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朗读视频

2024-02-28人围观
简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新课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但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期盼已久的事。2006年号称“天路”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了解这条铁路是怎样修建成的。  二、初读课文  1、指读课文,随时正音,并思考:   青藏铁路是条什么样的铁路?  2、交流。  三、默读课文,思考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那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新课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但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期盼已久的事。2006年号称“天路”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了解这条铁路是怎样修建成的。

  二、初读课文

  1、指读课文,随时正音,并思考:

  青藏铁路是条什么样的铁路?

  2、交流。

  三、默读课文,思考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困难 怎样克服 冻土难打隧道 昼夜观测 反复试验

  恶劣天气

  极度缺氧 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四、想象与交流

  房子吹到了,屋顶掀翻了,头被砸破了,脸流血了……可是队员们想到西藏人民的迫切期望,他们咬紧牙关,一遍一遍地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学生自由交流。

  五、交流有关资料

  正是这句口号时刻鼓舞着筑路大军,使这条铁路全线贯通。

  看照片,此时此刻你最相对筑路大军说一句什么?

  六、总结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难点: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绩。齐读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1)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2.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1)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2)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遇到的困难:

  困难(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困难(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5.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克服困难(1):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克服困难(2):

  “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6.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交流)。

  7.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简介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板书设计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天气恶劣 极度缺氧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生字新词。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3、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难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祖国的西部,有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那里群峰层峦叠嶂,湖泊纯净明亮,还有皑皑雪山绵延不断,那里的人们虔心信佛……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同学们猜的很对,是美丽神秘的西藏。西藏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自然条件的限制,高原人民只能长期固守自给自足落后封闭的生活。【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学习词语。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狰狞废寝忘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条怎样的铁路的。

  明确:青藏铁路工程从青海格尔木开始,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风火山隧道是青藏铁路中最难的一段。

  3、有媒体预言:只要风火山在,铁路就修不到拉萨去。但是我们读完课文,同学们告诉我这样的预言实现了吗?

  明确: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三)深入研读

  1、小组合作探究:自读课文4---9段,勾画出理解描写工程艰难和建设者如何克服困难的含义深刻的语句

  (1)建设者们面临的难题有哪些?(多年冻土、极度缺氧、恶劣天气)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①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

  ③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2、如果让你来评价他们,你会用什么样的评价词?

  明确:勇敢、坚强、智慧,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有恒心毅力的建设英雄。

  师总结:同学们,为了把铁路修到拉萨,10万筑路大军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克服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的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在雪域高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20__年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有力地还击了西方媒体的预言,让中国的筑路工人在世界上扬眉吐气。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拉萨,当时国内外都是一片质疑声。而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着信心与决心,在文中的四次出现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精神。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

  (四)巩固提高

  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小结:播放音乐《天路》,青藏铁路,不仅是一条天路,更是科技路、环保路、幸福路,民族团结路。

  作业:搜集与青藏铁路相关的资料相互分享。

  五、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传递出的精神才是本节课重点需要同学们去领悟的知识点。因此本节课我设计的重难点是体会文章重点词句,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因此,本节课在深入研读环节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能在合作的学习中不断体会情感,也能在合作学习中找准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顺利实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14个生字。

  【方法与能力】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情感与思想】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拓展与延伸】搜集资料,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重、难点突破】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拉萨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吗?看了题目,你们又想知道一些什么问题呢?

  提示:学生对于拉萨可能了解并不太多,但关于拉萨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学习本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第一个问题,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补充。而对于第十个问题,学生则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二、学习课文

  (一)激趣质疑:为什么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修的意义)?是如何修建的(中间遇到了哪些困难)(修建的过程);修成功了吗(修建的结果)?

