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数学欣赏 数学欣赏与设计手抄报
数学欣赏 篇1
深圳市南山区大新小学【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教学目标】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2、课件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课件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一、创设情境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3、 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4、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 欣赏美丽的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2、 小组内进行交流. 3、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4、 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5、 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1、 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要绘制的图案: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绘制的步骤:4、 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5、 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1、 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2、 学生评价: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②、教师系统评价:a、 学生表现b、 作品优点、缺点c、 需要改进的地方d、 提出希望 五、课堂小结:1、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2、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观看影片中的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审美意识。 通过再次欣赏课本上的美丽图案,观察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再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以及各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真实感受图形特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通过每位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性的评价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的能力,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六、课外拓展: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美丽的图案?请从中选出一个你感兴趣的画下来。 让学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欣赏 篇2
内容:图形欣赏、分析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欣赏图案
呈现教材中的图案让学生欣赏。
漂亮吗?
这些图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如果就给一个基本的图形,你可以制作出来吗?怎样制作?
2、其它图案的基本图案是什么?怎样制作的?
3、活动:教材第36页。按照教材中的方法进行制作。
三、总结
1、在附页中设计喜欢的图案
2、回家收集漂亮的图案,看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到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教师先指导学生设计图案。学生能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数学欣赏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8页。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理解自然数的概念。
2.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十进制计数法。
难点:掌握含有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知道数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地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关于数的知识。
(板书:数的产生)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数的产生过程。
(1)如果没有了数字,怎样表示我手中的粉笔有多少根呢?(教师举起手中的4根粉笔)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表示有4根粉笔?
(学生通过讨论,会想到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创造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2)在生产劳动中,人们需要数人数、数物体个数或记录打猎后捕获的野兽的数量等等,这样就逐渐产生了数。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17页中的图片,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在远古时代,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各种方法来表示物体的个数。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的符号,这就是数字。如: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还有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后来流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人们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数字,一直把它叫做阿拉伯数字,即0,1,2,3,4,5,6,7,8,9……经过了几千年,才产生了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3)了解了数的产生过程,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教育学生要珍惜人类灿烂的文化遗产,认真努力地学好知识,创造出更多的知识。
2.认识自然数。
(1)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板书:自然数)
(2)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十进制计数法。
(1)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数是人,世界人口有70多亿等。
(2)用计数器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教师在计数器上先拨珠,让学生数数: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板书:十亿、百亿、千亿)
指出:十亿、百亿、千亿和以前学过的个(一)、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3)在数位顺序表上填出亿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指名汇报,共同订正。
(4)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教师指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板书:十进制计数法)
(5)观察比较:比较数位顺序表上个级、万级和亿级有什么异同?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分别说一说各自的看法。
三、实践应用
1.填空。
(1)一百亿里有个十亿,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十亿位。
(3)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2.教材“练习三”第1题。
想一想,说一说。
3.教材“练习三”第2题
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对数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数学欣赏 篇4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在初步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直观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及意义。
(2)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会应用口诀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2)引导学生找到口诀规律,寻找的记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并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小黑板、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1、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乘法的知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2、 出示小黑板:
把下面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4+4+4+4+4 8+8+8+8+8+8+8 6+6+6
3、大家掌握的很好,但要算出结果却很麻烦,不过老师能很快算出结果,大家信不信,试试看!玩游戏,同学们说出一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老师能在一秒钟之内说出结果,来,神不神,其实老师用的是一个法宝,(神秘的)乘法口诀,板书,在我们的祖先又称为“九九歌”
二、探究新知。
1、引导编口诀。
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也就是求几个5是多少?怎样列式?
板书:1个5 1×5=5 5×1=5
如果编口诀就是“一五得五”
两只手有几个手指?也就是求几个5是多少?师生一起列式、编口诀。
2、尝试编口诀。
3只手有几个手指?4只手呢?5只手呢?
(1) 让学生试着列出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
(2) 小组交流。
(3) 汇报:3个5 5×3=15 , 3×5=15 三五十五
4个5 5×4=20 , 4×5=20 四五二十
5个5 5×5=25 五五二十五
3、记口诀。
(1)齐读口诀。
(2)找规律记口诀。
(3)对口令记口诀,打乱顺序记。
(4)读歌谣 ,记口诀。男女生齐背,个人背。
三、拓展应用。
1、我能行(练习十第3题)
一五( )二五( )
三五( )四五( )
五五( )
2、你一定会 (一句口诀说两个算式)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二五一十 五五二十五
3、(练习十第4题)
4、想一想
5×1=( ) 5×2=( )
口诀( ) 口诀( )
5×3=( ) 5×4=( )
口诀( ) 口诀( )
5、课本第51页的“做一做’.
6、做练习十第8题。
7、提高题。(出示课件)想一想:分针走1大格代表几分钟?走2大格代表几分钟, 走3大格……能用上5的乘法口诀吗?
四、归纳总结。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说获。
数学欣赏 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口手一致地点数3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2.学习按数量匹配相应实物,感知3以内数量的排列顺序。
3.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1.教具:蝴蝶卡片,房子图片。
2.学具:幼儿数学用书。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学习口手一致点数。
2.按数量对应匹配。
这里有什么?几间房子?每间房子顶上有什么?哪间房子应该住哪张蝴蝶卡片?谁来把蝴蝶送回家?幼儿操作。你怎么知道这张蝴蝶卡片住这间房子?
