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翻译

2024-02-05人围观
简介《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 篇1  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网校   1.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理解正确的是()  a.从反面讽刺b.含蓄地嘲讽c.从正面说服d.委婉地规劝  2.对下列加黑字注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朝:cháo朝廷、朝堂  b.时时而间进间:jiàn间或、偶然  c.能谤讥于市朝谤:bàng指责别人的过失  d.期年之后期:jī一周(年)  3.下列对邹忌的赞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 篇1

  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网校 

  1.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理解正确的是()

  a.从反面讽刺b.含蓄地嘲讽c.从正面说服d.委婉地规劝

  2.对下列加黑字注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朝:cháo朝廷、朝堂

  b.时时而间进间:jiàn间或、偶然

  c.能谤讥于市朝谤:bàng指责别人的过失

  d.期年之后期:jī一周(年)

  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b.①②③c.②①③d.②③①

  4.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③臣之妾畏臣④臣之妻私臣⑤王之蔽甚矣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d.①②/③④⑥/⑤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8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加黑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朝服衣冠:衣服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6.对加黑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②皆以美于徐公③以告,则杀之④皆以美于徐公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7.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忌不自信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8.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

  江乙对楚宣王

  《战国策》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②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①昭奚恤,楚国贵族,楚宜王的名将,在中原各诸侯国中有较大影响。

  ②专属,单独地托付。

  9.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群臣莫对:

  ______________

  (2)虎求百兽:

  ______________

  (3)天帝使我长百兽:

  ______________

  (4)子以我为不信:

  __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黑词语,其用法与现代汉浯相同的一项是()

  a.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b.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c.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d.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11.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语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虎求百兽而食之

  天帝使我长百兽

  子无敢食我也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

  a.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也不同。

  b.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相同。

  c.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也相同。

  d.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不同。

  12.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楚宣王问“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这个问题,表明楚宣王担心昭奚恤影响太大,自己将会受到昭奚恤的威胁。

  b.江乙在他所说的寓言故事中表达的含义是,北方是因为畏惧昭奚恤而畏惧楚宣王的。

  c.“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王您不知道北方怕您,却认为他们是怕昭奚恤”。

  d.“犹百兽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对您没有威胁。

  参考答案:

  1.d2.a3.d4.c5.c6.c7.a8.d9.(1)没有人(2)寻找(3)作主管者(4)言语真实10.b11.b12.b

  二

  1.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邹忌(zōu)丽(yǐ)朝服衣冠(guàn)

  b.孰与(shú)弗如(fú)入朝(cháo)

  c.窥镜(kuì)期年(qī)纳谏(jiàn)

  d.间进(jiān)旦日(dàn)暮寝(qīn)

  2.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孰与徐公美b.吾妻之美我者

  c.皆以美于徐公d.君美甚

  3.找出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

  a.君美甚b.能谤讥于市朝

  c.甚矣,汝之不惠d.古之人不余欺也

  4.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5.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是寡人之过也

  上书谏寡人者

  乃所大树百而书之曰

  能谤讥于市朝

  朝服衣冠

  虽欲言,无可进者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参考答案1.b2.b3.d4.b5.a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 篇2

  一、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邹忌()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孰视之()

  窥镜自视() 谤讥于市朝() 期年之后() 皆朝于齐()

  2.对句中“于”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有求于我也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以其无礼于晋④皆以美于徐公 ⑤且贰于楚也

  ⑥能诱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⑦燕、赵、魏闻之,皆朝于齐 ⑧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①③⑤/⑥⑦⑧/②/④b.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②⑥⑧/④/⑦d.①③⑤⑦/②⑥⑧/④

  3.“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b表修饰c表承接d表转折e表因果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④暮寝而思之( )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

  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⑧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

  4.“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④虽欲言,无可进者( )

  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⑥陈涉者,阳城人也( )

  ⑦今者项庄舞剑( )⑧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

  5.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①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c.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②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a.公私之积尤可哀痛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山 d.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

  ③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孔子过泰山侧b.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c.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例:令初下,门庭若市( )

  a.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曾不若孀妻弱子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6.下面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例:忌不自信( )

  ①城中皆不之觉  ②秦城恐不可得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莫用众人之议也  ⑤时人莫之许也

  a.①②④b.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⑤

  7.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徐公/何能及/君也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8.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此同时       

  ①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b.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c.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d.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_________。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以”和文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思相同的是:(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b.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c.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d.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2.解释文中两个“于”的含义: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②皆以美于徐公( )

  3.以下三句是从原文横线处选出来的,它们合理的排列顺序是( )

  ①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③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4.“王之蔽甚矣”的正确意思是( )

  a.大王的毛病实在太多了。  b.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c.大王的私心太重了。  d.大王您隐蔽得太深了。

  三、课外语段阅读测试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帝,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菓,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同\'悟\')。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xiá,兽槛,兽笼),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②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①狙公:狙jū,猕猴;狙公,养猴的人。②无道揆:这里是不讲道术,不讲法度。

  (1)下面四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取其积b、其如狙公乎c、惟其昏而未觉也d、其术穷矣

  (2)对下面划线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 ②或不给  ③一旦有开之

  a、①部分分派    ②或许   ③启发

  b、①整体里的一些个体 ②或许   ③分开

  c、①整体里的局部  ②有的   ③开除

  d、①部署分派     ②有的   ③启发

  (3)\'赋什一以自奉\'的意思是()

  a、(猴)把(养猴人)交来的赋税的一部分留给自己享用。

  b、(养猴人)把(猴)交来的各种果实的十分之一供养自己。

  c、(养猴人)拿(猴)采来的各种果实的十分之一供养自己。

  d、(猴)把(养猴人)交来的各种果实都留给自己享用。

  (4)\'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的意思是()

  a、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借给他并被他役使呢

  b、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借给他还替他做事呢?

  c、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借用他的名义还替他做事呢?

  d、既然这样,那么我们难道借用他的名义还受他役使吗?

