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交响乐教案 交响曲教案
交响乐教案 篇1
教学对象:
初一
教学时间:
30分钟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及其主要代表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2)通过欣赏作品,使学生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3)通过欣赏作品,体会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 教学重点:欣赏作品,使学生领略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生活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感触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音乐家?好,同学们都回答的很棒,那今天我们要了解的音乐
家是贝多芬及赏析他的作品《田园交响曲》
(2)贝多芬简介(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贝多芬”)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和钢琴家之一,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
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是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于先河的音乐巨人,他的音乐与时代和命运紧密相连,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3)作品创作背景
作于1807-1808年,这首交响曲表现了贝多芬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挚爱。贝多
芬从1792年从波恩来到维也纳,在这里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几乎都在这里写成。贝多芬在维也纳多次搬家,他的墓葬也在维也纳。在值得纪念的贝多芬生活遗迹中,有一处是著名的“贝多芬小路”,这条小道之所以著名,不仅是因为贝多芬常在这里散步,他的第六交响曲就是在这里产生灵感并构思的。
(4)乐曲特点
F大调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
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乐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临摹自然。
(5)乐曲赏析 F大调第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其中,第三,四,
五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不太快的快板,F大调,2/4拍子,奏鸣曲
式,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形成恬静清
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
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第二乐章:在溪边。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B大调,12/8拍子,
奏鸣曲式。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音乐富有诗意。
第三乐章:乡村欢乐的集会。快板,F大调,3/4拍子,谐谑曲。这个乐章的主
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
欢乐的舞蹈。
第四乐章:暴风雨,快板,f小调,4/4拍子。
第五乐章:牧人的歌。小快板,F大调,6/8拍子,回旋的奏鸣曲式。乐章的主
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
(6)欣赏视频,并学会哼唱主题旋律。
(7) 同学们谈学习后的感受
(8)教师寄语
交响乐教案 篇2
探究
1、生机勃勃的鸟岛,请说说鸟岛的生机勃勃表现在哪儿。
鸟岛的生机勃勃表现在:花丛树下,草坪操场,运动衫、彩裙飞翔的、流动的身影,旋转的舞步,亭亭玉立的风姿,像鸟儿款款低飞;欢快的跃动,像鸟儿展翅的舞蹈,恬静的栖息。歌声,笑语,在海潮的喧哗中,鸟儿倾心地鸣转。
2、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比喻是本课最显著的写作特色。
感悟
3、排列的桌椅,是一格又一格的蜂房,井然有序.上课铃一响,你一格,我一格,大家坐好,在老师的引领下汲取,在各科的书籍里寻觅.时而循着历史的长河飞向遥远的古代,时而飞翔在当今的科学天地;时而书声琅琅,时而书写沙沙.在知识的大海里采撷,探索,积累,像金色的小蜜蜂在花海里采集花粉,嗡嗡嘤嘤地飞鸣,渴求.在各自的蜂房里忙碌地储积着蜜.
这一段把教室比作甜蜜的蜂巢。这看似仅从外形上作的比喻,实则内涵丰富,不但包含对教室传授知识的讴歌,还隐含了对学生在这里勤奋学习的赞扬,让我们感受到教室是孩子们的知识园。形象生动,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4、
(1)下课了,校园,像一个鸟岛.美的交响曲回旋在这一片乐土上.啊!一个生机勃勃的鸟岛.
(2)一年一度教师节,老师的办公室上,飞来彩色的花瓣.啊!飞来的花瓣,变成一朵朵馥郁的鲜花,开在老师的心间.
(3)把校园比作了生机勃勃的鸟岛。通过一串排比和比喻,把孩子们的快乐展现得淋漓尽致。
(4)把学生寄给老师的贺卡比作花瓣,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以及老师对学生的祝愿,让我们感受到校园是洋溢着浓浓师生情的家园。
交响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祖国文字的美好,以及作者对校园的热爱、赞美。
2.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其比喻句的新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仔细观察校园的人、事、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
同学们,每天我们都在这鸟语花香、朝气蓬勃的校园里学习、嬉戏、快乐成长。那么,在你们看来,咱们的校园像什么呢?