二.小组活动。
幼儿完成幼儿数学用书《得奖啦》,利用所学知识正确选择对应的卡片。
三.活动评价。
数学欣赏 篇6
一、套盒
材料:
废纸盒一只,泡沫纸和橡皮筋若干,彩色纸,安全型大头针,数字卡,记号笔。
制作方法:
1、用彩色纸包装纸盒。
2、用泡沫纸剪成若干个圆形,用记号笔在上面写上数字。
3、用安全型大头针将这些圆形泡沫纸固定在纸盒上。
4、在纸盒的左下角贴上一张数字卡(如图一)。
5、另准备饮料瓶瓶盖,并用记号笔写上数字和算术符号,供幼儿列式用。
玩法:
1、用橡皮筋套住2至3枚大头针,使圆形上的数字相加等于左下角的数字,数字卡可根据需要变换。
2、根据围套住的几个数字、数字卡上的数字列算式。
二、丰收的果树
材料:
各色泡沫纸,彩色回形针,数字卡片,房子形状的记录纸。
制作方法:
1、用绿色和棕色泡沫纸制作若干棵小树,再用其他色纸剪出不同的水果,分别贴在小树上。
2、用打孔机在小树两边下方和数字卡片上下打小孔。
玩法:
1、幼儿根据水果树上的水果数量,按照数的组成规律找出相应卡片,用回形针串挂在果树两边,直到所有的分解方法挂完为止(如图2)。
2、将所有分解方法记录在小房子里(如图3)。
三、占棋盘
废纸盒一只(如衬衫盒),小瓶子(如口服液空瓶)和彩色纸若干,骰子一个。
制作方法:
1、在纸盒内贴一张卡纸做底板,再将彩色纸剪成的小圆形整齐地贴在底板上做棋盘。
2、将小瓶子装饰成小兵,分红蓝两色。
玩法:
两人一组,各拿一种颜色的“小兵”。游戏开始,两人轮流投骰子,将所得点子相加或相减(投骰子前两人约定用加法还是用减法),如:3+3=6或6-3=3。谁先报出得数即可将一“小兵”放入棋盘中,以小兵占得的空格多为胜(如图4)。
数学欣赏 篇7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数学欣赏 篇8
活动目标:
1、乐意用感观观察、探索周围的事物,感知游戏中4以内的数量,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
2、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了解简单的作客礼仪,乐意与朋友友善交往。
活动准备:
1、布置好小猫和小兔的家。
2、小鸡头饰人手一个,小铃铛手镯人手一串(铃铛数量在4以内),小虫子碗人手一个。
活动指导:
1、“小鸡做操”,复习4以内的数。
2、“作客”,掌握4以内的数量。
(1)幼儿讨论作客的礼仪。
鸡宝宝们,今天妈妈带你们去作客,高兴吗?那我们一定得做个有礼帽的小客人,怎样才能做一个有礼帽的小客人?(交流)那咱们出发吧!
(2)去小兔家作客,在游戏中掌握4的数量。
a、游戏一“种萝卜”。
玩法:幼儿每人种三棵萝卜。
指导:幼儿分散操作,教师简要点数评价。
指导幼儿“拔萝卜”,继续练习点数4的数量。
(3)去小猫家作客,感知4以内的数。
a、游戏二“吃小虫”。
玩法:指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小铃铛数量找小虫,并放在“碗”里点数。
指导:引导幼儿先交流各自的小铃铛数量,然后再“吃小虫”。
3、“小小鸡蛋把门开”,表演结束活动。
“小猫这样热情地招待我们,我们一起来表演几个节目给小猫看吧。”
数学欣赏 篇9
一、活动目标:
1、能在一堆物体中,把名称相同的物体找出来。
2、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初步的比较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装实物的小盘、分类合各一只。
2、每个幼儿四块雪花插塑、四颗蚕豆、四根小棒。
3、积木、皮球、玩具汽车若干。
4、红、黄、绿塑料框各一只。
三、活动过程:
1、出示积木、皮球、玩具汽车,引导幼儿观察,有些什么玩具?回答后,请个别幼儿上去把积木、皮球、玩具汽车分别放在红、黄、绿三只塑料框里。分完后要求幼儿说出红框里装的是积木、黄框里装的是皮球、绿框里装的是玩具汽车。
2、操作活动:分给每个幼儿雪花插塑、蚕豆、小棒各一盘,分类合一只。教师说:“小朋友看看,你盘子里有些什么东西?”(雪花插塑、蚕豆、小棒)“现在。请你们帮忙把他们分开来,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个格子里。看谁分得对又快!”
3、分组活动:
(1)、出示第一环节中分好 的三框玩具,请幼儿集体回答红框里装的都是积木,黄框里装的都是皮球,绿框里装的都是玩具汽车。
(2)、请三位幼儿各捧一筐玩具、并告诉大家,这是什么颜色的框,装的都是什么玩具。
(3)、其他幼儿根据自己想玩什么的意愿分别与这三位小朋友站在一起,站好后,教师分别问:“你们都是玩什么玩具的?”
(4)、幼儿自由找地方玩,玩后要求把三种玩具仍分类放好,并边放边说——这一筐里都是什么玩具。
4、教师根据活动情况进行小结,课时结束。
数学欣赏 篇10
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教学设计
福安市城阳小学:王丽光
一、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的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6~67页“丰收的果园”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日常生产、生活中存在着数学问题。
2.复习已经学习的数和计算,以及方位等有关内容,培养学生初步提问题的能力。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准备:
1、 课前请小朋友去参观“丰收的果园”
2、 制作“丰收的果园”主题图课件、扁豆博士电脑动画、小萝卜、番茄、小动物等头饰若干、评比表一张、红花若干等。
3、 情境模拟一个“丰收的果园”的场景(苹果数5棵、梨树4棵)、算式水果、水果篮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趣:秋天到了,“丰收的果园”里可好玩了,小朋友们,你们想去吗?(想)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去的时候一定要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人人都来当环保小卫士好吗?那我们就出发吧!学生边表演边唱: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 :走走走走走,一同去果园……[课始创设情境,学生边表演边唱,既组织了教学,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全课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学习基调。]
(二)初步交流,学习新知
1、创设“动态情境”揭题,获取新知
①(播放课件:丰收的果园主题图,并揭题)小朋友们好,欢迎你们光临“丰收的果园”。你们瞧,迎面向我们走来了一队运水果的车队,它们都是谁呀?(课件依次播放小动物车队)请学生回答。
②小朋友们观察地仔细,回答扁豆博士提出的问题:①小猫的前面一辆车是谁在推?后面一辆车是谁在推?(学生回答)
②运苹果的车有〔〕辆,是哪几辆?苹果一共有〔〕筐?请小朋友上台数一数,并说出算式,教师板书:3+3+3=9
③运梨子的车有〔〕辆?是哪几辆?梨子一共有〔〕筐?请学生上台数给大家看,并列式:2+2+2+2=8
[通过电教媒体,借助学生喜爱的动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巧妙地揭示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
2、情境表演:认识方位
1.由两位学生扮演小萝卜、番茄进行表演
(学生甲扮演小萝卜哭着从左边上台):果园太大了,我辨不清方向了,怎么办呀?呜呜呜……
(学生乙扮演番茄跳着从右边上台):我知道,我知道,从这边看,我的右边是苹果树(右手举起一棵小苹果树)我的左边是梨树。(左手举小梨树)
小萝卜:哦,我明白了,从这里看,我的左边是苹果树(左手举苹果树)我的右边是梨树。(右手举梨树。)咦?番茄哥哥,你的右边是什么树?(苹果树)我的右边是梨树,真奇怪,都是右边怎么会是不一样的树呢?
