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设计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课前准备:
收集世界上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已有知识,谈话导入
我们学习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了解到了当今世界并不和平,还有许多地方的孩子在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因此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都发出了呼吁──我们需要和平。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1、板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齐读课题。)
2、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读书就要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答案就在诗歌当中。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这首诗。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导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象:读了这首诗后想想每小节写了什么?
战舰和水雷破坏了海鸥的乐园……
2、学生朗读,概括内容
请五位同学一人读一小节,其余同学注意听他们是不是都读通顺了,并且想一想每一小节写了什么?
三、学习一至四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中“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出节奏。
3、齐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讲什么?
4、默读三、四小节,学生读后交流:
课文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一至四小节。
四、学习第五小节
学生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的心声是什么?
五、升华情感,祈盼和平
1、师:可恶的战争夺取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给人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痛苦,此时此刻,你最希望什么?
2、是啊,这是我们的心声,也是全世界善良的人们的心声,让我们说出我们的心声吧!
出示:最后一小节,生读最后一小节。你体会到了什么?
3、是啊,虽然在我们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但是对于点火中的孩子们来说是何等的珍贵,他们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让我们为战火中的孩子来祈盼吧—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六、享受春天,深知责任
1986年9月25日,世界各国儿童代表共聚美国纽约,共同签定了《儿童和平条约》,这条约表达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是全世界儿童至真至纯的心一起跳动的声音。
出示:《儿童和平条约》自由读,齐读重点段落。
小结: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春天,这就是我们祈盼的春天,这就是我们呼唤的春天。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和我们一样——齐读:享受春天,享受和平!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四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热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春天,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你喜欢做些什么呢?
2、谈话:是啊!春天代表着美好,代表着幸福,代表着希望,大家每天都在享受着春天。可是,有许许多多的孩子却饱受战乱之苦。他们在战争中失去了房子,失去了双手,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甚至失去了如花一般灿烂的生命!让我们一起对那些战火硝烟中的孩子们说一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3、板书课题: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标上节号,纠正错音。
2、字词质疑:巡弋、不速之客、频频、祈盼
3、诗歌的哪几节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了种种不安宁?
(1-4)
最后一节说了什么?(发出祈盼)
三、品读第一部分,了解战争。
1、作者描写了哪些地方?请快速默读课文1-4节,用圆圈圈出来。
2、指名朗读1-4节
3、自由读文,同桌讨论完成表格。
4、简单描述,这些景物给大家什么感觉?
5、是啊,原先的景象是多么美好呀!谁愿意来读一读。全班齐读诗句
6、可是,现在这些景物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生回答(大海是怎样的?……)
7、原先的景物是那样美好与宁静,而现在却是这样凄惨与荒凉,把这前后决然不同的两种景物放在一起写,这种写法叫什么?(对比)
8、从这些强烈的对比中,你意识到了什么?
9、在每一节的末尾作者都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同学们,你现在明白了这究竟是为什么?一切都是因为战争,一切都是战争惹的祸。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的内心除了可惜之外,更多的是什么?你能带着这种感情读吗?个别读。谁能读得更愤怒些?齐读
10、(残酷的战争不仅破坏蔚蓝色的大海,还破坏了金黄色的沙漠、深蓝的夜空和绿茵茵的草地,你们愤怒吗?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请几个同学读这几句)
11、让我们带着对战争的愤慨和*来朗读前4节。
四、激情朗读第5节,体会感情。
1、目睹战争带来的凄惨与荒凉后,我们特别渴望、特别祈盼什么?让我们有感情朗读第5节
2、读了这节,你有哪些感受呢?
3、有感情朗读:(引读)是啊!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齐读)让战火中的孩子
有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
不被导弹的气浪掀翻!
有一间教室,洁白的教室,
免遭炸弹的弹片击穿!
4、同学们,想想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希望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有什么?请模仿以上句式写一两句。
例如:有一个家庭,温馨的家庭,
不被轰鸣的大炮拆散!
5、(多么美好的愿望呀!我们还希望战火中的孩子……)
(齐读)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还和我们一样干什么?你说:和我们一样(
6、同学们,这里有个省略号,你觉得省略了什么呢?
7、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是种种不安宁,让我们再次发出对和平的呼唤。高声朗读第5节。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学了这首诗歌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呢?(板书:制止战争,维护和平)
2、你想对战火中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3、小结:因为战争的破坏,大自然不再安宁,因为战争的灾难,人们不再幸福,让我们一起祈盼,我们一起希望――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吧!
