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寓言》的教案 寓言教案设计

2024-02-20人围观
简介《寓言》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故事改编的方法。  2.会运用所学的方法改编故事。  3.说写相结合,进行故事改编。  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方法改编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表演导入  学生表演寓言故事片段,下面同学猜故事名。  二、揭示课题,探究方法  1.像刚刚我们小朋友表演的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这样的故事就叫——(寓言故事)。  2.说到寓言故事

《寓言》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故事改编的方法。

  2.会运用所学的方法改编故事。

  3.说写相结合,进行故事改编。

  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方法改编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表演导入

  学生表演寓言故事片段,下面同学猜故事名。

  二、揭示课题,探究方法

  1.像刚刚我们小朋友表演的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这样的故事就叫——(寓言故事)。

  2.说到寓言故事,我想到了我们之前在课本上学过的《乌鸦喝水》,还记得吗?谁能简单的和大家讲一讲?(及时评价)小朋友们请看——(播放《新乌鸦喝水》)

  3.同学们,看仔细了吗?那我可要发问了,请问:这里的`《新乌鸦喝水》和原来的《乌鸦喝(出自::故事结局改写)水》一样吗?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请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结局等,学生回答不完整可出示范文)

  4.小朋友们真棒,经过一番思考,你们竟然找到了寓言故事改编的方法,你们真是太厉害了!(板书课题:寓言故事改编)好的,今天我们的任务也就一目了然了,那就是对寓言故事进行——(改编)现在小朋友们知道寓言故事改编的方法了吗?那我们在改编一篇寓言故事时,可以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改编?一起读.

  三、回顾旧知,改编新篇

  1.嗯,好的,那请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今天老师带来了几篇小故事,看,熟悉吗?(出示寓言故事图片,学生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师生评价)

  2.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其中选择一个故事来进行改编。(拿出事先分发的“新点子检视表”纸张)请同学们拿出“新点子检视表”,你先来想一想,你想改编哪些方面,想好了,把它写在纸上,一会我们再来交流。(交流)

  3.听了你们的新点子,我觉得非常的有趣,我迫不及待的想看看你到底是怎么写的,在写之前,老师有几点小要求:(1)尽量用一两个成语。(2)尽量用一个修辞手法。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动手写一写吧。(写在改编小能手纸张上)

  4.交流写作,师生评价。

  5.小结。

  四、作业超市

  改编一篇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写完可以读给同学听,也可以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寓言故事改编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结局

《寓言》的教案 篇2

  秋风乍起,红叶纷纷落下,铺满了整个大地。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又到了秋天,不知远方的亲人是否可好?张籍静静倚靠在窗前,凝视着窗外纷纷扬扬的落叶,不禁倍感思念。

  张籍回到书房,提起笔,决定写一封信寄给远方的亲人,可是,刚一提起手中的.笔,千言万语,千愁万绪,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他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不禁想起家乡那美丽的翠竹,可爱的鸡鸭,活蹦乱跳的

  鱼,还有热心肠的邻居以及交往笃深的朋友不知不觉早已潸然泪下。

  他回过神来,深吸了一口气,再次提起手中的笔,只见他疾书一封家书,在信中他,首先深情地问候远在他方,早已白发苍苍的爹娘,并详细询问了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以及儿时的玩伴,甚至于就连他离家当年亲手栽种的一棵槐树,小河两岸碧绿的柳树,他都依然牵挂那思绪如同壮观的瀑布,一泻而下。终于,一封充满情意的家书写好了,张籍迫不及待地把信交给捎信人。可是,就在捎信人即将出发之时,他突然又担心刚才由于写得过于匆忙,生怕还有什么遗漏之处,于是,他再次打开信封,仔细查看一番,直到他感到放心了,才小心翼翼地把信交还给捎信人。这真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啊!

  他目送着远去的快马,再次陷入了深深沉思

《寓言》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的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合理的想像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合理的想像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想象法教学用具:导学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案

  一、资料助读: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被后人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二、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拉 ( )宙斯( )庇护( )饶头( )

  2、解释下列词语:

  爱慕虚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庇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懂课文:

  1、了解《伊索寓言》。

  2、了解故事大意。

  四、我的疑惑:

  探究案

  一、 梳理情节:

  1、朗读课文,概括这则寓言的'故事内容。

  2、思考: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3、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4、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说明了说明?