2.质疑:小朋友们,谁能告诉小萝卜为什么都是右边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树呢?(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原来站的方向不同,看到的情况也不同。
[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而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这一环节充分体现“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
三、讨论交流,自主探索
1、看一看
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咱们一起到果园四周走一走,看一看吧!小朋友们可以看投影仪上的主题图,也可以翻开课本第66~67页插图。学生观察,交流
2、说一说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看到了什么?(请学生上台充分地说一说,并奖励他一颗“观察星”)
3、议一议
小朋友们的小眼睛真亮,你能根据看到的提出问题来考考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吗?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参与,适时指导
4、提一提
教师:请小朋友把在“丰收的果园”里看到的、想到的提出问题来考考大家,比一比哪一组获得的红花最多?(出示动物评比表)
① 各组派代表戴着头饰上台提问题
a小兔组,你想请那一组回答?
b熊猫组,这个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
c小狗组你的问题提得真是与众不同……
d哪一组能回答小猴组提出的问题?他的回答你满意吗?……[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优化]
② 谁还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为自己的小组获得更多的红花?
[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③结束讨论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表扬一下自己:(one two three four very very good !)
[这一环节通过“看、说、议、提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小组合作,在尝试中有所发现,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质疑中发展自我。给学生创造了宽松,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学生在收集信息,组织信息中,使教学内容的再创造,并成为教育资源。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从而达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多维的,主体的,开放的思维方法。]
(四)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①游戏“摘果子”(学生在模拟的“丰收的果园”的情境场景中进行游戏)
教师:刚才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发现了果园里的许多数学问题。瞧,果园里的水果真多呀!小动物们忙都忙不过来,扁豆博士想请小朋友帮忙,愿意吗?(愿意)不过摘的时候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先看看你的小组水果篮上要摘得数是几的水果,那么你就摘得数是几的水果,可不能乱摘哟!比一比哪一组摘的水果又对又多,开始,出发吧!(播放“摘果子”的音乐)
②小组商量、交流、摘果子
③畅谈收获,组织评价
[这一层次的活动具有开放性,将已学过的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的知识融入游戏中,人人参与,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在合作中享受丰收的喜悦与成功,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把活动推向高潮。〕
(五)全课总结,回归主题
1.教师:小朋友们,在这“丰收的果园”里玩得开心吗?总结一下,自己有那些出色的表现,还有那些遗憾?(请学生谈一谈)
2.老师小结及课外延伸
教师: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开动脑筋,就能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有趣的问题……
课外延伸:外面“丰收的果园”更美,老师想请小朋友的家人带小朋友们去玩玩,看看谁能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关注心灵,渗透评价。再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
数学欣赏 篇11
教材分析:
《认识数字10》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生活数学》个人生活模块中的内容,该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9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知10以内的数,并学会按顺序点数。
学情分析:
该学段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通过前面的学习,本班大部分学生对9以内的数的认识掌握较好,能进行9以内数的数物配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数字10,并初步建立数感,理解10的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数一数、认一认、找一找、想一想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字,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数字10,理解10的实际意义。
2、能进行10以内的数物配对。
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游戏法、操作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数量为10的.实物及图片教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导入:同学们,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切都是那么欣欣向荣。我们要珍惜这大好的春光,多出去走一走,欣赏一下美丽的春色。今天,董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郊游吧! (大巴车来了,学生排队准备上车。)
2、游戏:对号入座。
师:快看!大巴车来了,同学们想不想上车?
上车前,请同学们到老师这里领乘车卡,根据乘车卡上的动物数量找到相应的座位号码。
提示:看看自己的乘车卡上有什么?有几个?那它对应的数字是几?就坐到几号座,听明白了吗?赶快过来,准备排队上车吧!(4只青蛙找4号座位,这就是对号入座。)
学生入座后,让学生用“几只动物坐几号座”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互相检查一下是否都对号入座了。
3、引出新课:同学们都坐好了,那你们帮忙看一看老师是几号座?(10只蜗牛坐10号座)
板书:10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数字朋友,我们大声喊出它的名字“10”。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一)复习9以内的数量
师:同学们,我们坐上车出发喽!我们一起欣赏美丽的公园吧!草地上有什么?(树、花……)有几棵?飞来了几只蝴蝶?……分别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二)认识数字10并理解10的实际意义
帮熊大熊二植树。3月12日是植树节,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人人有责。
我们植了几棵树?(10棵)
1、数一数
认识10
图片出示数量为10的物品
请学生上台数出10个磁扣
2、认一认
“10”长得什么样?它由哪两个数组成呢?
(10像铅笔加鸡蛋)
板书:10 (田字格中书写10)
3、找一找
(1)从图片中找出数字“10”
(2)找出生活中的“10”
过渡: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了那么多数字10,你们真了不起!
其实很多数字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用心观察,就能找到它们。认识了这些数字,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你也能自己安全出行和购物啦!
三、动手操作
1、数一数
数苹果
熊大给同学们拿来了一筐苹果,想不想吃?
上台指名数:数实物苹果
比赛数:数小棒
2、数物对对碰
3、课堂练习作业
四、课中休息
手指操:会变的小手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好了,再来认识一下,我是董小乱,一名普通的特教教师,用爱心耐心守护来自星星的孩子们。以上就是我要分享的教学素材,纯手打,课件如有需要可留言分享,感谢大家,喜欢的话点赞、评论、关注支持一下哦!
数学欣赏 篇12
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书P47例2、例3 练习九5—10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乘法的含义,帮助学生了解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更简便。
2 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乘法算中各部分的名称的认识。
教学准备:彩球图、小鸭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
2+2+2= 3+3+3= 4+4= 5+5+5+5=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请一人口说答案。
2.让学生观察各个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加数相同)
教师:像这样几个相同数连加,我们还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的新知识“乘法”。(教师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彩球图
依次出示3束气球圈,出示一束时,教师问:“一束有几个气球?”(5个)
再出示一束时,问:“有几个5?”(2个5)
当出示第三束时,问:“现在共有几个5?”(3个5)
“要求3束共有多少个气球?用加法和乘法分别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分2人一组进行讨论。
教师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出示:(用加法算:5+5+5=15,用乘法算:5×3=15或3×5=15。)列完算式,让学生把乘法算式读一遍。
(2)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因数 因数 积 (边板书边跟老师齐读并牢记)
教学例3
出示小鸭图
指导学生看清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几只小鸭?”
