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长征》节选 长征节选的主要内容
《长征》节选 篇1
之四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学习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具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绘有红军过雪山的挂图。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指名读第六组“导读”。说说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这一组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长征》
这首诗是毛主席1935年10月写的。(板书:长征1935年10月)
2.出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图,简单介绍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消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历尽艰苦,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比如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穿过草地等,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逶,读w5i,不要读成w7i;迤y0,不要读成y@;磅,读p2ng,不要读成b4ng;礴,读b$;丸,读w2n;岷,读m0n,不要读成m!n。
2.提出不懂的问题。(视情况作解答,大多放在讲读诗句过程中解决。)
四、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五、理解诗句。(先同座试讲,再指名逐词逐句讲解,教师酌情指导。)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指红军在长征中遇到无数的艰难困苦;“只等闲”只当作平平常常之事。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解释一下。
(3)红军为什么把无数艰难困苦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因为红军有英勇豪迈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乌蒙”指“乌蒙山”。“五岭”“乌蒙”是上一句诗中“千山”的代表。
(2)“逶迤”,形容山脉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磅礴”,气势盛大。“逶迤”“磅礴”说明“五岭”“乌蒙”的险峻雄伟。
(3)“腾细浪”,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走泥丸”,滚动着的泥丸。在红军眼里,险峻雄伟的高山就像是细小的波浪、滚动的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云崖”,指金沙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云崖暖”,金沙江水流很急,激浪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桥下水流湍急,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叫人看了心惊胆寒,所以说“铁索寒”。
(2)简单介绍红军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的经过,帮助理解这两句诗。
(3)从“暖”和“寒”这两个字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含义?(从“暖”中可以体会到战士们的喜悦心情,从“寒”中可以体会到长征的惊险悲壮。)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处,山顶终年积雪,称为大雪山。“三军”,指整个军队。“开颜”,就是笑。
(2)出示绘有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
(3)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六、练习朗读。先各人练习,再指名朗读,要读得准确、流利。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将生字抄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岷山尽开颜万水千山
(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有错的课后订正。)
二、指名讲解听写的词语。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这是一首七律诗,每句七个字,在节奏上是每句四顿。读时应按以下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教师范读。注意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3)学生自练,再指名朗读。
四、指导背诵。
1.指名试背。
2.齐背。
五、读了这首“长征”诗,你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学生谈具体一些,特别是要说清楚自己是怎么从诗句中体会到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伟大的友谊》。
《长征》节选 篇2
〈 长 征 〉
教学要求:
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 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
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
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
“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 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 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 板书:惊险悲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 板书:无限喜悦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 、 、和 、两次战斗,以及 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红军 和 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
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 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万水/ 千山/ 只/ 等闲。 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 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 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 ·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略)。
附板书:
15 长 征
1935年10月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大无畏精神
