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 我的第一本书牛汉读后感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 篇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1、为何“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问清“半本书”的原委后,为何“深深叹着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又为何要装订成“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联系全文,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的是那半本书?你的理解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父亲听说第三名是连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的二黄毛,所以对我这个第二名的成绩产生怀疑,因此板起面孔要考考我。
2、这深深的叹气,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
3、这表明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友谊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乔海:“自小是好朋友”,所以尊重孩子友情是“两个半本”变成“两本书”的原因。
4、说明乔元贞从此失学了,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我们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5、不仅仅指那半本书,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和同学的友谊。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 篇2
【教学设想】
初中八年级下学期是孩子的知识水平提高的时期,也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良好时期,更是思想初步成型的时期,在这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会感动。因此在进行《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思想渗透,抓住文章中渗透出的“情”来安排教学。其次,在学习文章的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以读促写,学习写作的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心情。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4、引导学生从人物思想中受到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围绕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在特定条件下人物的精神世界。
【课前准备】
1、自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2、布置学生查阅,了解牛汉的有关资料,以开阔视野,增加材料积累。
3、回忆自己拿到第一本书时的心情和场景,把它写成文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之间交流拿到第一本书时的心情,听读学生的小习作。
师:听了同学们的感受,老师也仿佛回到了那个时候,心中也有许多的感慨,但我却无法表达出来,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牛汉的第一本书,有什么与众不同吧!
检测预习情况:
1、认读字词:幽默 凄惨 奥秘 酷似 掺和 磨磨蹭蹭 翻来覆去
2、交流有关牛汉的材料。
二、整体感知
1、生默读课文,或快速浏览全文,讲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提示:语言简洁,条理清楚,交代明白)
2、再次快速浏览,思考以下问题:
⑴ 你认为文中的第一本书值不值得写?这仅仅是一本书吗?它有什么含义?
⑵ 和我们比起来,文中“我”的生活境遇有什么不同?你通过读文有何感受?你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境遇的语句。
明确:
⑴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⑵ 描写“我”的境遇的句子如“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希奇东西。”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我”的童年是贫苦而枯燥的,从而更显出书的珍贵,是书给了我人生的启迪。
三、深入探讨
师:在大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家交流一下,在读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哪些问题?大家一起探究解决。
通过学生的发现大体有以下较典型的问题:
1、作者当时是怀着一种什么心情写这一本书的呢?通过一本书你还想到什么?
2、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以文字感人,更应以情打动人,本文情感的抒发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通读全文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感有哪些,各是什么?
小组讨论,组员作好讨论记录,明确:
1、作者当时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感情复杂,心情沉重,通过一本书,反映出深藏的苦难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更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2、首先是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
“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作则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人。
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边把这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困难,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这出人狗合演的“双簧戏”,应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吧。确实,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吧。
当然,“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也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
四、写作研究和探讨
1、联系全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大括号里的问题:
⑴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⑵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2、本文在思路上不落俗套,你在作者的写作方面有哪些发现?学生小组探讨,做好记录,班上交流:
(提示:结构,内容安排,情感的抒发)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不要做呆板的限制,能说出于文章的中心有关的看法即可。
五、总结
作者从第一本书中,不仅得到了知识,而且从中感悟到了人生的价值,上了不同寻常的人生第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的体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
六、布置作业
请你以“人生第一课”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 篇3
3.我的第一本书
[基础与积累]
1、下列每个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在后面括号中订正。
(1)我的童年没有悠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的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
(2)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密,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出来。
()
(3)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的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复去地看。
()
(4)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栽了好多白纸。()
2、填写叠音词。
花花()()磨磨()()完完()()规规()()
3、选词填空。
凄惨惨淡愁苦苦楚
(1)家中光景很是()
(2)他()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
(3)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
(4)我是怕他看见那本()的课本生气。
[探究与体验]
1、课文文字浅显易懂,耐人寻味,请认真阅读品味,并探讨课后“研讨与练习一”,把握文章主旨和情感基调。
2、“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让人笑起来。”(联系全文理解加点字的含义)
3、“我的第一本书”有哪些深层含义,试着说一说。
4、父亲认为乔元贞比“我”有出息,而在结尾却说“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交代?
