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挑山工》教案优秀 《挑山工》教案的设计理念
《挑山工》教案优秀 篇1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单元主题。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单元学习,第11单元《快与慢》。本单元编者向我们呈现了哪几篇文章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挑山工和时间赛跑是两篇当代散文,欲速则不达是一篇小寓言故事,这三篇是主体课文,最后一篇效率专家爸爸是自读课文。学习这些课文,我们可以感悟到快与慢取决与是否具有脚踏实地、向着目标一往直前的精神,取决于是否珍惜时间,和时间赛跑。但如果急于求成,方法不当,则会欲速则不达。
我们要学会提高效率,节约时间。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板书:挑山工。介绍作者和泰山。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问题:
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请同桌结合这几个问题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
(四)检查生字词
通过课前预习,大家生字掌握了吗?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五)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一共有几段?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2、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3、说的非常好,根据作者思路我们很容易的把文章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六)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1、那你们能根据段意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自己先试一试。
2、师总结:说的好,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概括种方法既简单又准确。
(七)学习第三部分。
1、课文最后一段写道,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思考: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1)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3)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2)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3)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八)讲读第一自然段。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生读,其他同学思考: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1、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自己试着画一画,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导朗读:挑山工的担子沉甸甸的,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他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4、同学们刚才读书读得不错,奖励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展示课件:挑山工登山的实况录像)看一段,看完后说说你看到什么。
(九)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按常理,挑山工登山走弯曲的路,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游人应该比挑山工快得多,但是事实这样的吗?朗读第二自然段师读。
2、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腾云驾雾”是指什么?
(十)指导学习第三至六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学生按要求合作填表。
(十一)讲读第5自然段。
1、师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哪位同学再来读读挑山工的话。
3、分组讨论挑山工的话。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十二)回头再深究第三大段。
1、导读: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是怎样的画?
2、谁能把画中的内容“读”出来?
(指导朗读:突出“陡直”;“没有尽头”读慢一点,拖长音;“压弯了腰”读得低沉一点,“一步一步”读出其艰难;“向上登攀”要读得有劲,挑山工肉体上的腰能压弯,但精神上的腰永远挺直。)
3、范读。
4、现在我们再回到刚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5、“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6、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7、送画:老师把这幅画送给同学们,你需要它吗?为什么?
(十三)作业设计(可任选一题,也可采取学生自己设计)
1、写一则读书笔记。
2、画一幅《挑山工》的画。
3、小练笔《我心悦诚服了……》。
4、制作读书笔记卡片。
5、办一张《劳动创造美》手抄报。
《挑山工》教案优秀 篇2
预习提示: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2、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
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挑山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先写挑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好处:不损坏东西,还可以省力气。
追问:有什么缺点吗?
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什么?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
(学生边读边勾划书中有关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
3、汇报。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齐走)并很快超过了他。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头。最后,在极顶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头。
(教师边听边板书要点。)
4、追问:挑山工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
①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意思?
②分析。
(联系实际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思考: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2、汇报。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教学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扎实,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课后检测:
1、照样子,从文中摘录出词语。
亮晶晶
2、把词语补充完整。
腾云雾姿奇特心诚服
意味长连山色不解之
(灵宝市实验小学张淑妮)
《挑山工》教案优秀 篇3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了解挑山工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从事着一种特殊的工作,他们总是在陡峭的山上挑着很重的物品,艰难而执着地行进,为山上的人们送去生活用品。这些人就是挑山工。我们这篇课文中指的就是在泰山上以给人们挑货物、行李上山为主要工作的山民。作者在登泰山时,从登山的挑山工身上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先从生字开始,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
(二)学习生字。
1.填写生字表。
课件学苑网,课件素材,获奖flash课件制作、flash课件制作修改、flash课件制作视频教程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1)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的字音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应重点注意纠正容易读错的几个字。
