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 中华诵六年级上册电子书新版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着祖国的锦绣山川,学习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感受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齐读课题《中华少年》
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初步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1、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2、认读生词。用生词说话。
三、感知文字,理解体会情感。
(1)指名读,明确文章的结构,和读法。
读第1节,说说这一节你读懂了什么?透过这些文字你想到了什么?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这一节。分角色来读。
(2) 默读第2.3.4.5节,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这几节中,你读懂了什么?提出你不理解的地方。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那些给了你启迪。仿照诗人来说说?进行语言练习。想想我们的母亲都承受的千灾百难。你想说什么?心情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第五节。
(3) 读第6.7节,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接着让学生在用“不”和“要”说话。
(4) 齐读第8节,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四、诵读诗歌,激发爱国情怀 。
(1)自由朗诵
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 分角色朗诵
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以全班分角色朗诵。
(3)表演朗诵
配上音乐
总结升华
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
五、总结。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翱翔,刚劲,萦绕,蹒跚学步,铭记,强悍,璀璨,顶天立地等词语,理解顶天立地,蹒跚学步,强悍等重要词语。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3、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学案
教案 一、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顶天立地、蹒跚学步、强悍等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按“总起──祖国养育我──艰难历程──我的誓言──总结”把课文分成五部分。
3、自读第一部分,从结构上看,作者采用先( )后( )的写法。
4、自读第二部分,作者先写( )哺育了中华少年,再写( )滋润着中华少年,最后写( )滋养了中华少年。
5、自读第三部分,这部分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谕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 )。第四部分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 )和( )。
6、第五部分是对全诗的( )。
7、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的( )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祖国的( )。
二、练习设计
1、背诵喜欢的部分。
2、阅读《倾听鸟语》一书的《雄鸡似的中国》。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通读顺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用词素分析法及查工具书的方法理解“顶天立地,蹒跚学步,强悍”。
3、理清写作思路:
总起──祖国养育我──艰难历程──我的誓言──总结。
三、指导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训练形式:
自由朗读。
分角色朗读。
表演朗读。
2、交流体会,内容:
对诗句的理解。
对诗句表达特点的感受。
内心情感的体验转化迁移。
仿照课文其中的小节写诗。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2、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教学难点
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学生预习,查工具书理解字词,查找资料扫清障碍。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
3、组织学生交流朗诵后的体会。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交流对诗句表达特点的感受,交流内心情感的体验。鼓励学生谈自己真实的想法。
4、学生在“书读百遍”的基础上再读全诗,自然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环节
交流:解决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
自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难读好的句子。
2、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标出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
3、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互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2、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品读: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第1自然段:希望
(1)诗中描述了哪些情境?
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山丹丹
(2)你想到了什么?
“雪莲”喻指纯洁;“乳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
四位同学合作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3、4自然段:养育
放声朗读。
(1)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除了书上的,你还有哪些?学生试着说一说。
(2)谈对千年文化、中华精神的理解。
《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四位合作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三、四段诗句。
第5自然段:历程
出示:
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你读出了什么?