六,拓展延伸
1、自由读《儿童和平条约》。
2、读了之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读4个生字。
2、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
重点难点:
体会、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同学们,我想问问大家,《一个中国的孩子》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孩子发出什么呼声?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这仅仅是这个孩子的呼声吗?不,这也是千千万万孩子的呼声,这也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呼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板书课题,齐读)
二、质疑读文
1、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2、解答这些问题,有什么办法呢?别忘了,我们语文口号是……(生齐喊:歌曲是唱出来的,功夫是练出来的,语文是读出来的。)
3、请大家放声读课文,先把课文读准读顺。不懂的字可以问问旁边的同学或老师。
(学生自读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并解疑。
先把本课要求会认的几个字词读准。请一个同学读给大家听。
谁能把第一节诗读给大家听?——点评——齐读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5、怎样才能把诗读得更好?引导学生喊一喊“吟诵”口号(虽不一定摇头晃脑,但却可以有意拖长腔调,夸张抑扬,读出节奏。)
6、学生自选一节诗练读
7、展示吟诵
三、理解想象
过渡:学习诗歌,光会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象,才能更深地理解诗意。请大家轻声读诗,看看能读懂什么?可以先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两节诗细读、体会。
1、学生小组内学习。
2、交流汇报
自由汇报后师引导思考:“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些会让你产生一句怎样的心里话?
如果让你读读诗句,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你会怎样读?
小结:从大家的朗读中,可以知道同学们能较深地理解诗歌,体会到战争的可恶,和平的可贵。
四、简析诗歌
如果让你把全文的内容分成两部分,你会怎样分?为什么?
小结:前四节,都是写战争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安宁。
这里都写了哪几个地方?用笔从每诗中画出来。那是什么?
小结:是啊,战争是残酷的,它使大自然不得安宁,让人类的生活不得安宁。
五、组画激情
1、下面请大家来看两组图片。
(课件出示第一组图)
2、看了这些图片,哪句心里话又要蹦出来了?你想发出怎样的呼吁?
3、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祈盼的是什么?
请部分同学读第五节诗。问:祈盼是什么?如何理解“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六、配乐朗诵
让我们带着作者的祈盼,带着对和平的呼唤,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总结拓展
同学们,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让我们一起为世界和平而呼吁吧!我们可以为和平做些什么呢?
八、布置作业
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把感想写下来。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设计 篇4
一、自学(5分钟)
学习目标(我们要到那里)
1、认识4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朗读课文。
自学方法(我这样到那里)
1、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认识4个生字。
2、联系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二、量学(15分钟)
(1) 他们原先是什么样子的呢?
(2) 谈谈现在又如何?
(3) 把原先和现在的放在一起写,这种写法叫什么?作者运用这样的对比你意识到什么?
(4) 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中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之后,在每节末尾都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同学们,你们能回答这是为什么吗?
三、示学(15分钟)
1、虽然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热爱和平的我们在一起共同努力,和平就是可能的。在1986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世界儿童联欢会,会上世界儿童代表签署了《儿童和平条约》,表达了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宣读“儿童和平宣言”。
四、用学(2分钟)
1、读拼音,写词语。
wèi lán xún yì xī yì lǜ yīn
( ) ( ) ( ) ( )
qí pàn bú sù zhī kè
( ) (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阻挡— 欢乐— 祈盼—
五、测学(2分钟)
1、诗中四次反复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这表达了作者对( )的控诉;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世界人民对( )的渴望。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诗中写了人们熟悉的景物,将原有的( )与( )的景象作对比,并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六、思学(1分钟)
我们带着美好的祝愿结束今天的这堂课,上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请你把它写下来。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伊拉克战争和巴以冲突中有关妇女儿童悲惨遭遇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图片,理解题目)
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中,可是世界上还有许多孩子处在战争的苦难中,请看看下面这些资料和图片。(出示幻灯片)你还知道近来有哪些战争给百姓带来了严重灾难吗?(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听了这些血的事实,了解了硝烟中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你又有何感想呢?让他们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吧!(出示课文题目)读题,请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如:谁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春天指什么?享受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轰隆隆,在这读lōnɡ lōnɡ,祈盼qí,不读qǐ。
2、听老师范读,思考每个小节各写了什么?
三、汇报交流
㈠学习第1—4小节
1、指名读第1小节。
2、师问:蔚蓝色的大海本来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在成了什么样?
“可是”这个词表示什么意思?(转折),采用什么手法?(对比)
3、师问:“究意”表示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是什么句?(疑问句)表示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愤慨和不解)
4、这小节讲什么?师指导有感情朗读。
5、归纳学习方法,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2、3、4小节(小组合作)
6、汇报、交流、分组朗读。
7、这四个小节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首先讲的是这些自然景物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通过“可是”转折,描述现实的状况,最后发出疑问)
8、你会说些这样的句子吗?(练习说)
㈡学习第5小节
1、齐读第5小节
2、说一说这一小节讲了什么?