有人认为,校园就像一曲美妙动听的交响乐。(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哪位同学对交响乐有所了解,请说一说。再读课题。有疑问吗?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同学们,每学一篇文章,在第一遍读课文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好,那就根据你们自己的提醒小声地读读课文吧。
自主交流:在读课文时,你觉得哪些字音要给大家提个醒,哪些句子不好读的给大家示范示范。
同学们,交响乐有单乐章的、也有多乐章的,校园交响乐是由三个乐章组成,它们分别是(板书:蜂巢鸟岛花瓣)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疑问?说一说。交流你心中的疑问?它们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比喻?这也是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品读体味
1.带着你心中的疑问默读第一乐章蜂巢。边读边提起笔做批,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吧。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为什么把教室比作蜂巢?(形状上)理解“井然有序”。
蜂巢是用来干什么的?同学们在像蜂巢一样的教室里是怎样学习的呢?(抓重点词句谈体会)
换词读这句话:汲取寻觅。
屏显“时而……时而……”一句。仔细观察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有什么感觉?(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大家也愿意来体会体会吗?(真的读出了那么一种节奏美)句中的“;”把它分为两个部分,从内容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体会从内容和情形方面写。(抽生读)那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男女分别读)
“在知识的大海里……”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读一读,边读边想你体会到了什么?(抽生读。)
师小结:是啊,这恰如其分的比喻,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同学们在学校里勤奋学习的美好形象,再读,读出我们心中的这份赞美吧。
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知道为什么作者要把教室比喻成蜂巢了吗?(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教室不仅和蜂巢一样具有井然有序的外在美,还蕴藏了孜孜以求的内在美。同学们像蜜蜂一样在各自的蜂房里忙碌地储积着蜜,所以作者说教室像一只甜蜜的蜂巢。
2.如果说蜂巢是一段表现勤奋学习的乐曲,那么,刚才有同学提到的鸟岛、花瓣又是一首怎样乐曲呢?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学习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选择你们喜欢的一个乐章重点读一读。
(生交流)
3.鸟岛,是一曲欢乐的、充满温暖的、充实着幸福的乐章。
“飞翔的、流动的身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段美妙的语言。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咱们来体会体会这句话。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从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这么美的风姿、这么快乐的欢笑,谁能来读一读。闭上眼睛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些什么?(联系生活实际想)这么富有生机的场面,这么富有节奏美的语言,你喜欢吗?难怪作者说“下课了,校园是一个……一个生机勃勃的……”怎能不让我们喜欢呢?是啊!同学们,在这美丽的鸟岛,和同学们同浴着阳光,共享着欢乐,你们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让我们再一次和作者一同走进这美丽的鸟岛,记住这段美妙的文字,记住这一曲充满欢乐、温暖、幸福的乐章吧!
4.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通过刚才的小组交流学习,课前你们提出的关于花瓣这一乐章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到的?
同学们,当你念到这几个词语,回想到从上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你们得到了这么多老师的教育和关爱,如果是你,会在信中给哪位老师写点什么呢?(抽生回答)同学们,听到你们这么多感人肺腑的话语,此时此刻,我觉得教师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读读课文最后一段,你想读几遍就读几遍。(生自由读)一片片花瓣就是一封封来信,它牵系着老师和学生的心儿,此时此刻教师又会对学生深情地祝愿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花瓣是一曲怎样的乐章呢?
总结:回顾我们学习的整篇文章,不管是从题目,还是从三个章节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生自由回答,师趁机板书。)再读课题。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交响乐不是由乐队演奏的,它演绎的是那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着浓浓的师生情的校园生活。
四、畅谈感受,升华主题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家庭里、生活中、大自然时常都会响起一曲又一曲动听的交响乐,下去以后咱们仿照课文写一写吧。
附:两个可参照仿写的句子。
1.时而循着历史的长河飞向遥远的古代,时而飞翔在当今的科学天地;时而书声琅琅,时而书写沙沙。
2.飞翔的、流动的身影,旋转的舞步,亭亭玉立的风姿,像鸟儿款款低飞;欢快的跃动,像鸟儿展翅的舞蹈,恬静的栖息。歌声,笑语,在海潮的喧哗中,鸟儿倾心地鸣啭。
交响乐教案 篇4
导入新课:
音乐不分年龄,不分国别,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有的音乐哀婉低沉,有的音乐激昂慷慨,它让我们或悲伤,或喜悦。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法国作家乔治·桑的《贝多芬田园交响乐》,让我们徜徉于音乐的海洋,感受音乐的魅力。
初步鉴赏:
播放阿炳(华彦钧)的乐曲《二泉映月》,学生同桌之间或前后桌之间讨论,从音调、旋侓、感情三个方面加以鉴赏,初步领会鉴赏音乐的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给出参考答案:
音调:低沉 旋律:舒缓
感情:幽愤、哀痛
出示目标:
1、学习本文作者运用形象化的景物描绘音乐的方法。
2、了解音乐家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
3、理解本文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文分析:
播放《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布置任务,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确定四个题目:
1、贝多芬的交流
①这首交响乐的节奏是如何变化的?
