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雾凇》研讨专帖研讨主题二(费尔教育整理版) 第二课堂展示活动
研讨专题二:
科学小品文中的“科学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转张祖庆老师的宏文:
科普说明文教学的语感训练要义
来源:
在说明文家族中,有一类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文章,我们可以称为科普说明文。这类说明文,形式简短,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普及性强;通常以读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运用平实的表现手法,语言准确、周密、生动。此类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
科普说明文教学最难处理的是科学知识、说明方法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老师们很容易将课上成科学课或说明方法讲座课。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往往“买椟还珠”——误以为说明文的目的是给人以知识,在教学中就应当以此为主要学习目标。因此,他们处理科普说明文,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时,会千方百计地大量拓展关于该领域的知识:讲《冬眠》,教师搜集大量动物冬眠的知识给学生阅读;讲《太阳》,从黑子讲到日食,从夸父逐日讲到后羿射日;讲《台湾蝴蝶》,教室成了蝴蝶标本展览室……这样大雨倾盆式的课外的知识轰炸,势必将语文课异化为常识课。在这样的课上,知识,似乎成了教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这恰恰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做法。
科普说明文,一旦入选语文教材,它就成了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有效载体。因此说明文教学理应具有语文课共有的特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而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则是语感。因此,科普说明文教学中……,这当是说明文教学的语感教学要义。下面试结合《月球的自述》一课的教学简述如下。
首先,致力于说明结构的逻辑梳理。
科普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对科学知识的说明,是按序列层层展开的。因此,科普说明文的语感教学,要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这对学生今后说话写文章有条有理是大有裨益。那么如何致力于说明逻辑结构的把握呢?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抓两点:第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说明思路。从整篇课文来说,《月球的自述》这篇说明文,其逻辑结构是按“月球概况”——“月球表面”——“中国人和月球的情感”这三个层次安排结构的。第一课时,我安排学生初读,读后让他们谈谈获得了哪些关于月球的知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第二层次是细读探究,感受表达清晰有序。整体感知课文后,第一课时教学课文1、2、3自然段。第二课时一开始让学生默读四、五自然段,这段内容的教学,我没有在知识上花过多的时间,只用了大约4、5分钟的时间帮学生梳理了课文第4、5自然段讲到的有关月球的知识,这个环节进行的简洁明快,目的在于省下更多教学时间,将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表达顺序上。比如,当学生把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概括出来之后,我说,如果老师原封不动地把这些知识复印给你们,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觉呢?这一问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叙述的条理性;再比如用多次引读的方式来感受知识介绍的因果关系。此外,我不仅引导学生关注句与句之间的条理和顺序,还引导学生从段与段之间来把握文章叙述的条理和顺序。比如,在学生归纳出了月球的知识后,我启发孩子思考:这些知识都是科学家考察月球后所发现的,但作者没有把它们写成一段,而是分两段来写,这是为什么呢?后来孩子就发现,有些内容是讲气候的,有些内容是讲地形和矿藏的,分成两段叙述更加条理。一经这样梳理,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出发理解文章的叙述方法。
1/3
- 推荐阅读:
- 《赵州桥》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5篇)
- 《学与问》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3篇)
- 《本命年的回想》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3篇)
- wuyixin-课堂-教学《雨后》随感(精选17篇)
- 《狼和小羊》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精选15篇)
- 《春》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4篇)
- 家长课堂教案
- 翻转课堂教案
- 课堂教案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