[拓展与欣赏]
最美的书包
每当看到现在孩子背着那印满各式各样卡通画的精致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起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
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七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
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上哪快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有一个花格子书包!
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
“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站,不知有多少艰难的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的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
我兴奋地把书包看了又看。然后抬头看看脸,她的眼神十分安适。
“好好学习。”她依然平静地说。
躺在床上,我的泪水忍不住淌了一脸。愧疚和不安开始一点一点地吞咽我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这书包意味着什么: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
第二天上学时,我郑重地背上了这只书包。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后来,它一直陪伴着我读完了小学中学,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1、文中揭示中心思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文中加点的句子如果改为“那是妈妈做的花格子书包”好不好,为什么?
3、“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与上文中哪句话相照应?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居然”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结尾一段为什么说“这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综合与创新]
1、21世纪的我们,演绎着和作者小时候不一样的“我与书”的故事,但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对书本的热爱是一样的,请你说说你和你身边感人的“我与书的故事”。
2、抽时间和你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聊聊他们儿时读书的故事,并整理后讲给同组同学听。
《我的第一本书》
一、积累与运用
1.作者____________是位诗人,其散文也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2.按课文内容填空并联系课文理解句子含义。
①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____________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②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____________东西。
3.下列词语有无错别字,若有请改正。
①优默凄惨红暑梦幻磨磨蹭蹭
____________
②奥密马鬃赖皮孰师翻来复去
____________
4.“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这些名字你陌生吗?你读过他们哪些作品呢?试列举一二。
5.文章第二段说“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你有过同感吗?结合你的读书体验简单谈谈。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6.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7.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本书”的样子的?
8.当父亲弄清“我”那“凄惨的课本”的原委后,并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着气”,试揣摩,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
9.通过父亲的言行,你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试发表你的看法。
10.通过读“第一本书”的故事,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三、作文
岁月匆匆,十五六岁的我们已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从;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动,少了一分幻想;还多了一分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请以“十六岁,我多了一分”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②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5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u4)似掺(chan1)脊(ji1)背枉(wang3)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二、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八、布置作业
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⑵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 自主阅读,理解字里行间的深意。
⑵ 合作探究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了解过去苦难的生活下,“我”读书的困难。
⑵ 人不能忘本,要珍惜今天读书的好条件。
【教学重点】
感悟“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导入:
由七年级(下)课文《华南虎》及诗人牛汉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 速读课文,勾画字词。
⑵ 思考: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3、研读课文,思考理解:
⑴ 这么一本普通的书,作者为什么要写?而且还是充满感情的写?
⑵ 围绕我的第一本书,作者回忆了哪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中蕴涵什么样的情?
⑶ 你觉得这些人、事和情中作者重点要表现的是什么人、什么情?体现在哪些事之中?
⑷ 揣摩细节,体会读书的不容易,父亲创造条件给我读书的英明;体会我对父亲的崇敬。
⑸ 揣摩“人不能忘本”的含义。
4、悟读课文,体验延伸:
⑴ 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悟?