  1、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与句子进行回答。

  提示: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意义: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是造福广大西部人民的幸福之路。如:

  “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越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东西部沟通往来和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2)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开凿风火山隧道、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部分要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来体会和了解具体的困难和人们是怎样克服的,进行自主学习,并从中体会到工人们修建铁路的决心之大和无穷的智慧。如:

  “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结合全文可以知道在海拔4 905米的风火山上,冻土层、冰岩都是“世界级”难题,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难怪西方媒体如此预言。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一个下马威!”

  “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下马威”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威势。文中指刚开工时,就遇到控制温度的难题: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增温则洞壁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这些困难,都属于世界级难题。

  3)修建成功:要求学生课下搜集青藏铁路通车的资料,进行交流。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说明了什么?

  提示: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次。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

  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拉萨,当时国内外都是一片质疑声。而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着信心与决心,在文中的四次出现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

  5)你知道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吗(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二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你能说说作者在文中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吗?

  提示:这篇通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作者主要采用这样几种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逞凶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建设者的无私、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题目导入新课:

  师: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大家请看,这个题目里有一个地点,是——拉萨。根据课文预习,谁来介绍一下拉萨?

  预设学生介绍拉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海拔3658米.它是祖国西南边陲的重镇,历来是西藏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藏传佛教圣地。拉萨素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俗民情独特、名胜古迹众多、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

  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觉生字词,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自觉生字词,不懂的做标记。

  2、默读课文,思考:(1)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学生默读勾画。

  出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3、学生交流预设:生1:这条铁路穿越的世界屋脊,这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生2:我觉得修铁路的路程好远,修建好难啊。

  师:你们说是很有道理。现在谁来读一读?把你心中的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课文。

  师:那么在青藏铁路施工的过程中,筑路工人遇到了哪些巨大的困难?又是如何战胜的呢?用横线画出。用波浪线画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9自然段,把你的体会写在句子旁边,再和同桌好好交流交流。(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三、品词析句,学习表达:全班交流: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9自然段,把筑路工人遇到的巨大困难用横线画出。又是如何战胜的呢?用波浪线画出。把你的体会写在句子旁边,再和同桌好好交流交流。(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一)研读“困难1”冻土层(板书)

  1、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预设:生1: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冻土区,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前面,施工难度极大。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渣子。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我从这句话体会到想要在多年冻土区开凿隧道难度极大,在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眼里,都是无法做到的,也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衬托出西部建设者遇到困难的那种勇敢,实干的精神。

  生2:“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我体会到,工程刚开工,就遇到控制温度的难题,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增温洞壁就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这些困难都属于世界级的难题。作者还采用的拟人的手法,说明冻土层给筑路工人带来的巨大困难。

  2、师:我们的筑路大军面对多年的冻土区,退缩了吗?他们是如何战胜这个困难的?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预设:生1:我从“昼夜、反复、终于”这些词理解到科技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终于战胜了困难;

  生2:我从“逞凶一时”看到,这只是暂时的困难,筑路大军经过努力,克服冻土层这个世界级难题,也说明筑路大军很乐观。

  3、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师: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二)研读“困难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1、预设:生1:我从“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刚刚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的发电机房,屋顶的铁皮瓦竟不翼而飞。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中的“刚刚、一夜之间、竟、转眼间”这些词语感受到这里的天气极其恶劣,变化很快。

  生2:我从“风火山海拔4905米,这里空气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隧道越掘越深,洞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不及。工人们身背的氧气瓶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突击队员个个胸闷气短,头痛腿酸。两个人使用的风枪,现在四个人才能抱起来。劳动效率迅速下降。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体会到这里极度缺氧,不仅劳动效率迅速下降,筑路人的生命都得不到保障。

  2、师: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面对含氧量不到平原一半的极度缺氧这样巨大的困难,我们的筑路大军退缩了吗?他们又是如何战胜这些困难的?

  攻克恶劣天气和缺氧:(课件出示)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体会:引导理解科技人员为了战胜困难,忘记吃饭,忘记睡觉,不分昼夜的实验着,工作着,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抓拟人句。

  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3、感情朗读。

  师小结:恶劣的天气和极度缺氧让筑路大军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但我们的筑路大军没有退缩,他们的心中始终有着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觉得筑路大军能一次又一次的战胜困难,他们靠的是什么?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精神?