②通过交响乐可看出贝多芬对田园有何感情?
2、给乔治·桑的一封信
③文中写到了哪些田园风光?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④通过景物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
学生作答:
学生分组讨论后,写出60—100字的书面小文章,推举一至二名同学发言,其他组同学可修改、补充,达成共识,教师在此过程中可适当点拨。学生作答成熟后,教师明确给出参考答案。
①节奏的变化:
不太快→很快→快→快→较快
总之,即欢快、悠扬、明澈。
②贝多芬对回归田园的感情
到达乡村的愉快→独坐河边,聆听音响→参加舞会,兴高采烈→暴雨突降,惊心动魄→愉快和感恩的情绪。
总之,即用心感受田园、感受自然,感受乡村。
③景物及特点
平原:空荡平坦 光线:变化莫测
天空:阴暗低沉 飞鸟:漫天舞动
暴风雨:疯狂猛烈
④作者感情的变化
迷惘→孤独→抗争→幸福(“变成白色的天使,成为了前者,满含着感激与欣慰赞美上帝。”)
修改题目:
本文题目为名词性结构,简洁明了地交代了写作的对象。请同学们在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另拟题目,使之能形象化地揭示《田园交响曲》的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后作答,教师举例如《欢乐的交响曲》、《心旷神怡的旋律》、《催人奋进的号角》、《扼住命运的咽喉》……
交响乐教案 篇5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2.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1.学习描写音乐形象的手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品味作品的语言,欣赏本文所描写的音乐形象。
3.了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培养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学习描写音乐形象的手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品味作品的语言,欣赏本文所描写的音乐形象。
3.了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培养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聚焦重点
1.学习作者用比喻、想像等修辞手法描述音乐的技巧。
2.理解文章的结构思路,把握每一个音乐阶段的特点。
教学建议
1.本文是以想像和联想来描写音乐的优美散文,作者以形绘声,生动地表现了贝多芬田园交响乐的美妙意境,状难言之物如在目前。学习文本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进入音乐的世界,广泛地进行联想,身临其境地领略《田园交响乐》的美妙旋律。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听到的旋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在学习文本之前,教师可以到阅览室或登陆因特网先查阅贝多芬创作《田园交响乐》的有关背景材料,给学生进行介绍,如《田园上的贝多芬》就十分具体地介绍了这首著名的乐曲的创作情况,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通过联想和想像表现音乐的形象是本文的重点,教师要落实好这一教学目标,必须先充分熟悉文本,在学生初读原文后,教师应该离开原文的语句,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再现音乐的形象,避免对原文的语句进行不必要的分析,破坏了整体的感受。
自主梳理
1.正字音
聆( )听 和煦( ) 焦躁( )
嶙峋( ) 震撼( ) 窒( )息
A、D
交响乐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观察并聆听雨落在物体表面发出的节奏声。
2.发现不同容器与装水量、装水速度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重点:观察并聆听雨落在物体表面发出的节奏声,发现不同容器与装水量、装水速度的关系。
难点:观察并聆听雨落在物体表面发出的节奏声,发现不同容器与装水量、装水速度的关系。
活动准备:
最好选择一个有雨的日子,如果没有下雨就自制下雨。收集废旧易拉罐、瓶子等作为盛雨的容器,幼儿人手一个;4个面盆,幼儿每人一个杯子。
活动过程:
一、聆听“水滴交响乐”。
1. 下雨天组织幼儿来到走廊上(如果没有下雨,也组织幼儿在走廊上活动,以免地板弄湿)。
2.教师将收集来的瓶罐倒扣在露天地面或栏杆上,底部朝上。
3.幼儿站在不会被雨淋到的屋檐下,闭上眼睛听一听雨下在地上,下在不同瓶、罐上的声音。(如果没有下雨,教师用杯子舀水自制下雨。)
4.你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听到的下雨声。(叮叮咚咚、沙沙声)
5.一同面向天空感谢雨:“谢谢雨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好听的声音!”
二、 收集雨点
1.我们带点雨回去吧。幼儿4个人一组,每人一个大小不同的瓶罐,幼儿将倒扣的瓶罐反转,瓶罐口朝上作为乘雨的容器。
2.观察雨水滴入容器的过程,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瓶罐里面的雨水渐渐盛满的过程。(如果没有下雨,请幼儿将4个装水的面盆里的水舀到罐子里)
3. 一组幼儿相互比一比哪个容器最先装满水,评选容器中的装雨大王。
4.交流:为什么有的瓶罐最先装满水,有的瓶罐装得慢?