⑵ 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这样让你难忘的人生的一本“书”?你能说一说吗?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 篇6
课 题
3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教学难点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 学 流 程(第 一 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u4)似 掺(chan1) 脊(ji1)背 枉(wang3)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补充注释导人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学生了解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学生互相补充、评议。学生自主阅读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小结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布置作业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我的第一本书父母的爱朋友的爱 爱与乐趣人与动物的爱 我有第一本书的珍贵学生对当时的生活困境以及困境下友谊理解有难度。
课 题
3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教学难点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 学 流 程(第 二、三 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导人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学生了解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拓展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小结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布置作业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我的第一本书父母的爱朋友的爱 爱与乐趣人与动物的爱 我有第一本书的珍贵学生对当时的生活困境以及困境下友谊理解有难度。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 篇7
【教学设想】
本文的作者是一位诗人,在严酷而荒诞的年代里,他清醒地感觉到、认识到了作为一个诗人的神圣的历史职责。他的诗更多地带有反抗现实而义无返顾地奔赴“革命”理想的特点。时代的苦难使它对生活有着深刻的体察和独特的感悟,让他产生了创作的激情。作者追忆《我的第一书》时,以口语化的语言、幽默的笔调把苦难的生活渲染得充满温情,把恶劣条件下的学习写得趣味横生。在荒寒的背景下,不尽是辛酸,也有着抹不去的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良好时期,更是思想初步成型的时期,在这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会感动。在进行《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思想渗透,抓住文章中渗透出的“情”来安排教学。只有让学生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使学生领悟到作者童年时期的苦与乐,才算达到了语文教学上的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引导学生体会情感,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为目的,按感知内容──捕捉情感──体验感悟的步骤进行。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激活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内心情感。
3、加强联想与想像能力的培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2、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品味苦难对人生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英国著名诗人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哺育心灵的母乳,是启迪智慧的钥匙,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作者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回忆。
二、感知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围绕书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课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与书有密切关系的人物?这些人物与书又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
1、看书──逼书──送书──读书
2、父亲、乔元贞、我
父亲送书→我送书→乔之贞
三、捕捉情感
学生自读课文,合作学习、自由讨论发言:
1、说说你从叙事中体会到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2、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概括作者的复杂情感?
3、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对这一本书的难忘之情?
4、你认为这作者在文中说的“人不能忘本”本是什么?
明确:
1、父子之情:父亲发现那本“凄惨的课本”只是叹气,在昏黄的油灯下为
“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书完完整整的书。”可见父亲是一个知书达理、温和、善良的人,是一个既理解、尊重孩子,又对孩子负责的好父亲。
友情的珍贵:元贞的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惟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在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便同学之间淳厚的友情显得弥足珍贵,温暖人心。
人与狗的乐:是我早已调教好的,只要主人下令,大狗便汪汪叫几声,来一个人狗合演“双簧戏”,给恶劣的生活处境带来一丝乐趣。
2、“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3、“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幽默,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4、“本”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课本,那一本国语教材,也指同学的友情、父亲的深情、童年的乐趣,人性中的善良、淳朴。
四、体验感悟
学生自选话题,自由发言:
1、假设作者所提到的人物还健在,当你面对乔元贞、弄不成、奶奶……你将会说什么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2、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一所大学,许多人正是在逆境中奋发,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你怎样看待人生中的苦难?