“凿”读“z2o”,不读“zu^”。
“耽误”的“耽”读“d1n”,不读“d1ng”。
“哲”应读“zh6”,不能读“z8”。
“黝”应读“y%u”,不能读“y^u”。
“甸”应读“di4n”,不能读“di1n”。
“膝盖”的“膝”应读“x9”,不能读“q9”。
“拘束”的“束”应读“sh)”,不能读“s)”。
“转身”的“转”应读“zhu3n”,不能读“zhu4n”。
2.用多音字组词,以更好地理解词语。
课件学苑网,课件素材,获奖flash课件制作、flash课件制作修改、flash课件制作视频教程
3.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字。“泰”和“奏”都是上下结构,不同之处是“泰”字下部分是“ 课件学苑网,课件素材,获奖flash课件制作、flash课件制作修改、flash课件制作视频教程”,但不能写成“水”;“奏”字下部分”夭”,但不能写成“禾”。
“褂”字的偏旁是“衤”,不是“礻”。
“腾”不能加上“艹”,也不能写成“藤”。
“素”字的下部分是“糸”,而不是“系”。
“哲”字右上角是“斤”,不能多一点“斥”。
4.辨字组词,加深记忆。
奏(演奏) 诚(诚实)
泰(泰山) 城(城市)
甩(甩动) 朴(朴素)
用(作用) 扑(扑灭)
耽(耽误) 折(曲折)
枕(枕头) 拆(拆迁)
(三)解释词语,理解词义。
1.查字典解释词语。
饱览:饱,充分;览,观看。看个够的意思。
题句: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
流连:玩乐时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拘束:拘,约束、限制;束,控制。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包蕴:包含。
诵读:念(诗文)。
惊异:感到意外、惊奇。
黑黝黝:黝,黑色。同黑油油,黑得发亮。或指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憨厚:憨,朴实。厚,老实、厚道。憨厚,朴实厚道。
心悦诚服:从心眼里佩服。悦,愉快。诚,真心。
意味深长:意思和情趣值得细细体会。
体味:仔细体会。
攀谈:拉扯闲谈。
腾云驾雾: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挑山工”,在泰山上给人挑货物、行李上山为主要工作的山民。
“题句”一词的“题”是写上的意思。课文中指的是古人为留念而凿刻在石壁上的诗句。
“哲理”一词比较深奥,实际上是人生的根本原理,课文中指的是挑山工的话语简明却表达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晃悠”原义是晃荡,摇摆不定。在课文中特指挑山工挑着重物,身子不稳,走路像要跌倒的样子。
3.辨析词义,理解词语。
(1)近义词。
拘束(拘谨、约束) 体味(体会)
包蕴(包含、蕴含) 晃悠(晃荡)
(2)反义词
拘束(洒脱) 沉甸甸(轻飘飘)
憨厚(狡诈) 朴素(华丽)
(四)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哪几个自然段的关系比较密切,可以成为意义段;或哪个自然段意义比较具体,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意义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段意也就比较清楚了。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写挑山工负担重、路程长,实际速度却比游人快。(概括地写挑山工。)
第二段(第3、4、5、6自然段)写“我”遇到一个挑山工,证实挑山工的速度的确比游人快,并搞清了为什么会这样快的原因。(具体地写一个挑山工。)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启迪和激励了“我”。
2.合并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掌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并能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挑山工》这篇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是合并几段段意。也就是认真阅读课文后,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再用简练的语言把各段的段意连接起来,就能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了。因此,综合各段段意,本课的主要内容是:
“我”在泰山上遇到一位挑山工,挑山工虽然身负重物,走得很慢,却常常走到“我们”前面,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激励自己。
(五)学习第一段
1.导入新课: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这是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可是“挑山工”具体什么样,都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一段,画出重点词语,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挑山工登山时,肩膀上有重担,他们走起路来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的,路线是折尺形,这样走虽然比游人走的路线长,却不比游人慢。)
请问: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走直线不是更近吗?
(因为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折尺形的路线一是可以“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二是“可以省些力气”。)
可是挑山工行走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这个问题在作者心中打了一个问号,我想同学们也会觉得很奇怪,课文的第二段,作者就解开了这个谜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一点是肯定的,挑山工绝不会“腾云驾雾”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通过学习我们对挑山工有了一定的了解,哪位同学说一说挑山工主要有什么特点呢?
(肩挑重物,曲折向上,所走路程比游人多一倍。)
师:挑山工走的是折尺形路程,可实际却不比游人的速度慢,这就使作者由此产生了疑问。
板书:生疑
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把作者的疑问完整地叙述一遍。
(挑山工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并不慢?)
板书:挑山工并不慢
作者由观察而生疑,同时也抓住了读者,引人入胜。
(二)学习第二段。
“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这是个疑问,是个谜,怎样才能解开这个谜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
1.作者在哪些地方遇到挑山工,每次相遇挑山工在干什么?说明什么?
2.重点写哪一次相遇,你怎么看出来的?
3.作者思想上的不解之谜是怎样解开的?书上是怎样写的?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道理?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反复读书、讨论,回答时可以互相补充。
(作者在山下、回马岭、五松亭和极顶遇到了挑山工。
在山下时,挑山工正挑担上山;
到回马岭,挑山工在草地休息;
到五松亭,挑山工正在整理挑儿:
在极顶,挑山工正在交货。
说明挑山工速度快。)
板书:
课件学苑网,课件素材,获奖flash课件制作、flash课件制作修改、flash课件制作视频教程
(作者重点写了五松亭相遇,因为这一次有详细的人物描写和对话。
作者思想上的不解之谜就是通过和这位挑山工的攀谈解开的。)
师:同学们讲得很准确,我们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作者与挑山工的四次相遇,请同学们体会挑山工速度快的原因。
朗读时只读“相遇”的句子,不读“攀谈”的句子。
师:作者重点写五松亭相遇,因为这次相遇使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请一位同学把这次相遇朗读一遍,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部分内容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挑山工的话。
师:的确,正是挑山工的话使得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
板书:解疑
师:那么,挑山工是怎么说的?他的话包蕴着什么道理呢?请同学再读挑山工的话。
(挑山工是这样说的,“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
(挑山工的这番话很有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一个劲儿朝前走
师:请同学们把上面富有哲理的话画下来,以此不断鼓励自己好好学习。
(三)小结第二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写了作者与挑山工四次相遇,四次中重点写了在五松亭相遇攀谈的情况,使作者从挑山工朴素的话语和挑山工一直向前的形象里解开了心中之谜,并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很佩服这位挑山工,哪个词语能说明这一点呢?