  5、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二、感受人物:

  1、说说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三、探究寓意:

  1、请从不同角度谈谈对寓意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或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续编情节:

  赫尔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他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我的感悟与收获:

  训练案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却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这个故事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他们的表现作用。A.较量较量: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语表现出蚊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情。B.凯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表现出蚊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情。2.“要说不是这样”中的“这样”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概括蚊子战胜狮子的主要原因是_ ____________。4.文中在描写蚊子叫声时用了两个不同的词,分别是_______、__ ______。5.“你并不比我强”和“我比你强得多”分别是________句和___ ____句,从句子的语气上来看,第_____句比第 _____句强。6.文中写狮子与蚊子的“战斗”时主要运用了( )和( )的描写手法。A.对话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神态描写E.心理描写7.在文中最后一节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根据以上学习寓言的方法自学>与《塞翁失马》。

《寓言》的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寓言四则

  [活动目的]

  1、知识与能力:领会寓言寄寓的深刻道理,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朗读,讨论,表演等到形式,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分析故事情节,学习改写、编写寓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从寓言中受到启迪。

  [教材简析]

  四则寓言有两则是选自《伊索寓言》,另外两则选自《韩非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讽刺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智子疑邻》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寓言的内容大多涉及人生的道理,因此领会寓言寄寓的深刻道理,多角度概括寓意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多方面查阅寓言有关资料,阅读《伊索寓言》和中国古代寓言,并制作课件。学生查阅有关《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并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结合注释试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学时,我们就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你还记得哪些?(学生讲寓言)那么,什么是寓言呢?

  教师介绍寓言特点: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到表现手法。今天,我们不仅要知寓言,还要懂寓言,写寓言。

  二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探讨寓意。

  1、分角色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读出人物的语气。

  思考:

  ①“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②“赫尔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现了什么?想像一下赫尔墨斯最后的表情。

  ③这则寓言蕴含着什么道理?

  ④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⑤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

  2、朗读《蚊子和狮子》,分小组解决下面问题。

  ①蚊子的话“你并不比我强”“我比你强得多”有道理吗

  ②蚊子的叹息,说明了什么?

  ③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

  ④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⑤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

  三、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改动后的文章让人无法知道一个银元是多还是少,赫耳墨斯离去时是否高兴?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并且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四、拓展想像,自编寓言

  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参考题目: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

  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

  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②编写寓言:嘴和眼的对话树和斧子

《寓言》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读懂课文,明白“水滴石穿”“守株待兔”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和所蕴含的道理。

  3 充分发挥想象,用不同的语气读好两个成语故事。

  4 有学习成语、积极应用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这两个成语的意思,积累并灵活应用两个成语。

  教学准备

  1 教学挂图。

  2 查找几个与“水滴石穿”寓意相近的成语。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学过的成语,引入课文题目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有故事的成语和有趣的成语,你们还能记起来吗?

  生说出成语。

  师: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十分有特色的宝藏,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成语故事,“水滴石穿”“守株待兔”。(师板书课文题目)

  二、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意

  1 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己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勾出本课生词,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等形式掌握生字音、形、义。

  (4)正确书写本课8个生字。

  2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讲了什么故事。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成语故事。

  三、 分别重点学习“水滴石穿”“守株待兔”

  1 学习“水滴石穿”。

  (1)同桌练习分角色读故事,想象当时的情景。

  (2)抽查、评价。要领:读出石阶轻视的语气,水滴自信的语气。

  (3)仿照文中句子,练习用“是……还是……”“既……也……”说话。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拓展延伸。

  教师介绍几个与“水滴石穿”寓意相近的成语;学生联系生活讲一讲“水滴石穿”的事例。

  2 学习“守株待兔”。

  (1)激趣导入。

  师:这节课中,老师将与你们再次点击一个成语。(板书:守株待兔)

  提出学习目标: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

  (2)(出示挂图)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②同桌合作读课文,学习生字“夫”“窜”“撞”。

  ③全班交流,通过做动作理解“窜”“撞”的意思,让学生讲讲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师相机板书:偶

  得野兔)

  ④结合挂图,理解“株”“待”“守株待兔”的本意。

  “株”,树桩。随即学习生字“桩”,再次看图理解“桩”,并给它扩词。

  (3)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①再一次读课文,重点体会第2段中农夫的'心情。

  ②自己勾出写农夫心理活动的句子,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来读。

  ③请学生把自己勾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评价评价,谁读得好。

  ④结合最后一句(他拎着野兔喜滋滋地回家了),把动作神态加上去,绘声绘色地读这一段。

  ⑤结合挂图,想一想,说一说,农夫心里还可能想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板书:心存侥幸。

  (4)读想结合,背诵表演

  ①自读第3段,体会农夫感情。

  ②把农夫心中的希望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加上动作说。

  ③读最后两句话:等啊等啊,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他连野兔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农夫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什么庄稼都收不到了。

  想一想,此时此刻,农夫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应该怎样读。(伤心、难过、后悔)

  ④你想对这个农夫说什么?小组讨论。

  ⑤每一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板书:一事无成)

  ⑥再读这一段,想一想,农夫的情感有哪些变化?(希望→失望)应该怎样读呢?