要求用两种方法求,指名一学生板演。
校对答案。
体会并小结:用乘法算式表示简便!
三.练习巩固
做一做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桌校对。
2.练习九第5题
要求同桌小朋友合作完成:(1)两人各选1小题,独立完成。
(2)互说图表示的意思和算式的意义。
练习九第6题
写出乘法算式,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读出乘法算式。
3.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并个别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文字题:(1)3个8相加,和是多少?
(2)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3)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多少?
要求,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
练习九第十一题
指导学生看清图意,以7×2为例解释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这样做?
四.作业:1 练习九第9、10题
2.《随堂练习》
数学欣赏 篇13
活动目标
1、通过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比较了解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长方形的物品,并能不受颜色、大小、形状及位置摆放的影响正确区分长方形。
活动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图片,房子图画,计数棒,正方形和长方形实物(毛巾、书本、尺子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手指游戏:我有一方田。
2、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方方的老朋友,出示正方形,让幼儿说说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二、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从而认识长方形。
1、出示长方形,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与正方形的对比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个角?有几条边?
(2)折一折,看看长方形的四个角怎么样?四条边怎么样?
2、引导幼儿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相同点: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几个角?几条边?正方形和长方形四个角都怎么样?
不同点: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怎么样?长方形的四条边是怎么样的?
三、游戏:找正方形和长方形,进一步加深幼儿对长方形的认识。
1、引导幼儿在盘子中寻找正方形和长方形。
2、引导幼儿在房子图画中寻找正方形和长方形。
四、生活延伸:
1、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物品,让幼儿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2、联想寻找:启发幼儿找出教室里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物品。
3、动手操作:提供计数棒,让幼儿尝试在桌上拼长方形。
活动反思
1、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和积极性、参与性。
2、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表达形式表达的意愿、教师给予及于的配合和支持。
3、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给予相应的指导。
数学欣赏 篇14
第五单元 认识人名币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元、角、分计算。
重难点、关键
重难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相邻单位之间的关系。
关键:
1.通过直观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及其单位元、角、分。
2.通过直观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单位相邻之间的十进关系以及元、角、分的简单换算。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2.让学生到商店去观察,购物,参加教室里的模拟购物活动,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
3.在取币、换币、附币、找币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教育。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1课时
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1课时
实践活动《小小商店》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教学目的
1.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
教学准备
准备1元以内各种面值人民币,并准备10个1分硬币,10张一角纸币、硬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在日常的生活中,爸爸妈妈经常要买东西,小朋友上学要买文具,这些东西都是用什
么买来?(钱)对了,买东西离不开钱,我们国家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知识——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二、新授。
1.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1)出示书60页第一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
a.图中画些什么?
b.三名孩子在做什么?
c.30元、1元、6角5分、8角等又是什么?
老师小结:
三名孩子要买东西,买东西要用人民币,你认识下面饿人民币吗?
(2)出示1元、1角、1分的硬币。
a.先让学生自己辨认,在指名回答。
b.教育学生人民币是我们国家印制的,人人都要爱护,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
不能乱折或损坏。
(3)出示教材第60页第二幅图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
a.图中的学生说了什么?营业员阿姨说了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请你从自己所带的人民币中拿出1元来。
(1元=10角)(有的学生拿一张1元,有的学生拿10张1角,都可以,进一步建立元与角的进率关系。)
b.从图中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请你从自己所带的人民币拿出1角来。
(1角=10分)(有的学生拿一张1角,有的学生拿10个1分。都可以,进一步建立角与分的进率关系。)
c.完成书第60页填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元=10角 1角=10分
学生齐读。
(4)除了1元,1角,1分以外,1元以下还有这样一些人民币你认识吗?(出示教材第61页第一幅图)
(5)刚才我们学习了1元以下的人民币,谁来说说1元以下的人民币有哪些?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1元以下的人民币有5角、2角、1角的纸币还有5角、1角、5分、2分、1分的硬币。
1.教学试一试。
1)1张1元纸币可以换成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成1张1元吗?同桌两人换一换。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活动情况。
2)指名说说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这样换?
三.算一算:
1.1枝铅笔5角钱,1元钱可以买( )枝铅笔。
2.一块橡皮2角钱,一把尺子3块钱,一共( )角钱。
3.用1元钱买一枝7角钱的练习本,应找回( )角钱。
4.用1元钱买2块3角钱的橡皮,应找回( )角钱。
教学后记:时间安排得好,课堂气氛活跃.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第二课时:认识一元以上的人民币
教学目标
1.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
2.会进行简单的人民币的计算。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一些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1元以下的人民币,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今天我们再一起来认识面额较大的1元以上的人民币。
(板书课题: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你认识这些人这些人民币吗?自己先说说看,再互相说说。
2)老师介绍一些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人民币正面左上角印的是国徽,新版10元、20元、50元、100元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的像,有大写面值与小写面值,人民币是由国家印制的,我们应该爱护它。
3)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一些1元以上面值较大的人民币,现在说一说1元以上的人民币有哪些?
2.完成“想想做做”。
3.完成“想想做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4.填一填。
先指名说一说题意,然后独立做题,集体交流时说说三张人民币的总面额是怎么算的?
5.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要说说怎么想的?(如100里面有2个50,所心1张100元的人民币可以换2张50元的人民币。)
6.完成“想想做做”4。
1)先出示第4题第一幅图,买一盏台灯可以臬付钱?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人民币。让学生来会一会。先要求会出的钱和所买物品的价钱相同。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会出。再要求会的钱多于的买物品的价钱,她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会出。
2)出示第4题第二幅图,让学生像第1题那样动手付一付。习两样东西可以怎样付钱?
7.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题图,提问:10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
2)如果只买2样,可以买哪些东西?
如果买3样呢?够买4样吗?
8.完成“想想做做”6。
1)出示第6题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分别多少元?
2)上面的物品每样买一件,最少要带几张10元的钱?
学生讨论20元钱,买两种不同的物品,你知道可能买了什么?
3)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9.完成“想想做做”7。
1)出示第7题图,仔细观察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2)提问:
小男孩付出多少元?他需要买什么?应找回多少钱?你怎么想的?