3、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诗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美好,无限的希望,这美好无限的希望,用2个字概括,就是“和平”)
4、重点理解诗歌最后一句话:“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祈盼,一种对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祈盼,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回到校园,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享受春天与祥和。)
四、师小结,教师指导归纳中心思想。(本诗通过描写大海、沙漠、草地被战争破坏,摧毁了少年儿童的美好梦幻,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痛斥,对和平的祈盼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给那些仍处在战争苦难中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注意书信的格式。
板书设计:
希望、祈盼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大海 ? 战舰、水雷
沙漠 ? 坦克、大炮
夜空 ? 发射导弹
草地 ? 地雷碎片
课后反思:
教了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功的有这几点:1、有关伊拉克战争中图片的展示,直接营造了一种气氛:战争确实给百姓(特别是妇女和儿童)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提供了直观的素材。2、学习方法的迁移做得较好。因为这篇文章是二类课文,我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精讲第1节,归纳学法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法自学第2、3、4节,很好地落实由扶到半扶半放到放手的过程,学生学得很投入,又很开心,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3、模仿这个结构相似的小节写一小节课,学生的强烈的模仿能力和敏捷的思路让我惊喜,如⑴宽阔的大街,本来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的,可是如今变得冷冷清清,人们都逃往别的地方,这究竟是为什么?(陈培婧)⑵湛蓝的天空,本来是太阳和白云的家园,可是如今,炮火的浓烟染黑了他们的脸,这究竟是为什么?(林周金)
不足的是:1、整常课的密度较大,学生虽然学得很认真、投入,可是中下水平的学生学习得较为吃力;2、朗读的时间不够多,对主题的挖掘显得不够深入。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了解诗的结构。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具教学课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流程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 揭示课题
1、多好听的拍手歌,一曲拍手歌唱出了同学们心中的欢快!是啊,我们沐浴着春光,享受着和平,心中怎能不欢快?但是,你们可曾想到,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有多少人正祈盼着和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
2、师板书课题。
3、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课前唱的《拍手歌》自然地引入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这样就把学生很快地带入了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歌曲是唱出来的,工夫是练出来的,语文是读出来的。”让我们赶紧翻开课本读读这首诗吧!
2、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课件出示)蔚蓝色 巡弋 蜥蜴 频频 绿茵茵 祈盼
4、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获得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下一环节的学习铺设了基础。]
三、品读课文 体验情感
(一)品读第一至四节
1、你们读书时专注的神情告诉老师:你们都读得很认真,是这样吗?为了奖励同学们,老师带了几张美丽的图片供大家欣赏。
(课件出示大海、沙漠、夜空、草地的美景图)
2、看了图片,你有什么话要说?
3、找出文中描绘画面的句子。
4、指导朗读这些句子。
5、同学们读得很美,可这美丽的大海、沙漠、夜空和草地在一夜之间变了样,它们变成什么样了呢?
6、找出文中描写因战争遭破坏的景象的句子。
7、那么美丽的大海、沙漠、夜空、草地顷刻间变成了这般模样,你心里是什么感受?能把这种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吗?
8、指导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议后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9、这究竟是为什么?(因为战争)
10、用“因为战争,__不再是__。”说话。(课件出示战争图片)
11、作者发出“这究竟是为什么”的疑问是为了表达自已怎样的情感?
12、齐读一至四节。(师引读,生齐读)
13、可恶的战争不仅把月亮、星星搅得很不安宁,也给人们带来了种种不安宁,就连少年儿童也不能幸免。
(课件出示“战争中的儿童”图片)
14、看了这些图片,这段文字,你想说什么?
15、朗读一至四节。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极其生动的画面与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将自然界原本的美好景象与因战争遭破坏的景象对比着感受,深化了学生对战争的破坏性的认识,从而激起学生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呼唤。]
(二)品读第五节
1、可恶的战争给夺取了那么多无辜的小生命,给人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痛苦,此时此刻,作者呼唤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诗歌的最后一节。
2、齐读。
3、多么令人揪心呀!如果没有和平,仅仅是一张平稳的课桌,一间洁白的教室也是空想!读到这,你想发出什么样的呼唤?
4、生说。
5、指导朗读。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6、理解诗尾的省略号。
7、齐读第五节。
[设计意图:读读,说说,再读,再说,而后再读,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拓展延伸 升华主题
1、是啊,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世界儿童的共同心愿,1986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世界儿童联欢会,会上世界儿童代表签署了《儿童和平条约》,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儿童和平条约》)
2、生读。
3、我们在一起,热爱和平的我们在一起,和平就是可能的,让我们满怀着对和平的祈盼,大声地读吧!
(课件出示文本语言拓展)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金黄色的沙漠永远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蓝得发黑的夜空永远属于星星和月亮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绿茵茵的草地永远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战火中的孩子永远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设计意图:以“阅读链接”和“模仿文本语言”的拓展结束全课,更加坚定了学生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信念。]
板书设计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不要战争!