(心悦诚服。)
师: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作者从挑山工身上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请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在学习这一段之前,请同学在第二段画出作者描写挑山工的词语,然后读一读,想一想挑山工的样子。
(“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
“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
从这些描写中,我感觉这个挑山工很健康、朴实。红色的背心很醒目。)
作者的感受更深刻,他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以此激励自己。请同学们读第三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画画?
(作者画了一幅挑山工负重物上山的背影图,因为作者很佩服这位挑山工,挑山工的精神能激励自己,所以作者画了一幅这样的画。)
板书:
自励
挑山工的精神
课文用画画自励作为结尾,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用这张画来自励,表现了他敬佩和赞扬挑山工的精神,这样的结尾点明了中心,与开头照应。)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体会作者需要的是什么。
(作者真正需要的是: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永远向前,才能达到目的的信心。)
(五)总结全文(指板书)
作者在文章开始提出了疑问→挑山工并不慢。然后与挑山工在泰山上四处相遇,并从挑山工的话中解开了心中之谜,因为挑山工“一个劲儿地朝前走。”作者非常敬佩和赞扬挑山工的精神,因此画画自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同学们,登山如此,走路如此,我们的学习同样如此,必须具有挑山工的这种“一个劲儿朝前走”的精神。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挑山工这幅画挂在心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
最后我们用“耽误”和“朴素”造句,学过的词语要在生活中会用。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造句,或留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课件学苑网,课件素材,获奖flash课件制作、flash课件制作修改、flash课件制作视频教程
【小资料】
泰山 位于山东省中部。古时称东岳,又称岱宗、岱山、岱岳、泰岳,为五岳之一。泰山长约200公里,海拔1524米的主峰在泰安市城北,名为玉皇顶,它高接云天,被尊为“五岳之首”。泰山突兀峻拔,雄伟壮丽。唐代诗人杜甫登临泰山山顶后写下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著名诗句。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泰山还是我国古代“封禅”的圣地,历代有七十二个帝王临过泰山。
冯骥才 当代作家。浙江慈溪人,生于天津。做过运动员,从事过绘画工作。1977年后在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做专业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挑山工》最初刊登在《散文》1980年第2期上。
回马岭 古称“名关”,在泰山壶天阁北边,建有石坊,上书“回马岭”三字。据说宋真宗登临泰山,乘马来到这里时,因山崖陡峭,盘道曲折,马不能行,只得折回,由此而得名。
《挑山工》教案优秀 篇4
5、挑山工
教学目标:
1、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却反而先登上极顶的原因。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2、运用抓住体现中心的句子来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方法,培养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随一位挑山工登泰山,解开心中不解之谜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了解课文是分几层意思来表达中心的,从而理解作者悟出的哲理,懂得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哲理一步一步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画家冯骥才的作品。他的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在泰山风景区有许多游人,还有——挑山工。
二、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思考三个问题:
① 文中的不解之谜指什么? 板书(生谜)
② 作者是怎样解谜的? (解谜)
③ 作者领悟出什么深刻哲理? (明理)
2、检查朗读。
3、课文就是按照“生谜——解谜——明理”的顺序来进行叙述的。
三、生谜
1、观察插图,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的人?
2、自读第1节,说说课文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挑山工?谈你的感受。(同桌讨论)
3、交流:
①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说明担子重;
②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说明步履轻松;
③“折尺形”的登山线路——说明路程长。
4、引读课文: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的担子重——,他们的步履轻松——,他们登山的路程长——。这样登山的原因是——,好处是——,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
5、担了重物,路程加倍,还是慢吞吞地向前走,居然能走到游人前面,由此,作者心中产生了一个不解之谜。
出示练习:
挑山工 ╱ 慢, ╱ 慢。
走得 其实并不
游人 ╲ 快, ╲ 快。
交流完成填空,学生读。
6、引读课文:
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奇怪的是——。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你在某个地方——,或者——,或者——,他们——。等你发现,你会——,以为——。
四、熟读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谁能说说挑山工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二、解谜、明理
1、读3-6节找出表现不解之谜的三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各种形式读句。
六、解谜、明理
1、出示作者的疑问(第4节)
2、最后,挑山工的回答解开了他心中的谜。出示挑山工说的一段话。
三人分别读这段话。
3、挑山工的这段话怎样解开这个不解之谜呢?