中国共产党成立。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你读出了什么?改革开放。
四位学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第五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誓言
交流不明白的诗句。指导朗读。
四位学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第6、7、8自然段诗句。
美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用一两句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四位学生表演朗读,播放课件,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延伸:收集、朗诵爱国诗歌,课外小组以“祖国在我心中” 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8* 中华少年
赞美
自豪 爱国
决心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有两个亮点:在教师有效地指导下,学生有效地读书;多媒体课件有效地运用。
1、学生有效地读书
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等多种形式地读,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2、多媒体课件有效地运用。
在美读:体会诗人的情感环节,播放课件,四位学生表演朗读,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多媒体课件在本课起烘托气氛、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在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情境下,很能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与作者、与文本合二为一。
学情表现:
绝大部分学生学情高,调动一切积极性投入到课堂中。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 篇4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培养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诵的能力;感染教育学生要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教学重点是分角色、表演朗诵课文。教学难点是学生要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纵观这节课,成功之处有:
1、以读带讲:
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进而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课前让学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关的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图片和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汇报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感悟。
不足之处:
1、课堂密度过大,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给学生朗诵的时间不够充分。
3、教学重难点体现不明显。
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真正实现一名教师的人生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三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力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应该成为小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情感说。我在《中华少年》这课时设计是根据本文是诗歌的`特点设计以感情朗读为学习方式,运用多种的朗读方法,引导学生读出乐趣。
一、配乐的朗读是有意义的
在教学《中华少年》一课时,配上和谐的音乐和生动的画面进行声情并茂范读,学生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文本的情感氛围之中。在朗读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
二、趣味的朗读是生动的
趣味的朗读方式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有分角色读、加上动作读、配乐读、配音读......其中的分角色朗读是我们平时在课堂中运用的比较多的,自己寻找朗读的伙伴,对于学生来说既是练习又是提高。老师还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创造性地安排朗读的方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朗读的方式,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
这样就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三、评价读是必要的
评价读可以是师生间的评价,也可以是生生间的评价。学生爱挑别人的毛病。教师对这种现象加以引导,对别人的朗读要先提出优点、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指出要改进的地方。如让学生评评老师读得怎样,哪个词读得好,为生生评作铺垫。通过评价,有利于掌握朗读的技巧与方法。这时,再加上赛读、挑战读,学生就更来劲了,学生的好胜心理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纷纷要向班里最好的同学挑战,也感受到了朗读有趣。
让学生人人都读,人人都有体会,人人有收获。改变了课堂教学以往情形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差。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了。文章中重点、难点在学生无拘无束的说的过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朗读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 篇5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提出来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华少年》优秀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中华少年》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综观全诗,结构清楚,过渡自然,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在感情节奏上,全诗句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8个小节一韵到底,朗诵时显得铿锵、悠远、激情。在方法上,本诗把直抒胸臆和借物(景、境)抒情融为一体,反复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突出了诗歌直接抒情的特点,每个小节中景的选择(如,“碧波环绕的宝岛”)、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莲”)、境的再现(如,“军舰长风破浪”)都极具匠心而融情,使无形的情感有了有形、有声、直观、可感的载体。
另外,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 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说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欣赏:祖国风光,配乐《长江之歌》。图片举例。
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图片,富有激情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诱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交流资料
让学生说说自己课前收集的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资料举例:
“枫桥的钟声”:(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漠的孤烟”:《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佳节之一,人们在这一天的重要活动,就是赛龙舟,这一民俗,由来已久。相传战国楚三闾大夫屈原眼看祖国灭亡而报国无门,自投汩罗江而亡。当地居民为防止水中鱼类咬坏屈原尸体而在江中遍撒鱼食,划舟保护,后有神鱼将屈原尸体驮至他的故乡秭归。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划舟来怀念屈原,这一天就是五月初五。如今,端阳龙舟竞渡已形成为群众性的水上体育运动。
哈达:哈达是藏族最珍贵的礼品。据传说,黄教祖师宗喀巴时代已经在西藏高原形成了互赠哈达、表示敬意的习俗。另有一种民间传说,声称菩萨的佛光,天上的祥云,都是幸福无疆、吉祥如意的征兆。于是,下界百姓,争相模仿,互赠哈达,以取吉利。哈达是一种工艺水平很高的编织品,有白麻织的,也有茧丝织的,长度二米、三米不等。哈达的颜色有四种:红、黄、蓝、白。上面编织着莲花、宝盖等宗教的八宝纹图。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早在西汉初已出现。芦笙大小不一,管的数目也不尽相同,从单管、双管,以至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但较常用的是六管芦笙。六管芦笙的构造,是用六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二排插入木制的笙斗;每管的根部各装一个铜质簧片;管的下端各开一个小孔,吹奏时手指按孔发音。芦笙多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经过多次改革,先后有十五管、二十管、二十六管、三十六管的芦笙出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的查找资料、积累资料的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要试着让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内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
⑴ 读准字音。 幻灯片出示:
翱翔、莽莽、昆仑、水浒、女娲、大禹、萦绕、蹒跚、敖包、铭记、焊接、璀璨、芦笙、唢呐、竞相。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重点是多音字:刚劲(jìn jìng)、哈达(hā hǎ)
⑵ 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本的东西,必须掌握。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这样处理,一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节约了课堂时间。
四、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1、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2、说说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交流。
相机提示:
1、2介绍了祖国锦绣山川是我们的家园。“雪莲,乳燕,雏鹰,鲜嫩的山丹丹”这里都暗指中华的少年。
3、4介绍祖国五千年的文化。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水浒”“三国”的英雄豪气;说说女娲、大禹传说中的英雄事迹;说说冬子、雷锋是什么人;说说端午节、中秋节人们的风俗。
5“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这里指中国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因遭法租界巡捕房骚扰,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继续举行。这次会议庄严宣告中国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6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7、8对中华少年的祝愿和赞叹。“五十六朵鲜花”这里指中华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少年。
3、读文,还有什么疑问?