总写 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闲。 英勇豪迈气慨
五 岭 逶 迤 腾 细 浪,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不怕艰难险阻金 沙 水 拍 云 涯 暖, 欢快心情分述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惊险悲壮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无限喜悦
附: 《长征》学习辅导资料
1、“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四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2、“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3、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
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佯攻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4、飞夺泸定桥(小学语文第10册15课)
大渡河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横跨东西两岸,又叫铁索桥。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寒气逼人。
5、“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长征》节选 篇3
评价表检测题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4分)蓦地( ) 哽咽( ) 篝火( ) 分外( )冤枉( ) 踉跄( ) 和着口琴声( ) 吓得一怔( )2.“然”可以作副词或形容词后缀,如“突然”“显然”“凛然”“欣欣然”“飘飘然”等。请你先根据字面揣摩一下下面几个词的意思,然后再查阅一下词典,看看自己揣摩得是否正确。(4分)(1)猝然:________ (2)惨然:________(3)愕然:________ (4)毅然:________3.写一段话,创设一个情景,把下面几个词用上去(不超过100字)。(8分)翩翩起舞 万籁俱寂 情不由己 异口同声4.辨字组词。(4分) 认真阅读前一段《泥泞的草地》这一部分,完成下面的练习。5.这一部分开头有一特写镜头:草地上倒下各种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的红军烈士。请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在“红军烈士”前加“头向着北”和“拼命挣扎前进”两个修辞语?(5分)6.少奇同志为什么会冤枉警卫员?你能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吗?(6分)7.彭德怀在“掏出手枪,对准战马”之前有一段时间“久久不语”,你能不能揣摩一下彭德怀此时的心理活动,用五六个句子把它表达出来。(6分)8.警卫员以身护马,伸出双手大声喊:“不!不!……”之后,电视镜头上是“长时间的静寂”。请你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讨论,此时,、彭德怀同志、警卫员同志各在想什么?然后再互相评定一下,看谁的答案最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也最符合剧情的发展。(9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彭德怀同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警卫员同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彭德怀:“知道了!少奇同志,周团长是攻占娄山关的英雄,为革命已经失去一条腿,如今……”他说不下去了。彭德怀同志为什么说不下去了?“如今”后面的省略号可能省略了什么话?(6分)10.写文章要讲究前后照应。找一找,在前一段《泥泞的草地》这一部分里,有哪些情节是与后面三个部分中的内容互相照应的(至少找出两处)。(8分)综合题1.本文是电视文学剧本(节选),文中人物的台词和动作极具个性化,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人物个性化的台词和动作。2.作者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请联系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场景是如何为内容服务的。参考答案基础题1.mò yè gōu fèn wang liàng qiàng hè xià 2.(1)突然;出乎意料。(2)形容悲惨的样子。(3)形容吃惊。(4)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3.能用这些词,并表达流畅即可。 4.组词正确即可。 5.这两个修饰语表明红军战士北上抗日的大无畏的坚定信念,他们可以倒下,可以牺牲,但北上抗日的信念决不动摇。 6.彭德怀:“我早就留意了,他偷偷儿地把自己那份儿炒面分给你我吃了!”(注意“偷偷儿”一词) 7.要抓住彭德怀同志当时的矛盾心理进行揣摩分析。8.答案只要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符合剧情的发展即可。 9.因为彭德怀同志内心非常痛苦,所以说不下去了,省略的话可能是“如今他又要为革命献出生命”。10.(1)彭德怀:“何止我们在饿肚子啊!主席也断了粮,昏迷中的恩来同志也没有吃的……”照应了后面《草地之夜》中毛泽东同志的话:“同志们!叶剑英同志给大家送粮来了,快起来吃饭了——”。(2)彭德怀同志掏出手枪,准备杀马的情节照应了前一段《泥泞的草地》中“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的情节。(3)结尾彭总和关于周团长的对话照应了《草地水塘旁边》周团长爬进水塘赴死的情节。(其他的只要正确均可)综合题1.面对彭军长饿极而栽倒在草地上的情景,先是命令警卫员弄炒面,继而生气地批评警卫员,当得知冤枉了警卫员后,又“抚摸着警卫员的身体”赔礼道歉,这些富有个性的言行,充分展现了急人之难、官兵一致、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能这样举出一例,且分析正确,表述清楚的,等第是优;能举出一例,分析正确,但表述一般的,等第是良;能举出一例,但分析一般,表述一般的,等第是中;不能举出具体人物,且分析一般,表述不清的,等第是下。2.作用是:一是为剧情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空间舞台;二是以自然环境来表示某种寓意。能答出两点,并表述清楚的,等第是优;能答出两点,但表述一般的,或答出其中一点,且表述清楚的,等第是良;能答出其中一点,且表述一般的,等第是中;没有答出一点,且表述一般的,等第是下。
《长征》节选 篇4
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的意思,了解每一句诗描绘的情景。能按诗句的停顿读诗。
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初步按照诗句的停顿读诗。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读懂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全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逐句讲解,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读一句讲一句,先说说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反复读全诗,讨论、交流。
1.说出你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的理解?这句诗表达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品质?
