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 《长城和运河》阅读答案

2024-02-06人围观
简介《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 篇1  教学片段.  导入新课:  (一)出示中国地图,说说中华奇迹  1,听说同学们上课前,都作了预习,对吗 对课于课文中出现的生词,你们一般都通过什么方法去理解 那么,在字典中,奇迹是怎样解释的呢 (出示幻灯:)  2,中国地图.  这是我们居住的国土,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的中华奇迹,谁能说说看,你都知道哪些奇迹  2,学生的回答力

《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 篇1

  教学片段.

  导入新课:

  (一)出示中国地图,说说中华奇迹

  1,听说同学们上课前,都作了预习,对吗 对课于课文中出现的生词,你们一般都通过什么方法去理解 那么,在字典中,奇迹是怎样解释的呢 (出示幻灯:)

  2,中国地图.

  这是我们居住的国土,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的中华奇迹,谁能说说看,你都知道哪些奇迹

  2,学生的回答力求简练,只要说出名称即可,不必具体描述.

  (二) 在图上找出长城和运河的位置,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长城的教学

  (三)了解长城的特点,指导美美地诵读

  1, 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

  像巨龙穿行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1)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在这句话中,"巨龙"是指什么 为什么用巨龙来比喻长城呢 (因为长城长)长城有多长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俗称万里长城.(出示长城示意图,及嘉峪关和山海关的图片)

  (2)为什么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呢 可不可以改为"爬行"(想想看,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长城 对,飞机上,穿行更生动)

  (2)穿行的大地间的长城,有什么特点呢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是什么样的呢 (请看录像)

  (3)什么叫连绵起伏 什么叫曲折蜿蜒 为什么会有起伏 为什么会曲折 (因为长城是顺着山势而建,随着山势,自然有起伏,有曲折)

  (4)词语积累:山峰可以有起伏,长城可以有起伏,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有起伏呢 (江水,麦浪)有时候,心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也可以有起伏.出示幻灯片:连绵起伏,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dié dàng)跌宕起伏

  小结:运用这样的方式学习语文,积累词语,这叫举一反三,你就找到了学习的窍门.

  2, 在我眼里,这是一和什么样的景象 (奇异)

  (四)了解长城的建筑,指导自豪的读.

  (五)了解长城的历史,理解"不朽",指导深层次地感悟长城.

  1,书上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实际上这万里长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应该说是我们的祖先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而这诗篇就是万里长城.在这里说是"万里长城谱写诗篇"是一种拟人手法,课文为什么会说是不朽呢 你是怎样理解不朽的

  2, 一段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修筑长城,直到秦始皇的时候,才修筑了"万里长城"后来,历代皇帝都有修建,到了明朝,又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明长城,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长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流着我们祖先的血汗.

  3,起初修筑长城,都是为了保护一方平安,可是历代的长城都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秦始皇修筑了长城,结果没有延迟秦朝的灭亡;明朝修筑了长城,可是清明入山海关依然轻面是易举,"长城"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啊!

  4,(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物化.每一块砖石,每一方泥土,都记录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万里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灿烂文化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象征!)于是:长城成了一种精神,成了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巍然峨然的一个民族的魂

  第二部分:运河的教学

  (一)导入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不只是长城,还有运河.读下面的诗句,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运河是怎样的一种奇异的景象(播放录像)

  (二)了解运河的特点,指导美美地朗读

  1,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想说的话 如果说长城给你的是雄伟壮观,那么运河给你的是什么 (运河是美丽的)

  2,诗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像绸带飘落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在这儿,说运河是一条长长的绸带,你认为这样的比喻好吗 为什么

  3,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绸带 (闪光的绸带,水清澈而闪着银光.这是银光闪闪,如果是早晨,太阳映照水中,那便是什么 ——金光闪闪)

  4,拓展积累:在汉语言中,有很多的组词方式,像这样的,词尾重叠,表示一片或者是程度深,还有很多词,读一读这些词:

  银光闪闪(abcc):微波粼粼,金光闪闪

  波涛滚滚,细雨蒙蒙

  凉风习习,烈日炎炎

  逃之夭夭,气势汹汹

  5,这又是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6,指导读诗句,运河是美的,谁能读出这种美

  (三)了解运河的创造,指导动情地朗读诗文

  1,回到课文中,"伸向天边"说明什么 (运河长)是啊,这条运河是从哪到哪

  2,(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

  3,它连通四省二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出示图)

  4,"大江东去浪淘尽"由于地理的原因,我国的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比如说长江,黄河,它实现了东西的运输.可是没有一条河流是南北流向的,这南北运输可就不方便了.