  ⑦演一演这个故事。

  ⑧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终将一事无成)

  四、课外作业

  1 课外阅读几则寓言故事。

  2 自主积累更多的成语。

《寓言》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积累词语9个。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

  3、明白做事要求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自欺欺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读懂课文内容,识记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的意思。

  难点:能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

  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备注

  一、学习《自相矛盾》

  1、媒体演示,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1)师简介:小朋友,你们见过这两样东西吗?这是两个古代战场上兵器的名字。(出示生字:矛、盾)

  学生字矛、盾(指名读,齐读。)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把课文读正确。

  就这两样普通的古代兵器,课文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习课文

  (1)媒体演示:课文内容。

  (2)那个人是怎样吹嘘自己的货物的呢?

  出示句子: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接着又举起盾,向人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学生自由读。

  (3)理解“夸口”

  这个卖矛和盾的人在叫卖自己的矛和盾时,课文中都用了一个词——夸口(板书:夸口)什么叫夸口?

  (4)谁能学着这样的口气,来介绍他手中举着的矛和盾。

  (5)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6)理解“哑口无言”

  师生合作读最后两句:面对大伙的质问,他怎么样?(板书:哑口无言)

  什么是哑口无言?他为什么会哑口无言?

  4、老师

  这个卖矛和盾的人不顾实际情况地随便夸口,说大话,让自己的话自行矛盾(板书:自相矛盾),最后被人们质问得哑口无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否则只会互相矛盾。

  二、揭示课题

  1、刚才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把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的小文章成为寓言,板书:(寓言)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第24课――寓言二则,齐读课题。

  学习《掩耳盗铃》

  1、出示“掩耳盗铃”,师: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2、学习生字:这里的两个生字:“掩”和“盗”分别是

  什么意思,听听课文录音,动脑筋想一想。

  3、自由读课文:读正确,思考词义。

  4、用动作来表示这两个生字的意思并想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

  读寓言故事,理解寓意。

  (1)那个掩耳盗铃人想象中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偷铃会有怎么样?

  (2)实际结果怎么样?边读课文,边划出有关的句子。

  (板书:被人发觉)

  如果当时你也在旁边,你想对那个掩耳盗铃的人说些什么?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板书:自欺欺人)

  (4):小朋友说得真不错,其实,你们对偷铃人说的话就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人、做事都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识字游戏:看谁认得快

  写字指导:锐、哑、铛,这三个左右结构的字,注意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板书设计24、寓言二则

  夸口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自欺欺人

  哑口无言被人发觉

  本课

  在教学的设计中我把第二则寓言故事的寓意通过让学生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这样一个环节来揭示。在这一环节中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形式的讨论,根据课文的内容,试着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应该说这一环节老师是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根据课文的内容通过对盗铃者说的话来揭示寓意,这样的设计对那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等方面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老师的引导。教师可否在孩子们说心里话后,增设这样一个环节:他们说得好吗?你能学着他的样子也来说说吗?这样既可以给那些学习有困难、害怕发言的学生一个示范,也可以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寓言》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寓”等10个字生,会写“守”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言,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或教训,“遇”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二、教学《揠苗助长》

  1、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2、按“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3、听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细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3)同桌互教互学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5、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

  (2)a、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b、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

  (1)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有长高时,他心情怎样?画出种田人的心情有关的词,理解:巴望、焦急,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2)种田人在这种情况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及禾苗死后,十分失望的心理。

  (3)寓言给你什么启示?学生结合实际读读。

  (4)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朋友、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他实现自己的愿望?(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课堂小结:

  你学了这篇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明确教学目的。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言《守株待兔》说明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

  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2、揭示课题。

  3、录音范读,边所边标出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理解寓言。

  1、学习1、2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呢?