想要和平!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设计 篇7
[设计理念]
体现独立阅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诗歌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教学中以“情”为主线,从“铺垫激情—理解悟情—诵读入情—拓展抒情”步步生情,强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以练代讲,练中提高,通过反复地有感情朗读达到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创造性地模仿练习达到感情的进一步升华。
[教学目标]
1、学习“蔚、弋、频、茵”等四个生字,理解“蔚蓝、巡弋、不速之客、频频、祈盼”等词语的意思,会用“不速之客、祈盼”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体会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3、能仿照课文1-4节,补写一节诗歌。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一是美丽的家园,二是残酷的战争画面,三是其它关于战争残酷性的数据和资料。
2、学生准备:收集、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战争等战争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境对比,铺垫激情。
1、播放“平静而美丽的蓝天、大海、草原、沙漠以及人们幸福生活”的画面,交流: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2、播放“残酷的战争场面、战后荒凉的废墟”,交流: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又有怎样的感受,看着这前后两组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说。
3、小结:是呀,战争是如此的残酷。当我们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尽情享受和平的时候,你可曾想到,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家园里,有不少地方还笼罩着战争的阴影,他们正祈盼着和平,呼吁着和平,饱受战火的人们希望能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般美丽而和平的世界!(板书课题)
4、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对比谈体会,导语小结引课题,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和平的珍贵,激起对和平的渴望,同时引出课题,初步感知课题中“春天”的含义。
二、初读感知,理解悟情。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划出难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交流讨论:
(1)读准并理解下列词语:“蔚蓝、巡弋、不速之客、频频、搅、祈盼”。
蔚蓝---你还知道哪些蓝?如嫩蓝、瓦蓝、深蓝、碧蓝、青蓝;填一填“蔚蓝的”如大海、天空、海面等;
巡弋---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如通过查“弋”的意思,或是联系上下文猜想;
不速之客---怎样的客人被称为“不速之客”,课文中指什么?战舰和水雷为什么被称为“不速之客”;
频频---联系“频频点头”猜测“频频”的意思,想想课文中“频频发射的导弹”说明了什么;
祈盼---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如企盼、盼望、渴望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猜想,找近义词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2)指名朗读课文;同桌互读,点评。
(3)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在自读、交流中初步理解课文,培养阅读能力,同时了解学情。
三、诵读感悟,体会入情。
1、出示四幅画面及相关诗句,指导朗读:蔚蓝的大海是海鸥的乐园;金黄的沙漠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蓝得发黑的夜空属于星星和月亮;绿茵茵的草地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2、在每句中加上“本来(该)”,再读一读,说说加上“本来(该)”后感觉有什么不同?
是呀,本来是这样的宁静而美丽,那么现在怎么了呢?
3、出示1-4小节,指导读好“本来---可是”的转折语气。
4、讨论:这究竟是为什么?到底是什么破坏了这宁静而美丽的世界?[残酷的战争、贪婪与残暴、掠夺与侵略……]
5、“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感情?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1-4小节。
[设计意图]抓住“本来---可是”的转折,通过朗读指导,通过“究竟是为什么”的讨论,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体会诗歌反复吟咏的结构特点。
四、拓展补写,升华抒情。
1、其实,战争带来的残酷远不止这些,课前大家了解了战争的有关情况,把你了解到的情况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以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数据,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出示: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这场战争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摧残。
3、读了上面的数据,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请根据你对战争的了解,选择其中一句,模仿补写。
蔚蓝色的大海,本来是
,可是;
金黄色的沙漠,本来
,可是;
蓝得发黑的夜空,本来
,可是;
绿茵茵的草地,本来
,可是;
,本来,可是。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补充,进一步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达到升华感情的效果,同时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2、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指导朗读课文最后小节。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3)引读:我们的要求其实很低很低,只要: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不被导弹的气浪掀翻!只要
,,免遭!
只要
让他们也能和我们一样
,和我们一样
(4)出示句式,拓展抒情。
我们的要求其实很低很低,只要
,。
让他们也能和我们一样
,和我们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引读,体会“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这种反复强调,以“小”(要求小)衬“强”(愿望强)的写法;通过拓展补写,体会“享受春天”的含义,进一步表达祈盼和平、呼吁和平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链接,丰富感情。
出示:儿童和平条约
1、介绍条约的背景:(出示)
这份《儿童和平条约》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由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共同签订的一项公约,表达了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自由朗读,交流体会。
六、作业选择
1、必做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选做作业:诗歌仿写;《儿童和平条约》读后感或进一步阅读了解战争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还学生作业的选择权,通过拓展,进一步感受和平的珍贵,激发热爱和平,呼吁和平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大海
沙漠
夜空本来可是
草地
祈盼: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特别建议]
1、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教学中要尽力体现学生主体的思想,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理解词语时,教师要把握自己的角色地位,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词语的理解可以在初读课文时以检查词语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在指名朗读纠正读音中理解,还可以根据学情在课文的阅读感悟中检查,总之,教师要根据学情灵活把握。在理解感悟课文时,一定要做到以读代讲,要引导学生抓住“本来---可是”的转折的朗读,体会战争的残酷,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究竟是为什么”,把为什么的原因具体化,而不是用“战争”两字贴标签,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做到熟读成诵。在拓展补写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点拨规范学生的语言,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
2、这是一篇儿童诗,语言简洁富有特色和规律,易于学生积累和模仿。理解感悟课文时要做到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有感情朗读时不能过分强调朗读技巧的指导,而应该立足语言文字的感悟,读为悟服务。同样,在拓展补写时,要做到以练代讲,引导学生练中自得,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机械训练,而应该立足感情的丰富和升华,拓宽学生的思维,并规范学生的语言。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图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话春天,导入新课。
1、板书:享受春天,同学们,春天是美好的,现在我们正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那么在你们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呢?(温暖的、百花齐放、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2、是啊!春天本来是温暖的,充满着生机,春天是那么的美好,可是有一些我们的同龄人却不能和我们一样,他们是谁?是什麽使他们变成这样的?(战争)出示图片资料。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出示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感情。
2、检查反馈:
(1)(课件出示词语和拼音)重点指导“弋”“频”。
(2)诗歌有几个小节?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展示读。(指名读)正音并评价。
三、走进春天,体验美好,抒发情感。
1、出示导学案,小组展开学习、交流。
①全文共有5节,每一节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诗中描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原来是怎样的?现在呢?把原先的景色与现在的放在一起,采用了什么方法?