  (5)\'其如狙公乎?\':的意思是()

  a、他们像养猴人啊! b、他们不像养猴人吗?

  c、难道像养猴人吗? d、难道不像养猴人吗?

  (6)使狙\'敢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的原因是()

  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②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③赋什一以自奉④或不给,则加鞭棰焉⑤群狙皆畏之,弗敢违也⑥小狙谓众狙之言

  a、①②③b、②④⑥c、②③④d、③④⑥

  (7)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

  2.c

  3.①a②c③b④b⑤e⑥c⑦f⑧d

  4.①的人②的原因③人的④的话、的事情⑤的原因⑥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⑦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⑧的禾苗

  5.①a②c③d④d

  6.d,例句为“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7.d

  8.a

  二、1.c

  2.①介词,向 ②介词,比

  3.d

  4.b

  三、(1)b(2)d(3)b(4)c(5)d(6)含有劝告统治者\'使民\'要\'有道\'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常识; ②掌握重点文言实词

  2.过程和方法 ①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

  ②学习类比推理和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的语言艺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体会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 ②领悟齐王纳谏除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词义、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①学习类比推理和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的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忠言”就一定是“逆耳”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看看邹忌的一番“忠言”是“逆耳之言”还是“顺耳之言”?

  二、《战国策》有关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汇编,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等,作者已不可考证。后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定名《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bǎi hé)(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尔虞我诈的故事。《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因此,此书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它在记述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统治者,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三、解题

  如何理解本文标题的结构?(兼语短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

  纳:接受

  谏:规劝的话(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邹忌用委婉的话劝齐王接受臣子的规劝。

  邹忌 讽 齐王 纳 谏

  主 谓 宾/主(兼语) 谓 宾

  四、朗读欣赏

  要求:1、认准字音、字形;

  2、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昳丽yì 窥镜kuī 间进jiàn 期年jī ....

  谤讥服衣冠zhāo 皆朝于齐cháo ..bàng jī 朝..

  五、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提出质疑。在预习基础上接龙式逐句翻译,学生评判补充,教师把关。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 篇4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初步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了解《战国策》。

  三、教学难点: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说话练习。

  (二)导入新课:师: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初读课文:

  1、解题: 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3、简介《 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4、生字:

  昳yì  窥kuī  间进jiàn 期年 jī 谤讥 bàng jī

  朝服衣冠 zhāo  皆朝于齐 cháo

  (四)朗读课文指导。

  第一自然段:

  1、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2、指名学生看图朗读。

  第二自然段:

  3、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话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缓慢的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真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纵横”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4、指名学生看图朗读。

  第三、四自然段:

  5、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

  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谓”要略作停顿。

  6、指名学生看图朗读。

  (五)1、听课文朗读录音。

  2、指名学生配乐朗读课文。

  六、小结:《战国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七、布置作业:排演课本剧。

  八、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国别史

  《战国策》 历史散文总集

  汉代刘向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初步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根据注释、工具书翻译第一、二段。

  三、教学难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三分钟说话练习。

  2、导入:师: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串讲第一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有:通“又”,还有。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甚:极点。

  他的妻子说:“您美丽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不相信(比徐公美丽),因而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哪一个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聊天,又问他:“我同徐公比,哪一个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通“熟”,仔细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美丽);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客人认为我美,是想对我有所求。”

  (二)分析第一段:

  1、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2、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三)串讲第二段: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地方:土地,方圆。

  如今齐国的国土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子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得太厉害了。”

  (四)分析第二段:

  1、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2、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教师: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六、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散文,我们知道以小见大是重要的写作方法。朱自清通过小一片小小的荷塘,写出了人生的无奈和生命的渴望;李乐薇通过写小小的一间山中小屋,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川端康成更是通过一朵凌晨四点盛开的海棠花来表达自己的美学观点。这“小”中的“大”,仅仅是用眼睛就能看到的吗?还得—— (用心想)。 战国时齐国的大臣邹忌也经历了一件小事,他深入思考,连睡觉都在想,他也想出了“大” 。

  七、布置作业:p152、一。

  八、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1、邹忌比美

  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

  2、威王受蔽

  由小及大 宫妇左右→私王 设喻巧妙

  家事喻国事 朝廷大臣→畏王 入情入理

  四境之内→求王 态度诚恳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认识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三、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用语的特点。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说话练习。

  (二)导入新课: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刘禅要“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有什么好处呢?今天我们来自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体会多方听取他人意见对自身成长的好处。

  (三)串讲第三段:

  王曰:“善。”

  齐威王说:“好!”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书面规劝我的,受中等奖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命令刚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庭院里好像闹市一样;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几个月以后,不时地有人偶然进谏;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的了。

  (四)串讲第四段: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情,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五)分析第三、四段:

  1、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六)鉴赏品位:

  三问、三答

  邹忌进谏齐王纳谏

  三思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三比朝廷大臣→畏王

  客→求我 四境之内→求王

  三赏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三变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战胜于朝廷

   小--------------------------------大

  家事-----------------------------国事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七)文言积累:

  1、通假字: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还有。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①皆朝于齐:动词,朝拜

  朝服衣冠:名词,早晨

  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

  ②孰视之:通“熟”,仔细

  吾与徐公孰美:谁,哪一个,疑问代词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高

  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

  3、古今异义:

