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丝绸之路》词句解析 丝绸之路诗
《丝绸之路》词句解析 篇1
一、对句子的理解
1、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这里正是汉代古都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群雕是历史的浓缩,是昔日繁华的见证。所以作者站在这里,“仿佛看到”“仿佛听到”,自然而然地遥想起丝绸之路两千年前辉煌的历史。这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触点。
这句还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二、对词语的理解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可结合插图让学生理解)。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意即丝国。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遐想:漫无边际地想象。
《丝绸之路》词句解析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有一条路,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出示地图教师根据地图讲述。
师: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驼队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今天,让我们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一起认识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轮流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解答上课开始提出的简单问题。
师: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丝绸之路。这条路在历史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它在沟通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依据。
三、精读课文,交流体会
幻灯出示探究问题
问题:丝绸之路在东西放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1.认真读课文,探究问题。
2.交流体会。
句1:“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因为有了这条路,从此,两过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3.默读课后“资料袋”。同学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师: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因此古罗马出现了中国丝绸的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内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丝绸之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条路的开辟者就是张骞。
4.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四、总结全文。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这是古老的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史,而今我国西部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有兴趣,课后可以去做个了解。
《丝绸之路》词句解析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矗 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
丝绸之路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词句解析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3.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学习目标: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3.画出感受深的句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4.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学习成果。
二、自主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在小组内个人展示)
生1:我积累的词语有“栩栩如生、天高气爽、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我知道“栩栩如生”的意思是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
生2:我知道“浩浩荡荡”的意思是: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生3:我知道“五彩缤纷”的意思是: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意即丝国。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我能用“五彩缤纷”说句话……
生4:我知道“崇山峻岭”的意思是: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我能用“崇山峻岭”造句……
生5:我知道“美轮美奂”的意思是: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生6:“遐想”:指漫无边际地想象。
生7:我会把课文第一段读熟,我来读给大家听……
生8:我最喜欢的段落是第3段,我来读给大家听。……
……
(二)、学文悟情展示(可以个人展示,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向全班展示):
生1:我读了“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句话体会到: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这里正是汉代古都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群雕是历史的浓缩,是昔日繁华的见证。所以作者站在这里,“仿佛看到”“仿佛听到”,自然而然地遥想起丝绸之路两千年前辉煌的历史。这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触点。
生2:这句还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生3: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生4: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生5:我们想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向大家展示: ……
生6: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个性化展示: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什么是“丝绸之路”。
4、读后感。
5、小练笔。
三、|激发知识冲突: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
2、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准备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丝绸之路》词句解析 篇5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⑴ “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⑵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⑶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⑷ “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3、说说“丝绸之路”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
⑴ 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⑵ 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⑶ 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⑷ 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4、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⑴ 隆重。
⑵ 热情。
5、“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
6、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在文中有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7、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 画下来。
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丝绸之路》词句解析 篇6
一、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记、理解“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西部丝绸之路的灿烂历史。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二、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三、课时数:一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理解下列词语: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
2.读通读顺课文,用四要素(时、地、人、事)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句话的含义是( )。为什么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二)、检测练习
1、生强调需要注意的读音。
重点强调:矗、骞、循
2、交流理解的词语。
栩栩如生、美轮美奂、遐想、五彩缤纷
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讨论更正