相机提示:
名句赏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接……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们的殷切期望。中华少年,你们是中华历史和未来的连接点,时代的接力棒要靠你们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要在你们一代发扬光大。
设计意图:一是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引领学生体味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古诗文;二是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立志为中华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五、表演朗诵,升华情感
1、分组练习:
全班按成若干个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诵。
2、请2~3个小组表演朗诵。大家评议。
教师指点: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指导朗读举例:
第一段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气概,因为是“巍峨峻拔的高原”;从宝岛走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3、全班分成四个组,分角色表演朗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高潮部分,表演朗诵一定要引领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升华学生的情感。
六、小结、作业
1、小结:学习了本组课文,我们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作业: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这里重点就放在朗诵上,不布置抄写的任务。通过朗诵,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七、说板书
中华少年
历史 未来
锦绣山川 崭新画卷
灿烂文化 璀璨诗篇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 篇6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在语文诗歌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找到这个撬起课文的“支点”?为此我们安排了一次专题研讨活动,使大家明确略读课文怎样教学才有效。
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需要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课前阅读课文,搜集资料,还需要教师有意识的指导,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喜欢课文,愿去探究,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需要学生积极的诵读,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诵读中体味语言的魅力,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节奏。
这次活动是在9月18日上午在保定中心小学开展的,三山区小学语文中心组成员观摩了施萍萍老师执教的公开课《中华少年》,观课的老师充分发表意见,并与施老师面对面交流对话,下面选录部分教师的评课以供研讨。
观点是“把诵读放在诗歌教学之首”:
能把一篇课文教得简单是我们每位教师所愿意的,能简单快乐地去学习课文是每位学生所希望的。语文课能否上得简单而有效呢?我认为应该是可以的。因为语文学习的内容即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学生只要“读进去”即可,就这么简单。
但要让学生简单而有效地学,教师须简单教;教师要做到简单教,还须先做些复杂的工作: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寻找一些巧妙的方法等。
《中华少年》一课是一首诗歌,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本文的教学,我认为让学生逐步“诵读好”这首诗,就足够了。诵读诗歌对于老师、学生而言都应该是快乐而简单的事情,但若要做到“逐步诵读好”却需老师先诵读好并多想办法进行设计。本课若是我上,我会注意以下两点:
一、师生课前要做好一些准备,搜集相关的资料
对文中语言的理解、感悟,不能没有相关知识的支撑,所以一课的学习,常常需要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在学习这首《中华少年》时,一些文字、图片可以使学生对中华的了解更深,更有利于情感的激发。师生共同努力搜集准备资料,不但利于本课的学习,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利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施老师在这方面较注重。)
二、引导学生想象,激发情感,加深感悟
一篇课文的学习,不能没有读者的情感投入,不然,读而无获。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了。我们教师要能巧妙引导学生去想象,想象能激发情感,诗歌的学习更需想象。指导诵读《中华少年》时,可在某些地方适时地问问学生:“读了这句,你想到了什么?”例如,学生读“冬子、雷锋的脚印引导我向前”时,这样去问,学生也许会想到生活中一些有冬子、雷锋精神的人和事以及冬子、雷锋一类的故事对他产生的一些影响。从而,学生心中的崇敬感、自豪感等都会油然而生,诵读起来自然就会更好。另外,让学生做动作表演读也利于产生想象,利于读出情感,加深感悟。例如,让一名女生表演读时,做个雪莲花状,她怎么会不想象到那种情境?她怎能不产生一种纯洁、美好和因自己的祖国而自豪的情感呢?