  ①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

  ②私:古:偏爱。今:自私。

  ③地方:古:土地、方圆。今:地点、处所。

  ④左右:古:本课指侍卫人员。今:⑴表示方位 ⑵动词,控制,掌握。

  ⑤谤讥:古:批评议论。今:诽谤,恶意中伤。

  4、词性活用: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认为……美。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②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早上;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句式:

  ①吾孰与徐公美:与……孰……的句式变形,介词结构后置,理解为:与……相比,谁更……

  ②忌不自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现象。原语序是:不信自。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状语后置,于朝廷战胜,在朝廷上战胜。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⑥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六、小结:

  1、类比。

  2、邹忌的讽谏为什么能成功

  多谋忠臣 贤明君主

  头脑冷静 有智慧

  目光敏锐 有气度

  有自知之明 说 听 有魄力

  善于观察分析事理 从谏如流

  邹 忌 齐威王

  3、中心思想:本文写邹忌用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事作比喻劝告齐王治理国家应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听取全国臣民的意见,以利于国家的政治革新,使别国畏服。文中通过邹忌讽谏齐王的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能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如果有了缺点错误,就要欢迎别人批评指出,并且及时改正,这样才能进步。

  七、练习:

  八、布置作业:p153.四

  九、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3、威王除蔽:

  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三令上书→中赏三变时时而间进

  谤讥→下赏无可进者

  4、除蔽结果: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 篇5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二、复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三、复习过程:

  (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

  (二)学生合作复习,解决疑问,教师点拨。

  (三)检测重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a 基础储备卷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4分)

  (1)昳丽( ) (2)窥镜( ) (3)寡人( ) (4)纳谏( )

  (5)谤讥( ) (6)期年( ) (7)暮寝( ) (8)妻妾(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形貌昳丽 ( ) (2)吾孰与徐公美( )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4)暮寝而思之 ( )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6)期年之后 ( )

  3、默写填空。(7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 ,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乃下令:“ ,受上赏; ,受中赏; , ,受下赏。”

  (3)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燕、赵、韩、魏闻之, 。此所谓 。

  4、理解课文内容填写句子。(3分)

  (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3)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5分)

  (1)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5分)

  (2)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5分)

  (3)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5分)

  a、邹忌

  b、齐威王

  6、重点问题探究。(10分)

  (1)本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5分)

  (2)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类比来说理的。(5分)

  7、把你知道的有关《战国策》的情况写在下面。(5分)

  b 综合提升卷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朝( ) (2)与( )

  ( ) ( )

  (3)观( ) (4)燕( )

  ( ) (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徐公何能及君也 ( )

  (3)旦日,客从外来( ) (4)徐公来,孰视之 ( )

  (5)王之蔽甚矣 ( )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7)能谤讥于市朝 ( )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问之:“吾孰与徐公美?”

  (2)暮寝而思之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皆朝于齐

  c、能谤议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判断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 (2)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 )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之远甚。 ( )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6、问题探究。(3分)

  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为什么?

  课内语段阅读。(27分) (一)(1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7、本语段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题目中的“讽”的意思是 ,“纳”的意思是 。本文出自 编写的 。(2分)

  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指身材与面貌)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指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c、窥镜而自视(本是偷看,这里引申为“照”)d、又弗如远甚(差得太远,远远不如的意思)

  9、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2分)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a、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 b、第二天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

  c、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d、第二天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

  10、下面句子中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暮寝而思之 d、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11、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2分)

  a、吾孰与徐公美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d、皆以美于徐公

  1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5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方法,并写出其意思。(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闻寡人之耳者

  14、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b、群臣进谏 臣之妻私臣

  c、乃下令 令初下 d、门庭若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最大的是( )(2分)

  a、门庭若市 b、犹不失下曹从事 c、毕礼而归之 d、忌不自信

  16、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2分)

  a、吾妻之美我者 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17、下列句子中的“者”跟“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2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虽欲言,无可进者

  1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c 新颖题型集萃卷

  1、辨析形近字,先注音后组词。(8分)

  (1)冠( ) (2)廷( )

  寇( ) 延( )

  (3)蔽( ) (4)纳( )

  弊( ) 枘(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谓其妻曰 (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2)于是入朝见威王( ) 皆朝于齐 ( )

  (3)皆以美于徐公 ( ) 必以情 ( )

  (4)时时而间进 (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3、指出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类型及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3分)

  (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4分)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古义 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古义 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 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 今义

  参考答案

  a 基础储备卷

  1、(1)yì(2)kuī(3)guǎ(4)jiàn(5)bàng(6)jī(7)qǐn(8)qiè 2、(1)光艳美丽(2)与……相比,哪一个更……(3)不如,抵不上(4)到了夜晚睡在床上(5)实在知道,确实知道(6)满一年 3、略(参见课文) 4、(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5、(1)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从中悟出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由此引起讽齐王的想法。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讽喻齐王,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和妻、妾、客进行类比,所喻之理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三部分(3、4段):写齐王纳谏除弊的成效。(2)本文记叙了战国时齐国政治家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3)a、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b、齐威王: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6、(1)全文着墨最多的是第一段,因为这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下文讽谏之举动的来源,所以有必要详写。相比之下,最后一段写齐王纳谏除弊之效则显得简括而含蓄。它没有直接写齐王纳谏后如何修明,人民如何满意。而只是写了下令之后进谏由“门庭若市”逐渐减少到“虽欲言,无可进者”以及别国的反应,来含蓄地说明齐国已达到了大治。(2)课文先写比美的事情,以比美为后面的进谏除蔽作铺垫,小中确实可以包含着大。比美这件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作者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7、《战国策》原为汉初人汇编各诸侯国史书而成,称《长短》《国事》《长书》《国策》等等,后来经西汉末年的刘向重新编排整理,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33篇,定名为《战国策》。它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书中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其中写600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有许多人物写得十分突出。