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1.感受“友谊之路”。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3.感受文化之路。
(四)、练习设计
a、【字词荟萃】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拼音。
绫罗绸缎(línɡ lín) 凹眼(āo wā) 匕首(bǐ bì)
作揖(jī yī) 矗立(chù cù) 缫丝(sāo cáo)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崇( )( )岭( )( )如生五彩( )( )
不计( )( )丰富( )( )美轮( )( )
3.多音字组词。
( ) ( )
载 薄
( ) ( )
b、【句段集锦】
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巨型石雕矗立在( ),这里是汉代古都( ),也是丝绸之路(
)的起点。
(2)用“ ”画出句子中有关联想的内容。
(3)这句话与课文的尾句“ ”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c、【课文链接】
1.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商贸往来,中国将 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如养蚕、缫丝、 、 、 、 灌溉等;将西域的食品带到中国,如葡萄、 、 、 、 、芝麻、无花果等,还将犀牛、 、良马等动物也带回中国;中国的 、 、绘画、雕刻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
2.你觉得本课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五、教学后记
《丝绸之路》词句解析 篇7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小学 张劲红】
〖把握文章切入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抓住中心句〗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或者重点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丝绸之路》一文中,我抓住文中第四自然段这一过渡段,让学生反复读,说说这段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承上启下),文章哪一部分是承上的内容,哪一份是启下的内容?然后逐步推开,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悟张骞的爱国情怀。
《丝绸之路》词句解析 篇8
[设计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用一个短小的故事引出了丝绸之路的来历,重点讲述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献出毕生的精力打通了古代中国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了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之后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巨大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世界文明发展的纽带。课文讲述的内容年代久远,因此课前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地理等背景。课文篇幅很长,上课时不能面面俱到,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我抓住文章的两大重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以及丝绸之路的巨大价值和历史意义。让学生反复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地自读自悟。尽管本课说明性的文字较多,但教学过程中仍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比如设计了对比句、想象、抓重点词、删词加词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力求把课上得扎扎实实,让学生有所得。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张骞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民族自豪感,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运用“金钥匙”中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体会并批注。
教学重点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还记得这条路吗,它东起长安,向西经过漫长的7000多公里,辗转到达罗马各地。这7000多公里又是什么样子呢?看,它长路漫漫;看,它白雪皑皑;看,它黄沙滚滚。让我们一起喊出它那响亮的名字——丝绸之路。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师:想不想再次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了解那时的故事呢?那就请打开你的语文书,略读全文,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
师总结: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历尽千难万险。
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打出自学提示:1.生读自学提示。2.默读、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漏补缺
五、班内汇报,文字训练
(一) 条件艰苦
1.“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1)生读、谈。
(2)对比:
(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
(4)师生配合读。
2.“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触深的词语,把它们写在你的积累本上。
(2)自由读,谈,点红“煎熬”,观察煎熬的字形,说说你的理解。
“人迹罕至”、“白雪皑皑”……
(3)齐读。
(二) 时间长
生:“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第一年过去了。”
师:十一年的光阴,一个人的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时间长,而要写牧草和雁阵呢?
生回答,自由读。
(三)人为阻挠
“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很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生再读。)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生想象、读。)
六、再次默读,感受人物
(一)回到长安
师:张骞克服了千难万险,历尽了种种磨难。把我们心中无尽的感慨表达出来吧!”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在这里加上什么词,更能表达你的心情?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 )回到了长安。”
(二)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
(三)再次默读。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这艰难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中的汉节不离不弃?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再静静地看一看张骞通西域的过程。
师:13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相貌,摧残一个人的身心……但张骞始终如一的是什么?(生谈。)
仅仅是勇气、毅力、责任感就可以打通这条丝绸之路吗?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智慧。
师:莽莽草原,滚滚黄沙,他含辛茹苦十三载。张骞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誉(课件)。
七、了解意义,心生自豪
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饶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到底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
1. 自由读。
2. 指名读。
3. 看图说(课件)。
4. 看短片。
5. 齐读。
八、总结全文,回到整体
九、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道路,里面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比如唐蕃古道就是和文成公主有关的。我们学习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课下同学们可以多了解一下。
请同学们在积累本上记下一个,课后去查找资料进行了解。
《丝绸之路》词句解析 篇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四、课前准备:
挂图,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①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②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④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⑤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四)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①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②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③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④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五)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①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②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③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的──张骞。
④齐读课文13自然段
⑤你有什么体会?