  (三)研读决心信心:

  预设:科技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工人的勇气和毅力、吃苦耐劳、积极乐观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文中有一句话,“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在文中出现多次,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它有什么作用?

  预设:生1:这句话既是文章的题目,又贯穿文章的始终,是文章的线索。

  生2:这句话表明了筑路大军的决心和信心,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志向,所以,他们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师小结: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

  板书设计: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困难解决精神

  冻土层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吃苦耐劳

  恶劣天气无私奉献

  极度缺氧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乐观向上

  科学创新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6

  【教材简析】

  这又是一篇歌颂新疆建设者的感人力作。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西部建设者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修筑了青藏铁路的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昂扬的向上精神和英雄气概。字里行间包含了对西部建设者们的歌颂与赞美。

  学习这篇文章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在脑海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三是对西部大开发有更多的了解。

  【教学建议】

  1、可让学生自读《詹天佑》,进行比较阅读。如,詹天佑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下,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今天中国人修建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詹天佑率领工人们顽强拼搏,以创新设计和吃苦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西部建设者凭着科技和奉献精神,攻克了世界级难题。从比较中感受到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发展,今非昔比的繁荣昌盛。还可引导学生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2、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兴趣,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浏览“青藏铁路网”,关注青藏铁路的建设情况。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应该结合前两篇课文,凭借阅读提示的内容,去自行读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个性的学生差异,鼓励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推进学生自学。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称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学习这篇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4、继续增加对西部开发的了解。

  【教学重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2、学习本课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增进对西部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西部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及拉萨等方面的资料。

  2、教师收集有关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出示拉萨的图片或影象,师简介拉萨概况,学生初步感受。)

  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资料,现在就你们收集的资料,你也来谈谈你心目中的拉萨好吗?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了解拉萨这个城市。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党中央决定在2001年的10月18日开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板书课题: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师生共同读题。

  (从介绍拉萨这个城市入手破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二、结合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

  师生交流,明确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脉络

  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以批注。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四次出现。

  四、再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句子

  师: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五、共同探究,体会修筑困难

  出示句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⑴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⑵ 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⑶ 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⑷ 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感受那种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进行施工的现场。

  (借助一些图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严峻,进一步体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何等不容易的事”。)

  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⑴ 理解词语:

  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⑵ 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3、指导朗读第8、9自然段,感受天气恶劣,又特别,又凶险,又繁重的施工现场。

  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一些感性的材料,使学生的联想,入情入境,激起深切体会。)

  六、品读文章,称赞挑战精神,置留作业

  1、再一次感读全文,要把自己的豪迈建立在建设者的勇克难关,顽强拼搏之上,共奏生命强音,谱写铁路建设史的新篇章。

  2、把此时你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和同座商量一下,尽情抒发你对建设者们的崇尚、爱戴、赞美之情吧。

  3、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

  (生动笔写。)

  (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七、练习设计

  1、用“∨”选择加粗字的读音:

  妖(rāo náo)﹙suì shuì﹚道 机﹙jiè xiè﹚      青﹙zàng zhàng﹚ 狰﹙níng líng﹚ 巍﹙wèi wēi﹚

  2、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

  用一杯水去营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帮助不大,无济于事。(    )

  顾不得吃饭,忘了睡觉。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    )

  3、写出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多次在文中出现,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补充】

  青藏铁路简介: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是被人们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铺轨建设的决战之年,年底将完成铺轨工作,2007年7月将正式通车运行。青藏铁路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民族意义、地区意义,也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4继续增加对西部开发的了解。

  教学重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2.学习本课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增进对西部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西部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及拉萨等方面的资料。

  2.教师收集有关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出示拉萨的图片或影象,师简介拉萨概况,学生初步感受。)