小女孩付出多少元?她需要买什么?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交流。
10.完成“想想估做”8。
(1)出示第8题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提问:
小男孩的钱正好买一个足球,你猜猜他最多有几张10元?你是怎么想的?(最多4张10元币)
小女孩买足球付的钱全是10元,你猜猜她付了多少张?你是怎么想的?(应付了5张)
三.作业布置。
〈〈练习与测试〉〉。
教学后记:时间安排得好,课堂气氛活跃.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第三课时: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使学生初步知道买商品怎样付钱,并知道根据自己的需要、物品的价格来购买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实际活动课—小小商店
板书课题:小小商店
二.实践活动。
1.选选算算:
(1)出示教材第66页图,图上的货架上有哪些物品?他们的价格分别是多 少?
(2)买一本字典和买一个书包大约要带几十元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一本字典10元,一个书包35元,大约要带50元)为什么要带50元,而不是40元呢?
(3)有30元,买一个熊猫和一个布娃娃,够不够?为什么?(一个熊猫20元,一个布娃娃11元,比30大,不够买。)
(4)给你50元买上面货架上的物品,最少能买几件,最多能买几件?
先让学生充分讨论,再汇报结果。
2、做做玩玩。
1)我们自己办个“小小商店”,大家都来买东西,可以吗?
(在同学们所带物品上标售价)
2)每一组同学分组活动,轮流做售货员,其他同学都去买东西。
2.提问:“我有10元,买一辆汽车够不够?”
买铅笔,钱不够怎么办呢?
1)集体交流。
你想买哪些东西?一共需要多少钱?
你和同伴说说买东西的经过?
小结。
今天我们用学的知识上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小小商店,买东西时,要看清商品的价格是多少,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购买;付钱时,看需不需要找零,并计算一下找得对不对。
教学后记:时间安排得好,课堂气氛活跃.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数学欣赏 篇15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5以内序数的排列。
2、认识门牌,了解门牌上数字所代表的意思和功用,并尝试根据门牌号码找到相应的房间。
3.积极探索,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尝试经验的迁移。
活动重点:认识门牌,了解门牌上数字所代表的意思和功用。
活动难点:在游戏中运用序数。
活动准备:
1、森林场景布置(三颗树,数上贴有不用颜色的房子)
2.幼儿相应房子的操作纸每人三份,门牌号
3.餐巾纸做的盒子若干,笔。
活动过程:
一,游戏“看新房”导入
师:羊宝宝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森林里开发了一块新地皮,我们可以搬迁住新房了。你们开心吗?
我们一起去看看新房子的模型吧!
二.游戏“贴门牌”(认识门牌,理解门牌上数字所代表的涵义)
(带幼儿进入森林)
师:哇,房子好多好漂亮啊,宝宝们找找有哪些颜色的房子?。
(带幼儿到红色小平房前)(1)介绍小平房
红色的小房子真好看,我真喜欢,这个叫小平房(请幼儿说一遍),小平房旁边的空气真新鲜,请宝宝们坐在软软地草地上
提问:小平房有几层?里面住了几户家庭?(重点说明从左到右点数)现在有3只小羊宝宝住进了房子里,关上了小门。(拿三只小羊头饰放在相应的房间里)我们看看他们分别住在第几间?啊呀,小羊们住进了房子,那我们去做客怎么样才能很快找到他们的家呢?(个别幼儿说一说)
a、认识门牌。
(机动:平时你们去好朋友家里玩,是怎么找到好朋友家房子的,她们家有什么标志可以让你很快就找到呢)
对了,(看门牌)你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
教师小结:门牌号码的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层,第二个和第三个数字表示第几个房间。找房间时我们先找到第几层,然后再找到第几个房间。
b、贴门牌。
好,我们给这三只小羊的房间贴上门牌号,现在贴好了门牌,小羊门就能很快地找到各自的房间了。(引出多一点的房子那该怎么标门牌)要是这里多一户,它的门牌号是多少?
c.操作
还有很多小平房没有门牌号呢,你们来帮助他们贴一贴。
拍拍手,我们真聪明!
(2)介绍每层楼一户家庭小高楼
哇,黄颜色的房子好高啊,我们去看看吧,这么高的楼可以看见远处的风景呢,这个叫小高楼,请你坐到小高楼旁边的草地上,小高楼一共有几层?(巩固经验“从下往上数高楼。)
提问:一楼住了几户呀?(二楼、三楼。。。)哇,原来,这是一座每层楼一户家庭的小高楼。好,我们给这座高楼也编上门牌号,
请个别幼儿贴
a.标门牌号。巩固门牌上数字的意义和功用)
b.幼儿再次动手练习
还有很多小高楼也想要门牌号呢,羊宝宝们帮帮它们把!
c.教师检查。
(3)介绍每楼层2居室小高楼(出示高三层,每层有两个房间的楼房)
哇。宝宝们真是太能干了,好,我们再去看看蓝色小房子吧,不仅能看到远处的风景还可以和好邻居住一起呢。这个也叫小高楼,不过刚才我们看的小高楼每层只有一户家庭,这个小高楼每层有几户啊?我们来看看一共有几层,
我们给这座高楼也贴上门牌号,谁先来贴贴看,
a请个别幼儿贴
b幼儿练习
c互相检查
三、游戏:造新房(从平面到立体的的认识,将门牌号运用到生活中)
哇,小羊们真能干,刚才暖羊羊给我打电话了,造房子的材料运到了,我们可以造房子啦。
1、 教师讲解造房子的要求
小羊们找好朋友一起合作造房子,(出示造房子所需的材料)讲解造房子的要求
2、 幼儿造房子,在造的过程中要标上门牌号
3、 教师检查
四、游戏“为班级贴门牌”结束活动
给3个楼层的每个班级贴上门牌号,客人老师来找老师和小朋友就方便多了。
数学欣赏 篇16
活动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体会由多到少,由有到无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加减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小猴子和猴妈妈、桃子、香蕉及5以内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题pp图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学习得数是0的减法?
师:猴子妈妈买回来2颗桃子和3根香蕉,大大的桃子和香香的香蕉都很诱惑,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它想了想,还是先吃桃子吧,它一会就把2颗桃子吃光了。
(1)师:你们可以根据将小猴子吃桃子过程列一道算式吗?(2-2=0?)
师:为什么是0?你们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师:小猴子吃完桃子就自己玩去了,玩累后回到家,看到那大大的,香香的3根香蕉,又把3根香蕉吃完了。
(3)师:请你们再将小猴子吃香蕉的过程列一道算式。(3-3=0)
(4)总结规律?