地点
原来的美好与宁静
遭战争破坏的景象
大海
沙漠
夜空
草地
③诗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第五小节作者“希望” 什么?“祈盼” 什么?最后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反馈汇报。
四、回到春天,祈盼和平,深化主题。
1、拓展运用文本语言: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2、此时此刻,就让在鲜花中读书的我们,热爱和平的我们,一起来呼唤和平吧!
3、宣读《儿童和平条约》。(课件出示)这条约表达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是全世界儿童至真至纯的心一起跳动的声音。生配乐齐读。
4、出示仿写诗歌,生自由仿写一小节。
仿写诗歌:
————的————
本来是——————
可是————的————
————————
这究竟是为什么?
【板书设计】: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希望 祈盼
↙ ↘
制止战争 呼唤和平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全诗共五个小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小节)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第二部分(第五小节)发出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一同享受美好的春天。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前两篇课文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第三篇文章写的是一个孩子失去父亲后,在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下,给联合国秘书长写的一封信。这三篇文章使学生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环境,激发了学生憎恨战争,期望和平的情感,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正是本组课文情感教学的延续。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下,他们离战争很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因此,老师要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广阔的视野,感性的材料,让学生真正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从内心深处发出和平的呼唤。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咱先看一些图片,大家想想看,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这些图
片呢?(春光明媚,怡然自得,让人陶醉,美好,享受,欢声笑语,美好的春天)
同学们再来看另外一些图片,破烂的教室,哭泣的儿童,同学们想想他们为什么生活得如此痛苦?对,都是可恶的战争惹的祸,战争地区的人们因为失去亲人而痛苦,因为失去家园而痛苦!当同学们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尽情享受和平的时候,大家可曾想到,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笼罩着战争的烟雾,有多少人挣期盼着和平!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
二、检查自主预习情况。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和结构脉络。
1.自由读诗歌,读准读音,读通句子。
2.交流: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诗歌的哪些小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共同特点是什么?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细读诗歌。
1.仔细看,诗中写到了几处场景?这些地方原来是怎样的?现在又是怎样的?
2.指名分小节有感情读诗歌。其中第一、第三小节引导细读。第一小节在读的基础上,想象大海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情景,想象后说一说,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然后再次读。默读第三小节,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想一想:夜空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而正在经历战争的夜空呢?假若你生活在那个地方,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3.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是作者对什么的疑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仿写句子(除了这些东西遭到了破坏,还有什么会遭到战争的破坏呢?)注意写诗要分行,格式如下:
————的————
本来是——————
可是————的————
这究竟是为什么?
5.读最后一小节,“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表达了作者什么祈盼?“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些什么呢?
五、宣读《儿童和平宣言》。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直观展示和想象画面,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感情,感悟作者对于战争的控诉、对于和平的期盼和对于战火中的孩子的怜惜。
(2)通过启发、引导、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初步感知诗歌对比、反复等表达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内心蕴藉着的情感,用自己的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战火中的孩子的美好祝福。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作者对于战争的控诉、对于和平的期盼和对于战火中的孩子的怜惜。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师板书:享受春天
2.导引:同学们,春天已经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在这样一个百花盛开,阳光明媚的美丽季节,你们想去做些什么事情来享受它的美好?