  5,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实现了南北的运输流通,你说,能有这样的想象的人,怎样 咱们的祖先不仅想到,而且做到了,创造了人间的又一个奇迹.

  6,所以书上说,"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动人,就是对这种创造的想象力的高度概括.你说,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 (我们的祖先多么有智慧和创造力,有创造力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你看今天,我们神六裁人的成功,不正说明了这点吗 )

  7,指导朗读诗歌

  (四)了解运河的历史,指导自豪地朗读

  1, 如果我告诉你: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第二条黄金水道(这第一条是长江)你会怎样想

  2,如果我告诉你,这运河的开凿,最早在春秋时,吴王就开凿了运河(邗沟),距今2500多年,到了随朝的时候,开通了从杭州折络阳再到北京的运河,这运河比现在的运河不要长;我们现在的运河是元朝的时候修建的,你又作何感想呢

  3, 如果我告诉你,现在的这条京杭大运河不仅是黄金水道,而且还是我国即将动工的南水北调工程最主要的河道,你又会作何感想

  4,是啊!我们的祖先多伟大啊!

  5, 指导自豪地读诗

  三,反思

  第一,教师应设法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激励的语言使学生对知识发生兴趣,并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过渡语和导语,结合一些直观的教具,借助录像,投影,演示等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一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

  第二,卢梭曾讲过"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因此教师不能只给学生"鱼",而是要给他"渔"——捕鱼的技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授之以"渔"呢 关键在于设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第三,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 篇2

  一、背景介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正确书写5个生字; 引导学生搜索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知道万里长城和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教学片段。

  导入新课:

  (一)出示中国地图,说说中华奇迹

  1、听说同学们上课前,都作了预习,对吗?对课于课文中出现的生词,你们一般都通过什么方法去理解?那么,在字典中,奇迹是怎样解释的呢?(出示幻灯:)

  2、中国地图。

  这是我们居住的国土,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的中华奇迹,谁能说说看,你都知道哪些奇迹?

  2、学生的回答力求简练,只要说出名称即可,不必具体描述。

  (二)在图上找出长城和运河的位置,导入新课

  1、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盘古开天劈地,到现在,有过多少人间奇迹啊!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个人间奇迹——请看地图,图上有两条线,一条从东到西的横线,这是长城;一条从北到南纵线,这是京杭运河。(板书:长城 运河)

  2、 谁去过长城?谁游过运河?今天啊,佘老师就带着304班的同学们去看一看长城,去游一游运河。

  3、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坐在飞机上,从长城和运河的上空去观看(俯瞰),长城和运河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想知道吗?哪赶快打开书,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

  第一部分:长城的教学

  (三)了解长城的特点,指导美美地诵读

  1、 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

  像巨龙穿行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1)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在这句话中,“巨龙”是指什么?为什么用巨龙来比喻长城呢?(因为长城长)长城有多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俗称万里长城。(出示长城示意图、及嘉峪关和山海关的图片)

  (2)为什么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呢?可不可以改为“爬行”(想想看,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长城?对,飞机上,穿行更生动)

  (2)穿行的大地间的长城,有什么特点呢?(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是什么样的呢?(请看录像)

  (3)什么叫连绵起伏?什么叫曲折蜿蜒?为什么会有起伏?为什么会曲折?(因为长城是顺着山势而建,随着山势,自然有起伏,有曲折)

  (4)词语积累:山峰可以有起伏,长城可以有起伏,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有起伏呢?(江水、麦浪)有时候,心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也可以有起伏。出示幻灯片:连绵起伏、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dié dàng)跌宕起伏

  小结:运用这样的方式学习语文,积累词语,这叫举一反三,你就找到了学习的窍门。

  2、 在我眼里,这是一和什么样的景象?(奇异)

  看到这样奇异的景象,你的心情怎样?(兴奋、激动、)