(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是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战士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这是实际上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这是红军战士眼里的山。这样对比来写,写山的大,表现出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面对的艰难困境;写山的小,表现出红军把这些艰难困苦当作平常的事,反映出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暖”一“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打着两岸,给人一种暖的感觉。当红军来到大渡河时,河上的泸定桥上只有十三根铁索。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沪定桥横空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军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惜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三)读全诗,展开想象,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意境和自己读后的感受。
(四)用自己的话练习说说这首诗的大意。(请注意不要把“大意”说成“译文”也不要和“概括全文内容”相混淆。“大意”应该是:①以诗句所述及的内容为主,但可适当地增加一些实际存在而诗句没有提到的内容。②能够反映诗句所描述的人、地、事的基本面貌,比较直接具体。③叙述次序不必和诗序一样。这首诗的大意可以这样概括:红军不怕长征途中遇到的千难万险,把跨越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绵延四省;乌蒙山气势雄伟,然而红军战士却把它们看成是微波细浪和小小的泥丸。红军战士以喜悦的心情和旺盛的战斗热情巧渡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以大无畏的精神飞夺天险泸定桥。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无数次大小的战斗。当翻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艰苦卓绝的斗争,展望无限美好的革命前景,红军战士怎能不喜笑颜开呢?)
(五)试给全诗分段写段意。
(全诗共八句,每两句一联。第一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篇。第二联、第三联的诗句承接上联展开,使“难”、“万水千山”和“不怕”、“只等闲”有了具体事例。第二联写山,第三联写水。第四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全诗。)
(六)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这首诗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中心思想: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
(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八)背诵这首诗。
(九)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长征》节选 篇5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
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⑴根据回答板书:分述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板书: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板书:无限喜悦
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次战斗,以及________________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红军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万水/ 千山/ 只/ 等闲。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略)。
附板书:
15 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大无畏精神
总写 万水千山只等闲。 英勇豪迈气慨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涯暖, 欢快心情
分述 大渡桥横铁索寒。 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无限喜悦
《长征》节选 篇6
教学内容: 11课《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
(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
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
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
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6、读出这种心情。
7、理解: 更喜 尽开颜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8、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
2、(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略)
《长征》节选 篇7
六年制十一册《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五年十月写的一首七律诗,全诗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毛主席用他那如椽的巨笔,抒发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段革命家的豪情胸怀,给我们挥洒了一幅幅长征途中的壮丽画卷。郭沫若曾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与诗之情感呢?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之以情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学生的学习,也是首先从感受开始的。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1、谈话激情。“同学们一定都知道《马背上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所述的长征故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个个都是钢铁汉,他们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了革命的决定性胜利。毛主席为此写下了这首《长征》诗,这是一曲对英勇的红军战士的热情赞歌”。这是上课伊始,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调娓娓道来,学生一上课就聚精入情,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感导入诗歌之情中了。
2、视听激情。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学生的感知是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情感。《长征》一诗配有插图:昏晦的穹苍下,一支红军队伍行进在冰雪覆盖的山岭之中。他们顶风冒雪、你帮我助、勇往直前,恰似冰天雪地之中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同时,教师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雄浑高昂的曲调,惊心动魄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感受,学生凝神视听,入情入境。
3、范读激情。叶老曾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范读正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以教材的字里行间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美读,正确、示范性地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教师范读《长征》,那高亢激昂、抑扬顿挫的朗诵可把诗之恢弘、雄浑和谐壮美的韵律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使学生对诗文生趣动情,也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极好的榜样。
二、析词解句,悟之以情
有人说:“语言文字实际上是作者情感的符号。教学中教师必须恰如其分地把握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愫,把倾注在文中诗人的情挖掘出来,让学生悟之以情。例如教诗中颔联:“逶迤”、“磅礴”、“五岭”、“乌蒙”等词意后设计以下提问:“五岭”与“细浪”、“乌蒙”与“泥丸”有联系吗?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悟出了用“逶迤”、“磅礴”形容“五岭”、“乌蒙”,是极力往大处说,愈说得大,愈见远征之难,而“细浪”、“泥丸”又尽量往小处说,愈说得小,愈见红军不怕艰难的顽强精神。加之运用“走”、“腾”两动词,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活画出“五岭”、“乌蒙”的雄姿,进而衬托出红军战胜困难的战斗英姿和豪迈气概。由此可见作者造境之宏壮、气魄之伟大、想象之超凡,令人叹服。这样学生在理解了诗意、体验了诗情后,才做到了诗人、诗情与学生之情三情相融。