3.指名说。
4.老师也很享受这美丽的春天,想和你们一样去踏青游玩。我们大家非常享受这个春天。我们大家真快乐,真幸福!板书:我们
5.谁能用“幸福、快乐、”的语气来读一读? 个别读、齐读课题。
6.老师把课题补充完整,按师的指点顺序再次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指名说。
7.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过渡质疑: 是呀,当我们与家人在温暖的春风里领略春天的美景之时,这个地球上还有一部分人却不能像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是谁呢?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大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并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①思考:一共有几个小节?用序号标出来。
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认读。
出示词语:蔚蓝色 巡弋 不速之客 沙漠 轰隆隆 梦幻 频频 搅得很不安宁 绿茵茵 散落 碎片 阻挡
(个别词语借助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
(2)检查自读情况。谁能把第一节诗读给大家听?指读——点评——齐读,再依次把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进行指读——点评——齐读。
三、诵读感悟,体会入情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一小节,圈出作者所描写的是什么地方,并把这个地方前后不同的景象分别用“_”“﹏”标出来。
2.作者在第一小节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情景?(大海)
大海原来是什么样子?(海鸥的乐园)现在呢?(巡弋的战舰和水雷)“不速之客”是什么意思?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小节内容吗?(战舰和水雷成了海鸥的不速之客。)评议学生所说。
3.同学们,蔚蓝的大海本来应该是海鸥飞翔,鱼儿嬉戏的地方,可是现在却战舰在巡弋 和密布着水雷,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
4.指名说,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表达出来吗?学生练读,然后指读。(只读小节的前四行)师生评议。
5.诗中还写到了哪些地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二、三、四小节,然后用学习第一小节的方法自学第二、三、四小节。
6.全班讨论交流,明确二、三、四小节的内容:(课件出示相应的内容)
第二小节写了沙漠,本应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现在却充斥着坦克和大炮的轰鸣;
第三小节写了夜空,本应属于星星和月亮,现在频频发射导弹打扰了星星的安宁;
第四小节写了草地,本应滚动欢乐的足球,现在却满是地雷的碎片。
7.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发现了第二、三、四小节和第一小节在结构上的相同点,谁给大家说一说?指名说。
8.对,它们的相同点就是这四个小节都把原先的情景和现在的情景放在一起写,这种方法叫什么?(对比)
9.你们能把这种对比读出来吗?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前四小节。再指名接力读。
10.男女生分读:男生读“原来的样子” 的句子 女生读“现在的样子”的句子。(师提示,不读:“这究竟是为什么?”)
11.读着读着,你们体会到了什么?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要说给大家听吗?指导说朗读体会。(围绕“战争给世界带来的不安宁”来谈。)
12.现在大家知道了吗?是谁不能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战火中的孩子们)为什么他们不能?(因为战争)
三、补充资料,直面战争
1.1990年8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海湾战争,诗人高洪波亲眼目睹了在战火中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恐惧和渴望的眼睛,内心极不平静,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诗。同学们,请再好好读一读,你发现诗人内心深处发出了怎样的质问?
2.反馈:“这究竟是为什么?”诗人这样的问有几次?(四次)
3.为什么作者发出了如此震耳发聩的声音?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人们遭受的仅仅是我们刚才读到的这些吗? 下面请大家看一组数据:
4.幻灯片出示: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伊拉克每个月约有5000名儿童死亡,是世界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国家之一,每8名儿童中就有1名以上在5岁前夭折。
这是战争中的加沙儿童,自20xx年12月27日以军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以来,已经造成数千人伤亡。而根据加沙当地急救部门的统计,死亡人数中儿童占了15%。
阿富汗,每四个孩子中就有一个不到周岁生日就死去;每5名儿童中就有3名在战乱中失去了一位亲人;在阿富汗境内仍有1000万颗地雷,而被地雷炸死者中34%是儿童。
八十七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
从埃塞俄比亚到巴勒斯坦,从乌干达到塞拉利昂,战争夺走了他们的童年。这些战争孤儿,小小年纪被丢在未知的世界,有时不得不使尽浑身力气扛起枪,成为小战士,甚至人体炸弹!当今世上,这样的儿童仍有30万之多。
看着这些鲜红的数据,有没有刺痛了你的眼睛?你想说什么?
5.战争中没有幸福,没有欢笑,有的只是灾难和死亡。遗落的儿童在大声呼救,在苦苦挣扎。他们害怕,恐惧,失去了亲人,他们在哭泣!
6.这些照片是否震撼了你的心灵?看到这些悲惨的画面,你还想说什么?
7.每一个看到以上图片的人都会像诗人一样充满愤怒地质问,引读——“这究竟是为什么?”
8.“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四句的语气一样吗?该怎么读?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这一句?(*、憎恨、愤怒)
9.让我们来读一读诗人的四个质问,每组读一遍。再来一次,好吗?如果是你,看到我们的家园被毁,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问一问?(痛心,愤怒,遗憾,不解…)指名读,齐读。
10.这究竟是为什么?同学们,你能回答为什么吗?(学生围绕战争的罪恶来谈。)
11.带着对战争的*和憎恨,一起来读1—4小节。
四、升华情感,拓展补写
1.除了这些,诗人内心深处还有什么?请你读一读第五节。
2.从这节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你觉得应该抓住哪个词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第五节?(希望、祈盼)
3.希望和祈盼有什么不同吗?请你用祈盼的语气来朗读一下。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尽情地朗读第5节。
4.指名读,师评议,读得真有感情,“一张课桌、一间教室”对于我们这些和平社会环境里少年儿童来说是一个多么简单的要求,可是“战火中的孩子们”竟然要用“祈盼”,这都是因为——(学生齐说:战争)这罪魁祸首是——(战争)。
5.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了种种不安宁,让我们发出对和平的呼唤,一起来高声朗读第5节吧!
引读: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让战火中的孩子
有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被导弹的气浪掀翻!