出示阅读提示:
任选一个内容进行学习,先读懂这段话,再联系上下文,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1、是否同路
(出示)山下 他们同时起程
回马岭 一、二次……
山道上 几次相遇
最后汇合在极顶的小卖部前
2、游人走法:
挑山工走法:
随机朗读句子
3、游人东看西看,挑山工一个劲地往前走,理解时间长了,就走到前面去了的含义。
4、这些是挑山工的话,作者由挑山工的话语中悟出意味深长的做事哲理。
出示句子、读句
那作者悟出了什么哲理(师举例说一个内容,其余学生说)
出示:向着目标 踏踏实实
不停攀登 奋发努力
七、哲理升华
1、从泰山回来,作者深深记住了这些哲理,并且画了这样一幅画。
出示图与文 读句
2、作家冯骥才作为一个游客,听了挑山工的话以后,如果再去游览名山,会怎么走?
那为什么还要画这幅画并挂在书桌前,多年不曾换掉。
师小结。
八、课外延伸
出示课前,收集冯骥才作品目录。
冯骥才 (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挑山工》教案优秀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收集有关资料。
3.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18个新词。
学习过程:
一、读课题,你知道挑山工是做什么的吗?
(因为泰山山路陡峭,车辆无法通行,山上的货物大都要靠人力运送,从事这样工作的人被称为“挑山工”。)
二、请你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完后,请你自查:以下字音你读准了吗?
拘束的“束”字读音:shù
黝:在“黝黑”一词中读yǒu;但在黑黝黝一词中,就要读成:hēi yōu yōu ,意思是指皮肤黑得发亮。 折尺形的“折”在这里读:zhé
三、请你看课后生字:
1.写一写,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的字形:黝:左边是“黑”字,表义,右边是“幼”表音。 憨:上边是个“敢”字,下边是个“心”。 茵:要注意与“菌”区分。
2.或词典,理解下面几个词的意思:
喧闹、饱览、流连、姿态奇特、腾云驾雾、不解之谜、哲理
四、请你默读课文,思考:
1.想想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把答案画在书上。
2.请你能根据下面的提示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介绍泰山上挑山工走的`路程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叙述了有一次我登泰山时,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经过和他攀谈,解开了心中之谜。
第三段:我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以此来激励自己。
3.作者和挑山工几次、在什么地点相遇,请在书上标出。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书上注明。
《挑山工》教案优秀 篇6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了解挑山工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从事着一种特殊的工作,他们总是在陡峭的山上挑着很重的物品,艰难而执着地行进,为山上的人们送去生活用品。这些人就是挑山工。我们这篇课文中指的就是在泰山上以给人们挑货物、行李上山为主要工作的山民。作者在登泰山时,从登山的挑山工身上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先从生字开始,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
(二)学习生字。
1.填写生字表。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1)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的字音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应重点注意纠正容易读错的几个字。
“凿”读“z2o”,不读“zu^”。
“耽误”的“耽”读“d1n”,不读“d1ng”。
“哲”应读“zh6”,不能读“z8”。
“黝”应读“y%u”,不能读“y^u”。
“甸”应读“di4n”,不能读“di1n”。
“膝盖”的“膝”应读“x9”,不能读“q9”。
“拘束”的“束”应读“sh)”,不能读“s)”。
“转身”的“转”应读“zhu3n”,不能读“zhu4n”。
2.用多音字组词,以更好地理解词语。
3.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字。“泰”和“奏”都是上下结构,不同之处是“泰”字下部分是“ ”,但不能写成“水”;“奏”字下部分”夭”,但不能写成“禾”。
“褂”字的偏旁是“衤”,不是“礻”。
“腾”不能加上“艹”,也不能写成“藤”。
“素”字的下部分是“糸”,而不是“系”。
“哲”字右上角是“斤”,不能多一点“斥”。
4.辨字组词,加深记忆。
奏(演奏) 诚(诚实)
泰(泰山) 城(城市)
甩(甩动) 朴(朴素)
用(作用) 扑(扑灭)
耽(耽误) 折(曲折)
枕(枕头) 拆(拆迁)
(三)解释词语,理解词义。
1.查字典解释词语。
饱览:饱,充分;览,观看。看个够的意思。
题句: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
流连:玩乐时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拘束:拘,约束、限制;束,控制。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包蕴:包含。
诵读:念(诗文)。
惊异:感到意外、惊奇。
黑黝黝:黝,黑色。同黑油油,黑得发亮。或指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憨厚:憨,朴实。厚,老实、厚道。憨厚,朴实厚道。
心悦诚服:从心眼里佩服。悦,愉快。诚,真心。
意味深长:意思和情趣值得细细体会。
体味:仔细体会。
攀谈:拉扯闲谈。
腾云驾雾: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挑山工”,在泰山上给人挑货物、行李上山为主要工作的山民。
“题句”一词的“题”是写上的意思。课文中指的是古人为留念而凿刻在石壁上的诗句。
“哲理”一词比较深奥,实际上是人生的根本原理,课文中指的是挑山工的话语简明却表达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晃悠”原义是晃荡,摇摆不定。在课文中特指挑山工挑着重物,身子不稳,走路像要跌倒的样子。
3.辨析词义,理解词语。
(1)近义词。
拘束(拘谨、约束) 体味(体会)
包蕴(包含、蕴含) 晃悠(晃荡)
(2)反义词
拘束(洒脱) 沉甸甸(轻飘飘)
憨厚(狡诈) 朴素(华丽)
(四)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哪几个自然段的关系比较密切,可以成为意义段;或哪个自然段意义比较具体,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意义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段意也就比较清楚了。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写挑山工负担重、路程长,实际速度却比游人快。(概括地写挑山工。)