三、品味吟诵,抒之以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毛主席的《长征》无论是从诗的意境、情韵,还是锤词炼句都是堪称光辉篇章,这样的好诗令人情绪激昂、百读不厌。教师应让学生在反复吟诵、反复思考、反复品尝中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放的情怀,只有如此熟读精思、口诵心惟,才能以声传情、抒之以情。
《长征》节选 篇8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14课《长征》。
一、教材分析
《长征》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14课,本课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追念起长征中赤军所走过的万水千山,所履历的艰巨崎岖,心潮汹涌写下的诗。纵观全诗,魄力磅礴,魄力雄伟,格调奋发,笔力雄健。本课的内容无论是在本单位照旧本册书以致整个小学语文课本,都有偏紧张的职位地方和作用。
二、学情阐发
五年级的学生比力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颖的事物吸引,想象力富厚,他们的头脑积极性容易被引发出来。同时,对赤军长征的内容有肯定相识,好比在曩昔学过《丰碑》、《倔强的小赤军》、《飞夺泸定桥》等,还通过影视、文学作品相识了长征。但缺乏对长征费力进程完备的学习,缺乏对长征精力的感觉和体验。再加上这首诗的期间配景离学生的生活年月比力远,学生要掌握诗中的头脑情感有肯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漾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诗这种题材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透过诗句领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五、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学法指导,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写法,体会感情。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体会诗境。
六、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为“了解背景,走进长征——放手阅读,感知长征——细读鉴赏,深入长征——回归全文,升华长征——拓展延伸,学习长征”五个环节。
(一)了解背景,走进长征
教学伊始,我借助长征路线图,激情概括红军长征的艰难及诗文《长征》的创作背景。紧接着,欣赏《长征》诗文范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通过铺垫史实背景,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在学生中营造阅读期待。
(二)放手阅读,感知长征
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由地朗诵全诗,尽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梳理、引导、点拨。通过汇报、交流、更正,让“三军、更喜、等闲”这些词语在课堂上理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腾细浪、走泥丸、铁索寒”这些难理解的词语,把它们提出来作为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待集体在进一步的读书交流中解决。通过放手让学生读通、读顺诗句,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三)细读鉴赏,深入长征
此时,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领略本诗的意境。
1、小组研究,互动感悟。
新课标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将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长征资料,对照诗文研读,在学习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尝试互相解答对诗文的质疑。教师热情鼓励,参与评议,然后小组汇报、集体交流。如有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读懂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全诗;有的小组说出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的诗意,并告诉大家是运用了强烈的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还有的小组发现了“暖”和“寒”表达了红军战士截然不同的心情。同时教师适时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当那连绵不断的五岭、气势宏伟的乌蒙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对“逶迤”“磅礴”也就理解了;当学生看了巧渡金沙江后,笑了,这一笑,对云崖暖的理解也就到位了;当学生看了大渡河上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是那样激烈、悲壮,对于铁索寒自然会有所感悟了。学生潜心会文,自主思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导航者和合作伙伴,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视频再现,拉近距离。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我通过三段视频分别展示那些惊心动魄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分别是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这些视频直观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3、创设情境,品读感悟。《长征》仅有八行56个字,但它记录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沉重和深远。如何让学生读“厚”——透过这八行56个字与伟人毛泽东一起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如何让学生读懂长征之难,领悟到红军藐视困难、克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围绕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展开,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以读悟情,以情激情。如:“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既是《长征》这首诗的点睛之笔,又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因此,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丰富的情境。以“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为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斗,然后试着用一个词概括,学生说出了“险”、“欢乐”,老师适时点拨:正因为高兴,所以战士们看到金沙江的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心里暖洋洋的,读出他们的心情!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每天都有战友的牺牲,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读!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我们的伙伴一个都没少,心里都乐开了花呀,读!在老师动情的描述中,学生和诗人的情感落差缩小,情感间距拉近,他们在激情朗读中感同身受。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他们细细品读了每一句诗,并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回归全文,升华长征
《长征》这首诗不但语言美、韵味美,节拍更美,在本课的末了,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歌曲《长征》。让学生陈诉请示学习了《长征》后的劳绩,资助学生升华对课文的明白、对长征精力的领会以及表达对一代伟人的崇拜之情。
(五)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末了,老师出示“抗洪抢险”、“抗击非典”、“防治伯仲口病”、“抗震救灾”的画面,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在本日的宁静年月里,新的世纪有着新的挑衅,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旧必要长征精力。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遵照了教学以人为本,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同伴,注意课表里的延伸,运用配景资料、视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聚,让学生读议联合,给学生提供富足的表达时机,使这节课满盈了语文味,真是悟诗情,学精力,更喜讲堂四非常,师生同吟尽开颜!