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
免遭炸弹的弹片击穿!
和我们一样__________,
和我们一样__________……
6.从这个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虽然在我们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对于战争中的孩子们来说是何等的珍贵,他们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再次齐读第五小节。
7.同学们,诗结尾处运用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自由回答 :和平、幸福、美好、快乐……)
8.仿照第5小节,补写一节诗歌。
课件出示:
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和我们一样
和我们一样
和我们一样
和我们一样
9.指名说,师生评议。
五、回归课题,阅读链接
1.师:我想,有你们这么美好的祝愿,处于战火中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摆脱战争。我想,不久的将来处于战火中的孩子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到那时蔚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漠,美丽的夜空,绿茵茵的草地,所有美好的东西也会属于他们,到那时他们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2.享受春天就是享受什么?(希望、自由、快乐、和平、幸福) 板书:享受和平 享受幸福
3.此时此刻,享受着春天的我们,是否想做些什么?
出示:儿童和平条约
(1)介绍条约的背景:(出示)
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五日,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共聚美国纽约,共同签定了《儿童和平条约》。这条约表达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是全世界儿童至真至纯的心一起跳动的声音。
(2)自由朗读,交流体会。
(3)这就是我们希望的(春天);这就是我们祈盼的(春天);这就是我们呼唤的(春天)
4.齐读课题及板书,让战争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享受和平——享受幸福。(师把板书连成和平鸽的样子),让和平鸽永远飞翔我们的地球之上,让它们把和平和幸福带到世界上的每个角落吧——希望世界和平,人们幸福!(在《明天更美好》的旋律中结束。)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设计 篇11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生对和平的呼唤,表达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成功:
其一,开课时,让学生看课题质疑,说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纷纷提出“谁和我们一样?什么是享受春天?为什么说是享受春天呢?”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入情入境地读。在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认读生字后,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营造一种震撼心灵的气氛,学生的朗读兴趣被点燃了。
其二,以读代讲。本课诗歌生动易懂,教师不用讲解学生也明白,所以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上,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三,注重学生的想像力,加深感悟。当教学第一小节中,当讲到海鸥因为战争而失去家园时,我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海上的一只海鸥,你看到自己的家园被破坏了,你心里想什么呢?”大部分同学进入沉思状态,完全走入文本,深刻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在充分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想像:“战争仅仅是破坏了大海、沙漠、夜空和草地吗?”请你们展开想像,还有哪里遭到灾难?仿照本诗写法,续写一节小诗。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转贴:
战争,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话题。虽然,我们身处和平之中,没有经历硝烟和炮火,但我们亲眼目睹了呼啸的导弹顷刻间让美丽的家园化为废墟,亲眼目睹了鲜血淋漓的儿童和失声痛哭的母亲,我们也感受到了,那些身处战争中的人们该是如何在水深火热中煎熬,那种整天都提心吊胆地日子,又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啊!不太平的世界,让人们不知道后一秒钟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
罪恶的子弹我们无法阻止,战争的局面我们无力扭转,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但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通过课堂、通过文本、通过语言传递给学生,让更多的人来呼唤和平,让战争远离明天的世界!
一、对文本的挖掘
首先,我把第四组有关“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几篇课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专题备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便是作为前一篇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情感教学的延续。在前一篇课文里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充满血腥的战争打破了世界的和平,也体验到了罪恶的战争使孩子失去了父亲的那种极其悲痛的心情。带着对战争间接的感受和体验,再来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学生已不再难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
诗歌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比较相似,都是先讲美丽的自然景物本来应该是怎样的:蔚蓝的大海本来是海鸥的乐园……然后通过“可是”转折,描述现实状况: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在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的对比中,迸发出一声声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抓住这句重复的疑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先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中质疑:“这究竟是为什么?”再带着疑问进行探究: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让学生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去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用心体会。在探究读的基础上知道学生进行交流反馈,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是怎样理解诗中的“?”,这四个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探究“?”,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这个“?”不仅仅是疑问,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最后我又对这个“?”进行迁移运用,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格式来小练笔,也来质问一句“这究竟是为什么?”。因为有文本可依,学生写起来并不难,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果说,前四节,我从文本中挖掘出的是一个“?”,那么我从最后一节的希望与祈盼中挖掘出的是“……”,这是诗歌中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我觉得这个省略号意味深长,它省略的不仅仅是无限美好的希望,更是千千万万人对和平的祈盼。抓住“……”,我通过导语不断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让学生读出发自肺腑的呼唤:(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金黄色的沙漠永远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蓝得发黑的夜空永远属于星星和月亮;(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绿茵茵的草地永远滚动着欢乐的足球……这样的处理,意在让学生拓展运用文本的语言,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评课中,金老师对这一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课文最后对教材的独到处理,令人叫绝。用一句“我祈盼,我希望”开头,把前面几节内容重新做了消化、吸收、重组,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二、对情感的挖掘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手段,是过程,也是目标。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奔流的河,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先沉醉其中,才能引领学生浸染在课堂情感的流水之中。
这首诗歌情感强烈,富有感染力,饱含着诗人对战争的无比憎恨、对和平的无限渴望。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挖掘情感,是我实施本课教学的另一着眼点,我主要从以下的几个通道进入情感的世界。
一是以情动情。教师丰富的情感、饱含激qing的导语,抑扬顿挫的语调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号角。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动情之处,我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看到感人的文章我常会禁不住地热泪盈眶,记得在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我就课堂上哽咽了,结果引起了几个女生的唏嘘声,那是情感的传染。这堂课上,我激qing澎湃,一句句悲愤的话语,一声声深情地呼唤,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激qing中。一位听课老师这样评价道:整堂课,教师如诗般的语言让人沉浸于诗歌的遐想之中,教师丰富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调唤起了我们对战争的的憎恨,对和平的殷殷期盼!“这究竟为了什么?”就在那一刹那,老师的眼圈微微泛红,语调低沉但却底蕴十足,这就是一位语文老师的语言功底、情感底蕴!