  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读诗句的前六句。教师指导读,要读出惊奇,要读出对长城雄伟壮美的那种情感来。

  (四)了解长城的建筑,指导自豪的读。

  1、 想想看,这样一座前不见到,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你说,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是不是“人间奇迹”?而我们最应该赞美的是谁?(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间奇迹,面对着我们如此智慧的祖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祖称真了不起,赞美我们的祖先,内心充满自豪)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长城部分的诗。

  (五)了解长城的历史,理解“不朽”,指导深层次地感悟长城。

  1、书上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实际上这万里长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应该说是我们的祖先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而这诗篇就是万里长城。在这里说是“万里长城谱写诗篇”是一种拟人手法,课文为什么会说是不朽呢?你是怎样理解不朽的?

  2、 一段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修筑长城,直到秦始皇的时候,才修筑了“万里长城”后来,历代皇帝都有修建,到了明朝,又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明长城,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长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流着我们祖先的血汗。

  3、起初修筑长城,都是为了保护一方平安,可是历代的长城都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秦始皇修筑了长城,结果没有延迟秦朝的灭亡;明朝修筑了长城,可是清明入山海关依然轻面是易举,“长城”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啊!

  4、(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物化。每一块砖石,每一方泥土,都记录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万里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灿烂文化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象征!)于是:长城成了一种精神,成了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巍然峨然的一个民族的魂

  出示图画:

  “众志成城”这是一种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一种文化

  国歌中不是不有一句吗“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像征。你说,还有什么样的字眼比不朽更能表达这样的精神呢?长城不朽的是精神;长城不朽的是中华民族的韧劲;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啊!

  所以画家用画歌唱这种精神(出示画)

  诗人用诗传颂这种精神(出示图片)

  那么我们呢?我们用怎样的声音去读这种这种精神

  指导读上篇诗,突出“不朽”

  第二部分:运河的教学

  (一)导入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不只是长城,还有运河。读下面的诗句,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运河是怎样的一种奇异的景象(播放录像)

  (二)了解运河的特点,指导美美地朗读

  1、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如果说长城给你的是雄伟壮观,那么运河给你的是什么?(运河是美丽的)

  2、诗中是怎样描述的呢?“像绸带飘落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在这儿,说运河是一条长长的绸带,你认为这样的比喻好吗?为什么?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绸带?(闪光的绸带,水清澈而闪着银光。这是银光闪闪,如果是早晨,太阳映照水中,那便是什么?——金光闪闪)

  4、拓展积累:在汉语言中,有很多的组词方式,像这样的,词尾重叠,表示一片或者是程度深,还有很多词,读一读这些词:

  银光闪闪(abcc):微波粼粼、金光闪闪

  波涛滚滚、细雨蒙蒙

  凉风习习、烈日炎炎

  逃之夭夭、气势汹汹

  5、这又是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6、指导读诗句,运河是美的,谁能读出这种美?

  (三)了解运河的创造,指导动情地朗读诗文

  1、回到课文中,“伸向天边”说明什么?(运河长)是啊,这条运河是从哪到哪?

  2、(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

  3、它连通四省二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出示图)

  4、“大江东去浪淘尽”由于地理的原因,我国的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比如说长江、黄河,它实现了东西的运输。可是没有一条河流是南北流向的,这南北运输可就不方便了。

  5、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实现了南北的运输流通,你说,能有这样的想象的人,怎样?咱们的祖先不仅想到,而且做到了,创造了人间的又一个奇迹。

  6、所以书上说,“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动人,就是对这种创造的想象力的高度概括。你说,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我们的祖先多么有智慧和创造力,有创造力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你看今天,我们神六裁人的成功,不正说明了这点吗?)

  7、指导朗读诗歌

  (四)了解运河的历史,指导自豪地朗读

  1、如果我告诉你: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第二条黄金水道(这第一条是长江)你会怎样想?

  2、如果我告诉你,这运河的开凿,最早在春秋时,吴王就开凿了运河(邗沟),距今2500多年,到了随朝的时候,开通了从杭州折络阳再到北京的运河,这运河比现在的运河不要长;我们现在的运河是元朝的时候修建的,你又作何感想呢?

  3、 如果我告诉你,现在的这条京杭大运河不仅是黄金水道,而且还是我国即将动工的南水北调工程最主要的河道,你又会作何感想?