得出结论:瓶罐大的装水多,也装得慢;瓶罐小的装水少,装得快。瓶口大的装水快,瓶口小的装水慢。
三、带回雨水
1.教师组织幼儿运回雨水,将各自收集到的雨水倒入一个大桶里。
2.感受雨水越来越多的欣喜感,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交响乐教案 篇7
校园交响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蜂巢图,《娃哈哈》音乐磁带。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蜂巢的知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放《娃哈哈》音乐磁带。
2、谁会唱这首歌?会唱的孩子站起来唱给大家听,好吗?还可以边唱边跳。
3、孩子们唱得真好听。这首歌把祖国比作什么?又把孩子们比作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质疑,解疑
1、自由小声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部分词语,把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同桌互相质疑,互相解疑。
3、全班同学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三、朗读课文,深入理解
1、借助挂图,理解“蜂巢”。文中用“蜂巢”比喻什么?
2、“鸟岛”原本是谁的家?文中的“鸟岛”指什么?
3、文中用“花瓣”比喻什么?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练读,抽读,评议。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6、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展延伸
1.仿说:校园——家。
2.校园是可爱的、美丽的,校园的交响乐更是动听的。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带着你们的爱,再去观察校园的人或物,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校园交响乐
蜂巢——教室
鸟岛——校园
花瓣——信
交响乐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校园的美好,以及作者对校园的热爱、赞美。
2.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其比喻句的新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谈话引入,整体感知
1.我们的校园是我们的乐园、家园、花园……在作者眼里,校园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2.板书每部分诗的标题。
3.请3个同学分别来读,适时点拨文中不容易读准的字音。
4.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二、细品课文,感受情感
1.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仔细读读,并想想它好在哪里。
2.学生交流,注意相机指导。
3.第一部分:
出示蜂巢实物。想想作者为什么把校园比作蜂巢。讨论交流,感受比喻的恰当与巧妙。
这一部分的排比句很美妙,交流读这些句子的感受。
4.第二部分:
这是个怎样的小岛?它的生机展现在哪里?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把自己感受到的快乐和活力展现出来。
5.第三部分:
花瓣指的是什么?它代表着什么?
这校园里不仅有知识,它还有温情充盈着。有感情地读文。
三、畅谈感受,升华主题
1.读完这组散文诗,你有什么感受?(可从内容,也可以从写法上谈感受)
2.我们对校园也应该有自己的比喻吧!请仿照课文说一说我们眼里的校园。
交响乐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2.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
3.学习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
点拨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关于古典音乐我们在上节课有所了解,那就是我们在第三课中所学习的《琵琶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外国交响乐的欣赏文章,这首交响乐就是贝多芬的第六交响乐〈〈田园交响乐〉〉。而写这一文章的就是十九世纪初法国女作家乔治.桑。下面我在上课之前对我们上节课的内容进行考察一下。
二.课堂过程:
1.检查学生背诵《琵琶行》。
2.对乔治.桑这位作者和贝多芬进行简单的介绍(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找资料)乔:十九世纪法国女作家,她的文章有很强的个人感情色彩,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贝多芬: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留给世界大量的钢琴曲和交响乐等。特别是在耳聋以后继续创作,这首《田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3.点出贝多芬《田园》分成五个乐章:
(1).不太快的快板,表达了“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奏鸣曲式。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了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中的喜悦心情。
(2).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奏鸣曲。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出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
(3).快板,“乡村欢乐的集会”,诙谐曲。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
(4).快板,“暴风雨”。在这一乐章中,雷雨由远而近,狂风骤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整个大自然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接着,暴风雨很快停息,直接进入下一乐章。
(5).小快板,“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回旋的奏鸣式。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像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天晴之后的美景。
4.对于中国语文,有一种通感的修辞方式。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也是运用了这种方式,并且是在全文中使用。从文章的第一句就可以看出,作者把听觉上的东西化为可视觉上的感受!
5.文章的整体把握: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找出文章中描写了哪些田园风光?并且找出文章中“我”这个形象经历了哪些情绪变化和动作变化?教师明确:
(1).田园风光:平原、天空、光线、飞鸟、暴风雨。
(2).我的情绪:迷惘、孤独、抗争、幸福6.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听一些中国古典音乐时的感受,想象一下假如自己听这首交响乐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把这种想法带到第二节课自己在听这首交响乐中去!
三.作业
听一首中国古典音乐,并且在自己的'作文本中写下自己的感受。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