  b 综合提升卷

  1、(1)zhāo,朝霞;cháo,朝廷(2)yǔ,与人为善;yù,参与(3)guān,观察;guàn,道观(4)yàn,燕子;yān,燕山 2、(1)长,指身高(2)比得上,赶得上(3)第二天(4)同“熟”,仔细(5)受蒙蔽(6)错处(7)指公共场所(8)没有 3、(1)指代客人(2)指代妻、妾、客都说邹忌比徐公美这件事的原因(3)指代前面说的威王受蒙蔽的情况(4)指代齐王纳谏除弊这件事 4、c 5、(1)外貌(2)语言(3)心理(4)神态 6、相同的是都赞扬了邹忌比徐公美;妻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的“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所以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比妻的赞美差多了;客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这是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7、讽谏,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接受;刘向;《战国策》 8、b 9、d 10、d 11、c 12、(1)我与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漂亮些?(2)我的妻子称赞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13、(1)名词作状语;当面(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14、c 15、b 16、d 17、a(的人)18、(1)大臣们和各级官员及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有错的地方的人,便能够得到上等的赏赐。(2)号令才下去的头几天,许多大臣走到宫里来劝谏威王,挤满了门口和院子,好似大街上一般热闹。19、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c 新颖题型集萃卷

  1、(1)guàn,冠军;kòu,贼寇(2)tíng,朝廷;yán,延安(3)bì,蒙蔽;bì,弊端(4)nà,采纳;ruì,枘凿 2、(1)对;说(2)朝廷;朝贺,拜见(3)认为;凭借,按照(4)间或,偶然;夹杂 3、(1)用作动词;穿戴(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偏爱 4、(1)省略句;徐公来了,仔仔细细地看他,感觉到自己不如(徐公漂亮)。(2)判断句,“也”是标志;客人称赞我漂亮是因为有事情求我帮助他的缘故。(3)状语后置句;这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5、(1)古义:第二天;今义:指今天的下一天(2)古义:地方方圆;今义:区域(3)古义:身边的侍臣;今义:表示方位(4)古义:批评指责;今义:诽谤讥讽 6、(1)再借(2)因此(3)芳香(4)如果(5)答应(6)捉住 7、(1)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2)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8、(1)先陈述形势。(2)再揭露晋的无情。(3)最后论述修德重民的道理。9、保护邻国不受侵犯,就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犯,这两个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10、迷信宗教关系;相信神权。11、第一:两国联合力量强大,晋国也不敢侵犯,两国都能保存下来,对其他小国也能起到示范作用。第二:也有可能在晋国的恼怒下,首先被吞并。因为双方的力量毕竟差别太大。12、①不能相信神灵庇佑,全是假话;②要善于听从他人的劝告,不可一意孤行;③不能盲目相信盟约。对于不讲诚信的人,那不过是一纸空文;④要善于识破他人的伪装,了解其真实用心……13、(1)到(2)大户人家(3)以为奇怪(4)希望 14、d 15、c 16、开放性题。只要观点明确,有例子证明即可。17、答案不统一。如: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说出两个即可。

  四、训练、巩固:

  学生完成训练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见《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五、选择重点评讲,学生记忆巩固。

  六、小结

  教后小记: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 篇6

  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忌(z#u)

  纳(ji4n)

  (zh1o)服衣(gu4n)

  b.镜(ku9)

  日(d4n)

  形貌丽(y@)

  c.年(q9)

  入(ch2o)

  暮(q!n)

  d.讥(b4ng)

  进(ji1n)

  王之(b@)

  2.下列加粗词释义有错误的一组是:[    ]

  a.邹忌齐王(婉言进谏)

  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邹忌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齐王纳(直言劝告)

  b.朝衣冠(穿戴)

  视之(通熟,仔细)

  何能君(比得上)

  我(偏爱)

  c.客之我者(美丽)

  讥(诽谤)

  臣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年(周)

  d.王之(受蒙蔽)

  皆于齐(朝见)

  不私王(没有谁)

  进(间或)

  3.下列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1)(    )和(    )

  a.服衣冠

  b.于是入见威王

  c.皆于齐

  d.济而夕设版焉

  (2)(    )和(    )

  a.我与城北徐公

  b.视之,自以为不如

  c.人非生而知之者,能无惑

  d.是可忍,不可忍

  (3)(    )和(    )

  a.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b.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c.日,客从外来

  d.通宵达

  (4)(    )和(    )

  a.帝感其,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b.臣知不如徐公美

  c.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今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5)(    )和(    )

  a.扁鹊见蔡桓公,立有

  b.中力拉崩倒之声

  c.数月之后,时时而

  d.肉食者谋之,又何

  4.判断题。

  (1)先秦历史散文体例多样,有编年体的,如《左传》,有国别体的,如《战国策》。(    )

  (2)《战国策》是由西汉学者刘向编写而成的,分十二国策,共33篇。(    )

  (3)《战国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从自己生活中的小事谈起,采用设喻讽谏的方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增强国力。(    )

  5.按要求用原文回答问题。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2)邹忌与妻、妾、客人之间的三问三答是什么?

