声色,若无其事地说:“这是我家乡福建的名菜,叫槟榔芋泥。这甜食,看上去外面冰冷,内里却滚烫非常,正好和似热实冷的冰淇淋相反。吃的时候,性急不得,性急了就要烫了喉咙!”

  外国人瞪圆了蓝眼睛,个个呆若木鸡。

  他们这才感到林则徐不是个好对付的中国官员。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虎门销烟 篇11

  训练点一:

  认识场面描写。课文的第二节是一个典型的场面描写。有景物有人物,在学习这一节时,先让学生了解什么叫“场面”,再通过朗读感受场面描写的特点。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一节写一个场面,如劳动场面、联欢场面等。

  训练点二:

  学习第三节,让学生懂得“言之有序”,恰当用好“先、再、然后、接着、又、最后”等词。并提高要求,准确使用动词。文中的动词有“灌、撒、抛、倒”等。可以请学生说说,再举例子,最后请学生自我选题练写片断。如:

  开始做房子相框了,我先把模型上的各部件沿着黑边剪下来,按照山线和谷线折好,这一部非常容易,我很快就做好了。我看到房顶上和房体上有两条黑线,就拿起小刀细心地划开,接着,我把房体上的白色部分涂上胶水,把烟囱从刚才用小刀划开的口子处穿过来,再把它们粘起来,我使劲用手捏住,等它们粘在一起才把手松开。

  训练点三:

  课后第4题目是“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目的是让学生展开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深意。可以这样让学生随意写,也可以让学生先描写动作、外貌,再用排比句来写,最后赞美林则徐。如:

  我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只见林则徐巍然端坐,在火红的晚霞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他身着朝服,头戴官帽,一双浓眉微微皱起,炯炯有神的眼睛望着远方,他紧抿双唇,手捋胡须,似乎陷入了沉思……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穿过时光隧道,回到了1839年6月3日这一天。我仿佛看到被老百姓挤得水泄不通的海滩;仿佛看到健步登上礼台的林则徐;仿佛看到可恶的鸦片被投入到销烟池内。我仿佛听到震耳欲聋的轰鸣的礼炮,仿佛听到鸦片被销毁时的“咕嘟咕嘟“声,仿佛听到激动人心的欢呼声……啊,林则徐,你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你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向全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你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你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的历史上!

虎门销烟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2、了解虎门销烟那段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读中感悟,悟中动情,让学生产生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具准备:

  《虎门销烟》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引入新课

  在一段悲壮的曲调中我们开始了今天的学习,那是因为今天我们要走进我国近代的一段悲壮历史,请同学们看视频。(播放视频鸦片贸易的危害)

  1、看了刚才的片段,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可能会谈起以下内容,洋人太坏了;鸦片危害严重;那些吸食鸦片的人太可气了;我们应该禁止鸦片。

  2、教师小结,鸦片的危害

  从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受到了大家的爱国热情,也体会到了大家对那段历史的痛心疾首。鸦片是一种精神毒品,人吸食后易上瘾,体质下降,甚至危及生命。19世纪初,外国侵略者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因吸食鸦片无数人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清政府国库日渐空虚,甚至军队中官兵也有吸食者,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林则徐等有识之士上书当时的道光皇帝,指出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由泄泄视之,则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式下,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这才有了虎门销烟。播放视频(故事简介)

  3、顺势引出新课,板书课题《虎门销烟》齐读课题。课题中的“销”本意是溶化金属的意思,所以是金字旁;“烟”是指什么?(大烟、鸦片)

  4、课文题目是一篇文章的文眼,谁能采用给课题加上时间、地点、人物的方法,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近两万箱鸦片当众销毁的壮观场面,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二、细读品味、感悟历史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去细细地感受一下那段历史。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

  1、在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布告天下: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照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揭开了虎门销烟的序幕。(板书:布告)

  布告一出,广州的民众反应怎样(板书:沸腾了),找一找描写人群沸腾的句子。

  (1)、理解人群沸腾了,这几句描写好吗?好在那里?(这几句描写,用以点带面的方法,选取了老人、青年、小孩子为代表表现人群的激动,描写也很符合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了老人沉稳、青年激奋、孩童天真,这是很好的场面描写方法)同学们,自己小声的读一读,感受当时人们听说要销毁鸦片的的兴奋劲儿。

  (2)、是呀,鸦片你蚕食了多少人的生命啊!赶快消失吧;可恶的外国侵略者才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把你们赶出中国去!我们再读一读这几句话。

  2、那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在写销烟的过程呢(2、3、4、5自然段)(板书销烟)

  (1)、这些自然段中,哪一个自然段是在直接描写怎样销烟的呢?(板书:过程)(5自然段),谁能将销烟的过程准确地告诉我们。(很好,你用上了先……然后……又……再……这样的表示先后顺序的连词,准确地表述出了销烟的具体作法,条理清晰,表述准确易于理解。)板书:先……然后……又……再……

  (2)、除此以外,第2、3、4自然段又是在写什么呢?(理解场面描写,侧面烘托销烟的壮大场面)这些自然段写的是硝烟前的场面,表现的是什么呢?(前来观看销烟的民众众多,找两个词语来说明一下人多。板书:场面: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这种场面描写从侧面烘托出销烟的壮观。