第二段(第3、4、5、6自然段)写“我”遇到一个挑山工,证实挑山工的速度的确比游人快,并搞清了为什么会这样快的原因。(具体地写一个挑山工。)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启迪和激励了“我”。
2.合并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掌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并能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挑山工》这篇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是合并几段段意。也就是认真阅读课文后,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再用简练的语言把各段的段意连接起来,就能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了。因此,综合各段段意,本课的主要内容是:
“我”在泰山上遇到一位挑山工,挑山工虽然身负重物,走得很慢,却常常走到“我们”前面,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激励自己。
(五)学习第一段
1.导入新课: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这是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可是“挑山工”具体什么样,都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一段,画出重点词语,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挑山工登山时,肩膀上有重担,他们走起路来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的,路线是折尺形,这样走虽然比游人走的路线长,却不比游人慢。)
请问: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走直线不是更近吗?
(因为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折尺形的路线一是可以“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二是“可以省些力气”。)
可是挑山工行走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这个问题在作者心中打了一个问号,我想同学们也会觉得很奇怪,课文的第二段,作者就解开了这个谜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一点是肯定的,挑山工绝不会“腾云驾雾”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通过学习我们对挑山工有了一定的了解,哪位同学说一说挑山工主要有什么特点呢?
(肩挑重物,曲折向上,所走路程比游人多一倍。)
师:挑山工走的是折尺形路程,可实际却不比游人的速度慢,这就使作者由此产生了疑问。
板书:生疑
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把作者的疑问完整地叙述一遍。
(挑山工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并不慢?)
板书:挑山工并不慢
作者由观察而生疑,同时也抓住了读者,引人入胜。
(二)学习第二段。
“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这是个疑问,是个谜,怎样才能解开这个谜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
1.作者在哪些地方遇到挑山工,每次相遇挑山工在干什么?说明什么?
2.重点写哪一次相遇,你怎么看出来的?
3.作者思想上的不解之谜是怎样解开的?书上是怎样写的?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道理?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反复读书、讨论,回答时可以互相补充。
(作者在山下、回马岭、五松亭和极顶遇到了挑山工。
在山下时,挑山工正挑担上山;
到回马岭,挑山工在草地休息;
到五松亭,挑山工正在整理挑儿:
在极顶,挑山工正在交货。
说明挑山工速度快。)
板书:
(作者重点写了五松亭相遇,因为这一次有详细的人物描写和对话。
作者思想上的不解之谜就是通过和这位挑山工的攀谈解开的。)
师:同学们讲得很准确,我们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作者与挑山工的四次相遇,请同学们体会挑山工速度快的原因。
朗读时只读“相遇”的句子,不读“攀谈”的句子。
师:作者重点写五松亭相遇,因为这次相遇使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请一位同学把这次相遇朗读一遍,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部分内容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挑山工的话。
师:的确,正是挑山工的话使得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
板书:解疑
师:那么,挑山工是怎么说的?他的话包蕴着什么道理呢?请同学再读挑山工的话。
(挑山工是这样说的,“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
(挑山工的这番话很有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一个劲儿朝前走
师:请同学们把上面富有哲理的话画下来,以此不断鼓励自己好好学习。
(三)小结第二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写了作者与挑山工四次相遇,四次中重点写了在五松亭相遇攀谈的情况,使作者从挑山工朴素的话语和挑山工一直向前的形象里解开了心中之谜,并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很佩服这位挑山工,哪个词语能说明这一点呢?
(心悦诚服。)
师: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作者从挑山工身上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请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在学习这一段之前,请同学在第二段画出作者描写挑山工的词语,然后读一读,想一想挑山工的样子。
(“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
“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
从这些描写中,我感觉这个挑山工很健康、朴实。红色的背心很醒目。)
作者的感受更深刻,他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以此激励自己。请同学们读第三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画画?