⑥再读13自然段。
⑦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六、教学结束
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丝绸之路》词句解析 篇10
一、 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
如何才能使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一往情深,教师的语言神态要充满浓厚的情趣。其次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精心安排,设置情景,把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是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教学之中。
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写的是南疆景色,山水相映,别具风格。因我又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所以讲这篇课文时,格外感到亲切。桂林山水奇异动人的景色再现眼前,我为祖国有这样清秀、奇异、幽静、美丽的胜景而感到自豪。我由衷要赞叹它的激情早已抑制不住。于是,教学一开始,我利用录像再现了桂林山水的奇特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如诗的连绵画卷之中。随着画面的移动,学生个个翘首凝视,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美"的向往进入了课文情景。接着,我又配乐给学生进行了欢快、激奋地范读。学生们个个欲试,都想为大家读一读课文,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地热爱。
讲这篇课文时,我重点抓了按板书顺序练背,学习作者优美的言辞和严密的写作结构。
作比: 大海 、西湖 却(突出)
漓江水景 特点: 静 、清、绿 真(强调)
感受: 激起微波、船进岸移
作比: 泰山 、香山 却(突出)
桂林山姿 奇 (气势) 真(强调)
特点: 秀 (色彩)
险 (形状)
山环绕水、水倒映山 (奇)
赞美奇景 雾 、 树 、花 、船 、筏 (美)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观)
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句句有情,借用了板书,只用了两课时,全班同学就都会 背诵全文了。
学生告诉我:读了这篇课文,他们好像真的来到了桂林,荡舟在漓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机会,一定要亲眼看一看桂林那奇异迷人的风光。
我用录像、音乐、语言的渲染,营造了课堂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以情动情
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深厚的感情流于笔端,凝聚在字里行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情感"为动力,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例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具体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向朝鲜人民话别地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文章充满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使人读了很亲切,很受感动,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我讲这篇文章时,凭借文章内容,寻找情感激发的最佳点。以读悟情,以情动情。
文章三段的开头、结尾,在写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点:每段的总起句都是感叹句,每段最后又都以反问句作结。我范读开头时,如说话一般,又亲切又感动,让学生细细品味文中的感情。以自己的真情,让学生体会到朝鲜人民热爱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真情。范读文章的结尾时,我满怀激情,进一步加强了语气,强烈的抒发了中朝人民患难与共,生死共存的战斗友谊。学生被这离别动人的场面感动了,纷纷举手发言:"我们虽然没有见到这场面,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场面一定和我国抗洪救灾时,解放军与当地灾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场面一个样。"
我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中感人至深的句子,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国人民志愿军,热爱朝鲜人民的思想感情,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产生了与作者心灵上的共鸣。让这一感人的场景永远铭刻在学生们心中。
三、 讲练结合
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落实语文素质目标的关键。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促进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而且每一堂课我都保证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以《深山风雪路》一文为例,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段以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中心思想这一特点。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来品味文中之道,悟出邮递员老吕是一个对工作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
在进行了读、说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练笔。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对话。学生练笔的效果不错,当堂学生之间进行了交流,老师进行了点评。学生深深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由于我优化了教学方法,课上争取了时间,课下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实践证明,我摸索、总结出的"激发兴趣,以情动情,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我决心在教学改革的大道上, 再接再厉,认真摸索语文教学的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创出更新的教法,用最经济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
《丝绸之路》词句解析 篇11
■教学内容
1.听:《丝绸之路》 《中国花鼓》
2.动:集体舞:《唱着跳着走近你》
■教学目标
1. 在《丝绸之路》、《中国花鼓》的欣赏中,初步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及其魅力,知道“民族性即世界性”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 通过创编集体舞《唱着跳着走近你》,使学生在载歌载舞中体验动人的旋律,交流情感、加深友谊。
■教学重点
通过对不同体裁音乐的欣赏,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中国花鼓》、《丝绸之路》
1.欣赏《中国花鼓》
(1)简介弗里茨·克莱斯勒
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美籍奥地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生于维也纳,四岁学习小提琴,七岁首次公开演出,同年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十岁时因成绩优异得金质奖章。十二岁毕业后进巴黎音乐学院深造。1887年赢得小提琴演奏大奖,曾脱离音乐生活五年,后在莫斯科举行音乐会。19xx年在伦敦作初次演出,19xx年伦敦爱乐协会授于他贝多芬金质奖。1915-1924年移居美国,广泛演出,声誉日隆。二十世纪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