二是感情朗读。读是理解诗句的基础,是启发情感的基本手段,课堂中,我首先通过激qing的导语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出感情,如我一次次地引导学生读“这究竟是为什么?”,读出疑惑、悲愤、质问、控诉、抗议的语气。其次,将读、想、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品、感。如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用心体会,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把自己的感受送入朗读,在有感情诵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心愿。
三是利用多媒体画面和背景音乐渲染情感。课前我精心选择一组有代表性的图片制作成课件为我的课堂教学服务,课堂初始,一幅幅残酷的画面,一张张哭泣的脸,直入学生眼球,立刻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浪。一曲《祈祷》更是揪住了学生的心,唤起了心头那一股强烈的祈盼之情: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多少祈盼在心中,让世界没有战争,让和平永远在!
“不能只挖一个坑,要挖一口井。一个教师有多远,就能引着孩子走多远。”这是我在听一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时记下的。对比这些特级教师,我知道我现在为学生挖掘出的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坑”,但我相信通过不断挖掘,不断努力,我的“坑”定会越挖越深,最后成为一口“井”。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我们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地教室里尽情享受和平、在户外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有一些我们的同龄人却不能有和平的生活,他们是谁呢?先看一段视频吧!(关于一段战争影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师生交流)你思考一下,战争给人类会带来什么呢?如果发生战争,我们还能不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能不能在户外进行体育运动,能不能去享受春天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战争中的孩子们吧!(幻灯片两张,配音乐和图片说明“大家请看,天真可爱的孩子,本该在游乐场开开心心的玩耍,可是,弹坑斑斑的墙壁却和他做伴,这究竟是为什么?八九岁的年纪,本该在校园里学习文化知识,可是,这个失去亲人的女孩却只能独自哭泣,这究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感情。
2、(播放录音和幻灯片),学生跟读再齐读生字,纠正新生字的读音。
3、听课文诗歌朗诵,注意朗诵者的感情和新的生字词的读音。(放出相应诗歌幻灯片)
4、展示朗读风采,请几位学生起来郎读,注意他们之间的不同感情和节奏感。
5、让学生把全文的内容分成两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小结:前四节,都是写战争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安宁。
小结:后面说明战争是残酷的,它使大自然不得安宁,让人类的生活不得安宁。(展示分段情况和段意)
6、师生交流下列问题,边读边想
①放出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并想一想,大海本来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是什么情景?,[鲜明的对比],说一说: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说后再带着体会的感情齐读)
7、再读诗歌,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读出感情,然后再一次展示朗读风采(第二,三,四节诗),然后师生交流下列问题:
①体会“这究竟是为什么?”这句话作者总共问了几次?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为什么前四节重复了这样的疑问呢?(让人感觉到诗人对不仅仅是疑问,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愤慨与不解)
②为什么作者选取了“大海”,“沙漠”“夜空”“草地”,这四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海陆空”,暗示是整个大自然都遭到战争的破坏)
三、升华情感,祈盼和平
师:可恶的战争破坏了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夺取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给人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痛苦,此时此刻,作者呼唤的是什么呢?你呼唤的是什么呢?
1、让我们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在呼唤什么呢?
2、我们希望,我们祈盼……(引导反复读)希望祈盼要求苛刻吗?不,仅仅是一张平稳的课桌,仅仅是一张洁白的教室,多么简单的要求,读起来真让人揪心。
3、拓展运用文本语言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4、回顾诗歌最后的一个标点——省略号,你觉得省略的是什么?(省略的是美好的、无限的希望,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和平”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总结:是啊,虽然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热爱和平的我们在一起,和平就是可能的。
2、配乐朗诵
让我们带着作者的祈盼,带着对和平的呼唤,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有洁白的教室
世界和平的期盼 平稳的课桌
鲜花中读书
…….
- 推荐阅读:
-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设计(精选12篇)
-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说课(精选3篇)
-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精选13篇)
- 四年级语文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设计(精选17篇)
-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导学案(精选2篇)
- 教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有感(精选14篇)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