参考示例: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苦难是流动于地底的地火,苦难是在磨砺你的品格,屈服于苦难,那就在认命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不屈服于苦难,用坚强作锄,用乐观作铲,用深邃的思索作锹,坚韧不拔地挖掘,苦难的背后肯定会有惊喜和意外发现。大禹治水迎风沐雨,勾践卧薪尝胆终吞吴;孙膑受刖足之刑而成兵法,韩信受胯下之辱而成大器挥师百万;屈原饱受艰辛而成《离骚》;司马迁致残殚尽竭虑完成《史记》;曹雪芹户牖瓦灶而成《红楼梦》……从古到今,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人生在世,酸甜苦辣都是营养,风雨雪霜皆为滋润,苦难成了奋进的动力,前进的基石,向上的台阶。
3、教师小结: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创意说明】
诗人经历过苦难的年代,饱尝生活的艰辛,在追忆往事时笔尖却流露出难有的乐趣。我想与他在困境中磨练出了坚毅不屈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在进行《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设计时,注意到学生的思想渗透,抓住文章中渗透出的“情”来安排教学。只有让学生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使学生领悟到作者童年时期的苦与乐,才算达到了语文教学上的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引导学生体会情感,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为目的,按感知内容──捕捉情感──体验感悟的步骤进行。
【设计评价】
本教学设计根据教材内容、教材的地位,确定以学生自学为的教学方法,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同时,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从教学目标上看,本课目标设置合理,重点把握准确,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难点2: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口味苦难对人生的意义,同时目标之间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可操作性强。
从教学流程看,本课“清晰流畅”。突出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的“板块”教学模式,除了“感知内容、捕捉情感、体验感悟”三板块的主体渗透外,各个流程紧密相连,过渡自然,严谨有序。精心导入勾起学生阅读的欲望;整体感悟中又将学生带入了对苦难生命的理解;捕捉情感中激活学生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内心情感。使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加明确;体验感悟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苦难与人生思考,得,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中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 篇8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牛汉的资料,一开阔视野,增加材料积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离不开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请学生说说,并谈谈阅读感受)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看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感知内容,复述课文:
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三、研读与赏析
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且是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以饱含热泪的笔触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以及由书引发的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些深刻的内容,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我”的父亲是怎样的父亲?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4、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四、拓展延伸
“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对一段话。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资料,发挥你的想象,虚构一个“二黄毛的故事”。
【课后记】
本文饱含真情,虽然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能够给学生极大的人生启示。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 篇9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诵读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品评语句,领悟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用美好的心灵积淀人生。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式教学。
【教学准备】
教案、学案、cai。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我的第一本书》。
二、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cai,一学生明确)
1、诵读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2、品评语句,领悟作者情感。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用美好的心灵积淀人生。
三、课文研讨
1、完成目标1──诵读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指导1:
同学们速读课文,结合课前预习,思考:牛汉的第一本书有一段怎样的故事?请用概括的语言复述。
明确:略。
2、完成目标2──品评语句,领悟作者情感:
学习指导2:
(小组合作探究,从文章中寻找语言信息,抓关键语句品味情感蕴含。)
探究1:
品评“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的第一本书到底承载了些什么?
思考:
⑴ 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总领全文?
⑵ 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童年的感觉?一种怎样的感觉?
⑶ 哪些语句带给你同样的信息?请勾画下来。
明确:(教师提问部分小组发言人)
小结:牛汉的第一本书承载了一段苦难的岁月,以及人们同苦难抗争的心路历程。
思考:
(学生读第4,8两段)
⑴ 童年的记忆除了苦难还有什么?
⑵ 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物有哪些?
⑶ 父亲是如何处理我的撕书事情的?
明确:(教师提问部分小组发言人)
小结:牛汉的第一本书承载了父亲的深情。
(学生读第6,7两段)
⑴ 乔元贞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⑵ 作者是如何对待贫穷的小伙伴的?
明确:(教师提问部分小组发言人)
小结:牛汉的第一本书承载了同学的情谊。
(学生读第12两段)
苦难的童年还有什么乐趣?
明确:(教师提问部分小组发言人)
小结:牛汉的第一本书承载了天真的童趣。
探究2:
品评“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思考:作者对第一本书的感情如何?
(学生读第14段)
⑴ 作者对书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⑵ 如何理解“本”?
明确:(教师提问部分小组发言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一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就会积淀起快乐而丰盈的人生岁月。
3、完成目标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用美好的心灵积淀人生:
学习指导3:
⑴ 资料讨论:
“超女”与“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
⑵ “希望当你们老去,回首你们如花的青春岁月时,既有超女们快乐的歌声,又有洪战辉们人之初的真情。”
四、布置作业
用心去感悟生活的点滴,积淀起快乐而丰盈的岁月。 仿照课文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以“我的第一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体裁不限,(诗歌也可以)写到读书笔记上。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 篇10
【教学设想】
通过对作者童年经历的回顾,让学生了解人生经历不同,会造就不同的人生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生经历各异,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你还记得你得到的第一本书吗?