(2)唱一唱《中国花鼓》的主题旋律,并感受其中国音乐特点。
(3)初听乐曲,根据教材提示的旋律变化,感受乐曲的活泼、热烈的气氛。
(4)听一听,连一连
(5)复听,引导学生说说乐曲的演奏形式、主奏乐器、伴奏乐器。
教师小结:
这是具有东方风格的小品曲。作者克莱斯勒对中国的民间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美国西部城市旧金山旅行时,曾欣赏过当地中国移民表演的“华埠音乐”。克莱斯勒有感于中国艺人的演奏, 于是选用了花鼓的前奏创作本曲。一般西洋作曲家在用东方旋律作曲时,总是采用速度徐缓的曲调,亦即东方风格舞曲的“咚、嚓、咚、嚓”的平板。而这首曲子则突破“徐缓平板”的模式,而采用了急速、华丽的细腻旋律,以及快速的节奏,既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又描绘了中国民俗中迎神大会上热闹、喧嚣的欢乐气氛。克莱斯勒曾在1923年访问中国,并在上海等大城市举行了个人演奏会,其主要演奏曲目正是这首《中国花鼓》。
2.欣赏《丝绸之路》
(1)激 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 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2)初听,采用电视片段“配乐”的方式进行欣赏。
(3)请学生说说乐曲的情绪、表现的内容、是哪个国家的音乐风格、由何种乐器演奏。
(4)了解作曲家及音乐创作背景
(5)复听
二、集体舞:《唱着跳着走近你》
1.复习歌曲
2.分小组创编动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总结,选出优秀的动作组合。
三、小结本课,下课。
《丝绸之路》词句解析 篇12
一、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后通过详细叙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它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二、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 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①了解张骞被称为外交家、探险家的原因。
②学会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法 建构主义教学法
四、教具准备 <<丝绸之路>>网络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 导入。
连接视频:(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自读课文。
(二).质疑解疑 合作探究
1. 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件连接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 学生就课文内容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电子课文显示)“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由此引起学生思考,并提出疑问:
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是谁开辟的?
为什么称张骞为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在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毕生的精力”这一词?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然后学生联机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的功能,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4. 交流后反馈,并完成练习:
(1)( )出使西域不幸被匈奴俘虏 → 被软禁草原( ),后来逃到西域 →( )出使西域十三年回到长安 → 汉武帝再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乌孙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2)这条路以( )为起点 → 经过( )→ 一直通向( )。
(三)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是在熟悉课文内容下,通过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电子课文显示:“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1、2、3句为第一部分,最后一句为第二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启发学生研读重点词句: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2) 从“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
(3) “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燕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4)从“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
结合相关图片和视频《丝绸之路》,引导学生想象:在这十一年中,张骞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诱惑,他是怎么想的。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爱国情怀,从而理解“为什么称张骞为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3、全班交流。协作讨论反馈,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指导朗读相关句段。
(四)情感升华
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观看视频(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
2、浏览网页:(交流物品)
3、学生结合课文和收集的资料谈“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4、练习。(网页出示)
填空:有了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 )、( )、( )、( )和四大( )开始陆续西传。西域的( )、( )、( )以及( )、( )、( )艺术也传到了中国。
5. 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文化走廊,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横亘亚非欧三大洲的历史文化大舞台;丝绸之路有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澜壮阔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和不尽的历史之谜。
丝绸之路在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五)课外延伸
1、 留言板:写下你学习课文后的感想和收获.或者是你所了解到的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
2、 给学生提供相关网址及主要搜索引擎,了解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
“丝绸之路”相关网址
丝路图库
- 推荐阅读:
- 《丝绸之路》词句解析(通用17篇)
- 《丝绸之路》词句解析
- 丝绸之路·教案(通用12篇)
- 《丝绸之路》优秀教案设计(通用15篇)
- 《丝绸之路》疑点解析(精选12篇)
-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精选9篇)
-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