师:2-2=0 和3-3=0这两道算式,你们发现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小结: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0。
2.扩展练习
(1)森林里要举行化妆舞会了,小猴子和猴妈妈高兴地去参加。门票就是一道算式,答对了才能进去。
(2)大象抽到的算式题是:5- =0;小猴子抽到的算式题是: -4=0.猴妈妈和小猴子都顺利拿到了门票。
(3)师:小朋友请你们说说猴妈妈的算式中,那个框该填数字几?小猴子的的算式中,那个框又该填数字几?
4.小猴子和猴妈妈玩累了,猴妈妈说小猴子表现好,准备给它网购礼物。你们一起看看快递公司的小羊在忙什么吧,一起帮它数数有多少快递要邮寄的。(幼儿完成幼儿用书p13页作业)
活动延伸
留意生活,看看生活中哪些可以用5以内的减法计算。
数学欣赏 篇17
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
参考答案
一、精心选一选:
1、c 2、c 3、 b 4、c 5、b 6、a 7、c 8、a 9、b 10、b
二、耐心填一填:
11、 ,12、 ,13、 , 14、3 , 15、 , 16、b , 17、白的,
18、
2 1 (答案不唯一,只要满足即可)
3
三、用心做一做:
19、(1)解:原式 (2)解:原式
20、(1) 解:原方程可化为
(2)解:原方程可化为
四、阅读题:21(1)去分母(两边同乘30);(2)去括号;(3)移项,合并同类项;(4)系数化为1.
五、在数学中玩,在玩中学数学:
22.
23. (1)2,7,15,155 (2)
六、数学与我们的生活:
(1)16%3000=480(人)
(2)走人行天桥的最为普遍。1-16%-28.7%=55.3%
(3)建议行人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还是自觉地走人行大桥。
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二)
参考答案:
一、 填空
1、-2,-1,0,1,2 2、 8或-8(一解1分) 3、 < 4、 5
5、 7.010 6、 -3 7、- <- <- <-
8、 33 9、 0 10、 9
二、选择
cc da dd aa bb
三、 计算
1、(1)-2 (2)718 (3) 2、(1) x=5 (2) x= -
四、 解答
1、a=2,3,4,7 (一解1分) 2、∵a+b+c=2∴a+b+c的值与x、y无关
3、―3 或 ―1 (一解3分) 4、a=3 (3分) x= (3分)
五、 应用
1、这个口袋内原来共有小球5个 2、a、b间的距离是30km或 km (一解5分)
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c 3. b 4. c 5. b 6. b 7. b 8. b 9. a 10. d
二、填空题
11. (1) , (2) 1或 , -1或
12. 0.02mm 0.03mm 点拨: 标准尺寸是20mm, +0.02mm表示零件直径不超过标准尺寸0.02mm, -0.03mm表示不小于标准尺寸0.03mm
13. XX000 14. 343或1 15. -15 16. 9或5 17. , 111011ˊ26"
18. 直角或锐角
19. 6.43 6 6.435 点拨: 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从要保留的数位的下一位四舍五入. 不能从后往前依次四舍五入.
20. 0
三、计算题
21. (1)解原式=
(2)解原式=
22. 解: (1)x=-5
(2)原方程可化为: 去分母,
得40x+60=5(18-18x)-3(15-30x), 去括号得40x+60=90-90x-45+90x,
移项, 合并得40x=-15, 系数化为1, 得x=
点拨: 此题的麻烦之处在于方程中分子、分母均有小数, 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分数值不变, 可将小数化成整数.
23. 解: (1)
24. 解: l>m>n. 理由: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5. 解: (1)这个几何体为三棱柱.
(2)它的表面展开图如图所示.
(3)这个几何体的所有棱长之和为:
(3+4+5)2+153=69(cm)
它的表面积为: 2 34+(3+4+5)15=192(cm2)
它的体积为: 3415=90(cm3)
26. 解: 设am=5x, 则mb=11x, 因为an:nb=5:7,
所以an= ab= x, 所以 x-5x=1.5, 解得x=0.9,
所以ab=16x=160.9=14.4.
27. 解: 设乙的速度为x km/h, 由题意得3x=518 , 即x=15.
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四)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2. a 3. b 4. d 5. d 6. b 7. c 8. b 9. d [点拨: 注意小正方形成对角线的形式] 10. b
二. 填空题
11. 6, co, cd, ce, od, oe, de; 5, oc, ca, od, de, eb
12. ab; ab; ad 13. 14. 3, 45, 36; 22.54 15. 正方体, 4, 5, 6
16. 最喜欢语言课的人数占全班学生数的23%
17. -1, -1 18. 4x=6-(1-x) 19. x=1或x=-2 20. 1.30107
三. 计算题:21. 6
22. 解原式=
23. 解析: “+” “-”号把式子分成四部分, 分别计算再加减.
解原式=-9+9+25( )-0.09÷0.9=-9+9+(-20)-0.1=-20-0.1=-20.1
24. -1099
四. 解方程: 25. x=11 26. x=-9 27. y=
五. 解答题:28. 1对4, 2对5, 3对6
29. 原式=b-a+a+c+c-b=2c 30. a+b=0, c=0, d=1(a+b)d+d-c=1
31. 解: ∠1=400, ∠bod=900-400=500
∠aod=1800-500=1300,
∠aoc与∠aod互补,
∴∠3=500, ∠2= ∠aod=650
32. 解: 设乙还需做x天, 由题意得 , x=3
六. 附加题:33. (1)55.5万人 (2)6% (3)6000人
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五)
参考答案
一、1.13 分析:5-(-8)=13(℃).
2.- 3次(次数不做要求)
3. 分析:一副牌里共有54张,而其中黑桃有13张,所以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是 .
4.两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5.11 (x+3) 分析:6+(8-3)1=11(元).
6.1.51011
7.12 分析: 在日历中,a比c小7,表示为c-7;b比a大1,b可表示为c-6;d可表示为c+1,所以a+b+c+d=c-7+c-6+c+c+1=4c-12=36,4c=48,c=12.
8.75 分析:设这种服装的进价是x元,x(1+50%)•80%=x+15,x=75.
9.
10.15 分析:把x=2代入方程mx-5=10+m得2m-5=10+m,m=15.
11.15° 分析:∵∠cof=90°-∠aof,∠aof= 150°=75°,
∴∠cof=90°-75°=15°.
12.(2n+1) 分析:第n个图形有n个三角形,要用火柴棒,3n-(n-1)=2n+1.