  (2)默读课文,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么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文中有关句子读读。

  出示生字“窜”“撞”,理解:窜——乱跑;撞——碰

  (3)他捡到兔子后,心里是怎样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这个人原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守坐,庄稼全完了)

  (2)齐读了自然段。

  3、理解寓意

  (1)他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小组讨论)

  (2)写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教师总结: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本,我们不应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4、齐读课文。

  课后小结:

  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和教育。

《寓言》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

  2、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

  3、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4、理解难句含义。

  教学难点/重点:

  1、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2、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最爱读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同学七嘴八舌)这些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或你产生哪些联想?(各抒己见)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有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是我们熟悉的钱钟书,他读了《伊索寓言》,借里面的九个寓言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化陈腐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今天我们就来研读这篇文章。

  二、解题、简介作者

  关于作者请同学们参看课后的插说内容(P44)(教师也不适当补充)

  三、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四、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课文开始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教师用书)

《寓言》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南辕北辙”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认读生字13个。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如果方向错了那就会适得其反。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一)板书:[辕辙]。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

  1.都与车有关,是车字旁的字。

  2.辕yuán(袁);辙zhé(撤)

  (二)什么是“辕”出示课件①车前驾牲畜的部分;车往南走,辕就会指向南方。

  (三)出示课件②看,车轮压过的痕迹是“辙”;车往北走,车辙就会伸向北方。

  (四)齐读课题。你最想解决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形象地指明题目中的“辕、辙”。唤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欲望。

  二、读文识字

  (一)快打开书P48,读读书吧。圈出不认识的字,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解决生字。

  点评: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初步扫清文字障碍。

  (二)出示课件③指名领读词语:

  南辕北辙季梁行驶奔驰驾车旅费诚恳固执己见

  季梁——约2300年前战国时期魏国的大臣。

  奔驰——马、车很快地跑。

  旅费——旅行用的钱

  (三)同桌一起轻声读认字表中生字,读的正确,请你画颗星星;有问题教教他。

  (四)老师抽查:执、固执、固执己见;恳、诚恳;旅,组词。

  (五)用笔描“旅”字,边描边记。

  (六)两人小组再读读课文中刚才读不准确的段落。一人读,一人听。

  三、深究解疑。

  (一)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二)然后小组交流。把不懂的问题写在问题车厢上

  理解帮助袋

  A楚国——约2300年前的国家名,在今天南方的.湖南湖北。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无论如何——不管怎么样技术——本领

  B车上的朋友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为什么到不了楚国?(读读第10段)

  C车上的朋友不固执己见,就会怎样?

  (三)学生汇报。

  1.我们组读懂了:车上的朋友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要去楚国应该往南方,他向北走。

  板书:[楚国方向错了](贴图,马头向右)

  2.我们组不懂的问题是

  ⑴什么是“诚恳”?①用曲线画出季梁说的话,再轻声读一读。

  出示:

  季梁:

  车上的朋友:

  你要到哪里去啊?

  我要到楚国去。

  你去楚国应该往南走,怎么反而向北奔驰呢?

  不怕,我的马好。

  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没关系,我的旅费很多。

  旅费再多,向北走,无论如何也到不了楚国。

  你不用担心,我的车夫驾车技术非常高。

  ②我就是那个朋友,你们愿意劝劝我吗?问吧——

  ③什么是“诚恳”,谁来说?

  ⑵板书[固执己见]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这位朋友“固执己见”?加上动作或表情读读那个人的话。

  什么是“固执己见”?

  ⑶学生自己找伙伴,合作朗读对话部分。

  ⑷推荐学生朗读,学生之间评价。

  点评:学生积极性很高,互相帮助会把课文读流利、有语气。

  (四)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

  出示课件④“越……越……”怎么样?学生接读。

  你们明白吗?用“不但……而且……”说说你的意见。——不但到不了楚国,而且会离楚国越来越远。

  用“因为方向错了,所以……”

  点评:训练学生运用演绎推理的思维顺序推出寓意。

  (五)车上的朋友固执己见,继续向北走,想象他以后的情景会怎样?

  出示课件⑤看图想象马……旅费……车夫……

  点评: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方向错了怎么努力也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六)这位朋友路过我们身边,我们怎么帮帮他?出示课件⑥用“只要方向对了,就……”说。

  ——劝告;调转方向(图再调过来,马头向左)

  点评:学生完成这个语言训练,思维活动势必从已知的否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肯定判断。

  (七)从这个车上的朋友身上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教训、懂得什么道理?

  ——做事先必须把方向正确。板书[对]——朋友的忠告很重要,不能固执己见。板书[善于倾听]

  (八)今天我们读懂了故事,还明白了道理。这种隐含着道理的小故事叫做“寓言”。

  {机动}愿意演给大家看吗?

  1、排练:分配角色,脱离书本,用自己的语言。旁白、季梁、朋友

  2、表演:道具服装

  3、※评价

  点评:学生深入体验寓意。

  四、拓展激疑。

  这则寓言故事有意思吗?你还想知道什么?

  1、在学习、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也犯了“南辕北辙”这样的错误?