《长征》节选 篇9
一、词语积累
1.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如:为了北上抗日,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远征。
2.万水千山: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如:红军跨越了万水千山,终于胜利到达了陕北。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如:这事非同小可,切不可等闲视之。
4.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常用来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如:逶迤的环山公路盘旋而上,直上云端。
5.磅礴:①(气势)盛大、雄伟。如:黄果树瀑布气势磅礴,蔚为壮观。③(气势)充满。如:革命者大义凛然、正气磅礴,吓得敌人心惊胆颤。
6.三军:①指陆军、海军、空军。②对军队的统称。③本课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7.开颜:脸上现出高兴的样子。如:他听医生说自己的病不难治好,终于开颜一笑。
二、近反义词
近义词:长征--远征等闲--平常逶迤--蜿蜒开颜--高兴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反义词:难--易暖--寒细浪--巨澜等闲--非常
三、难句讲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无数的艰难困苦,在红军眼中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括,也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叙。长征之“难”,一是“"远”,纵横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二是“万水千山”,无数的险山恶水造成了征途的艰险;三是前有敌人的堵截,后有敌人的追击。但这些艰难被红军视作寻常,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呀!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乌蒙”都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是“千山”的代表。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实际上的“五岭”、“乌蒙”都是“逶迤”、“磅礴”的高山大岭,但在红军眼里却是小小的“细浪”、“泥丸”。写山势高峻,是红军远征艰难的实际状况;写山的微不足道,是红军一往无前英雄气概的真实写照。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大渡”都是红军跨越过的河流,是“万水”的代表。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铁索高悬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使人感到寒气逼人。这两句诗记叙了两处斩关夺隘的壮烈经历和红军当时的心情。巧渡金沙江,不费一枪一弹,令人欣慰,心中“暖”;抢渡大渡河,飞夺河上的泸定桥时,战斗惨烈,惊险悲壮,因此有寒气逼人之感。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更使整个红军全部喜笑颜开的是,过了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岷山,心情豁然开朗,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红军跨越了千山万水,冲破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前堵后追的敌人,终于一步步接近了最后的胜利,他们怎能不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呢?
