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数九是哪一天 数九是哪一天开始算的

2024-02-21人围观
简介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开始。  数九在阳历所对应日期  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  二九:12月31日~次年1月8日  三九:1月9日~1月17日  四九:1月18日~1月26日  五九:1月27日~2月4日  六九:2月5日~2月13日  七九:2月14日~2月22日  八九:2月23日~3月3日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开始。

  数九在阳历所对应日期

  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

  二九:12月31日~次年1月8日

  三九:1月9日~1月17日

  四九:1月18日~1月26日

  五九:1月27日~2月4日

  六九:2月5日~2月13日

  七九:2月14日~2月22日

  八九:2月23日~3月3日(闰年为2月23日~3月2日)

  九九:3月4日~3月12日(闰年为3月3日~3月11日)

  数九歌

  各个版本

  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广泛流传的“九九消寒歌”说: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如九九歌为: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缘凌走;

  五九半,凌碴散;

  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

  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

  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是否过时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表示,近些年来虽说气候有些异常,但只要节气到了,冰河依旧开,岸柳依旧青,大雁依旧归,“九九消寒歌”依旧唱,并无过时之感。

  天文专家进一步介绍说,与“九九歌”相映成趣的,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九九消寒图”,也称“九九图”。“九九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九格消寒图、鱼形消寒图、泉纹消寒图、孩儿消寒图等多种。它们既是计算时间的日历,又是精美的装饰品。因此,在冬至节时,中国民间还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

  冬至作为一个大节日还是古时的事,辛亥革命以后,冬至节俗日益减弱,至今已在各地难以见到冬至过节的活动。但是,从冬至日起“数九”还在中国民间影响深远,妇孺皆知,流传甚广。什么叫“数九”呢?就是从冬至日起,向后数九个九天,天气就由冬至的寒之至转为“春深日暖”了。因为“数九”的过程正是寒极转暖、寒消暖长的过程,所以人们常把这九九八十一天称作“九里天”、“数九寒天”。“数九”的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 最后一个九天称“九九”。

  历史记载

  劳动人民经历了千百年与风雪严寒的搏斗,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创造出许多记叙数九期间寒暖变化规律的“九九歌”。如北方流行的九九民谣:

  未从数九先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顾禄《清嘉录》上记载有一首“数九歌”,十分风趣地描写了古代人们过冬的情形:

  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手都因怕冷而缩在面袍里);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寒风刮在篱笆头上,像吹觱篥一般,觱篥:bìlì 亦作觱栗,汉朝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以芦苇作嘴,以竹做管。);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睡在被窝里像睡在野地里一样);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穷人衣薄,起舞取暖);

  六十四,苍蝇垛屋茨(透露出一点暖意了);

  七九六十三,布袖两肩摊(天暖,厚衣服可以披在肩上了);

  八九七十二,猫狗躺凉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跳蚤出。

  在古代社会里,穷人过冬尤其受罪。

  数九歌

  北京版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九九歌”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有一首较通俗的中国民谣是这样的(北京版):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解释:

  中国民间俗谚有“头九暖,九九寒”,人们发现如果起头九天暖和,则跟着来的整个冬天都会特别冷。故说“第一莫贪头九暖,连绵雨雪到冬残”。《燕京岁时记》中说:“冬至三九则冰坚。”意思是,从三九起就进入数九寒天中最冷的阶段了。《京房易占》说:“冬至之后,三十日极寒。”,“冬至后第三戌,为腊月最冷者。”后来,一般人们都认为三九天是最冷的,但是事实上,四九才是寒冬中一段最冷的时间。只不过刚进三九的头几天,寒暖变化大,一下暴冷,身体不太适应,显得格外寒冷,而到四九,虽然温度比三九低,但温差变化小,便感觉不如二九进入三九时这么冷了。

  自冬至起,三四九刚好在二十四节气的大寒附近。

  山西大同版

  一九二九不算九、

  三九四九押门叫狗。

  五九六九开门大走,

  七九八九河开看柳,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解释:

  一提起数九,说明天气已经很冷了,但在山西大同地区来说一九二九,在人们心目还不怎么冷,所以不把怎一九二九来计算冷的天气,最冷的天气一般在三九四九这两九中,冷的喂狗的时候,只是押开门缝,把狗叫过来喂,而不是把狗粮送到指定地点(另注:苏北鲁南地区叫"隔门唤狗",意思是太冷了,床都不想下,小孩子在屋内床边就可以拉屎了,然后唤狗进来舔了之意)。等到五九六九基本天气变暖和了,可以出门串门了。基本到七九八九天气回暖,冰已融化。到九九以后,春种开始了。

  四川版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

  三九四九,冻死猪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

  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河南版/湖北版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大甩手;

  七九八九抬头看柳;

  九九杨落地;

  十九杏花开;

  湖南版

  一九二九,怀胸抱手;

  三九二十七,檐前雨不滴;

  四九三十六,茅草吊蜡烛;

  五九四十五,咬牙像打鼓;

  六十四,风吹如炸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

  八九七十二,娃儿玩泥捏;

  九九八十一,安排蓑衣和斗笠。

  黄河流域版

  敦煌文献伯4017《咏九九诗》:

  “一九,万叶枯萎,鸿雁南飞;

  二九,单衣觉寒,群鸟夜投高宿,鲤鱼游入深潭;

  三九,朔风凛冽,荒原地冻,水面结冰犹如冰桥;

  四九,参星半夜落下,辰星早上升起;

  五九,白日渐长,太阳未时之后可照进堂屋;

  六九,春风拂面,百草萌动,单衣即可出门;

  七九,黄河冰水各半,鲤鱼游向滩头,喜鹊筑巢,鸿雁归来;

  八九,草木生长,阳气遍地,正是种谷深耕之时;

  九九,耧车播种,玉苗丛生,正是农家欢乐之时。”这应当是黄河流域的数九歌。

  七里河版

  流行于七里河地区的数九歌:

  “头九二九,冻破碴口。

  三九四九,关门闭守。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八九,精沟子(光屁股)娃娃拍手。

  九九尽,庄稼人收拾打牛棍。

  九九加一九,耧铧遍地走。”

  而流行于安宁地区的,则是这样的:

  “头九二九,关门死守。

  三九四九,冻破碴口。

  瞎五九,冻死狗。

  六九七九,精沟子(光屁股)娃娃拍手。

  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习俗

  “数九”的习俗很多,以“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这些歌谣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就我国多数地区而言,二九过完时,天气并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四九完时,差不多是“大寒”节气了,所以说“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五九以后,大地渐渐回春,天气由冷渐暖,故“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惊垫”节气,所以“九九闻雷,响声持久”。明代出现了 “画九”的习俗。所谓的画,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此外,清代还有“九九消寒诗图”,图中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内容从远古时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大清坐金銮”,称得上是一部富有雅趣的历史“大事记”。

  继“画九”后,清代又出现了“写九”的习俗。“写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浓的,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九字(繁体),先双钩成幅,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类似书法练习中的“描红”)。用粗毛笔着黑色,每字九笔,每笔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一笔后,还要用细毛笔着白色在笔画上记录当日天气情况,所以,一行“写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

  • 推荐阅读:
  • 2019年数九是哪一天
  • 2022年世界癌症日是哪一天
  • 2022七夕节是哪一天
  • 法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
  • 古代元旦是哪一天
  • 国庆节是哪一天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