  (3)明日,徐公来,邹忌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4)邹忌入朝见威王,以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作论据,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阅读下面两段内容,完成练习。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解释下列加粗词。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2)能谤讥于市朝(    )

  (3)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

  7.“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参考答案

  1.b(a.冠gu1n c.期j9 d.间ji1n)2.c.美,认为……美 谤,指责过错3.(1)ad(2)ac(3)ad(4)bc(5)bd4.(1)√(2)√(3)×(4)√5.(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忌)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6.(1)当面指责(2)指责过失(3)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进谏的人多。7.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8.“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9.(1)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的,我知道后,授予下等奖赏。(2)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 篇7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准备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三问

  缘起 三答

  邹忌进谏 内容 三比

  结果 三赏

  三变

  (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

  小结:本文从邹忌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威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2.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

  1.请三位同学将下列字词写在黑板上:昳丽 窥镜 孰 弗如远甚 暮寝 期年 谤讥

  2.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

  明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

  3.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明确:出自齐威王之口。

  4.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

  明确: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

  5.检查背诵情况(略)

  二、反复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学生提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学生提问:“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指“自己”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出处

  类型

  沛公何在?

  《史记·项羽本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奕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加“之为”将宾语提前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提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中的“美”应如何理解?

  明确:“美”原为形容词,现或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应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三、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义项

  (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朝

  例句

  出处

  意义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封建论》

  早晨(zhaō)

  2.孰

  例句

  出处

  意义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三国志·隆中对》

  代词,“谁”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士者?非兹潭也欤?

  《钴姆潭溪小丘记》

  代词“什么”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熟”“仔细”

  3.诚

  例句

  出处

  意义

  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4.方

  例句

  出处

  意义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钠谏》

  方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地方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当……时候

  守门卒方熟寐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荆州》

  正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梦溪笔谈·雁荡山》

  才

  5.善

  例句

  出处

  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善于

  国人称善焉

  《吕氏春秋·去私》

  好

  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项羽列传》

  友好

  足下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亲密

  6.间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聊斋志异·促织》

  时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量词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机会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列传》

  挑拨离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曹刿论战》

  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口技》

  夹杂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间或

  附:4句~7句的“间”读jiàn.

  (背诵全文,增加积淀)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板书设计]

  三问

  缘起 三答

  邹忌进谏 内容 三比

  结果 三赏

  三变

  [延伸阅读]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 篇8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德育目标: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

  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一、导入,走近文本

  同学们听说过“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吗?南方的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飞不鸣,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可惊人。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他们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为绩。据说战国时候,齐威王继位之初,不务正业,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kūn)就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跟齐威王纳谏有关的,不过这一次进谏的人物换成了谁呢?

  对,就是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请同学们读课底注释1)

  二、朗读感知

  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就读来听一听,好不好?读的时候,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1、读准字音

  有 间进 期年 燕

  2、读准节奏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今齐地方千里。

  三、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并在组内共同商讨。

  3、小组竞赛,抢答字词解释及语句翻译。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 ①孰视之 孰:同熟,仔细。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意动用法。私:偏爱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刺:指责 ④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⑤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暮寝而思之 寝:躺着。 ⑧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公开议论。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齐王接受规劝。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

  ③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几个月之后,还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④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⑦期年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四、品读语言,赏析人物

  1、我们已经读明白了文章的意思。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写了邹忌用自身的经历同齐王的处境相比,告诉齐王应该纳谏除蔽,齐王就接受了邹忌的进谏。

  2、故事的展开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表现的,那么,总共写了几处对话?是从哪里写起,又写到了哪里?

  明确:文章从家里写到朝堂,先写邹忌在家中跟妻、妾、客的对话,又写了朝堂上邹忌跟齐威王的对话。我们先来看第一处,在家中邹忌跟妻、妾、客的对话。

  (1) 请同学们在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思考妻 、妾、客赞美邹

  忌是出于怎样一种心理?而邹忌连问妻、妾、客,又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2) 有请几位 同学在前面分角色朗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认真观察。

  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问客: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确:邹忌洋洋自得,急于想知道谁更美的心理,通过“孰”的提前便可明白;在客人跟前,他又不好意思表现得那么明显,所以就用了正常语序。同是家人,他跟妻子与妾的说话语气又不一样,一个亲昵,一个严肃,端着架子,通过“我”和“吾”的称呼便可体会到。

  妻子是由衷地赞美与自豪。客人最是言不由衷,妻妾都是反问语气,而客人只是一般的陈述语气。妾是因为地位低下,害怕邹忌,不敢放肆地流露真情实感。

  小结: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妻妾客因身份、地位不同跟人说话的语气是不同的;而邹忌面对不同身份、地位的妻、妾、客,他的语气和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面对不同的对象,我们的语气、态度、说话方式都会有所不同的。毫无疑问,邹忌在这方面是特别擅长的。当邹忌面对齐威王的时侯,他又是如何表现的?而齐威王又是如何做的?

  3、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在朝堂上,邹忌跟齐威王的对话,请同学们朗读课文2、3段,并

  根据他们的对话试着评价一下邹忌和齐威王。

  善思:理清真相,小中见大

  邹忌: 善谏:类比讽谏,足智多谋 一代忠臣

  求实: 爱美却不虚荣,实事求是

  齐威王: 善听:从善如流 一代明君

  善做:改革创新

  小结:正是因为有了邹忌这样的贤臣,也正因为威王的善于纳谏,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盛的国家。正如文章结尾所说:“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总结,拓展文本

  历史还有哪些类似于邹忌和齐威王的忠臣与名君?有没有与之相反的事例?