四、篇章学习
这首诗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经历,抒发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赞颂了红军藐视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诗的开头两句,是全诗的总括,也可以看作是对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高度概括。接下来的6句,可以看作是头两句的具体化和分叙。这6句中,写到了长征中途经的五个险峻的处所: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同时写出了红军指战员在战胜这些艰难险阻时的心情。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以下特点:
1.语言高度凝炼。长征是历时一年、途经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壮举,这首诗却只用了寥寥56个字便把长征中所经历的几处险山恶水都反映出来,并点出了这几处的特点(五岭的“逶迤”、乌蒙山的“磅礴”、金沙江的“水”与“云崖”。大渡河的铁索桥、岷山的“千里雪”)真是做到了言近旨远、言简意赅。
2.想像丰富。这首诗把逶迤的五岭想像为“细浪”,把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想像为“泥丸”,巧渡金沙江之后想像那里所云崖变“暖”,抢渡大渡河觉得那横跨江面的铁索“寒”气森森。这些大胆、奇特的想像,把诗人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概表现出来了。
3.两两相对的句式。这首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十分整齐。“五岭”对“乌蒙”,都是山名;“逶迤”对“磅礴”,都是用来表示事物性质的词;“腾细浪”对“走泥丸”都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词后边一个表事物名称的词。“金沙”对“大渡”,都是水名;“水拍”对“桥横”,都是表事物名称的词后边一个表动态的词;“云崖暖”对“铁索寒”,都是表事物名称的词后一个表示状态的词。这种两两相对的句式,不但结构整齐、琅琅上口,还能增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长征》节选 篇10
佚名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歌曲录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范读、激起情绪。
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板书课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现在李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教师背诵全诗)
毛主席写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初读,介绍时代背景,结合读讲一、二两句。
△试读
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
2.指名四人轮读,试读课文。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讲述(介绍时代背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讲读第一、二两句。
5.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
(出示: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6.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出示: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有意识运用以上出现的词语)
7.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板书:难)
8.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
9.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
10.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豪迈、等闲,有蔑视的意味。)
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现在诗歌的时代背景懂了,全诗主要的内容懂了,我们抓住这两句的意思,再继续自学,想想每个词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提问。
△进一步自学,提出疑难。
11.学生提出疑难。
三、带入情境,读讲3--8句。
(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通过《长征》这首歌曲的节奏--这音乐的语言,从总体上体会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
1.指点:要解决这些疑难,先要体会体会诗歌的整个意境。现在请你们听用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听着歌曲的旋律来体会红军怎么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2.播放长征歌。
3.描述: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好像我们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
啊,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诗人怎能一一写下,在这里毛主席选取了两座山,两条水为代表。
4.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五岭逶迤。""五岭连绵不断。"
释"逶迤",山势这样弯弯曲曲,连绵不断就?逶迤"。用"逶迤"也可形容河流道路连绵不断。
5.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二十几个狼山那么高。
(粉笔示意画)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______。
6.指点: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
五岭写山岭之长,
乌蒙写山巅之高。
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7.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8."腾"是什么意思?"走"呢?
9.学到这儿这两句的意思懂吗?李老师给你一个词"像"。
(例句①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
(例句②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像滚动的泥丸。)
指点: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进一步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
10.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1.过渡:山,红军不怕;水呢,红军也不怕。红军涉过许多江河,在这里毛主席也选了两条。
12.毛主席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情景,"云崖"懂吗?就是高耸云端的山崖,形容山崖之高。刚才有同学问,为什么金沙水拍云崖"暖"呢?请你们听一段录音。
13.播放录音:
1935年5月有,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穿插设问: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狡滑的敌人,红军要渡金沙江怎么办?红军是怎么巧渡金沙江的呢?
请你们继续听: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14.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15.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16.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17 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
"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大渡河横铁索寒(加重语气)
男女生轮读,再齐读三、四、五、六四句。
提示:律诗当中四句是一对一对的,非常整齐。指名读。
小结: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讲七、八两句。
过渡: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才能取得远征的胜利,七、八两句自己学,你们觉得哪些字眼含义很深不能放过?找到了还要细细推敲、琢磨、自己问自己。
(如:"喜"为什么要喜?为什么尽开颜?)