  4、是啊!我们的祖先多伟大啊!

  (出示幻灯):

  运河美是动人的,千余年来,运河永不知累,一路流淌;

  运河美是动人的,是时间浓缩着美,是风雨凝聚着美,是文化沉积着美。

  运河的美是动人的,那是想象的美,是创造的美,是灵动的美。

  5、 指导自豪地读诗

  三、反思

  第一,教师应设法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激励的语言使学生对知识发生兴趣,并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过渡语和导语,结合一些直观的教具,借助录像、投影、演示等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一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

  第二,卢梭曾讲过“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因此教师不能只给学生“鱼”,而是要给他“渔”——捕鱼的技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授之以“渔”呢?关键在于设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第三,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 篇3

  作者:陆健转贴自:转载点击数:80

  今天,将第一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结束了,收获良多。

  课前,我和学生分头查找、收集了大量的长城和运河的图片。长期的观察经验告诉大家,角度不同、注意点不同,是会产生不同的观察体会的。比如:从远处观察连绵起伏的长城,学生发现“长城像拉链”。结合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把长城比作“巨龙”要比把长城比作“拉链”更合适。【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m.diyifanwen.com】

  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有效地设计教学环节。比如:(1)文章中“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交待了俯视的观察角度,得以引出下文的全景描写。提示学生背诵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旧知识的古诗理解,体会新知识的描写妙处。(2)本册课文的第一、二课,都涉及到“长城”。课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提到了“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与课文《长城和运河》中的“万里长城”比较后发现:前者的“长城”是指一种万众一心、奋勇向前的精神,后者的“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奇观。(3)观看网上下载的运河图片时,其中一幅的河面上有整齐的船队,我引导学生根据“人来人往”的词语,创新出“船来船往”。在语文第五册的教材中,学过“鱼贯而入”的成语,改写成“鱼贯而行”,也可以帮助对画面的表述。(4)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歌,分为两个段落,让学生在学习第一个段落的基础上,比较两个段落的异同。学生迅速总结出“段落的首尾是相同的“,即: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如果在朗读技巧上在加以更好的指导,让学生读出该有的感情来,那就更好了。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m.diyifanwen.com】

《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 篇4

  时间

  2011、2、20

  年级

  三

  学科

  语文

  说课人

  周华

  教学内容

  长城和运河

  共2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说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中年级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识字、写字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意境,重点抓好文中的关键词语。

  说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借助图片和有关资料,引起学生的共鸣,感受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从而颂扬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和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说教法

  图文结合,形象感悟;课内外结合,立体感悟;美读成诵,深入感悟。

  说学法

  品读、欣赏、感悟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有关长城、大运河的图片资料、中国地图

  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长城→巨龙长城大运河→绸带

  作业

  设计

  1.课堂作业.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说

  教

  学

  过

  程

  (一)教材说明

  本文是一首饱含爱国怀感的诗歌,全诗讴歌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全诗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了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两部分的结构相同:均运用反复的写法,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全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读起来琅琅上口,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篇章。文中有两幅插图优美形象,展示了长城蜿蜓在崇山峻岭间的雄姿和运河在平坦的大地上绵延伸展的动人风姿,有利于学生对长城与运河“奇异的景象”的体悟。

  教学主要流程

  (一)初读感知。学习本课,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一起回忆我国古代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古代伟大的工程,如:长城、故宫、圆明园、运河等,由此导入课题,并出示长城与运河的画面,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与运河的雄奇。初读课文,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不添字、不改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破句。检查自读效果时,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另一方面要引导结合具体诗句,借助文中插图,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如“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等。在学生自学中完成了教学的认识目标。