  2、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搜集、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叶公好龙……

《寓言》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⑵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⑶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寓言》的教案 篇11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明确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2)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3)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7.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因此,“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明确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四.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五.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寓言》的教案 篇12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一、导入

  什么叫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以散文或者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

  你们看过哪些寓言?……

  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二、白兔和月亮

  (一)学生示范朗读

  一个读前三段,另一个读后两段。其他同学划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

  (二)问题探讨

  1、这则寓言的主题词是什么?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得失之患。

  2、概括情节发展中的两处转折。

  板书:

  心旷神怡

  转折① 诸神赏赐

  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转折② 请求撤销

  留下启迪

  3、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白兔为什么要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课后练习题)——白兔从悟出了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放弃对月亮的所有权。

  4、寓言提到人类,含什么意味?

  讽刺。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

  5、有人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难道一无所有、赤贫如洗才能自在吗?你怎么看?总结出寓意。

  寓言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什么的,可见不是泛指拥有,只是指白兔之于月亮那样的拥有。那是诸神之王的慷慨赐予,其实白兔根本不配拥有月亮,所以不能泰然处之。这就是说,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产生得失之患,拥有显赫的权势或财富,拥有者是紧张不安的。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

  寓言没有鼓吹一无所有的.意思,而是说: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板书寓意)

  6、白兔得到了月亮之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

  (三)寓言的深层涵义

  这篇寓言旨在说明,对于事务的审美态度和功利态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对于美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一个占上风的认识,便是认为美的欣赏和利益计算是不相容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无厉害关系的快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心胸宽广,能够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所以,审美和功利不仅是看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同学们,你们觉得选择哪一种人生态度更好?审美呢,还是功利?……

  寓言更深层的涵义是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板书)

  板书:

  心旷神怡

  转折① 诸神赏赐

  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转折② 请求撤销

  留下启迪

  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深层涵义: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这篇寓言旨在说明,对于事务的审美态度和功利态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三、落难的王子

  (一)自读课文

  1、找出王子的人生感悟,概括寓言的寓意。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2、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说“才能”意味着只有遭遇厄运才能战胜脆弱,别无他法了,这个规律不能成立。寓言的内容不是说,为了坚强起来,必须寻找厄运,而是说,厄运落到头上,那也不必倒下,应该顽强地挑战命运。厄运是环视,坏事也可以变好事,厄运能够使人坚强起来。

  3、没有遭遇过厄运得人应该怎么培养坚韧的意志?

  (二)合作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1、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为此,作者拟定了一个王子的形象。文中是怎样写他的脆弱的?——第一段。

  2、寓言为什么把落难王子的遭遇编造得如此凶险?

  落难王子的厄运,如国破家亡,沦为奴隶,变成残废,行乞度日等,都极为凶险。也只有经历过这么多苦难,王子的话才最有说服力。作者意在用落难王子之口,说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

  3、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

  寓言构思奇妙,用第一人称,“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代人,亲眼见过王子,还有一段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复三遍的作用是什么?

  “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重复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寻味。通过王子对别人的叹息,“我”对王子的灾难的叹息,衔接上别人对“我”的灾难的叹息,揭示了这样的叹息的普遍性及其没有道理。

  (三)体验与反思:对待苦难的道理

  1、苦难是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切不可怀侥幸的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头上,而应该对自己遭遇苦难有足够的精神准备。——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

  2、一旦遭遇苦难,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以有尊严的态度来承受。——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四、对比延伸

  1、主题上,两则寓言都是谈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得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但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则寓言都是以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主人公的心里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一则寓言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寓言写坏事变成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总是经常遇到的,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对待好事,怎样对待坏事?生活中如何学会面对财富和不幸?

《寓言》的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1、 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 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

  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1、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 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简介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 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 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拓展延伸:

  1、 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 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 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问题探究:

  1、 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 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 “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 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 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 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 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 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体验反思:

  1、 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 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 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巩固训练:

  1) 完成“研讨与练习”

  2) 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课后记: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两项创新性学习:一由同学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组织学生进行小范围内的辩论赛,辩题是《逆境一定成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们快速反应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 推荐阅读:
  • 寓言四则的教案(通用14篇)
  • 《矛与盾》、《郑人置履》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通用14篇)
  • 第24课《寓言两则》作业设计(精选16篇)
  • 六上《寓言二则》教学设计(通用16篇)
  • 寓言两则 教案(精选12篇)
  • 我被学生问“倒”了──《寓言两则》教学随笔(精选13篇)
  • 寓言四则教案
  • 寓言二则教案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