诗人牛汉的第一本书却让他终身难忘,因为这第一本书的内涵太丰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二、作者的童年经历了些什么事情?
三、哪些事情对他影响深远?这些事情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为什么对他有这样的影响?你从他的经历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五、假如乔元贞也能继续上学,请你设想他现在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这第一本书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
七、课外作业
阅读牛汉的一系列关于父亲和童年的文章《海琴》、《月夜和风筝》、《心灵的呼吸》、《父亲·树林和鸟》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 篇11
【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2、请仿照下面句子,再写几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式且话题统一。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练习】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____________________,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1、请用横线画出文章中表现“父亲的手真巧”的句子。
2、文中横线处应填写的句子是下列哪一项?请选择。然后说出选择的理由。
⑴ 他把我们两个半本书修修补补
⑵ 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
选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的开头的那一句“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含有怎样的感情?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册书以后再也不会用了,这一点作为教师的父亲不会不知道。可是他为什么还要认真地修补它呢?你能说出父亲这样做的理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拿到父亲装订的这本书后会怎样想呢?请你帮他将心里活动写出来。不少于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语段练习】
送报纸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诉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二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细读全文,理解其层次,写出文中显示小说情节发展的标志性语言。
开端:__________ 发展:__________ 高潮和结局:__________
2、从构思看,小说以“我”为叙述者来描写主人公,小说还运用了__________这种手法来表现主人公。
3、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的是少年说的哪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在小说内容上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的表达作用: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有三个小题,请你任选一个(在其序号上打钩)并答题。
⑴ 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一例,说明语言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⑵ 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一例,说明行动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⑶ 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一例,说明环境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⑴ 有趣或可笑且意味深长。
⑵ 凄凉悲惨。
⑶ 奥妙神秘。
⑷ 来回翻身;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2、略
〖课内语段练习〗
1、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
2、⑵ 突出父亲的手巧,与他一夜将书补好出乎“我”的意料相呼应。
3、表现了对那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是指那本课本,也指“我”的人生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4、引导孩子树立爱书的观念,表现出对书的一种尊重与崇敬。
5、略
〖课外语段练习〗
1、放暑假的时候 7月下旬的一天 转眼到了8月底
2、对比
3、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4、⑴ 表明少年的家庭经济环境不好。
⑵ 表现少年成熟、懂事的性格。
5、略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⑵ 整体感知文意,深入把握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能力目标:
⑴ 揣摩含意丰富的语句,培养正确的语感。
⑵ 揣摩含意丰富的语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体味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设计思路】
1、诵读法:
作者永志不忘的第一本书承载着感人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社会人生,感悟读书的意义。
2、拓展延伸。
课文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作者深情追忆的“第一本书”所展现的是在窘迫的时代情势下,对生活与人生的严肃思考,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为丰富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感悟,运用同类题材的阅读材料进行对比引申,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联系语文积累,顺势导人新课学习。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层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品评文中含意丰富的语句。对比延伸。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
(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
(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
板书文题、作者)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
教师明确:
(投影)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中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爰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下列词语:
(投影)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温和宽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思考:
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住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⑴ 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⑵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⑴ 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⑵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⑴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⑵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⑴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出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⑵ 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十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双关的修辞方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文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探人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第一组同学认为文中展现的父子深情打动人。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得知“我”考了第二名后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问清原委后,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第二组同学深入体味了文中的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邻,村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组同学关注文中补叙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的语段。人狗合演“双簧戏”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深深感动于儿童时代的那份稚真的童趣,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恶劣、生活窘迫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十分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实说法。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 篇13
【积累与运用】