  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资料,现在就你们收集的资料,你也来谈谈你心目中的拉萨好吗?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了解拉萨这个城市。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党中央决定在20__年的10月18日开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板书文题师生共同读题

  [从介绍拉萨这个城市入手破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二、结合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

  师生交流,明确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脉络

  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以批注。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四次出现。

  四、再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句子

  师: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五、共同探究,体会修筑困难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③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④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感受那种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进行施工的现场。

  [借助一些图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严峻,进一步体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何等不容易的事。”]

  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③指导朗读第8、9自然段,感受天气恶劣,又特别,又凶险,又繁重的施工现场。

  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六、品读文章,称赞挑战精神,置留作业

  1.再一次感读全文,要把自己的豪迈建立在建设者的勇克难关,顽强拼搏之上,共奏生命强音,谱写铁路建设史的新篇章。

  2.把此时你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和同座商量一下,尽情抒发你对建设者们的崇尚、爱戴、赞美之情吧。

  3.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

  4.可让学生自读《詹天佑》,进行比较阅读。如,詹天佑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下,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今天中国人修建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詹天佑率领工人们顽强拼搏,以创新设计和吃苦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西部建设者凭着科技和奉献精神,攻克了世界级难题。从比较中感受到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发展,今非昔比的繁荣昌盛。还可引导学生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5.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兴趣,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浏览“青藏铁路网”,关注青藏铁路的建设情况。

  练习设计

  1.用“√”选择带点字的读音。

  妖娆(rāonáo)隧﹙suìshuì﹚道机械﹙jièxiè﹚青藏﹙zàngzhàng﹚狰狞﹙nínglíng﹚巍峨﹙wèiwēi﹚

  2.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

  用一杯水去营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帮助不大,无济于事。

  顾不得吃饭,忘了睡觉。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3.写出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多次在文中出现,起到什么作用?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8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描写童年的儿童诗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在教学的时候,我通过让学生理清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怎么样克服困难的来体会西部建设者排除困难的决心。还让学生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课内外的结合,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9

  一、对句子的理解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次。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

  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拉萨,当时国内外都是一片质疑声。而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着信心与决心,在文中的四次出现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

  2、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越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东西部沟通往来和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3、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结合全文可以知道在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上,冻土层、冰岩都是“世界级”难题,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难怪西方媒体如此预言。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4、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一个下马威!

  “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下马威”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威势。文中指刚开工时,就遇到控制温度的难题: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增温则洞壁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这些困难,都属于世界级难题。

  二、对词语的理解

  银装素裹:素,没有染色的。裹,包,缠。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文中指风火山被冰雪覆盖的样子。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文中指保温大棚被狂风破坏而零乱不堪的场面。

  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丢失。文中指风火山上的天气极其恶劣,狂风能将屋顶的铁皮瓦刮走。

  劈头盖脸: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文中指气候恶劣,不给人们任何预防和躲避时间,一场冰雹就突如其来地袭击了筑路大军。

  杯水车薪: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文中指风火山海拔高,氧气含量不到平原的一半,氧气瓶所提供的氧气满足不了人正常的生理需要。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形容勤奋专心。文中指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为攻克世界级难题勤奋工作。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4.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教学重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2.学习课文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增进对西部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西部的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查找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及拉萨等方面的资料。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回忆:詹天佑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下,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今天中国人修建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詹天佑率领工人们顽强拼搏,以创新设计和吃苦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西部建设者凭着科技和奉献精神,攻克了世界级难题。从比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发展,今非昔比的繁荣昌盛。

  2.我们今天来学习第4课,教师板书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4.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6.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出现了几处?(四处)

  三、品读体验

  师: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2)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4)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感受那种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进行施工的现场。

  [借助一些图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严峻,进一步体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何等不容易的事。”]

  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1)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2)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3)指导朗读第8、9自然段,感受天气恶劣,又特别,又凶险,又繁重的施工现场。