  比干:挖心 商纣王

  屈原:投江 楚怀王

  伍子胥:断头 吴王夫差

  司马迁:受宫刑 汉武帝

  小结:在封建社会,皇权不可侵犯,伴君犹如伴虎!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指责帝王的过错而惨遭杀身之祸!跟邹忌和齐威王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齐威王的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犹为难能可贵;而邹忌面对一国之君,能小中见大,以自身处境类比齐威王的处境,委婉含蓄地给威王提意见,这样讽谏说理的技巧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课底注释重点字词两遍。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 篇9

  重庆市北碚区科技校 余明秀

  教学目的

  1.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明白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好处;

  2. 掌握本课中重要的文言实词以及特殊句式,学会积累文言文知识的一些方法;

  3. 学习文章善于通过细节与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设想

  作为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必须引导学生善于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因此本文学习中在词义的理解、句式的掌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文言文知识积累的方法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并且因为学生已有文言知识经验的差异,本课教学力求学生实现个性化的积累。此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还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收获一些人生感悟。整个教学过程力求通过两大环节来带动,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战胜其他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很重视治国的策略。《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外交、政治等活动以及谋士献策和主张的。课文记载了邹忌向齐威王献策的故事,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他是怎么献策的,齐威王是怎样采纳了他的意见的。

  解题: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讽刺不同。纳谏:接受意见。

  二、初读:读准字音与节奏,整体感知文意

  1. 一生朗读,教师正音,学生齐读。

  2. 学生自由读,讲述文章故事。讲述时注意妻、妾、客的不同态度,注意见威王时怎样用类比说理的。

  三、再读:词句质疑,积累词汇

  1. 学生小声自由阅读,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疑难之处提出来,先请小组里的同学帮助解答,仍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2. 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掌握?请找出来连同例句写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一般积累范围:重要的实词和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成语等。积累时不要在名词术语上纠缠,应以对文意的理解为主。积累应因人而异,如以前这个词及此外的意义都已清楚或你自己一看就明白的不用写在积累本上。同时要注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对多义词要注意归纳。

  学生积累的词句相互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交流。在学生交流中遗漏的重要词句教师可提出。

  词语示例:

  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陈涉世家》

  方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方圆)──《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地方)──《论语》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狼》

  句式示例:

  孰与:与……相比。不自信,不相信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者……也,表判断。

  3. 学生自由高声慢读课文,口诵心惟,边读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四、研读:把握形象,品味精妙

  1. 文中邹忌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讨论分析,师生对话,全班交流。学生在回答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并作分析,对重点部分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以求学生深入体验。分析时先说出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然后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的精妙。对于学生没谈到的内容老师介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

  ①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经历了问美—比美—思美。在这一过程中写了邹忌形貌昳丽不自傲、听妻美而不自信、客观求证有自知、暮寝而思求本质。这表现邹忌不受表面现象迷惑,在奉承话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进谏的过程中邹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将一个极为尖锐的问题“王之蔽甚矣”说得委婉动听,鲜明地体现了“讽”的特色。这也正是进谏成功的原因之一。

  ③文章在塑造邹忌的形象时采用细节及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细节。

  ④对邹忌的细节及对话描写所表现的人物内心世界,妻、妾、客三者对徐公私、畏、求的不同态度,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要读出滋味,读出人物的内心体验、内在情感。

  2. 齐王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关注:

  ①听邹忌进谏时的态度:善。

  ②提出进谏的方式及奖励: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的上、中、下赏。这二者表现了齐威王虚心纳谏,勇于听取不同意见,是一个明智而开明的君主。

  ③纳谏的结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 学生诵读全文。

  五、延展读:感悟人生,拓展视野

  1. 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迪?你从这个故事生发出哪些联想?

  2. 课外读一读《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结果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实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 篇10

  重庆市第122中学 罗春燕

  教学目标

  1. 结合注释,利用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 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

  3. 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 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文意;

  2. 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3. 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4. 文言字词的理解、积累。

  课前预习

  借助工具书与注释,扫清认读障碍,粗通文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整体感知

  1. 朗读全文(检查以下读音是否正确)

  昳 弗 间

  2. 文意疏通

  A.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约8分钟后请三位同学代表小组分别将前三段译为现代汉语,不对的地方请其他同学指出、纠正)

  B.教师整体梳理文意,如同学对文中的字句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请举手提问,全班同学共同探讨解决。(梳理文意时强调以下字词)

  3. 将全文再朗读一遍,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一讲本文的故事情节。(两分钟准备)抽2—3名学生讲述,检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板书

  4. 指导学生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前提下,分句、分段朗读,直至基本成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品味探究

  1. 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明确:邹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比较,在暮寝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进谏。

  2. 突出了邹忌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勤于政事。

  3. 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明确: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4. 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性格?

  明确:邹忌──善于言辞。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齐威王──重贤明理。

  5. 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最后其他几个国家皆朝于齐,乃至于战胜于朝廷。

  小结: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齐威王: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励天下人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

  三、拓展迁移

  1. 学习本文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可从邹忌与齐王二人的品德修养和邹忌的语言艺术两个方面来谈,也可从其他方面来谈。)

  自己独立思考后再全班交流。

  2. 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说话的技巧而取得成功的故事?