  (3)、请大家小声朗读课文中2、3、4自然,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心情,并把你的体会表达出来。(大快人心、兴奋、激动、欢呼雀跃、痛快淋漓)

  让我们再以这样的心情来大声朗读课文。

  (4)销烟过程的壮观。五自然段

  ①虎门销烟是谁亲自督战的?(出示林则徐像)谁能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林则徐?(根据收集的资料或预习谈)

  ② 让我们亲自去感受林则徐督战的销烟场面。请同学们看插图,你看到了些什么?说说你眼中的销烟场面。(注意引导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如:人们光着膀子干得热火朝天,有的正扛着装鸦片的箱子走向池边;有的正将箱子里的鸦片往池子里倒;有的手持长竿使劲将鸦片往下按……白色的烟雾四处弥漫,他们个个脸上都是笑意盈盈,销毁了鸦片,他们心里多高兴啊!)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场面吗?

  (热火朝天、兴高采烈、挥汗如雨、群情振奋、烟雾缭绕、惊心动魄等)

  多么壮观的硝烟场面呀! 销烟池到底有多大?

  两个 十五仗见方 (一个池子就有学校半个操场那么大,两个池子就有学校整个操场那么大)

  多庞大的销烟池啊,它的整体构造是什么样的?

  (前面…后面…周围…)

  导读:在这两个十五丈见方的销烟池,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销烟的 民夫先…然后…又…再..

  ③接下来的销烟场面又是怎样一番壮观的情景?

  翻来滚去 (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象开了果实的)

  一团团 白色烟雾 蒸腾 (白色烟雾从十五丈见方的池子里向上腾空而起)

  弥漫 (整个虎门滩上空都漂浮着白色的烟雾)

  齐读虎门滩烟雾弥漫的壮观场面

  ④看到这一场面,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 从这个词你体会到此时人们的心情怎样?

  导读:此时的人们多么激动,多么喜悦.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

  ⑤ 孩子们,整个这样的过程就是课题中的——销烟。

  播放销烟视频:让我们再去看看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吧!

  过渡:这样销毁鸦片仅仅是一天吗?(不是,销毁了二十三天)二十三天销毁了多少箱鸦片?(近两万箱)是啊,二十三天!这收缴来的近两万箱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那一团团白色的烟雾蒸腾、弥漫虎门滩整整二十三天!老百姓欢呼雀跃整整二十三天!近两万箱销毁的鸦片全部被卷入咆哮的大海!

  孩子们,这销毁的仅仅是鸦片吗?(不是)那是什么?(是外国侵略者的威风)你从哪里知道的?

  (5)研读第六自然段。

  ①请孩子们默读第六自然段。

  ②孩子们,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让当时的中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洋人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我们看看他们的罪恶行径吧!(补充资料: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横行霸道的文字介绍。)

  ③我们再来看看插图,今天他们又是怎样的呢?(看图)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林则徐在官兵的簇拥下挥着手,义正严词地给洋鬼子训话,几个洋人给林则徐脱帽鞠躬,垂首恭听,样子狼狈不堪。)(板书硝烟影响 :中国人 外国人)

  林则徐在说些什么呢?找到林则徐说的话多读几次。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中国人民不可欺,谁要是违反禁令,都将严惩不贷。中国人民有决心、有能力惩治外国侵略者!)

  抽生读(表现出威严,让外国人感受到中国人禁烟的坚定决心。)

  男生读(读出中国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

  ④从文中找出描写外国侵略者当时的表现的词语。(恭恭敬敬、躬身弯腰、垂首恭听、连声称是)你体会到什么?

  ⑤昔日趾高气扬的外国侵略者现在可是俯首称臣呀!往日的威风一扫而光。齐读第六自然段。

  (5)导读最后一段。为什么说“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长志气 灭威风)

  ①小组讨论。

  ②汇报交流。(这次销烟数量之多,近两万箱,规模之大,人山人海的围观群众,以及官兵洋人,时间之长,经过23天才全部销毁。老百姓更是欢呼雀跃,扬眉吐气,像过节一样。而外国侵略者往日不可一世的威风也一扫而光,被这惊心动魄的场面震慑,给林则徐鞠躬敬礼,既尊敬又畏惧,只有垂首恭听,连声称是,狼狈不堪。)

  ③反复诵读,提升感悟: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三)、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虎门销烟胜利了,但遗憾的是在虎门销烟160多年后的今天,毒品依旧充刺着我们的世界,全世界人民的禁毒斗争都还在继续。

  1、禁毒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毒的危害。同学们一定要倡导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播放视频现代食毒品对人内的危害)

  2、了解林则徐的生平及虎门销烟后的鸦片战争。

  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结束了,但那只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开始,由于清政府的无能,在虎门销烟后不久,林则徐就被发配新疆,鸦片战争爆发了,从此中华民族就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至到1949年解放。那是多么悲壮的一段历史呀。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唱国歌,在国歌声中感受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那种不屈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

  板书

  布告:沸腾

  场面: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销烟 销烟

  过程:先……然后……又……再……

  外国人:灭威风

  销烟的影响

  中国人:长志气

  • 推荐阅读:
  • 虎门销烟(精选13篇)
  • 《虎门销烟》(精选16篇)
  • 《虎门销烟》(精选16篇)
  • 7虎门销烟(精选15篇)
  • 虎门销烟(第二课时)
  • 8 虎门销烟
  • 虎门销烟教案
  •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