二、13.c
14.a 分析:a.(-3)2=9,-32=-9,所以选a. b.(-3)2=9,32=9,相等.
c.(-2)3=-8,-23=-8,相等. d.│-2│3=8,│-23│=8,所以选a.
15.b 分析:a明天会下雨是不确定事件,c地球绕着月亮转是不可能事件,d数学期末考试得100分是不确定事件,所以选b.
16.d 分析:棱柱的截面形状可能是多边形而不可能是圆,故选d.
17.c 分析:若矩形的一边长为x,则另一边长为15-x,
所以矩形的面积表示为(15-x)x,故选c.
18.b 分析:a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是正确的;
b离原点5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为±5,所以b是错误的;
c中a不一定是正数,因为a可为正数,可为负数,可为0,是正确的;
d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正确,故选b.
三、19.解:原式=9-(- )÷ =9+11=20.
20.解:3x2-3( x2-2x+1)+4=3x2-x2+6x-3+4=2x2+6x+1,
当x=-2时,原式=2(-2)2+6(-2)+1=-3.
21.解:5(x-1)=20-2(x+2),5x-5=20-2x-4,7x=21,x=3.
22.解:(1)取180千克为基准数,各袋大米的质量分别为:
0,+2,-2,-3,+2.5,+3,+4,+1,+5,-1.5.
(2)平均质量为:180+ (0+2-2-3+2.5+3+4+1+5-1.5)=180+1.1=181.1(千克).
答:每袋大米平均质量为181.1千克.
23.(1)略;(2)图略,面积为10cm2.
24.600.
四、25.解:(1)0.20元/3分钟=4元/小时 0.02元/分钟=1.2元/小时,
a种方式应付费为4x+1.2x=5.2x(元),b种方式应付费为(100+1.2x)元
(2)上网30小时,即x=30,a种方式应付费5.230=156(元),
b种方式应付费100+1.230=136(元),∴选用b种方式合算. 26.解:(1)非常喜欢: 100%=50%;喜欢: 100%=40%;
有一点喜欢: 100%=8%;不喜欢: 100%=2%.
(2)50%360°=180°;40%360°=144°;8%360°=28.8°;2%360°=7.2°.
(3)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喜欢七年级实验教材,因为在扇形统计图中喜欢的同学占绝大多数.
27.解:(1)设存入本金x元,则x+x2.88%6=10 000,解得x≈8 527.
(2)设存入本金y元,则(y+y•2.7%3)+(y+y•2.7%3)2.7%3=10 000,
解得y≈8 558.
(3)∵8 527<8 558,∴我建议直接存入一个6年期较合算,它要的本金少.
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六)
参考答案
一、填得圆圆满满
1.16℃ 2.-2 3.7,0 4.2.5 5.22 6.2 7.3
8.∠2、∠5,∠3、∠4 9.145 10.40º,70º,70º。
二、做出你的选择
1.c 2.c 3.d 4.b 5.c 6.c 7.b 8.d 9.b 10.b。
三、用心解答
1.解(1) 原式= = = = 。
(2) 原式=
= -6=-14+18+35-6=33。
2.解:
回复举报
3.解:原式= = ,
当 ,原式= =-8+28+10=30.
4.解:(1)当a=12时,b=0.8(220-12)=166.4≈166(次),
所以在运动时所能承受的每分钟心跳的最高次数是166次。
(2)10秒22次,即1分钟132次,然后将他的爸爸的年龄带入,求出对应的b值与132比较,当b不超过132时,说明爸爸有危险,建议爸爸不要参加。反之,没有危险,但要注意安全。
5.解:(1)60,4,;(2) .
答:XX年底绿地面积比XX年底增长为21%.
6.解:选择(1)当汽车首先载4位乘客时,其余乘客在原地不动,12位乘客分3批,汽车共需时间:405=200千米,200÷60=10/3大于3,故肯定赶不上火车。
选择(2)当汽车首先载4位乘客时,其余乘客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前进,
当汽车接第二批4位乘客,共需时:(40+40)÷(60+6)=40/33,
此时,乘客已走640/33=240/33=80/11≈7.7千米,
当司机接走第二批4位乘客时,余下4位乘客在原地不动,汽车共走
4(40-7.7)+40=169.2千米<3小时60千米/小时=180千米,说明能赶上火车。
当司机接走第二批4位乘客时,余下4位乘客以每小时6千米的 速度前进,
由上可知,汽车走更少的路,说明更能赶上火车。
选择(3):将选择(1)和选择(2)综合即可。
7.解:
图形编号 ① ② ③ ④
大三角形周长
的火柴棒根数 3 6 9 12
小三角形个数 1 22 32 42
火柴棒根数(选做) 3 3+2 3
3+2 3+3 3
3+2 3+3 3+4 3
(1)3n根
(2) 个,第200个图形的小三角形个数有XX个(或40000个)
(3) 。
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七)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解析: a、b中的说法是负有理数和整数的正确分类,故a、b都对; c中有理数的概念中还包括0, 故c错; d中3.14是小数, 又因为3.14= , 所以也是分数, 所以d也对.]
2. b 3. b 4. b 5. c[点拨:同角的余角相等]
6. b 7. d 8. b 9. c 10. d
二. 计算题
11. 4.5 0, 1, 2, 3, 4 -1, -2, -3, -4
12. 2, -2 13. 10
14. 1350 点拨: ∠mon=1800-∠aom-∠bon=1800- ∠aoc- ∠bod=1350
15. 2 3 n-3 16. 1或4 17. < 18. 3.5
三. 计算题
19. 20. -90
21. 解原式=
四. 解方程:22. x= 23. x=
五. 解答题:24. 34cm2 25. n=3 26. b=6
27. 亏10元 28. 700元
29. 老刘有本金25000元
30. 解: (1)17+22+4+2=45(名), 故该班的学生共有45名.
(2)517+1022+154+202=405(册), 故全班一共捐了405册.
(3)解法一: 40560%-40520%=243-81=162(册)
解法二: 405(60%-20%)=40540%=162(册)
所以送给山区学校的书比送给本市兄弟学校的书多162册.