  (二)精读感悟学习第一部分,教师可让学生先观察欣赏文中长城的插图(或其他音像图片资料),再引导学生读诗文,从“东起……西到……”的诗句,体会长城的绵延万里的特点。教师也可借助地图,显示长城由东到西所跨越的省市,深化学生对长城“长”的特点的体悟。至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边读课文边想象长城的雄姿。接着,师生共同交流有关长城的建造、作用、规模、地位等方面的资料,使长城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立体的形象,丰富学生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为突破重难做好铺垫。最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美读把自己体会到的作者对长城的热爱、颂扬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等尽情地表达出来。第一部份的教学重难点也就在学生的美读中游刃而解了。第二部分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可以与第一部分大致相同,首先是图文结合,感悟运河的特点。抓住“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等语句,体悟运河纵贯几千里的绵长和银光闪闪如绸带的柔美。借助地图,显示运河的流域,体会运河的壮观、奇丽。通过指导感情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接着,师生也可共同交流有关运河的建造、作用、规模等资料,使学生的知识和情感体验更为丰富。这也是为解决第二部份的重难点做好辅路的。最后,可以通过美读,把悟得的感受与体验到的情感真切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学生难够感情饱满,情真意切地诵读这部份,我想学生与解决课文的重难点已接近0点。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也水到渠成。

《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 篇5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 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 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 引出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 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

  5 自己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 诗篇." "不朽"有哪

  8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10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2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5 指名读, 生评议.

  16 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 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5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6 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7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11 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 篇6

  一、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我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点:

  我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三、学习难点:

  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四、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作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看长城和运河的?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看?

  3.在作者的眼中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4.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5.文中运用了什么问句形式和修辞手法?

  (三)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速读,了解课文,圈点疑难。(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2.细读,疏通文意,小组内讨论交流。(读通课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和语气。

  3.研读,深入分析,总体把握(分析理解课文)分析解决问题。

  4.创读,独特感悟,情感升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个人朗读:挑选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或一句话,为什么喜欢?

  2.根据课文中的插图说一段话

  3.组之间赛读:声音、动作、表情、各组学生的注意力。

  4.比赛背课文

  (五)小结: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那些人间奇迹?(布达拉宫、故宫、苏州园林、兵马俑)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点明中心主旨)

  (六)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完成快乐导航剩余部分,组长批改,及时矫正。

《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 篇7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6

  《长城和运河》教学素材

  长城途经几个省?【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m.diyifanwen.com】

  长城经过内蒙古,辽宁,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甘肃,新疆。

  嘉峪关在甘肃省,山海关在河北省。是嘉峪关不是嘉屿关,而且是在甘肃省,河北辽宁相临,万里长城怎么可能只跨两个省。

  山海关在河北省与辽宁省交界处,属秦皇岛市管辖,所以应该属于河北省。

  我们今天所说的长城是指明长城(东起河北山海关,经山西-陕西-宁夏,西至甘肃嘉峪关),因其修建年代较近,保存较完整,所以成了大家心目中的长城的形象。但实际上长城远不止这些,自秦以来,历朝历代曾修建了很多各种长度和形式的“长城”,但大多因为年代久远,缺乏保护,甚至有些是因为其本身修建的就不是很牢固(比如一些外围的土长城),时至今日已经大多消失了。

  历代长城之最:最北的长城是东起内蒙古,穿俄国,西至蒙古国的金长城;最南的是河南省驻马店市-平顶山市-南阳市一带的楚方城;最东的是东起辽宁省与朝鲜接壤的丹东市的明长城和九连城的燕、秦、汉长城;最西的是东起内蒙古西至新疆库尔勒市的汉长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历史上的三大名城玉门关,阳关,敦煌就在这段长城的中部,甘肃与新疆交界处。)

  /user1/wxy%ce%e2%d0%a1%d1%e0/archives//150072.html

《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 篇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录音机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1、2节

  (1)课文录音,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

  这应该怎么读呢?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

  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

  引读:

  万里长城动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

  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

  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

  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5)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

  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

  (6)朗读全文

  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

  (7)背诵全文。

  三、作业

  1、多音字组词

  行 曲 折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奇迹 (像巨龙) 动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市 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像绸带) 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课后反思:

  长城和运河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一点愧疚

  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映像,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可是我现在意识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这个火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时间补了。

《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 篇9

  一、看拼音,写词语。

  qí jì qū zhé pǔ xiě lián mián qǐ fú

  jià shǐ shī piān bù xiǔ wàn lǐ chánɡ chénɡ

  wān yán chóu dài chuànɡ zào mín zú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再读一读。

  ( )的诗篇 ( )的景象 ( )的绸带

  ( )的长城 ( )的运河 ( )的祖先

  三、多音字组词。

  dōu ( ) xínɡ( ) qū( )