三山中心小学范园园老师的观点是“创设情境,有效学习”: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从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本节课教学伊始,教师就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富于激情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有效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沉浸在这种情境中无法自拔。这个特定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体会、领略、想说、要说、掌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轻松的学习,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效果。
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虽说沿用的是以前的学习方法,但每一步的学习都主动征求了学生的意见。这种教学民主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凸显了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边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的只是起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教师一味地包办,什么事都亲力亲为,那会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无法真正体现课改的精神。
当然,施老师的这节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深厚的阅读教学功底外,就是这节课的真实性。从施老师的课堂上,仿佛看到了自己上课时的影子。她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上公开课时的“作秀”──将课堂上所有不和谐的因素都掩盖起来,使我们只看到美的一面,而是出现了平时我们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小问题,我们也并没看到老师着急去掩饰,看到的是老师从容不迫解决问题的身影,使我们不得不为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感到喝彩。也使我们听课的人从真真切切中学到了好的教学方法,还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教学机智。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可感,有所收获的课堂。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⒈ 多媒体课件欣赏:祖国风光。
⒉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交流一下。
二、交流资料
让学生说说自己课前收集的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⒈ 自读课文。
2. 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 幻灯片出示:
翱翔 莽莽 昆仑 水浒
女娲 大禹 萦绕 蹒跚
敖包 铭记 纤夫 焊接
璀璨 芦笙 唢呐 竞相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重点是多音字:刚劲(jìn jìng) 哈达 (hā hǎ)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四、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 篇8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三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力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应该成为小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情感说。我在《中华少年》这课时设计是根据本文是诗歌的特点设计以感情朗读为学习方式,运用多种的朗读方法,引导学生读出乐趣。
一、配乐的.朗读是有意义的
在教学《中华少年》一课时,配上和谐的音乐和生动的画面进行声情并茂范读,学生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文本的情感氛围之中。在朗读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
二、趣味的朗读是生动的
趣味的朗读方式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有分角色读、加上动作读、配乐读、配音读……其中的分角色朗读是我们平时在课堂中运用的比较多的,自己寻找朗读的伙伴,对于学生来说既是练习又是提高。老师还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创造性地安排朗读的方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朗读的方式,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
这样就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三、评价读是必要的
评价读可以是师生间的评价,也可以是生生间的评价。学生爱挑别人的毛病。教师对这种现象加以引导,对别人的朗读要先提出优点、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指出要改进的地方。如让学生评评老师读得怎样,哪个词读得好,为生生评作铺垫。通过评价,有利于掌握朗读的技巧与方法。这时,再加上赛读、挑战读,学生就更来劲了,学生的好胜心理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纷纷要向班里最好的同学挑战,也感受到了朗读有趣。
让学生人人都读,人人都有体会,人人有收获。改变了课堂教学以往情形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差。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了。文章中重点、难点在学生无拘无束的说的过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朗读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点:
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突破方法:
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
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 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 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 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 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 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五、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板书设计:
中华少年
自豪 骄傲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句子含义,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资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简介作者:
1.激情导入:同学们,当我们中国从四川地震的灾难中走出时,当20__奥运会场上中国运动健儿夺得一枚又一枚金牌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回答)是啊!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作为中华少年的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和自豪。今天我们师生共同走进诗歌《中华少年》。出示课件1
2.简介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那些了解?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出示课件2
2.检查预习:这首诗歌共有几节?分别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出示课件3
二.合作学习,初悟诗情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的智慧无穷,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通过合作学习定会理解这首诗歌的情感。(全班分4大组,每组学习两节诗歌,每个大组分2个小组,一组学习朗读,一组交流诗歌的意思、情感、作者的表达方法。)
出示课件4
三.展示交流,品句悟情
同学们,经过你们的积极参与,现在来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分组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每节中重点句子朗读的语气以及含义)出示课件5—8
四.诵读表演,升华情感
同学们,你们愿意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吗?请四位同学和全班同学合作朗诵这首诗歌。出示课件9以及轻音乐
五.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再过几天就是十月一日,是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我提议,我们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唱一首爱国歌曲,朗诵一首爱国诗歌或散文,激情演讲等方式表达我们中华少年对祖国妈妈生日的庆贺。请同学们下去认真准备!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点:
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突破方法:
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
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预设: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 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设计意图: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扫清生字障碍。
2.分节抽生读诗,检查读音并正音。注意:浒、蹒跚、萦、璀璨、笙、唢、竞的读音,哈是多音字,在本诗中读三声。
3.默读全诗,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理解的地方。
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萦绕:萦回。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
4.快速浏览,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四)多种形式的读,感悟中华少年的自豪感
1.我们在座的每个同学都是中华少年,那请同学们自己朗诵,说说朗诵这首诗的感受。
2.小组分角色朗诵,评价朗诵的情况。(着重从感情方面)
3.抽几个学生表演朗诵,大家朗诵齐读的部分。然后说说通过朗诵,你体会到了
什么?