(作者画了一幅挑山工负重物上山的背影图,因为作者很佩服这位挑山工,挑山工的精神能激励自己,所以作者画了一幅这样的画。)
板书:
自励
挑山工的精神
课文用画画自励作为结尾,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用这张画来自励,表现了他敬佩和赞扬挑山工的精神,这样的结尾点明了中心,与开头照应。)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体会作者需要的是什么。
(作者真正需要的是: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永远向前,才能达到目的的信心。)
(五)总结全文(指板书)
作者在文章开始提出了疑问→挑山工并不慢。然后与挑山工在泰山上四处相遇,并从挑山工的话中解开了心中之谜,因为挑山工“一个劲儿地朝前走。”作者非常敬佩和赞扬挑山工的精神,因此画画自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同学们,登山如此,走路如此,我们的学习同样如此,必须具有挑山工的这种“一个劲儿朝前走”的精神。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挑山工这幅画挂在心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
最后我们用“耽误”和“朴素”造句,学过的词语要在生活中会用。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造句,或留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小资料】
泰山 位于山东省中部。古时称东岳,又称岱宗、岱山、岱岳、泰岳,为五岳之一。泰山长约200公里,海拔1524米的主峰在泰安市城北,名为玉皇顶,它高接云天,被尊为“五岳之首”。泰山突兀峻拔,雄伟壮丽。唐代诗人杜甫登临泰山山顶后写下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著名诗句。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 之句。泰山还是我国古代“封禅”的圣地,历代有七十二个帝王临过泰山。
冯骥才 当代作家。浙江慈溪人,生于天津。做过运动员,从事过绘画工作。1977年后在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做专业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挑山工》最初刊登在《散文》1980年第2期上。
回马岭 古称“名关”,在泰山壶天阁北边,建有石坊,上书“回马岭”三字。据说宋真宗登临泰山,乘马来到这里时,因山崖陡峭,盘道曲折,马不能行,只得折回,由此而得名。
《挑山工》教案优秀 篇7
设计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情景导入: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有人说人生是享受,也有人说人生是奋斗,是攀登。孩子们,你们如何理解人生,但学完了《挑山工》这一课,你们一定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师板书课题:挑山工)
让学生观察插图,你能从图上对挑山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吗?
( 师出示课文插图)
学生会有许多种不同的答案,肯定学生的想象,并且顺势开发学生的视野。
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正确引导,合理运用,加深印象。
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中挑山工的样子。
注意描写顺序。评一评,他们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自由读一读。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辛不易。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段,进一步了解挑山工的不易。对挑山工的敬佩!
找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言读一读,品一品。生轻声读课文
挑山工的几句实在的话,好象包含着很多道理。
如果让你根据这幅画和我们所学的课文来写一句座右铭,你会写什么呢?
生动笔写。互评,鼓励,激趣。
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挑山工,从他身上我们汲取了精神力量。课后,请大家给挑山工写一封信,我们在班级墙报中展出。
《挑山工》教案优秀 篇8
一、教学理念。
要卓有成效地进行合作学习,不仅要以突现自主为前提,而且要关注合作与探究同行。鼓励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发表个性化见解。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与合作学习技巧;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对话,合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使学生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执著追求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简介:挑山工后,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登攀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在引发兴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山上挑货物,的确令人敬佩。
(二)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以开放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至少10人)。对认真读书,善于动脑,能提出有创意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三)合作探究
1、朗读感受形象。
①引导学生弄清楚挑山工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的(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同桌交流)。
②让学生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想象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同桌互相朗读、评价后,选代表在班内朗读,感受挑山工的艰辛、执著)。
2、合作梳理“三遇三见”。
要求:在阅读课文基础上,以小组合作方式填写下表规定的内容。教师要走进学生,巡查指导,确保有效学习(小组内先分工、互动、议论,然后在班内展示、评价)。
相遇次数相遇地点看见挑山工在干什么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3、合作感悟难句含义。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整体思考“哲理”。
②用多媒体展示合作学习问题:
a、你认为山民走得很慢,反而常常跑在我们前头的原因是什么?
b、“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突出“心悦诚服”理解)?
c、挑山工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最需要的是什么?