指名读。齐读。
小结:全诗先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然后写越山,山不怕;再写涉过水,水不怕,最后长征全面胜利,全军欣喜若狂。
朗读全诗。指名读。
四、总结全诗。
最后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结束我们这一堂课。(出示小黑板,先默读一遍,再轮读。)
师: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生:没有,从来没有的。
男: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女: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女: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刘: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师: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齐: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结束:今天我们学习毛主席的《长征》诗,感受到红军战士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坚持到最后胜利的英雄气概。从这首壮丽的诗篇中,我们汲取了怎样的力量,大家课后进一步体会。
《长征》节选 篇11
一、选择题1.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猝然 chù b.蓦地 mò c.愕然 è d.先驱 qū2.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犹豫b.哀呜c.马赛曲d.翩翩起舞3.标点运用得不当的一项是( )a.彭德怀:“你冤枉他了”。b.:“我和彭军团长的炒面呢?”c.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d.“主席!”众人异口同声地喊。4.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体裁是电视剧本,文章再现了长征中的一些情景。b.特写是影视艺术的一种手法,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特别放大(多为人的面部表情)。c.本文歌颂了红军将士不畏艰苦、献身革命、严守法纪的精神。d.文中运用了有详有略的写法,主要刻画了彭德怀、周团长等人。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草地水塘旁边草地上的担架: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了。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力地:“小同志,你吃一口吧?”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周团长自语地:“他可能睡着了。”他吃力地转过身,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战士:“小同志,你把它吃了吧?”这个战士无力地说:“周团长a……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地……”周团长生气地说:“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这个战士:“不!不b……”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他们都是因为我呀……”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沉吟片刻,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毅然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1.上文主要表现的人物是( )a.周团长b.两个抬担架的红军战士c.周团长和两个抬担架的战士2.“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请你推断,这句话中省略部分的内容应是( )a.去学文化、学科学,建设社会主义。b.继续长征,继续革命。c.赡养父母,抚养孩子。d.把我抬出草地,一起迎接长征的胜利。3.周团长赴水塘自尽,你看值得不值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节选的几段文字看,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电视文学剧本主要抓住人物活动来表现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b.电视文学剧本一般不需要借助景物来表现人物或表现中心思想。c.电视文学剧本要有情节。d.电视文学剧本一般没有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描写。5.说说文中a、b两处省略号的作用:a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b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6.针对上面的文字,写一段读后感,15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做题导演做了个手势,还说了句什么,张春花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演播室里的灯一下亮了。刺得她眼睛也睁不开,连忙用手(遮、盖、蒙、挡)住脸。过了一会儿,睁开眼,看到前面有一个(黑洞洞的东西、镜头、摄像机镜头、黑乎乎的东西)对着自己,身子不由自主往旁边(让了让、歪了歪、*了*),导演朝她做了个手势,让她把手放下,她以为导演让她走开,站起身要走,导演示意她继续坐着。张春花眼睛(迷乱、迷茫、迷糊)地看着,不知所措。……主持人开始说话:“……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我国农村教育的问题……张老师,下面请你给我们的观众谈谈你们学校的情况。”张春花看看主持人……不知该说什么。主持人示意她说。她(迷乱、迷茫、迷糊)着眼,仍然不知说什么。……张春花抬起头,看看主持人,嘴唇动了动,眼睛看着下面。主持人等着她说,可她什么也没说。……张春花愣了一下,仍旧不知说什么好。……张春花看看前面的镜头,嘴张了一下,脸憋得通红,一时说不出话来,……1.在文中横线上选填适当的词。2.电影剧本通过描述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刻画人物,请分析选段中张春花的神态、动作,说说张春花是一个怎样的人。3.如果你是张春花,你当时会想些什么?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你认为解决当前贫困儿童的失学问题应该做哪些事?【参考答案】一、1.a 2.b(应为“鸣”)3.a(句号应在下引号前)4.c(没有写到“严守法纪”)二、1.a 2.b 3.周团长赴水塘自尽,是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事业。4.b 5.a处表示停顿,b处表示省略。6.略三、1.遮 黑乎乎的东西 歪了歪 迷茫 迷糊 2.张春花在演播室中心慌意乱,不知所措。3.(要围绕我国农村教育的问题发表评论。)4.(可从政府方面、学校方面、本人方面谈。)
《长征》节选 篇12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歌曲录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范读、激起情绪。
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板书课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现在李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教师背诵全诗)
毛主席写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初读,介绍时代背景,结合读讲一、二两句。
△试读
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
2.指名四人轮读,试读课文。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讲述(介绍时代背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讲读第一、二两句。
5.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
(出示: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6.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出示: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有意识运用以上出现的词语)
7.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板书:难)
8.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
9.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
10.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豪迈、等闲,有蔑视的意味。)
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现在诗歌的时代背景懂了,全诗主要的内容懂了,我们抓住这两句的意思,再继续自学,想想每个词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提问。
△进一步自学,提出疑难。
11.学生提出疑难。
三、带入情境,读讲3--8句。
(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通过《长征》这首歌曲的节奏--这音乐的语言,从总体上体会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
1.指点:要解决这些疑难,先要体会体会诗歌的整个意境。现在请你们听用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听着歌曲的旋律来体会红军怎么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2.播放长征歌。
3.描述: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好像我们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
啊,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诗人怎能一一写下,在这里毛主席选取了两座山,两条水为代表。
4.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五岭逶迤。五岭连绵不断。"
释"逶迤",山势这样弯弯曲曲,连绵不断就?逶迤"。用"逶迤"也可形容河流道路连绵不断。
5.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二十几个狼山那么高。
(粉笔示意画)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______。
6.指点: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
五岭写山岭之长,
乌蒙写山巅之高。
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7.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8."腾"是什么意思?"走"呢?