  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四、巩固延伸

  1.再一次朗读全文,要把自己的豪迈建立在建设者的勇克难关,顽强拼搏之上,共奏生命强音,谱写铁路建设史的新篇章。

  2.把此时你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和同桌商量一下,尽情抒发你对建设者们的崇尚、爱戴、赞美之情。

  课堂作业

  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

  板书设计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重重困难天气恶劣一一克服

  极度缺氧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认知“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布置

  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身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今天,俺们所要学习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果。

  齐读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三个方面)

  (1)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1)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2)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第二个问题。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强调了这一点。)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同学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遇到的困难:

  困难(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困难(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5.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克服困难(1):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克服困难(2):

  “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6.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交流。

  7.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一起心愿!”

  五、归纳总结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胜利。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假如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建设者!

  板书设计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重重困难天气恶劣一一克服

  极度缺氧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片断】

  师: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下面请大家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生:交流: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读提示的要求,自学课文,可以用笔在书上勾画出你想要的答案,也可以在重要的句子旁边做批注。

  (生按要求自学。此时有一学生举手发问。)

  生:老师,课文说要把铁路修到西藏的拉萨,为什么这条铁路叫青藏铁路,而不叫西藏铁路?

  师:现在我们的学习内容是弄懂自读提示提出的学习要求,你这个问题,等一会解决我们再来解决,好不好?

  (生坐下继续自学。)

  【教学反思】

  自学中出现这种情况是我始料未及的,在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来了解青藏铁路的各方面情况,而单单忽略了它的命名问题,所以此时学生给提出的问题,一时之下,没有想出准确的答案,而我的回答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给自己留下空间来思考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从这一点我看到了自己课前准备工作的欠缺,也缺少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课堂机智。现在想来,如果当时能够创设“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轻松氛围,大胆承认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不了解,与学生们共同寻求答案,一定会增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敢于发表意见的信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逐渐变成一种乐趣。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13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归州香溪小学 梅全喜】

  〖浅谈“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操作策略·给学生以探究的话题,激活思维·紧扣课型,巧妙提问〗

  有的课型全文的中心表达比较集中,写作对象及其特点比较鲜明,新课前可以直接置疑。由疑问直扣中心和重点,来理解主要内容,明确写作目的,体悟文本情感。

  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可引导置疑“工人是怎样修路得?”“修这条路有什么作用?”“祖国修得铁路很多,为什么要写修这条路呢?”问题有了,学习内容就明确了,后面的教学就不言而喻。

  【山东省威海市长征小学 宋笑然】

  〖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初步探索与实践·阅读教育生活化〗

  过去阅读教育中教师只注重了书本知识的教育,把书本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能按照书本“人云亦云”,缺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使课文内容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抽象、复杂、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临其境,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多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发展,提高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每一篇课文都是用语言文字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对课文中的生活信息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以致不能在头脑里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想象不到课文所描述的生活画面,得不到主观感受,引不起兴趣,因而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中,让学生在课前查阅了拉萨的位置和青藏高原的自然情况,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那里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因而课堂上,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便能够深刻理解了筑路工人修筑铁路环境是多么恶劣,在世界屋脊修筑了一条开创历史先河的铁路需要克服多少困难,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对筑路工人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充满了的赞美和景仰之情,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福建省福州市凤乐小学 杨 芬】

  〖引导学生搜集利用资料 提升语文教学实效·搜集呈现资料,让阅读教学锦上添花·资料用于激活文本内容〗

  在学习《丝绸之路》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丝绸之路”地理路线、贸易情况、出使西域的历史名人故事等资料,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在世界版图上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过路线,介绍这条商贸大道的历史作用和“丝绸之路”之名的由来。详实的资料,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了解了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施工的艰难后,我发起了给青藏铁路命名的比赛。孩子们的命名还真有几份创意。

  谌思捷:英雄路,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克服了前所未有的重重困难,难道他们不是英雄吗?

  陈民哲:神工路,这样一条难以施工的铁路胜利建成,简直就是鬼斧神工!