③合作学习要求:组长要合理分工,并在自读自思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争辩,形成升华性结论。
④教师要强化点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形式“亮点”,并在展示、评价中及时引导整合,使学生感悟到位。
4、指导朗读山民的话。要求突出重音,注意语速,语气。可采取教师范读、同桌试读、个别展读、民主评读和全员美读的步骤,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升华其理其情。
(四)体验整合。
先引导学生在课文插图下写几句最想说的话,然后个性化展示。鼓励学生说有创意的话,有哲理的话,也可写赞美挑山工精神的`话,以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让学生先写后说,多元化表白情怀)。
以质疑启感悟,以导读促感悟,尤其是以合作达到领悟,在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过程中,张扬理解的个性,焕发主体的活力,是这一教学设计的特色。教者在激趣导入后,先以开放的魄力启迪学生质疑,使之学习伊始就展示了自主感悟的丰姿;接着,又以导读为感悟方式,于学生心灵深处塑起“挑山工”的可敬形象;随之,教者精心设计了旨在梳理“三遇三见”与攻克感悟难点的两轮有实效的合作学习,把教学一举推向高潮;最后,又以学生发表自主、多元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有效深化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显然,这个设计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挑山工》教案优秀 篇9
一、教材说明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课文先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说起,提出疑问;接着通过叙述“我”的经历解决疑问;最后讲“我”从挑山工身上受到启发。
全文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第一、二自然段)提出疑问:写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第二层(第三—六自然段)亲眼所见、解决疑问:用作者自己登泰山时亲眼所见的事实,来证实挑山工的速度果然不慢,并在跟挑山工的谈话中,通过挑山工的话来解开作者心中之“谜”,使原来的疑问找到了明确的答案。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第三层意思(第七自然段)得到启示:作者写自己受到的启发,并作画挂在书桌边,用以时时激励自己。
选编本文的目的在于:
1.使学生从平常小事中受到教育,了解做人的道理;
2.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3.训练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和理解重点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理解挑山工的话和课文最后一句话。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是本组课文阅读训练的重点。
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让学生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谈谈自己初步的看法。
其次,要注重利用插图,强化学生对挑山工的感性认识,弄清楚挑山工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的。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全文,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
2.让学生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头脑里要浮现出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登山体验及见过的登山的画面,更形象更真切地感知挑山工的艰辛、执着;
3.与同桌讨论:挑山工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如:目标明确、吃苦耐劳、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乐观开朗的性格)。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表有创意的见解;
4.让学生在课文插图下面写几句最想说的话,可写描述性格的话,体现挑山工的艰辛;可写赞美性的话,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等。
再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各小组自由选择一句含义深刻的语句,共同讨论其含着的意思。要求小组长要综合组员的意见,不要忽略组内有创见的和不同的意见。
最后,组织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争论、补充、修正、综合,使各种看法更完整、更准确。
教师要抓住“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以山民的话为重点,在小组汇报时,突出“心悦诚服”“意味深长”两个重点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再深思:“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坚持不懈”“脚踏实地”是核心内容)挑山工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第三个问题与课文最后一句话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我”最需要的是什么,认识做人做事的道理。
课后“思考·练习”
1、要求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在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是紧扣“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这个重点训练项目设计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这种方法体会两句话中含着的意思。第一句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挑山工说的话,从游人和挑山工登山的不同特点中,体会“快”与“慢”的关系;然后再联系前面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去体会他们朝着认定的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坚韧不拔、奋力攀登的精神。“这个理儿”就是挑山工的话所包蕴的哲理。第二句可启发学生联系前面挑山工的话所包蕴的哲理及画面的内容,去体会其中含着的意思。
3、是为了让学生留意课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积累词语。并能区分出哪些话是外貌、衣着描写,哪些是神态、动作描写,再抄写下来。
四、参考资料
冯骥才当代作家。祖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1961年高中毕业后,当过专业篮球运动员,从事过绘画工作。1974年任天津市工艺美术工人大学教师。1977年后在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做专业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著)《神灯》,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神鞭》《三寸金莲》等。
泰山五岳中的东岳,又称岱山、岱宗。泰山长约200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以北。泰山突兀峻拔,雄伟壮丽。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均在此封禅,祭告天地。泰山是我国著名的山岳公园。“旭日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泰山四大奇观。五松亭和回马岭都是泰山的游览点。泰山山路陡峭,车辆无法通行,山上的货物大都靠人力运送。近来已有缆车,但仍有挑山工运送货物于山路中。
《挑山工》教案优秀 篇10
设计理念
尝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自信心,真正达到自主读书的目的。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自读与导读结合,感知文章脉络,凸现重难点
在新课初始,教师设计这样的自学题让学生阅读、思考;
1倍镣ㄈ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生字、新词。
2闭页鎏羯焦ず陀稳耸窃跹登山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你的疑问与作者一样吗?并把你的疑问写下来。
3鼻氚烟羯焦そ驳幕盎出来,再认真读读最后一段,想一想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全文表达顺序是什么?
4蔽恼掠心男┠愣敛欢的地方,请做上记号。
首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在这个自读与合作学习的平台上,教师始终要关注、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学讨论能深入下去,重视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的焦点与难点问题。
二、直奔重点语段,品析语言文字,感悟文章事理
首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朗读描写挑山工与游人登山的语段,讨论并画出挑山工与游人登山路线对比的简易图。在全班交流时,选几组进行展示,每组还要派一个代表解说该组的图示、阅读该段的体会。通过这样的阅读与再造想像的训练,既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又为学生口语表达训练提供了机会。
其次,引导学生体会挑山工说的话。挑山工说了哪几句朴素的话,你从这些话里体会到了什么?