  3. 古今中外类似齐威王这样善于纳谏的人还有谁?你能讲给大家听一听吗?(学生思考后举手讲述,教师给以鼓励)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 篇11

  [设计意图]

  《邹忌讽齐王纳谏》篇幅短小,没有什么特殊的文言现象,内容也容易把握,如按课文自然顺序讲解,则很难启愤发悱。我抓住一个“思”字,贯通全文,分步设置障碍,以引发学生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思”之除蔽;二、“思”之讽谏;三、“思”之验证。

  [设计实施]

  一、“思”之除蔽

  [问题]邹忌“暮寝而思之”,他“思”了些什么?(这个问题是设置的“障碍”,学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为“私、畏、求”这个结论。一个看似容易的问题却回答得不全面,这就调动起他们动脑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以引导学生讨论。)

  [明确]①“思之”的“之”指代什么?“之”指代上文所说的事情,即受蔽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

  ②“思”受蔽过程,首思的应是什么内容?(这个问题亦是个障碍)。

  我们不妨设想,如孰视徐公,确实美于徐公,窥镜而自视亦美于徐公,你想他有必要暮寝而思吗?“暮寝而思”,就等于今人所说“过电影”(焦裕禄语),说明邹忌头脑清醒,重视客观事实。前面说忌“不自信,复问其妾”就可窥其一斑。你看他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这才感到奇怪,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为什么偏偏要说自己比徐公美呢?鉴于此,起疑应是首思的内容,起疑,才有“思”的必要,而在文中并未见诸于文字,这正是作者用笔经济的地方。然后他回忆起妻、妾、客说过的话,捉摸所以对自己过誉,或偏爱,不愿直言;或有求,不好直言。这应是次思的内容。至此邹忌豁然顿悟,终于得出“私、畏、求”的结论,从而除蔽,这应是“思”的原因。这样的思路无疑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的。

  二、“思”之讽谏

  [问题]:1、以上是“思”的全部内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这里亦设一个障碍,学生往往会简单地回答:是的)。

  [明确]邹忌通过“比美”,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别人直接评论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同自己有着各种关系。于是,他由近及远,由家庭私事推及到国家大事,以亲身的感受去规劝齐王。因为个人除蔽,影响和意义太小;齐王除蔽,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然而批“龙鳞”,逆“圣听”,毕竟是一件冒险的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以设喻的方法去讽谏,我想他一定是在一切细节都周密谋虑后,方才胸有成竹地安心入睡了。

  2、第二段中邹忌是怎样讽劝齐王的呢?

  [明确]邹忌用家庭生活中的小事打比方劝说齐王除蔽纳谏。在方式上讲是设喻论证,在逻辑上是使用了类比推理。说自己,比齐王,都扣紧了“私”、“畏”、“求”三个方面。

  3、既然这一段是上一段“思”的继续和深入,为什么不在上一段交代呢?

  [明确]①避免行文上的重复;②设置悬念。

  三、“思”之验证

  [问题]1、邹忌讽谏的效果怎样?他怎么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呢?

  [明确]齐王回答曰“善”,齐王对邹忌的一席话表示肯定和赞赏。由于由小到大,由此及彼,拿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由于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加之态度诚恳,一片赤诚,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么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把进谏的方式分为三种,悬赏分为三等。齐王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这也就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显然,他对齐王是充分了解的,是作了一番研究分析的。

  ②臣民进谏分为三个阶段,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实行时的空前盛况。

  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齐国政治修明,国力强盛,威望益隆,这就是纳谏对外产生的影响。国外尚且如此,国内如何就不言而喻了。作者详写国外的反映,国内则不着点墨,其处理之巧妙,其笔墨之经济,令人击节赞叹,玩味不已。

  3、第三段写齐王纳谏,第四段写国外的反映,似与“思”联系不大,你的意见如何,能谈一谈吗?(此处亦是“障碍”)

  [明确]邹忌善思,才有反省的可能,才能除蔽;由于深思,乃有巧妙的设喻讽谏,以至齐王欣然纳谏。邹忌并没有建议齐王应如何去做,而是让齐王自己去思考,因为结果早就在邹忌的意料之中,这也是邹忌的高明之处。这里虽未写一个“思”字,却与“思”密切相关,因为“战胜于朝廷”的结果,正是邹忌“思”的归宿。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所谓思断意续,以结果验证了“思”的作用的深远和意义的重大。应该说邹忌是齐王纳谏的总导演,而且是一个放手让演员自己去表演的高明的导演。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治学要“深思而慎取”,那么在治家治国方面同样要深思而慎取,邹忌成功的经验,不是很好的借鉴吗?

  [总评]以一个“思”字串连全文,并围绕“思”来设计问题,就像拎起一串葡萄,既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使教学在层次上呈现出一种流动的韵律的美,便于学生思绪顺畅地流淌。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 篇12

  教学重点: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通过仔细品味,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战国策》介绍

  《战国策》是经汉代刘向整理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四、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及”与“虽悔之,亦无及己”的“及”是否相同?

  答:不同。前者是赶得上的意思,后者是来得及的意思。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何意?若还有哪些用法?

  答:“若”是如、比得上的意思;与前文的“及”意思相同。“若”的用法还有:①你(若毒之乎)②如果(若业为吾所有)③好像(仿佛若有光)④像(其急若此)。

  3.“自以为不如”中“以为”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吗?

  答: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

  4.段中“美”有几种用法?

  答:两种。“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意动用法,认为美的意思,前面的都是美丽、潇洒的意思。

  5.吾孰与城北徐公美”中“孰”是何意思?

  答:“孰”的意思是“谁”;“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中的“孰”就是这个意思,他的用法还有:①哪、哪里(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者乎)②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③同“熟”(徐公来,孰视之)。

  6.这一段开头写邹忌的外貌起何作用?

  答:其作用是引出后文关于“美”的讨论。结合后文也可以表现邹忌的谦虚之意。

  7.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为什么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丽呢?