1、作者____________是位诗人,其散文也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2、按课文内容填空并联系课文理解句子含义。
⑴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____________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⑵ 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____________东西。
3、下列词语有无错别字,若有请改正。
⑴ 优默 凄惨 红暑 梦幻 磨磨蹭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奥密 马鬃 赖皮 孰师 翻来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这些名字你陌生吗?你读过他们哪些作品呢?试列举一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二段说“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你有过同感吗?结合你的读书体验简单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6、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本书”的样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当父亲弄清“我”那“凄惨的课本”的原委后,并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着气”,试揣摩,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通过父亲的言行,你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试发表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通过读“第一本书”的故事,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岁月匆匆,十五六岁的我们已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从;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动,少了一分幻想;还多了一分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请以“十六岁,我多了一分___________ ”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 篇14
你的第一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随着记忆,与作者一同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理解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书"对我们共同的意义和给我们的启示。
关于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全文承载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我的第一本书”这一主线,贯穿全文,把关于亲情与友情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令作者终生受用,更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掌握下面的词语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马鬃(zōng)搀和(chān)调教(tiáo)
2、注意下面字词的书写。
幽默 梦幻 红薯 稀奇 奥秘 苦楚 崇敬 欣慰
3、成语积累
翻来覆去 磨磨蹭蹭 哄堂大笑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我的第一本书",而是通“前几天一位诗人的来访”自然引出本文的话题。
2、"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它还有什么其它含义?
"我的第一本书"还表明了这第一本书在作者人生中的分量。
3、"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是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有怎样的理解?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它也指作者人生的每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4、"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如何理解这句话?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艰辛和沉重。作者自己家的生活是困窘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5、如何理解课文的最后两句话"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人不能忘本"的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既是作者的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6、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quot;的,现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三、思考问题:文中有哪三个人物最让人难忘?自选其中之一,虚构一篇小故事。
提示:二黄毛、乔元贞、老师"弄不成"。注意理解文中对这三个人物的描述。
中考解析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王籍《入若耶溪》中传世佳句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b.志南《绝句》中细腻地描绘出春雨霏微和春风柔和的句子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c.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表现他崇高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d.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明做学问必须把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诗句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答案为c项。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表现他崇高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2、(浙江省金华市、衢州市)下列成语的出处及作者搭配有误的一项()
a.水落石出--《醉翁亭记》--欧阳修
b.作*犯科--《出师表》--诸葛亮
c.心旷神怡--《岳阳楼记》--范仲淹
d.一鼓作气--《曹刿论战》--司马迁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答案为d项。"一鼓作气"出自《曹刿论战》,《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作者不是司马迁,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
3、(湖北省荆州市)选出说明有误的一项()
a.《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都是李白。
b.朗读"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一句时,"实在"、"赞美"要读重音。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者演技的高超。
d."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考点】:文学常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分析】:答案为a项。解答此题要对文章内容结构有整体理解,这样才能判断出c项和d项的对错。文学常识部分要注意积累,了解诗文作者、朝代等相关知识。《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都是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 篇15
【教学目标】
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例如:我们在七年级学过的《华南虎》。
2、读一读。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2、围绕这本书发生了那些故事?
3、你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同学情真、父子情深、生活情趣)
四、品味语言,探究人物
1、文中刻画的几个人物,你认为哪个人物刻画得最好呢?
2、教师进行学法示例,与学生一起品味“爸爸”这个人物形象:
(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3、运用这种方法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刻画得最好的人物,谈谈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的,人物的性格及人物的命运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例如:我、二黄毛、乔元贞、老师“弄不成”)
五、重点研讨、局部雕琢,深化主题
提问: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 (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3、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六、多元感悟,拓展提高
布置课下作业: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人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七、作业
展开想象和联想续写故事,可以是关于乔元贞,也可以是关于二黄毛的。
- 推荐阅读:
-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精选
- 我的第一本书(精选13篇)
-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通用13篇)
- 《我的第一本书》优化测控(通用14篇)
- 八年级下册基础知识训练——《我的第一本书》(通用12篇)
- 《我的第一本书》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7篇)
-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