方法一:教师重在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在自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体会句子的蕴涵的意思。
思考题设计:联系上下文,领悟重点词语,联系平时生活实际谈感想,用自疑解答等学习方式,体会挑山工的话中蕴涵的意思,想一想你从中明白了哪些道理。
方法二:请阅读理解挑山工说的话,完成下面练习:
(一)读了挑山工的话,我们懂得了:
1庇稳说巧绞保之所以比挑山工,是因为。请找出文中写游人“玩玩闹闹”,“总停下来”的语句读一读。
2碧羯焦さ巧街所以能,是因为。
(二)从挑山工与游人登山时的不同表现,我们悟到了哪些道理?你能结合自己平时学习和生活的例子说说吗?
练习(一)重点让学生自学、朗读感悟;
练习(二)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再反馈,使人人都能有发言表现的机会,同时,努力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认识能力得到提高。
三、选择性练习,深化独特认识,拓展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和需要,教师设计不同的练习,让学生从以下三题中选两题完成。
练习:
1鼻肽惆盐闹凶钕不兜挠锒握抄下来。
2比绻见到挑山工,你想对他说什么?请写下来。
《挑山工》教案优秀 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理解课文
1..带着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问题默读全文,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
2.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折尺形的登山图。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3《挑山工》教学设计
3.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头脑里要浮现出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联系自己的登山体验及见过的登山的画面,更形象更真切地感知挑山工的艰辛、执着。
4.与同桌讨论:挑山工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要从不同角度(如:目标明确、吃苦耐劳、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乐观开朗的性格)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发表有创意的见解。
5.在课文插图下面写几句最想说的话,可写描述性格的话,体现挑山工的艰辛;可写赞美性的话,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3.使学生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执著追求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说一说通过朗读课文,你对挑山工有哪些深入的了解?
二、合作探究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各小组自由选择一句含义深刻的语句,共同讨论其含着的意思。小组长要综合组员的意见,不要忽略组内有创见的和不同的意见。
2.组织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同学可以争论、补充、修正、综合,使各种看法更完整、更准确。
(1) “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从课文中找出挑山工说的话,从游人和挑山工登山的不同特点中,体会“快”与“慢”的关系;“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联系前面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体会他们朝着认定的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坚韧不拔、奋力攀登的精神。
(2)联系前面挑山工的话所包蕴的哲理及画面的内容,体会其中含着的意思——“我”最需要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3.质疑。
三、积累拓展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在课文插图下写几句最想说的话。鼓励学生说有创意的话,有哲理的话,也可写赞美挑山工精神的话,以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让学生先写后说,多元化表白情怀)。
板书设计:
13.挑山工
路程多一倍时间却不多
脚踏实地
奋力登攀
小学四年级语文《挑山工》反思
《挑山工》是冯骥才写的一篇文章,是一篇传统课文。课文讲的是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通过本课教学较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我先留有充足的时间学生多次反复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和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营造自主、互动、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课一开始,我就先用激励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检查自学、讨论情况,从而引导课文的中心部分,然后从重点语句入手辐射全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解疑、自主学习,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每读一部分,教师均让学生自主探究:你读懂了什么?
想知道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思考。理解感悟。把读心理过程化,学生提出不懂的一些问题,大多由学生合作讨论、交流、解决。教师只在适当之处给予点拔、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挑山工》教案优秀 篇1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挑山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2.收集有关资料。
3.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18个新词。
学习过程:
一、读课题,你知道挑山工是做什么的吗?
(因为泰山山路陡峭,车辆无法通行,山上的货物大都要靠人力运送,从事这样工作的人被称为“挑山工”。)
二、请你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完后,请你自查:以下字音你读准了吗?
拘束的“束”字读音:shù
黝:在“黝黑”一词中读yǒu;但在黑黝黝一词中,就要读成:hēi yōu yōu ,意思是指皮肤黑得发亮,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挑山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折尺形的“折”在这里读:zhé
三、请你看课后生字:
1.写一写,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的字形:
黝:左边是“黑”字,表义,右边是“幼”表音。
憨:上边是个“敢”字,下边是个“心”。
茵:要注意与“菌”区分。
2.查字典或词典,理解下面几个词的意思:
喧闹、饱览、流连、姿态奇特、腾云驾雾、不解之谜、哲理
四、请你默读课文,思考:
1.想想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把答案画在书上。
2.请你能根据下面的提示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介绍泰山上挑山工走的路程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叙述了有一次我登泰山时,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经过和他攀谈,解开了心中之谜。
第三段:我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以此来激励自己。
3.作者和挑山工几次、在什么地点相遇,请在书上标出。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书上注明。
- 推荐阅读:
- 《挑山工》教案范文集锦(精选12篇)
- 《挑山工》教案范文汇总(通用13篇)
- 《挑山工》教案(精选14篇)
- 《挑山工》教案(精选15篇)
- 《挑山工》教案(通用16篇)
- 《挑山工》教案(通用14篇)
- 挑山工教学设计
- 挑山工教案
- 挑山工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