9.学到这儿这两句的意思懂吗?李老师给你一个词"像"。
(例句①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
(例句②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像滚动的泥丸。)
指点: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进一步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
10.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1.过渡:山,红军不怕;水呢,红军也不怕。红军涉过许多江河,在这里毛主席也选了两条。
12.毛主席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情景,"云崖"懂吗?就是高耸云端的山崖,形容山崖之高。刚才有同学问,为什么金沙水拍云崖"暖"呢?请你们听一段录音。
13.播放录音:
1935年5月有,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穿插设问: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狡滑的敌人,红军要渡金沙江怎么办?红军是怎么巧渡金沙江的呢?
请你们继续听: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14.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15.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16.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17
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
"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大渡河横铁索寒(加重语气)
男女生轮读,再齐读三、四、五、六四句。
提示:律诗当中四句是一对一对的,非常整齐。指名读。
小结: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讲七、八两句。
过渡: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才能取得远征的胜利,七、八两句自己学,你们觉得哪些字眼含义很深不能放过?找到了还要细细推敲、琢磨、自己问自己。
(如:"喜"为什么要喜?为什么尽开颜?)
指名读。齐读。
小结:全诗先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然后写越山,山不怕;再写涉过水,水不怕,最后长征全面胜利,全军欣喜若狂。
朗读全诗。指名读。
四、总结全诗。
最后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结束我们这一堂课。(出示小黑板,先默读一遍,再轮读。)
师: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生:没有,从来没有的。
男: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女: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女: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刘: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师: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齐: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结束:今天我们学习毛主席的《长征》诗,感受到红军战士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坚持到最后胜利的英雄气概。从这首壮丽的诗篇中,我们汲取了怎样的力量,大家课后进一步体会。
《长征》节选 篇13
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
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⑴根据回答板书:分述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板书: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板书:无限喜悦
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次战斗,以及________________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红军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万水/ 千山/ 只/ 等闲。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略)。
附板书:
15 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大无畏精神
总写 万水千山只等闲。 英勇豪迈气慨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涯暖, 欢快心情
分述 大渡桥横铁索寒。 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无限喜悦
《长征》节选 篇14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
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⑴根据回答板书:分述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板书: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板书:无限喜悦
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次战斗,以及________________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红军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万水/ 千山/ 只/ 等闲。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略)。
附板书:
15 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大无畏精神
总写 万水千山只等闲。 英勇豪迈气慨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涯暖, 欢快心情
分述 大渡桥横铁索寒。 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无限喜悦
- 推荐阅读:
- 《长征》节选(通用13篇)
- 《长征》节选
- 五 《长征》节选 教案(通用17篇)
- 《长征》节选·检测与评价(通用17篇)
- 《长征》节选综合训练(通用14篇)
- 《长征》节选·检测与评价(精选13篇)
- 七律长征教案
- 长征教案
- 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