  邓兴航:富强路,虽然这个名字很老土,但正是有祖国的富强才修成了这条路;有了这条路,祖国会更富强。

  肖选睿:天路,因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

  董培源:汉藏路,因为它使藏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更加情深谊厚。

  ……

  此时,孩子们正和我一起把爱国建国的心路铺到灵魂深处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准备:课件、板书简笔画:崇山峻岭中铁路通天、板书课题

  教学过程:

  课件播放《天路》。

  师:听过这首曲子吗?名字叫作——生:《天路》。在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旁边板书:天路。

  师:这支歌是献给青藏铁路的英雄们,(课件出示铁路工人图片图片)因为他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一个伟大的世界奇迹:修筑了世界上海拔最高(5072米)、线路最长(1956公里)、穿越冻土里程最长(550公里)的青藏铁路,(课件图片)就是它被称作:天路!让我们乘上飞奔的列车去感受那里曾经发生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好不好?

  师:自由读书,遇到生字,想办法解决。

  师:想一个词,精练地概括你读后的想法或感受。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性的让学生上来板书(奇迹、伟大、艰难、英雄、智慧……)

  师评价:读书有所思考,用心读了。

  师:“艰难”一词,从何谈起? 

  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文字: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冻土区,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面前,施工难度极大。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

  师:再读,从这段文字的哪些词语感受到“艰难”了?

  生交流……师补充资料:(多年:风火山是一座万年冰山。复杂:部分坚冰厚度达100多米,大约15层楼那么高。 难度极大:风火山又有鬼魅山之称。)

  师:体会到艰难了吗?你能读出艰难吗?抽生读……

  师:所以一些西方媒体怎样预言?(课件出示课文文字: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

  师:你怎么理解他们的这种说法?生……

  师:一方面肯定了风火山确实是艰难重重,另一方面外国人对中国铁路事业表现出了极度的不信任。

  师:面对外国人的质疑,面对这样艰难的路况,我们的筑路大军退缩了吗?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给课题加红色感叹号!

  师:但是,风火山,这被称为鬼魅的万年冰山,哪里会那么容易投降?它更是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甚至威胁到了筑路大军的生命。

  生交流课文: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刚刚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的发电机房,屋顶的铁皮瓦竟不翼而飞。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师:我们的筑路大军常常面临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最高风力达十三极。什么感受同学们?生……

  师:但是想到党中央的信任,想到西藏人民的期望,心中坚定着一个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师读第一句:恶劣的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抽一生接读。

  师: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恶劣的天气,有独特的感受?生谈……

  师:同学们的感受很真实,把你的这种感受带到课文的朗读中,好吗?抽生读……

  师评价:就是这样,体会着语言文字的意境,再给合自己的感受,就能把课文读出感情。

  师:筑路大军面临的岂止是恶劣的天气?举手示意生交流课文。

  课件出示课文文字:风火山海拔4905米,这里空气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隧道越掘越深,洞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让他们始料不及。工人们身背的氧气瓶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突击队员个个胸闷气短,头痛腿酸。两个人使用的风枪,现在四个人才能抱起来。劳动效率迅速下降。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师: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随时都有牺牲生命的危险!

  师:什么威胁到了队员们的生命?生……

  师走上讲台: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在“艰难”前面加个什么词?

  根据学生的交流,在“艰难”上面或前面板书:(非常、特别、十分、太)

  师:在狰狞的风火山上,进行着一场人与自然的斗争,一场科技与困难的斗争,更是一场意志的斗争!最终,在科技人员的智慧面前,在队员们高昂的斗志面前,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隧道在一点一点地延伸。  

  屏幕出示课文句子:“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筑路大军斗志高昂,隧道在一点一点地延伸。”

  师:此时,队员们看到了希望,他们会怎么想?(一定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高兴)

  师:打败了巨大的拦路虎怎能不(高兴),(高兴)地读。

  生:(兴奋)