  答:因为他们或偏爱邹忌,或畏惧邹忌,或有求于邹忌,都怀有私心。

  8.邹忌与徐公比美而自认不如,这使他产生了什么想法?

  答:他懂得了人们之所以夸耀他是因为他们各有私心。

  小结:本段写邹忌通过询问别人,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丽而反思,识破恭维之词。为下文进谏作准备。

  五、联系实际叙述一件生活小事,谈谈你的感想。

  略,学生发挥,让学生去感悟生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自译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阅读分析第二段:

  1.“于是入朝见威王”中“于是”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相同,表承接。

  2.“今齐地方千里”中“地方”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不同。这里是土地方圆的意思,现代汉语是“中央”一词的相对的意义。

  3.“由此观之”的“之”作何理解?

  答:助词,无意义。

  4.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敝”的?

  答:他采用类比推理,由平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由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这种逻辑性强的推理,说服力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光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

  5.能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阐明一个道理吗?

  略,主要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结:这一段写邹忌采用类比推理法进谏,表现了邹忌对齐王的忠诚尽责。

  三、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三个“下”字,各应怎样理解?

  答:第一个是发布的意思,第二个是下等的意思,第三个也是发布的意思。“下”的用法还有:①向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下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③落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④拍(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⑤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⑥攻下(皆下之)。

  2.本段中两个“上”的意思应怎样理解?

  答:“受上赏”的“上”是上等的意思;“上书”的“上”是奉上呈上的意思。此外,上的用法还有:①上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②皇上(上以无隐,益重之)③天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时时而间进”中“间”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问”的意思是间或、断断续续地;它的用法还有: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参与(肉食者谋之,汝何间焉)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居有间)④时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4.本段中包含一个成语,请找出来,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答:“门庭若市”,造句略。主要抓住形容进谏的人多这个意思。

  5.邹忌劝谏齐王成功了吗?

  答:成功了。

  6.齐王是否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他是怎样做的?

  答:齐王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积极鼓励大臣和百姓进谏,实行了开明政治。

  小结:本段写齐王纳谏,表现了齐王宽厚的胸怀。反过来,也说明了邹忌的讽谏很有效。

  四、阅读最后一段:

  1.“皆朝于齐”的“朝”是什么意思?前文中的三个“朝”字又如何讲解?

  答:这个“朝”是朝见的意思。“朝服衣冠”的“朝”是早上的意思,读zhāo;“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和“能谤讥于市朝”的“朝”都是朝廷的意思。

  2.齐威王纳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答: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

  小结:这一段写齐国的兴盛,显示了邹忌讽谏齐王的巨大作用。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三。

  2.完成补充练习:同步训练。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联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 篇13

  [开场白]

  话说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某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邹忌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检查作业]

  一.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作业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疏通文章的字,词,句。大家给老师推荐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同学推荐,朗读课文)

  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某些字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否帮他更正?(谤,bang读第四声;燕,yan读第一声)

  二.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练习,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习得怎么样(预习2):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

  燕王私握臣手曰__________________

  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______________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

  上述这样同一个字根据不同的情况,其解释不同,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翻译以下各句,特别注意黑体的词与划线处的译法。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一词在《廉》中已经学过,温故而知新)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交流体会]

  相信通过预习,我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4

  人一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2位同学进行了阐述)

  [小结与引导]

  刚才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我们课后还有时间。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一多方面的启示与感受,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而不是高二,高三,同样也没作为课外读物,我想并不是很随意的,你们同意吗?(深思片刻后点头)

  好,那么你们想想编者究竟要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互相讨论,在座位上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

  非常正确,把书翻到单元主旨(打幻灯):

  “品味语言,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外,还要重

  视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理解句子,

  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

  品味句子,对于看似平常但含义丰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细

  心体会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

  [示范阅读]

  史老师先来体会,把我在这方面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有感于邹忌的三问

  三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问,先来体会

  第一问: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轶丽-------“修”引申为身高;

  1,“八尺”请问有多高?

  (同学可互相讨论)

  “八尺”:1尺=10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现代短(古代尺寸小),

  1尺=7寸;1寸≈1.33厘米

  所以,八尺=1.86米左右

  形貌轶丽指容貌与体形光艳照人。由此可知邹忌是个美男子

  2,朝服衣冠,窥镜。

  试问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并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的。(模仿)

  第二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问此句的时候,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

  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

  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模仿)

  第三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

  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到。(模仿)

  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美”,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细细品位这些语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

  老师就体会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文章中还有那些语言可供我们品味的。(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时间10-15分钟,按情况而定)

  分别请同学发言:

  学生1:既然刚才说的是三问,那么我来说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就像妈妈一样,有哪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孩子是最丑的,她也会说他是最好

  看的。和丈夫待的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关爱。(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妾,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直接就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肯定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

  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否定句的语气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

  态也就有差别。(言为心声)

  老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会进行论证,有理有据。为了进一

  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下,品味品味这些看似平常的语句所

  体现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四人一组投入朗读

  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旁白。

  学生2: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的。2句整句3个对照

  邹忌齐王

  妻------()------宫妇左右

  妾------()------朝廷之臣

  客------()-----四境之内

  老师: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2:一一对照。都是由于私,畏,有求。

  老师: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2:受蒙蔽。

  老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大的设喻令齐王广

  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

  学生齐声回答:讽

  老师: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读出声来,

  学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

  老师:很好。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多少?(请同学交

  流)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 篇1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yì)(zhāo)服衣冠(guān)(kuī)

  (jī)(cháo)于齐 (jiàn)

  ()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 推荐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精选17篇)
  •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2
  •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1
  •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选14篇)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选16篇)
  •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精选13篇)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