  都 行 曲

  dū ( ) hánɡ( ) qǔ( )

  四、请写出三个形容万里长城的四字词语。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东起 , 嘉峪关,像 在大地。

  2.京杭大运河北起 ,南到 ,像 在大地。

  3.京杭大运河和万里长城分别谱写了 的、 的诗篇。是谁创造了

  这人间奇迹? 。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八达岭长城的四季景色确实美不胜收。每当春临大地,岭上阳光明媚,山谷绿意盎然,有桃花、杏花、山茶花以及各种不知名的野花,簇拥着古老的城墙。那时的长城如在花海中穿行,处处尽芳菲,令人心醉。八达岭之夏,骄阳似火,但时时有清凉的风袭来,有时烟雨迷蒙。那时看长城,活像一条出水的蛟龙。八达岭的金秋更加迷人,那时秋高气爽,万木争艳,鲜红的枫叶,最惹人喜爱,有人说这是筑城者的血染红的,您看多么意味深长。冬日的八达岭,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城墙楼台,轮廓分明,更显示出博大雄伟的风采。

  1.这段话依次写了八达岭 、 、 、 的不同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八达岭的 之情。

  2.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照样子也写一句。

  3.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用横线划出来。

《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 篇10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充分预习了这篇课文,你们预习的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一下。

  二、小组准备: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到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示给大家。

  三、小组展示:

  1、教师评价各组6号听写生词情况。

  2、同学们,通过预习,你觉着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怎么样,从课文中哪里看出?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语句,谈一谈你们的认识和感悟。

  一组同学感情朗读1自然段,谈对万里长城的认识及自己的感受。本组其他同学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或建议或纠正或指出缺点或比读。

  二组同学感情朗读2自然段,谈对京杭大运河的认识及自己的感受。本组其他同学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或建议或纠正或指出缺点或比读。

  3、这是课文中介绍的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谁能结合你课下搜集的资料谈谈你对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了解。

  三组同学介绍的万里长城。

  四组同学介绍京杭大运河。

  4、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如此伟大的工程,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多么自豪啊!谁能通过朗读把你的自豪感表达出来?

  五组同学感情朗读。

  六组同学比赛感情朗读。

  5、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如果能够感情背诵就更好了。

  七组感情背诵。

  八组展示第一节的默写。(先背诵,后检查写的对错)

  九组展示第二节的默写。(先背诵,后检查写的对错)

  十组展示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者京杭大运河图片,写的一段话。

  十一组展示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

  十二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诗歌。(课前板书,展示时自己读后再组织大家读)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两项伟大的工程——长城与运河。其实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那真是举不胜举。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多么的自豪!让我们再来一起自豪的背诵一下这首诗。下课!

《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 篇11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 她们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现代诗歌。

  2、初读感知,自主设疑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引导学生质疑。

  3、梳理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1)如何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长城和运河。

  4、正确读文,学会生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要求①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②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给生字打上重点号。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小组交流识字情况。

  (4)全班交流检查,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①指名学生拼读生字词,注意正音;

  ②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③给生字扩词;

  (5)指导学生书写

  ①教师重点指导部分生字的写法,提醒学生注意“蜒”、“篇”、 “谱”的字形;

  ②学生描红,临写生字。

  5、熟读诗歌,了解长城和运河。

  (1)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朗读情况。(指名读或小组读)

  (2)集体交流问题:看图介绍长城和运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片段练习《长城》,用上课文中的相关词语。

  3、拓展了解我们的祖先还创造的人间奇迹。

  教学过程:

  1、温故导入: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学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读熟了诗歌,了解了诗歌大意。回忆一下: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

  3、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1)会向别人介绍长城和运河,用上课文中的相关词语。

  (2)了解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

  4、自主探究,自读解疑

  学生围绕问题边看图边读诗歌,不懂的地方打上“?”。

  5、学习第1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读)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观察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

  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引读)

  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6、学习第2节

  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引读)(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7、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引读)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

  8、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9、学习了课文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10、质疑、解疑。

  11、课堂小结。

  12、完成课堂训练题。

  板书设计:

  1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像绸带)

  教材简析:本文是一首饱含强烈的爱国情感的诗歌,全诗尽情讴歌了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本诗,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自豪之情。

  设计理念:

  1、充分体现“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课堂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延展展学习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

  3、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说出个性,说出心声。

  教具准备:长城、运河图。

  课时计划:2课时

《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它所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比喻句。

  4、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课内外结合,体味作者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朗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和壮丽。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2、 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想知道更多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 感知主要内容的.