  师:一次次地让它低下了高傲的头,怎能不(兴奋),(兴奋)地读。

  生:(骄傲,自豪)

  师:是呀,隧道在一点一点地延伸怎能不(骄傲,自豪),让我们一齐骄傲地读。手势表扬。

  师:同学们先前还写上了伟大、英雄、智慧、勇敢这些词,课文哪里激发了你这样的感受?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课文文字:但是,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指挥部与北京科技大学组成联合攻关组,向这一新的难题发起攻击。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师:同学们,读书,可以通过感受重点词来帮助理解课文。现在,小组讨论,在书上圈出你有所感所想的词语。与同学交流……

  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纵深引领划线的词语和句子。(当学生谈到“反复”一词时,让学生找出与“反复”这个词类似的一个句子:“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

  师:失败了不灰心不放弃,调整作战方案,重头再来!同学们,你们说这是一批怎样的建设者?

  根据学生的交流,师在“伟大”一词下面板书:(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执着、不怕苦不怕累……)

  师: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才彻底改写了“出国易,入藏难”的历史,西藏才真正走向繁荣富裕。同学们,再次面对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铁路工人,(课件铁路工人图片)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生交流……感受得好,表达得妙,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把掌声献给你也献给平凡而伟大的铁路工人!

  出示课文文字师读,读出喜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200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

  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

  师:同学们,此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喜悦的)师引生读: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

  (高兴的)师引生读: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

  (骄傲的)师引生集体读:同学们,青藏铁路这条“巨龙”在不断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

  师:去掉“终于”这个词你再读,有什么感觉?

  师:就两个字“终于”,体现着条件的艰难,体现着队员们的坚强。

  播放青藏铁路开通仪式录相。

  师: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线开通,是当今世界上装备最豪华的旅游列车。因其最高点海拔5072米,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铁路”,又因其独具特色的环保设计,又被称之为中国第一条“环保铁路”。 它的建成通车对推进青海、西藏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的生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师:同学们,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吧,让我们一起踏上这神奇的天路。

  播放青藏风景图和歌曲《天路》。

  师伴随着课件播放的美丽的青藏风景图:辽阔的天空,巍峨的雪山,珍贵的动物,今天的青藏高原分外壮丽、妖娆、喜悦。当我们站在青藏高原之巅,站在朱穆朗玛之巅,可以骄傲地告诉全世界:(指板书,齐读:我们把铁路修到了拉萨去!)同学们,也让这条青藏巨龙捎去我们对藏族同胞的祝福,好不好?把你的祝福写到心愿卡上吧。

  生伴随着《天路》歌曲自由抒发情感。

  抽生交流,贴到黑板上课前板画的通天铁路旁边。

  师:同学们,让这神奇的天路把我们的祝福送到拉萨去!下课。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反思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阅读课文,文中生字词较多,所以虽然是略读课文,我还是带着学生读书,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正音,边读边质疑,相机理解文章中的成语和生僻的词语。等我认为学生基本能读懂文中的字词后,便让他们再自由读全文。这样不知不觉读了一节课,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内容也基本理解了,因此在第二课时教学时,让学生回答修路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克服的这一问题时,学生准确地回答出来了,而且能分析出他们克服困难靠的是什么,从而理解了筑路人的精神品质,回答得还很精彩,我上得也轻松。同时顺利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完本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一是感觉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读真的是根本,这是我们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法宝,再难的课文只要教师花精力让学生去读,只要学生读懂了,理解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要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 二是我认为即使有些课文是略读课文,但不能千篇一律的略过,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基础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以学生有所得为教学目标。我们教每一篇课文都需要教师先读到文本中去,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学生理解起来是否困难,然后灵活地确定教学思路。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有一些环节还需要注意,比如教师说的还有些多,教师的评价语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些问题。

  • 推荐阅读: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精选7篇)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通用22篇)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通用18篇)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精选15篇)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1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2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