31、(1)1200 (2)1400,1500 (3)∠q=900+0.5∠a
32. 解: (1)设经过x秒甲、乙两人首次相遇, 则6 x+6x=400-8, 所以x=28
(2)设经过y秒甲、乙两人首次相遇, 则6 y=6y+400-8, 所以y=196。
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八)
参考答案
一、耐心填一填(每小题2分,共20分)
1. 2.> 3.±4 4.3(x-y) 5.2,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6.57°4′ 7.8 8.6 9.4a-b 10.三,二
二、精心选一选:(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每题3分,共30分)
11.a 12.b 13.c 14.d 15.a
16.b 17.b 18.c 19.c 20.c
三、用心做一做(共50分)
21.计算:(每小题4分,共8分)
22.解方程:(每小题4分,共8分)
23.(本小题5分)
24.(本小题6分)
(1)5、9 (2)
25.(本小题8分)
(1)去分母(两边同乘30) (2)去括号 (3)移项,合并同类项 (4)系数化为1
26.(本小题8分)
(1+40%) x (1+40%) x80% (1+40%) x80%- x
(1+40%) x80%- x =15 x =125
因此每件服装的成本价是125元。
27.(本小题7分)
(1)4、8、12 (2)4n (3)4n=400 n=100
七年级数学(一)参考答案
一、精心选一选:
1、c 2、c 3、 b 4、c 5、b 6、a 7、c 8、a 9、b 10、d
二、耐心填一填:
11、 ,12、 ,13、 , 14、3 , 15、 , 16、b , 17、白的,18、略
三、用心做一做:
19、(1)解:原式 (2)解:原式
20、(1) 解:原方程可化为
(2)解:原方程可化为 ⑶
21、(1)去分母(两边同乘30);(2)去括号;(3)移项,合并同类项;(4)系数化为1.
22、
23、 (1)2,7,15,155 (2)
24、(1)16%3000=480(人) (2)走人行天桥的最为普遍。1-16%-28.7%=55.3%
(3)建议行人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还是自觉地走人行大桥。
25、[略解]:方程化为: ,讨论(1)a≠1 (2)a=1
26、 [解]:由 +8x=7k+6x,得2x=7k- ,∴x= (7k- ),
又由k(2+x)=x(k+2),得x=k,
∴ (7k- )=k+6,解之,得28k-3=8k+48,20k=51,k= .
27、解:设打x折销售,由 =5%,得x=7.
28、解:选b 提示:设9月份每件冬装的出厂价为x元,
则每件成本为0.75x元,10月份每件冬装的利润为(1-10%)x-0.75x=0.15x元,
又设9月份销售冬装m件,
则10月份销售冬装(1+80%)m=1.8m件,
故10月份的利润总额与9月份相比,增长 =8%.
29、解:生产方案设计如下: (1)将9吨鲜奶全部制成酸奶,则可获利12009=10800(元).
(2)4天内全部生产奶粉,则有5吨鲜奶得不到加工而浪费,且利润仅为4=8000(元).
(3)4天中,用x天生产酸奶,用4-x天生产奶粉,并保证9吨鲜奶如期加工完毕.
由题意,得3x+(4-x)1=9. 解得 x=2.5. ∴ 4-x=1.5(天).
故在4天中,用2.5天生产酸奶,用1.5天生产奶粉,则利润为2.531200+1.51=1(元)
答:按第三种方案组织生产能使工厂获利最大,最大利润是1XX元.
30、[解]:方案一:由于1615=240>140,故全部进行粗加工,可获利润
1404 500=630 000(元).
方案二:615=90,只能精加工90吨,可获利润:
907 500+(140-90)1 000=725 000(元).
方案三:设用x天进行精加工,则用(15-x)天进行粗加工,
由题意得:6x+16(15-x)=140,解得x=10,
从而粗加工的时间为5天,可获利润为1067 500+5164 500=810 000(元),
显然810 000>725 000>630000,
∴选择方案三获利最多.
七年级数学(二)参考答案
一、 填空
1、-2,-1,0,1,2 2、 8或-8(一解1分) 3、 < 4、 5
5、 7.010 6、 -3 7、- <- <- <-
8、 33 9、 0 10、 9
二、选择:cc da dd aa bb
三、 计算:1、(1)-2 (2)718 (3) 2、(1) x=5 (2) x= -
四、 解答:1、a=2,3,4,7 (一解1分) 2、∵a+b+c=2∴a+b+c的值与x、y无关
3、―3 或 ―1 (一解3分) 4、a=3 (3分) x= (3分)
五、 应用:1、这个口袋内原来共有小球5个 2、a、b间的距离是30km或 km
回复举报
七年级数学(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 ababb 6~10 bdddc
二、填空题:11、 ;12、8;13、 ;14、 ;15、140;16、-1或1;17、0;
18、 ;19、②和③;20、
三、解答题:21、(1)原式
(2)解:去分母得
化简得 ,解得
22、解:∵ ,∴ , ,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的值按 循环出现的,
因此
23、解:如图
24、解:∵∠boc=80°,oe是∠boc的平分线,∴∠1=∠coe=40°,
∴∠3=∠coe=40°,∵∠1+∠2+∠3=180°,∴∠3=180°-∠1-∠2=120°
25、解:(1)甲家在饮食方面的支出占 %,乙家在饮食方面的支出占 %
(2)不能;(3)需要知道甲,乙家庭再交通方面花去的总钱数。
26、(1)设一共去了x个成年人,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
解得 ,学生得人数为12-8=4人。
(2)如果买团体票需要花费 %=252(元),
因为252<350,所以买团体票更省钱。
27、解:①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 ②射线,射线oa
③非正数,0;④线段,线段ab; ⑤1、5
28、解:(1)3,5,1或-5(每空1分。第3空只写一个答案不给分);
(2)因为 + 表示数轴上数a和-4, 2之间距离的和
又因为数a位于 -4与2之间,
所以 + 等于-4和 2之间的距离,即 + = =6………2分
(3)因为 + + 表示数轴上数a和-5,1,4之间距离的和
所以当a=1时, + + 的值最小,
此时 + + = + = =9,最小值是9.……3分
29、解:(1)设e、d间路程为x千米,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得, 所以,ed的长为0.6千米…………………………3分
(2)选择路线 方向相向而行.设小红 小时后和小明相遇,
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得 ……………………………………………………6分
选择路线 的方向同向而行.设小红 小时后追上小明,
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得 …………………………………………………… 9分
因为 ,所以小红应选择路线 的方向步行,
最快用0.8 小时能遇见小明…………………………………………… 10分
- 推荐阅读:
- 数学欣赏(通用16篇)
- 数学欣赏
- 数学欣赏(六年级上册)
- 数学教案《5的加减》(精选2篇)
-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精选2篇)
-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通用15篇)
- 小学数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