  (3) 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

  (4)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读这些词语.

  (3)指名初步解释词语.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体悟课文内容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 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异的景象呢?

  2.讲读.

  3 比较:“奇异”在不在句子中的异同。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诗歌,这里为何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9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0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1.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2、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3、指名读, 生评议.

  14 、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3、做一名小导游。向游客(学生)介绍一下长城和运河的情况。

  板书设计:

  长城 和 运河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 伸向天边

  人间奇迹

  教后感:课的开头我和学生共同回忆我国古代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古代伟大的工程。如:故宫、圆明园、运河等,由此导入新课。在指导朗读课文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欣赏了长城的图片,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这时再让学生读出应有和自豪来。在听读的过程中还启发学生能从别人的朗读中听出感情。

《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 篇13

  今天开始了《长城和运河》第一课的教学,上课前后翻看了很多资料,对长城和运河的知识也更多的认识,对于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我做了些思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地位在读通课文读流利,完成生字新词的教学。

  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了我的教学,今天感到欣慰的是课堂上为了上出文本的体裁——诗歌的味道。

  1、孩子们在自由读完课文之后,我请孩子们决定请几名同学来读课文比较好,孩子们说出要两名同学自然也说出了其中的缘由,课文写了长城和运河两个部分。

  这个主意很高,让孩子来决定,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把阳刚与阴柔之美的区别化于无形,非常棒!

  2、在多人次的朗读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

  3、对于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在读中孩子们明白了异中有同,在长城和运河的介绍中都是先打比方说明特点,然后在说地理位置和赞美之情。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

  简单的处理,抓住了诗歌显著的特点!这里,姐姐强调了“初步”。我很想知道,姐姐明天准备怎么来突破难点——两个比喻句的理解、看图写话的处理、资料介绍的处理?一节课两处言语拓展显然有些吃力。不知道姐姐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两大难题?

  生字的教学我借鉴了鸿雁版主帖子中的点子,重点指导了“族”、“蜒”和“驾”。对于“族”,这个生字的出现,我是让孩子猜猜我今天隆重推出的是哪个生字,怎么猜呢?我先写了同类的字施肥的“施”,国旗的“旗’,孩子们兴奋得大叫是“族”。顺势讲了“族”这个字,由“旗帜+箭矢”构成,表示同一旗帜之后的用武器保卫自己、猎取猎物的共同体,即氏族、家庭、民族。

  对照自己设定的课堂目标,今天的课堂可以说是成功的。呵呵,给自己加油!

《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 篇14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老师读课文,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下面的三句话的不同: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 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2教师总结.

  四、指导写字

  驾折 蜒 谱 朽 篇 创 簇 绸

  1 学生自读上面的生字

  2 指名读生字

  3 齐读

  4 指导学生记生字:你能记住哪几个生字?

  怎么记住的?

  5 指导学生说

  6 指导学生写字

  蜒左右结构 与“蜓”的区别

  创注意“仓”的写法

  驾下面的“马”不要写成“木”

  7 学生描红

  8 学生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指导

  五 作业设计

  1 形近字组词

  架蜒( )谱( )拆( )

  驾( )蜓( )普( )折( )

  2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用--------划出来

  六 板书设计

  长城   和   运河

  (像巨龙)    (像绸带)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     伸向天边

  人间奇迹

  教后记:文章教完后,当让学生看长城和运河的图进行说话时,许多同学都不能说出看到的美景,有的说出来也是不太完整的句子。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还是要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不时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积累。 比喻句非常精当,既突出了长城和运河的特点,又使诗文生动形象,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在精读感悟的基础上,仿照例句造句子,以达到掌握比喻句的目标。

  • 推荐阅读:
  • 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精选2篇)
  • 《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通用12篇)
  • 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
  • 《长城和运河》教学案例
  • 《长城和运河》教案汇总(精选12篇)
  • 长城和运河(通用12篇)
  •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 学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与反思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