4.自己试着表演朗诵。
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作业设计:写感受
1.朗诵了这首诗,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想到了什么?请写一写。自由发挥,文体不限。
2.交流写的情况和综合性学习的情况。
板书设计:8中华少年
自豪 骄傲
设计意图:简洁的板书是我们的追求,又体现本文中心“历史和未来由我们焊接,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 篇12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综观全诗,结构清楚,过渡自然,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在感情节奏上,全诗句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8个小节一韵到底,朗诵时显得铿锵、悠远、激情。在方法上,本诗把直抒胸臆和借物(景、境)抒情融为一体,反复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突出了诗歌直接抒情的特点,每个小节中景的选择(如,“碧波环绕的宝岛”)、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莲”)、境的再现(如,“军舰长风破浪”)都极具匠心而融情,使无形的情感有了有形、有声、直观、可感的载体。
另外,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对2、3、4小节的一个概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朗诵时应充满感激、自豪之情。
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这两句巧妙过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一句承上,是对2、3、4小节的总结,“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是启下,领起本小节诗句的内容。后面选择的两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会被挨打。朗诵后三行要低沉缓慢。
③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这四个排比句和前面四个“不”字句形成鲜明对比,再加押“an”字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中华少年的爱国之心、自豪之情尽情流露。
(2)对词语的理解。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立地顶天:也作“顶天立地”,诗歌是为了押韵而变换。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蹒跚学步:学走路时,摇摆不稳的样子。
强悍:强壮勇猛。
阳关道:原指古代经过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来指通行便利的大道。比喻有光明前途的道路。
艳阳天:指明媚的春天。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李少白 笔名少白。1939年生,湖南宁乡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儿童诗集《长胡子的娃娃》《捎给爱美的孩子》《小小蝌蚪会唱歌》《少先队活动朗诵诗》《淡绿的月亮》,童话集《大尾巴奇遇记》《傻熊多多的故事》等。还写过不少歌词,由他作词的儿童歌曲《我向党来唱支歌》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二等奖;《来吧,来踢球》在1988年世界儿童音乐节中获奖。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 篇13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中华少年》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是全诗的总起。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这是分角色朗诵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让他们四人一小组练习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角色练读,然后每一小组读一个小节,接着读整首诗。同时让他们小组竞赛,读完以后我进行评价,当然是以鼓励为主,并且让学生互相评价。
第一遍读得不够好,我范读了最难读的一个小节,学生们听的很认真。然后我让每个小组再重新练习,又接读了一遍。为了怕学生厌烦,每一小节我让他们顶多读两次,我再让他们读的时候,不再读自己已经读过的小节,而是延后一个小节。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当我提出我来朗读,让学生说出老师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时,大部分学生的说法都很片面,而且很单调。看来我平时对他们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争取更好的方法,更多的、更有效的去指导他们的朗读。
学习完这篇课文,我还让学生举办一个“热爱祖国——诗歌朗诵会”刚好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相结合起来了。放假之后就开始,我期待着学生们带给我精彩!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A案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放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
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 推荐阅读:
- 六上8《中华少年》教学设计(精选17篇)
- 语文课文《中华少年》教学反思(通用13篇)
- 中华少年(精选16篇)
- 《中华少年》教案(精选15篇)
- 《中华少年》教材解读(通用16篇)
-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通用8篇)
- 六年级数学教案
- 六年级科学教案
- 六年级作文教案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